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广东财经大学课件_第1页
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广东财经大学课件_第2页
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广东财经大学课件_第3页
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广东财经大学课件_第4页
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广东财经大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广东财经大学王胜球2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有病毒、细菌、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传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的过程。3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指传染病所特有的征象。1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

如: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引起。2各种传染病都有传染性3各种传染病都流行病学特征4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2季节性:与气候有关3

地方性:与地理、气温有关。如血吸虫病4周期性:与免疫力下降有关5免疫性:如一次感染后终身免疫有麻疹、水痘、天花等,短期有流感、菌痢5三、临床特征

(一)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传染病从发生、发展至恢复可分成四个阶段。

1潜伏期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最初出现症状前这段时期。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数小时,有的达数日、长者数年。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几小时发作,狂犬病一般20-90天。62前驱期

指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出现

出现前这段时期。许多传染病有共同症状,表现头痛、乏力、发热等,无特异性,一般1-2天。

3症状明显期

指从临床症状明显出现前至临床症状明显。此期某种传染病特有症状和体征。如:急性黄疸肝炎出现肝大、黄疸。

4恢复期

指随人体免疫力增长,主要症状逐渐消失,直至完全康复。此期病原体在体内未完全清除,传染性还持续一段时间。7图解:病原体侵入人体↓

→潜伏期

最初出现症状前(起病)

→前驱期

临床症状明显出现前

→症状明显期

临床症状明显出现

→恢复期

症状消失8复发与再燃复发:有些传染病进入恢复期后,未完全清除的病原体再度繁殖,初发症状再次出现。再燃:有些传染病在恢复后期,患者体温未完全下降至正常,又再次上升发热。9(二)传染病常见症状与体征1发热

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不规则热等。2皮疹

有斑疹、丘疹、瘀点、瘀班、疱疹、寻麻疹等。麻疹、水痘等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毒素及代谢产物进入人体,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乏力、全身不适、头痛、肌肉痛等。10四、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可能发生,也不可能构成在人群中流行11(一)、传染源指携带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1病人

主要传染源,传染性最大。2健康带菌者

不出现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具有隐蔽性,如:乙肝、HIV感染者。3受感染的动物

如:感染狂犬病毒的狗只;叮咬过登革热病人的蚊子;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禽鸟12(二)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由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侵入人体。可分为六种:

1空气传播

2水、食物传播

3接触传播

4虫媒传播

5土壤传播

6血、体液传播131空气传播亦称飞沫传播。指传染源鼻咽部、肺部的病原体,随讲话、咳嗽、吐痰、打喷嚏时的飞沫散布在空气中,易感者通过呼吸将病原体吸入体内。称为空气传播。

如:流感、肺结核、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传播。142水、食物传播指水源、食物受到病原体污染后,未经消毒而食用,可引起肠道传染病。

如:痢疾、甲肝、伤寒等消化道传染病通过水、食物传播。153接触传播

分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1直接接触

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所造成的传染。

如:艾滋病、淋病、梅毒通过性行为接触传染,狂犬病是被犬咬伤。

2间接接触

指传染源排出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日常生活用品而引起的传播。

如:多见肠道传染病。痢疾、甲肝、血吸虫病等。164虫媒传播指通过蚊、蝇、螨、跳蚤、虱子等吸血昆虫叮咬人或污染食物,将病原体传播给人体。

如:蚊子传播:流脑、疟疾、登革热苍蝇传播:痢疾、霍乱、伤寒跳蚤传播:鼠疫175土壤传播指某些病原体必须在土壤中发育到一定阶段才有感染性,破损的皮肤接触这些土壤则感染。

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钩虫卵等需在土壤中发育到牙胞期或幼虫期,通过接触人的伤口或皮肤而感染,引起破伤风、炭疽或钩虫并等。

186血、体液传播指注射或皮肤黏膜破损时接触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如:汗液、泪液、精液、唾液)、血制品而引起的传染。

如:乙肝、性病19(三)易感人群指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受感染而言。易感人群的感染机会与以下因素有关人群的免疫状态:身体的抵抗力,疫苗接种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20五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是针对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采取预防措施。(一)管理好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21(一)管理好传染源必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以达到控制传染源的目的。管理好传染源必须做到以下五点:

