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日本军事大国化倾向_第1页
冷战后日本军事大国化倾向_第2页
冷战后日本军事大国化倾向_第3页
冷战后日本军事大国化倾向_第4页
冷战后日本军事大国化倾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冷战后日本军事大国化倾向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在军事安全领域取得了积极进步,军事实力不断发展,军事大国发展趋势日益加强。鉴于历史教训及国内法律因素的限制,至今仍表示坚持“专守防卫”政策的日本,主要是借助外部因素来拓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空间,其中,以日美安保体制为核心的日美同盟无疑是其走向军事大国的重要平台。日本增强体系的增强自1993年起,日本已连续10余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防卫费用支出国,且其人均防卫费用居世界首位。在巨额防卫费用的支撑下,日本自卫队的军事装备也正向着大型化、远程化、尖端化、攻击化的方向发展。自早在1995年11月,日本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会议共同决定的新《防卫计划大纲》就已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防卫力量的“合理化、效率化、精锐化”,谋求防卫力量“质的提高”。日本军备扩张的重点在于发展海空远程武器系统,力求加快建立一支海空联合、具有远程打击能力的新型作战力量。至90年代末期,从军事装备的技术水平来看,日本自卫队所装备的90式坦克、AH-IS反坦克直升机、“金刚”级宙斯盾驱逐舰、F-15J歼击机、F-2支援战斗机、E-2C预警机、E-767预警机、“爱国者”防空导弹等均属于高技术武器。其中,许多高技术装备或是完全从美国引进的,如用于宙斯盾驱逐舰信息处理的高速电子计算机系统;或是根据美国的许可证进行生产的,如F-15J歼击机;或是日美两国共同研制的,如F-2支援战斗机。以1996年4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日、《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的发表为转折点,日美两国的军事同盟关系不断得到深化。1997年9月制定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规定,发生“周边事态”时日美两国相互合作的领域多达40项。随后,日本政府不断从国内立法的角度完善并深化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在此背景下,2000年12月,日本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会议共同决定的《2001年度~2005年度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提出,日本的防卫费用总额在2001年度至2005年度内将达到25.16万亿日元的规模,并主要从改编自卫队体制、更新装备、提高自卫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及与美军联合作战能力等三个方面来加强防卫力量的建设。对此,日本社会舆论认为,“新防卫力量整备计划”是“以具体形式体现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精神”1。例如,该计划提出将为航空自卫队装备4架兼具空中加油功能和运输功能的飞机,其意图显然是为了满足向美军“提供物资(武器弹药除外)及燃料、油脂、润滑油”的需要。21世纪初期,日本政府加快了开发、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的步伐。2002年12月,在美国国防部宣布将从2004年开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之后,日本防卫厅长官石破茂也随即声称日本将把日美两国正在研制中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推进到开发和部署阶段。2003年6月21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出资从美国购入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该套系统将由在大气层外截击导弹的宙斯盾舰载爱国者-3型导弹系统(PAC-3)和在地面附近截击导弹的地对空标准-3型导弹系统(SM-3)两部分组成,并计划于2007年度装备部队,从而构筑起由海基中段防御系统和地基末段防御系统组成的双层防御体系。为落实上述决定,2003年8月29日,日本防卫厅就2004年度防卫费用预算案提出了4.96万亿日元的概算要求,其中1423亿日元用于建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日本防卫厅认为必须加紧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原因在于,“若不统一日美军事技术水准的步调和确保互动性,安全保障的同盟关系将不被信赖”2。由此可以发现,除满足日本自身军事战略的需求之外,以日美两国军事装备的“通用性”来保障日美安保体制的有效性是当前促使日本军备扩张的重要因素。显然,仅就军事战略而言,日美两国之间仍存有较大距离。日本至少在表面上坚守“专守防卫”战略,而美国的军事战略则是全球性的,美军装备也必然要谋求保持世界最高水平。但是,以日美同盟为借口,日本自卫队大量配备日美相互通用型装备,自然使得日本的军备水平不断提升、作战能力大幅增强。