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各章思考题答题要点及详解_第1页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各章思考题答题要点及详解_第2页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各章思考题答题要点及详解_第3页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各章思考题答题要点及详解_第4页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各章思考题答题要点及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文档《中国经济史》各章思考题答题要点1.简述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答题要点: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经济史涵盖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古代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2)每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又都是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展开的,它要受自然环境、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经济史研究的视野并不仅限于经济发展的规律自身,还要包括制约经济运行的自然环境、国家制度、社会背景和文化(3)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不仅要受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制约,还要受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因此,要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考察。2.简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答题要点:经济学理论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而产生的。经济史则是经济学理论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1)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运行、经济实践活动的经验提炼、升华和抽象概括,这里的经济运行、经济实践活动包括了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所以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源泉,任何理论都来自实践,经济理论更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实践的总结。(2)经济史也是经济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完善和创新的基础和源泉。3.说明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答题要点:经济史的方法均可分为三类:(1)世界观意义上的方法,即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历史观,也是经济史学最科学、最基本的历史观。(2)认识论意义上的方法,即逻辑思维。不外乎有几种方法:归纳法,即由个别、特殊推出共性、一般;演绎法,即由一般推出个别、特殊;证伪法,通过问题→猜想→证伪(反驳)→新问题的过程,循环探索,使科学知识得以创造。(3)专业技术研究方法,经济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理论和辩证分析方法,以及其他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1)学习经济史是理解经济学理论的需要。经济学理论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而不是经济学的"流"。同时,经济理论对历史上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史实和统计数据)进行解析,检验理论的(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的分析,(3)学习中国经济史是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曲折,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曾经创造了人类科技、文化的诸多辉煌,居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然而,19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1)资源禀赋直接影响个体生产方式。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而人类的经(2)资源禀赋间接影响社会生产方式。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3)资源禀赋是中国古代社会小农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客观因素。在中国古(1)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自给自足式经济。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2)以男耕女织的耕织结构为基础。汉武帝时期把"男耕女织"口号贯彻到了每个民众家庭。在以后的历朝历代,这种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个体小农(3)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的特2)中原地区的农业种植以铁犁牛耕为主,需要饲养耕牛。中原地区土地平坦肥沃,在土地上种植粮食是最迅速、简单的获取食物的途径,为此需要牛耕。3)农业区副产品可用于畜牧业饲料,饲养家禽家畜。农业区的天然水草条第三章古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出很明显的历史阶段性,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对社会分工、经济重心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1)发展阶段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呈现出了三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第一,汉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反映在铁器的广泛使用、丝织品的发展与造纸工业的创建三个方面。第二,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在矿冶业、雕版印刷工业以及纺织业规模及印染技术的进步等方面。第三,明清:手工业的突出发展反映在制瓷、棉纺织等生产领域。2)历史影响伴随着手工业部门的增加、技术进步和规模的扩大,引起内部分工和社会劳动分工日益细化。而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具体表现在:手工业部门的增加与分工细化;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与劳动分工的细化;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变化。答题要点:随着中国商业的发展和国家对道路网络的建设,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沟通全国的水陆商路体系。归纳起来可分为国内区域性商路和国际性商(1)国内主要区域性商路有:中原商路、江南商路、西北商路、东北商路及其他区域性商路。