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太平原后保山村史天泽墓发掘简报_第1页
河北新太平原后保山村史天泽墓发掘简报_第2页
河北新太平原后保山村史天泽墓发掘简报_第3页
河北新太平原后保山村史天泽墓发掘简报_第4页
河北新太平原后保山村史天泽墓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新太平原后保山村史天泽墓发掘简报

后滩村位于石家庄西北约3公里处,石台路穿过村北。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1992年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太考古队对河北境内的公路沿线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后太保史氏家族墓地就是在调查中发现的。据后太保一带村民反映,元朝丞相史天泽墓就在后太保村北一带公路线上。1993年底石太考古队在后太保村北石太线共计400米长60米宽的路段上进行了钻探,共探出古墓葬9座(图一)。1994年4~6月,对已探明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共发掘古墓葬8座(图二),出土各类文物百余件。墓葬型制发掘的8座墓(编号M1~M8)皆开口在黄褐土层下,距地表深0.5米左右,分布在东西150、南北60余米的范围内。M2石椁墓,是唯一未被盗扰的墓。斜坡墓道长6.2、宽1.56米。墓圹四壁筑有台阶,其中东、西各为两级,南、北为一级。墓圹口为方形,边长3.39米。墓圹底为长方形,南北长3.1、东西宽2.5、墓底距地表深5.7米。墓底中部用石板砌成石椁,南北长2.78、北端宽1.36、南端宽1.05、高1.04米。石板大小不一,厚约0.20米。石椁内置木棺一具,棺木已朽,四面棺板皆以榫卯相接,再用长钉钉上,有缝的地方用腻子抹严。棺材里外分别涂黑漆和红漆。棺稍偏向椁室的东南部,头端略宽于脚端,两侧棺板长出头板和脚板,在两侧板的上部与棺盖相接处分别雕刻一条云纹图案,并在侧板的近南北两端分别浮雕出两个圆形泡饰。棺长2.23、北宽0.61、南宽0.5、高0.6~0.75米。人骨架大部分存在,但朽蚀严重。头发尚存,颜色黑中泛黄,发式为两根主辫交错盘于头顶,再用簪子和梳子固定,用细绳缠绕的辫梢清晰可辨。随葬品皆置于棺内,除棺内四角各置一泥佛外,余皆放置于腹部以上,有金簪、金梳背、金耳坠、铜簪、金币、玉饰、水晶、玛瑙、玻璃饰等40余件,还发现32枚铜钱(图三)。同类墓葬还有M7。M1主室为八角八边形的多室砖室墓。墓道位于主室南部正中,呈缓斜坡状,坡面较规整。墓道入口较窄,往北渐宽,方向正南北,长20.6、南宽1.25、北部上宽2.35、下宽1.8米。墓道北接甬道,在墓道与甬道相接处立一近长方形的大石板,石板中部凿有一排6个凹坑,好像是要把之劈成两半而留下的。石板长2.6、宽1.25、厚0.2~0.27米。砖砌甬道长2、宽1.6、高2.1米,南北皆砌封门砖,甬道北接主室,主室居中,平面八边形,两侧各有一圆形墓室(图五)。主室对角长约5.6、对边长约5.3米,穹隆顶。墓壁及顶皆用厚1厘米的白灰抹面。顶及部分墓壁被破坏。墓壁和墓顶相接处有一周仿木砖雕斗栱,即每角一朵转角斗栱,每边一朵补间斗栱,共计16朵,现只残存北面7朵,皆为单抄四铺作,其形制是:栌斗口砌泥道栱和华栱相交,泥道栱上托散斗,上承慢栱。