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南红光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基础设施院内部分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项目概况项目区位本项目位于开州区红光片区,是开州区南部门户地段,项目北侧为南山西路,东临观音河,万开高速连接道位于观音河东侧。建设用地范围内地势较为平坦,高差较小,区域交通便利、视野开阔、地理环境优越。工程规模本次设计道路专业共包含3条道路,其中:项目改造范围内的红光大道为现状道路,道路全长419.185米(K0+000-K0+419.185),标准路幅宽12米,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40km/h,改造内容主要为车行道路面局部路基、基层病害修复;红光小区内部改造道路两条:红光一支路A线道路全长304.954米(AK0+000-AK0+304.954),红光一支路B线道路全长188.09米(BK0+000-BK0+188.09),红光一支路(A线、B线)路面宽度均为6米,道路等级为小区道路,设计车速为15km/h。本次施工图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管网工程、照明工程、景观绿化工程。对上阶段的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初步设计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1)加强图纸的内部校审,图中表述不统一,钢筋等级符号表示应按建筑制图统一,检查井内爬梯用材不统一,有的标注为铸铁件有的标注为GRP成品件。执行情况:同意审查意见,已修改统一图中表述,钢筋等级符号按建筑制图统一,爬梯统一为GRP成品。(2)道路设计应有每条路的平面图,如一张总图表示也应把所有应表述全。执行情况:同意审查意见,在图纸LC-03中补充每条道路平面分图。(3)道路交叉口补充竖向设计大样图。回复:同意审查意见,在图纸LC-13补充典型交叉口竖向设计图。(4)道路基层应明确密实度指标。执行情况:同意审查意见,在设计说明4.4.3中和图纸中明确道路基层密实度指标。(5)雨污水平面图应有每条路的平面图,如一张总图表示也应把所有的内表述全如检查井位置编号井距管径排水坡度。执行情况:修改后的图纸见SC-04排水平面设计图,图中已经标注检查井位置编号井距管径排水坡度等参数。(6)陡坡段跌落管基础混凝土标号标注不统一,消能坎建议设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执行情况:同意审查意见,基础混凝土标号统一为C30混凝土,消能坎增加钢筋。(7)检查井混凝土砌块采用300x300预制构件应标注全长宽高尺寸。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修改,砌块宽高分别为300x300,预制时长度根据实际确认,长度为300-600。设计依据设计依据(1)项目区域1:500实测地形图。(2)《城南红光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基础设施院内部分》初步设计的批复2020年9月(3)《重庆市开州区城南红光小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17年2月(4)开县城南红光小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基础设施部分)竣工图2016年7月(5)《重庆市开县城南红光小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施工图2013年10月(6)开县城南红光小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基础设施部分)电力杆线搬迁(10kV及35kV)--竣工图(7)业主提供的其它资料采用的主要设计标准、规范国家标准(1)《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2)《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2019年版)(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7)《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8)《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51224-2017)(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交通部规范(参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7)(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6)《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建设部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4)《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5)《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13);(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地方规范(1)《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3)《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4)《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5)《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重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等。(6)《城镇人行道设计指南》(DBJ/T50-131-2011)建设条件及工程地质评价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气象与水文项目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春早,夏热秋凉,雨量充足,水源充沛,无霜期长,云雾多,日照少,风力小,年平均气温18ºC,最冷月为一月份,多年日平均气温7.2ºC,最热月为8月,多年日平均气温28.3ºC,最大日降雨量超过300mm,年均降雨量1131.3mm。平均降雨天数为130-169天,集中在夏季,相对湿度80-90%。全年平均无霜期280天。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全年盛行风向为偏北风,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风速因受盆地高山阻隔,静风多,平均风速1米/秒,一年之中,唯以7、8月份大风最多。因受西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北印度洋西南季风交汇影响,秋冬春三季雾日持续时间长,为全国少日照的中心区域,年平均日照数为1288.7小时。5月、9月和10月为最舒适月份。项目区位于长江左岸,近靠长江支流普里江,北距普里江约1.3公里,南距长江约30km,该区水系较发育。区范围内东侧有一小溪沟(观音河)自南向北流过,河道两侧经修筑防洪堤及滨河步道后,该溪沟宽约11.0~14.0m,河床标高176.21~178.97m,河底已作人工条石铺装硬化,勘测时水深0~0.5m,最高洪水位180.97m,水流缓慢,水位较低,水量较贫乏,对本工程项目建设影响小。坝前最高水位175m时,开州区回水位为175.1m,对本工程影响小。地形地貌项目区域地势平坦,无原始地貌,红光小区主体建筑已完全形成,院内大多数为硬化路面,地面标高185.00~187.500m,相对高差约2.5m,场地西侧为一已建变电站,东侧发育有一条观音河。地质构造勘察区大地构造位于假角山背斜北西翼,长店房向斜南东翼,岩层产状341°∠45°,岩层面较平直光滑,局部呈波状,多呈闭合状,局部张开度1~2mm,泥质或岩屑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勘察区内主要发育2组构造裂隙,分析如下:LX1:产状109°∠68°°,裂隙面平滑,局部呈波状,多呈闭合状,局部张开度1~5mm,泥质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局部地方裂隙贯通性好,裂隙间距约1~4m,延伸长度约2~5m。LX2:产状191°∠76°°,裂隙面平滑,局部呈波状,多呈闭合状,局部张开1~3mm,泥质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局部地方裂隙贯通性好,裂隙间距约1~4m,延伸长度约3~5m。水文地质条件据场区水文地质调查,场地东侧发育有一条观音河,自南向北径流,该溪沟河道宽11~14m,河床标高176.21~178.97,勘测时水深0~0.5m,丰水期最高洪水位180.97m,低于本项目地下车库底标高约1.53m,另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要求》,三峡大坝坝前175水位时,开州区回水位为175.1m,故观音河对本工程建设影响小。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与基岩裂隙水,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内,受大气降水补给,由南西至北东向观音河渗流,水量较贫乏,水位较低,且随季节变化。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及构造裂隙中,受大气降水补给,水位低,水量贫乏,向东侧地势低洼处渗流。