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兴市藏》的刊刻及版本考述
随着《佛典》的编纂。现存的汉译佛典大都是东汉至隋唐时期翻译的。自两晋南北朝起中国僧人开始有自己的著作,包括经序、注疏、论赞、目录、史传、语录、文集、杂著等、从而大大丰富了佛典的内容。我国是佛教经籍保存最多的国家,仅以木刻大藏而言,自宋迄清,官、私木刻汉文大藏就有16种,即宋刻5种:《开宝藏》、《崇宁藏》、《毗卢藏》、《圆觉藏》、《资福藏》,辽代有《契丹藏》,金有《赵城藏》,宋元之际有《碛砂藏》,元代有《普宁藏》,明代刻有6种:《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武林藏》、《万历大藏》、《嘉兴藏》,清刻《龙藏》。以上各藏所收经籍多寡不一,有的已经散佚,传世的大都残缺甚夥。在众多的传世大藏中,尤以《嘉兴藏》最具特色,它以收入典籍之多、续刻时间之长和私人倡缘募刻而著称,并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众多学者纷纷论及《嘉兴藏》的刊刻缘起和学术价值,但限于条件,有些基本情况说法不一。笔者谨就故宫博物院所藏《嘉兴藏》(如图)作些剖析,供学者参考并求方家指正。一清顺康年间的校刻北京故宫收藏的《嘉兴藏》绝大部分保存完好如初。全部大藏共计三百四十四函,另有首函。共收入经籍二千一百四十一种、一万八百八十四卷。共中包括:首函的《刻经缘起》、《三藏圣教目录》、《画一》三种共六卷;“正藏”二百十一函,收经籍一千六百六十五种、七千八百二十九卷。千字文编号,始“天”终“史”,自第二百六函至二百十一函,为“北藏”缺附“南藏”函号;“续藏”九十函,收经籍二百五十三种、一千九百卷;“又续藏”四十三函,二百十七种、一千一百五十九卷。经与《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中的《嘉兴藏目录》相校,发现故宫所藏的《嘉兴藏》较其多二百二十五种,即“正藏”六十三种、“续藏”三十九种、“又续藏”一百二十三种。特别是“又续藏”自第二十九函以后,《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全缺,共计九十五种。这部分除一种是顺治十二年刻本外,其余都是康熙三年以后续刻的清代禅僧语录。这是故宫所藏《嘉兴藏》的重要特征之一。故宫所藏《嘉兴藏》多为白棉纸刷印,间有粉连纸。纸质坚韧细腻,色泽洁白光润。文字写刻风格因时而异,明万历初年多系“拳刀笔法”,生动有力,结构匀整,具有楷书帧意,笔法精良;万历末年趋于横轻直重的宋体方字,即所谓“板字”;崇祯末年虞山华严阁所刻诸经字体略呈扁宽,结构疏朗,校刻甚精,代表了毛晋刻书的另一种风格;清代顺康年间所刻诸经字体较前略小,并趋向瘦长、呆板。此外,还有数量极少的手写体端秀谨严,多系万历初年所为。全部大藏经刷印精致,墨色漆黑、光润,悦目醒神。每函首册首页大都附有绘刻精美的佛像等。版框一般为四周双边,外粗里细;白口,半页十行二十字。早期刊刻的亦有四周单边或左右双边,细黑口,单鱼尾,七行十七字、八行十七字、九行十九字、十行十九或十一行二十字者。个别的还有无边栏、行格的。版框高23厘米,宽14.4厘米或高24.5厘米,宽16.4厘米不等。书口上方镌刻“支那撰述”或“经”、“律”、“论”等字样,亦有所刻语录书名或呈墨钉者。书口下方刻千字文编号或重修者姓名、年代等。个别版心上刻堂号,下刻工匠姓名。全部藏经装帧为方册线装,黄花缎书衣,黄绫包角,黄丝线穿订,褐黄绫书签,签题大多是刻印宋体字,也有少许墨书宋体者。黄地彩锦函套。富丽庄重,整齐划一,具有康雍时期宫廷装帧的鲜明特色。以其纸质、刷印和装帧而言,可谓是故宫所藏《嘉兴藏》的又一特色。故宫藏《嘉兴藏》的刊刻年代据实际考查当为明万历七年至清康熙四十六年刻,清顺治十七年至雍正年递修本,个别篇页为雍、乾时期内府抄补。该藏首函内有浙江巡抚都御使李馥雍正元年《补刻嘉兴楞严寺藏经序》称:前明紫柏大师因贝叶梵夹难于流传,改刻方册本大藏贮之楞严寺中,“历今百有余年,板多漫漶兼有亡失。癸卯岁来抚兹土,余虽儒行不习佛法,然仰惟世运承缁素安陼,恭屈圣天子御极初元,……不揆阎蔽捐资补刻,使完归观”。又查《雍正朝汉文殊批奏折汇编》内有苏州织造海保奏呈各种藏经书本目录折,海保奏称:“钦奉谕旨,取送各种藏经书本。查得藏经板片向在余杭径山之化城寂照等寺及嘉兴之楞严寺等处收贮。随经遵照先后开单名目逐细查明,现将板片完全各种刷印齐备共得七十四种,并照前发经套锦样织成套锦一并送京,恭请皇上发出藏经一部,遵照大小式样画一装订恭进。