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人口结构变动规律研究_第1页
东北地区人口结构变动规律研究_第2页
东北地区人口结构变动规律研究_第3页
东北地区人口结构变动规律研究_第4页
东北地区人口结构变动规律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地区人口结构变动规律研究

人口和经济发展离不开紧密的发展。只要人们生活,他们就不可避免地与生产和生活紧密分离。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不同人口结构的社会消费需求不同、劳动效率不同、技术发展路径不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产业技能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历史上,东北地区人口对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在《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若干意见》、《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实施的背景下,在东北地区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且人口抚养比不断下降,即“人口红利期”(1)期间,若能够充分利用东北地区人口变动规律,合理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发挥人口转变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必将会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的振兴。一、东北人口结构的特点人口结构描述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口结构有助于掌握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P144)(一)辽宁省在“人口红利期”的、年龄结构、老龄化等从《辽宁统计年鉴2008》、《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年鉴2005-2009》、《黑龙江统计年鉴2009》中的人口年龄结构统计数据来看,东北三省人口基本上还处于“人口红利期”。1990-2007年间,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中,15-6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其中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均在70%以上;虽然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减少,但0-14岁人口比例较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高,2007年这一比重为12.68%,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为10.63%。间接反映出辽宁省的出生率下降较快,正处于“人口红利期”。总的来说,辽宁省各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份额较高,其中18-35岁的年轻型劳动力的比重要高于35-60岁年老型劳动力。(2)2004-2008年间,吉林省人口年龄结构中,35-60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最高,同时,该年龄结构的人口在不断增多。除此之外,吉林省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在不断上升,且处于该年龄阶段的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攀升。伴随着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年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下降,19岁以下以及18-34岁的人口数量和比重在逐年下降。(3)所以,吉林省虽然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但“人口红利期”仍在持续。随着年轻人口比重不断走低,同时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攀升,未来吉林省将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1985-2008年间,黑龙江省人口年龄结构同辽宁省相似,表现为15-6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其中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较快,同1985年数据相比,到2008年该比重下降18.8个百分点,同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较快,2008年比1985年上升了5.4个百分点。(4)(二)人口类别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建国初期,东北地区的人口性别比较高,1949年为112.1,且1961年之前,该比例均在110以上。但从总体上看,东北地区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根据2008年国际公认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07:100的标准,东北地区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24年内人口出生性别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12年人口性别比高出正常值107。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人口性别比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呈现如下特征:建国初期,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的人口性别比最高,吉林省次之,辽宁省相对最低。而后,都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辽宁省人口性别比除1959-1966年略高于全国,其他年份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大部分年份的人口性别比在正常值范围内。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口性别比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不大,而70年代之后,随着人口性别比不断下降,就越来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吉林省人口性别结构在1971年前都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建国初期至60年代中期,人口性别比偏离了正常值范围;黑龙江省在较长时期内人口性别比均高于全国水平,直到70年代中期,人口性别比才达到正常值范围;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人口性别比变动幅度较大,由最初的远高于全国水平到近年来大大低于全国水平。改革开放之后,全国范围乃至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方向发生了改变,大规模的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导致东北地区人口性别比又出现失衡的现象。目前,人口性别比也出现失衡,但同建国初期不同,目前人口性别比仍在正常值范围内,只是东北地区人口性别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东北地区人口的性别结构还存在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三)人口密度分布人口密度反映了人口在不同地区分布的稠密程度,是测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表示。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度较低,从历年东北三省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的人口密度发展变化趋势来看,各省人口密度逐年增加,但增长速度有所区别。辽宁省人口密度增长速度最快,吉林省次之,黑龙江省人口密度相对辽宁省和吉林省,差距越来越大。辽宁省是东北地区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2009年,人口密度已经达到292.11人/平方公里,经济发达的中部地区及南部地区是人口集中的主要区域。如沈阳市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每平方公里有552.08人,其次是大连市,每平方公里有465.09人,除此之外,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依次为:营口市、辽阳市、鞍山市、盘锦市、锦州市。(5)2009年,吉林省人口密度为146.5人/平方公里,较辽宁省人口密度低。其中,长春市人口密度为全省最高,为365.23人/平方公里,其次为延吉市,人口密度为328.16人/平方公里,梅河口市、榆树市、九台市人口也较省内其他地区密集。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人口较为稀疏,如伊通满族自治县人口密度为191.36人/平方公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口密度为33.35人/平方公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口密度为83.71人/平方公里(6)。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占地面积较大,人口分布较为稀疏,尤其林区人口更为稀少。2009年人口密度为84.27人/平方公里,是东北地区人口密集度最低的地区。哈尔滨市的人口密集度最高,为295.99人/平方公里,其次为绥化市,162.71人/平方公里,七台河市、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人口密集度相对低于哈尔滨市和绥化市。除了上述几个地区外,其他各地区人口密度均低于100人/平方公里,位于最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人口的分布更是稀疏,人口密度为6.3人/平方公里。(7)二、辽宁、东北部数据来源东北三省人口城乡结构、人口产业结构和经济总量数据中,黑龙江省数据由《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计算得出,辽宁、吉林省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0》。(一)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数量同经济规模的关系对东北三省人口城乡结构分布的人口结构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如下:yj表示j省经济总量;αj为常数项;βij为j省第i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x为解释变量,i表示变量,j表示省份。