综上所述,工区地表水体对本工程的影响小,地下水对本工程影响小。不良地质现象经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区内未见滑坡、危岩、泥石流、地表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无地下洞室。场地南侧平场开挖所形成的边坡已进行挡墙治理,现状稳定;场地东侧河岸已采取挡墙治理,现状稳定。项目建设建筑材料条件道路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需求量较大,从经济性考虑应尽可能利用当地材料,因地制宜,合理降低工程造价。石料、砂料周围地区解决,石料主要有砂岩、石灰岩,石质坚硬、强度高;沿线细砂、特细砂及混合砂均可使用,运输方便。钢材、水泥、木材钢材、水泥、木材均可在开州区购买,运输方便。沥青国内沥青和国外沥青均可就近购买。交通运输条件项目区位于开州区高速出口左侧,毗邻万开高速及开州大道,院区紧邻已建红光大道,内部道路已建成临时硬化道路,项目周边已建道路众多,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综上所述,本工程建设条件成熟,适宜进行工程建设。工程设计主要技术指标本次设计道路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表:(1)红光大道主要技术标准(遵循现状道路技术标准)道路等级:次干路。设计车速:V=40km/h;路幅宽度:12米;平面线型:最小平曲线半径150米;路拱横坡:车行道路面1.5%向外,人行道路面2%向内。道路纵坡:遵循现状道路纵坡;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2)红光一支路(A线、B线)主要技术标准道路等级:小区道路,设计车速V=15km/h;路面宽度:6米;最小平曲线半径:A线、B线均为15米;最小纵坡:0.3%。路拱横坡:1.5%(单向横坡)。人行道横坡:1%-2%。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0年;道路平面设计(1)红光大道平面技术指标维持现状不变,仅对路面结构性病害进行修复。(2)红光一支路(A线、B线)为红光小区内部道路,线形组合设计以满足小区内的小汽车基本通行为主,同时考虑消防车通行要求,道路总长528.078米。其中:红光一支路A线全长304.954米(AK0+000-AK0+304.954),含两处平曲线,平曲线半径分别为15m、20m,路面宽度为6m;红光一支路B线全长188.09米(BK0+000-BK0+188.09),含四处平曲线,平曲线半径分别为30m、25m、20m、25m,路面宽6m。环形回车场设计受红光小区内部化粪池、已形成建筑物和变电站围墙控制,红光一支路B线在车库出口形成断头路,无法与A线形成环形循环路网。本次设计考虑在B线桩号K0+020-K0+040段按建筑消防规范设置环形回车场以满足小区内部交通转换和消防车进出要求。环形回车场直径采用24m,车行道宽度采用6m。道路纵断面设计(1)红光大道纵断面设计红光大道为已建成运营道路,维持现状纵断面技术指标不变,全线不设置变坡点,全线纵坡采用1.83%。(2)红光一支路A线、B线纵断面设计红光一支路(A线、B线)道路范围大部分地形为已平场临时硬化水泥路,道路纵坡以与现状红光大道道路交叉点高程和区间房屋建筑地坪标高为控制点进行竖向设计,道路纵坡主要拟合现状硬化道路纵断面并充分考虑与车库出入口和两侧地块衔接并满足道路等级规范和排水要求。红光一支路(A线)全线共设4个坡段,道路最小纵坡为0.3%,最大纵坡1.15%,最小竖曲线长度25.318m(凸形)。红光一支路(B线)全线共3个坡段,道路最小纵坡为0.3%,最大纵坡1.4%,最小竖曲线长度25.488m(凹形)。横断面设计红光大道标准横断面维持现状横断面标准不变,标准路幅组成为:2m人行道+8m车行道+2m人行道=12m。红光一支路(A线、B线)道路标准横断面组成为:1.5m人行道+6m车行道+1.5m人行道=9m。红光大道车行道路面横坡采用1.5%(双向外坡),红光一支路(A线、B线)采用1.5%单向路拱横坡。人行道横坡采用1%-2%(向内)。超高、加宽设计本次设计道路红光一支路A线、B线为小区内部道路,设计速度采用15km/h,车行道路面宽6m,平曲线最小半径分别为15m(A线)、20m(B线),红光一支路A线为单向通行,红光一支路B线考虑双向通行需求。根据规范,红光一支路A线全线不需设置超高加宽。红光一支路B线不设置超高,在平曲线半径为20m弯道处设置加宽,加宽值为1.4m,加宽渐变段取25m。平交口设计交叉口设置主要依据为路网交通量分析及相交道路间等级关系,并根据规范确定交叉口类型。本项目道路红光一支路(A线、 B线)为小区道路,红光大道为城市次干路,各交叉口均按平交路口考虑,交叉口类型采用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简称让行交叉口)。路基设计路基工程设计原则(1)路基必须做到密实、均匀、稳定;(2)路基填筑材料应因地制宜,合理采用当地材料或工业废料;(3)路基设计应满足防洪泄洪要求;(4)路基设计应经济、耐用;(5)路基设计应特别注意路基排水,采取拦截、分散的处理原则。设置必要的防冲刷、防渗漏和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综合排水设施及防护措施;(6)路基设计应确定合理的填挖方,尽量采用生态边坡防护;(7)路基设计应考虑填塘等特殊路基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8)路基设计要注意环境保护要求,注意工程景观效果。路基填料及压实度路基填筑前,基底原地面的树根、草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必须清除。路基不得用腐殖土、垃圾土或淤泥填筑,填土不得有杂草、树根等杂质,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路基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并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料最小CBR值和最大粒径要求项目分类路床表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CBR值填料最大粒径(cm)城市支路填方路基上路床0~30610下路床30~80410上路堤80~150315下路堤150以下2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61030~80410路基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填土层应进行分层摊铺压实。各层压实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路基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项目分类路床表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支路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2下路床30~80≥92上路堤80~150≥91下路堤150以下≥90零填及路堑路床0~30≥9230~80≥92(注: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不填不挖地段,原地面以下0~8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要求。)路基设计范围本次新建路基设计范围为:红光一支路B线BK0+020-BK0+040段环形回车场范围,均为低填方路段,填方高度0-2m。特别说明:红光一支路B线BK0+000-BK0+020,BK0+040-BK0+187段,红光一支路A线AK0+000-AK0+304.954段现状均为水泥混凝土硬化路面,为考虑与道路两侧已形成建筑地坪标高衔接顺畅,本次道路路面设计标高与现状硬化道路路面标高基本保持一致,仅对现状路面结构层拆除后新建路面结构层。一般路基设计(1)填方路基1)地表处理地面横坡缓于1:5时,应清除草皮、耕植土及松软浮土等;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0m,当覆盖土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应对路堤作稳定性分析,并采取措施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的稳定性时,采用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底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碾压后的压实度不小于92%。2)填方边坡坡率本工程最大填方高度约1.5m,按一级边坡(坡高1.5m)放坡,放坡坡率采用1:1.75,边坡与景观绿化统一考虑,植草绿化。(2)低填浅挖路基设计当填挖方高度小于1.5m时,视为零填路基,对路床范围(即路面底面以下满足规范要求且含水量适度时0~80cm)填料或表土应认真处理,当土层最小强度CBR不满足规范要求,可采取挖翻后压实处理;当土层含水量较大或土层最小强度CBR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应采取换填砂砾或碎石方式进行处理,考虑施工拌和的难度及质量保证等因素,多数情况下均选用换填方式处理,掺灰处理时,生石灰粉掺入量不小于5%,处理后上、下路床压实度均不得小于92%。当挖方路基路床为土层或路床含水量过大难以压实时,也应对路面结构层以下土基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及压实度要求同零填路基。本次设计零填、浅挖路段位于K0+020-K0+040路段填挖低于1.5m路基段。采用换填方式处理,详见《低填浅挖路基处理设计图》。土石方调配本次设计道路总填方约581m³,总挖方约3509m³,弃方约2928m³,弃方由业主指定渣场,运距5km。附属工程路缘石、路边石路缘石、路边石采用机制混凝土材质C30砼路缘石、C25砼路边石。