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_第1页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_第2页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_第3页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_第4页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

曾公义墓位于县城西北约三公里处的一座叫赛鼓码头的地上。它是最初的乐趣码头1号墓。东边紧靠?水,南距涢水二公里许,西北是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图一)。墓坑在一东西走向的小山岗(当地称为东团坡)的最东端。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兴建营地、平整山头时发现此墓。1978年3月,湖北省、襄阳地区、随县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勘探小组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钻探。5月上旬开始发掘,6月底基本完成。参加发掘的单位有: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襄阳地区博物馆、随县文教局、文化馆,以及其他地、县的一些文物干部和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学员。木棺和木棺1、墓坑、填土墓坑的平面呈“”形(图二),方向正南。发现时,残存墓口东西长21、南北宽16.5米,总面积为220平方米。墓坑主要建筑在白堊第三纪红色砂砺岩上,其上只有20—40厘米的第四纪黄褐土。坑壁垂直,修削比较规整。由于砂岩松散,个别地方埋葬不久就已崩塌。地面表土,因建造水塔,已推去约2米,估计原来墓坑的深度当在13米以上。墓坑内置木椁。木椁四周与坑壁空隙最窄的地方约20、最宽的地方约70厘米,填木炭。椁顶上铺木炭10—30厘米,并夯实。已取出顶部木炭六万三千多斤。四周的木炭没有全部取出,估计总数在十二万斤以上。木炭之上,铺10—30厘米厚的青膏泥,较细腻。青膏泥之上,黄褐土与青灰泥相间迭压,层层夯实。夯层厚15—20厘米,夯窝径4—6厘米。这层夯土厚约2.5米。再上,整个墓坑铺满一层略微加工、形状不同和大小不一的石板。石板长1.5—2.5、宽0.8—1.5、厚0.2—0.5米。这些石料经有关部门鉴定,多数为变质岩。绝大多数从墓葬周围较远的地方采集来,其产地最短的直线距离在一百一十公里以上。石板之上直至墓口,填五花土,并夹有青灰泥,亦经层层夯实。填土中没有发现陶片,其他的杂物很少。2、椁室整个椁室分为北、东、中、西四室(图版贰:1)。中室与西室并列;北室与中室在一条中轴线上,东室较高。各室用墙隔开。室内积满了水。北室、中室、西室的盖板是东西向铺盖的,东室的盖板是南北向铺盖的,共有四十七块,都为长方木料。北室上盖十块,每块长5.6—5.8、宽0.5—0.6、厚0.5—0.55米;东室上盖十六块,每块长6—6.15、宽0.55—0.7、厚0.55—0.6米;中室与西室上盖二十一块,其中十八块是两室合铺的,每块长9.4—9.8、宽厚均为0.5—0.55米。盖板上,先铺一层篾席,复一层丝织品,再铺盖一层三角纹篾网。