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绪论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生态文化,是指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规律所形成的人类生存方式,它以和谐为基础,以互动作用为手段,以发展为目标,是在和谐基础上互动、影响、促进自然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单晓娅,单晓娅,王翠,潘丽群.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战略取向[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02):108-研究意义生态文化的建设需要我们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在保证环境生态文化不受到破坏的同时,追求自身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是需要建立在我国实际的国情上考虑的。针对我国的实际问题,可以从生态小镇的建设上进行突破,将乡村、村镇建设成为生态小镇不仅可以提升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可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实际的体现与应用。另外,打造生态文化小镇还可以优化当地的收入结构,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发展意义。1.2文献综述1.2.1国外生态文化小镇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逐渐枯竭,森林退化、土地沙漠化、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从而引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通过了4年调查,在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中全面揭露和剖析了滥用农药带来的危害,指出危害的严重性,并在1970年成立环境保护局。从这时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带来了全球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在2004年由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一个国家技术和创新两道地位取决于有活力的、动态的创新生态系统”、“美国的经济繁荣及领导地位得益于一个精心编织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次的报告中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这一观念,代表着各国以及各地区的创新政策迈向了一个新阶段。1.2.2国内生态文化小镇研究90年代末以来,国內学术界也开始关注由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各种旅游效应,并开始进行考虑到环境效应的生态旅游规划研究和基于文化效应方面的人类学旅游规划研巧。例如,杨立志(2012)认为,“开发旅游景点,保护生态环境应该以保护和合理建设、利用生态环境为前提”,并从理论上说明“保护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以保护为主,旅游服从保护;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经济效益服从生态和社会效益;以长远利益为主,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但文中缺少实际保护的具体方法巧措施。任爽、程道品(2013)综合运用了定性定量分析,并给出了“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旅游服务体系、突出重点项目和重视宣传促销”等建议,但忽略了站在生态环境保护商度分析在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张月梅在(2014)巧细分析了各地大力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同时他列举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出現的典型问趣,却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未做深入的研究。白林、王自建(2014)对将户外拓展训练与生态旅游开发有效结合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为多元化发展生态旅游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马力(2014)等根据我国多地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认为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基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他认为生态旅游的开发就是在科学发展现的指导下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1.2.3文献述评总体而言,国内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生态旅游开发和规划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有效的推动了当地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增收,带动了旅游上下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创新发展模式上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和理论都是指导本文开展研究的基础。上述理论研究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而这种生态文化的建设还需要一定的实体载体来依托。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主要对贵州省地区的生态文化小镇建设进行研究,一方面是为了利用当地的生态文化资源提升自身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我国生态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1.3研究内容及方法(1)文献分析法:文献是研究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料。如上所述,关于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小镇等论题,中外理论界现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必须对这些研究成果予以文献分析,借鉴其中与本论题研究相关的部分成果的思想观点。(2)调查研究法:本文针对于贵州省对于生态文明小镇的建设方面进行调查,并且通过调查的结果来生态文化小镇建设的内在逻辑,总结出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化小镇建设的一般模式。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2.1生态文化小镇的相关概念生态文化是指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卢小丽,武春友,HollyDonohoe.卢小丽,武春友,HollyDonohoe.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40个生态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旅游学刊,2016,02:56-61.许桂香,许桂灵.贵州林业谚语的生态文明及其继承、发扬对策和措施[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3(04):49-54.生态文化小镇致力于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小镇有5大功能:观光小镇、休闲小镇、度假小镇、集散小镇、过境小镇.其中集散小镇的功能是:集散小镇是位大峡谷自然风景景区周边以接待游客为主要功能的旅游小镇,是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最佳区域,既可以开发旅游商业房地产,又可以开发旅游度假房地产:而集散小镇的功能是在旺季满足旅游的游客购物、休闲而求,在淡季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2.2生态文化小镇的理论基础2.2.1特色小镇与田园城市理论埃比尼泽·霍华德(1850-1928)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yofTomorrow)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的书。该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城市规划的书,更有价值的是提出了社会改革思想。