(2)主要国际性商路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商路变迁的原因:交通设施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变迁、区域经济和长途贸易发展的需要、军事政治和外交等因素的影响等(1)战国秦汉时代的商业城镇中国古代最初的城市只是出于军事防御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建立的,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工商业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大发展时期。城市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数量增多,居民增加。同时,不仅在量上有大的变化,城市性质和职能也发生了变化。秦朝末年由于战争的破坏,战国以来繁荣的城市衰败不堪。西汉建立后,城市又开始出现繁荣的局面,集中表现为商业都会的大量兴起。到了东汉,大规模的商业贸易和巨商大贾已不多见,城市的商业贸易活动也随之日趋枯萎,从商业贸易中心的角度来看,东汉城市确已衰落了。但作为政治统治的中心,其繁荣程度仍颇为可观。(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商业城镇经济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在此期间北方城市除有短暂的恢复外,基本上在反复不断的战乱中处于残破状态。隋唐时期随着全国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经济再次繁荣。(3)宋明时代商业城镇的再度繁荣两宋时期,由于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和繁荣程度都超过了前代。经过明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明代的城市也呈现出一(4)清代商业城镇的发展状况4.简述中国古代社会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答题要点:中国古代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的主导倾向一直是统治和限制。无论是从唐代开始实行的市舶制度,还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以及与之相配合的第四章古代社会的财政与金融1.中国古代的财政收入制度为什么会经历从以控制人丁为主到以控制地(2)与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有关,前期以直接取自农业和农民的实物和力役为主,后期货币性收入(尤其是来自工商业的)逐渐增加;(3)中国古代国家消费的这种演变,既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会刺激和拉动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制度也与商品一样有需求供给。在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既反映市场交(2)由于货币制度的供给基本被国家控制,中国古代货币制度一个贯穿始(3)因此,中国古代货币无论是制造、发行、投放、回笼、贮藏等流通过(4)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既有与社会经济的需要基本适应的一那样的金融业?第五章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与成就(一)农业发展的成就(二)古代畜牧业的成就(4)在兽医科技上中国古代处于领先地位。(5)注意总结经验,有丰富的相关著述。(三)古代手工业的成就(1)官府手工业的贡献与作用。(2)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与转型。(1)各级市场的不断培育和发展,形成从农村集市到具有全国性意义水陆联运的市场网络。(2)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3)商人集团的活跃和商业资本的积累,商帮的形成,商业行会组织的发展(4)新兴工商业城镇的兴起。(5)古代中国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亚洲经济的领先地位,海陆丝绸之路及(五)科技成就(1)中国古代最发达的有天文学、历法、农学、医学、数学、地理学等科(2)四大发明对世界科技与文化有极其重要的贡献。(1)个体小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局限,畜牧业和林业发展的短板。(2)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阻碍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的扩大。(3)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5)工商业所获利润大量流向土地和官场,无法更多地投入扩大再生产之(6)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7)综合因素制约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1)周期性的波动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中国历史业生产力提高,使得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市民阶层已经形成,新经济因素的出现。(2)与其他古代文明区域比较,古代中国同时拥有多个核心经济区,而且第六章世界市场的扩张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起步(1)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地域上(2)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的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产业革命,建(3)19世纪以后,各种贸易组织形式的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为国际(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交通运输和通信事业的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物质(5)19世纪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制(1)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建立不平等条约贸易体系,使中国(2)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大量机制品的输入,占领了中国国特权,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终于敌不过输入品的价格优势,从19世纪60年代(3)国际市场也促进了中国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丝、茶、豆类、(1)英法等国的近代化是由本国资产阶级所推动的,目的在于通过不断扩(2)与西方列强国内有着强大的资产阶级力量和机器大工业相比,近代中(3)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自由资本主义的方式发展工业不同,晚清洋务派主要是通过"官办"、"官督商办"的方法创办近代工业,先从军事工业第七章近代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变化(2)自晚清以来,各届政府围绕振兴实业的目标,不断改革近代经济管理机构,转变政府职能,移植西方法律,增加制度的供给,国家的经济职能到地方的垂直的经济管理系统,但长期以来,中央并不能号令全国,政令仍难以统一,从而使中国近代经济管理制度呈现出二元性特征,即西方近代的制度安排和中国传统社会内部的旧有制度沉淀并存和相互冲突。3.基于史实论述财政制度变迁与金融发展的关系,以及货币金融制度与经(1)财政制度变迁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这是财政会计公开、透明并受民众监督的基本(2)货币金融制度与经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系。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货币的发行、流通以及管理逐步趋向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8年成立了中央银行,以统一国家币制、统一全国之金库、调集国内之金融。1935年进行了"法币改革",最终实现了从金属货币向信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的100年间,基于信用与竞争的现代经济体系毕竟第八章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什么?