椁底板的铺法与盖板铺法一致,底下没有用垫木,也未铺木炭及青膏泥。椁室外壁和隔墙均用六块长方木料垒成。整个木椁共用成材木料约380立方米。隔墙底部都有一个高0.5、宽0.4米(仅中室通北室涧高为0.35米)的方洞,当为门的象征。各室墙上,均钉着三排数量不等的木钉,可能用来悬挂帷幕之类,出土时均已腐烂。东室东西长9.5、南北宽4.75、深3.5米。在其中部略偏西,置主棺一具(南北向),东部有陪棺六具,西部有陪棺两具;紧靠主棺西侧,在通往中室的门洞处,置狗棺一具。东室内还出土一些兵器、乐器、漆器及金器。中室南北长9.75、东西宽4.75、深3.3米,此室主要放置礼乐器。西室南北长8.65、东西宽3.25、深3.3米。此室主要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南北长4.25、东西宽4.75、深3.15米。此室主要放置兵器、车马器,还有竹简。3、棺及人骨架出土时,主棺朝西倾斜。因为椁室内早已积水,东室的陪棺有的已经翻覆,有的侧浮于水面,棺盖与棺身多已脱节;西室的棺更有竖立起来的。主棺分内外两层。外棺(图一五)长3.2、宽2.1、高2.19米。棺身为十根铜立柱嵌十块同样高度的木板构成,固定于底板(木板)四周的铜框上。棺盖(木板)嵌在铜框架上,四周侈出十二个铜钮。棺底有十个高14厘米的圆形蹄足。北端足档板右下方有一小门,高34、宽25厘米。棺外周身以黑漆为地,绘朱色、金黄色花纹。纹饰主要为旋涡纹、变异云纹、绹纹。内壁髹朱漆。内棺(图一六)长2.49、宽1.27、高1.32米。外表以朱漆为地,用黄、黑色遍饰彩绘花纹,图案繁縟,主要有龙凤、神兽、怪鸟、窃曲、窗格纹等;在头端及两侧的窗格纹的两旁,有持双戈同秘或双戈戟的神兽像,当是用来表示守卫的武士。内壁髹朱漆。墓主人的尸体置于内棺,头朝南,原用多层丝织物包裹。尸体和丝织物都已腐烂,留下骨架。骨架上下左右遍是玉器、角器、骨器和小件金器等,共三百多件(图三)。在内外棺之间,也还有一些玉器和骨器。陪棺二十一具,一般长1.9一2、宽0.65—0.8、高0.6—0.8米。内壁均髹黑漆。外壁均以黑漆为地,在两侧两端绘有红彩(东室有一具只髹红漆没加彩)。两侧的图案,主要有三种:一种以几何纹为主,一种以云、鳞纹为主,一种以云纹为主;两端的纹饰,头端多有田字形窗格纹,大概表示灵魂可以出进,另一端多为云纹。盖面没有花纹,但在边缘上,几乎都有绹纹。陪棺内有用来包裹尸体的竹席,还有少量玉器、木梳、木篦等物。人骨架仅东室有四具散落棺外,其它的都在棺内。狗棺一具,素面无漆,长1.33、宽0.53、高0.57米。内有狗骨一具。所有棺具的外形主要有三种式样:(1)盖及两侧墙板,均为弧形。这种棺有十具(包括主棺内棺)。(2)盖及两侧墙板,均为方形。这种棺有九具(包括狗棺)。(3)盖及两侧墙板或呈方形或呈弧形。这种棺有四具。其中有的盖面是平的,盖的两侧边缘略呈弧形,墙板为弧形;有的盖面及墙板都是平的,只在板的边缘略呈弧形;有的盖为弧形,两边墙板为方形。这些棺的外形虽不一致,但内壁都是平直的。制作方法也都相同,即:墙板内侧两端鑿有榫槽,槽内上下鑿穿两榫眼,档板两侧作子榫,并上下侈出两桦头,与墙板刚好套合,外侧平齐。底部鑿槽榫一周,嵌底板。底板有的作弧形,有的平直,一般都悬空,但悬空度不高。棺身的上部作子口,承盖,上下四角用锡抓钉扣住;盖内侧鑿榫槽一周,刚好套住棺身。除主棺内棺及一具陪棺外,其余棺盖两端都侈出两个把手。人骨架经鉴定,墓主为男性,年龄四十五岁左右;陪棺内均为女性。东室八具除一具年龄十五岁左右,余为十八至二十二岁;西室十三具除一具为二十五岁左右,余为十三至二十岁。这二十一个女性青少年无疑都是殉葬者。4、盗洞有盗洞一处,将中室最北一块椁盖的东端截断0.8米,致使这块盖板塌下。