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郑板桥作品中的诗书画意_第1页
浅谈郑板桥作品中的诗书画意_第2页
浅谈郑板桥作品中的诗书画意_第3页
浅谈郑板桥作品中的诗书画意_第4页
浅谈郑板桥作品中的诗书画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郑板桥作品中的诗书画意摘要郑板桥,是清朝享有盛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学富五车,又广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其为首的八位贤者,被人们称为“扬州八怪”。郑板桥特别擅长诗、书、画,并且自成一家风格,他将自己的书法和绘画进行有机融合,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称为了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郑板桥是首位将书法和绘画进行有机融合来创作的画家,因此其对于中国的书画史的发展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对郑板桥的书法和绘画艺术风格进行解剖和总结,希望有助于发展当下的书画艺术创作。本人觉得强化对民族艺术的研究理论意义重大,可以影响和引导到当今全球化形势下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关键词】:郑板桥书法绘画风格

ABSTRACTZhengBanqiaoisafamouspainterandwriteroftheQingDynasty,andisthemostrepresentativeofthe"Yangzhoueightstrange",poems,books,paintingsarewonderful,andverypersonality,inthehistoryofChineseartcannotbeignored.ButalsotherelationshipbetweenZhengBanqiao'scalligraphyandpaintingisveryclose,inthehistoryofChinesepaintingandcalligraphy,calligraphyandpaintingskillfullycombinedwithoneoftherepresentativefiguresofexcellence.ZhengBanqiaoinpaintingandcalligraphyhistoryplaysagreatroleasaconnectinglinkbetweentheprecedingandthefollowing,therefore,thispaperinvestigatedtheZhengBanqiao'scalligraphyandpaintingartstyle,totheprosperityoftheartofcalligraphyand,deepenresearch,ethnicartisofpracticalsignificanceandthedevelopmentdirectionoftheNationalArtunderthesituationoftoday'sglobalizationhasimportantsignificance.Keywords:ZhengBanqiaoCalligraphypaintingstyle目录摘要 1ABSTRACT 2一、前言 4二、郑板桥书画风格形成的背景 5(一)郑板桥的生活情境 5(二)扬州经济的繁荣与艺术市场的形成 5(三)文化环境的改变 6三、郑板桥书风解析 6(一)楷书—纵横欹侧、痩劲挺拔 6(二)草书—内敛古朴、自由奇崛 6(三)隶书—瘦劲舒展、端庄俊逸 7(四)六分半书——点画诙谐、乱石铺街 7四、郑板桥绘画的特点及绘画寓意 10(一)郑板桥绘画的特点 101、书画艺术相互交融 102、题跋书画合一 103、布局独特 114、不拘泥于传统 11(二)郑板桥绘画的寓意 11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一、前言自古以来,书和画始终是人文墨客津津乐道的交流话题,并且在书、画在文化历史上是分不开家的,清代文化产业获得快速的发展,郑板桥集书和画于一体,其书画造诣颇高,而且他对书画的成就绝对不只局限于创作,还包括理论和自身的艺术修养。他对中国艺术的贡献也不只是艺术创作,更多的是他对书画关系的感悟和总结,得出的理论成果使得书画关系的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建立起“书品与人品统一观”、“雅俗观”、“美丑观”、“创新观”等艺术思想和人生观。并且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书画创作当中,不管是用笔、构图还是描绘意境方面都能够融合这类思想,形成“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又“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的观点。