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军走出去的铁铲_第1页
徐海军走出去的铁铲_第2页
徐海军走出去的铁铲_第3页
徐海军走出去的铁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海军走出去的铁铲

一商末周初出土青铜器的挖掘宝鸡,古称陈仓。春秋时期,秦文公在这里狩猎并获得鸡和鸡。后雌鸡飞至山上化为石鸡,时人立祠祀为“陈宝”。唐至德二年(757年),陈仓山居民复闻神鸡啼鸣,其声传十余里。唐肃宗李亨认为这是瑞祥之兆,遂下诏改陈仓为“宝鸡”。而早在贞观元年(627年),今天的石鼓镇就出土了被誉为“中国第一古物”的先秦石鼓。2012年6月22日上午9点多,石鼓镇石嘴头村村民徐海军沿着村中小路,途经一新屋的宅基地时,听见挖掘机巨大的铁铲下,传来“嘶嘶”的刺耳声响。以为挖到村里饮用水管的徐海军赶忙示意司机停下来,仔细查看到底挖到了啥东西。后来他回忆到:“当我用手扒开发出‘嘶嘶’声响的土层时,一件‘绿赞赞’(当地方言,意为很绿)的东西露了出来。”石嘴头村四组位于石鼓山遗址保护区范围,村民们对不时出土的青铜器早已习以为常。随即考古文物部门展开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了3座初步判定为商末周初的墓葬。值得一提的是编号为M3的墓葬,长4.3、宽3.6米,距离地表深2.4米,两椁一棺。墓主头南脚北,仅存部分遗骼。经过近半个月的发掘清理,在此墓提取出包含了六鼎、六簋、六卣等大件青铜礼器14种近30件。此次发掘的青铜器属于青铜器中的重器,器形精美,为研究西周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墓地出土的文物还有贝类和木质器物,文物数量超过200件。制作的青铜器的出土此次出土包括礼制规格很高的禁和大量卣、尊、罍、方彝、爵、鼎、簋等青铜器,由此考古队员推测,墓主人的身份有可能是西周早期一位王侯。而从墓葬中出土的部分兵器、车马器来看,这位墓主人可能还有军事背景。但是由于未见铭文,墓主人的真实身份暂时无法通过出土的各类器物进行准确判断。商周时期,各个部族的丧葬制度都不太相同。M3的青铜礼器都放于壁龛之中,这在同一时代的墓葬中并不多见,要全面还原当时的丧葬制度,还有赖今后的考古发掘。随着墓葬发掘工作的深入,考古队员于7月1日在M3墓室底部清理出两件玉器及18枚呈“T”形摆放的铜泡。这两件玉器的出土,为这座墓等级的判断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证据。需要注意的是出土的一件高领袋足鬲,考古队员据其判断,埋葬在这里的应该是生长在北方的姜戎族。《竹书纪年》记载:“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大明一统志》《宝鸡县志》等志书均记载“姜水”是指今宝鸡市区渭河南的清姜河。在今宝鸡市区渭河和清姜河的交汇地带,曾发现多件姜炎文化典型器物——高领袋足陶鬲。至此关于墓主族属的问题基本清晰:商周时期宝鸡已经显现出“通甘下巴蜀”的交通枢纽地位,黄帝后裔姬姓族群也和炎帝后裔姜姓族群互通婚姻,但是这些族群是原住民还是周移民尚需考证定论。承独人的青铜“禁”在这次考古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青铜禁了。之前出土过4件,目前藏于国内的只有一件。此次出土的青铜禁长95、宽45、高21厘米,被发现于墓室北侧中部的窑龛。而在北侧坑底,露出土壤的木质车马器只剩部分形制结构和配件,其间还夹杂着少量贝币。青铜禁上的青铜方彝也引人注目,按照此前的考古发现,拥有方形青铜器的墓主人身份往往比只有圆形青铜器的墓主人身份要高。周人将酗酒列为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在灭商后施行了严格的禁酒令,“禁”的名称正是诞生于禁酒的大背景之下。这次石鼓山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多为饮酒器,和“禁”的本意有抵触。考古队员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个爱喝酒之人,放件禁在里面或许是要提醒自己不要贪杯。在古代,“禁”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礼制等级要求和规定,只有王室才能使用。因此,它的数量稀少,非常珍贵。这次出土的青铜“禁”是否和西周王室有确切关联,还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等的证实。1901年宝鸡斗鸡台戴家湾村村民在村北的坡地上挖地时,挖出了一件青铜禁。