他针对英国大城市的弊端,提出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因此从城镇化模式取向来看,田园城市理论是小城镇取向的,是小城镇发展的指导理论。2.2.2特色小镇与“技术中心理论”根据技术中心理论,不论国内外学者们的划分如何不同,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即产业结构总是由低级到高级有规律进行的,总的趋势是“农业—消费品工业—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知识经济”申蕙,邹平.基于LEAP模型的贵州生态文明目标预测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4,(11):126-133.。与此同时,产业园区也经历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型升级的过程,其大致轮廓表现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申蕙,邹平.基于LEAP模型的贵州生态文明目标预测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4,(11):126-133.3贵州省发展现状3.1贵州省生态文化小镇发展现状2014年6月,国家六部委联合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贵州成为第一批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2015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抢抓机遇,积极作为,贵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2016年,贵州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环境综合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生态工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时光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小镇为“时光贵州”湿地公园一期建设项目,位于贵州职教城核心腹地,规划面积近6万平方米,为全省“100个旅游景区”之重点景区。以讲述“贵州故事”展现“海派生活”为主题,突出20世纪40年代的海派建筑特色,以贵州屯堡文化为核心,介绍以八大会馆为代表的清朝商文化、以四大建筑为代表的民国官文化、以十里洋场为代表的近代民文化,打造成集休闲、商贸、艺术、欧式婚庆、西式节日等特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度假旅游胜地。现有的生态文化小镇有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仁怀市茅台镇、安顺旧州古镇、雷山县西江镇、黔西南州贞丰县者相镇等。2016年,魅丽黄果树小镇开工,目的在于打造贵州首席瀑布生态文化示范区。魅丽黄果树度假小镇位于中国5A级景区黄果树瀑布核心板块,坐落于贵州黄果树新城南部,项目总规划占地面积11000亩,总投资约200亿元,是立足黄果树景区扩容升级而重点打造的贵州首席、世界唯一的瀑布生态文化示范区和大西南的旅游度假中心。3.2贵州省传统生态发展3.2.1传统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和谐,既指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社会和谐。这种以和谐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决定、支配和影响着整个生态文化,在社会层面上产生了一种基本的导向性功能,为社会活动提供一种行动导向单晓娅单晓娅,潘康,滕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现状评价与特征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4):33-39.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系统生态智慧,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也影响着贵州汉族及贵州各少数民族,并构成了整个贵州传统生态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贵州各民族普遍有一种重义轻利的观念,也就是说人们并不是无止境地从自然和社会获取利益,而是更注重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和谐,适应特定的自然生态承载力,同时也反映到宗教层面上的人神之间的和谐上,成为贵州各民族传统价值观的体现。由于气候条件严酷,农产品和畜产品生产水平很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造成人们经济困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重节约积蓄的观念应运而生。这虽然使地区的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对环境依赖的状态,使得他们的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足,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些传统经济观念中包含的生态伦理意识对于当代社会建立新型的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有着可以借鉴的地方,如:水族社会在水书及其文化背景下,倡导阴阳合一、天地感应、恪守传统、亲和团结等,成为水家人普遍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模式,水家人在生存与利润之间、劳动与休闲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使水家人的经济行为并不表现为一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而表现为一种适度理性的经济行为杜建雄杜建雄.刍议贵州生态文明建设[J].社科纵横,2012,27(12):57-传统生态知识生态文化也有一套认知体系,它以一套生态知识、生态技术系统和操作程序,系统地介入人的生活中,确定人的行为(行为的目的、方法、手段)的合理性,使不同利益主体在一套共同认知体系之下而进行的互动、相互作用,并达成某种平衡状态和一定社会秩序。贵州山区各少数民族经济模式以农林牧渔业生产为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人们累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套如何与自然协调的生态认知体系。贵州省地形地貌复杂,耕地的开垦非常艰难,主要是山间的小型盆地,所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村庄。”依山而成的耕地,层层叠叠,其形似梯,俗称梯田。宋朝范成大的《老畲耕·并序》中详细记录了火畲的耕作方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即苗盛倍收。”这种烧畲也更多地体现为贵州各民族的先民们开发耕地以及耕地面积以烧畲的方式不断重复进行而逐渐扩展的过程。烧畲之后的土地,第一年不用翻耕,直接在这些火烧地上种植小米、玉米等旱地作物,第二年再行翻耕,但仍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经过几年耕种之后,人们会根据耕地周围的环境所提供的水源大小来决定是否将烧畲地开辟为水稻田。如果梯田的海拔位置已经接近水源的位置,人们就会停止烧畲,并对梯田之上的有限生态植被加以保护,以便生态植被所涵养的水源能够保证对山下梯田的灌溉。一些水源不充足的火烧地,就用于种植旱地作物,如玉米、棉花、小麦、红薯、黄豆等等。因此,在贵州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大致是,在低山平坦地带坝子田和水源充足的梯田种植水稻,而较高的山地或水源不充足的地带种植小麦和玉米、马铃薯等,而在高山地带主要分布着森林植被,并蕴涵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贵州各民族不仅爱护野生动物,也注重对家养禽畜的爱护。由此可见,人们对客观自然条件和自身条件的认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2.3传统生态规范体系及生态保护生态规范体系,构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它既是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的生态伦理意义上的道德自觉,也是社会对个人和组织行为进行强制约束的法律规范吴媛姣,蒙爱军,冯毓杰.吴媛姣,蒙爱军,冯毓杰.贵州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4,6(02):43-48.贵州丰富的少数民族生态理念内涵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事实上早已铸就谐和一统的局面。贵州各民族的生态文化不仅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而且还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体系。