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家人格育化思想的基本原则与体系构建
当然,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教认为,它是所有事物,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既是“道”的本性所在,也是世界运行的总原则。自然的基本要义是“自然而然”。如果通俗地讲就是:本来就这样,没有为什么也不为什么;一直就这样,不会中止也不会改变;始终就这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这在世界总体层面表现为“道法自然”1;在社会生活层面要求尊道“常自然”1;在个体层面强调贵德“我自然”1和“辅万物之自然”1。虽然在不同层面“自然”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但其要义一以贯之,在道家理论体系中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也是包括人格育化在内的所有人类活动的哲学起点和理论基础。基于此,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实现“圣人之治”1,庄子提出“安时处顺”逍遥游。一、“道自化”,以道塑人老子以道为基本范畴和理论根基来阐述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由道化生养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道“渊兮,似万物之宗”2,“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2。正是禀受了道的化育,万物才具备了道的本性。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它贯穿在世界运行的全过程,体现在万物运动之中,这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不受任何外物的.支配和影响,“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2道具有独立的运作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2,万物随道而行。一方面,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动、一成不变的,都存在对立的正反两面,都在道的作用下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最终“归根曰静”2,回到虚静的起始状态。另一方面,因为道的自然无为本性,道作用万物时的力量是柔弱的,以至万物难以感知,甚至体会不到道的存在。尽管柔弱,但道却能使万物依然应时而生、应运而盛。老子把人与天、地、道并列为宇宙的“四大”。他从“天道”推演“人道”,认为道作用于万物就会使万物得道而内化为德,“道生之,德畜之”2。同样,道也使人有了像初生婴儿一样质朴淳厚、体现自然无为的人性。“含德之厚,比于赤子。”2老子强调,人应该随道而行,以德蓄养,任何与道相背、有违自然的行为将使人失去本性,即失德。老子最忧虑的是人会随着涉世渐深而求欲谋利、违道而行以失德,导致自然本性丧失。对此,老子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不言之教”进行人格育化,使人复归婴儿时的淳厚,找回失落的德性,重返自然。“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2老子重视人格育化的功用,希望在圣人导引下,“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2,归于淳朴,无知无欲,清静自正,自觉效法天道,遵道而行,努力“自化”而成“圣”。“其要归本于老子”3。的庄子基本沿袭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指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4。在庄子看来,道至少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超感觉的客观存在。“有情有信”,说明道是客观存在的;“无为无形”,说明道具有非物质性。这与《齐物论》中的“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一样,都强调道虽然深奥莫测不见形,但却是真实存在的。二是道“自本自根”,以己为本而自存,自己产生了自己,具有自存性与先在性。三是道在时空上先天地而生。可见,庄子与老子一样,认为道是无形无名,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但不同的是,在内涵上,老子之道本体论意味较重,而庄子之道则强调道的非物质性,注重将道转化为心灵的境界,认为道一旦与人契合,就会使人心灵得道,在精神上获得超然与逍遥,这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庄子还将道与天地视为一体,提出“有天道,有人道”4,人应“与天为徒”4,主张通过对天的了解来认识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4,天道自然故人性亦自然。他主张任人自然,反对“失性”或“伤性”,指出“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日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日五臭熏鼻,困悛,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皆生之害也;儒者以礼、乐、名”4教枷之于人,伤人之性;墨者“以绳墨自矫”天下,自苦其身;辩者“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胜人之心,不能服人之心……逐万物而不反”4;世俗之人弛其形性,竞逐荣华,会“丧己于物,失性于俗”4。总之,自然人性一旦被外物左右,“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天下尽殉也”4。二、“真”就是自然人性,被色打造成理想的期间世界老子推天道、行人道,提出了圣人理想。圣人是人不是神,在外形上与常人没有区别。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被褐怀玉”5,以道之真来求人之真,实现了身心和谐、身形相通,达到了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的“其精甚真”5状态。圣人无知无欲无争,与外界和谐共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5圣人“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5,从不标新立异、特立独行,明道后大智若愚,与人不争,“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5。如果说“其精甚真”是圣人的个体品性,那么就社会责任来讲,圣人是社会秩序的建立者、维护者,深受百姓爱戴。圣人识道行道,崇尚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5他损有余补不足,治理天下却不以为私,没有自圣之心、自圣之行,功成即退而与民相忘于道,人们自然归功于他。