对观众也是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实践出真知,郑板桥的理论多数来源他的创作,并且他又能够完整的将了理论运用到再次的创作之中,因此他的作为真正是达到了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境地。另外,他的书画关系在实践中还有如下一些特点:绘画线条带有书法的性质,画面出落的十分自然,散发着灵动的气息。画面的线条因为具有书法气,所以更加具有表现性,把“画以书入画”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中国的人文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法中融合绘画和画意,结合绘画创作的构图意识和线条技法,将画的创作灵感运用到书法之中,恰如其分的把画兰、画竹的技法运用到书法创作之中,然后不仅保持了作品整体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而且这样的笔触比较凸显,使得作品的内容和意境更加丰富。3、画作中的题款与画面有机融合。郑板桥的书法很有特色,他的作品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提款在画中的点缀,使得画面的构图更加圆满,他的字,下笔有力,章法灵活,更能为他的画作锦上添花,更加能够凸显出他无所羁绊和纵横人世间的汉方性格。画面和款识相得益彰。郑板桥对艺术界卓越的贡献还表现在他的书画理论上,他将自己对书画创作深刻的感悟和见解汇总成册,促进了中国艺术领域对书和画的有机结合创作的发展。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诗书画的完美结合。从该角度来讲,对于书画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外,该课题的研究对于摸索书画艺术的发展规律也有很大的帮助,对当下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背景的民族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郑板桥书画风格形成的背景(一)郑板桥的生活情境郑板桥的一生过得并不富裕,尤其是在他早年的时候,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在这个时候他接触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贫民百姓,对他们的生活的种种困难也是深有感触,他后来提出的民本思想和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后来郑板桥做了官以后,一直关心百姓疾苦,经常深入百姓大众当中,体察民情,那个时候的他深得民心,甚至一度被人们称为青天大人。郑板桥本着“爱民”的政治思想和原则从政,特别认可农民的地位,他认为,是农民养活了天下人,不管是百姓还是在朝为官的人,都一样离不开农民供给的食物。他有这样一方印文“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由此可见他“泽加于民”的雄心壮志和美好愿景。郑板桥的文化素养很高,他不仅精通书画创作和理论,而且在文学方面也造诣颇高。尽管他后来入了官场,但是他仍然保持着文艺双修的习惯,他常常在忙完公务之后研究书画,对于别人来说,作画赋诗或许是为了打发时间,但是他却是立足于为人民谋福利的基础之上。有一次他在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五书中写道“写字作画是雅事,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东坡居士刻刻以天地万物为心,以其余闲作为枯木竹石,不害也。”郑板桥的诗词创作特别注追求对人品的锤炼,他还表示不管是作诗还是作文要端正人品、厉风教,如果不是深有感触,有感而发的话,那就不要进行无意义的创作。(二)扬州经济的繁荣与艺术市场的形成清代时期的扬州,以盐商贸易而迅速发展了经济,当时扬州的盐商大多是来自安徽、山西和陕西。而乾隆年间的徽商的实力最为雄厚,因此在当时几乎是处于领导的地位。徽商重文,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此他们的目光比较长远,他们觉得商场并不能脱离官场而长久稳定的发展,因此他们平生也会特别去结交一些文化儒者,试图进行官商结合的发展路线。当然他们本身就是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也非常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大部分的徽商都是集商人与士子于一身。