路缘石尺寸:15×45×100cm,路缘石均采用“TF型”倒角2×2cm,外露高度15cm。路边石尺寸:12×20×100cm,与人行道铺装齐平。路缘石、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及裂缝等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勾缝,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人行道栏杆和防撞护栏设置为保障行人以及行车安全,本项目在红光一支路(A线、B线)靠近观音河侧设置人行护栏和防撞护栏。人行道栏杆高不得低于1.1m,镂空的间距不得大于11cm。防撞护栏采用组合式防撞护栏。人行道栏杆、防撞护栏设置具体位置见道路平面分图。人行道透水砖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尺寸为25×15×6cm。透水砖表面不得有峰窝、露石、脱皮、裂缝等现象,透水砖必须表面平整,色彩均匀线路清晰、棱角整齐,铺砌必须平整稳定,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透水砖采用大面积灰色铺装,横铺,盲道砖采用黄色铺装。无障碍设计本工程无障碍设计需在道路路段人行道、沿线单位出入口、道路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桥梁地通、公交车站等设施处满足视力残疾者与肢体残疾者以及体弱老人、儿童等利用道路交通设施出行的需要。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执行。1)路段无障碍设计本道路工程无障碍设施,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无障碍物铺设位置一般距绿化带或行道树树穴大于0.25m,行进盲道宽度0.5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开。同时,路段人行道上不设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肢残者利用轮椅行进。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满足1:20的要求。2)交叉口无障碍设计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其中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20,三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12。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10mm。交叉口人行横道线贯通道路两侧,经过道路与隔离带处压低高度,满足轮椅车通行。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路面结构设计(1)红光大道车行道路面病害修复设计:红光大道经过长时间运营使用,在车辆荷载及各种环境因素作用影响下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其中红光大道K0+000-K0+180段路面病害主要以松散、麻面等表面层病害为主,局部路段出现较严重的沉陷、翻浆、网裂结构性病害;K0+180-K0+420段病害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沉陷、坑槽、翻浆、网裂等连续结构性病害。目前红光大道已不能满足正常的交通使用功能,经与业主沟通和规址局会议纪要专家意见:考虑到红光大道周边正在开发建设,施工车辆较多,本着经济节约原则本次仅对红光大道路基、基层等结构性病害进行挖补修复设计,其余非挖补路段维持现状不变,改造后满足道路基本行驶功能即可。后期待周边开发建设成熟,再对路面结构进行彻底翻新改造。K0+000-K0+180段局部结构性病害处理对于沉陷、块裂、翻浆路段,应将基层全部挖除,重新加铺各结构层,改造后路面结构如下:细粒式沥青马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4cm(修复面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L/㎡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下面层6cm(修复面层)稀浆封层厚0.6cm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5L/㎡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修补基层(APP防水卷材贴缝)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修补底基层碾压密实土路基注:若基层挖除后路基压实度小于92%,则对路基换填10cm厚级配碎石后再铺筑上面各结构层K0+180-K0+420段连续结构性病害处理破除现状沥青路面面层(厚10cm)和上基层(厚20cm)后重新浇筑C30混凝土修复原路面面层和基层,改造后路面结构如下:30cm厚C30水泥混凝土面层原道路底基层(修复完善)若基层挖除后下面结构层仍存在病害,则继续挖补,直至处理至病害发生源点若基层挖除后路基压实度小于92%,则对路基进行换填10cm厚级配碎石处理后再加铺基层和面层(2)红光一支路(A线、B线)车行道路面结构(均为新建):细粒式沥青马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4cm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L/㎡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下面层6cm稀浆封层厚0.6cm乳化沥青透层油0.7-1.5L/㎡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cm(压实度≥97%)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15cm(压实度≥96%)碾压密实路基(3)人行道路面结构人行道透水砖25×15×6cm1:3水泥砂浆找平层3cmC20混凝土基层20cm人行系统概述本次设计道路红光一支路(A线、B线)为开放式小区道路,人行过街需求较少,人行过街采用人行斑马线平面过街。人行过街设施设计行人过街设施设置应遵循的原则:(1)应保障行人安全、便捷过街;宜优先选用平面过街形式;同一交叉口的过街形式应协调一致。(2)行人过街的位置,应与交叉口周围公交站、大型公共建筑等人流集散点紧密结合,并应在过街设施附近设置必要的交通引导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施工要点路基路基质量标准路基填料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强膨胀土、泥炭、淤泥、有机质土、冻土(及含冰的土)、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以及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含草皮、生活垃圾、树根的腐质土和淤泥、高岭土等严禁作为路基填料。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深度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地面以下深度(m)压实度(%)填方路堤上路床0~30≥92下路床30~80≥92上路堤80~150≥91下路堤>150≥90零填及挖方0~80≥92说明:填方高度小于80cm,原地面以下0~8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零填及挖方路基”一栏的要求。路基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偏差应满足下表:序号检查项目单位规定值及允许偏差土质路基石质路基1压实度%符合压实度要求沉降差≤试验路确定的沉降差符合试验路确定的施工工艺2弯沉值mm符合设计要求大于设计要求值3纵断高程mm+10,-20+10,-204中线偏位mm≤30≤305宽度mm符合设计要求6平整度mm≤15≤207横坡%±0.3且不反坡±0.3且不反坡8边坡坡度%不陡于设计值路床顶面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填挖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L0(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土质路基≥20MPa≤465土质路基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排水通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如在路基表面设置横向、纵向排水沟。本项目雨水均顺地势进行散排,暂不考虑设置截、排水沟。填方路基(1)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弹簧土、淤泥、生活垃圾土,不得含有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5cm的土块应打碎。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作为填料。若选用细粒土做填料时,土的含水量应接近最佳含水量,当含水量过高时,应采取换填、晾晒或掺入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材料进行处治。