在盗洞下面的淤泥中,发现三件盗墓工具:一件铁鍤,二件铁斧。从这些工具看,此墓大概在战国中后期即被盗。也许因为椁室较深(3.3米),室内有积水或其他原因,被盗扰的部分,可能只在中室的东北角。2.出土此墓出土遗物有乐器、青铜礼器、容器、杂器,兵器、车马器,木、竹用具,金、玉服饰,金制小器皿,竹简等等,总数达七千余件。(一)内室石质,即第20四件计出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横吹竹笛八种共一百二十四件。绝大部分出自中室(一百十四件),少量(十件)出自东室。编钟、编磬均立架悬挂,编钟靠中室西壁和南部,编磬靠北壁,建鼓靠东壁,瑟、笙、箫、笛列于钟、磬之间。1、拟集交易中的诸财铭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另有楚王送的鎛一件。出土时编钟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图版壹;图一七、一八),钮钟挂于上层,分三组;甬钟挂于中、下层,分别为三组和两组,都依大小次第排列;鎛挂在下层甬钟之间。组次依编钟悬挂部位,南架一组编为第一组,西架两组由南至北编为第二、第三组(下层西架只有一组,编为第二组)。钮钟(图版肆:1):长方钮,无枚,亦无纹饰,但第二、三组钟的钮上有绹纹。最大的一件(上层三组七号)通高39.9、纽高8.8、舞19.2×14.9、口22.1×17.6厘米,重11.4公斤。最小的一件(上层三组一号)通高20.4、钮高4.2、舞9.0×6.7、口10.5×8.5厘米,重2.4公斤。钮钟均有铭文,除第三组外,皆错金,内容为音律和音阶名称。如上层第二组六号钟,正面隧部和右鼓部位分别刻“商”、“曾”,背面钲部刻“黄钟之宫”。甬钟:皆长甬有鼻,下层甬钟的甬错嵌红铜花纹,其他各部位的纹饰都是浮雕的相互盘绕着的龙,如篆带和舞部,群龙首尾交错;鼓面以正中为界,两边各有几条龙对称盘绕。除中层第二组外,皆有枚;中层第一组的枚为螺螄形的小圆枚,其他都是突出的长枚。最大的一件甬钟(下层一组一号)通高153.4、甬高66.8、舞60×47、口69.8×51.5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一件(中层二组一号)通高37.3、甬高16.2、舞13.1×11.0、口14.2×11.0厘米,重8.3公斤。甬钟均有铭文,皆错金(下层第一组一、二号钟例外)。每一件钟的铭文,除一面钲部为“曾侯乙乍”几个相同的字外,其他全是关于音乐的内容:一面隧部和左、右鼓(大多数在右鼓)铭文为音阶名,另一面各部位铭文可以连读,记载了音律之间以及曾和楚、周、齐、晋等地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仅中层第一组一、二号两件钟没有这种连读铭文)。如中层第三组五号钟(图版叁:2;图二二、二三)有旋面刻:“曾侯乙乍”(钲部),“”(隧部),“宫”(右鼓)。无旋面刻:“割之,妥宾之终,黄钟”(钲部)“之角,无铎之峉曾(隧部)。“割之宫反(?)。割之才楚也为吕钟,其坂为钟”(右鼓)。“廊音之角,穆音之商,新钟之静客,音之”(左鼓)。鎛(图版肆:2):钮作龙和夔龙成双对峙,篆、舞部和鼓面纹饰与甬钟同。枚五个一组呈“”形缀于篆间,通高92.5、钮高26.0、舞52.8×39.8、口60.5×46.2厘米,重134.8公斤。正面钲部有铭文三行,计三十一字(详后);内容与甬钟钮钟铭文完全不同,无一字涉及音乐,证明此鎛与上述编钟无关,应是下葬时临时加进去的。