1高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健康意识,提高大学生预防身心疾病的认识水平。22(一)管理好传染源2按规定定期体检、复查,以便早期发现病人,早处理。

3对高热、腹泻、呕吐病人,应早诊治;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隔离,早治疗,并按时上报。

4对与急性传染病密切接触者,要接受检查。

5患病学生按病情需要或对健康人的影响由校方决定休学或隔离治疗。23(二)切断传播途径1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臭虫)灭蚊,灭蝇,灭蟑,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2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坚决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3注重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变质食物,不饮生水,严防病从口入。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丢、乱吐、乱倒,爱护和保持校园的良好卫生环境。24(二)切断传播途径5学校的公共场所、集体宿舍应保持空气流通。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要少到或不到公共场所。6坚决制止卖淫嫖娼活动,防止校园内出现性病。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避免共用注射器吸毒25(三)保护易感人群可从两方面并进:

非特异性措施(第1-4点)特异性措施(第5点)1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2注意劳逸结合,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防止劳累,以免机体免疫力下降。

26(三)保护易感人群3注意营养合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暴饮、暴吃,不酗酒,不抽烟。(四不)4按学校卫生部门要求进行预防注射,提高传染病的抵抗力。5对与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密切接触者,进行必要的药物预防或人工被动免疫注射,并接受医学观察。27人工免疫法人工自动免疫法:系用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制成的生物制品,免疫力在1-4周内产生,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生物制品有:活菌疫苗、死菌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法:迅速出现免疫力,最多维持1-2月。

生物制品有:抗毒素、丙种球蛋白28法定传染病的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确诊或疑似病例,城镇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29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城镇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以甲类传染病时限上报30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24小时内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31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型三种。(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或隐性感染者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4流行特征:散发、暴发或流行,四季均可发病。32(三)流感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天,最短者数小时。典型流感:起病急,头痛、高热、畏寒、乏力、全身酸痛,咽干痛,热时面颊潮红,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轻度)。全身中毒症状重,呼吸道症状轻。轻型流感:热度不高,症状轻,病程2-3日。流感显著特点:传染性强,流行速度快。33(四)流感的预防及处理1发现流感病人,迅速隔离治疗,防止传播。2流行季节,保持室内通风。3流行期间,不搞聚会,少到公共场所,提倡戴口罩。4患流感时,不宜参加集体活动,吃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5流感目前主要对症处理,加用抗菌素以防继发感染。6可服抗病毒药物预防。34二、肺结核(一)病原学

结核杆菌(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痰中带结核杆菌的患者。2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或尘埃传播

a、病人通过咳嗽、吐痰、打喷嚏而将结核杆菌排出体外,健康人通过呼吸空气而传播。b、病人随地吐的痰干燥后,痰菌随尘埃飞扬,亦能使人感染。(2)其次是经消化道感染,引起肺外组织器官结核。3易感人群以儿童、青少年易感,15-25岁为本病发病高峰期。35

(三)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有:起病缓慢,较长时间的低热、咳嗽,有30%-50%的患者痰中带血,盗汗,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症状不明显时,X光线检查可发现。(四)肺结核的预防及处理

1根据病情和痰菌是否阳性,决定患者是否隔离治疗。2患者注意休息,加强营养。36

3患者要进行正规化的标准化的抗结核

治疗。

4定期进行胸透检查,以早期发现病人。

5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对结核菌试验强阳性者,要进行抗结核治疗,以防发病。37三、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一)病原学

痢疾杆菌(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或带菌者

2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通过污染生活用品、污染食物餐具。达90%(2)水、食物传播:污染水源、食物。如患者从事饮食、保育或供水工作。(3)虫媒传播:苍蝇、蟑螂来往于粪便与食物之间作媒介进行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可多次发病。儿童发病率最高,夏秋季多见。38(三)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1急性菌痢

潜伏期1-2天(1)起病急,畏寒,发热。(2)腹痛、腹泻:初为稀便,后为脓血便,日达几次或几十次。(3)有里急后重感。

若病人高热、昏迷、紫绀、血压下降,要考虑中毒性痢疾。急送医院抢救。392慢性菌痢(1)由急性菌痢发展而来,多由轻型未及时诊治或治疗不及时或不合理造成。(2)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3)主要症状:带黏液稀便或少量脓血便,每日多次,左下腹隐痛或压痛,可急性发作。(四)菌痢的预防及处理