当采用细粒土填筑时,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路基填料性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510下路床30~80310上路堤80~150315下路堤150以下2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51030~80310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料,路基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如果路基填料中要使用砂岩作为路基填料,即路基填方为土石混和料时,所使用的砂岩必须混和土质填料共同使用,并且土石混和料只能用于路床标高2米以下的范围,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膨胀岩石、易溶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均不得直接用于路基填筑。石料为强风化石料或软质石料时,其CBR值应符合设计和现行规范的要求。(2)基底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路基施工前先核实路基范围内场平填土密实度是否满足路基压实度的要求,若达不到路基压实度要求,应对地基进行处理,满足要求时方可以进行下一步施工。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全部清除或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3)填筑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或石灰土。若机动车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胸腔填料距路床顶<80cm砂、砂砾93>80cm素土90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顶距路床顶<80cm管顶上30cm以内砂、砂砾90管顶上30cm以上砂、砂砾95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床顶以下0~80cm砂9580cm以下砂90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C30混凝土修补基层面层相关技术要求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设计本次设计红光大道K0+000-K0+420段破除现状路面面层和基层后改为混凝土修复路面,水泥混凝土面板厚度为30cm,路面宽度为8m,无加宽路段面板尺寸为4m×5m面板;有加宽路段,调整施工缝位置,使其位于板的横向中部,纵向板的长度仍采用5m。所设计的接缝有纵向施工缝、纵向缩缝、横向施工缝、横向缩缝、横向胀缝、交叉口接缝等。1.纵向接缝⑴纵向接缝的布设应视路面宽度和施工铺筑宽度而定: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纵向施工缝,纵向施工缝采用平缝形式,上部应锯切槽口,深度为70mm,宽度为5mm,槽内灌塞填缝料;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纵向缩缝采用假缝形式,上部应锯切槽口,深度为2h/5(h为混凝土面板厚),宽度为5mm,槽内灌塞填缝料。⑵拉杆拉杆采用螺纹钢筋,设在板厚中央,并对拉杆中部100mm范围内进行防锈处理,拉杆的直径、长度和距离分别为14mm×700mm×800mm。施工过程中,拉杆间距应按横向接缝的实际位置予以调整,最外侧的拉杆距横向接缝的距离不得小于100mm。2.横向接缝⑴横向施工缝每日施工结束或因临时原因中断施工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应选在缩缝或胀缝处。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应采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设在胀缝处的施工缝,其构造与胀缝相同。⑵横向缩缝横向缩缝一般为假缝型式,横向缩缝可等间距或变间距布置,采用假缝形式。本项目交通等级为中等交通,除与胀缝相邻的三条横向缩缝采用设传力杆的假缝型式,其余缩缝均采用不设传力杆假缝形式。缩缝顶部应锯切槽口,设传力杆的假缝槽口宽度5mm,深度为50mm;不设传力杆假缝槽口宽度5mm,深度为40mm,槽内填塞填缝料。⑶横向胀缝在邻近桥梁或其他固定的构造物处或与其他道路相交处应设置横向胀缝,胀缝宽20mm,缝内设置填缝板和可滑动的传力杆。⑷传力杆传力杆应采用光面钢筋,传力杆尺寸为直径28mm,长度400mm,间距300mm,最外侧传力杆距纵向接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为150~250mm。3.填缝料为了适用混凝土面板膨胀和收缩、施工时不变形、弹性复原率高、耐久性好,本次设计胀缝接缝板为沥青纤维板,具体要求见下表:胀缝板的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沥青纤维板备注压缩应力(MPa)2.0~10.0弹性复原率(%)≥65挤出量(mm)<3弯曲荷载(N)5~40注:各类胀缝板吸水后的压缩应力不应小于不吸水的90%,木板应去除结疤,沥青浸泡后木板厚度应为(20~25)±1mm。填缝材料应具有与混凝土板壁粘结牢固、回弹性好、不溶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挤水、不流淌、抗嵌入能力强、耐老化龟裂,负温拉伸量大,低温时不脆裂、耐久性好等性能。本次设计填缝料采用加热施工式填缝料,采用改性沥青类。加热施工式填缝料技术要求试验项目低弹性型高弹性型备注针入度(0.01mm)<50<90弹性复原率(%)≥30≥60流动度(mm)<5<2(-10℃)拉伸量(mm)≥10≥15横向缩缝的切缝方式有全部硬切缝、软硬结合切缝和全部软切缝三种,切缝方式的选用,应由施工期间该地区路面摊铺完毕到切缝时的昼夜温差确定。宜参照下表:昼夜温差(℃)切缝方式缩缝切深<10最长时间不得超过24h。硬切缝1/4~1/5板厚。10~15软硬结合切缝,每隔1~2条提前软切缝,其余用应切缝补切。软切深度不应小于60mm;不足者应硬切补深到1/3板厚,已断开的缝不补切。>15宜全部软切缝,抗压强度约为1~1.5Mpa,人可行走。软切缝不宜超过6h。软切缝深大于等于60mm,未断开的接缝,应硬切补深到不小于1/4板厚。注:注意降雨后刮风引起路面温度骤降,面板温差在表中规定范围内,应按表中方法,提早切缝。4.刻槽为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有足够的摩擦力,路面表面必须采用拉毛、拉槽、压槽或刻槽等方法筑做表面构造,刻槽间距建议12mm,槽间距最终通过试验段确定。构造深度5-10mm。材料要求、混合料要求及级配组成1.水泥混凝土面层⑴水泥本项目混凝土面层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路面水泥各龄期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MPa)5.0龄期328抗压强度(Mpa),≥1742.5抗折强度(Mpa),≥4.57.5②水泥进场时每批量应附有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指标合格的检验证明。③选用水泥时除满足以上规定外,还应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根据其配制弯拉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优选适宜的水泥品种、强度等级。④本项目采用机械化施工,宜选用散装水泥。散装水泥夏季出厂温度不宜高于55℃,混凝土搅拌时的水泥温度不宜高于50℃。⑵粗集料(碎石)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粗集料级别应不低于Ⅲ级,压碎值<20%,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12%,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20%,含泥量(按质量计)<1.5%,水泥混凝土集料(碎石)公称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集料吸水率不应大于2.0%。粗集料级配范围粒径级配类型方孔筛尺寸(mm)2.364.759.5016.019.026.531.537.5累计筛余(以质量计)(%)合成级配4.75~1695~10085~10040~600~104.75~1995~10085~9560~7530~450~504.75~26.595~10090~10070~9050~7025~400~504.75~31.595~10090~10075~9060~7540~6020~350~50粒级4.75~9.595~10080~1000~1509.5~1695~10080~1000~1509.5~1995~10085~10040~600~15016~26.595~10055~7025~400~10016~31.595~10085~10055~7025~400~100注:用做路面混凝土的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参配。⑶细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机制砂或混合砂,砂的级别不应低于Ⅲ级,含泥量<3.0%,硫化物及硫酸盐<0.5%,表观密度>2500kg/m3,空隙率<47%,天然砂宜为中砂,其他未尽事宜按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15)中的要求执行。细集料级配范围砂分级方孔筛尺寸(mm)0.150.300.601.182.364.75累计筛余(以质量计)(%)中砂90~10070~9241~7010~500~250~10注:未尽事宜按相关规范执行。⑷水:饮用水可直接作为混凝土搅拌和养护用水,如水质有疑问时,应检验下列指标,合格者方可使用。硫酸盐含量(按SO42-计)小于0.0027mg/mm3,含盐量不得超过0.005mg/mm3,PH值不得小于4,不得含有油污、泥和其他有害杂质。