钟架:铜木结构,沿中室南部和西壁置放,嵌接成曲尺形,南架长3.35、高2.73米;西架长7.48、高2.65米。笋(横梁)为长方木,上髹黑漆彩绘花纹,两端都有浮雕或透雕的龙、鸟和花瓣形象的青铜套。上层笋分成三段,分别由用两根圆木柱构成的虡(立柱)支托。上、下层虡共为六个青铜佩剑武士,每层三个,用头和双手承顶钟笋(图一九)。下层铜人固定在一直径80、高35厘米的雕龙铜圆座上,铜人连同底座每个重三百多公斤。西架中、下层笋因为较长,中间另有一青铜圆柱支顶。钟架结构十分牢固,虽承受重达两千五百多公斤的全套编钟,历时两千多年,也没有坍塌。编钟悬挂方式:钮钟悬挂在穿过横梁(笋)的铜穿钉上。中层甬钟,第一组一、二号两件挂在青铜套上的小铜钩上,其余都悬挂在铜框挂钩上。下层甬钟少数挂在活动的挂杆上,多数挂在爬虎状挂勾上,爬虎造型别致(图二O)。几乎所有甬钟的挂件及其所在的钟笋部位都刻有律名和音阶名称。出土时,钟架近旁尚有演奏工具:六个丁字形彩绘木槌(敲钟)和两根彩绘长木棒(撞钟)。2、石书的材料和编码共三十二件,质料主要为石灰石,也有青石和玉石(图版叁:1)。有的已被从盗洞下塌的土石打坏压碎;有的因长期泡在水中已成粉末,完好的只有九件。最大的一件(二层七号):鼓博10.8、鼓上边32.4、鼓下边27.5、股博13.5、股上边22.3、股下边21、厚2.7厘米。倨勾163度。最小的一件(一层六号):鼓博4.9、鼓上边7.6、鼓下边6、股博5.7、股上边6.6、股下边5、厚1.4厘米。倨勾155度。磬上都刻有文字,少数磬上还有墨书文字,内容均为音律、音阶名称和编号。如一层二号磬(图四),股博刻编号“十六”,磬的一面刻“浊之宫”,股、鼓上边刻“坪皇之壴,文王之终”,股、鼓下边刻“新钟之大曾,浊兽钟之下角,浊穆钟之商,浊”,鼓博墨书“之宫”(接“浊”读)。三十二件石磬原分上下两层悬挂在青铜磬架上(图二一),每层两组(一组六件,一组十件),都依大小次第排列。磬架长2。15、高1.09米。虡以两个长颈怪兽为座,笋则为两根满饰错金花纹,两端作透雕龙形的圆杆。在笋上等距焊接三十三个铜钮,悬挂编磬。北室还发现漆木磬匣三件,匣内无磬,只见磬槽,有大有小。有十四条槽的两件,有十三条槽的一件。槽内都刻有编号,从一至四十一;将相同编号的石磬放进槽内,大小正合适。磬匣内编号数目比架上的石磬多九件,可能是备用的磬,未放入墓内。3、环不是悬鼓,主要是用一个前奏器的造型生产的民族性材料而作的机械如图7计有鼓四件,瑟十二件,琴二件,笙五件,排箫二件,横吹竹笛二件。鼓为木腔皮面,皮已朽烂,仅存鼓腔。中室出土三件:一为有柄鼓(图二八);一为小扁鼓;一为建鼓——此鼓器形较大,鼓身长1、鼓面直径0.8米,用一根长木杆穿透鼓身,将鼓高高树托在青铜鼓座上。出土时木杆已断。青铜鼓座(图版肆:3)高0.5、直径0.8米,由数十条龙盘绕而成。这种鼓座过去不曾见过。另一件出自东室,为带环扁鼓—在呈棱角的鼓腰上,有三个铜环,可能是一种悬鼓。瑟(图版捌;3)分别出自中室(七件)和东室(五件),弦已朽烂,瑟身大多保存较好,形制与已见的战国瑟相同,均有二十五个弦眼。长、宽、高一般在1.69×0.42×0.19米左右。琴均出自东室,一为十弦(图二四),一为五弦(图二六)。弦已朽烂。琴身皆用一块整木雕成。笙(图二五),分别出自中室(三件)和东室(二件),笙斗皆用葫芦做成,笙管为长短不一的细竹管,出土时笙管多散乱残断,笙斗也只有两件比较完整。可贵的是出土了带有调节音高的点簧物的竹制簧片。排箫(图二九)均出自中室。形制相同,都是用十三根长短依次递减的细竹管排列,再用剖开的细竹管分三道夹住箫管缠缚而成。这二件排箫相应的箫管长短不同,说明原来的音阶各异,当属不能合奏的“雌雄箫”。其中一件在出土时尚能吹出声音,其音阶已超越五声音阶范围。