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品种产量和钾素利用特性研究
钾素参与作物水分的代谢、光合作用、离子的吸收和代谢以及酶活性的生理过程。这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养分之一。小麦对钾素吸收利用的规律及营养诊断指标,可为选育品种和栽培调控提供参考。小麦对钾素的吸收、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因品种、土壤类型、产量等而异。在黄淮麦区,旱茬小麦可达到9000kghm–2的高产水平。研究表明,冬小麦8693kghm–2产量水平下,植株对钾的吸收强度随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推移而增加,拔节到挑旗阶段达最高峰,挑旗以后植株体内钾的绝对含量明显下降;9000kghm–2的高产小麦,植株对钾素吸收的最大速率期出现在返青至孕穗末期。9000kghm–2高产条件下,每公顷氧化钾吸收量及生产100kg籽粒所需氧化钾的量均高于一般高产麦田;小麦植株对钾的积累整个生育期呈“S”型动态变化,扬花期积累量达最大值,较一般高产小麦在拔节至孕穗末期对钾的吸收数量大,持续时间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为稻–麦轮作体系,对稻茬小麦钾素吸收与利用特性的研究多以7500kghm–2产量水平的群体为对象,而对9000kghm–2以上的高产小麦群体的钾素吸收、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缺乏了解。本试验在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中筋小麦扬麦20为材料,通过不同基本苗、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调控建立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分析其钾素积累动态、钾素吸收与利用差异及其与籽粒产量的关系,探讨稻茬小麦9000kghm–2高产群体的钾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为稻茬小麦大面积高产及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年度气候条件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场(119°42′N,32°39′E)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3.2~16.0℃、降雨量800~1200mm、日照2000~2600h、无霜期220~240d。试验年度气候条件见表1。试验田前茬为水稻(产量10000kghm–2),土壤为轻壤土。2010—2011年度小麦播种前0~20cm土层含水解氮65.81mgkg–1、速效磷45.88mgkg–1、速效钾101.98mgkg–1、有机质15.5gkg–1;2011—2012年度小麦播种前0~20cm土层含水解氮65.56mgkg–1、速效磷46.23mgkg–1、速效钾102.05mgkg–1、有机质15.9gkg–1。供试品种为中筋小麦扬麦20,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1.2施肥种类及施肥量采用四因素裂区设计,共32个处理,小区面积为18m2。以基本苗为主区,设150万株hm–2(D1)和225万株hm–2(D2)2个水平;以施氮量(纯氮)为副区,设210kghm–2(LN)和262.5kghm–2(HN)2个水平;以施氮比例为裂区,设基肥∶壮蘖肥∶拔节肥∶穗肥3∶1∶3∶3(S3133)和5∶1∶2∶2(S5122)2个水平;以穗肥追氮时期为裂裂区,设剑叶露尖(T1)、孕穗期(T2)、抽穗期(T3)和开花期(T4)4个追氮时期。播种前施用基肥,四叶期施用壮蘖肥,叶龄余数2.5时施用拔节肥;磷肥(P2O5)及钾肥(K2O)均为130kghm–2,50%作为基肥,50%作为拔节肥。2010—2012两年度均于11月1日播种,人工条播,行距30cm,三叶期定苗,3次重复。其余管理措施同大田高产栽培。1.3测量和方法1.3.1干物重的测定分别于越冬始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取样,每小区取样面积0.15m2,样品植株分器官,于105℃杀青1h,然后80℃烘至恒重,测定干物重。烘干样品按生育期和器官分别磨碎,称取0.25g,用H2SO4-H2O2法消煮,消煮液用火焰光度法测定植株样本含钾率,计算各器官钾素积累量及植株钾素(以K2O计)积累总量。1.3.2计算含油率为13%时的产量成熟期分小区调查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收获1.2m2计产,3次重复,折算成籽粒含水率为13%时的产量。以9000kghm–2为标准,将高于该产量水平称为超高产(SHY),低于该水平称为高产(HY)。1.4钾素积累量及钾素收获指数计算花后营养器官钾素转运量(kghm–2)=开花期营养器官钾素积累量-成熟期营养器官钾素积累量;100kg籽粒吸钾量(kg)=植株钾素积累量/籽粒产量×100;钾素利用效率(kgkg–1)=籽粒产量/植株钾素积累量;钾素收获指数=籽粒钾素积累量/植株钾素积累量。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ANOVA),用LSD法检验差异显著性。采用线性方程y=ax+b拟合不同生育期、生育阶段及器官的钾素积累量、花后钾素转运量与产量的关系。用SigmaPlot10.0软件绘图。