正如上述所言,扬州的盐商多会参与书画艺术市场的投资活动,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扬州的书画氛围非常浓厚。而盐商的投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收藏艺术家的图书字画,有些还做特别的方法保存,比如刻石等,让大家观赏、临摹;二是盐商对书画家很慷慨,愿意重金购买字画来收藏,甚至直接帮艺术家还债,解决了艺术家的经济问题,这对艺术家来说,无疑是最有力的鼓舞;三是作品品评活动盛行,多半是由盐商出资赞助,这样对提高艺术家的创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郑板桥在当时不仅是一名画家,还是拥有七品官衔,因此他的作品被很多盐商尽心收集。总而言之,扬州商人对文化艺术的重视,极大地促进了当时艺术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使得艺术品市场化向着商品化的趋势发展。(三)文化环境的改变一方面,清代时期的金石和考证之气逐渐流行起来,使得原本偏向书画艺术的学术氛围发生了改变。自秦汉以来,金石与文字便逐渐得到发展,甚至成为了一门专业学问,清代学者又多爱发掘、考证,因此秦以来的大量碑文得到了文人学者的重视,集鉴赏和创作的用途于一体,促进了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清代前中期,艺术界因为盐商的介入,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得益于盐商的慷慨投资,艺术界百花争鸣,各种风格和富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一时间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逐渐形成了“争奇斗异,不可胜记”的局面,市民阶层也受此影响,争相模仿,那些新奇个性的艺术成为人们热捧的佳作,而扬州八怪等画家的作品本就以画风奇特而存在,所以他们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尚奇求怪的审美风尚。三、郑板桥书风解析(一)楷书—纵横欹侧、痩劲挺拔郑板桥中了进士榜以后,彻底从科举考试的压力中解脱,开始放松自己,进行艺术感悟,他原本是擅长中规中矩的“馆阁体”蝇头小楷,而且性格也是处于长期压抑的状态,于是他决定发璞归真,到自然界中放松自己,寻找真实的自己,于是便开始了自我个性书法的随性创作。年过半百以后,郑板桥越来越倾向于黄山谷风格,他觉得山谷书法“飘飘有欹侧之势”。现存的郑板桥书法多是来自于他中年以后的创作,受时代审美风向的影响,他也逐渐追求个性和丑拙的创作形式,而且当时的碑刻盛行,他的书法作品也呈现了碑派书法“重”、“大”、“拙”、“朴”的特征。(二)草书—内敛古朴、自由奇崛郑板桥最初是以楷书为主,因此他后来创作的草书也深受楷书习惯和技法的影响,他还写过相关的概论,他觉得书法各种字体之间是互通的,因此草书和楷书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不管是草书还是楷书,都具有“点画”和“使转”的特点,只不过楷书是以点画来塑形,使转表现性情,而草书则是相反的。领略到书法创作的奇妙之处,郑板桥极为擅长草书和行书,而且自称一家风格,其书法内敛古朴、自由奇绝,甚至有人评论他的作品时,这样说道:“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由此可见,他的作品在用笔使转方面是极具表现力的。而且他的线条上牵下引,绵延造势,下笔有力却又圆润灵动,更为他的作品锦上添花。不过只要稍加研究也很容易发现,他的草书之中还加入了隶书和章草的用笔技法,以及汗魏碑碣用笔记法,笔画短促而气势充盈,使草书体现出古朴厚重的笔意。(三)隶书—瘦劲舒展、端庄俊逸现存的郑板桥的隶书作品非常罕见,《揭古八分碑》是其中之一。其实清代初期的隶书书家对板桥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时的清朝八分书家,如果按照级别高低来排列的话,他认为程遂的隶书应当位居首位,他还称赞程遂的隶书为“古外之古,鼎彝剥蚀千年也”,其次推崇的是傅山、万经、金农的隶书。清代的隶书多是由汉代的隶属演变过来,因此清代的隶书很多地方还保留着汉隶的特点,郑板桥的隶书也是如此。《揭古八分碑》中的字总体来讲,形体偏方,笔画瘦硬,波磔明显,笔势舒展,章法有序,呈现出瘦劲舒展、端庄俊逸的风貌。由此可见,该分碑文已具有一些“六分半书”的特征,长笔画中间提按明显,点画震荡。(四)六分半书——点画诙谐、乱石铺街“六分半书”的来源郑板桥在《板桥自叙》提到:“善书法,自号六分半书”,而且又在《刘柳村册子》提到:“板桥书法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因此,这样的评论是他本人的见解,并非他人对其做出的评论。2、“六分半书”的艺术特点(1)点画诙谐、多体融合郑板桥的书法有自己的风格,他的“六分半书”书法用笔打破了常规的书法格局,是融合了篆、隶、楷、行等各种书法字体为一体之后创出的一种新的字体面貌,和上面的每一种字体都似是而非。