⑸钢筋:钢筋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技术要求,钢筋应顺直,不得有裂纹、断伤、刻痕、表面油污和锈蚀。传力杆钢筋加工应锯断,不得挤压切断;断口应垂直、光圆,用砂轮打磨掉毛刺,并加工成2~3mm圆倒角。⑹钢筋混凝土的弯拉强度不低于5.0Mpa,其对应的抗压强度不低于42MPa。⑺混凝土板养生期满后,应及时灌缝。灌缝施工时注意以下问题:①应采用切缝机清除接缝中夹杂的砂石、凝结的泥浆等,再使用压力大于0.5MPa压力水和压缩空气彻底清除接缝中的尘土及其他污染物,确保缝壁及内部清洁、干燥;缝壁检查以擦不出灰尘为灌缝标准。②使用常温聚酯氨酯和硅树脂等填缝料时,应按规定比例将两组分材料按1h灌缝量混拌均匀后使用。③使用加热填缝料时应将填缝料加热至规定温度,加热过程中应将填缝料融化,搅拌均匀,并保温使用。④灌缝的形状系数宜控制在2左右,灌缝深度为15~20mm,最浅不得小于15mm;应挤压嵌入直径9~12mm多孔泡沫塑料背衬条,再灌缝;灌缝顶面热天应与板面齐平;冬天应填为凹液面,中心低于板面1~2mm;填缝必须饱满,均匀、厚度一致并连续贯通,填缝料不得缺失、开裂和渗水。⑤常温施工式填缝料的养生期,低温天气宜为24h,高温天气宜为12h;加热施工式填缝料的养生期,低温天气宜为2h,高温天气宜为6h;在填缝料养生期间应封闭交通。⑻混凝土路面宜采用硬刻槽。为降低噪声可采用等间距刻槽,尺寸宜为:槽深3~5mm,槽宽3mm,槽间距在12~24mm之间随机调整。抗压强度达到40%后可开始硬刻槽,并宜在两周内完成;硬刻槽后应随即将路面冲洗干净,并恢复路面的养生。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基层材料(1)水泥水泥应采用32.5级或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水泥、复合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在3h以上,终凝时间小于10h。水泥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对其强度、安定度及其他必要性指标进行检验。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中,水泥最小参量应不小于3%,保证拌合的均匀性;水泥最大参量不宜超过6%,以减少混合料的收缩。工地实际采用的水泥参量应比室内试验剂量多5%。(2)碎石底基层压碎值≤35%;基层压碎值≤30%;集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应超过2%。集料中硫酸盐含量不应超过0.25%。级配碎石最大粒径宜小于37.5mm,级配组成应符合下表要求:结构层次底基层基层通过下列筛孔尺寸的百分率%37.510031.590~10010026.590~1001967~9072~899.545~6847~674.7529~5029~492.3618~3817~350.68~228~220.0750~70~7液限<28<28塑性指数<9<9注:集料中0.5mm以下的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偏差序号检查项目基层底基层1压实度97%96%2弯沉值(0.01mm)车行道路面结构类型一≤36≤843厚度(mm)+20,-15%层厚+20,-15%层厚4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2.5~4.0Mpa1.5~2.5Mpa5平整度≤12mm≤15mm6中线高程+5mm-15mm+5mm-20mm7宽度不小于设计值+施工时必要附加宽度8横坡±0.5%且无反坡外观质量要求(1)混合料拌和均匀,色泽一致,无明显离析。(2)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施工接茬平整。施工技术要求在路基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底基层施工;底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基层的施工。基层和底基层宜采取连续摊铺、碾压工艺,增强层间结合,以形成整层。基层和底基层施工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基层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和,配料要准确,根据施工时气温情况,用水量在拌和时以处于最佳含水量-1.5~1.5%为宜,以保证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在现场摊铺时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摊铺作业基层应采用机械摊铺,并应根据试验路的铺筑情况确定是否采用摊铺机摊铺。摊铺时要有专人检查质量,防止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离析,产生离析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应及时调整。保证基层成型后的路拱与路基的路拱一致。基层施工中严禁用贴薄层方法整平修补面。用12~15吨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用18~20吨三轮压路机和振动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cm。碾压作业要保证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在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开始碾压。基层施工结束即开始养生,养生期间,应封闭交通。养生结束,即可按照有关设计文件和验收规范规定进行验收。在强度达不到规范和设计文件质量要求的地方,应分析原因,采取加固措施,杜绝质量隐患。底基层和基层在养生期结束验收合格后应即开始下步工序,严禁长时间裸露暴晒,原则上从底基层(基层)施工结束到下步工序开始的间隔时间不得小于七天。C30水泥混凝土基层、底基层本次设计对红光大道局部挖补采用C30混凝土作为道路的底基层、基层结构补强。其28d龄期的弯拉强度不得小于5.0Mpa。砼基层施工前必须先对底基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基层。砼达到设计强度25%~30%时应采用切缝机按设计要求切割,直线路段5m一道,曲线路段4.5m一道。锯缝宽度不得大于5mm,砼在浇筑抹平后,应沿横坡方向采用机具压槽,压槽深度为一般路段0.70~1.10mm,特殊路段0.80-1.120mm。为增强水稳基层与水泥混凝土基层之间结合良好,施工时应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5.5.3图示,将水泥混凝土底基层在原设计范围再向外展1m范围,作为与水稳基层的搭接层。水稳基层与水泥混凝土基层衔接处需增设Hi-APP道路卷材以防止反射裂缝。切缝处需铺设Hi-APP道路卷材,以防止反射裂缝。Hi-APP道路卷材宽度要求大于50cm,其它技术指标按照《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GB18243-2000的标准执行。Hi-APP道路卷材铺设完毕经过验收后,方可按沥青砼路面施工的有关程序进行沥青砼面层的铺筑。1)材料要求(1)水泥用于混凝土板的水泥应采用强度高,收缩性小,耐磨性强抗冻性好,优先采用旋窑道路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旋窑硅酸盐水泥或者普通硅酸盐水泥,抗压、抗折强度符合下表要求:水泥抗折、抗压强度要求龄期(d)328抗压强度(Mpa)≥,1742.5抗折强度(Mpa)≥4.57.5使用水泥应符合国家标准GB175-2007。(2)砂应采用洁净、坚硬的砂,若为特细砂,应掺加机制砂或山砂。(3)碎石碎石应质地坚硬、符合级配、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碎石技术要求如下:项目技术要求空隙率(%)<45石料抗压强度火成岩不应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应小于80Mpa,水成岩不应小于60Mpa,压碎指标值(%)<15针片状颗粒含量<15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为SO3)(%)<1.0含泥量(冲洗法)(%)<1.0(4)水混凝土及养护用水应清洁,使用非饮水时,应经过化验,硫酸盐含量(按SO4计)不得超过2700mg/L;含盐量不得超过5000mg/L;ph值不得小于4,不得含有油污、泥和其他有害物杂质。(5)钢筋钢筋品种、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应顺直,不得有裂缝、断伤、刻痕,表面油污和颗粒状或片状锈蚀应清除。2)施工要求(1)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水灰比和强度关系进行计算和试配确定,并应按抗压强度作配合比设计以抗折强度作强度试验,试配强度宜接近设计强度的1.1~1.2。施工时应根据现场骨料的含水率,将理论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作为施工配料的依据。(2)混凝土拌和及运输配料必须准确,砂、石及散装水泥必须过称,按重量配合比计量的允许误差不应超过下列规定:水泥:±1%粗细骨料:±3%水:±1%外加剂:±2%混凝土应拌和均匀,最短拌和时间如表9,拌和最长时间不得超过最短时间三倍。混凝土最短拌合时间要求搅拌机容量转速(转min)搅拌时间低流性混凝土干硬性混凝土自由式40014165210强制式376L38901001600L20180240混凝土运送时不应漏浆,并应防止离析,出料及铺筑时卸料高度不应超过1.5m,运输时间应符合如下规定规定: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至浇筑完毕的允许最长时间如下:搅拌机出料至浇筑完毕的允许最长时间施工气温允许最长时间(h)5-10℃210-20℃1.520-30℃130-35℃0.75(3)混凝土浇筑模板应采用钢模,立模平面位置与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支立应准确稳固,接头紧密平顺,不得漏浆,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应涂隔离剂。