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校本导学案_第1页
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校本导学案_第2页
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校本导学案_第3页
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校本导学案_第4页
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校本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DDIN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中国近代史

中华民国史

(1912—1949年)(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班级:______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概念辨析“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⑴“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⑵“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⑶“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自然经济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新中国成立后被消灭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消亡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覆灭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3~1956年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互关系自然经济在其他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考点一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⑴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⑵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⑶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⑷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⑸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不断革新技术、坚持合理经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阻碍因素⑴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⑵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⑶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1.论从史出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史料上海市地方协会、机制国货联合会及国货产销合作协会等三团体,为提倡国货起见,特公定民国二十二年为“国货年”。提倡国货,实为解决民生问题之基本工作,努力物质建设之唯一途径,防止国际入超树立生产国防之无上利器……以期唤醒各界。——1934年《时事大观》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获取材料信息读下表,指出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趋势。材料下表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份英国德国法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总值指数1913969109441002830240310052995171001914105207580166969454951471191751989185————2309160191849890293————1568853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定位1.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⑴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⑵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⑶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⑷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⑸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⑹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繁荣,时间很短,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2.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⑴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⑵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⑶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⑷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1.论从史出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史料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由证来阅读下面史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史料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全面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三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⑴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⑵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⑶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⑷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⑴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⑵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⑶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⑷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⑸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1.论从史出推动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史料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由证来分析下面的史料,就史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进行论证说明。史料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张謇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张謇(1853~1926)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良策”。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察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发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角度张謇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贡献;张謇慈善公益事业思想的特点及成因。2.法币改革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币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说:“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发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角度1935年币制改革的背景和目的;法币改革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联系。3.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发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角度20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4.铁路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发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角度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和作用;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与早期现代化的关系。1.命题点: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015·江苏高考)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年代进口火柴(万罗)新厂数厂均资本额(万元)1914210191529191624191718191813192023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2.命题点:抗日救亡与民族工业发展的关系(2016·课标全国Ⅲ,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3.命题点:从经济角度考查日本侵华的目的(2015·课标全国Ⅱ,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4.命题点: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2016·课标全国Ⅱ,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5.命题点:近代大众传媒对思想解放的推动(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6.命题点: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民族电影的发展(2014·课标全国Ⅰ,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1.命题点: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与思想解放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和出口热,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有史学家称之为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承担了民主革命的重任 B.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C.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D.有利于近代思想的发展2.命题点:北洋军阀政府的近代化措施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系根据清末各商会所商讨拟订的《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由农商总长张謇邀请原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这表明北洋军阀政府()A.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 B.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代表C.经济立法借鉴清政府的经验 D.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3.命题点:民族工业先天不足的特性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这反映出当时()A.民族工业发展日益萧条 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C.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D.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4.命题点:抗日救亡运动与民族工业发展的结合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初刊登在《申报》上的整版广告。以下对这些广告的理解正确的是()A.将企业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 B.体现出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C.表明日本侵华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 D.有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5.命题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1930年11月12日的《民国日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上海闸北区永安县丝厂职员金吉城,月收入约50余元。然而,1930年9月9日,全沪丝厂100余家停业,永安亦在停办之列,金因此失业……。”