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道德准则与社会伦理_第1页
孟子的道德准则与社会伦理_第2页
孟子的道德准则与社会伦理_第3页
孟子的道德准则与社会伦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的道德准则与社会伦理

“气”这个词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气的记载。例如,伯阳父亲在《普通话》中有这样的意图。后来道家学派把“气”作为一个解释世界组成原因的哲学范畴,如《庄子》的《人间世》中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的观念特别是阴阳二气的出现,可以说是春秋时代所产生新的哲学观念。从此以后,气成了中国思想上用来说明宇宙万物构成和变化的基本因素,这一点在宋明儒学中更明显,并导致了“理气之辩”。孟子也承认“气是不可须臾离也”的重要部分,如“气,体之充也”,但这气与前述的有很大不同。这里的气不是只为了追求人的宇宙论的产生根源、人实际由何种质料构成,而是为了说明人的道德行为的动力,而非是说明世界物质本原的。孟子主张“性善论”,人性本善,人生而具有仁义这种天赋之性。道德的根据就是这种仁义之性,所以我们只有自省反观自身,而不能向外寻求道德行为的标准。同时人们在生活中也会体会到恻隐之心这种“人皆有之”的存在与作用。但情况往往是人们把熟知的道德准则抛置脑后,致力于追求一己之私。在道德行为失去约束,社会评价混乱时,孟子认为只有这“浩然之气”才能使人们自觉地行使道德行为,所以这种“浩然之气”也就成为了行使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一、“量敌后果进,焦虑胜会”,可作为“气”的哲学基础《孟子》书中主要有两章涉及到“气”,是《公孙丑章句上》和《告子上》。孟子不是单纯的从哲学立场上阐述这些问题,而主要是与其他学派的辩论中揭示出其气的概念。公孙丑问孟子:“假设您成为齐国的卿相(官职这么高),这会不会使您恐惧担忧(动心)”孟子就开始分析一些人物的动心与不动心(即在道德选择前害怕或是动摇)的情况。如“血气之勇,陆行不避虎兕,水行不避蛟龙的孟贲”、“刺客之流以必胜为之的北宫黝”和“力战之士流以无惧为主的孟施舍”。这些不同状态的勇其实是有递进层次的。孟贲和北宫黝一样,只是凭借本能的血气之勇,务必胜人,不计后果;而孟施舍则“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这是一种“守气”的无惧,是经过对形势的估计而后才做出决定的(虽然是不动心,但是会违心的做出不符合道义的行为)。而告子的不动心是任随事物的自然发展而不牵累到我心,使我心宁静不动,正如道家佛教的静坐一样,不问外物,或闻外物而不动心,而曾子孟子则是在社会这样的动态的环境下不动心,识“大体”,不为“小体”所诱惑,这必须要使自己有一种坚定的内心支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符合道义的,才会应物而不累于物,才会正确的处理国事家事,而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怕。在此过程中,他们长养出一种“浩然之气”支持自己坚守道义,否则就不会正确及时的履行道德行为。孟子对它主张的“气”也不能具体地描述出来。他用“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者”等词语来表示。可见,孟子也不能用现代逻辑来定义它,因为它不是一种客观的对象,也不是纯哲学意义上的抽象,而是人的一种真实的主观精神状态,所以不能用理性经验思维来给它下定义。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可以依据它来行事。相对于西方的哲学传统而言,中国缺乏逻辑和知识论,中国哲学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哲学重体验。刘述先认为,“如果缺乏体验,根本就看不出这些东西的意义。”魏晋时期的王弼认为语言会“尽而不美”的来表示我们心中的感受,所以有时我们只能来体会品味它。在我们理直气壮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一种激荡在我们心中的情感,这就是“气”。孟子的“气”是人人都会自然而生起的一种本着道德良心而坚决行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一旦我们努力来长养它,就会在面临道德选择的关头不会惧怕和后悔而做出合乎道德的决定。这就像船山所说的“气是个不恐惧的本领”。我们对道德准则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我们的具体的道德行为却差别很大,关键之处正是我们的“正气”有刚柔大小的差别。二、正气了,我们也有道德心孟子讲“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又有“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者”,可见孟子看重的是志与道的根本指导作用。而气是在志与道的支配下发生作用的。所以孟子的不动心是因为他德盛仁熟,尽心知性知天,能够穷物理人事后才达到的境界。