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_第1页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_第2页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_第3页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新生儿萎缩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ib)。这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新生儿和低出生体质量的儿童。及时、准确的选择有效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但由于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血培养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耗时较长,经常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本文回顾性分析2002至2012年间败血症新生儿血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1研究对象及标准以2002年至2012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血培养结果及临床资料。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1年龄≤28d;2胎龄28~42周;3符合2003年制订的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4在入院后2h内采集血培养标本送检;5剔除疑似污染的培养结果。1.2菌株采集及鉴定1.2.1临床资料收集在病史室调阅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资料。研究期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首次入院新生儿28120例,其中经血培养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者1606例。摘录其基本资料、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1.2.2血标本采集及细菌培养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均经桡动脉或股静脉局部严格消毒后采集标本,注入儿童血培养专用瓶中,60min内送检。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微生物培养仪进行血培养,在24~48h内一旦有细菌生长报警,用VITEK32微生物鉴定系统做菌株鉴定。1.2.3抗生素敏感试验抗生素敏感纸片购自英国OXOID公司,药物敏感试验采用MH(Mueller-HintonAgar)培养液,药敏实验采用K-B(Kindy-Bauer)纸片扩散法,量取抑菌环直径。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标准,报告细菌对抗生素敏感、耐药或中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及绿脓假单胞菌ATCC27853作为质控菌株。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新生儿儿童期28120份血培养标本中培养阳性1606份,阳性率为5.71%;其中1563份为单一病原菌感染,43份为多种病原菌感染。1606例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中,男性1102例,女性504例;平均年龄(8.76±7.56)d(35min~28d);平均胎龄(37.32±2.69)周(28+3~41+2周);早产儿(胎龄<37周)328例,足月儿(胎龄37~42周)1278例。原发病中肺炎436例,早产儿317例,窒息15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RDS)112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96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消化道穿孔89例,新生儿脐炎6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8例,新生儿吞咽综合征29例,新生儿胃扭转9例,新生儿巨结肠13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49例,新生儿泌尿系感染35例,新生儿惊厥18例,硬肿症12例,化脓性关节炎8例;原发病不明106例。经治疗后1378例好转出院,102例死亡,126例因病情严重而放弃治疗。2.2各年份2002—病原菌分布血培养阳性的1606例新生儿中共培养出病原菌1665株。革兰阳性(G+)菌1336株,占全部病原菌的80.24%,其中表皮葡萄球菌902株,溶血性葡萄球菌206株,肠球菌60株;革兰阴性(G-)菌235株,占全部病原菌的14.11%,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108株,大肠埃希菌73株;念珠菌35株,占2.10%。各年份主要致病菌的分布情况见表1。G+菌检出率在2002—2012年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2年检出率较高(91.45%),2008年检出率较低(70.00%),至2012年检出率为74.29%,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检出率在各年份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002年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为66.67%,2007年检出率升至较高水平(74.31%),之后逐年降低,2012年检出率较低,为32.57%;2002年溶血性葡萄球菌检出率为6.84%,2003年检出率较低(4.09%),之后逐年上升,2012年检出率较高,为26.86%;肠球菌2002年检出率为0.85%,2003年检出率也较低(0.58%),2009年上升至较高水平(8.51%),2012年为5.29%,总体也呈上升趋势。G-菌检出率在2002—2012年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2年检出率较低(5.98%),之后逐渐上升,2008年检出率达较高水平(23.75%),2012年为18.29%,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检出率在各年份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2年检出率较低(0.85%),2008年逐渐升至较高水平(12.06%),2010和2011年有所回落,2012年仍有较高的检出率(11.43%)。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在各年份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念珠菌检出率在各年份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细菌耐药率大部分病原菌对于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苄西林及红霉素普遍耐药;对于利奈唑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及替考拉宁敏感率达95%以上。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利奈唑胺、莫西沙星、替加环素、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达100%,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90%以上;溶血性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敏感率均达100%,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达97.8%,而对苯唑西林、红霉素、青霉素、替考拉宁和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达90%以上;肺炎克雷伯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替考拉宁、亚胺培南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均为100%,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和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达90%以上;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达100%。见表2。3新生儿支撑性抗体的检测结果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危重病症,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儿大多病情严重或为早产儿,长期住院者败血症患病率可高达30%,病死率可达50%,而存活者也会留有严重的后遗症。然而目前常用的细菌学和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尚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尤其对耐药菌而言,需要进一步确定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因此了解本地区病原菌的流行分布和耐药情况对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院内感染发生率均具有重要意义。国内报道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以G+菌,特别是葡萄球菌为主。本研究血标本中病原菌的检出也以G+球菌为主,2002—2012年G+球菌的检出率均在70%以上;而其中又以葡萄球菌,特别是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为主。11年间表皮葡萄球菌在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溶血性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本研究还发现,G-菌中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且其检出率在11年间有上升趋势,其次为大肠埃希菌。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及住院时间较长者较易发生真菌感染,本研究中念珠菌检出率在11年间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呈现增高的趋势。新生儿败血症的最佳治疗是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但细菌培养不能很快得到结果,临床上经验性选用抗生素,难免针对性不强。此外,新型抗菌药物的不断出现和广泛应用,导致了致病菌选择性耐药的发生,尤其是多重耐药和高度耐药菌株的出现,给临床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本研究结果提示,以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性葡萄球菌为主的G+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等普遍耐药,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敏感性高。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的G-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等耐药率较高,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等的敏感率高。目前,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虽然在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