华栱上托交互斗,斗上承令栱和蚂蚱头耍头。慢栱、令栱上散斗和耍斗上齐心斗共同托一层撩风砖,再上即为穹隆顶。斗栱下是砖砌的普柏枋和额。转角斗栱下有三块立砖砌成的角柱。每朵斗栱高0.45、上宽0.88米(图六)。棺床位于墓室北部中央,呈方形,用六层砖砌成,正面为须弥座形,东南角和西南角下部饰以花纹雕砖。棺床南北3.35、东西3.38、高0.4米(图七)。墓底连同甬道底部铺一层厚0.15米的大石板。在棺床及周围的扰土中发现棺钉、红色漆皮、朽木和分属三个个体的人骨,经鉴定,骨架为一男二女。由于墓被盗扰,随葬品均残,大部分出于棺床南部铺底石板上,个别出于棺床上扰土中和棺床东面,有四足铜香炉、铜狮钮熏炉盖、青瓷梅瓶、龙泉青瓷碗和荷叶形器盖、钧瓷碗、开片纹大碗、金花残片、铜耳挖及“圣宋元宝”、“绍圣元宝”铜钱等。主室两侧的墓室形制基本相同,穹隆顶,门道铺地石板与主室连成一体。室顶皆装饰一周“m”形雕砖,藻井直径0.6米,中心原有铜丝悬挂的铜镜,已被盗走。两侧室内未出土任何随葬品。券门均被破坏,西门被毁严重,东门还可以看出形制:竖立砖抹边立颊,三层平砖砌成门额,上饰两个雕花门簪。门额、立颊内为券门,单层纵立砖券顶,上压一层抹边平砖。券门宽0.9、高1.45米(图八)。侧室内径3.3~3.35、高3.4米。M3与M1属同类墓葬,但略有不同。墓道台阶式,墓门正面为仿木建筑的门楼,最上部不存,依其形制应为重檐、双层斗栱。下层斗栱保存完好,为两朵柱头铺作和一朵补间铺作,形制同M1.每朵斗栱高0.46、上宽0.78米。下层斗栱至上层斗栱之间依次砌出两层砖雕板瓦、筒瓦、三层平砖砌成的围脊、额、普柏枋。斗栱下分别是一层平砖和三层平砖砌成的普柏枋和额,再下是九层平砖砌成的额墙,其下为券门。两倚柱分立于平砖砌成的长方形门礅上,与其上柱头铺作相对应。门额上饰四个砖雕横长方形花边门簪。券门,重券顶,在两层券顶中间饰一层“M”形砖雕。整个门楼,残高4.58、宽2.72~2.82、券门内高1.65、宽1.28米(图九)。墓室为六角六边形单室,对边长约4米。在壁顶连接处有六个转角斗栱,其大小、形制同门楼斗栱。墓顶大部分不存。棺床已残,占据了墓底大部分空间,与M1不同的是棺床前面正中有一东西长1.45、宽0.45、高0.3米的须弥座砖砌供桌,大部分随葬品残件即出自供桌前面。M4长方形多室砖墓,位于墓地东部。斜坡墓道南窄北宽,方向185度,在南半部坡面上有三排上下用的脚窝。长11.85、南端宽1.3、北端因下葬时需要,两壁加宽成外弧形,最宽处达6.5米。墓室土圹近长方形,土圹内东西并列五个砖砌墓室,由西至东依次编号为A、B、C、D、E(图一〇)。除C室外,其余四室皆长方形券顶,形制相同,墓门皆有券门、立颊、门额,封门砖A、B、D三室砌法一样,皆纵砖平砌。E室封门砖平面呈扇形。在墓门上有一道贯通东西的矮墙,因A室整体南移,故门上矮墙在A、B室之间形成直角拐角。矮墙宽0.32、最高处0.36米。C室近方形,墓顶用两块大石板封盖,再用砖和白灰把石板缝盖住。C室没有墓门,盗墓者是砸烂大石板西南角进入墓室的。C室四壁砌法独特:东西两壁为横砖,南北两壁为纵砖错缝平砌、南北长1.46、东西宽1.28、内顶高1.75米,木棺为竖箱式,木头已大部分腐朽,整体向西边倾倒,南北长1.10、东西宽0.93、高1.24、板厚0.05米。棺箱做工精细,上下四角皆用铁皮包镶,并在底部四角装有与铁皮铸造一体的圆形棺环。木棺内尸骨为一60岁以上男性,未发现任何随葬品。在C室顶板上方0.5米处出土一方石质墓志,墓志平放,志面朝上,用一层平砖压盖。