例如,1998年3月交付使用的E-767预警机,由于其包括雷达在内的机载电子装置与美国空军的E-3预警机基本相通,能够情报共享,这样便可进一步通过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雷达站和日本现有的地面雷达基地联网,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大纵深的早期预警和空中指挥系统。另外,美军所实施的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军事变革对日本自卫队军备的发展方向亦有较大影响。海湾战争以来,日本自卫队在提高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方面紧紧追随美国。例如,90年代末期美国海军提出名为“CEC”的情报共享扩大计划,日本海上自卫队随即表示关注,并探讨如何加以引进。整体上看,日本的军备扩张正在进行之中。为了适应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需要及新军事变革的形势,根据日本政府正在拟定中的“新防卫计划大纲”,自卫队的防卫重点将从防止外国侵略调整为防止弹道导弹袭击和恐怖活动等威胁;为适应新的职能,自卫队将增加5000名现役军人,届时自卫队现役军人将超过15万人;调整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的舰队编制和装备,计划从2007年开始在4年内为现有的4艘宙斯盾舰和航空自卫队的4个高炮群逐步配备拦截导弹3。日本“周边态势”的变化与《反恐协议》的出台标志着日本对外军队的成长日本自卫队成立不久,参议院就通过了禁止自卫队向海外派兵的决议。长期以来,自卫队的军事活动空间大体上局限于日本本土。但冷战后,日本政府借助日美同盟的强化来实现其军事大国志向,自卫队向海外派兵呈“正常化”发展趋势。1991年初爆发的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日本政府启动海外派兵的出发点。当时,尽管日本先后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提供了总额达13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但仍被西方舆论抨击为“纸上盟国”、“只出钱、不流汗”。于是,1991年5月日本向海湾地区派遣扫雷艇编队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一起执行扫雷任务。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案》,正式从法律上为自卫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扫清了障碍。依此法案,1992年10月日本政府首先向柬埔寨派遣自卫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此后直至2003年底,日本政府又先后向莫桑比克、卢旺达、戈兰高地、东帝汶、阿富汗派遣自卫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04年2月日本又派兵前往伊拉克协助美军行动。除维和领域外,自卫队的海外派兵“正常化”趋势更主要地体现为其在日美安保体制中的地位提升。冷战时期,日美两国在军事安全领域是一种“被保护者”与“保护者”的关系,但从90年代中后期起,日本开始从日美安保体制中的“小伙计”上升为“平等伙伴”。根据1997年9月日美两国公布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双方强化了发生日本“周边事态”时的相互合作,其中规定日本对美军行动的“后方地区支援”包括补给、运输、保养、卫生、警备、通信及其他项目。所谓的“后方地区”,新指针明确指出:“虽主要在日本的领域内进行,但也包括与作战地区截然相区分的、日本周围的公海及其上空”4。对此,有学者认为,“这实际上是进一步打开了自卫队派兵出国的大门。如果说,以前只能在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的旗号下跨海出洋,那么,根据“新指针”,自卫队可以在日美联合对付‘周边事态’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在亚太地区的‘热点’冲突中登台亮相了。”5为落实“新指针”所规定的具体内容,日本国会又最终通过了《周边事态法案》、《日美相互提供物品及劳务协定修正案》、《自卫队法修正案》等“新指针”相关法案,从国内立法的角度为日美同盟的强化完善了法律依据。对于自卫队实施“后方地区支援”,《周边事态法案》又进一步规定,日本首相在紧急必要的情况下可先行采取对应措施,只要事后获得“国会承认”即可,这显然扩大了日本政府的海外派兵权限。九一一事件发生后,2001年9月19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首相官邸主持召开了“反恐怖对策阁僚会议”,会上决定的“基本方针”认为“与恐怖主义做斗争是我国自身的安全保障问题”,并提出“为了向美军针对恐怖主义采取的措施提供医疗、运输、补给等方面的援助活动,决定尽快采取派遣日本自卫队所需要的措施”6。这样,日本搭乘美国的“反恐战车”,多次制订或修改国内相关法律,使其军事存在扩大到印度洋地区。2001年10月,日本国会先后通过了《反恐特别措施法》、《自卫队法修正案》、《海上保安厅法修正案》,为配合美国的反恐行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与以往相比,《反恐特别措施法》进一步拓宽了自卫队的海外活动空间,只要是“认定的非作战区域”,其活动空间将包括“公海及其上空、当事国同意的该国领域”。根据该法案,2001年11月9日,日本政府派遣3艘军舰和700名自卫队员开赴印度洋,支援美军在阿富汗战场的作战行动。与1991年海湾战争后日本派遣扫雷舰队赴海湾地区“替美军打扫战场”相比,此次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公开在战时向海外派兵支援美军作战。2001年11月25日,日本政府再次派遣海上自卫队所属舰队开赴印度洋和巴基斯坦,加强对美军的支援。