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基础-熵与概率_第1页
热力学基础-熵与概率_第2页
热力学基础-熵与概率_第3页
热力学基础-熵与概率_第4页
热力学基础-熵与概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热力学基础熵与概率

统计规律性已讨论的寻找物理学规律的线索:从宏观物体到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电磁场和波的运动规律;最终在“波粒二象性”上统一起来。第三条线索:从单粒子的研究发展到

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复杂体系的研究12021§7.1热的本质热功当量热学是研究物质热性质和热运动的

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热是什么?1667年,德国化学家贝歇尔提出“燃素”理论:

可燃物中含有燃素(无色无味无质量),

在燃烧时释放出来;德国化学家斯塔耳做了进一步发展,认为“燃素”

是一种气体,燃烧时从可燃物放出,与空气结合,

发出光与热。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燃烧时需要氧气,过程违反了质量守恒定律。提出了“热质”说:热质可以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总热质守恒。22021热的动力说“热质说”比起“燃素说”来,进步有限。1798年,伦姆福伯爵发现,在炮膛钻孔时,热量似乎可以通过摩擦无限产生。因此热的来源不是热质,而是一种运动。随着原子论的兴起,热的动力说逐渐占据主流,认为“热”可能与和原子或者分子动能相联系的“机械功”之间有互相对应关系。热量与功一样,

是能量的一种传递方式。两者之间,可能存在

一种当量关系。32021焦耳实验热功当量的测量“热质说”比起“燃素说”来,进步有限。J=4.186焦/卡W=JQ42021§7.2温度热力学温标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热学的两种研究方法:热力学(宏观理论)

以实验事实为基础,整个理论完全建立在两个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并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一些重要的结论。分子动理论(微观理论)

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所遵从的统计规律出发,讨论物质的宏观热现象。52021一、热力学第零定律——测温原理热平衡:

两个物体互相热接触,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们的宏观性质不再变化,我们说它们达到了热平衡状态。ABABAB热平衡热接触

表征系统热平衡的宏观性质的物理量为温度62021热力学第零定律:

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如果处于确定状态下的物体C分别与物体A、B达到热平衡,则物体A和B也必相互热平衡。一切互为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Thermalequilibrium热平衡72021温度的宏观定义:表征系统热平衡的宏观性质的物理量。如何标定温度?摄氏温标:压强1atm下,冰点时温度为0摄氏度,沸点为100摄氏度;华氏温标:压强1atm下,冰点温度定为32华氏度,沸点为212华氏度。热力学中,可以通过理想气体,定义一种自然的温标。理想气体:忽略气体分子的自身体积,看成是质点;假设分子间没有相互吸引和排斥,分子之间及分子与器壁之间发生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的,不造成动能损失。82021二、热力学温标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1662年,玻意耳(Boyle)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在密闭容器中的定量气体,在恒温下,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关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定律”。92021热力学温标的确立:为了结束温标上的混乱局面,开尔文(即W·汤姆逊)创立了一种不依赖任何测温质(当然也就不依赖任何测温质的任何物理性质)的绝对真实的绝对温标,也叫开氏温标或者热力学温标。102021理想气体温标绝对温度气体泡真空水银贮管液体样品软管112021已有的温度定义:单位为K热力学温度(T):单位为℃摄氏温度(t):水的气、液、固三相点为0℃。华氏温度℉=9×℃/5+32单位为℉

华氏温度(F):122021132021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131015……103810391014大爆炸后的温度强子--夸克相变宇宙He合成热核聚变温度10-910-810-710-610-510-410-310-210-11011021031041太阳表面温度室温氢的液化稀释制冷核自旋制冷温度大观142021100多亿年前,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时,其温度在1039K以上。

大爆炸后10-43秒,宇宙温度为1032K。

几十万年后,当温度降到4000K时,随着中性原子的有效复合,宇宙变得透明了,今日的宇宙温度已冷却到2.735K,称为微波背景辐射温度。

当代科学实验室里能产生的最高温度是108K,最低温度是10-8K,上下跨越了16个数量级。

人体温度为37℃,室温为20℃--30℃,即300K左右,我们生活的环境温度的起伏上下不过几十度。152021绝对零度的探索: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降温压缩氨、氯、硫化氢、二氧化硫、乙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液化1863年气液转换“临界点”1875至1880年德国工程师林德(K.Linde)焦耳-汤姆孙效应“循环对流冷却法”气体压缩式致冷机氧、氢液化1877年盖勒特(Gailletet)液化了氮和氧。1902年法国工程师乔治·克劳德(GeorgesClaude)液化了空气。1620211908年7月9日,荷兰物理学家昂纳斯(H.K.Onnes,1853-1926)在莱顿大学他所建立的低温实验室里实现了1.15K的低温后,才将氦气液化了,从而消除了最后一种“永久气体”。1933年,磁冷却成功,用顺磁盐绝热去磁方法获得了0.25K的低温,1950年又获得了10-3K的低温。1956年,牛津大学弗兰西斯·西蒙与柯蒂等,原子核绝热去磁法获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