此外,尚该(有)一百余种因刻板历年久远,中间略有蛀损、欠缺之处,奴才现在酌量修补刷印,另容陆续进呈”。经查“正”、“续”二藏内确有《大宝积经》等数种是雍正年重修本。此外,该藏首函《重刻北藏目录》内贴有清内府书写的二个内容相同的黄纸浮签,上注“乾隆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总管王常贵传问后佛楼供奉藏经内有钱谦益所著《楞严蒙钞》一种,请旨撤出。今查得书本藏内有《楞严蒙抄》二套计十四本,于二十六日首领白玉凤送进呈览。胡世杰传旨,着交内养心殿佛堂收”。并于“续藏目录”第二十九至三十函《楞严蒙抄》项下贴浮签注“奉旨撤出”。经查核《嘉兴藏》之“续藏”的第二十九、三十两函缺出。同时于“正藏”第一百九十六函《肇论新疏》内也夹有黄纸浮签,注文是“查得经本藏内,肇论本文竟未入藏,有《肇论新疏》十卷、《肇论新疏游刃》十卷、《晋僧肇法师宝藏记》一卷”(按:此注有误,《肇论》本文三卷编入“续藏”第四十二函内)。并缮录了《续藏·又续藏目录》一份。又于各函书根处帖一方签,墨笔标注函次和所在诸经名目。以上说明这部大藏经入藏大内后佛楼之后,曾于雍正、乾隆时期奉旨校注、重修和整理过。并于乾隆三十四年奉旨撤出了钱谦益所著《楞严蒙抄》一种并有记录存查。这是存藏他处的各部《嘉兴藏》所不及的。目前所知,云南、广东、广西、四川、青海、重庆等地图书馆和北京法源寺、苏州西园寺及台湾中央图书馆也都各有收藏,然而,论及续刻重修时间之长、所收经籍种数、卷数之夥乃至装帧之精美、保存之完好,恐怕是难与故宫收藏的这一部相匹的。《嘉兴藏》因其发行于浙江嘉兴楞严寺而得名,又以其雕版存贮于浙江径山寂照庵亦名《径山藏》,由于它的版式呈书本册装又称“方册大藏”。它谋刻于万历初年,始刻于万历七年,中兴于万历三十一年至崇祯十五年,续刻于清代顺、康年间。经历了一百二十余年的历史,走过了一条极其艰辛的道路。万历初年紫柏真可大师因南北二藏难于流传,立意转梵夹为方册,乃与吏部尚书陆光祖、后补编修冯梦祯等居士商议,决心劝善士“捐身命之财,镌坚固之板”,率先付诸梓行,“始兴于神庙八九年间”。查故宫藏《嘉兴藏》内,刊刻最早的时间为“万历七年”,即“续藏”第四十四函内《寒山子诗集》及第三十一函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会译》,后者为万历八年冯梦祯捐刻。由于措施不力,经费拮据,刻藏迟缓。万历七、八两年内仅刻了上述两种。万历十年,紫柏大师高徒密藏道开禅师自天台诣武林,于绍兴道中见古寺残碑有感而决心“愿毕此生身募刻方册板广作流通”,遂“入槜李得侍达观老师兼晤冯开之(冯梦祯)居士辈,则老师暨诸居士业已先发是愿,即共订盟从事”,公推密藏禅师董其事,幻予、澹然诸人协理襄助。然“遑遑三载莫得其诸”。查故宫《嘉兴藏》内,自万历九至十一年间无刻;万历十二、十三两年间,仅冯梦祯、紫柏大师等人捐刻了四种;万历十四至十六年间无刻。其间,密藏道开等人四处奔走,多方活动以争取官私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万历十二年,紫柏、密藏二人入京师进见万历皇帝生母慈圣皇太后,太后知其刻藏之举,欲发帑金命刻。并命凡未收之疏论皆续梓入藏。同年撰“御制续入藏经序”,计“续入藏经四十一函,起华严悬谈会玄记至第一希有大功德经,计四百一十卷”。十四年春,密藏赴长安,与付光垞等居士商议资金筹措办法,“乃定以善信十人岁各捐资为唱缘,又一人则各劝三人为助缘,盖分之既易为施易为劝,而合之则其资甚裕”③。诸居士愿力持之,并以此为定则,“各疏其愿盟之诸佛并归道开”。是年密藏大师又与龙华老师商讨“图写款式尺寸及检经会约并校草格板”等事。于是,继万历十二年陆光祖发《募刻大藏经序》、管志道撰《检经会约》、《刻藏凡例》、《刻藏规则》之后,万历十三至十五年间,先后又有密藏道开、冯梦祯、管志道等撰文以示订盟誓愿。如密藏道开发《募刻大藏文》称:大藏经今传世者惟南、北二藏,北藏贮于禁中,请施非易;南藏虽行于诸郡,印造犹难。开等尝以宋刻校兹二藏,鲁鱼之讹互有,潦鹤之舛递彰,为急请以三藏并校,参之英贤,正其讹谬,仍易梵帙以从方册。并愿毕此生身募刻。同时称赞陆、陈、冯等居士“力赞开等负笈九洲乞金”的积极态度。有的序文还据理驳斥以为“梵夹尊重、方册轻亵”、“恐费巨而难就”等异议,宣传了更造方册的好处,表示愿竭全力支持和动员广大信士捐资助刻。正如冯梦祯《刻大藏缘起》所说:藏经于明仅有两京之板传世,北板稍精而藏于禁中,请印甚难。南板印造虽易而讹谬颇多,愈改愈甚,几不成读。然印造装潢其价亦百金以上,若易梵夹为方册,可省简帙十之七,而印造装潢之费不过四十余金。所订《检经会约》、《刻藏凡例》和《刻藏规则》翔实具体,易于实行。