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牧草染色工艺浅析_第1页
中国传统牧草染色工艺浅析_第2页
中国传统牧草染色工艺浅析_第3页
中国传统牧草染色工艺浅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牧草染色工艺浅析

中国古代的染色包括矿物染色和植物染色,统称为天然染料。草木染又被称为“植物染料”、“染草”等,其染色原理是利用植物染料中色素与织物纤维分子结合,使之着色,“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1。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使用自然染料染色由来已久,周代已经设有掌管染草的官府职务2,并有草木染色方法的详细记录3。至晚明时期,中国染色技术达到了高峰,用于染色的植物染料种类增加到几十种,色彩的色谱更加广泛。根据《天工开物·彰施》卷中的记载,可以归纳出红、黄、蓝、绿、紫、黑五种颜色系列,只红色系列就有连红、桃红、银红、水红、木红、大红等多种。在“彰施·诸色质料”篇中,对于使用红花制取大红色染液,使用苏木制取木红色做了论述,尤以红花染红所占篇幅最长,叙述最为详细。1.红花和红花的染色1.1[张骞通于魏地域,后在各地均大力生产红花属于菊科红花属(学名CarthamustinctoriusL.),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黄蓝、红蓝、红蓝花、草红花、刺红花及红花草4。红花的地域性传播、种植与采摘,在《本草纲目》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志曰]红蓝花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博物志云:张骞得种于西域。今魏地亦种之。[颂曰]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月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花下作梂猬多刺,花出梂上。圃人乘露采之,采已复出,至尽而罢。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暴干,以染真红,又作胭脂”。5从《本草纲目》博物志的记载来看,红花是由张骞出使西域后从西域带回,后在各地广泛地种植。红花是有性繁殖,撒种于“红花场圃”之中,“二月初下种”,“入夏即放绽”6。这一记载与《本草纲目》中记载相一致,在采摘中,要“侵晨带露摘取”,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于这一采摘要求做出了解释,因“若日高露旰,其花即已结闭成实”,“不可采”6。但是,如遇阴雨无露的天气,摘的早晚对花质都没有影响。1.2红色素的提取红花具有“行男子血脉,通女子经血”5的药用功效。宋应星认为,“入药用者,不必制饼”6,但是《本草纲目》中记载,在除掉黄汁后,既可直接晒干,也可捏成饼收藏,在入药的时候,搓碎使用即可。在这一点上,从中草药的药用状态而言,应以李时珍的记录与阐释为准。宋应星提出,“若入染家用者,必以法成饼,然后用,则黄汁净尽,而真红乃现也。”6宋应星在”造红花饼法”一文中对于红花饼的制作顺序与制作方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7“带露摘红花,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又捣,以酸栗或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捏成薄饼,阴干收之。”6制作红花饼的过程,就是去除黄色素的过程。红花中含有红色素,即红花甙。红花饼的制作就是通过红花甙溶于碱而不溶于酸的化学性质来保存红色素。红花黄色素其主要成份是查尔酮类,是含有多种成分的水溶性混合物,黄色素具有易于水溶,且溶于酸的化学性质而被去除。制作红花饼就是利用红花中红色素与黄色素不同的化学性质,以水溶、酸碱水溶与中和的化学反应,去除黄色素,提取红色素并制成红花饼。根据宋应星的记载,其制取工艺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利用红花黄色素(saffloryellow)溶于水的特性,通过捣烂、用水淘洗、重复挤汁的方式初步除去黄色素。其具体操作为,将采来的红花捣烂,放在水中淘洗,装入布袋中,将黄色汁液挤出;2.利用黄色素溶于酸的特性,进一步除去残存的黄色素。其具体操作为:将黄色汁液挤出后,再将之捣烂,使用带酸性的酸栗或是米泔清水中再次淘洗,然后放布袋中将汁液挤掉;3.利用青蒿覆盖一夜,“有控制的发酵,分解纤维素”8,并杀虫抑菌,然后捏成薄饼;4.因红花饼中已经去除了黄色素,包含红花素,而红花素中的主要成分红花甙易溶于热水中,易受高温破坏,为保持红色素的鲜亮,用阴干的方式进行干燥处理,然后收贮。1.3不同处理的“红色素”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在红花饼中提取红色素,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进行了叙述:“其质红花饼一味,用乌梅水煎出,又用碱水澄数次。或稻稿灰代碱,功用亦同。澄得多次。色则鲜甚。”6对于宋应星这一先酸后碱的红花色素提取方式,杨维增在注释中提出异议。杨维增认为:“作者(宋应星)把乌梅水和碱水使用顺序搞反了。应该是先用碱水浸提或煎出,然后再用乌梅水澄几次”。9提取红花饼中的红色素,要利用红花甙溶于碱而不溶于酸的化学特性,其顺序按照杨维增的注释,是将红花饼一味放置于碱水(或以稻稿灰代碱)中澄几次,再利用乌梅水中的酸性成分进行中和析出。这一顺序与宋应星原文中先加乌梅水煎出,再用碱水澄正好颠倒过来。笔者针对宋应星的记载及杨维增的异议,分别做了红花提取红色素的工艺试验,试验过程与结果如下:(1)试验用材料:晒干的藏红花10;棉布布块;乌梅;冰醋酸;1%浓度液碱;烧杯。