2结果与分析2.1年度间产量特征方差分析表明,影响籽粒产量的基本苗、施氮量、施氮比例及追氮时期,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基本苗×施氮量、基本苗×施氮量×施氮比例对产量的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对产量的互作效应在年度间表现有所差异(表2)。各处理2010—2011年度的籽粒产量为7846.16~9568.60kghm–2,2011—2012年的产量为6573.19~9172.59kghm–2。2010—2011年度共有4个处理达到超高产水平,而2011—2012年度仅有1个处理产量高于9000kghm–2(表3)。综合两年结果,在较高密度(225万株hm–2)和氮肥适当后移(3∶1∶3∶3)条件下,且穗肥不晚于孕穗期,可以达到或有望达到超高产水平;而高施氮量(262.5kghm–2)的高产效果不明显。2.2不同功率组钾素的吸收和积累差异2.2.1不同产品品质开花期和发育钾素积累量对产量的影响扬麦20超高产和高产群体整个生育期的钾素积累量变化均呈“S”型曲线,即出苗至返青期缓慢积累,返青期至开花期快速积累,开花期至成熟期少量流失(图1)。两年度不同群体间钾素积累量在越冬始期、返青期、拔节期差异均不显著;超高产群体开花期、成熟期钾素积累量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2010—2011年度分别平均为445.18kghm–2和389.46kghm–2,较高产群体分别高12%和16%。两年度开花期、成熟期钾素积累量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图2)。越冬始期、返青期、拔节期钾素积累量2011—2012年度极显著高于2010—2011年度,开花期、成熟期钾素积累量年度间差异不显著。综合两年度结果,超高产群体钾素积累量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为430~450kghm–2和366~408kghm–2,说明超高产群体在拔节期前应有较高的钾素积累量,但关键是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的钾素积累量。2.2.2不同群体间各生育期钾素积累及流失比例不同群体主要生育阶段钾素积累量和吸收比例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最高峰均出现在拔节至开花期,开花期至成熟期钾素少量流失(图3)。超高产群体拔节期至开花期钾素积累量和吸收比例分别为235~311kghm–2和52%~68%,开花期至成熟期钾素流失量和流失比例分别为51~64kghm–2和11%~15%。不同群体间各生育阶段钾素积累量和吸收比例差异均不显著。出苗至越冬始期、越冬始期至返青期及返青期至拔节期阶段钾素积累量和吸收比例年度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拔节期至开花期钾素积累量和吸收比例年度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开花期至成熟期钾素流失量及流失比例年度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超高产群体在出苗至返青期钾素积累量较低,拔节期至开花期具有钾素高吸收的特点,吸收的钾素占一生吸收钾素的52%~68%,花后钾素少量流失。2.3不同数量群体中不同程度的钾素分离、分配和转移以及与产量的关系2.3.1不同生长时期叶片及穗轴+穗轴的钾素积累量不同群体成熟期茎鞘钾素积累量在各器官中最高,叶片、颖壳+穗轴及籽粒钾素积累量各有高低。两年度超高产群体成熟期叶片、茎鞘、颖壳+穗轴和籽粒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高产群体,2010—2011年度分别为47.01、259.07、43.68和39.71kghm–2,较高产群体分别高25%、13%、31%和17%。两年度成熟期叶片、茎鞘、颖壳+穗轴和籽粒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图4)。成熟期叶片、颖壳+穗轴和籽粒钾素积累量2011—2012年度显著低于2010—2011年度,茎鞘钾素积累量2011—2012年度显著高于2010—2011年度。综合两年度试验结果表明,超高产群体成熟期叶片、茎鞘、颖壳+穗轴和籽粒钾素积累量分别为46~49、244~269、40~46和35~46kghm–2。2.3.2花后茎形态钾素转运两年度花后总的营养器官钾素转运量不同群体间差异不显著,超高产群体分别平均为95.42kghm–2和100.21kghm–2。花后总的营养器官钾素转运量与产量呈散点分布(图5)。花后总的营养器官钾素转运量年度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群体花后叶片和茎鞘钾素均呈输出状态,穗轴+颖壳钾素呈积累状态。两年度不同群体间花后叶片钾素转运量差异不显著;超高产群体花后茎鞘和穗轴+颖壳钾素转运量均显著高于高产群体,2010—2011年度平均为47.66kghm–2和–12.80kghm–2,较高产群体分别高38%和57%。两年度花后叶片钾素转运量与产量均呈散点分布;花后茎鞘钾素转运量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花后颖壳+穗轴钾素转运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图5)。2011—2012年度花后茎鞘钾素转运量显著低于2010—2011年度,花后叶片及穗轴+颖壳钾素转运量年度间差异不显著。综合两年度试验结果表明,超高产群体花后总的营养器官、叶片、茎鞘和颖壳+穗轴钾素转运量分别为91~100、55~63、46~52和9~17kghm–2。2.4超高产群体检测两年度不同群体100kg籽粒吸钾量、钾素利用效率和钾素收获指数分别为4.11~5.13kg、19.49~23.21kgkg–1和0.080~0.113,其中超高产群体分别变动在4.54~4.87kg、20.56~22.02kgkg–1和0.095~0.112,与高产群体差异均不显著。