不过从留存的作品中可以总结出,他的“六分半书”只适用于隶书,而且他的隶书中又渗入楷书和行书的写作习惯,偶尔还会掺杂一些其他类型的字体,比如篆体或是异体字等。他尝试创作的初期,尚未达到自然娴熟的境界,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演练,他已经能够随心创作,随意驾驭各种字体,已经没有了早期“六分半”的生涩感。(2)以画入书、乱石铺街郑板桥的书法中运用到了绘画的一些笔触和技法,在他独创的“六分半”字体中,取法沈轴、徐渭、高其佩的绘画用笔的特色,他的书法中,字中有画,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了绘画的语言,这样一来又给“六分半”的的点画增添了很多幽默和谐趣,别具匠心的创作方式形成的他特有的书风格。正如蒋士铨所评:“板桥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众所周知,郑板桥以画竹子最出名,他所传世的作品多是以竹兰为题材。而他的“六分半书”书法中就是融合了绘画竹兰的技巧。(如图所示)他感慨到“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便将其以七言联留存下来,其中的“枝”、“茗”、“一”、“杯”四字就是采用兰竹的绘画笔法,使得整个篇幅越发显得形象生动。前文提到的“六分半书”点画比较幽默谐趣,在此联中,主要表现在“墨”、“兰”、“纸”等字中,其中墨字的横,起笔和落笔都是微微向上翘起,状似月牙,兰字的撇,收笔处上翻,像极了飞檐翘壁,又似腾空扑棱的翅膀,引人遐想,纸字的弯钩,圆滑上挑,仿佛鸟爪,又像象牙······另外,不同的字,笔数不等,笔画粗细有别,譬如“枝”、“杯”两字的偏旁“木”字中的横竖纤细流畅,右半边的字却是线条沉稳厚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视觉上也是具备一定的协调感。点画的幽默谐趣,丰富了书法的篇幅,也为其增添了些许生机,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郑板桥的“六分半”采用的是提按顿挫的运笔方式,加上轻重缓急的书写节奏,导致字体的墨色也呈现出很大的色彩变化,赋予了文字生命力和层次感。乱石铺街是“六分半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郑板桥吸取了颜真卿的某些书写特性,将其运用到“六分半”中,完整的书法作品,字形不一,排布结构不一,字体空间不一,字体所融合的笔法不一,使得画面呈现出多变的色彩和形态,给人不一样的感受。郑板桥晚期比较追求随性创作,不刻意去讲求对称和平衡,他习惯用长撇长捺来创作,尽管画面不尽然凸显平衡,但是却给人一种很稳定的既视感,妙趣无穷。另外,郑板桥在写作上,并没有过多的凸显“句读”的效果,他刻意去淡化字里行间的关系,显然是借鉴的碑学书法的章法。在章法上打破字间、行间变化统一的布局规律,随势布置,疏密不拘,时时出人意料,犹如“乱石铺街”,在对立冲突中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四、郑板桥绘画的特点及绘画寓意(一)郑板桥绘画的特点1、书画艺术相互交融板桥“六分半书”采用兰竹之笔触,引人遐想,撷取乱石铺街的章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效果。板桥其“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画兼擅,相互交融。书和画本是同源,因此可以说它们在笔墨技法上是互通的。我们说中国的画论中特别提到了“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实际上“骨法”指的就是书法线条,但是在绘画当中则可以将其看成是书法线条表现形式。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亦必善书。”郑板桥的绘画拥有十分显著的文人画特色,不过他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加入新的元素,不拘泥于传统的描绘或是写生创作。他把画、书、诗以及印章进行有机结合,使得这些元素之间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仔细观摩郑板桥的作品,可以发现他的画作中,几乎都是完整的诗、书法、印章、绘画。他的字体模仿黄庭坚,满满的正气跃然纸上。竹子是他最爱也是最擅长的绘画题材,他曾经为了画出真实的自然的竹子,一连数天流连竹林写生创作,而且通过对竹子的观察和创作,他甚至领悟到很多人生的真理。这样的领悟他多数会以题跋的形式保存在画作里,形成独特的“郑板桥风格”2、题跋书画合一“碑”,《说文解字》解释为:“竖石也,从石卑声”。《说文解字注》中的解说是:“日宫必有碑,所以议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麓牲焉。其材宫庙,以石皇用木。”