在"修农政""兴农政""兴农学""垦荒地""广种植"等近代"兴农"思想的影响下,近代历届政府推行了许多农业政策和法规,以推动农业(1)创设农务学堂,开设农业课程,培育农业人才;(2)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创办农事试验场;(3)设立农会组织,开通农民知识,改良种植,并作为官民沟通的桥梁(4)制定颁发了一系列农业经济法规,鼓励人民承垦荒地,鼓励农业金虽然上述政策对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土地占有、租佃关系和农业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并没有答题要点:农业技术的进步体现在许多方面,近代中国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主要体现在改良品种、使用化肥、推广农业机械,以及对农村的金融扶持等方面,对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选种育种和种植方法的改进是农业增产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总体来讲收效甚微,但相对而言,棉花、水稻、小麦、花生和烟草等作物在引进和选育良种方面是较为成功的。(2)化肥的引进是近代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出现的一个新的因素。但化肥的使用仅仅局限在个别项目和个别地区,对于整体农业生产所起的作用依然无足轻重。(3)生产工具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近代农业生产工具虽然(4)政府虽然设立了专业的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并鼓励商业银行、政府银行向农村、农民放贷,但政府农业金融支持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了3.近代时期的农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农业近代化迟滞的原因何在?(1)经营地主、富农经济、农牧垦殖公司等具有近代农村资本主义生产方(2)农业近代化迟滞的原因4.近代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及其在区域发展中具有哪些特点?农产品商品化(1)近代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在区域发展中的特点。1840—1936年的近百年间,我国农产品的产值、商品量和商品值,都得到(2)农产品商品化发展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第九章近代工业的发展(1)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第一,在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传统手工业与机器工业并存的结构;第二,工业结构不合理,民间资本工业多为轻工业,主要集(2)近代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①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了(1)鸦片战争后,中央政府试图通过洋务运动和"商战"来回复经济主权,(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逐步融入日渐全球贸易体系,对外贸易的增长(3)甲午战争后,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设厂所带来的示范效应;(4)民族资本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企业家精神。(1)传统商业习惯的延续。商业组织一般以合伙制的形式出现,商业契(3)家族或者宗族作为产权主体,使得商业实践中家族式经营更容易解(4)近代法律制度和信贷市场的不完备性,使得商人较少依赖正式法律第十章近代第三产业的发展(1)什么是中国近代商业流通的三重结构(2)中国近代商业流通三重结构的形成①洋行楔入中国商业流通网,②新(1)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发展迅速①近代对外贸易总值呈增长态势②中(2)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主要特点①进口商品结构②出口商品结构第十一章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从鸦片战争被英国用武力打开大门开始,直到19世纪80年代以前,如果我们把19世纪80年代以前和1937年以后这两个因战乱而遭受严重干扰的特殊时期分开考察,就会发现在经济社会较为正常的19世纪80年代到20亿元,增长了近80%,年均增长率为1.21%;人均国民收入也从35.86元增长到了50.51元,年均增长0.58%,仍然有缓慢但明确的提高。如果我们把19世纪80年代以前和1937年以后这两个因战乱而遭受严重干扰的特殊时期分开考察,就会发现在经济社会较为正常的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这50年的时间里,中国国民收入还是从143.43亿元增加到了257.98亿元,增长了近80%,年均增长率为1.21%;人均国民收入也从35.86元增长到了50.51元,年均增长0.58%,仍然有缓慢但明确的提高。缓慢,农业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占据了国民收入的60%以上,直到1936年,中国(2)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①与工业化和产业的是,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又是以农村地区经济恶化、金融枯竭和地方精英流失、4.试分析近代国际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1)1840年以来,由列强挑起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和与之相伴随的不平等条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更为强烈,它们所获取利润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被汇回了母国,由此造成近代中国资金净流出接近十亿美元。同时,外资企业凭借自己在资本、经营乃至政治上的优势,不仅赚取了比同类民族企业更高的利润,还常常打压和兼并民族资本竞争对手。(2)近代中国始终未能实现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赶超,也一直未能改变自身在世界经济中的落后地位,处于世界市场体系的边缘和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①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在绝大部分年份都处于逆差状态,赤字规模从19世纪中期的年均白银数百万海关两扩大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年均过亿两;②中国近代主要进口商品基本均为工业制成品,主要出口商品几乎全都是农、矿和手工业产品;③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贸易条件也是不断趋于恶化的;④在整个世界商品市场中,近代中国的进出口额显得无足轻重,也远非海外投资的重要对象国。5.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线索是什么?答题要点: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著名经济史学家汪敬虞先生提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红线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而另一位著名经济史学家严中平先生则认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红线。对此,目前我国学术界仍有着不同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课内所学和课外所读,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进行论述。