横吹竹笛(图二七)也都出自中室。形制相同,仅长短粗细稍异,皆用天然竹管加工制成,每笛都是七孔,吹孔和出音孔向上,五个指孔向外。这是目前见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竹笛。这些乐器的造型、制作、彩绘都很精致华美。如瑟,尾端浮雕穿插交错的大蟒和两条相对的龙,周身髹深朱红色漆,在首端和两侧的小方格纹地上绘飞鸟图象。笙和排箫、竹笛,外表都以黑漆为地用红色、金黄色绘绹纹、三角形纹等纹饰。(二)联座罐顶设置石景青铜礼器、容器、杂器共出土约一百四十件,绝大部分出自中室。礼器主要放在中室南部(图版贰:2),成组成排,摆列有序,如显示身份等级的九鼎八簋,分类置放,整整齐齐;当年器物配套情况,也很清楚,如鼎勾擱于鼎盖之上,匕、勺或置器内,或置于近旁。就器型来说,有鼎、簋、簠、敦、壶、缶、盥缶、尊、豆、鬲、甗、盘、匜、盒、勺、匕、炒炉、取暖用具、冰(温)酒器等。现择要简介如下:鼎二十二件。分鑊鼎、鼎、盖鼎、小口提梁鼎、匜鼎。其中鑊鼎二件(图版陆:3),器型较大,出土时两件并列在一起,各有鼎勾二件,共铜勺一件。珊鼎九件,形制一样,大小相等。盖鼎九件,其中两件较小的,原置于食具箱内。小口提梁鼎一件,圆肩,鼓腹,小平底,下附三兽蹄形足,肩部有对称提梁,盖顶平,靠边缘有对称四环钮。匜鼎一件,器身为一圆形匜,小平底,流略上扬,流的上部有镂孔的拦,在腹的两侧各有两环钮,扣住提梁练,在下腹部位,有三条高瘦的蹄形足。簋八件。形制大小相同。盖钮呈五瓣花形,器耳作成卷龙状,方座。通高32、口径22.2、方座为23×23厘米(图版陆:2)。簠四件。形制大小相同。口作矩形,两短边各有一兽形耳。在盖的口沿外,每边安有边卡,扣合时牢贴底边。通高25.9、口长31.3、宽24.1厘米(图三一)。联座壶一对。两壶形制大小相同,出土时并立于一个长方座上。壶平沿,高颈,圆鼓腹,腹最大径靠近底部,盖分镂孔盖罩及盖本身,颈部饰曲龙状把手。壶座长方形,足饰四兽,后肢蹬地,前肢托座,并昂首张口衔座。高0.99、连座高1.11、口径32.5、径腹55、底径39.5、底座长117、宽53.3、高13.5厘米(图版陆:1;图五)。大缶一对。形制大小相同,均出于北室(图六)。敛口,平沿,溜肩,鼓腹,假圈足,平底。圆拱盖,盖边有四个环钮,盖用环练扣在肩的龙形拱钮上,盖内沿侈子口。腹部还有四个环钮。通高1.3、腹径1.1米。重三百多公斤。盥缶四件。形体相似,口稍外敞,平沿外折,矮颈,广肩,下腹壁内收,平底,近乎假圈足。盖圆拱,罩住口沿。肩腹部饰兽面象鼻形钮,钮衔带练大铜环。一件高35、连耳宽51.5、口径25.1厘米(图三二)。冰(温)酒器一对。出土时每件上置铜勺一件(图版柒:2)。全器为一大方鉴,内装一方壶,方鉴有镂孔盖,盖当中有方孔,刚好套住壶的口沿。方鉴底部四角下有用前肢和胸部承托方鉴的四兽,似为四足。鉴身上部的四角及四边,各有一条拱曲伏攀的龙作耳。方壶唇平沿外折,盖为子口,盖上有四个环钮。壶身无颈,溜肩,下腹内收,有方矮穿眼圈足。在方鉴底部与圈足穿眼相应安有弯形栓勾,正好插入方壶圈足的眼孔里,其中一只栓勾装有倒勾,插入后,倒勾就自动倒下,使之稳固,方鉴长宽为76×76、高61.5厘米(图三六一三八)。尊和尊盘各一件(图版柒:3;图三三一三五)。出土时,尊放于盘内。尊作喇叭状,唇沿外折,下垂,形成宽沿,颈部较高,腹圆鼓,镂孔高圈足。口沿剔透镂空,成为两层,外层为高低相间的蟠虺纹,内层为蟠螭纹。颈部饰四个豹形爬兽,腹部伏四龙与圈足上的四龙相对应。盘口外折下垂,直壁,平底,下附四龙形蹄足。口沿上另附四个摳手状方耳,耳的两侧为扁形镂空夔纹。在四耳之间,各有一条龙攀附。