钢筋及传力杆位置应准确,振捣应先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边角,再用不小于2.2千瓦平板振捣器纵横交错全面振捣,往返时重10-20cm,振捣时每一位置振捣时间不宜少于15S,水灰比小于0.45时,振捣时间不宜少于30S。用插入式振捣器时不宜少于20S,并不宜过振。混凝土接缝的施工,填缝均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4)养护①选用保湿法和塑料薄膜覆盖等方法养护,气温较高时,养护不宜少于14d;低温时,养护期不宜少于21d。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40%方可允许行人通过,面层混凝土弯拉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且填缝完成后,方可开放交通。②拆模时间应符合下表规定:昼夜平均气温(℃)允许拆膜时间(h)572104815362030252430以上18③混凝土路面冬季及夏季施工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路面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F30/T-2014)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级配碎石垫层本项目所需级配碎石垫层集料级配如下如下,压实度不小于95%。级配碎石集料级配组成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7.531.526.519.016.09.54.752.361.180.60.07510090~10093~8081~6475~5740~6045~2531~1622~1115~75~2透层、粘层、稀浆封层规格、用量及质量要求(1)透层1)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基层表面应喷洒透层油,透层油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2)基层上设置下封层时,透层油不应省略。3)本项目应采用高渗透性阳离子乳化沥青PC-2,撒布量应在0.7~1.5L/㎡,技术指标应满足道路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2)粘层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喷洒粘层油。1)双层式或三层式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沥青层之间。2)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或旧沥青路面层上加铺沥青层。3)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面。粘层油宜采用快裂或中裂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也可采用快、中凝液体石油沥青,所使用的基质沥青标号宜与主层沥青混合料相同。其规格和用量应符合下表规定。沥青路面粘层材料的规格和用量下卧层类型液体沥青乳化沥青规格用量(L/m2)规格用量(L/m2)新建沥青层或旧沥青路面AL(R)-3~AL(R)-6AL(M)-3~AL(M)-60.3~0.5PC-3PA-30.3~0.6水泥混凝土AL(M)-3~AL(M)-6AL(S)-3~AL(S)-60.2~0.4PC-3PA-30.3~0.5(3)稀浆封层1)新建道路的沥青面层空隙率较大,有严重渗水可能,应在喷洒透层油后铺筑稀浆封层作为下封层。2)稀浆封层应选用质地坚硬、耐磨、洁净的集料,粒径级配应符合下表要求。通过4.75mm筛的合成矿料的砂当量不得低于60%。稀浆封层的矿料级配筛孔尺寸(mm)不同类型通过各筛孔的百分率(%)稀浆封层ES-1型ES-2型ES-3型9.54.752.361.180.60.30.150.07510090~10060~9040~6525~4215~3010~2010095~10065~9045~7030~5018~3010~215~1510070~9045~7028~5019~3412~257~185~15一层的适宜厚度(mm)2.5~34~78~103)稀浆封层应采用乳化沥青和改性乳化沥青,用量应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稀浆封层混合料的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稀浆封层混合料技术要求项目单位稀浆封层试验方法可拌和时间s>120手工拌和稠度cm2~3T0751粘聚力试验30min(初凝时间)60min(开放交通时间)N.mN.m(仅适用于快开放交通的稀浆封层)≥1.2≥2.0T0754负荷轮碾压试验(LWT)粘附砂量轮迹宽度变化率[1]g/m2%(仅适用于重交通道路表层时)<450-T0755湿轮磨耗试验的磨耗值(WTAT)浸水1h浸水6dg/m2g/m2<800-T0752(4)外观质量要求1)透层、粘层油喷洒均匀,表面不起油皮,不得有花白、漏洒、堆积或成条状。相邻构造物未被沥青污染。2)表面平整,均匀一致,无拖痕,无显著离析,接缝顺畅。沥青技术要求道路用液体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快凝中凝慢凝试验方法AL(R)-1AL(R)-2AL(M)-1AL(M)-2AL(M)-3AL(M)-4AL(M)-5AL(M)-6AL(S)-1AL(S)-2粘度C25.5<20<20<20T0621C60.5S5~155~1516~2526~4041~100101~2005~15蒸馏体积225℃前%>20>15<10<7<3<200T0632315℃前%>35>30<35<25<17<14<8<5360℃前%>45>35<50<35<30<25<20<15<40<35蒸馏后残留物针入度(25℃)0.1mm60~20060~200100~300100~300100~300100~300100~300100~300T0604延度(25℃)Cm>60>60>60>60>60>60>60>60T0605浮漂度(5℃)S<20<20T0631闪点(TOC法)℃>30>30>65>65>65>65>65>65>70>70T0633含水量不大于%0.20.20.20.20.20.20.20.22.02.0T0612道路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品种及代号试验方法阳离子阴离子喷洒用拌和用喷洒用拌和用PC-1PC-2PC-3BC-1PA-1PA-2PA-3BA-1破乳速度快裂慢裂快裂或中裂慢裂或中裂快裂慢裂快裂或中裂慢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阴离子(-)T0653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0.10.1T0652粘度恩格拉粘度计E252-101-61-62-302-101-61-62-30T0622道路标准粘度计C25.3s10-258-208-2010-6010-258-208-2010-60T0621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不小于%5050505550505055T0651溶解度,不小于%97.597.5T0607针入度(25℃)0.1mm50-20050-30045-15050-20050-30045-150T0604延度(15℃),不小于cm4040T0605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2/3—T0654与粗、细粒式集料拌和试验-均匀-均匀T0659水泥拌和试验的筛上剩余,不大于%--T0657常温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5d,不大于%1515T0655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品种及代号试验方法PCRBCR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慢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阳离子(+)T0653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0.1T0652粘度恩格拉粘度E251~103~30T0622沥青标准粘度C25,3s8~25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5060T0651针入度(100g,25℃,5s)dmm40~12040~100T0604软化点,不小于℃5053T0606延度(5℃),不小于cm20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97.5T0607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T0654贮存稳定性1天,不大于%11T06555天,不大于%55T0655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次序:基层→透层→稀浆封层→沥青下面层→粘层→沥青中(上)面层。(1)透层1)透层油喷洒前应清扫基层表面,投入深度不宜少于5mm。2)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3)气温低于10℃或大风、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4)透层油洒布后的养生时间随透层油的品种和气候条件由试验确定,确保液体沥青中的稀释剂全部挥发,乳化沥青渗透且水分蒸发,然后尽早铺筑沥青面层,防止工程车辆损坏透层。(2)粘层1)粘层油喷洒前,应清扫路表。2)路面潮湿时不得喷洒粘层油,用水洗刷后需待表面干燥后喷洒。3)气温低于l0℃时不得喷洒粘层油,寒冷季节施工必须喷洒时可分成两次喷洒。4)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成,或稀释沥青中的稀释剂基本挥发完成后,紧跟着铺筑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3)稀浆封层1)稀浆封层施工前,应彻底清除原路面的泥土、杂物,修补坑槽、凹陷,较宽的裂缝宜清理灌缝。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上铺筑微表处时宜洒布粘层油,过于光滑的表面需拉毛处理。2)稀浆封层的最低施工温度不得低于10℃,严禁在雨天施工,摊铺后尚未成型混合料遇雨时应予铲除。3)稀浆封层两幅纵缝搭接的宽度不宜超过80mm,横向接缝宜做成对接缝。分两层摊铺时,第一层摊铺后至少应开放交通24h后方可进行第二层摊铺。4)稀浆封层铺筑后的表面不得有超粒径料拖拉的严重划痕,横向接缝和纵向接缝处不得出现余料堆积或缺料现象,用3m直尺测量接缝处的不平整度不得大6mm。对微表处不得有横向波浪和深度超过6mm的纵向条纹。经养生和初期交通碾压稳定的稀浆封层和微表处,在行车作用下应不飞散且完全密水。