后来这件青铜禁被曾任陕西按察使的端方占有,再后又流入美国。1927年7月,军阀党毓坤在戴家湾盗掘古墓,又发现3件铜禁。其中的一件曾流入日本,但最终又传入国内,现被天津博物馆收藏。这件青铜禁是党毓坤所盗3件中最小的一件,另外两件至今下落不明。摆主腰身或壁证在这座墓葬中,以东北处的腿骨判断,墓主人的下葬方式应为头南脚北。根据已发掘的周人墓葬情况,其陪葬品应环绕摆放在墓主的腰身之上。但此次没有发现腰坑,也没有发现殉牲,更没有殉人。6个壁龛位于二层台上部的东、北、西侧壁,二层台的宽度达到了80~100厘米。除5号龛外,其余龛内放置有青铜礼器。这些在以往的西周早期墓葬中较为少见,实为“另类”,为今后研究周人丧葬形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例。车马坑与车饰古人“事死如事生”,马车如同在墓中随葬的其他器物一样,都是为了死者的阴间生活。西周时期,高级墓葬附近往往有车马坑。通过考古队员对二层台以下墓室的清理,基本可以看清为两椁一棺形制,而且椁上部发现了1辆马车,随之出土的还有17件铜泡、3件车軎、3件铜铃、2件铜鸟和2件车饰。经过千年的岁月流逝,这辆马车的木质结构早已碳化,而这些马车上的佩饰仍在用无声的语言,默默诉说着这位墓主的高贵身份,这也是墓主人军事背景的又一佐证。子形状、公义和族徽的含义在提取西侧壁龛的青铜盘时,考古人员在盘底发现有“臣”、“癸”、“先”3个字和一个L型符号,随后又在东侧壁龛提取的青铜甗内壁发现一个字符号。据专家现场分析,墓室所出现的青铜器多系商代器皿,但是青铜甗上所出现的是否就是墓主的族姓,尚未能确定。金文中的像一个巨螯屈尾的蝎子形状,其本义是指蝎子。此字后来借用为数词,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又极言其多,如万物、万象等;又引申为极其、非常、绝对等义。而“臣”应是臣下的意思;“癸”的含义则是中国古代的历法“十天干”的最后一位。铭文中“先”的含义,目前还不得而知。至于L型符号,考古队员初步断为是族徽。青铜器族徽文字是商周时代的族氏名号,是研究当时族氏关系、家族形态的重要史料。7月5日至6日,墓葬发掘进入大型器物整体提取阶段。考古队员在提取北侧壁龛上的一件青铜罍时,透过器物上的豁口,发现器物内部的侧面有一个亚形方框图案,图案旁刻有铭文。图案底色鲜艳,考古学上叫“孔雀蓝”,图案上左边是“亚”字,右边是“羌”字,上面是脖子被一根绳子拴着的羊头,下面有个脚,而其左侧是表示出行、出走的字符。图案旁的两个文字是“父”和“乙”。根据商人的传统习惯,“父”和“乙”是人名,但图案中的“亚”、“羌”表达何种意思尚无从定论。清理中的用酒考古队员在清理M3中一件青铜卣酒器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其内盛有液体。M3壁龛中共有6件青铜卣,其他5件清理过程中器物内里并没有发出声音,但是这件盛有液体的青铜卣在轻轻摇晃之下,可以听到明显的水声。器物的器盖很结实,酒器本身也十分完整。至于是何种酒,以及酒精的含量等问题,都需要等今后的专项检测才能有答案。商人嗜酒毋庸多言,而这件青铜卣与青铜禁相伴而处,让人们不禁思考墓主人对酒的态度应当是“饮而有度”的。墓葬形制和墓葬年代的考订通过对比,考古队员发现此次出土的青铜器在纹路、模子等方面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很相似,推断其产地可能就是安阳殷墟。殷墟是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今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对于商代器物为何出现在周朝的墓葬里,考古学家早前的解释是周灭商后,曾掠夺了大量东西,而这些东西有许多作为战利品奖给了有功大臣。在考古研究中,判断墓主的年代,一般将葬物中最晚出现的器物的年代作为墓葬年代。而这座墓葬中陪葬品多为商朝,加之墓葬陪葬品摆放形式不符合周朝礼制等奇怪现象出现,为此,也有学者推测是否该墓葬并不是西周早期,而为商末时期。减少瓷器地层腐蚀墓室里除了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器物之外,一些斑驳的红色印痕也引起了考古队员的注意。尤其在一个空无一物的壁龛中,有大量的红色砂土。其实这是朱砂,而同时出现的还有大量的漆皮,也就是说,墓葬里极有可能有漆器!由于漆器的胎底基本上是木质的,在3000年的时间里早已腐朽融入泥土,只留下这些远古的色彩向世人透露着时间的秘密。以2012年在宝鸡石鼓山发现的西周墓葬为契机,2013年考古队员继续对石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