这将对于保护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区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4生态文化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1石漠化程度不断加大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的演变过程。由石漠化引起的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苏迪.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56-15857.。石漠化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成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贵州是石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在调查的159200.27平方千米中,石漠化面积有32476.73平方千米,占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面积的31%,占贵州省调查区总面积的18.54%。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为5249.58平方千米,中度石漠化面积11895.93,轻度石漠化面积15331.22平方千米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地矿局.《贵州省石漠化分布特征》。并以平均每年苏迪.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56-15857.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地矿局.《贵州省石漠化分布特征》表1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统计表调查总面积石漠化面积占调查总面积百分比(%)重度石漠化面积中毒石漠化面积轻度石漠化面积159200.27平方千米32476.73平方千米18.54%5249.58平方千米11895.93平方千米15331.22平方千米图12008贵州省石漠化程度统计图来源:贵州省国土资源厅/chdlxx/dtfw/201701/t20170117_1819255.html图2贵州省1986-2000年石漠化程度来源于:/view/6bb9f0eff61fb7360b4c659c.html通过对于1986-2000年的贵州省石漠化程度以及2008年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发布的贵州省石漠化程度相比,可以明显看出贵州省的石漠化程度加深。4.2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面大生态意识淡薄,环境污染严重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贵州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应看到,还有很多地方仍然贫困罗玉卿,王凤友,朱四喜.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5):52-53.。初步核算,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354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罗玉卿,王凤友,朱四喜.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5):52-53.图2贵州省农民贫困人口数量来源:2017年贵州省统计公报图3贵州省GDP统计图来源:2017年贵州省统计公报图4中国GDP统计图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2013-2017年的GDP相比来看,贵州省在中国所占的GDP比率分别为:1.36%、1.44%、1.52%、1.58%、1.64%。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知道贵州省的经济在不断增长,其经济占比越来越高,但是其所占比例过低,其贫困人口数量虽然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但仍存在着大面积贫穷等现象的发生。4.3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多年来,由于一些人简单地把发展等同于GDP增长,以GDP增长率作为干部政绩的主要考核标准,甚至搞GDP“一俊遮百丑”,使得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惜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导致经济增长的数字上去了,但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损害。这种以过度消耗能源和资源、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给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留下了长远的隐患和危害。4.4生态意识淡薄,环境污染严重所谓“生态意识”,是指人们在把握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应持有的一种健康、合理的态度,具有的一种认真、负责的精神。贵州由于自然资源丰富,综合优势度和人均拥有量在全国领先,使其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业,从而形成了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这种结构破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环境。如因为生态意识淡薄而非法开采、泛滥开采黄金,贵州晴隆县从一个资源富集县成为了生态灾难县。4.5法规监管缺位由于环保政策不配套,缺乏连续性和协调性,没有形成长效运行机制,造成环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使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5生态文化小镇创新建设路径5.1规划示范区、功能区建设构建科学的空间开发格局。根据贵州耕地保护红线、城市发展边界线和生态红线的级别体系和划定技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融合”。按照《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落实《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把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开发好,把不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切实保护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不断推进贵州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和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工作,各市县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按照人口聚集、产业发展方向、生态环境禀赋,探索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国土空间开发模式和布局,走国土开发与保护并重的道路。5.2扎实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发挥贵州生态环境优势,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守好贵州这片宝贵的生态环境,着力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新路。一是以工程项目推动生态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等林业工程项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二是推进生态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深入实施生态建设、水利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建设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推进毕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积极推进贵州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工程示范县建设。