“会约”亦即校经规则。它规定校经会期为每年正、三、五、七、九、十一月的十八日,与会者提前一天到达。否则,一次不到罚银五钱,三次不到除名。有重要原因不到者须遣人送所校经卷到会讲明,方可免罚。十八日互为抽对各所校经卷并共相质正疑难。临期不完者,每卷罚银一钱。“凡例”规定以北藏为底本,以南、北、宋、元四藏始对其文,再校其义。并行抽对、覆校,付众裁夺。书样出后再校,雕版告成后再行复校。藏经编排体例以经、律、论、西土圣贤撰集、中国高僧著述编次。经、律、论皆以大小乘分先后,再复分五大部和单译、重译、宋元续入等细目。每卷增立校讹于音释之前。凡校对、写刻工匠及捐资者姓名、银两均列牌记于各卷音释之末。《刻藏规则》规定大藏所用梨板厚一寸以上,每块价银三分,厚不及寸并湿用干缩、节多和镶嵌补接者概不准使用。规定了写刻匠人的工食银两标准。并于刻众之中推举诚实具有身家者一人为刻工之首。刻工先行刻样看选合格方准留用,凡录用者,其刻样每刷印三分加盖印记,分别交与般若堂、刻首和本人各一分以备查核。新刻经样上好者,每页优给银二分,次好者一分,不合格者不准使用并罚赔板及赔写样字。刻经积三十页以上方准送看,支付银两。每经刻完一部结算一次,不足三十页者,随其多少结算。刻工如有打斗胡为者,刻首须劝告,重则送官,轻则革除。这样,从组织和规章制度上保证了校刻大藏的顺利进行。经过八年的筹备之后,万历十七年继续开雕于五台山妙德庵。同年,又有沈自邠、释僧可、汪道昆分别撰刻藏序。万历十八年、十九年,释德清、虞淳熙、乐晋作序,以示盟愿。其中乐序称:更造大藏“费以三万计,毕事以十年。校对讹谬则义学沙门与居士也,有事于清凉则曼殊威神所摄也,鸠工于妙德则无边师所擅也”。然而,刻藏虽就绪五台,但刻藏地点始终未定。主要原因一是“五台冰雪积岁,恐侵及板”,而径山位在江南,极为温暖,“山不为峻易于上下,剞劂供给事事得便”。二因北方筹资甚难,“北方缘薄而费倍”,“江南善信颇发肯心,而北地则罕有应之者”。三以北方政局不稳,农民起义四起,而“秦晋燕赵尤为近辅”。因此决定五台刻就数百卷后,自万历二十至二十一年间,连同已刻未刻之版一并迁移到浙江径山。并依紫柏、冯梦祯意,以径山藏版刷印,而于嘉兴楞严发行。查故宫藏《嘉兴藏》诸经牌记,自万历二十年以后,刻藏地点再无“五台妙德庵”和“妙喜庵”的记载。万历二十二年又有瞿汝稷撰《募刻大藏唱导文》以赞密藏、幻予二师倡缘刻藏之举,广泛动员善士捐助襄刻。但径山刻藏正起,密藏道开却“以病隐去”。此后便由道开师兄幻予、澹居等人接替刻藏大任。万历三十一年紫柏老人在京遭难示寂。此后“四方刻资归聚亦微,因就施者之方任力刻之。于是四方有道力者随讨未刻名目同式就梓。自癸卯岁至壬午岁将四十年梓未虚日。其事犹未竟,已刻者不及归山,未刻者懈不速完”⑤。这说明自万历三十一年至崇祯十五年的四十年间,刻无虚日,但资金渐微,各处已刻之版不能及时送至径山,未刻之经懈不速完。天启三年江西宗白法老人性琮住持楞严,坚持续刻大藏,后又有贵州赤水继庆、利根和尚鼎力相助,遍讨径山、嘉兴、吴江、金坛等处,将已刻者记录在目,“已刻者十之八九,未刻者十之一二”,不期半年可完。遂催四方已刻之版同归径山。自崇祯十五年以后,主要有毛晋、萧士玮、杨仁愿、冯洪业等人合力施刻。钱谦益有《募刻大藏方册圆满疏》,称藏师道开自壬午发愿至今已有八十年之久,经厂琅函任其凋残,倘不及时整理,异常惋惜。“又况经本五千余卷,似阙二百有零,刻资三万余金,今估二千以上。功惟一篑,事在合尖,共种善根,无忘嘉会,蒇藏师未了之一愿”。查故宫藏《嘉兴藏》,直至康熙四十六年才续刻完成。其间,主持续刻的主要是密藏大师的门徒,如解印、灵耀、灵慧、恒瑞、契颖等人。刊刻最晚的是《善一纯禅师语录》等三种,其牌记为“信女危门王氏……同刻,海盐陈子兰书,楞严夏维宁、倪尔绳同镌。康熙丁亥季夏谷旦,嘉兴楞严寺般若堂藏板”。这项预计十年竟事、印造装潢之费不过“三万余金”的刻藏大业,却经历了一百二十余年的漫长岁月,不仅耗资超过3万余金,而且卷帙也增加了许多。其间,约有六代禅僧、居士们的相继努力。紫柏、道开首倡,陆光祖、冯梦祯等居士鼎力资助而鸠工于五台和径山,之后便是幻予法本和澹然二师“迭董其事”。桐城吴用先等大居士相助,复建化城为贮版之所,捐资施刻。天启三年江西宗白法性琼住持楞严,续刻不止,直至顺治初年鼎革之际,仍坐镇经坊。此后便是紫柏法嗣解印、密藏大师之徒念、契颖诸僧。正如解印禅师所云:紫柏有徒七人,担负刻大藏者惟密祖与幻予祖也,恢复化城中兴刻藏者乃澹祖也,而幻居、寒灰二祖则赞襄刻者也。而密藏之徒念“缵祖父之志,续刻未刻之经,司掌经坊。吴江开建禅林,接待往来云水,二时茶饭精严,天下禅流称颂”。念翁之徒香庵体佛祖意,持《莲花经》数千余部,寒暑不歇,老病坚持。