日本海上自卫队还主动向美国提出,希望美国政府“请求”日本延长对美国领导的反恐行动提供后勤支持的期限并扩大支援规模,让日本军舰继续驻留印度洋半年并增派舰只前往。日方解释提出这种要求的原因是:如果美军对伊拉克开战,日本派遣这些先进装备将非常困难,倒不如在形势平稳之际把战舰派出去,将来开战后便不会出现新问题7。于是,2002年4月,美国正式向日本提出增派宙斯盾驱逐舰的要求,同年12月,日本海上自卫队最先进的“雾岛”号宙斯盾驱逐舰开赴印度洋地区支援美军行动。随着2002年11月朝核危机的再度凸显和2003年3月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日本政府紧紧抓住在上述问题中与美国的“合作机会”,其海外派兵更加“积极进取”了。在日本国内大肆渲染“朝鲜威胁论”的背景下,2003年6月日本国会又通过了《武力攻击事态法案》、《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正案》和《自卫队法修正案》等“有事法制”相关三法案,进一步扩大了日本自卫队参与境外军事行动的自主权。上述法案明确指出,“有事”不仅包括战争、恐怖行动、劫持绑架等,“所有威胁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态都在其中”;只要别国表示可能动武,并在沿海集结舰船,日本便可以判定对方已进入武力攻击的“预测事态”,首相有权召集内阁会议并向自卫队发出“准备防卫的出动命令”。这为日本自卫队在海外行使武力开辟了新道路。为支援美国主导下的伊拉克重建活动,2003年7月日本国会通过了《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尽管该法案指出自卫队的活动区域将是“不发生战斗的地区”,但因伊拉克国内对美军的袭击活动一直未断,实际上是日本首次在联合国维和活动框架外将自卫队派往战争尚未完全结束的地区执行任务,这与先前自卫队在阿富汗战场外围的印度洋地区对美实施援助截然不同。2004年1月9日,日本政府正式下达了向伊拉克派兵的命令。对此,日本舆论认为“日本的安全政策因向伊拉克派遣陆上自卫队而迎来转折”,“在1954年创设自卫队时根本就无法想象陆上自卫队会去执行这样的任务,这个蜕变是借‘9·11’后在反恐战争中支援美国而实现的。”8无论如何,日本政府不顾其自卫队在伊拉克国内遭到袭击的危险,坚持向伊派兵,绝非仅仅为了日美两国的同盟利益,而是更多地反映了日本执政当局争当军事大国的决心。此外,据日本媒体报道,在2004年1月日本政府正在拟订的“新防卫计划大纲”中,原本被列为“从属任务”的“协助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将被提升为自卫队的“主体任务”,把自卫队的国际军事活动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9。因此,随着有关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法制、法规的日趋完善,日本的海外派兵与10年前相比已呈“正常化”的发展态势,而非“政策突破”了。日本:注重“协同”发展,注重自主防卫以日美安保体制为基础的日美同盟是日美两国互有需要、相互利用的产物。美国需要借重日本的力量来推行其全球战略,日本也需要美国的支持以实现其大国志向。但是,在日美安保体制下美国对日本“大国志向”的支持是有限度的。对于美国而言,作为冷战后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在短期内决不允许有能够向它挑战的军事大国出现;对于日本而言,不断提高防卫的自主性是其军事大国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某种程度上讲,日美同盟也是美国规范日本军事大国走向的有效框架,日美两国在密切合作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美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日本实现其大国志向,则预示着日美同盟与日本的自主防卫二者之间如何互动。早在90年代初期,日美同盟曾一度处于“漂流”阶段,日本国内即已开始探索冷战后“自主防卫”的道路。例如,1994年8月,日本首相直辖机构“防卫问题恳谈会”提出一份题为《日本的安全保障与防卫力量的应有状态——面向21世纪的展望》的报告,虽表示要强化日美军事同盟关系,但却将日本与东盟地区论坛等机构的“多边安保合作”置于“日美安保合作”之前。自1996年日美同盟“再定义”以来,日本防卫已进入一种“伴美”型军事合作与“自主”发展军事大国防卫力量并行的阶段。目前,尽管日本政府在整体上选择了发展自主防卫与强化日美安保体制相结合的道路,但也并非意味着日美两国在日本发展自主防卫的问题上完全一致。在冷战后日美同盟的强化过程中,尽管日本防卫力量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于日美同盟,但日本始终注意保持其防卫力量的“自主性”。例如,对于前述日本海上自卫队所热心引进的CEC系统,虽可以实现日美两国情报共享、提高日军的作战能力,但日本也担心“海上自卫队的舰艇会被美国海军利用,成为其达到本国目的的作战行动的组成部分”,“CEC是一种计算机之间进行情报互换·融合的系统,基本上不需要人的介入与决断,所以更具有丧失日本独立性的危险”10。为改变日本情报侦察体系严重依赖美国的现状,2002年11月,日本政府决定正式启动东亚军事动态卫星监测系统,位于东京的侦察卫星指挥控制中心也开始投入使用。2003年3月28日,日本向太空发射了两颗情报收集卫星(即事实上的间谍卫星),从而启动了谋划已久的间谍卫星发射计划。日本发射自己的间谍卫星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而且可以利用日本卫星拍摄的照片来验证美国提供相关情报的可靠程度。因为在日本发射情报收集卫星之后,防卫厅的情报本部仍继续从美国商业卫星直接接收信息,所以,有时可能出现情报本部和卫星中心分别收集和分析同一地区图像情报的情况。对此,卫星中心的人员则解释说:“日本没有接收美国商业卫星的优先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