(1)支持汪敬虞先生观点的学生可以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自发产生、而是受国际因素影响而产生;外国在华资本主义的优势,官僚资本的买办性与封建性,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和未来先衰等角度展开论述。(2)支持严中平先生观点的学生则可以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近代国际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依附性地位等角度展开论述。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起点与制度选择1.新中国面临着怎样的经济起点,为什么会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国际经济环境:①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形成②朝鲜战争和台海危机(包括马尼拉条约、巴格达条约)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③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2)国内经济基础:①一个落后的农业国②工业内部结构:重工业为发展的瓶颈③城乡、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济能力的增强答题要点(1)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①工业化目标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3)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内涵及特征①单一公有制②高度集中的管理实行高积累政策④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答题要点(1)背景的转变①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平与发展②国内发展的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③对计划经济的反思(2)改革开放的启动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②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逐步确立答题要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经济发展目标(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①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为用③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要素参与分配④城乡、区域关系:统筹协调发展⑤对外开放:充分实现两个“利用”和共赢第十三章当代中国农业的发展(1)私有土地基础上的家庭经营;(2)私有土地上的互助经营、私有土地上的合作统一经营;(3)集体公有土地上的集体统一经营;(4)改革开放后公有土地上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家庭经营和集体经营展的贡献?利建设的重点是开展大规模的江河治理、修建灌溉排水工程。"一五"时期,全"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发展到了高潮。“大跃进”高潮过后,国家部分调整治"文化大革命"给水利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带来了发展的机会。改革开放认为投入大,浪费大,以至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中,水利资金被建国前30年,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集权模式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提供了动员广大农民所必需及效率低的问题,但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农田水利系统基本建(1)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2)农作物品种的改良,特别是杂交水稻,影响巨大;(3)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4.1979—1984年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的黄金时代,试述其原(1)在于农业经营制度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刺激了(2)政策的调整,政府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农民得到了极大的实(3)人民公社时代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化肥工业的发展,在有利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下发挥出了巨大的潜能。5.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农”问题?答题要点:"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其中农民问题在中国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之时。“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和农村资源流向城市和工业,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向不利于农村、农业和农民倾斜,而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和实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则使"三农"问题更加严峻。1985年后,"三农"问题愈加趋于严重,这固然与农业的黄金时期后政府对农业过于乐观有关,从根本上说还是在于政府的政策重心依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三农"问题趋于严重,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实际上,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开辟支持农业的新的财政来源渠道,逐步增加财政用于农业农村的支出,逐步改善财政支农结构。第十四章当代中国工业的发展1.试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所有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变,它对工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题要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经历了从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单一公有制,再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变迁历程。(1)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与市场并存,到计划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与此相适应,政府对工业经济的管理体制经历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2)工业经济所有制和经济管理体制,在保障工业不断增长,到现在成为(1)1953—1978年的增长率为11.3%,1979—2011年为17.1%。改革开放(2)改革开放前在赶超战略下,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决策的失误,特别是"大跃进"和"文革"的干扰,是工业增长波动大,甚至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这1994年4月国务院又颁布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为整个20世纪90的转型与升级,是产业政策贯穿始终的核心,而在不同阶段则侧重有所不同,总的趋势是产业发展从量的调整到质的提高。