志石做工粗糙,纵0.84、宽0.75、厚0.12米。志文楷书,共二十三行,计527字(图一八),为元朝史天泽第四子、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史杠的墓志(录文附后)。据墓志位置、志文和墓室情况判断,C室当是史杠墓室无疑。其余四个墓室皆未被盗过,形制相同,以最东面的E室为最小,内壁南北长1.48、东西宽0.84、高0.88米。各室皆有木棺一具,人骨架头北脚南,其中E室棺木窄小,人骨已成黑色碎块,系火葬,无随葬品。A、B、D三室皆有随葬品,以装饰品为主,墓主皆女性。A室面积最大,南北长2.54、东西1.12、高1.44米。棺长2.18、宽0.72、板厚0.05米。棺内人骨极少,头发尚存,上插有金簪、金钗、铜簪、玉簪、玻璃簪计15件。在尸骨腹部以上,还发现金镯2、金戒指2、金耳坠2和锈蚀的铜钱50余枚。同类型的墓葬还有M8。随葬器物随葬器物种类有瓷、金、银、铜、玻璃、玉、骨、水晶、玛瑙、铁器等多种。瓷器皆残,连同器盖计19件,分别出自M1、M3和M8。碗8件。有三种釉色,分属三个窑口。M8:1钧瓷,里外釉皆呈蓝色,釉中有白色结晶点。敛口,圆唇,圈足。口径16.2、高6.4厘米(图一二)。M1:4龙泉青瓷。尖唇,敞口,小圈足,碗内釉下划两朵莲花,外壁饰仰莲纹一周,口沿下有五道弦纹,内间隔以短线纹。口径17.2、高6.7厘米(图一三)。M1:8为青瓷器。直口,深腹,圈足,器形较大。腹外壁呈莲瓣形,薄胎厚釉,釉色青灰,通体开片,口及底无釉呈紫色,即紫口铁足,可能为官窑产品。口径21.2、底径13.1、高14厘米(图一四)。盘4件。M3:4钧瓷。圆唇,弧壁,平底,矮圈足。釉色青中泛蓝,口沿部分泛黄。口径22、高4厘米(图一五)。梅瓶1件(M1:3)。小盘口,丰肩,上腹球形,中腹以下内收几成直壁,下部微外移,圈足极矮。胎灰白,青釉较厚,玻璃质感强,有细碎开片。在透明的青釉下,周身用白彩和黑釉装饰圆圈花叶纹和云鹤图案,精致美观。口径6.7、最大腹径23、底径17.2、高46厘米(彩色插页拾:1;图一七)。匜1件(M3:6)。龙泉青瓷。圆唇,弧壁,平底稍内凹,一侧有流。胎、釉皆较厚,满釉,釉似青玉。口径16.5、高5.7厘米(图一六)。另有黑瓷小罐、器盖和小瓷盅等。铜器计10件,多残,有香炉、狮钮香炉盖、铜镜、簪、钗等。香炉1件(M1:1)。口呈椭圆形,敛口,弧腹,圜底,四足,底中心有一透灰圆孔,并有一圆形盖。腹外壁饰云雷纹地,地上饰六组饕餮纹图案,每组饕餮纹之间饰两个倒夔龙纹。兽足中空,下为三趾爪,上部为兽面形。香炉残破严重,多处变形,有修补痕。口长径36.5、短径32、通高30、足高18厘米(图一一)。狮纽香炉盖1件(M1:2)。分体铸造,再焊为一体。分三部分:最下部是一倒置的椭圆形盘,子母口,弧腹,平顶。腹外壁饰云雷纹地和六组双凤朝阳(羊)为主题的图案。中间是一六角六边形的平案,每角下有一三角形足与下层相焊接,案足上饰卷云纹。平案上是一狮子形纽,狮子作蹲踞式,昂首怒目作吼状。左前爪直撑于平案,右前爪抓一绣球,上结彩带。狮尾上翘,尾梢卷起,长鬣披肩,胸、背结有绶带,系铃于项下。狮身和绣球中空,下面香烟通过狮子口中和绣球中散出,构思巧妙。炉身部分已不存。通高25、狮纽高17、椭圆形盘长径31、短径26.5厘米(彩色插页拾:3)。簪6件。其中2件完整。簪身扁片,前部尖细,簪头不同。M4d:3簪头为一小耳挖。长13.1厘米。M4a:6,簪顶铜片分成四股铜丝,卡入一白玉做成的荷叶形装饰,叶心有一圆孔,用两根小铜丝把一小珍珠固定在叶心上。通长17、柄身最宽处1厘米(图一九)。