圣人有德利民,心怀天下苍生,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5,“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5。“大小多少,报怨以德”5。他置身利益之外,不断地成人之美,不伤人”5而“利民百倍”5,“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5。圣人聪明智慧,重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5他“明白四达”5,却始终以“无知”自守,“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5。这种曲则全的策略是自然之道的灵活体现,充满了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智慧。圣人坚持以道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5,因势利导、率先垂范、以德化人,“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5,引导百姓自我约束,“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交盗”5,“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5,实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的“圣人之治”,回归“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的理想家园。与老子主张的圣人既是“清静无为”理念的完美体现者,又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不同,庄子从自然人性出发,描绘了没有社会伦理意识,不从事任何社会政治活动的真人、至人、圣人、神人等形象,以超脱世俗的态度将道家人格理想从入世引向出世。“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6真人不计得失、不自恃成功、不谋虑事情、不在意生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6,“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6,这正是庄子的最高人格理想。真人之所以成为真人,关键在于“能体纯素”6,守住自然纯朴的本性,超然物外,身心静泊,参透生死,“有人之形,无人之情”6,“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6。除绝对“逍遥”的真人外,至人无为守静,不为外物所动,“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6。神人心神凝静,外物不能伤,“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6。圣人无为,恬淡宁静而超然物外,“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6,“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6,“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6。可见,不论是真人还是至人、圣人、神人,庄子的理想人格已经超脱人世之外、完全不食人间烟火了。这与老子无为而圣的主张相比,更强调心灵的淡泊宁静和精神的逍遥自由,从而为道家人格理想增添了一份自然超越和虚无神游,彰显出超然出世和“逍遥无为”的特征以及渴望回到“至德之世”、“建德之国”的必然与迫切。“至德之世”、“建德之国”是对老子“圣人之治”下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化发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7此外,“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7不论是在“至德之世”还是在“建德之国”,生产方式是原始的,物质生活是素朴的,精神状态是虚静的,处世交往是淳朴的。人们始终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融为一体,没有欲望和私利,任何思维和行为都自然而生,毫无智巧狡诈,从不尚贤使能,更没有为政治国的策略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7。从本质上看,“建德之国”与“至德之世”的目标是一致的,根本区别在于“至德之世”更侧重原始的生活状态,是远古的过去;“建德之国”则侧重古朴寡欲的道德世界和精神面貌,在遥远的边陲。只有蒙昧未化的远古或不知礼乐的蛮荒之地的纯朴民众,才是真正的自然之民。这正是庄子期望的理想社会。三、“持守基道,守其光”,做有德与守道基于社会理想,老子提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8,认为“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8,主张以“无为之事”和“不言之教”导引常人守道修德,努力育化六种品质。一是无为。这是天道的基本品质,也是圣人的原则,常人必须效仿。“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8无为应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态度,凡事不可妄为,更不可蛮干,否则会自取灭亡。老子希望理想家园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崇尚自然,求无为、弃虚诈,以自然而自然实现无为而治。二是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8水所具有的不争精神最符合道的要求,人如果像水一样具备了不争之德,天下就莫能与之争。达到这种境界,对个人而言则具备了高尚人格,对社会来讲则不会再起纷争,永远和谐宁静。三是贵柔。“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以至坚”8,“天下莫柔弱于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之胜刚,弱之胜强”8,“守柔曰强”8。柔不仅克刚,而且柔中蕴含着无穷的机能,是生的象征。相反,刚强意味着僵化呆板,是走向灭亡的前奏,“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8。只有持守柔弱,才能保持蓬勃生机,不断进步发展。四是有爱。老子指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8之所以将这三项列为“三宝”并以“慈”为首,是因为“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8这是自然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践行。五是无私。人与人之间应和睦相处、和衷共济,这是和谐的基础,它建立在立身处世不存私念之上。