香叔之徒明一早逝,明一之徒契颖“杰出缁伦,注心道法,慨祖宗之公案未完,收辑密祖遗言广布,担愿了完全藏,不谓第六世而有斯人”。钱谦益也说:“大藏之改梵夹为方册,自紫柏尊者上首弟子密藏开公始也,倡导者则有陆光祖,陈、东溟、管志道、冯梦祯及紫柏法眷。誓愿资助者乃常熟缪希雍、金坛于玉立、丹阳贺学易、吴江周祇、沈演等。刻场初卜清凉,后移双径。既而恢复化城订约、化城贮板、楞严发经者中丞吴用先也。藏师遁迹,紫柏示寂,六十年来物变错愕,而经藏一灯相传未熄。庚子岁(顺治十七年)寿光上人住持寂照,嘉郡诸善信翕然倾化,谋襄盛举,于是四方经版,若寒山赵氏、平湖冯氏、金沙于氏咸辇输辏归于化城”⑨。化城中兴当在万历四十年以后,吴江开建禅林正值天启年间,继庆、利根和尚主持续刻当在崇祯十五年以后,而寿光、解印、契颖、灵耀等僧人主人续刻、重修当在顺康之时。这六代禅僧是完成《嘉兴藏》刊刻的核心,而六代诸大缘首、居士、信徒们则是保证这项事业完成的经济后盾。颛愚和尚《刻方册藏经目录序》中言道:紫柏老人“未尽之事有八:四方之板未归径山,一也;未完未制方册藏首序,二也;贮板之方构造未广,三也;因板未完,板头钱未总则定数,四也;板头钱予修贮板之室未得良策,多有昌用,五也;目录依五时之次,其正译、重译华梵传述未尽其详,六也;搜括古今名集遗漏未全,七也;因板未完,劝者、施者、鸠工者未勒名于石以昭千古,八也⑩”。这八件事除第二和第八未能实施外,其余六项均由其法眷相继完成。历经一百二十余年终于完成刻藏大业,他们为整理古代佛典及使其流传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仅以密藏道开禅师为例,在刻藏初期,他们住持山中,在挑选写刻匠人,校对经卷、撰写序文、采办梨板和纸墨物料、筹措资金等事务上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密藏禅师遗稿》收录了他在万历二十余年间与各地诸大缘首、居士们的往来书札,大都谈到刻藏的有关事宜。如与张梅村居士书:“……己丑年(万历十七年)刻藏檀施具已到第,以刻工来迟未尽登木。兹将刻过姓名先呈览阅,其未完者陆续完报。盖筮创之初事难卒备,而生师南发又未可迟迟,故有是事。继此以往,自当岁完一岁或可不至如是堆塌耳。庚寅(万历十八年)年分未审集否?如其已集迄即检付生师,仍须一一揭示姓名以便入梓……”与周仲大、沈及庵、吴孚泉三居士书:“南来之众皆已入堂校对《华严合论》,写刻者亦相继从事矣。江城所刻八卷近入校对,其讹舛视东禅本尤甚。山中新刻幸得多本校雠,过或差少。然校书如扫叶,自古难之。第写刻颇工致,不下弘明诸书,大藏终始果得如斯,诚至愿也。江城檀资想已云集乞付仞卿、季华检发来山。自后每岁所供惟在三大士不违时失候,……仞卿付来小白毫笔随缘惠我二三十枝”(按《华严合论》为万历十九年付光垞捐刻)。与曹林忠庵师兄书:“弟居妙德,可谓深心极力调持,然上下百余人,求其能以心相照者尠矣。……不肖居山,丛林上下百责萃身,自朝至暮略无暇刻,兼之经典、款则一一经心。工匠胡乱,一一调制,所幸得于万火丛中锻炼身心”。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略窥大藏刊刻初期的情况,还可了解密藏禅师在此间总理刻藏事务的繁忙和艰辛。《嘉兴藏》卷帙宏大,没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充分保证和有效的组织措施是难以刊刻完成的。特别是由私人倡缘捐刻,资金的筹集是一项异常艰难的任务。为此,密藏禅师和付光垞等诸大居士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万历初年之所以刊刻数量甚少,缺少资金便是重要原因之一。万历十四年密藏禅师与付光垞议定“以善信十人岁各捐资为唱缘”,每缘各劝三人为“助缘”,初步形成一个三十人的筹资集团,但因缺少具体措施,集资仍很困难。遂又改为“岁集檀越四十分,分百金”。密藏禅师与顾襟宇少参书札中称:“同瞿元立辈商确(榷)刻藏缘事,始定长缘四十分,分岁百金,自一人以至多人,惟信心坚久者许与之”。而与徐文卿居士书札谈得更为具体,“计得四十人为缘首,每人岁助百金,与刻工相始终。燕、赵、齐、鲁大约有二十人,江南如金坛之于、丹阳之贺、吴江、松江诸处拟求十人,外十人则求之徽州、蒲州二处。……松江必以足下与康孟修为缘首,聚资即自今年始。……吴江必以周仲大为缘首,而沈及庵、顾元玉、周季华则左右之”。这样每年可得四千金。然而,实际执行并非易事,有的缘首拖欠,有的集来的银两成色低下,“岁得二千金”刻藏难以维持。因此,密藏禅师与诸大居士商议,由南北各求二十分改为南北各求四十分,岁完一岁,不可拖欠。