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西画东传问题的再探讨_第1页
清初西画东传问题的再探讨_第2页
清初西画东传问题的再探讨_第3页
清初西画东传问题的再探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初西画东传问题的再探讨

明末清初是中国传统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西方是资本主义形成和繁荣的关键时期。伴随西方的崛起和扩张,西方文化开始对世界范围产生广泛影响。耶稣会士们的纷纷东来揭开了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西画东传”即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界对明末清初的中西关系作了较为深入而广泛的探讨,但对“西画东传”问题则研究得较为薄弱。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以探讨明末清初时期的“西画东传”问题。16至18世纪,伴随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耶稣会士纷纷步入中土,他们以传授西学知识为手段向中国传播天主教义。明末清初是中西文化发生正面接触的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洋绘画及其古典造型艺术体系在此期间经耶稣会士传入了中国。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一时期涌现了不少多才多艺的时代巨人,也出现了像利玛窦、郎世宁等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具有较高素养的传教士群体。来华的耶稣会士大都学识渊博,“其国人东来者,大都聪明特达之士,意专行教,不求禄利。其所著书多华人所未道,故一时好异者咸赏之。”从利玛窦、马国贤、到朗世宁一代代传教士走的是一条中西文化融合之路,这对中国文化变迁产生了积极影响。“西画东传”是耶稣会士“学术传教”的产物。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在明后期来到中国之后,为了达到传教目的,他们采取了“学术传教”的迂回策略,即以传授西学知识为手段来传播天主教,西洋绘画在此背景下开始大量传入中国。西洋绘画的传入极大地开阔了中国绘画界的视野,画家们意识到了传统绘画的缺陷和不足而积极吸收西洋画法,这就形成了明清之际西画影响中画,而中画又融合西画的历史面相。明代后期,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及其“画中九友”占据了上风,他们竭力倡导“文人画”的“士气”,主张书画相通,推出了与传统山水画不同风格的“南北宗论”。松江画派接受了西画的透视法,在画技和画作上主导了明末清初近百年的画坛创作。最早来华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81年,利玛窦继(罗明坚)来中国,而后天主教始者其基,西洋学术因之传入;西洋美术传入中土,盖亦自利玛窦始也。”利玛窦不仅是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人物,也是率先将西洋绘画传到中国的代表性人物。他不仅具有渊博的西学知识,而且能顺应中国的传统礼节,在传播天主教义和西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近代西洋绘画是作为传教的宣传工具而由耶稣会士带入中国的。从绘画的种类来说,传入我国的有油画、铜版画、雕刻、壁画等。从绘画的内容上来说,可以划分为宗教画和世俗画两大类。宗教画以圣像为主,兼有大量圣经教义或故事的插图书,世俗画主要是反映当时世界最新资料的舆图,它们真实地再现了15、16世纪西欧及世界各地的城镇风貌。万历年间(1573-1620)耶稣会士初来中土时,中国人从普通民众到达官贵人对西方世界还茫无所知,因而多有排斥和厌恶之情,正如利玛窦所言“经过几百年闭关自守的政策,这种情绪已变成一种习惯”。耶稣会士来华并非偶然,这是西方人在受到东方的挫败后,唯一可行的中西沟通方式。明末清初,伴随中西文化之争乃至剧烈碰撞,西洋画法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在当时对西洋绘画几乎茫无所知。利玛窦踏上中土以后,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评论说:“中国应用绘画的范围极广,甚至在工艺品上。但是在制作技法,尤其在制作雕塑与塑造肖像方面,他们完全没有掌握欧洲人的技巧。他们对油画艺术一无所知。也不懂得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因此他们的作品缺乏活力。”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带来了西画的透视法,为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玛窦曾向中国人介绍西洋绘画特征:“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故看之人面躯正平,无凸凹相,吾国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耳。凡人之面正迎阳,则皆明而白,若则立,则向明一边者白,其不向明一边者眼耳鼻口凹处,皆有暗相。吾国之写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画像与生人亡异也”。在明后数十年间,中国画家通过复制天主教版画,在透视知识、明暗关系、构图形式以及人物的比例及动态方面吸收了西洋画法。有些复制品体现了中西画法的合璧,有些复制品则是完全吸收西洋画法的结果。总之,从这些复制品可以看出,画家们已经能够对西洋画法加以吸收并灵活运用。明清时期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洋绘画几乎应有尽有,如油画、铜板画等等,“利玛窦来华时,他随身带有罗马教堂祭台画的复制品。1581年,应耶稣会士的要求,一幅大的油画《圣路加的圣母子》也被送至澳门,它被利玛窦带到肇庆的。”人们曾赞美《圣母子》:“为了不使新的宗教在中华民族中引起嫌疑,耶稣会的神父们,在公开的场合里,从来不谈宗教。神父的住屋是五间平房,左右各两间,中间为大厅,作为圣堂之用,大厅中前方设一祭台,祭台上方,悬挂圣母抱耶稣像。当时来造访神父的人很多,大家都非常欣赏这幅画的美丽高雅、色调、线条,及活生生的生活姿态。”利玛窦在万历年间赠给中国皇帝的贡品还有《时画天主图像》、《古画天主母像》和《时画天主圣母像》。所谓“时画”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比较强调现实生活中完美的人物形象及人物的丰富情感。