金银器42件,主要出自M2和M4,M3、M7有零星出土,除金币外皆为装饰品,有簪、钗、镯、耳坠、戒指、梳背等。簪11件。其中银簪1件,镀金簪1件,余皆金簪。柄皆扁片状,前部尖细,簪头形状各异。M4a:5金质,重31.5克,簪柄较宽,簪头为耳挖形,长18.9、柄最宽处1.2厘米(图二〇)。M4d:1金质,重11.2克,簪头为一大一小两个相连的圆槽,呈葫芦形,槽内镶嵌物已不存,簪柄上半截正面阴刻荷叶、莲花图案,背刻楷书“史舍之记”四字。长14.9、柄身最宽处0.9厘米(图二一)。M4a:3金质,重34克,簪顶有銎,銎内插一刻有云纹的长条形玉饰,上立一白玉雕成的凤鸟。玉饰与銎孔间以金丝固定。通长21、柄身最宽处1厘米(图二二)。金钗4件。皆出自M4,两股合成。M4a:7重37.5克,每股断面近似菱形,顶部焊接钗头。钗头以掐丝做成缰枝梅花图案,周边为镂孔网状纹,中心并排四个圆圈,内中镶嵌已不存。通长16、钗头长5.5、最宽处2.5厘米(图二三)。金镯2件。出于M4a室,形制相同,为联珠式。M4a:15中间有一缺口,两龙头纹相对。径7.6厘米(彩色插页拾:2;图二五)。金耳坠7件。两两成对,每对形状各不相同。坠环皆呈“S”形,坠面装饰不同。M4b:3坠面装饰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用金片做成的花边小圆槽,槽内镶嵌物已不存,小圆槽上下各有一个和两个金片做成的云形纹;下部是一金丝穿系固定的小绿松石,长3.7厘米。金戒指2件。指环为活扣,指面装饰不同。另外有金梳背、金币、金印花残片等。玻璃器14件,其中2件为簪,12件为莲花形饰件。M3:9蓝色,半透明,柄身近似圆柱体,前部成尖,簪头为梅花形。长12.8厘米(图二四)。其他小件饰品从略。铜钱出土200多枚,能看出钱文的除少量“开元通宝”、“大定通宝”外,余皆北宋钱币。小结这次在后太保发掘的8座墓葬虽多已被盗,但仍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特别是较多金器的出土,为河北省历年来不多的发现,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金器制作工艺水平。几种形制的墓葬集中于一墓地,各具特点,也是弥足珍贵的。M4史杠墓志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一个历史之谜提供了绝好的证据,它足以说明已发掘的这8座墓是史天泽家族墓的一部分。史天泽,《元史》有传,祖籍大兴永清(今河北永清),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三,元初官至中书右丞相,赠太尉,谥忠武。史杠为天泽四子,官至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等。墓志所载与《元史》及其他史料记载基本吻合。特别是史杠墓志中载明了“卜以三年(元延祐三年,1316年)二月甲申葬真定之真定县太保庄太尉兆次”。明确说明史杠即葬于太尉(史天泽)墓地内。从9座墓总体分布看,东西相距不过140米,南北宽60余米;各墓皆坐北向南,墓道方向在180~187度之间;以M1、M3为中轴线,其余各墓围绕排列的布局,体现了依辈分下葬的传统葬俗。显然这9座墓都应是史天泽家族墓地的一部分。史天泽父秉直、叔进道皆葬于老家永清,在今永清县大辛阁乡张四营村还保留有二人的墓葬神道碑。