尊高33.1、口宽62、腹径14.5、底径15厘米。盘高24、宽57.6、口径47.3、盘深12厘米。炒炉一件。形似双层盘,上层为盘,下层为炉。上层盘圈底,略深,盘外附两提梁,盘下四兽蹄形足,略瘦高,足立于炉口上。炉亦作盘形,近似平底,底上有扁方形镂孔,炉盘下有三个兽蹄形粗矮足。出土时,上层盘内装有鱼骨,下层炉盘已烧裂变形,有木灰。通高21.3、盘、炉口径略等约39.4、上盘深6、下层深约3.5厘米(图七)。鹿角立鹤一件。出于东室。鹤作展翅状,头两侧插鹿角,腿粗壮立于长方座上,座上有四个环钮,鹿角上及颈脖上,饰错金云纹。通高142、鹤身高109.5、翅宽53、座44.5×42.4厘米(图版柒:1)。以上诸器,凡未说明出自某室者,均出土于中室。这些铜器(包括一些小勺),绝大多数有铭文。铭文有在器(盖)内,有在口沿,也有在器身外的,部位虽不一致,但内容相同,都是“曾侯乙乍用终”(图八)。该墓铜器的制造,采用了浑铸(整体浇铸)、分铸及浑铸分铸相结合等多种方法,个别还采用了失蜡法熔模铸造工艺。有一些纹饰与附件,是在主体做好后焊接上去的,有锡焊、铜焊、铅锡合金焊接等,同时还使用了锢铸与铸接的方法。铜编钟是浑铸的;钟虡铜人底座是浑铸和分铸结合的;建鼓的铜鼓座是分铸和焊接结合,综合采用了各种焊接技术;尊和尊盘附饰的镂空花纹,是我国早期采用的熔模铸造工艺。个别器物则是分别制造构件,用榫头榫眼装配上去的,如鹿角立鹤上的角、翅膀、双腿都是分别制造后,再安装的,冰(温)酒器方鉴上的四角装饰也是如此。这批铜器的纹饰,主要有龙纹、夔纹、兽或兽面纹、蟠螭纹、蟠虺纹、绹纹等,并采用浮雕、透雕、镂孔、错嵌等工艺。多数浮雕采用印模方法;镂孔是范铸时一次铸成的;少数饰件是先将纹饰铸好再焊接于器身之上,浑然一体,给人以浮雕或透雕之感;错嵌方面,有错金、错红铜和嵌绿松石等。(三)车环长回归墙下的铜回归本为地质车环的车环车盘、车带盘、马1盘图2出土兵器有戈、矛、戟、殳、箭、弓、盾、甲等,共四千五百余件。少量出自东室,绝大部分出自北室。这次出土的兵器数量很多,其中有些是过去少见的。比如:三戈戟:比较完整的有三件。出自北室。通长约3.43米(图版玖:1)。三戈一矛同装于一秘上;矛装于秘的顶端,往下为一件有内的戈和两件无内的戈。戈之间的距离4.7—5.3厘米。三件戈援长略有差别,自上而下依次递减。殳七件。均出自北室。殳头呈三棱矛形,其后部和殳杆上段各有一个球状铜箍,二铜箍相距33—51厘米。铜箍为花球状的殳六件,刺球状的一件。殳杆通长约3.29—3.40米,直径约2.8—3厘米。此种殳与古书记载不同,而自铭为“殳”(图版玖:2)。北室还出土一种带环长杖,共十四件。通长3.13—3.23米。杖杆两端各套一铜饰,一端的铜饰为圆筒形,筒长6—8厘米,顶部有一钮,环状,可以穿系绳子之类;另一端的铜饰是八棱筒形,长11厘米。这些长杖与其它的兵器放在一起,但它既无刃也无锋,很可能是古书上所说的殳。许多兵器上有铭文,如见于戈者,有“曾侯乙之寝戈”、“曾侯乙之用戈”、“曾侯乙之走戈”、“曾侯之用戈”;见于戟者,有“曾侯乙之用戟”、“曾侯之戟”、“曾侯之行戟”、“曾侯之用戟”、“曾侯之行戟”;见于殳者,有“曾侯之用殳”;等等(图版玖:4;图九)。字体为篆书,少数为鸟篆。部分铭文是错金的。有些戟不仅有铭文,在戈内上还有刻划的花纹(个别还错金),在一件戈上铸一鸟篆“曾”字,十分精巧。车马器也都出于北室和东室,计有车辔、车伞盖、马衔、马镳、马饰等共一千余件。马镳是骨质的,形状似动物的角,略弯,体呈六棱或八棱形,长短大小各异,上面均用漆画花或刻花填漆。马饰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中空便于穿缀,面贴金箔,并饰绹纹、涡纹、三角云纹。