(2)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将晒干红花放入烧杯中,加水浸泡一昼夜,以细密过滤网绞去黄汁,反复多次揉搓,至红花黄色素褪去;准备两个烧杯,在烧杯中将褪去黄色素的红花渣分置于以上两个烧杯中,其中一个烧杯放置乌梅数十枚,另一烧杯中加入液碱;浸泡一天后,在加入乌梅的烧杯中再加碱浸泡,染液颜色呈现出深黄色,而在另一烧杯中,则加入少量冰醋酸,染液颜色呈现微黄深红色。将同一块白色棉布分剪成两块布片,分置于两个烧杯中浸染、冷染,先加乌梅,后加酸的棉布块染成了微黄色,而先加液碱,后加入酸性物质的烧杯中,呈现出红色的染色效果。但是由于藏红花不是按照文献记载所制成的红花饼,因此其中的红色素在晒干过程中损失较多,因此,在染红中,只能染出桃红色,无法染出色泽鲜艳的大红色。但是这一试验结果也说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于红花染色酸碱工艺程序有误。染出的布块,放在碱液中浸泡,会很快褪色,这一特点符合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的记载:“凡红花染帛之后,若欲退转,但浸湿所染帛,以碱水、稻灰水滴上数十点,其红一毫收转,仍还原质”。6但是在试验过程中,红色褪的不是十分均匀,且试验中所用的是液碱浸泡,而非“以碱水、稻灰水滴上数十点”,6因此其回收效果是否能如宋应星记载的“所收之水藏于绿豆粉内,放出染红,半滴不耗”6,无法通过相应实验得以完全证明。1.4用于染红系列的植物染料对于红色系中颜色的深浅,可以通过复染,或是红花染液浓度的控制来实现。按照古代的染红记录及现代的工艺试验来看,红花染红应是操作简便、染红效果显著的一种染色原料,唐人有“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的诗句表达,宋应星也有“色鲜甚”的叙述。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在染红系列植物染料中,红花对于丝、棉、麻的纤维染色,都有较好的着色作用,应是染红系列中色光最为鲜明的一种植物染料。但是,从染色实验结果来看,红花染色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红花色素对于碱液十分敏感,色牢度在几个色系中较弱,较易褪色,再加上采摘与保存较其他染红的草木染更加复杂,因此,目前在国内屈指可数的几家草木染染坊,都普遍使用苏木染红,而不用红花染红。2.苏叶色、苏红色、黑色苏木(Caesalpiniasappan)为苏木科苏木属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又名苏枋、苏方木、棕木、赤木、红柴11。绿小乔木,高可达5-10米。分布广西、广东、台湾、贵州、云南、四川等地。12苏木的名称来源《本草纲目》记载:[时珍曰]海岛有苏方国,其地产此木,故名。今人省呼为苏木尔。中国明代前期称巴西为苏木。在文献中,晋时已有苏木的记载。晋代学者嵇含在永兴三年(公元306年)所著《南方草木状》记有:“苏枋,树类槐。黄花,黑子。出九真。南人以染黄绛,渍以大庾之水,则色愈深。”13在西晋的南方地区,苏木已经在民间被广泛的用于染色。《本草纲目》记录“其木,人可以染绛色”5。《天工开物》亦是可染“木红色”而记载,“用苏木煎水,入明矾、棓子”。6苏木根材还可染黄。同一株植物,心材与根材具有染不同颜色的功能;同为心材,在不同的酸、碱度下,呈现出红、黄两种完全不同的色相,这在草木染色中并不多见,这引起了当代学者的好奇。我国学者胡道静对此进行了考证,“作者考证,这种小乔木的心材,浸液可染成红色,而其根材却可染成黄色。其心材浸入热水后可染成桃红色,如再加醋,则可制成黄色,如果再加碱又复原成红色。这是因为苏木中含有巴西苏木素(Brasilin)和苏木酚(Sappaniu)的缘故。”14由以上文献记载及胡道静的考证,苏木具有一物染红、黄二色的功能,但是在明代《本草纲目》与《天工开物》中的记载都只提到染红色,而没有用苏木染黄的记录,由此可以大致说明晚明时期一般不使用苏木染黄,而是使用黄檗、槐花等原材料染黄,苏木只用于“巴西苏木红素“的提取。在《本草纲目》中强调“煎汁忌铁器,则色黯“。151《天工开物》亦说明“用苏木煎水,入明矾、棓子”,说明苏木提取的红色素十分活跃,对铁媒、明矾、棓子十分敏感,属“媒染性染料,上染织物的色彩视所采用的媒染剂而定。一般铬媒染剂得绛红至紫色,铝媒染剂得橙红色,铜媒染剂得红棕色,铁媒染剂得褐色,锡媒染剂得浅红至深红色。”15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苏木原液染呈现出橙红色,铁媒染得深褐色,明矾媒染呈现饱满的颜色较深的红色,与明矾、五倍子同染,则出现木红色,丝绸着色优于棉纤维。苏木是染红中较为常用的,是目前国内草木染生产厂家用于染红的主要原材料。不同产地的苏木,染液深浅度亦不同,如果需要较深的颜色,可以通过复染完成。苏木染液对于酸碱、高温都比较敏感,容易褪色。3.日聚物染料为主要原料的叶片和背景,一种关注从一般染红植物中的应用,并注意其与中国国家文化的效果区别;除了红花与苏木以外,染红的植物原料中尚有茜草一种。《本草纲目》记载;”(弘景曰)此即今染绛茜草也。(宝升曰)染绯草。”5。茜草又名茅、茹,二月、三月采根晒干,使用时将根切片,水煎,浸染。《诗经》中多出处记载了这一植物及所染的服装等,证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是人们普遍使用的染红的植物染料。《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千亩栀、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说明汉代已经开始大量人工种植茜草。在茜草染色试验中,茜草本色染为黄色,绿矾媒染呈现出偏红色的黄色,白矾媒染色相没有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