天泽兄弟三人中另两人的墓地已明确,据新发现的《岳村史氏家谱》,所录元李冶《史天安神道碑》碑文,载明了老大史天倪葬于永清、老二史天安葬于今石家市马村的史实,因此史天泽父辈、兄辈中没有人葬在太保庄是无疑问的,那么后太保史家墓地中当以史天泽辈分最高、位置最尊。M1位于墓地中轴线的上方,墓室面积、墓道长宽皆是其他墓所无法相比的。多角多边形的砖雕仿木结构是宋金至元初常见的形制,但配以对称的圆形侧室的结构较为罕见。其随葬品中的四足铜香炉、工艺独特的狮钮熏炉盖以及造型、装饰精美的龙泉青瓷荷叶形盖、青瓷梅瓶、官窑大碗等与出有铜器、瓷器的M7、M3、M8等相比显然要高出一筹。以上这些,都反映了墓主人特殊的身分和地位。另外,龙泉青瓷荷叶形罐盖与朝鲜新安海底沉船中的元代青瓷罐盖1极为相似,在朝鲜新安海底沉船中还出土了几片镶嵌白釉和云鹤图案的高丽梅瓶残片,与M1出土的梅瓶有非常相同之处。因而M1墓葬形制、斗栱具有宋金遗风,遗物又具元代风格,位置在M4之上,其年代约当金末元初。史天泽死于公元1275年,与M1年代大致相当。综上所述,我们认为M1应为史天泽墓。发掘中在M1发现一两面磨制平滑的残石块,当是墓志盖上的残块,墓志估计被盗走。M3为六角六边形砖雕仿木结构砖墓,其墓葬形制、斗栱和“M”形雕砖等与M1主室有颇多相同、相似之处。随葬品中的龙泉青瓷匝、钧瓷碗分别与浙江泰顺元代窖藏瓷器2、北京昌平县出土的元代青瓷3和朝鲜新安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1中的同类器物相同或相近。M5、M6为方形穹隆顶砖墓,与山西长治市捉马村元代壁画墓(1305年)4、内蒙古凉城县后德胜元代墓5的形制、作法相近。从位置上看,M3、M5、M6距M1较近,且M6与M1又同位于墓区的最上方,因而三墓建造时间与M1相去不会太远,应在元代中期以前。M2、M7同为石椁墓,墓圹、石椁及用砖和白灰压缝的作法相同,而且与M4史杠墓室顶板上的砖和白灰压缝的作法如出一辙。在山东发现的元泰定二年(1325年)张楷夫妇合葬墓6为双石椁并列,形制同M7。山东嘉祥元代曹元用墓7(1330年)为双木棺椁并列,土圹有生土台,随葬品金梳背与M2金梳背相同,金耳挖、联珠银镯等与M4出土的耳挖形金簪、联珠金镯很相近。M8为三室并列连券砖墓,其封门砖、墓室、券顶结构皆与M4类同,随葬的铁犁、钧瓷碗亦元代常见品。因此,M2、M7、M8三墓的建造时间当与M4相去不会太远,约当元代中后期。先后参加工作的有孟凡峰、段宏振、石磊、康金喜、杜宪明、王建伟、李永生、樊瑞平、王会民、张春长等。附录:史杠墓志录文大元故资德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史公墓志:公讳杠,字柔明,姓史氏,大兴永清人。曾大父成珪,隐德不仕。生一子秉直,行北京等路六部尚书。生三子。伯天倪,河北东西路兵马都元帅;仲天安,宣权真定等路万户;季天泽,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赠太尉谥忠武。公太尉第四子也,早从太保刘文贞公学,文贞公爱之,恒俾随侍。至元□[八]年奏公习典故,起朝仪,授中顺大夫引进使知侍仪事。十年,既引进使知侍仪事兼秘书少监。十三年,进少中大夫引进使知侍仪事兼秘书少监。十四年,进太中大夫佩虎符出为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十六年,转嘉议大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