车辔只出于北室,共七十六件。有的有错金纹饰,个别的有铭文。有带矛车辔二件,矛的双刃制成五道连弧,锋、刃皆利。这种车辔显然是为战车特制的。通长分别为42和37.5厘米(图一一)。此外尚有带环车轡。(四)竹制的制作与设计木制用具主要出自东室与中室,少量出自北室及西室。有箱(衣箱、食具箱、酒具箱等)、案、几、盒、杯、豆等。皆髹漆。其中有不少工艺水平很高的器物,如:衣箱五件。出自东室,箱内物品已朽烂。器身为长方形,箱盖隆起,盖与身的四角均有把手。箱外以黑漆为地,绘红彩花纹;内髹红漆或黑漆。其中一件箱盖上阴刻“紫锦之衣”(图一〇)字样。并绘有扶桑树、太阳、鸟、兽、蛇和人持弓射鸟的形象。一个角上还有漆书二十个字。另有一件衣箱盖上,围绕北斗标有二十八宿的名称位置,旁边画有青龙、白虎图象(图版伍:2)。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关于二十八宿全部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食具箱二件。出自中室。长方形,盖、底同大。盖、底两旁均钉铜扣,大概是便于拴绳携带。器表里均髹黑漆。一件内装铜鼎两件,铜盒两件,铜盒置于铜鼎的三足之间;一件内装四环钮铜罎一件,铜勺一件,木盒笼格三层,方形高筒盒一个,竹夹一件。酒具箱一件。出自中室。长方盒形,外髹黑漆,内髹红漆。箱内装漆耳杯十六件,圆木盒一件,小方盒四件,木勺二件,竹二件。几一件。出自中室。由三块木板嵌榫接成。竖立两块木板为几足,平嵌一块木板作几面。立板内侧有榫槽、榫眼,平板两端有榫头。全身黑漆为地,加简单的朱漆图案。桶二件。均出自北室。有一件保存较好,分盖与身两部分,身为一整木横凿雕成,即将一截整木凿成圆形,再将内部鑿空。底平,边缘下留三矮足,上部留下子口承盖,盖隆起。全身内髹朱漆,外施黑漆,身部上中阴刻三组图案,当中一组主要为三角几何纹,上下两组及盖为变异的云雷纹。鸳鸯形漆盒一件。出自西室。整体似鸳鸯,颈下有一圆柱形榫头,插入器身,颈部可以转动。身部雕空,背上有一长方孔,安置一长方盖,盖上浮雕夔龙,尾平伸,翅微上翘,足作卷卧状(图三〇)。全身黑漆地,朱绘鳞纹,间饰小黄圆点。腹身两边,一边绘撞钟图,一边绘击鼓、舞蹈图。豆十六件。出自东室与中室。分有盖与无盖两种。无盖豆又有高、矮两种。东室所出四件盖豆较为精致。其中一件(图版伍:1),口椭圆形,胎较厚,盖隆起,盘较浅。豆盘两侧,附加两方形大耳,豆柄上粗下细,座大底平。盘、耳、柄、座是分别作成的,保存较好。盖顶及耳上仿铜浮雕盘龙纹,衬以鲜艳的彩绘。豆满身以黑漆为地朱绘变形凤纹、棱形纹、网格纹等,少数地方加描金黄色。竹制用具主要有竹席、竹笥、竹筒等,都已朽残。在椁盖顶上,中室的椁底板上和棺内以及有的器物上,都有人字形纹的竹席。竹笥出在东室和中室,有的内装瑟码。东室有一件小竹笥,盖已残破,器身长方形,用细篾编作人字形纹,在口部、肩部用宽篾加固,出土时,内装木梳一把,小铜带钩一件,小圆木棒三根。(五)玉饰的制作工艺金玉服饰三百多件,主要出自东、西室各棺内。主棺内出二百多件。金质服饰较少,仅有四件带勾和一件金镂玉璜。绝大多数是玉饰。器形有璧、环、瑗、璜、玦、佩、梳、带勾等。玉璧数量较多,有的器形也较大,主棺内有一件(图一二),直径15.7、好径7.1、厚0.8厘米。玉饰的质料有青玉、碧玉等。纹饰以云纹为主。制作上采用了浮雕、透雕、阴刻、双面雕花、单面雕花等多种工艺;下面介绍在主棺内出土的几种玉饰:金缕玉璜系用金丝将两块玉片缀在一起,呈半圆形,璜上双面浮雕云纹(图版捌:2下)。透雕玉璜其中一件透雕四条龙,对称卷伏,龙身上又阳刻纹饰,细腻逼真(图版捌:2上)。