另一幅“古画”是李玛诺赠送的仿制品《圣母像》,画的是一位抱着幼子的女性全身立像,显得十分端庄,从整体画面看,应是出之于中国人之手的拜占庭风格西画的复制品。古画带有中世纪基督教壁画的特征,比较强调外形的轮廓线,色彩相对简明概括。由于古画画面的气氛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口吻,明末清初的复制品大都是仿古性质的。众所周知,文人画被看作整个明清时期的主流。由于中国人对西洋宗教有根深蒂固的排斥心理,所以宗教题材插图未被文人士大夫所重视。17世纪以来,从一些西洋铜板画复制品的产生来看,西洋画法在中国绘画史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复制版画是中国最早制作的西洋仿木版画,板画雕刻严谨,带有明显的西画风格,体现了西洋画与中国传统画的完美结合。从一些版画作品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版画已从晚明的天主教义复制版画的草创时期,步入融汇东西方版画技术的发展时期。对其有记载的是刊载在《程氏墨苑》上的四幅《宝像图》,它是由程大约所聘请的摹刻师,以利玛窦所提供的宣扬天主教义的西洋铜版画作稿本摹刻的木版画。这四幅画分别是《信而步海疑而即沉》、《二徒闻实即舍空虚》、《淫色秽气自遭天火》和《圣母怀抱圣婴耶稣之像》,这四幅木版画可以代表同期欧洲的版画水平,是早期中西绘画相融合的代表作。从以上四幅作品可以看出,程大约将利玛窦的宗教宣传画转化成了世俗的观赏画,使之更有利于为中国人所接受,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绘画界对西洋绘画的了解。明末清初,龙华民、艾儒略、汤若望等耶稣会士在中西美术交流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龙华民(1559-1654),意大利人,他带来了在明末很有代表性的纳达尔神父编的宗教图书《圣迹图》。他曾经说:“耶稣会士带来的油画虽然更受人赞赏,可是最终还是书藉插图和雕版印刷品的影响更为广泛一些,因为这些东西更便于广泛流传,也便于大量复制或被中国的木板雕刻师改作”。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1582-1649)复制了《圣迹图》,在内容上是纳达尔神父的继续,但在形式上和趣味上的中国化有利于中国人对西洋画的进一步了解。德国人汤若望(1591-1666)是明末清初在中国最有影响的耶稣会士,他在“西画东传”方面也做出了一定贡献。由于美术作品在视觉功能上所具有的独特优越性,而被来华的耶稣会士普遍用来传播宗教教义。清初的耶稣会士踏着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学术传教”的足迹而源源不断地将西学传入中国,使西方文化的输入在明末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并走向高潮。清初的实学思潮与康熙帝的西学兴趣终于促成了“西画东传”黄金时期的到来。明末清初绘画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一方面是董其昌与“四王”完成了对传统绘画的自觉改造,开辟了绘画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另一方面是个人主义独创风格的形成,出现了陈洪绶、龚贤及“四僧”等标新立异的画家,画坛上出现了地方流派的多样化。江南的画家们根据社会需求,创造了大量不同题材与技法的山水画、肖像画,这些绘画带有西洋画法的明显特征。总体而言,明清时期的北方受西洋画风的影响有限,而江南地区受西洋画风的影响较为明显。耶稣会士们有较多的时间从事西画的传播,他们不断地向中国“散发来自欧洲与日本的铜版画和绘画”。以南京为中心的西洋画风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传统国画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山水画方面有“写实主义”画风的吴彬和以龚贤为代表的“金陵画派”。他们在绘画当中强调构图的准确性以及黑白明暗关系的运用等西画风格。另外,人物画家曾鲸、山水画家吴历也借鉴了西洋画法。耶稣会士在传播宗教与西方科技文化的同时,十分重视艺术的作用,他们在江南的许多城镇向中国人展示西洋画作。中国山水画虽然已有千年历史,但是,西洋绘画崭新的面貌和独特的技法给中国传统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下面对以上几位受西画影响的画家及其作品略作述论。明末清初,首用西洋画写真法的是莆田人曾鲸,他在传统的肖像画技法中吸收了17世纪传入中国的西洋写实技术。如郑昶认为:“中国画家之学西画,或参用西画者,初以写生为主。明代末叶,闽省莆田有名曾鲸,字波臣者......流寓金陵的时候,正是利玛窦东来的时候;他目睹到天主像,天主母像;所谓烘染数十层者,乃是参用西洋法。”曾鲸的人物画中重视墨骨,能显露出人物的性格,他的作画:“磅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润,点睛生动,虽在楮素,盼兮睐咕频笑,咄咄逼真”。另外曾鲸借鉴白描派、江南派与西法派的优点,对西洋画法的挑战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史书称他的画法是:重墨骨,墨骨成后,再加敷彩。曾鲸从西洋绘画中“得到一些启发,但它没有去模仿,而是立足我们民族绘画笔墨基础之上,创造了既不同于西洋‘明暗法’,也不同于曾鲸以前的传统画法,而是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凹凸法’,这是他了不起的贡献”。第二位吴彬,也是莆田人,他于1583-1626年期间作为职业画家活跃于福建。他的作品《山荫道上图卷》,利用透视法将建筑表现得层层叠叠,所有林木湖山均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整体画面带有西洋写实主义的特征,具有较强的空间感。第三位是龚贤(1620-1689),龚贤生活在“四王”画派笼罩画坛的时代,但他不为时尚所趋,开辟了清初水墨画的新境界。他的作品《千岩万壑》画面虽然不大,但黑白对比鲜明,空间效果明显,构图上采用了西洋透视法。第四位是清初画家吴历,他用西画中的透视法来补充中国传统画法,他常和耶稣会士来往,见过不少西洋画作,他的作品里,墨彩渲染,烟云烘托,阴阳明暗和黑白对比明显。又比如《湖天春色图》,此画的构图是平远的构图,画中的小路和远处的山峰处理得很切合实景,整幅画的透视感很强,中国传统画法并不受凝视式透视的约束,这幅画明显是借鉴了西洋画法。以上几位画家开辟了中西绘画相融合的新境界,在中外美术交流史上占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