“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所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8倾己之力,解人之急,不贪私利,时刻利人,自己不宣扬也不被人宣扬,这样往往会被尊为圣贤,正可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与己愈多”8。六是知足。老子洞察人事,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8。人生在世,最大的灾祸就是贪得无厌、贪心不足,欲壑难填必会引起勾心斗角、争杀掠夺。老子告诫人们“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9,指出长生久治之道在于知足常乐,唯有此才能少私寡欲、消除争斗杀伐。老子认为,以上六种品质的塑造过程,是人效法天道和坚守自然本性并将其凝化为自身德性的过程,除圣人无为而导、无言而化之外,个人更应固本抓要,自觉自正,自化而成。固本的关键在于守道。“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9,圣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始终依道而行,吸取道的营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9这里的“母”和“一”均为道。这不仅指出了万物生存发展的途径,也解开了人能成圣的根本原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9,只有像圣人一样守道才可能形成完美人格,这是必须恪守的准则。守道一要“致虚静,守静笃”9,时刻排除私欲杂念,经常反躬自省,“涤除玄鉴”9,以静胜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9,无思无欲、不求不争。二要“见素抱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9每个人都要以朴为根本,无知无欲、无私无求,弃智抛伪、不巧不诈。三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9,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以宽广的包容精神与他人和谐相处。抓要的关键在于悟道行道。道无处不在,蕴含在世界万物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人会观、能明、笃行,以此感知道的存在,体悟道的本质,坚守道的原则,践行道的精神。会观是前提。道“寂兮寥兮”9,难以探寻,但它却始终作用于万物,是可以通过观察表象、积累经验而总结认识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9万物繁杂,简单通观难求真相,老子强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9,“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9,只有静观、细观、反复观,才能发现深隐于的循环往复的运作规律。能明是基础。尽管道恍惚幽深,隐秘难寻,但“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9,这就要观细微、查微妙,在小中明。“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9,应“执古之道,而御今之有,以知古始”9,在“常”中明道。笃行是关键。“上士闻道,而勤行之。”9明道的目的是致用。实现这一目的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企者不立,跨者不行”9,急于求成会以失败而告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9“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9只有持之有恒,克难攻艰,才能将道之性内化为自身的德性,从而得道有德而成圣。德也是老子的人格追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9。老子的德与儒家主张的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以家国一体为基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追求不同,老子反对道德灌输和规范约束,主张追求超乎世俗道德之上的德,他更注重个人的德性修养,更强调自然而然地育化,“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9。正是因为德常在,所以有德之人决不会刻意追求德。如果一味地讲道德、守道德,这就违背了自然的要求,最终会失德、无德。长期以来,虽然“道法自然”、“复归于朴”与儒家道德观相对,但在中国文化的积淀发展中,两者并没有完全割裂,更不存在对抗,而是相互补充。儒家的道德追求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张从遵守社会必要的伦理关系角度实现人格理想,强调社会责任感。而老子注重自然而然,主张通过超功利的内化完善人格,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对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大智若愚、难得糊涂、静心寡欲、知足常乐、以柔克刚等价值取向,陶冶了中国知识分子淡泊名利、清高自赏的性格和志趣。儒家主张思想灌输和行为制约,而老子注重潜移默化地自省自觉。儒家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老子的目的是引导人回归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性格的充分营养元素,已经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四、“不以人助天”:“自然”的追求与“秩序”的实现面对诸侯争霸的大势,庄子清醒认识到“至德之世”、“建德之国”不可能被任何一个欲称霸天下的诸侯所接受,现实中只有无心于尘俗,无情于人世,无求于功名,“安时处顺”10逍遥游,才能保全自己于乱世,坚守本性于不容,求得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安时处顺要哀乐不能入,“有人之形,无人之情”10,“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10。“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10,生命就可以终其天年。安时处顺要正确对待生死。“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10,“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10。人有死有生,生生死死如昼夜交替、四季轮回,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命中注定,人力不能改变,所以应安生顺死,生而不欢、死而不哀。庄子强调,死比生更有意义,死意味着回归自然,昭示着更新再造。“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10理解了生不如死的意义,就会顺其自然,“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10,这表面看是对天人关系的态度,实质上点破了安时处顺的关键。