100kg籽粒吸钾量2011—2012年度显著高于2010—2012年度,钾素利用效率及钾素收获指数2011—2012年度显著低于2010—2012年度。3讨论3.1小麦及其他高产群体的钾素吸收情况小麦产量的形成需要在生育各阶段吸收、积累与产量相适应的营养物质,并合理分配于各营养器官中,以满足各器官的生理代谢活动。韩燕来等研究发现,9000kghm–2高产旱茬小麦整个生育期钾素积累呈单峰曲线变化,以扬花期积累量最大,达518.55kghm–2,花后钾素有所外排;余松烈等试验表明,8693kghm–2高产旱茬小麦拔节至挑旗阶段为钾素吸收强度高峰期,平均达2.66kghm–2d–1,成熟期钾素累积吸收量达353.85kghm–2;于振文等指出,黄淮麦区9000kghm–2高产麦田每公顷吸收K2O的数量高于一般高产麦田,达276~316kghm–2;杜世州等研究表明9000kghm–2高产旱茬小麦钾吸收量为224.69~305.28kghm–2。可见,小麦一生钾素总吸收量因品种、生态环境、土壤类型等而异,而9000kghm–2高产群体钾素吸收总量较一般高产群体进一步增加的结论基本一致。凌启鸿等综合分析江苏省不同生态区研究结果,认为产量7500kghm–2的小麦群体,需吸K2O240kghm–2(210~300kghm–2),扬州地区产量9000kghm–2的小麦群体,约需吸K2O430kghm–2。本试验以扬麦20为材料,通过基本苗和氮肥运筹(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调控建立稻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受2010—2012小麦生长季不同气候条件,尤其是降雨的影响,年度间不同处理下产量有所差异;稻茬小麦群体整个生育期钾素积累量呈“S”型动态变化,超高产群体钾素吸收高峰期出现在拔节至开花期,吸收的钾素占一生吸收钾素的52%~68%;开花期和成熟期钾素积累量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超高产群体开花期和成熟期钾素积累量分别为430~450kghm–2和366~408kghm–2。周玲等认为,较低的花后钾素流失量是旱地冬小麦品种高产的重要原因,而本研究结果与此不尽相同,是否由于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生育后期降雨频繁,钾素被水淋失量大所致,尚需进一步研究。韩燕来等研究认为,高产旱茬小麦孕穗末期后钾素的分配重心在茎秆,花后转移至籽粒;周玲等认为旱地高产冬小麦品种籽粒对钾的保持能力较高。本试验结果表明,稻茬小麦成熟期叶片、茎鞘、颖壳+穗轴和籽粒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超高产群体分别为46~49、244~269、40~46和35~46kghm–2。对其他高产小麦品种的钾素吸收规律尚待研究。3.2花后茎菌株钾素转运与产量的关系周玲等认为旱地高产冬小麦品种花后钾素转移量无明显优势;韩燕来等研究认为9000kghm–2高产旱茬小麦到收获时叶+叶鞘和茎中转移出的钾素分别占最大积累量的60.2%和24.9%,颖壳+穗轴在孕穗末期即开始转移,籽粒是钾素的输入器官。本试验结果表明,稻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间花后总的营养器官及叶片钾素转运量差异不显著。花后茎鞘钾素转运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颖壳+穗轴钾素转运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超高产群体花后茎鞘钾素转出量为46~52kghm–2,颖壳+穗轴钾素积累量为9~17kghm–2。3.3小麦超高产群体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反映了作物利用吸收的营养元素生产最大物质量或产量的能力。Damon等认为钾高效品种更具持续增产潜力;Pettigrew等认为增加钾素的吸收或提高钾素利用效率均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国内试验表明,9000kgh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模型的影响
- 弹性上班应急预案
- 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教学巧用“启慧三单”的设计与实施
- 实习工作应急预案
-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 水利合同管理制度
- 营销初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奢侈品抵押合同
- 车辆出租经营合同(标准版)
- 2025年文学常识初中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度中国石化毕业生招聘统一初选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病媒生物防制巡查记录
- 2025年动漫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试题《公司信贷》机考试题集试卷
- 2025年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 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自查清单8-患者隐私
- 智能温室种植技术推广方案
- PET-CT课件教学课件
- 工会经审业务网络知识竞赛题库
- 宁夏易制毒管理办法
- 线上教学蚂蚁家族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