所以碑最初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树立在宫中的,是用来测日影的;竖在庙里的,是用来扎放牲口的;在墓上是安卸棺材的。碑最早出现的时候,是无字碑,直至东汉末年,才有碑上刻字一说,然后才逐渐流行开来,再到后来就演变成,几乎刻了字的石头就都叫碑,比如墓碑、庙碑、造像、摩崖等。不过大部分碑都是经过程序刻字的,就是先把内容用既定的字体写在纸上,然后在石上勾摹,最后用特别的技术进行锤拓。当下的我们常见的墓碑就是这样做成的。中国文人画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画种,它是多种艺术类别的综合体,它不仅是绘画的艺术,还是诗、书、印的艺术。而且在创作人文画的时候,必须要进行有感情的创作,画家要将自己的所有想法和情感通过创作表现出来,衣服没有情感的人文画,毫无任何意义可言。当然书法和题跋的加入,也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心声。郑板桥的画几乎每一幅都是带有题跋的,他的题跋绝对是点睛之笔,除了直抒胸臆,还用来配合整体的画面布局,为了更好的展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而且他的文笔也是极好的,寥寥几笔,就能营造出一个完美又富有深意的意境。这些都是他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的关键之所在。3、布局独特郑板桥画作的版式布局十分独特,他总是能够进行大胆的尝试,画面的内容无论多少,都是完美的排布,他一直坚持“多而不乱,少而不疏”的创作原则,就算是画在竹叶,也是错落有致的,非常具有观赏性,而且和他的书法一样,粗中有细,细节处处理得非常精致和谐,浑然一体耐人寻味。4、不拘泥于传统郑板桥作画强调不拘一格,喜欢突破传统的束缚,不断追求技法的变化和创新,而且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手法表现出来。他所有的作品中只用墨笔,和他孤僻怪异的性格很相符。他的笔力劲秀而浑然,痴狂而奔放,而他本人平时细心观察而总结,所以能够不断挑战传统,创新绘画技法。(二)郑板桥绘画的寓意1、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通过物体来表情达意,他们会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寄情于各种物体,使之成为自己精神的特征。竹子因其外表实在,内心空心,并且清秀朴实,所以在他们心中,竹子就代表着高风亮节、虚怀若谷的一类人,竹子也因此成为他们最喜欢的植物之一,也成为他们最常用来寄情达意的对象之一。历朝竹子的画法不一,但大同小异,而郑板桥所画的竹变化无穷、百态千姿。尽管从题材上来讲,它还属于传统文人画的范畴,可是在风格上、寓意上都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文人画。2、兰花也同样预示着郑板桥的内心,其高雅、幽静、清秀之气同样也是郑板桥所追求的东西,他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推崇之极。与苏东坡画兰配有荆棘不同,郑板桥则并不认同调荆棘为小人一说,他心中觉得兰与荆棘都是活生生的事物,所以应该被平等对待,平等对待的思想贯穿着郑板桥的一生。3、石有“顽”“固”之意,代表着郑板桥作画和做人的性格,但是通常都会和竹子、兰花一起出现,而且会通过丑石来表现自己的情感,雄伟不乏秀气。画石皴法应用很少,多用淡墨勾勒轮廓再摸出花纹,有时也有苔藓的使用,表示绘画时心中突变的那种温存。结论在对郑板桥的书法艺术进行了全面分析、论述之后,我们对于郑板桥的书法艺术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郑板桥所处的时代,正是碑帖根本性转换的迷茫与探索时期,帖学书风发展到顶峰并出现穷途末路的征兆,碑学书风开始萌芽。郑板桥作为传统书风的反叛者,不肯随波逐流附和帖学书风,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成为近代碑学的先声。郑板桥书法对字形结和结构的幽默化、诙谐化的处理,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其成因也更是值得思考的。基于思考和书写实践,笔者认为郑板桥特殊的毛笔和用笔方式,对其个性化的书风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目前限于古籍材料和实物不足,难以还原板桥彼时彼刻的书写场景。由此想到的书家所用毛笔与其书法风格的关系也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将继续搜集和整理相关材料,不断丰富和完善此论文。参考文献[1]王同书.郑板桥诗文书画改革的意旨与实践[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