4.试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技术引进的发展变化。(1)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技术。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转向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1962年9月,中国从日本引进第一套维尼纶设备,开始了主要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的时期。1963—1966年,先后与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1个国家签订了82项技术引进合同,消耗外汇2.8亿美元。"文革"期间向西方引进技术被称为“四三方案”。(2)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技术引进的来源多元化,西方国家,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与地区成为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与苏联关系改善,也恢复了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技术合作关系。技术引进的方式日益灵活多样。在技术引进项目中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生产线的合同金额比重逐渐下降,以技术为主的合同金额逐渐上升。5.试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的形成和发展。答题要点: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进入以重化工业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出现全面的资源、能源、环境的紧张状态。(1)在资源约束上,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资源约第三,出口规模的扩大。(2)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从不明显到明显,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一五"时期,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刚刚起步,环境污染问题不突出,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生态环境没有受到明显的破坏。自1958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一定范围的环境破坏开始显现。(3)造成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原因有:①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式粗放;③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伊始,工业结构第十五章当代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1.试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贸易体制的演变情况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1)国际贸易体制的变化:①新中国独立自主的贸易体制构建及1958年和1974年的小调整。②1978—1992年期间,伴随对外经贸环境的渐趋改善,我国开放的力度。④2002年至今,我国外贸体制全面接轨世界同行、普适的贸易规(1)货币市场的发展:货币市场是一个由商业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多个子市场构成的一年以下短期资金融通市场的总称。重点集中在三个市场上:①票据市场的变化;②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和变迁;③外汇市场的形成和变化。(2)资本市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国债市场、股票市场等构成的资本市场又渐趋产生,并获得快速发展。①国债市场的发展和变迁;②股票市场的变迁。3.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和技术为什么会走在世界前列?答题要点:2004年开始建设的高速铁路,至今已经占据世界的前沿。(1)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2)高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铁路机车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都得到全面提升,高速铁路建设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在全球高速铁路技术专利申请中占据70%,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形成技术筑路、人才兴路的格局,成为我国铁路技术输出的一张名片。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国铁路客票预售预订系统、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等已经完全建立和投入使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3)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下,高铁技术的对外输出和应用。4.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将给第三产业带来哪些变化?答题要点:"互联网+"完全改变了信息分享、交互等方式,对第三产业各个构成部分造成颠覆式影响。建构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物联网,则利用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以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等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在互联网基础上,借助传感器、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与云计算、大数据等相联接,在何时何地均可对信息进行识别,从而完成人们所需诉求而又不会影响正在从事的工作或活动。显然,以移动通讯、互联网等信息科技技术为依托的互联网经济则成为吸纳就业、产业与业务创新等领域中的亮点。在商贸领域,电商大有颠覆一切的趋势;在金融领域,互联网等非金融企业大规模的涉足,直接推动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长足发展,至今已经基本形成金融业互联网化和互联网的金融化两大模式。在此模式下,出现的P2P、众筹、产生一种金融新业态。第十六章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的作用和职能发生了怎样的转变?(1)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主要包括:①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迅速恢复经济,政府控制生产、销售,直接的行政手段逐渐取代了市场调节,全能型政府职能初步确立。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能型政府职能体系的弊端日益明显,政府的职能转变进入了一个新时期。③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明确要求。新一届政府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先手棋"和“当头炮”。(2)计划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主要包括: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选择通过计划经济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