y数据采用东北各省的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水平,x11和x21分别表示辽宁省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数量,x12和x22分别表示吉林省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数量,x13和x23分别表示黑龙江省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数量。根据表1的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农业人口同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且弹性值较大为-40.54,而非农业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作用为正值9.40;吉林省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同经济规模呈同步变动;黑龙江省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数量同经济规模也呈同步变动关系。从而也可以看出,辽宁省农业人口越多越阻碍经济增长,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仍为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基地,其中,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农业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地区,β2j达21.67。东北三省人口城乡分布结构对经济的影响较为显著,R2较大,说明拟合效果较好。从方差比例VP和协方差比例CP值可以看出该三个模型状态较好。(二)建立产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新模型计量分析东北三省人口产业结构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数据选取1990-2007年之间的18个样本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如下:表示i地区的经济规模,用区域内不变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表示;ci表示i地区回归方程的常数项;αi、βi、τi分别为i地区三次产业人口数对经济的弹性;xi1、xi2、xi3分别为i地区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数,用在职工人人数表示。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从拟合优度来看,东北三省的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均在90%以上,即解释变量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根据方差比和协方差比的输出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效果较好。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回归方程分别为:首先,从式1可以看出,辽宁省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为正值。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弹性值达23.09,即第三产业每增加1万人,国民生产总值能提高23.09亿元;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达9.85,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同经济增长的弹性为5.82。这与近年来辽宁省三次产业的各自发展有关。从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分布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其中以第三产业的上升速度最快。所以,对辽宁省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但由于第二产业均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小,而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较大,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所以,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数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表现逐年凸显。随着辽宁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它将成为带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的主导产业。其次,从式2可以看出,吉林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对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即随着吉林省第二产业人口的增加,将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每增加1万名职工,吉林省的国民经济将降低6.83亿元,说明目前吉林省第二产业职工数量与产业规模发展已经出现矛盾。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正,从模型系数看,第一产业的贡献略大于第三产业,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每增加1万人,国民经济将分别增长2.08亿元和1.70亿元。可以看出,吉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随着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数的增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也呈上升趋势。这一方面说明,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其农业对地区国民经济的作用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吉林省的农业还未实现现代化生产,劳动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仍旧较大;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为负。吉林省第二产业产值和比重均较东北其他两省低,而第一产业相对较高,从产业构成总体看也是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第三产业比重较低。所以,今后吉林省应加速提高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的技术水平,将大批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高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加大技术人员比例;同时,应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压力,提升产业结构。最后,从式3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第一、二产业就业人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为负,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同经济增长同步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每增加1万人,地区国民收入将分别减少2.66亿元和11.11亿元。这说明,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存在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这种过剩的农业劳动力使得农业的边际生产率为0,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从农业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看,其弹性值均为负,并且呈增大的趋势发展,2004年为-0.087,2005年达-0.526。黑龙江省第二产业比重在东北三省中属最高,但存在就业规模与产业规模发展错位的问题,造成生产率下降,也说明黑龙江省应该加大第二产业的资本技术含量而降低普通劳动力的利用。黑龙江省第三产业是唯一一个就业人口数对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产业部门,每增加1万人,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就上升18.61亿元。可见,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数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缓解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力过剩的压力。三、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和效率第一,积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力度,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对1927-1959年美国经济测算表明,物质资本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而人力资本则达43%。东北三省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高科技人才队伍、教育科研队伍和熟练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实力雄厚,应该制定优厚的人才政策,提高人才工作的投入水平,创造宽松良好的产学研环境,提高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待遇水平,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充分调动和发挥高素质人才立足东北、服务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性,有效地将高技能人力资本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第二,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地区经济社会服务水平和公共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从东北三省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构成看,尽管近年来劳动力资源受教育程度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劳动技能人口分布不均,且缺少具有高级技术的人力资源,同时低技术或无技术的劳动力富余,导致了劳动力技能人口需求与无劳动技能人口供给的结构性失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东北三省应充分重视人力资本投入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