1发现患者要隔离治疗。隔离期:症状消失后一周。40

2经常搞室内外环境卫生,杀死苍蝇、蟑螂,

以防虫媒传播。3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对从事饮食、保育、供水、旅游业管理服务人员定期体检。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和变质食物。5患者应卧床休息,进流质或半流质食物。6药物治疗。黄连素、痢特灵、庆大霉素等。41四、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它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甲型及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和健康的主要因素,新生可能因病毒性肝炎而取消入学资格或被推迟入学,在校学生可能因此而休学或退学。这里重点讲述甲型和乙型肝炎。42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甲型肝炎病毒在外界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0℃60分钟、但在100℃5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均可灭活。43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传染源为甲肝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病人发病后,三周内均有传染性。本病经消化道传播,即粪—口途径。甲型肝炎病毒随患者的粪便排出体外后,主要通过污染水、食物、手传染给健康人。44甲型病毒性肝炎水和食物传播是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水或被污染的蔬菜、水产品(如毛蚶等贝壳类),没有煮开、煮熟就饮用、食用而传染上甲肝。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方式。甲肝患者的手被甲肝病毒污染后,他用手接触的日常生活用具、食具及公共物品也就被污染。如果健康人的手接触了这些东西,没有洗手或洗手不彻底就拿东西吃,就可染上甲肝。45甲型病毒性肝炎另外,通过苍蝇、蟑螂媒介传播。苍蝇、蟑螂叮咬传染源粪便,再叮咬食物,人直接食用这些食物而被传染。儿童、青少年是甲肝易感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下降。终年均可发病,但以春、秋季多见。46(三)甲肝的主要临床表现

简称“甲肝”。潜伏期2-6周。(1)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分三期:

黄疸前期:起病急,畏冷、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肝区痛,尿呈浓茶状。

黄疸期:一周后,皮肤和双巩膜黄染,肝肿大,有压痛,血中谷丙转氨酶增高。

恢复期:黄疸在2-6周内完全消退,肝脏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47(2)急性无黄疸型甲型肝炎

除没有黄疸外,其他症状、体征与黄疸型相似。病情较轻。一般在普查体检时发现。48(四)甲肝的预防及处理1、发现病人应隔离治疗,隔离期至少30天。2、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搞好环境卫生。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不洁食物。4、注射甲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5、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可用茵陈、板兰根各15克煎水,连服5-10天以预防,或注射丙种球蛋白。6、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吃清淡饮食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49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状况十分严重。据调查,我国乙肝的感染率为60%,即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约3000万人最终将死于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的肝脏疾病。此外,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只有在乙肝病毒的辅佐下,才能感染人体而引起疾病。50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危害健康,约25%乙肝病毒携带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病患者。特别是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可将乙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新生儿受感染后,约有90%将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一部分人进入成年后又将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我省为乙肝高发区。在大学校园,乙肝发病率约10%。乙肝已是影响高校师生身体健康主要疾病之一。51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它的抵抗力很强,能耐受60℃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煮沸10分钟、高压蒸气消毒可以灭活。当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并在肝细胞内以病毒复制的形式进行繁殖。52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乙肝主要通过血液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由于注入极微量(0.0004ml)含病毒血液即可使人受感染,故应用被污染的血制品及消毒不严密的医疗操作(注射、针刺、采血)等,都是重要传播途径。53乙型病毒性肝炎另外,传染源的唾液、汗液、血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中也含有乙肝病毒,性接触和密切生活接触也是传播途径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与病人共用生活日用品、用摸过钞票的手拿东西吃、经常与乙肝病人聚餐而不使用公共餐筷、常在外就餐等,都有被传染的可能。54乙型病毒性肝炎据资料显示,如不采取预防措施,与病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约60%的人会成为HBV携带者。乙肝病毒还可以通过分娩、哺乳等途径,引起婴儿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无明显季节性,多散发存在。55(1)血液、体液(如精液、唾液)—主要途径(2)应用血制品(3)性交(4)日常生活密切接触(5)母婴传播(6)使用被污染的注射用具乙肝的传播途径:56乙型病毒性肝炎化验检查:检查二对半及肝功能。乙肝二对半实际上是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标志物。乙肝病毒在人体内有三对抗原、抗体系列。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原(HBcAg),这些是由乙肝病毒入侵人体后产生的抗原性标志物。而人体对各种乙肝病毒抗原产生的对应抗体,用表面抗体(抗-HBs)、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表示。由于现有方法难以对HBcAg作出检查,故而成为“二对半”。57乙型病毒性肝炎第一对: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它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②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抗-HBs)。它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多见于接种疫苗后或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已恢复。对乙肝有一定的免疫力。58乙型病毒性肝炎第二对:①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示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②抗乙肝病毒e抗原抗体(抗-HBe)。阳性示免疫力开始产生,传染性显著降低。59乙型病毒性肝炎半对: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抗-HBc):低滴度表示过去感染,高滴度提示乙肝病毒有活动性复制。60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项目有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或GP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或GOT)、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蛋白、血清胆红素等。其中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当轻微肝细胞受损,ALT活性可增加一倍,是肝功能受损害最灵敏的试验之一。正常值5—40U/L。61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DNA(HBV-DNA):HBV—DNA在血清中检测呈阳性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有活动性复制,传染性大,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直接的指标。62(五)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简称“乙肝”。潜伏期60-90天。乙肝在我国流行广,感染率高,与肝硬化、肝癌有密切关系。当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也影响高等学校师生健康。(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起病慢,发热或无发热,其余症状与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相似,但有皮疹、关节痛等肝外表现。(2)慢性迁延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常为急性乙肝迁延半年以上不愈者。63①