三是大力实施污染防治重点工程,以重点流域治理带动全域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四是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环境保护问责,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完善环境监控平台等设施,以铁的制度和手腕做好各项环境治理工作,用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5.3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坚持绿色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立足贵州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方向,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创新,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一是依托技术进步和绿色科技创新,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二是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推进以节能环保为重点的绿色产业,形成贵州绿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的产业业态。三是加强绿色园区建设,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以循环经济作为先行先试的重点,积极争取国家在节能减排、绿色产业等方面对贵州的支持和倾斜。5.4坚持资源节约与保护,不断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坚持资源节约与保护,不断增强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资源保障能力,走借资源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道路。一是加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约用地制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条例,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城市节水,科学确定和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进绿色矿业发展。二是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减排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支持节能科技创新,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大力推广新型节能农业技术,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技术、节能产品产业化示范等重点工程。三是积极开展循环经济重大工程及试点工作。大力推进贵州共伴生资源利用工程、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示范工程等循环经济工程试点。5.5培育绿色文化,全民参与共建生态文化小镇示范区积极培育绿色文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社会氛围。一是要大力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贵州是阳明文化的发源地,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积淀在贵州的优秀生态文化传统。二是创新宣教模式。运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大平台,跟踪报道贵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动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及时传播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组织开展干部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建立教育基地,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众绿色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三是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化,积极推动低碳社会建设。引导公众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行为习惯,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产品,提倡绿色出行,推行绿色采购,营造绿色办公环境,促进低碳社区建设等。四是提高全面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发挥社会组织的参与作用,构建生态文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走全民参与共建生态文明的道路。6结束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贵州生态文明小镇的开发和建设,不仅表现为应该很好地利用和挖掘当地传统的生态文化资源,还应该意味着不破坏民族文化生成的社会土壤,以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内在价值为手段,通过小镇的开发,发展民族生态文化经济,建设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小镇。
参考文献[1]Chan-WooByeon.EcologicalrestorationofriversandwetlandswithaSustainableStructuredwetlandBiotope(SSB)system[J].KSCEJournalofCivilEngineering,2012,16(2).[2]ZhaoJi,MeichenFu,JianjunZhang.PartitionAndReclamationOfRuralSettlementsInMiningAreas:ACaseStudyOfCishanTown,Wu’anInChina[J].ProcediaEngineering,2011,26.[3]GuanrongYao,HualinXie.RuralspatialrestructuringinecologicallyfragilemountainousareasofsouthernChina:AcasestudyofChanggangTown,JiangxiProvince[J].JournalofRuralStudies,2016,47.[4]KeXiong,ZhenjingYang.Energy-savingRenovationofBayuTraditionalResidence:TakingAnjuTownofChongqingastheExample[J].ProcediaEngineering,2017,180.[5]单晓娅,王翠,潘丽群.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战略取向[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02):108-111.[6]许桂香,许桂灵.贵州林业谚语的生态文明及其继承、发扬对策和措施[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3(04):49-54.[7]申蕙,邹平.基于LEAP模型的贵州生态文明目标预测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4,(11):126-133.[8]斯劲.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新型工业化的优化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2):141-145.[9]单晓娅,潘康,滕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现状评价与特征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4):33-39.[10]熊登烛.贵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不足及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16,34(02):135-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工产前协议书
- 维护空调协议书
- 外墙真石漆劳务协议书
- 委托银行代付款协议书
- 考上高中协议书
- 股权合法协议书
- 联动带农协议书
- 代课老师合同协议书
- 秘书合作协议书合同
- 学校培训合同协议书范本
- 《南方航空公司汇率风险管理策略案例分析》
- 2025年山东省春季高考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3年贵州茅台酒厂保健酒业销售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中国农业发展史
- T∕CACE 0118-2024 改性磷石膏混合料道路稳定基层应用技术规程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2025届安徽省合肥市高考物理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
- 善用互联网信息服务 测试题
-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16基础模块上册
- 显微镜的使用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A农村信用社银行在精准扶贫中涉农贷款问题探究100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