沥青面层道路上面层采用沥青砼SMA-13,下面层采用沥青砼AC-20,各层之间洒布粘层。路面上面层改性沥青选用SBS聚合物改性沥青(基质沥青选用A级90号道路石油沥青),下面层选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上面层碎石采用抗滑耐磨石料,SMA-13沥青混合料采用木质素纤维。质量标准(1)质量标准★压实度:SMA路面马歇尔标准密度≥98%(主控指标)AC路面为96%★弯沉值:≤28(0.01mm)(主控指标)★平整度:σ不大于2.0mm;最大间隙ΔH不大于5.0m/Km(主控指标)★厚度容许偏差(mm):+10,-5(主控指标)★抗滑横向力系数SFC60≥54(主控指标)★抗滑构造深度TD:≥0.8mm(主控指标)★纵断高程:±20mm(一般指标)★中线平面偏位:不大于20mm(一般指标)★宽度:0,+30mm(一般指标)★渗水系数:SMA路面≤200ml/min(一般指标)★横坡:±0.5%且无反坡(一般指标)外观质量要求1)表面应平整、密实、无泛油、松散、裂缝和明显离析等现象。2)施工缝应紧密、平顺、烫缝不枯焦。3)面层与路缘石、平石及其他构筑物衔接平顺,无积水现象。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1)材料①沥青本次设计路面上面层改性沥青选用SBS聚合物改性沥青(基质沥青选用A级90号道路石油沥青),下面层选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其技术指标应达到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A级70号A级9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80~100T0604延度(5cm/min,15℃)cm不小于100不小于100T0605软化点(R&B)℃4645T0606闪点℃不小于260不小于245T0611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大大于2.2T0615密度g/cm3实测记录实测记录T0603溶解度%不小于99.5不小于99.5T0607质量变化%不大于±0.8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不小于57T0604残留延度10℃cm不小于6不小于8T0605应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上面层的SBS改性沥青应满足下表中的技术要求: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指标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不小于(0.1mm)40~60T0604-2011针入度指数PI≥+0.0T0604-2011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T0605-2011软化点(TR&B),不小于(℃)70T0606-2011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T0625-2011闪点,不小于(℃)230T0611-20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2011弹性恢复(25℃),不小于(%)85T0662-2000离析,软化点差,不大于(℃)2.5T0661-2011RTFOT后残余物质量损失,不大于(%)±1.0T0610-2011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T0604-2011延度(5℃),不小于(cm)15T0605-2011(2)石料1)粗集料沥青层用粗集料可采用碎石、破碎砾石、钢渣等,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a、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如下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表面层其他层次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2628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2830T0317表观相对密度,≥-2.602.50T0304吸水率,≤%2.03.0T0304坚固性,≤%121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其中粒径大于9.5mm,≤其中粒径大于9.5mm,≤%%%1512181815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11T0310软石含量,≤%35T0320粗集料的磨光值,≥PSV42-T0321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54T0616具有1个破碎面颗粒的含量,≥%10090T0346具有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的含量,≥%10080T0346b、粗集料级配要求:粗集料级配组成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3的要求。2)细集料沥青路面的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a、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项目单位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其他等级道路试验方法表现相对密度,≥-2.502.45T0328坚固性(>0.3mm部分),≥%12-T0340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35T0333砂当量,≤%6050T0334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T0346棱角性(流动时间),≥S30-T0345b、细集料继配要求:细集料中天然砂、机制砂、石屑规格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9.3和表4.9.4的集料分级要求。(3)矿粉热拌沥青混凝土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研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矿粉质量应符合下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项目单位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其他等级道路试验方法表观密度,≥t/m32.502.45T0352含水量,≥%11T0103烘干法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5~10010090~10070~100T0351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4)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沥青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并应与压实层厚度相匹配。对热拌热铺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沥青层一层的压实厚度不宜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5~3倍,以减少离析,便于压实。(1)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沥青混合料级配混合料类型SMA-13AC-20筛孔(mm)通过率%通过率(%)31.510026.510019.090~10016.010078~9213.290~10062~809.550~7550~724.7520~3426~562.3615~2616~441.1814~2412~330.612~208~240.310~165~170.159~154~130.0758~123~7(2)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热拌沥青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要求(本表适用于公称最大粒径≤26.5mm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技术指标单位要求击实次数(双面)次50空隙率(VV)%3~4稳定度MSKN≥6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1)混合料的拌制沥青混合料搅拌及施工温度应根据沥青标号及粘度、气候条件、铺装层的厚度、下卧层温度确定。