庄子的“天”,既不是物理物质上的天,也不是精神意志上的天,而是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境地。生死非人力所能左右,属于天,只能顺从,不能干预,这仅仅是在生死选择上,或者更进一步说是自然现象上的“不以人助天”。其实在社会生活领域,一切社会现象也属于庄子“天”的范畴,这里的“不以人助天”表现为命中注定,要求人在社会问题和人事关系的处理上顺从天命,“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10,一切听任自然,“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5,做到超世和顺世。超世之要在于遵道而行,摆脱世俗道德规范对自然本性的约束和戕害,“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10,浪迹山林,自觉遁世,返归自然,“其声销,其志无穷”10。这实质上是对道的追求,努力使内心宁静自然,达到自由洒脱的境界。这种境界要以孤立社会之外为前提,然而“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10。面对难以逃避的生存需要和孝亲命义,安时处顺更能接受、更易实现的方式是顺世而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10,而是“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10,“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惧”10,“外化而内不化”10,既能隐逸于俗,又能在不受约束的生活中保持人格独立,达到逍遥游之境。“逍遥乎无为之业”10是庄子对老子“无为”思想的发展,他寓深奥于神话和寓言,指明了实现“逍遥游”的基本路径是“无待”10和“无用”10。庄子通过塑造高飞九万里的大鹏、“枪榆枋而止”的蜩与学鸠以及野马(游气)、尘埃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征一国者”10以及宋荣子、列子等人物形象,深刻说明世间万物都有大小之别,都受外部限制而不能自由支配自己,处于“有待”状态,即使偶尔获得暂时自由,也会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甚至消失。要想从“有待”到“无待”,真正不受外界制约、自由自在逍遥以游,就要像至人一样排除个人成见,像神人一样不去追求功名,像圣人一样不去猎取名声,一切顺任自然、顺物而为。庄子通过栎社树、南伯子綦论不材之木、支离疏等寓言。10对“无用之用”进行了形象阐释,指出“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10,强调只有“无用”才能无忧,主张一个人应把自己当成无任何用处的废物,这样才不会引起关注、招来是非、遭遇伤害,这正是无用之大用。所以,在无用与有用之间,人应首先选择无用以保全自己,这是逍遥游的基本条件。但是在现实中,绝对的有用和无用几乎不存在,人往往处于无用与有用之间,这时就要视情况而决定。“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11主张人不要刻意追求材与不材、用与不用,该作龙时作龙、该作蛇时作蛇,该上时上、该下时下,安时处顺,虚己游世,不为外物牵累,凡事常因自然,追求“无己”11,这实质是逍遥游的另一种注解。“无己”要求“吾丧我”11,就是通过“以明”11、“心斋”11、“坐忘”11等方式方法努力消除个人成见、排除外界影响,达到无我境界。“以明”是最基础的环节和最根本的方法,核心在于坚持无情的原则、清明的心境、专注的态度去认识事物,不掺杂丝毫个人的感情和成见,不仅对不同事物,而且对不同场合的同一事物,都能客观公正地去观察认识,做到一视同仁、表里如一,不偏见、不歧视。“以明”的关键是“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于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者也,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11这就是要求人必须集中意志,不要有任何感觉和思维活动,静待事物变化。心虚静了,道就能体现了,这是识道悟道的基本戒律。把握了“心斋”的要领,“坐忘”的境界就容易达到。所谓“坐忘”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11,也就是要剔除生理欲望,把自己完全融入在天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濮阳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油气调控中心高校毕业生招聘14人考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及参考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6国网广东省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6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预热题)
- 2025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真题(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a卷)
- 2025国网浙江省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6年哈尔滨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国家管网集团山东分公司2026届秋季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带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6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笔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国家管网集团山东分公司2026届秋季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年银行监管合规知识专项强化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业务》真题库(含答案)
- 中国推理算力市场追踪报告2025H1
- 疫情对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研究报告
- 2025年法院检察院司法辅助岗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储罐服务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淤地坝防汛知识培训课件
- 口腔麻醉案例讲解
- 投诉信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霸王茶姬文化战略复盘
- 健康管理中心客户档案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