密藏与真实居士书中说,“近计欲法,此求四十人,每人或自力或藉他力岁出百金,每岁可得四千金,不十年足竟是事。而三吴及燕、晋、齐、鲁亦可觅四十人,岁有退失,即岁觅增补之,常令不减此数”。此计尚不包括僧家分募之缘。可见,筹措资金的办法是逐渐发展和完善的。缘首都由各地官绅中“信心坚久者”任之。他们除自己常年捐资施刻外,还动员本地区的乡绅、官吏及广大信男善女们踊跃施资助刻,并负责将每年收到的资金和施者姓名详细开单交与住持化城的生禅师,再由他汇集派人送至五台,或在南方置办所需货物。这种较为严密的组织形式成为刊刻《嘉兴藏》的有力保证和可靠的经济来源。在万历十七年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各宗禅师还经常派出法嗣四处化缘募得资金,发行已刊经卷所得赢余也是刊刻大藏的经费来源。刻藏之初,已有边刻边发行的决定,并有经直画一。密藏禅师与徐文卿居士书中也曾论及,“《弘明集》南方每部价银八钱,北方加三二钱……盖此书价至一两不可复上矣。孝甫既不肯发,足下竟为带银托康虞印之。每部亦只可定价一两,印则必须全部,初议七本头,以当时刻未完工故也。三千部之命今不必拘泥。若孝甫允从一两一部,尽其所为成之,余银带付康虞印补可也。”万历三十七年化城中兴,吴用先又有经直画一识白:“请经者仍执初价,是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也。兹令经坊将续刻诸经直汇成一编,请者务如其直,无致损额,掌出纳者积有余资分毫归之经房,另作刻本。”顺治四年朱茂时、朱茂暻又有重订经直画一缘起,称大藏“印装之工食滋增,纸值之涌腾倍蓰,加以往来双径人力之劳,舟船之费迥别襄时,……我辈檀护商于白法老人,议重酌订画一”。徐善《楞严寺经坊总论》中亦称:“顺治初以闽关梗阻,纸直腾贵倍价,每百六分。而奸僧射利缘为口实,又屡增至每百一钱二分。至顺治十六年,片板不刻,所获羡资俱充私囊。”于是严大参等居士议定整顿,仅得老本三千九百六十五两四钱。而浮增之直始得稍减八分。至康熙初年以大藏将竣,特重核定经直,每百六分四厘,以惠衲子。查《嘉兴藏》牌记,确有相当数量的经卷是用余银刊刻的。以上不仅说明大藏发行价格随时价增长而作了几次调价,也说明发行藏经的赢余用作刻藏经费。上述三种筹资办法为初创时期大藏的刊刻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证,也为以后续刻大藏的最终告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亦揭示出民间施资刻藏的特征。四参加刊刻《嘉兴藏》的工匠故宫藏《嘉兴藏》绝大部分保留着原刻牌记和重修补板的记载。牌记内容不仅有施资捐刻者的姓名、施刻原因、新刻经卷、卷数、字数、板片及所需银两价值等,还有校对人、写刻工匠的姓名、籍贯、刻经年代和地点。尤以崇祯年虞山华严阁所刻诸经的牌记内容最为详细、完整。从而为全面了解《嘉兴藏》刊刻的历史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也为研究古籍版本、雕版印刷史和有关地区的手工业史、经济史提供了重要依据,甚至填补了某些学科方面的空白。首先,牌记中反映的捐刻人的数量之多、成份之杂是现存私人捐刻大藏中极为罕见的。捐刻人中有各地各宗的禅师及其弟子、儒林贤士、各级官吏、藩王贵族和大内太监,亦有地方乡绅、农民、市民和写刻工匠等。其中有社会名流,亦有普通百姓,有全家男女老少施刻一部乃至数部者,也有一家几代相承连续捐刻者。如丹阳贺学易即是江南缘首之一,也是捐刻大户,他和妻室儿女、兄弟等共捐刻了四十余种、五百多卷。署名的有贺学易(福建福安县知事)、学礼、学仁、世寿、贺门毛氏、贺门杨氏及其后代懋熙、懋照等人。其中有贺懋熙、懋照、懋荧、懋寿、懋炜兄弟五人仰承其父贺学礼的遗愿施刻的,也有贺学易分别为“小花女”(贺学易的小女儿)、“杀害鱼鹅”(杀宰鱼鹅)而施刻的。更有相当一批在当时政治界、文化界颇具影响的人物,如山西巡抚监察御使傅光宅、工部右侍郎吏部尚书陆光祖、翰林院编修南京国子监祭酒冯梦祯、太仆寺少卿瞿汝稷、刑部郎中于玉立、翰林院检讨王肯堂、兵部主事袁黄,广东巡抚叶绍、武英殿中书舍人顾正谊、贵州提学副使包柽芳、两广都察院熊文、乾清宫等处太监马祥、郭朝、张本、赵资等,还有文化界颇负盛名的陈继儒、钱谦益、毛晋等人都捐刻了大量经卷。有的还充当缘首,参加校雠,撰著书序,因而使得这部大藏经的刊刻有了极其广泛的的社会基础和可靠的经费来源。第二,牌记中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参加刊刻大藏的写刻工匠们的情况。