志是“心之所之”的意思,这种心的取向倾向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人具有天赋之性,但这种性不是空浮的,而是落实在我们的心(在这种属性下就是道德心)中,因为我们的心有学习认识事理的能力,所以也就可以尽心知性,体会仁义之性;同时,人是有感情的,人心(血肉之心)容易受到情绪的鼓动做出非同一般的行为,所以心统性情。因此我们不能放纵这血肉之心,要依据道德心立大志,努力用德性涵养血肉之心,使它能够不受私欲的诱惑。同时,这种气可以“气一则动志”,这种正气会使我们反照本身道德心,认识到自己所该做的和不该做的,能使我们的“心志”更加坚定。没有这种正气我们的一切行为就会没有充分的动力,因为光有仁义之心的趋向是不够的。这种气让我们从事正义活动时会感到力量倍增,不会惧怕各种阻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不动心,是因为有浩然正气的存在,而这种浩然正气,又是与“仁义礼智”分不开的。孟子讲“气配义与道”,一个配字,说明两者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气辅助义的方式。朱子讲“毕竟道义是本,道义是形而上者,气是形而下者”,“气是随那道义。如云地配天,地须在天后,随而全之。”可见气不能离开义来生发,否则,这种气就是一种鲁莽的血肉之气。义是气的指导原则。孟子认为气是集义所生,朱子认为气由道义而有,这都是把义作为气的根源,所以我们可以把义看作为气的本体根据。但气不是产生后就与义分开的,而是体现在所有合义的活动中,并最终成为一种无愧于天地的正气,使我们可以无怨无悔的履行道德行为。所以气又体现出道义,并反衬出道义的伟大。义与气是体与用的关系。仁义为体,气为用。同时这种体用关系不是西方哲学中的绝对的把两者分开,这是即体即用的。正如船山讲的“体是用之体,用是体之用”。而朱子也说“气由道义而有,而道义复乘之以行,无异体也”。义是气之体,而气是用来实现义的。仁义到处自然是气之流行。当我们自觉修养道德时,正气就自动的出现,日积月累,就会形成浩然之气。同时这种正气会使我们的道德行为更加光辉灿烂。三、实现集义的手段:养气孟子主张要“必有事焉”。就是要每时每刻的养自己的浩然正气。气为何要养,这与中国传统有关。养气思想最先出自老子“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河上公、朱谦之注释这段话的意思是“保守精气”,后来出现了道家的调息说。孟子的正气是流行不息浩然常存的,充塞天地与万物同在,是“人所共有而与性俱生者也”的。但人常“暴其气”,使自己没有养成,所以要养。因为人是生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里,同时又有能力自由选择,一旦面临各种诱惑,极容易走上歧途。正如拔苗助长一样,浩然正气不是人刚出生就非常完满至刚至大的,需要我们来长养,否则为图一时的速效之功,只会贻害自身。“气不是平常之气而是集义所生。义者宜也,凡日用所为所行,一合于宜,今日合宜,明日合宜,集得宜多,自觉胸中慊足,无不满之意。”而船山也认为“义日生者也,日生,则一事之义,止了一事之用,必须集义而后行之无非义。”“此言养气,只是以义生发此不馁不惴之气,盛大流行,塞乎天地之间而无所屈。”正是由于我们的行为合乎了道义,是人心都认同的,所以我们才会生发出这种主人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舍我其谁的勇当重任的强烈精神就是浩然正气。可见这种正气就是由道义来长养的,所以要想养成浩然正气就必须不断的集义。“吾心所以宰制乎天下者谓之义。”所以义就是我们主观的处理事物合理的称谓,只要我们做得合理,就是符合了义。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为什么我们会有一个合理的决定呢这是因为我们的道德良心的作用。曾子孟子能够“自反而缩”就是能够实现自己的内在超越,不断地反照我们内在的道德心,而不是像我们现代人跟着事物跑,结果人都异化了,被事物锁住了。孟施舍是能自反的,但那是一种智力上的考虑。他是把其按道德心所应当行为会导致地结果与现实作比较,而选择一种会带来较大利益的行为,而不是依照这种道德本性。孔子能够“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他深刻领会到天地万物的道义,所以即使受到“阳虎之祸”与被人追杀之苦,也会毫不犹豫按照道义来行事。船山讲的“恃物不如恃己,恃己不如恃道”,正是使我们看到道义对我们的行为的指导性和重要性。现实中的人一方面生活在利欲的包围中,另一面由于自身禀赋根器的弱小,根本不能自觉有效地反省自身,也就不能随时依据道德心做出合义的行为。因此,孟子提出“知言”的方法即“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来使我们能够知道各种人所讲的话的真实意图和其中的缺陷,这样我们就能依照往圣前贤的典籍对事物采取正确的合宜合理的处理,这就能做到集义。知言是“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知言则可以明白道义,对天下的事都明察秋毫,可以无所疑惑。不知言就会使我们产生各种疑惑,做不出合义的行为,并进而影响到我们的道德实践。因此作到了知言就会作到集义,也就是能够不断地长养浩然正气。可见,孟子的养气不是要我们在社会现实面前凭血气之勇蛮干和玩耍小聪明,也不是要退缩保守,而是要认真理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