多无黄疸,可反复出现症状(乏力、头晕、恶心、食欲减退,肝大压痛)。肝功能正常或轻度不正常。部分迁延多年。(3)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①症状、体征(乏力、头晕、恶心、食欲减退,肝大压痛)明显。②肝肿大质地中等硬度以上。

③可伴蜘蛛痣、肝掌、肝功能等损害表现。64(六)乙肝的预防及处理急、慢性乙肝患者,均应隔离治疗。乙肝患者或带菌者,均不得从事饮食服务业和保育工作,不得献血或器官。乙肝急性期、活动期均应休息,慢性病人可从事轻的工作。病人的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3个月以上可恢复工作,定期观察。注射使用一次性器具,严防通过血液、血制品、体液等途径传播,手术、食具严格消毒。注射乙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患者注意休息,吃蛋白质较丰富的食物。药物护肝治疗。65五、霍乱烈性肠道传染病。“传染病防治法”中定为“甲类传染病”。发病来势很凶,人群具有广泛易感性,如果不及时抢救,死亡率高。(一)病原学

霍乱弧菌(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健康带菌者。2传播途径:主要借水传播。66

患者吐泻物和带菌者粪便排出病菌,污染水源、食物(尤其鱼虾水产品)和手指等传播。苍蝇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3易感人群男、女、老、幼均易感。(广泛)

发病高峰在7—8月,夏秋季多见。67(三)霍乱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平均1-3天,短则数小时。

主要临床表现分三期:泻吐期剧烈腹泻开始,继而呕吐。

腹泻:无痛性,每日数次至数十次,初为稀便,后为黄水样便或米泔样,或洗水肉样。

呕吐:一般在腹泻之后,呈喷射状,初为胃内容物,后为与大便相仿。脱水期由于频繁腹泻和呕吐,大量水和电解质丢失,患者出现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68

表现为:

烦躁不安,口渴,眼窝下陷,皮肤皱缩,声嘶,乏力,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等急性循环恢复期及时抢救、治疗,多数病人无生命危险。若不及时抢救,病人可在数小时内死亡。(四)霍乱的预防及处理

1对怀疑霍乱病例,应隔离治疗。

2患者的排泄物,应进行消毒处理。69

3与患者密切接触者,服抗菌素预防。

4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

5加强水源管理。

6加强饮食行业人员和食品卫生管理。

7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不洁食物,对甲壳类海产品要煮熟透,以严防病从口入。

8霍乱流行时,注射霍乱疫苗,以提高免疫力。70六、登革热(一)病原学

登革热病毒

1979年首次在广东佛山市流行,以后多次在海南省和广东一些地区小流行。广州市大学校园也发生过。

1980年在海南岛发生较大规模流行。(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白斑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7172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多见。

大学生是本病的高发人群。

地理分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