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地漏的危害与防护_第1页
室内地漏的危害与防护_第2页
室内地漏的危害与防护_第3页
室内地漏的危害与防护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室内地漏的危害与防护

1地漏的排水设计排水泄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设备。人们每天都会到达生活,习惯了。小小一个地漏,它与居室环境的安全和卫生有着密切关系,人们却常忽视。地漏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排除地面积水,或兼作其它器具废水排放的通道。二是经常使用时,能隔绝排水管道系统中有害有毒脏气逸入室内,污染居室环境。要满足第一个功能,其安装位置应比地坪面低10mm左右,使废水能重力流引入;其输水流程要短捷,阻力要小,重力流下不产生冒溢现象;其入口断面能阻挡固体污物,过水断面能挟带和洗刷沉积物,输水通畅无阻,不产生堵塞,迅速排出剩余废水。要满足第二个功能,必须确保有稳定的、可靠的水封值50mm。该值应保障自身在瞬时流量泄放时不被抽吸破坏;因地漏的排水支管要与系统的排水管道相承接,该值还应保障在排水系统内压力的反复脉动下不被破坏;再次,还应在两周不使用的时间区段内能有效地防止水封因表面蒸发损失所引起的破坏。要不堵塞过水通道,在地坪面进水处设置的箅子净宽和开孔总面积要有限制。它是收集地面排水中挟带杂质最多、最明显,亦是最易清除的关口。但是,废水中挟带的固体细小杂质(如毛发、布条、纸屑、烟蒂、剥落的生物粘膜等)在过水通道中,常因断面狭窄、粗糙而被悬挂、被粘着、被沉淀、被吸附,这些通道中的残留物,日积月累就会缩小或堵塞过水断面,造成排水不畅,表面冒溢,需作地漏内部的疏通清污。要隔绝有害有毒的脏气入室,提高居室环境安全和卫生的质量,必须严格防止水封不受破坏,并有新鲜废水补充。实践中水封被破坏有三种途径。其一,排水系统运转过程中,不允许因压力脉动,发生有一个脏气气泡窜透水封深度而入室,这可由正确的排水系统设计来解决;其二,因清通地漏内部被堵过水通道,而人为失去水封深度,使系统中脏气大量入室,这是为生成水封深度,而采取的构造措施所引起的,这类结构的地漏产品,理应淘汰。其三,长期不使用又无水量补充,或在采暖季节,室内气温偏高,使水封表面自然蒸发损失加快,直至干涸而破坏水封,要靠加强管理,采用新型合理的地漏产品解决。地漏的选择原则归纳有以下几点即结构简单,水力条件好,任何时候都应该保证有足够的水封,且该水封不能被人为破坏。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6-2003中规定“卫生器具和工业废水受水器与生活污水管道或其他可能产生有害气体的排水管道连接时,应在排水口以下设有存水弯,存水弯的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可见阻隔有毒、有害气体通过排水管道进入室内,公认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器具之下设置存水弯水封。因此,最经济实用的地漏是直通式地漏下设存水弯。2未设置地漏,生态标准不统一,导致了性漏地漏问题的讨论,争论的焦点是钟罩式地漏。钟罩式地漏又称扣碗式地漏。这种地漏在全国范围被认可,最早是出现在我国国家标准设计图集上。其有两种基本类型:圆形和方形。圆形地漏主要用于卫生间地面排水,构造为钟罩(或称扣碗)来形成水封;方形地漏主要用于公共食堂的厨房和餐厅,管道式侧向排水。而圆形地漏当时又有两种型式:补水型和非补水型。补水型地漏侧向设有补水管,补水管始端接自洗脸盆的溢流孔或洗脸盆的排水管接出的支管。用溢流孔溢水或洗脸盆排水时的排水向地漏的水封补水。当时考虑:a.按我国洗脸盆的构造和洗脸盆存水弯的形式,要向地漏接出补水管有一定困难。b.地漏水封水的补充可采用其他方式解决。因此,纳入我国标准设计图集的地漏,基本上是两种形式即圆形和方形,补水型地漏未曾纳入。而圆形地漏即大家所熟知的钟罩式地漏。早期钟罩式地漏主要用于公共卫生间地面和小便槽内,住宅应用不多。原因在于:住宅标准偏低,卫生间只设蹲式大便器,一般不设洗脸盆、浴盆或淋浴器,家用洗衣机也尚未问世。当卫生间的地面与蹲式大便器齐平时,大便器即可排除地面水,无需设置地漏。厨房只设污水池,厨房满堆蜂窝煤,因此也不宜设置地漏。有的住宅室内无卫生器具,靠室外集中配水龙头供水,使用公共厕所方便,更不涉及地漏问题。公共卫生间、洗槽、洗脸盆附近地面设置的钟罩式地漏,由于使用时会有大量的水溅至地面和地面定期冲洗等原因,钟罩式地漏存在的问题尽管存在,但矛盾并不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钟罩式地漏应用日益广泛,也日益暴露出其因构造而带来的自身缺陷,主要存在的问题有:A.