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田鼠捕尽法调查_第1页
布氏田鼠捕尽法调查_第2页
布氏田鼠捕尽法调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布氏田鼠捕尽法调查

布依田鼠是内蒙古典型的草地老鼠之一。它对牧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密度非常高,每公顷可以产生2000多个孔。其数量波动十分明显,在同一地段前后两年的密度可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害鼠种群动态是预测预报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种群波动规律及其主要调节因子的研究,可为准确测报害鼠数量提供依据[1,,6~8]。刘志龙等,宛新荣、施大钊等、董维惠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际波动规律。据1984-2004年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调查数据,分析该鼠在植物生长期的季节波动特征。其中1984-1985年数据来自呼伦贝尔草原(捕尽法获得),其他年份数据来自锡林郭勒草原(标志重捕法获得)。1材料和方法1.1loriiroshev.3.3不同常见种类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为历年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的实测数据。样地优势植物为克氏针茅(StipakryloriiRoshev.)、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Trin.)Keng)、寸草苔(CarexduriusculaC.A.Mey.)、冷蒿(ArtemiasiafrigidaWilld.)或小叶锦鸡儿(CaraganamicrophyllaLam.),样地属温带典型草原。为中度退化草原。1.2检查方法布氏田鼠种群密度从1983年持续到2004年,每年4-10月的中旬在草原上采用捕尽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鼠。记录各月的捕获鼠数量。1.3处理数据布氏田鼠种群季节分析采用Correlate-Bivariate统计,使用SPSS10.0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处理。2结果与分析2.1种群月际变化年际间田鼠密度季节波动差异显著(图1),如1984年布氏田鼠在8月停止增长,8月后呈下降趋势,其中以5-6月增长幅度最高,而1996年季节增长持续到10月,以6-7月季节增长率较高。为了说明不同年份的季节波动规律将其划分为低密度年(年最高密度<800只/hm2),中密度年(>800只/hm2,<1000只/hm2),高密度年(>1000只/hm2)。不同密度的布氏田鼠季节增长率见表1。低密度年在5-8月,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迅速增加,7、8月份达到最高,缘于幼鼠的大量加入。其季节增长率变动幅度达203.63%,最高点为最低点的68.10倍。其中7月增长率最高,这时多数越冬鼠已从种群中消失。该期数量上升主要缘于当年生鼠参与繁殖并有部分当年出生的第2窝鼠参加繁殖。而数量下降期则由于7月下旬种群基本停止繁殖。秋季种群数量开始下降,降低率最高达37.20%(表1)。高密度年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变动较为复杂,1990、1991和1995年种群数量在7、8月达到高峰,7月下旬基本停止繁殖,增长幅度降低,但1991年9月增长率回升,数量恢复呈上升趋势,1996年呈持续上升趋势。高密度年田鼠季节增长率变动幅度较低中密度年小,最高点(137.39%)为最低点(7.20%)的19.08倍。在高密度年,6、7月上升幅度均较高。秋季种群数量下降期降低率最高为34.09%。从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年布氏田鼠种群季节动态(图2)可以看出,种群密度季节增幅最大的年份集中在低密度年,而中密度和高密度年增幅相对较低。低密度年季节增长率高于高密度年,低密度年季节增长率最高为206.63%,高密度年为137.39%,且秋季下降率低于低密度年,高密度年下降率最高为34.09%。低密度年37.20%。从1984-2004年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季节变动幅度来看,中密度年一般为隔年或3-5年发生,高密度年如1990-1991、1995-1996年均属于连年发生。将田鼠季节增长幅度与翌年密度增长幅度Correlate-Bivariate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邻年份间相关不显著(r=-0.470)。即种群当年发生数量与翌年和上年均无明显的影响。2.2各季节动态的影响对1984-2004年布氏田鼠季节发生数量Correlate-Bivariate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当年春季密度高,即进入繁殖期的田鼠基数高,6月后出洞幼鼠的数量亦高(r=0.643,P<0.05),且当年秋季越冬数量也高于春季基数低的年份(r=0.769,P<0.05)。布氏田鼠春季4、5月种群基数是影响越冬前数量的关键因子,且与数量上升期的种群密度呈显著相关。布氏田鼠9月与当年4月数量间相关显著(r=0.733,P<0.05),而与翌年4月数量之间相关不显著(r=0.158)。布氏田鼠全年发生数量与当年4月间的相关系数为0.858(P<0.05),而与翌年4月相关系数为0.479。2.3密度与年份的关系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年间波动与季节波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图3),全年鼠密度与当年春季鼠密度相关显著(r=0.840,P<0.05)与秋季鼠密度相关系数为0.753(P<0.05),与冬季鼠密度相关系数为0.833(P<0.05)。夏季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最高的季节变动曲线与年际变化更接近。高密度或低密度年份也可能反映在季节消长上,夏、秋季种群密度高的年份其全年数量高。1995-1996年为高密度年,曲线中夏、秋季密度均明显高于其他年份害鼠数量。春季变动规律较夏、秋季趋势弱,但高密度年明显高于低密度年的种群密度。另外,低密度年份秋季越冬鼠数量仅达到春季水平甚至低于该年春季数量(1997-2001)。而高密度年夏季密度与秋季越冬鼠数量远远高于春季时鼠密度。3密度对布氏田鼠种群的影响3.1布氏田鼠对草原植被的破坏集中在植物生长期。该期间田鼠的繁殖是形成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数据表明,田鼠的繁殖始于4月,大量幼仔出巢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中下旬。最晚可延至9月停止繁殖,其繁殖时间长达6-7个月。其中低,中密度年春季密度较低,繁殖率较高,6月份种群密度增长率高,密度迅速增加,至7月增长幅度降低,8月后害鼠密度进入下降期,越冬鼠的数量减少;高密度年春季害鼠基数高,繁殖率较低,季节增长率低于中低密度年,但害鼠密度增长幅度连续3-4个月呈稳定增长趋势,且比中低密度年较晚进入下降期。低密度年季节增长幅度远高于中密度年和高密度年。所以春季密度因素对布氏田鼠种群发展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当春季害鼠密度低,其繁殖率高使夏季害鼠密度迅速增加,高的种群密度反馈抑制季节增长率,季节增长率迅速降低,进入越冬的田鼠数量较少。而春季密度高时,繁殖率低,种群密度季节增长率相对较低,并以稳定的增长率持续到9月甚至10月,越冬鼠数量较高。因此春季鼠密度高以及季节增长持续时间长是造成高密度的原因之一。3.2影响布氏田鼠种群变动的因素有其作用的关键时期,通过月际间相关性分析发现9月与当年4月的密度呈显著相关,而与翌年4月的密度相关则不显著,可见,非繁殖期的外界因素对田鼠种群作用比繁殖期更重要。同时,4月的密度与当年9月与越冬害鼠密度和全年密度呈显著相关,利用春季田鼠数量预测全年和越冬前害鼠数量有重要意义。3.3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年际波动与季节波动之间密切联系。若季节波动幅度较大,其年间数量波动也较大。其中季节消长曲线为单峰型,部分年份无高峰期,单峰型消长模式的布氏田鼠峰期在7-8月。1996年布氏田鼠种群爆发,种群动态曲线无高峰点,呈“S”型,持续增长趋势,而在1997年布氏田鼠爆发后的1年,种群季度消长曲线呈双峰。6、8月为峰期。而且在秋季数量降低到与春季持平,而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