据现存牌记统计,这些工匠大都来自江南各省,即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江苏五省的五十余个县区。有完整姓名的刻工达398人、书工90人,其中绘刻图像者4人。连同署姓无名的工匠,其总数仅次于宋《碛砂藏》的工匠总数。有的工匠是明嘉靖以后颇有影响和成就的,他们不但参加写刻《嘉兴藏》,还写刻了不少其他著作传世。如书工中有上元王自谦、李渊,真州王国英,金陵丘羲民、丘熊祥,江宁黄铉、黄铭,南昌万承明等;刻工中有吴县仇鹏,溧水毛有伦,徽州王应芝,上元李熠、李再应、李应章等,都是万历初年以迄崇祯间的著名刻工。有的工匠写刻《嘉兴藏》长达十几年、几十年之久。如长洲著名书工徐普,自万历十八年至天启六年的37年间,一直为这部大藏写板,所写经板之多,可为众工之首。目前所知他从事写书板的最早时间为万历二年,由此算起,他以此为业的历史约有56年之久。除万历初年所书八种文史书籍传世之外,自万历十八年以后他把大半生的精力献给了《嘉兴藏》,其间共缮写了三百七十余种、一千六百余卷,并且大多是他独立完成的。卷帙浩大的经卷多由他同金陵丘羲民、丘熊祥、上元王自谦、南昌万承明等人共同完成。他书写的字体端庄朴厚,结构习整,圆转有力,且富楷书帖意。因此各地缘首们捐资刊刻的经卷多由徐普书写,他堪为书工中的优秀代表。又如吴县刻工仇鹏参加刊刻《嘉兴藏》的最早时间是万历十八年,最晚为万历二十四年,其间他共刻了七部经。他有万历初年所刻的《文林绮绣》传世,可知他至少有二十年的刻书历史。此外,还有不少工匠大都是同一地区、同姓或同一家族的几代人,都参加了《嘉兴藏》的刊刻。如上元陶姓刻工有24人之多,其中陶邦立的写刻时间自万历十九年迄天启六年;陶邦本为万历二十七至四十五年。而句容潘姓刻工有13人,其中潘沔参加刻藏时间为万历十九至天启六年;潘继德为万历三十六至四十七年;潘继立为万历三十一至天启六年;潘守诚、潘以铉则为崇祯十五至十七年间;潘允若则是顺、康时期的刻工。还有的是父子同刻一部经,如“又续藏”内有一书的牌记有“嘉郡陈馥林、子美璋仝梓”。尤其难得的是,还有当时著名的绘刻名手参加,如著名的佛像人物画家丁云鹏、袁雪、张琦和闻名遐迩的黄守言、吴应芝等人,他们为《嘉兴藏》绘刻的佛像堪称明代版画艺术的精品。这些书刻工匠技艺高超,风格独具,他们的作品为传播佛典、发展雕版印刷事业做出了贡献,而《嘉兴藏》这部巨著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和传世的力作。第三,牌记中还记有相当数量的写刻工匠的价银。尤以崇祯十五至十七年间华严阁刻经的牌记最详。如“正藏”第一百十三函《大乘楞伽经唯识论》的牌记:“泰和萧士瑀捐资刻此一卷,殷时衡、毛晋同对,崇祯甲申孟春虞山华严阁识”;“论一卷,共字九千六百十五个,写银三钱八分五厘,计刻银三两三钱六分五厘,共板十三块,计工价银六钱五分。常熟刘秉愈书、句容潘以铉刻”。再如“正藏”第四十六函《不空索咒经》为清顺治十三年平湖朱家椽施刻,其牌记称此经“共字五千二百六十四个,写刻银三两七钱九分,板七块五钱六分,筌头纸煤八分”。由此可以推算崇祯十七年的书工每百字价银四厘,刻工每百字约三厘六毫,梨板每块价五分。顺治十二年的写刻工银每百字约七分,梨板每块八分。根据牌记所载价银可分析了解万历初年直至顺康时期写刻工价和梨板价格的变化,为研究这一时期手工业史和经济史提供了重要史料。第四,《嘉兴藏》牌记中还记录了许多雕版的地点及时间,从而进一步印证了其他文献记载的准确性,补充了其中不足之处。具体雕版地点主要有:五台山妙德庵、妙喜庵(万历十七年至二十年);径山寂照庵、兴圣万寿寺、径山寺、休宁大寺华严堂、金沙东禅青莲社、径山化城寺、宝梦堂、金沙顾龙山、吴江接待寺、姑苏兜率园、嘉禾一指庵、匡山木石庵、寒山化城庵、金坛紫柏庵等(万历二十一年至崇祯年);径山化城院、理安禅院、宝德堂、松江抱香庵弘法会、宝善庵、虞山华严阁、径山古梅庵、德藏寺藏经阁等(崇祯——顺治年),嘉兴楞严寺般若堂(天启——康熙年)。从上述雕版地点及其起迄年代分析,可见万历初年紫柏倡缘率先鸠工,所刻无多,自万历七年至十三年间仅有六种,并多未署刻版地点。万历十四年至十六年间无刻。其间,经密藏等人再次筹划,刻场初定五台,于万历十七年始刻。万历二十一年刻场至径山,此后雕版地点便以径山寂照庵和兴圣万寿寺为中心。万历四十年以后,雕刻地点趋于分散,但都集中在江、浙两省的嘉兴、金坛、吴江等地的寺庙。顺、康时期又以嘉兴楞严寺为中心进行雕版。第五,由于牌记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各种经卷刊刻的年代,既为我们编辑《嘉兴藏版本目录》提供了依据,也使我们得知它的刊刻年代。