水封高度小。扣碗式水封深度只有20mm,这不是钟罩式地漏构造带来的缺点,钟罩式地漏可以做到有足够的水封高度。水封高度不够的钟罩式地漏属于没有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的不合格产品;今后有了地漏产品的国标或行标后,也是不符合国标或行标要求的产品。B.水力条件差。凡水封装置,其水流都有先向下,再向上,流经上下两个180°急转弯的流程。钟罩式地漏也不例外。钟罩式地漏水封构造形式在洗脸盆或浴盆的存水弯形式中也有类似形式,而钟罩式地漏之所以比采用同样形式存水弯的洗脸盆或浴盆,杂质容易在底部沉积,水流通过容易堵塞的原因,除了环形缝隙过于狭窄以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a.地漏设置标高低,排除地面水,水质差,杂质多。b.水流水头低,很难达到自清流速要求。而这两个原因对其他地漏也存在,在不改变地漏构造的前提下,解决的办法是:利用洗脸盆、浴盆或家用洗衣机的水头来提高水流速度以达到自清流速。多通道地漏或两用地漏正是基于这一设想,既利用卫生器具排水时的较高水头冲洗杂物,同时也达到了更新和补充水封水的双重目的。C.钟罩被拿掉是事实。由于水流通道堵塞而断流,为了便于排水,有时采用拿掉钟罩(扣碗)来解决。钟罩(或扣碗)容易被拿掉是个缺点,但同时也是优点。正因为如此,钟罩式地漏便于清除污物,同时当排水管堵塞时,人们也可以通过拿掉钟罩后的钟罩式地漏来清通排水管道,这比打开横管的清扫口要容易得多。问题的另一方面,卫生器具的存水弯处也会出现堵塞现象,往往是通过卸下存水弯的下半部或存水弯下部的丝堵、盖板来清通,清通完毕,立即复位,并恢复排水和水封功能。而取走钟罩并不影响地漏排水功能,而只影响水封防止有害气体返回的功能,而这个功能往往因用户对此不了解或不以为然而被忽视。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加强宣传,二要在构造上采取措施。3钟罩式地漏的治理在钟罩式地漏应用的同时,也了解了钟罩式地漏存在的缺点,有识之士着手对钟罩式地漏进行改进。总的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处置方法的改进措施:a.少设或不设钟罩式地漏。b.对已设置的钟罩式地漏予以封堵。c.采用其他形式的地漏。包括国家标准设计图集上的箅子加存水弯的直通式地漏。d.加强管理,及时清除钟罩式地漏的杂物和及时对钟罩式地漏水封补水。e.对钟罩式地漏进行改造,如:深水封地漏。加高钟罩式地漏和其钟罩的高度,相应也增高了钟罩式地漏的水封高度。将钟罩式地漏的箅子和钟罩连成一体。这种钟罩式地漏由于钟罩和箅子连体,有钟罩不易丢失的优点,但存在钟罩与箅子一起被取掉的缺点,仍然存在水封会被人为破坏的缺陷。将箅子用螺栓固定在地漏盖座上。这种钟罩式地漏相对而言可有效地防止箅子和钟罩的丢失,但当需清除地漏自身的污物或利用地漏作为管道清扫口时,箅子和钟罩在松开螺栓后仍可被取掉。将钟罩式地漏和多通道地漏结合起来,地漏的构造仍以钟罩式地漏作为主体,但按多通道地漏的设计思路与洗脸盆或浴盆的排水管连接,水封水能及时得到补充,地漏的自清能力得以提高,堵塞现象也可以得到缓解。4防返溢地漏,可解决环保及其回溢难题。我国由于多通道地漏和多用地漏的采用,有时会出现排水流量瞬间增大,导致排水横管满流;由于排水管道系统内正压力波动的不确定性(指正压值及其在立管中的位置),有时会出现正压值超过50mm,这将导致附近地漏水封水返溢,尤其在建筑物底层或底层排水管单独排出时的上层地漏容易出现地漏返溢现象。地漏的返溢现象客观存在,因此有必要开发研制防返溢地漏。防返溢地漏是为解决卫生器具返溢问题而设计生产的。目前,防返溢地漏在应用中虽已取得了成功,用户反映较好,但防返溢的关键部件--浮子也暴露出易损坏和其类同钟罩式地漏一样的弊端。其一,随着建筑排水技术的发展,对容易产生正压的立管底部采取措施;以及地基规范修改对房屋建筑沉降量的有效控制,卫生器具返溢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的解决;其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排水夹带纤维、毛发等以及防返溢球体表面滋长生物膜新陈代谢影响密封,其复杂曲折过水通道和环状过水断面自清能力差容易堵塞,其结果不得不将其内芯卸掉丧失水封;其三,人们对其认识上有一个误区,总认为防返溢比不防返溢好,因而到处滥用。而从设计基本原理角度,生活排水横支管按重力流设计,并且充满度至少0.5,不得设计成满流,更不得设计成压力流,因此这种防返溢地漏也应该少设或不设。5基于使用需求开发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