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浩然之气的生态解读
模拟“浩然之气”的定义孟子的“浩然之气”理论主要集中在《孟子》的《气志》一章中。这也是孟子一书中最难懂和最重要的一章,历来的注家很多,众说纷纭。但这个理论的提出决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孟子的其他理论交相呼应的。结合孟子具体提出的其他理论,就能对“浩然之气”有个大致把握。但最重要的是,孟子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不是在实践他的“浩然之气”理论,他“实有是气”1,正如中国的大部分哲学家一样,做到了“言出必行”。仅从知言养气一章孟子的描述,就给“浩然之气”下定义,未免没有足够的力道。因此,“浩然之气”的境界,孟子虽然说得很隐晦,不能言尽其意,但如果深入了解孟子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就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种“气”的实质内涵。一、“浩然之气”的含义(一)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中的“气”。孟子在“知言养气”这一章中对‘浩然之气“作出了直接说明:“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2(《孟子·公孙丑上》)朱熹解释这段说:“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浩然之气”可以说成是“大气”,需不断培养。但气的性质,朱熹并未完全指明,充满身体的气也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浩然”是用来修饰“气”的状态,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其实只是一种特殊的气。要了解它的意思,关键还是要考察“气”的属性。这种“气”至大至刚,并且是配义与道,集义所生,因此它就不是纯粹的自然界中的物质之气,还夹杂着义、道、刚直等成分。可以说这种“气”是被孟子抽象化后,用以说明人的精神境界或心理状态的东西,如勇气或某种气概的“气”。3但“浩然之气”又比它们更具纯粹的道德性、更具力量。说它很大,是因为这种“气”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说它是一种境界,是因为它能使人自然而生起一种本着道德良心而坚决行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顶天立地于天地之间的气概。4因此可以按照张奇伟先生的意思,把“浩然之气”理解为孟子所体验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和外显心力意志气象”5。如此则朱熹、程颐等人以元气论和天人合一的理论来解释“浩然之气”的观点就是不准确的。宋明理学特别是朱熹,为了突显“理”的至上性,常把主客体分离,而孟子却强调主客体的一致性。因此可以从个人修养方面谈论孟子的“浩然之气”,但却又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体。(二)明确了“浩然之气”的意义,正确理解其思想的神上面论述了“浩然之气”中的“气”是主观的心理感情。因此它必然与“心”有一定的联系。下面将说明这种“气”是紧紧与“心”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在“心”中不断培养而生长出来的。孟子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公孙丑上》)可见心志与气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不能分离。一味只知用气如同孟施舍,则是过分地用气,不行;一味不用气,如告子,则使他的气馁弱,也不可以。他们在用“气”方面只专注于一方而都忽视了求心这方,因此不能很好地把握“志”。孟子把曾子的“守约”发展成为他的“浩然之气”,平衡了气与心之间的关系。6但心与气并不是平行的关系,心统领气。气只有在心的统领下,才能发挥适当,表现出“浩然之气”来。因为“心之裁制为义”,心是配义与道的,气也只有在心的统帅下与义、道相配合,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出崇高的道德性。孟子所说的心志最终可归结为保存并发扬人性中所具有的四种善端即仁、义、礼、智;并在此基础上把孔子的“仁”发挥到“仁政”的社会整体水平。简言之,“心”是符合于人性之善,符合“直”的标准的,因此孟子的浩然之气所能达到的境界也就能够等同于他的“立于天命,立于正命,立于人心”的境界。它们也是一种天地人一体的境界,是儒家所向往的最完美的精神境界。7以上论述了“浩然之气”的气是一种精神状态。因此对于人类个体来说要想把握这种“气”,需靠个体生命的体验和道德行为的不断积累。即使万物已经皆备于自身,也需“反身而诚”才能逐步发掘自身的潜力。孟子把人的生命状态看成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且相信人有实现这个过程,达到此境界的能力。因此他始终相信人能在同一时空中同时完成内圣与外王两个境界的修炼。而他自己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了解了“气”的含义,就可知道“浩然之气”实质也是一种主观精神,一种“独与天地之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精神。这种只有人身上才具有的气,扩充以后能充塞天地之间。孟子借对“浩然之气”的描写赞叹了人的独特个性与伟大的力量。儒道佛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人,因此有许多相通性。欧阳祯人先生认为:“儒家的‘浩然之气’,道家的‘归真返璞’和禅宗的‘明心见性’,以及宋明以降一波三折,心、性、情、气的离合纷呈,都从各个层面体现了中国独立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和充满心酸而又无可奈何的价值选择。”8其实不单单是中国独立知识分子才有这种气概,儒、道、禅三家都重视这个问题。而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之一,首先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浩然之气”境界理论,开儒家境界观之先河,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传承意义。之所以说孟子的“浩然之气”是独具特色的理论,是因为他并没有直接从正面去论述这种“气”,而是从侧面论述了与“气”紧密相关的各种概念条件,下面逐一详析。二、“浩然之气”产生的前提是“不惊慌失措”(一)侧重于对自己不动机的态度《孟子·公孙丑上》有孟子的学生公孙丑与他的一段对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公孙丑问孟子如果成为齐国的卿相,而能够运行自己的主张,因此可以称王称霸。这样是不是就会恐疑惑而有所动心。孟子回答说他不会,他四十岁就已经不动心。按孔子的说法,四十岁为不惑之年。孟子说他四十岁时才能做到不动心,前提是对待一切都做到不迷惑,能看得很清晰。这种大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是个漫长的过程。但也并不只是修养的结果,还要看心智,因人而异。(二)坚持正义,才能显示出正义接下来,公孙丑又问不动心之道,孟子举出北宫黝养勇、孟施舍守气、曾子守约的事例相比较。三种人代表“不动心”所能达到的三种不同的层次,也是养勇的三个层次。北宫黝的勇是一种简单的不惧怕,是血气之勇;孟施舍守气,不惧怕之中又因为他的求胜之心而增加了一份心智的力量,但仍然是血气之勇。