1)普通沥青混合料搅拌及压实温度宜通过在135℃~175℃条件下测定的粘度—温度曲线,按表8.2.5-1确定。缺乏粘温曲线数据时,可参照表8.2.5-2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混合料的搅拌及施工温度。沥青混合料搅拌及压实时适宜温度相应的粘度粘度适宜于搅拌的沥青混合料粘度适宜于压实的沥青混合料粘度测定方法表观粘度(0.17±0.02)Pa.s(0.28±0.03)Pa.sT0625运动粘度(170±20)mm2/s(280±30)mm2/sT0619赛波特粘度(85±10)s(140±15)sT0623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搅拌及施工温度(℃)施工工序石油沥青的标号50号70号90号110号沥青加热温度160~170155~165150~160145~155矿料加热温度间隙式搅拌机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30连续式搅拌机矿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5~10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150~170145~165140~160135~155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混合料废弃温度,高于200195190185运输到现场温度145~165140~155135~145130~140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140~160135~150130~140125~135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不低于135~150130~145125~135120~130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不低于75~8570~8065~7555~7075706055开放交通的路表面温度,不高于505050452)聚合物改性沥青混合料搅拌及施工温度应根据实践经验经试验确定。通常宜较普通沥青混合料温度提高10℃~20℃。3)SMA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应经试验确定。4)热拌沥青混合料宜由有资质的沥青混合料集中搅拌站供应。5)自行设置集中搅拌站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中8.2.7条的规定。(2)混合料的运输1)热拌沥青混合料宜采用与摊铺机匹配的自卸汽车运输。2)运料车装料时,应防止粗细集料离析。3)运料车应具有保温、防雨、防混合料遗撒与沥青滴漏等功能。4)沥青混合料运输车辆的总运力应比搅拌能力或摊铺能力有所富余。5)沥青混合料运至摊铺地点,应对搅拌质量与温度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3)混合料的摊铺1)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机械摊铺。摊铺温度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宜采用两台以上摊铺机联合摊铺。每台机器的摊铺宽度宜小于6m。表面层宜采用多机全幅摊铺,减少施工接缝。2)摊铺机应具有自动或半自动方式调节摊铺厚度及找平的装置、可加热的振动熨平板或初步振动压实装置、摊铺宽度可调整等功能,且受料斗斗容应能保证更换运料车时连续摊铺。3)采用自动调平摊铺机摊铺最下层沥青混合料时,应使用钢丝或路缘石、平石控制高程与摊铺厚度,以上各层可用导梁引导高程控制,或采用声纳平衡梁控制方式。经摊铺机初步压实的摊铺层应符合平整度、横坡的要求。4)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应根据气温、下卧层表面温度、摊铺层厚度与沥青混合料种类经试验确定。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不宜在气温低于10℃条件下施工。5)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根据混合料类型、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等应通过试验段确定,试验段长不宜小于100m。松铺系数可按照下表进行初选。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种类机械摊铺人工摊铺沥青混凝土混合料1.15~1.351.25~1.50沥青碎石混合料1.15~1.301.20~1.456)摊铺沥青混合料应均匀、连续不间断,不得随意变换摊铺速度或中途停顿。摊铺速度宜为2~6m/min。摊铺时螺旋送料器应不停顿地转动,两侧应保持有不少于送料器高度2/3的混合料,并保证在摊铺机全宽度断面上不发生离析。熨平板按所需厚度固定后不得随意调整。7)摊铺层发生缺陷应找补,并停机检查,排除故障。8)路面狭窄部分、平曲线半径过小的匝道小规模工程可采用人工摊铺。(4)沥青路面的压实及成型1)应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结果。沥青混合料压实宜采用钢筒式静态压路机与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组合的方式压实。2)压实应按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形)三个阶段进行。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宜符合下表规定。压路机碾压速度(km/h)压路机类型初压复压终压适宜最大适宜最大适宜最大钢筒式压路机1.5~232.5~3.552.5~3.55轮胎压路机——3.5~4.564~68振动压路机1.5~2(静压)5(静压)1.5~2(振动)1.5~2(振动)2~3(静压)5(静压)3)初压应符合下列要求:a、初压温度应符合本规范表8.2.5-2的有关规定,以能稳定混合料,且不产生推移、发裂为度。b、碾压应从外侧向中心碾压,碾速稳定均匀。c、初压应采用轻型钢筒式压路机碾压1~2遍。初压后应检查平整度、路拱,必要时应修整。4)复压应紧跟初压连续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复压应连续进行。碾压段长度宜为60~80m。当采用不同型号的压路机组合碾压时,每一台压路机均应做全幅碾压。b、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宜优先采用重型的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到要求的压实度为止。c、对大粒径沥青稳定碎石类的基层,宜优先采用振动压路机复压。厚度小于30mm的沥青碎石基层不宜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相邻碾压带重叠宽度宜为10~20cm。振动压路机折返时应先停止振动。d、采用三轮钢筒式压路机时,总质量不宜小于12t。e、大型压路机难于碾压的部位,宜采用小型压实工具进行压实。5)终压温度应符合表8.2.5-2的有关规定。终压宜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碾压至无明显轮迹为止。6)碾压过程中碾压轮应保持清洁,可对钢轮涂刷隔离剂或防粘剂,严禁刷柴油。当采用向碾压轮喷水(可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的方式时,必须严格控制喷水量应成雾状,不得漫流。7)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形路段上转向、调头、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形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等杂物。(5)接缝1)沥青混合料面层的施工接缝应紧密、平顺。2)上、下层的纵向热接缝应错开15cm;冷接缝应错开30~40cm。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务礼仪考试试卷及答案D卷
- 山东高一中考试卷及答案
- 纺织品及针织品环保法规与标准考核试卷
- 网贷平台的业务流程优化考核试卷
- 绢纺厂的智能化仓储与物流管理考核试卷
- 合成材料结构设计原理考核试卷
- 罐头食品行业绿色包装与环保材料应用考核试卷
- 大学数学量化考试试题及答案
- 胶合板在风力发电叶片的复合材料应用考核试卷
- 稀土金属冶炼与冶炼设备行业标准考核试卷
- 为什么是中国
- APQP可行性分析报告
- 是谁杀死了周日
-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通分100题及答案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 2024年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安全管理考试题库附答案
- 学校宿舍家具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标
- 北师大版 数学 二年级下册 单元测试卷
- 提姆与莎兰的小木屋
- 低代码行业供需现状与发展战略规划ppt
- YY/T 0466.1-2023医疗器械用于制造商提供信息的符号第1部分:通用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