通过牌记所载刊刻年代的排比,《嘉兴藏》的刊刻时间为明万历七至十三年、万历十七至清康熙四十六年(即“正藏”刊于明万历十八至清康熙十五年;“续藏”刊于明万历七至十三年、万历十七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又续藏”刊于明万历十九至清康熙四十六年)。这说明大藏始雕于“万历十七年”、终于清“康熙十六年”是很不确切的。《嘉兴藏》的刊刻历经129年,较之最初“予计十年竟事”延长一百余年。其刊刻时间之长可为我国历代刻本藏经之首。在国外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其次,这部大藏凡属修版、补版的篇页,均于版心下镌有重刻年代和主持重修人的姓名,由此而知它的递修状况。据载,《嘉兴藏》递修的起迄年代为清顺治十七至雍正末年,长达六十余年。其递修时间之长是历代古籍之冠。主持重修者先后有径山寂照庵僧恒瑞、契禅、契颖、灵耀、灵慧和浙江巡抚李馥、苏州织造海保等。他们对《嘉兴藏》的保护、流传也是劳绩显著的。第六,校对是保证刊书质量的重要一环,向来为人所重视。校书如扫叶,自古难之,非博通内外经典的名贤高手难以任之。《嘉兴藏》刊刻初期即有筹划,密藏禅师与诸大居士们的书札中称:“撰述校雠端属名贤”。牌记使我们得以了解校雠《嘉兴藏》的人员组成情况。现有牌记记下了来自全国六十多个地区的沙门高僧、居士和儒林名贤约一百五十余人,尤以万历时期的禅僧居多,也有不少是社会名流。有的不仅参加校雠,还有专门论著、疏解或为许多经卷作序、跋者。如瞿汝稷通内外学,著有《指月录》。王肯堂为著名医家,也通佛学,著有《成唯识论证义》。钱谦益知识渊博,著有《牧斋全集》和《首楞蒙钞》等,点勘过《涅槃经疏》,编校了《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并为之作序。刻书名家毛晋也校对了大量经卷。而各地宗师及其门徒高手更是校雠大藏的主力,如密藏禅师、幻予、解印、契颖等等,他们不但捐资刻藏,还参加校雠、撰著、作序等。《法苑珠林》一百二十卷为万历十八、十九年间陆光祖、曾乾亨、袁黄、王世贞、于玉立、贺学易等四十余人施资捐刻的,其校对名手乃明觉、道梅二位沙门高手。又如嘉禾释道梅,自万历十八年至天启六年一直参予校对《嘉兴藏》,三十余年间共校雠了五十余种、千余卷的重要经,论。可为万历时期校雠人员中用时最多、校对数量最多的一个。此外,恩江释可震、武林释大能,居士了缘、了初等人也是这时校雠大藏的主要成员。而海虞契慧、契机,龙山海琼、姑苏契义等和尚则是万历末年迄崇祯年间的校雠主力。特别是东塔寺释道源与钱谦益、戈汕、毛晋等人交往频深,知识广博,在崇祯十五至十七年间与毛晋等人合校了一百八十余种经籍。他们不畏寒暑,倾心佛典,为保证《嘉兴藏》刊刻的质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嘉兴藏》的内容之广泛、编辑体例之好、写刻、校雠之精,都胜过了南、北二藏。最后,还需特别指出的是,牌记中的记录使我们得以了解刻书家毛晋参与校刻《嘉兴藏》的情况。研究毛晋校刻书籍的论述很多,甚而有人为其编辑“毛晋校刻书目”,但很少涉及他校刻大藏佛典的情况。有关毛晋校刻《嘉兴藏》之事,于钱谦益《牧斋全集》中多有记载,此处省略不录。尚须补充的是:《嘉兴藏》内《大方广佛华严经海印道场十重行愿常编礼忏仪》卷末有崇祯十四年四川布政云南丽阳木增识语,称“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隐湖南村笃素居士毛凤苞汲古阁中鸠良工雕造。起于崇祯庚辰孟夏,终于辛巳暮春,凡一载功成。今置此版于浙江嘉兴楞严寺藏经阁”。此外,《嘉兴府志》(康熙年本)卷十八有徐善撰《楞严寺经坊总论》,内称“虞山汲古阁毛氏舍刻千卷有奇,沉阁未印”,此指顺治年事。这些材料说明毛晋是崇祯年间续刻《嘉兴藏》的积极参加者。而虞山华严阁便是他鸠集校刻良手校刻大藏的地方。据大藏牌记所载,他校刻的藏经至少有二百七十余种,主要集中在崇祯十五至十七年和顺治八年之间。捐刻的人主要有毛晋及其子表、衮、褒、扆等,还有泰和萧士玮、士隅、士珂三兄弟,杨仁愿、杨彝等人。参加校雠的有东塔寺僧道源及毛晋、戈汕、殷时衡、郁慈明、孙房六人。他们都是往来密切的亲朋好友,也是当地知名的文人墨客,并大都见诸钱谦益的文集中。华严阁刻经所用的写刻工匠多是毛晋门下从事多年的良匠。书工有江宁黄铭、黄铉,上元于从龙、于起龙、王、陈兆熊、罗章、罗万腾,溧水魏邦泰、魏邦定、孙可俭、刘乘愈,长洲徐大任,白门李文卿,吴县章流,东吴龙在一和寂灭和尚共十七人。他们所书字体风格趋于一致,字形略呈扁宽,结体疏朗,行笔平稳,具有楷书宋字意味。