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当时中国存在极其严重的工人失业问题 B.官僚资本的压迫导致民族工业步履维艰C.列强加紧资本输出使民族工业生存艰难 D.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6.命题点:从进口数据看中国工业的发展图一、图二是1912年、1936年中国进口产品分类统计。其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图一图二A.工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B.重化工业发展日渐萎缩C.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D.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7.命题点:国民政府前期对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视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8.命题点:近代交通的发展与社会观念变化的关系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919年侯德榜参加天津永利碱厂纯碱的设计工作,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突破改进了国际流行的苏尔维法,经过与长期垄断中国纯碱市场的英国洋碱公司的斗争,最终占领全国市场。作为民国时期民族企业中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永利碱厂的优势在于()A.资金充足B.技术先进C.政府支持D.价格低廉2.下图为1922~1936年中国境内纱厂纯利率统计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1922~1930年,技术落后导致华商纯利率始终低于日本B.1930~1936年,世界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契机C.1931~1936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民族纺织企业发展D.1922~1936年,国内外政局变化影响民族经济曲折发展3.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A.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 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 D.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4.1929年日本片仓日华蚕丝会社派人到无锡抬价收茧,“较诸本县(无锡)茧业协会议决之限盘每担五十元,竞超过三十元”。此次茧价上涨()A.保证生产原料来源充足 B.影响民族资本发展壮大C.反映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D.促使日企完成市场垄断5.下表为1935~1937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指数表。促成这一时期贸易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出口出口指数进口进口指数193557694119367069531937838771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C.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 D.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的打击6.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400多吨、工人2100多名。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这说明()A.工业不平衡格局得到改变 B.国民政府干预经济发展C.战争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 D.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7.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大量内迁。下表是截止1939年沦陷区企业内迁的情况,对其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钢铁厂纺织厂机械厂食品厂电器厂化学厂文教用品厂其他1家92家168家22家28家54家31家14家A.内迁企业类型存在不平衡性 B.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为西南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D.中国工业基础仍旧非常薄弱8.1919年,中国一些知识妇女仿照男人剪了短发,她们的短发样式被称为“拿破仑”头、“华盛顿”头。这反映了()A.知识妇女最先思想解放 B.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C.知识妇女接受了新思潮 D.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9.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10.《上海洋场竹枝词》称:“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蝶共追求。”这说明当时()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 B.崇洋媚外渐成风尚C.新旧观念出现冲突 D.儒家伦理遭到否定11.“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可说明()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ADDIN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教师用)中国近代史

中华民国史

(1912—1949年)(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班级:______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概念辨析“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⑴“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⑵“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⑶“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自然经济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新中国成立后被消灭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消亡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覆灭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3~1956年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互关系自然经济在其他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考点一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⑴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⑵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⑶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⑷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⑸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不断革新技术、坚持合理经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阻碍因素⑴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⑵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⑶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1.论从史出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史料上海市地方协会、机制国货联合会及国货产销合作协会等三团体,为提倡国货起见,特公定民国二十二年为“国货年”。提倡国货,实为解决民生问题之基本工作,努力物质建设之唯一途径,防止国际入超树立生产国防之无上利器……以期唤醒各界。——1934年《时事大观》结论史料表明人民视实业救国为解决民生、提高国防实力、促进民族觉醒的途径,从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获取材料信息读下表,指出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趋势。材料下表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份英国德国法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总值指数1913969109441002830240310052995171001914105207580166969454951471191751989185————2309160191849890293————1568853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主要原因: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考点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定位1.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⑴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⑵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⑶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⑷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⑸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⑹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繁荣,时间很短,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2.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⑴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⑵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⑶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⑷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1.论从史出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史料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结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内迁的路线: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2.史由证来阅读下面史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史料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全面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内:国民党发动内战,极大破坏经济发展;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考点三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⑴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⑵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⑶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⑷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⑴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⑵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⑶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⑷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⑸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1.论从史出推动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史料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结论史料表明辛亥革命中宣传的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2.史由证来分析下面的史料,就史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进行论证说明。史料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1.张謇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张謇(1853~1926)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良策”。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察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发现问题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其贡献表现在工业、教育、公益事业等方面。