曾子守约是最高层次,是他坚持了“自反而缩”的方法,因为坚持正义,才显示出来的大勇。这里的勇已经转化为道德之勇。之所以有这种区别,还是因为孟施舍等人的不动心,走的是“主客析离”的道路;而孟子赞同的不动心是曾子的不动心,即把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关系视为一个主客交融的意义结构。9朱熹注云“缩,直也”,赵歧注以“义”释“缩”。他们都认为可以用正直即义来解释“缩”,这从《孟子》本书中的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出孟子所说的“缩”的含义是认为义是人生应该走的正确道路。如:“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万章下》)等所表达的那样。“自反而缩”的意思因此可以理解为自我反醒,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正义。真正的“大勇”是要时时以正义来归正自己的。这种曾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勇”其实也就是做到了不动心。也可以说,因为不动心,才有了这种“大勇“的智慧。从这里可以窥探出“不动心”的一个侧面,也引出了认识“浩然之气”的基础。要想知道不动心的整体意思及它与“浩然之气”的关系,还需进一步考查。(三)“不提高”的表现:身份义务的自我服务于社会的道德境界朱熹注“不动心”云:“任大责重如此,亦有所恐疑惑而动其心乎?”10即认为动心的原因是心中有所恐疑惑。联系孟子所阐述的“大勇”的状态,因为心中有义而无所畏惧,可知这种解释是合理的。孟子生于战国时期,当时各国战乱纷程,掠夺国土,称王称霸。“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11而孟柯仍到处游历君王,“言必称尧舜”,述唐虞三代之德,他的言论多不合于这些君主的心意,有时是当面讽刺这些君王,从不畏惧。因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道”,不放其良心、“不失其赤子之心”。(《离娄下》)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下》)这是他为官之道,只有藐视这些“所谓的大人”,不把他们看得高高在上,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他们。在疑惑动摇的意义上,“不动心”也可以理解为“不失其本心”。孟子在《告子上》一章有关于“失本心”状态的描述:“向为身死而不是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是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是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很形象地把种种条件下人们对待外物的心态做了对比。人们往往能够忍受各种艰难困苦的折磨,甚至可以为坚持自己的原则而献出生命。但又容易在一帆风顺时忘记自己的人生原则。因为人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烦恼与诱惑。在困境面前,人们的警惕性很高;但在温柔乡里却沉沦了,因为当他得到的越多,在他失去的时候就越痛苦,他也越怕失去。这也对应着两种人生境界:一种是在告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动心”;另一种是孟子的“不动心”。李世阳先生认为告子与孟子的区别在于:“告子的不动心是任随事物的自然发展而不牵累到我心,使我心宁静不动,正如道家佛教的静坐一样,不问外物,或闻外物而不动心。曾子孟子则是在社会这样的动态环境下的不动心,识“大体”,不为“小体”所诱惑。”12这还只是说明了两种不动心的外在表现,他们之间有所不同的实质是对“心”所能达到的境界所持信念不同。程瑶田《通艺录·论学小记》对“不动心”有如此评价:“孟子之不动心,非释氏之专一寂守以主静,得以冒其号而谓之曰不动心也。而告子之不动心,所以异于孟子之不动心,一在动处用功,一在静处用功,乌得不相背而驰哉?”意思大概与李世阳先生所表达的相同。告子与孟子两者都突出了“心”的能动性,不同的是看待外界环境的态度上。孟子认为仁、义等都是人的内在性,人通过反观自己的内心就可发现本心而达到很高的道德境界;而告子则把义看做是外在的,因此本心的获得与保持是非独立的过程。基于此,孟子道德境界的养成必然运用善的本心选择外物,再回来改造内心世界,是心-物-心的过程:告子的道德境界的养成,需不受外物的干扰,独立于外物之外,是心-心的过程。在这里,从社会的角度看孟子的“不动心”表现的态度更为积极,也更具道德性。他要求在一个主客交融的时空中树立人的“本心”。在这个意义上,由对“不动心”的描述,自然引出了人生的境界——“浩然之气”,即“不动心”是“浩然之气”产生的前提。“养浩然之气”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根本目的,提出了“义以行勇”的思想,使人孟子后来在中国儒家历史上被尊称为“亚圣”,这与他身上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和为实现梦想所付出的艰苦辛劳分不开。在孟子身上、在他所走的每一步中,无不流露出“浩然之气”的各种品质,做到了言行一致,展现了中国哲人闪亮的生命智慧。激励无数的仁人志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语文含解析
- 玻璃安装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程建设
-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英语 含解析
- 2025年全球市场电磁阀控制器 GIR3480中文总体规模、主要生产商、主要地区、产品和应用细分研究报告
-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上学期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政治试题 含解析
- 2023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无答案
-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 2025-2030中国皮化产品行业营销策略与投资机遇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磁卡电脑考勤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日光灯支架成型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T-CTSS 3-2024 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
- 排污许可管理培训课件
- 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名著阅读专题复习:第10部 《水浒传》课件
- 2025年希望数学五年级培训题(含答案)
- 保洁投标书范本
- 社会医学(含考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及范文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7.4 俄罗斯课时1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2024年临时用工管理制度范文(五篇)
- 2 我为家乡做代言(教案)人民版劳动四年级下册
- 【专项训练】相似三角形五大模型+训练(共45题)(原卷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