刻工有句容潘守诚、潘以铉、李焕、濮承烈,溧水徐应鸿、杨可浍,长洲李如科,江宁范应时共九人。所刻刀笔细劲,不失书写原意。华严阁所刻经卷版式和牌记规格整齐划一,具有鲜明特征。牌记内容详细,如《佛为海龙王说法经》牌记:上栏“常熟信士毛凤苞捐资,刻《佛为海龙王说法经》全卷。东塔寺释道源、海隅信士戈汕同对。崇祯壬午仲夏虞山华严阁识”。下栏记“经一卷,共字三百八十个,计写银一分五厘,计刻银一钱三分六厘,板一块,共计工价银四分,上元于起龙书,长洲李如科刻”。华严阁新刻诸经校刻精良,风格与众不同,与毛氏汲古阁、绿君亭所刻各书也略有不同。《嘉兴藏》提供的上述实物资料对研究明末清初著名刻书家毛晋的刻书史极为重要,同时也为毛氏校刻书目填补了一大空白。五对《嘉兴藏》目录的研究故宫所藏《嘉兴藏》目录计有五种,一是大藏首函附有两种,即明万历二十九年刻《大明三藏圣教目录》,该目是《永乐北藏目录》的重刻本,但在卷数和种数上亦有所增减。同时,目录末页“史”字后为清内府抄配,即“北藏缺南藏号附,‘合’至‘塞’字五种”。另一种目录是清顺治年重刻《大明三藏圣教目录》,此目之“正藏”部分较万历年刻本有明显改动:其一,第七十三函新增20种,大都是万历、崇祯年所刻;其二,千字文编号“史”字后增加“鱼”字,即是第二百零六函内的4种清代僧人语录;其三,“鱼”字后一页也是清内府抄配,即“北藏缺南藏号附”,“合”至“扶”字4种经疏论;其四,增加首函3种,即“刻经缘起、大明三藏圣教目录和画一”。其五,增加“续藏”、“又续藏”目录;其六,此目较万历本目录在卷数的著法上有所不同,经名亦有缩略。而且亦无“通共六百七十七函六千七百七十—卷”。第三种目录是乾隆年内府抄本《续藏·又续藏目录》,此目与顺治年刊本相校,绝大部分相同,但于“续藏”第七十八函以后也有变动。而且抄本目录“续藏”止于第九十函,“又续藏”止于第四十三函。较顺治年刊本目录少9函。第四种是民国九年北京刻经处刻《嘉兴藏目录》,此目与顺治年目录相较也有些不同,特别是“续藏”、“又续藏”的目录差异更大,但与乾隆年内府抄本目录大体相同。第五种则是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古籍目录内所载《嘉兴藏目录》。这个目录与前四种目录也有很大区别。以上五种目录不仅互有差异,而且与故宫藏《嘉兴藏》的实际情况也有明显的不同。如故宫藏的一部较民国九年刊本目录多41种、一百三十余卷,而且多是顺康时期续刻的。同时,也有个别经卷作了调整。如“又续藏”第六函,民国年刊本为《续传灯存稿》,顺治年刊本目录则无,而故宫藏的一部实为《阅藏知津》。再如,故宫所藏的一部较台湾中央图书馆所藏的一部多二百二十余种,卷数也不完全一样。由此说明目录本身在一百多年间的变化,也说明大藏在续刻过程中所收诸种经卷的取舍也有变化,这就不难理解各学者谈及这部大藏的函,种、卷数时数目不一的原由。因为依据不同,统计方法各异,而且依据各种目录统计亦不能完全反映《嘉兴藏》的实际情况。现存的几部《嘉兴藏》的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招产品运营笔试题目及答案
- VB语言编程技巧试题及答案汇编
- 网络连接安全策略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高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能力提升试题及答案
- 校招技术产品经理笔试题目及答案
- 大数据助力企业构建健康管理生态
- 基于数字化转型的信息安全与策略思考
- 计算机辅助设计基本知识试题及答案
- 校招:采购工程师面试试题及答案
- 医疗行业的人才需求与数字化招聘对策
- 《闽南高甲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5100字(论文)
- 客户沟通与服务技巧考核试卷
- 机场安检液态物品培训
-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初中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件
- 肠瘘 课件教学课件
- 加油站防雷制度档案
- 2024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文科综合试卷(含答案解析)
- 欠款抵车的协议书范本
- 设备购买合同模板示例
- 基于JAVA的宠物管理系统实现毕业论文
- 2024年小区地下车位租赁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