命题角度张謇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贡献;张謇慈善公益事业思想的特点及成因。2.法币改革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币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说:“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发现问题1935年的币制改革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意义巨大。命题角度1935年币制改革的背景和目的;法币改革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联系。3.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发现问题20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变化。命题角度20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4.铁路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发现问题近代中国铁路控制于帝国主义之手,中国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命题角度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和作用;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与早期现代化的关系。1.命题点: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2015·江苏高考)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年代进口火柴(万罗)新厂数厂均资本额(万元)1914210191529191624191718191813192023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表格数据反映了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折射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故C项正确。导致1914~1915年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项错误。从1914年到1916年,火柴进口量递减,但从新厂数和厂均资本额来看,并未呈现递增态势,故B项解读错误。反对“二十一条”发生在1915年,故排除D项。2.命题点:抗日救亡与民族工业发展的关系(2016·课标全国Ⅲ,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答案D解析由题干时间“1932年”,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局部抗战时期,又由图片中“挽回利权”“振我中华”“十九路军”等字样,可知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择D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利用国人的爱国热情推销国货在此之前就有,不是新的营销方式,中国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故B、C项错误。3.命题点:从经济角度考查日本侵华的目的(2015·课标全国Ⅱ,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日本侵华分析。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等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经济负担,故B项符合题意;日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4.命题点: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2016·课标全国Ⅱ,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答案D解析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并不是为了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针对的是所接收之敌伪纱厂,而不是对整个轻纺工业的统制,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出现困境,并不是抗战胜利后才开始衰落的,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由国民政府合并的日伪纺织企业,事实上仍需政府予以维持,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故D项正确。5.命题点:近代大众传媒对思想解放的推动(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出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6.命题点: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民族电影的发展(2014·课标全国Ⅰ,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1.命题点: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与思想解放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和出口热,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有史学家称之为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承担了民主革命的重任 B.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C.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D.有利于近代思想的发展答案D解析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近代思想的发展,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故D项正确。2.命题点:北洋军阀政府的近代化措施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系根据清末各商会所商讨拟订的《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由农商总长张謇邀请原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这表明北洋军阀政府()A.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 B.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代表C.经济立法借鉴清政府的经验 D.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北洋军阀政府对经济立法程序的重视与规范,故选A项。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在材料上不能直接体现,故排除。3.命题点:民族工业先天不足的特性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这反映出当时()A.民族工业发展日益萧条 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C.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D.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中“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得出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故D项正确。4.命题点:抗日救亡运动与民族工业发展的结合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初刊登在《申报》上的整版广告。以下对这些广告的理解正确的是()A.将企业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 B.体现出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C.表明日本侵华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 D.有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广告都有爱国内容,故不能体现将企业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当时中国局势相联系,是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广告反映的是东北沦陷的内容,不是日本威胁民族工业的体现,故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建立的,不是爱国商人推动的,故D项错误。5.命题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1930年11月12日的《民国日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上海闸北区永安县丝厂职员金吉城,月收入约50余元。然而,1930年9月9日,全沪丝厂100余家停业,永安亦在停办之列,金因此失业……。”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当时中国存在极其严重的工人失业问题 B.官僚资本的压迫导致民族工业步履维艰C.列强加紧资本输出使民族工业生存艰难 D.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1930年9月9日,全沪丝厂100余家停业”可知,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6.命题点:从进口数据看中国工业的发展图一、图二是1912年、1936年中国进口产品分类统计。其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图一图二A.工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B.重化工业发展日渐萎缩C.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D.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进口产品中轻工业产品比重下降,重化工业产品比重上升,而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达到旧中国的最高峰,故A项正确;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达到旧中国的最高峰,重工业也得到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自然经济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能看出工业性质,故D项错误。7.命题点:国民政府前期对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视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答案C解析在国家的经济统制政策之下,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机会是在减少而非增加,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团结抗日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可知,这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的突出重点就是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民族经济,故C项正确;该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是在为官僚资本的扩张提供契机而非遏制其发展,故D项错误。8.命题点:近代交通的发展与社会观念变化的关系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919年侯德榜参加天津永利碱厂纯碱的设计工作,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突破改进了国际流行的苏尔维法,经过与长期垄断中国纯碱市场的英国洋碱公司的斗争,最终占领全国市场。作为民国时期民族企业中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永利碱厂的优势在于()A.资金充足B.技术先进C.政府支持D.价格低廉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永利碱厂的优势在于“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的技术优势,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突破改进了国际流行的苏尔维法”可知,永利碱厂的优势在于技术而非价格,故D项错误。2.下图为1922~1936年中国境内纱厂纯利率统计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1922~1930年,技术落后导致华商纯利率始终低于日本B.1930~1936年,世界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契机C.1931~1936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民族纺织企业发展D.1922~1936年,国内外政局变化影响民族经济曲折发展答案D解析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1929年华商纯利率高于日本,故A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国企业也受到了影响,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纺织企业发展受到日本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压制,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民族纺织企业发展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3.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