玉佩挂饰全长48、宽8厘米,系用四块白玉石分别雕成龙或其它图象,共十六节,再用三个椭圆形活环将其连成一串,可以折卷(图版捌:1)。活环上均有榫头和铜销钉,可以装卸。再如一些牛、羊、猪、狗、鸭等动物小玉件,最小的稍大于一粒稻谷,最大的比一粒蚕豆还小,小巧玲珑,形象生动。(六)足四甲形石墨色深入混合的状况,武帝纹,纹,云雷,形5.金制小器皿共五件,皆出自东室主棺之下,有盏、勺、杯、器盖。金盏(图一三)制作最精。带盖,环耳,平底,三足外撇,均作倒置的凤首状。盖上有圆钮,通过四个短柱与盖身铸在一起。盖的口沿安有三个边卡,与盏口正好扣合。盖上围绕圆钮逐圈饰蟠蛇纹、绹纹和云雷纹,盏口沿下饰一圈蟠螭纹。盏通高10.7、口径15.1、足高0.7厘米,重2.15公斤。盏内置镂孔金勺一件,重50克。(七)《隋书》记载“仪炳”的信息计二百多枚。均出自北室,与兵器、皮甲等放在一起。因编缀的绳索已朽,出土时已散乱。整简长度多为72——75厘米,宽1厘米左右(图版玖:3)。从简上残存的绳痕判断,系用上下两道细绳编成简册。绳痕上下的两字间隔离较大,似先编好简册再书写。简文墨书,字体与常见的战国楚简一样。保存基本完好,字迹大都清晰可辨。除个别简两面书写外,都是写在篾黄一面。书写从顶端起,不留天头。每简字数不等,总计约六千六百字。据初步整理,竹简主要记载用于葬仪的车马兵甲,大体包括:一、车马的组成,记述什么人的什么马为(服)、骖、,共驾一乘什么车,属于哪一个机构。如:“都牧之为左骖,高都之骄为左,大首之子为右,都牧之为右骖。新官人之驷=(四马),右。”二、驭车者的组成,记述什么人驭什么车以及驭什么人的什么车。如:“哀·驭左旆”、“黄·驭肇轩”、“所驭·坪夜君之车”等。三、各种车辆的装备,包括甲胄、兵器和配件、饰物。如说什么车上有几件什么样的“楚甲”、“吴甲”、“弓”,什么车为“?轮”、“轮”等等。所记车马,凡说是什么人的,当为他人所赠,此外应是死者家室自备的。竹简的记载与墓中出土的实物不符,如墓中完整的车马根本没有;有枚小结简说某几种车“大凡四十乘又三乘”,但出土的车辔全部才七十六件;简文中的驭车者,墓中没有发现。这说明竹简所记车马,很可能是参加葬礼的仪仗队伍,只有一部分车马器下葬墓中。至于是否另有车马坑,因墓坑周围早已不是当年面貌,无法查明。兵器数量,简文记载的比出土的少,如戈头,简文记载九十多件,出土一百三十多件,亦不相符。简中出现的许多车马赙赠者和驭车者的官衔名称,如王、令尹、宫厩尹、连敖等,与楚国的官名相同;驭车者当然是曾国的官吏,赙赠者则很可能是楚国官吏;不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反映出该墓与楚有密切关系。(八)弹簧形器、罐除了上述随葬物品外,此墓还出土丝麻织品、金属弹簧形器、陶器等,丝麻织品主要出在椁顶上的篾席上面、棺内及某些器物上,已朽腐,只存一些残片。金属弹簧形器出自东室,数量很多,至今仍可拉伸。有黄金作的,金丝直径0.5毫米,簧长1.6、外径0.45厘米;有铅锡合金作的,直径1毫米,簧长2.1、外径0.5厘米。这些弹簧形器用丝线穿着,分别缠绕在二十个绕有丝线的木团上。用途不明。陶器仅有陶壶两件(出自中室),小陶鼎一件(出自西室)。中室盗洞下的淤泥中还出土残豆(盘)片十余块,这些豆片是否盗墓者带入,很难确定。总之此墓随葬陶器很少。曾侯墓出土青铜器物当为曾侯时的先君之器中室出土的铜鎛上的铭文,为这座墓的断代提供了可靠依据。铭文(图一四)说:“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之于西阳,其永用享。”宋代安陆曾出土过两件铭文与此相同的铜钟,说明这样的钟或鎛,当时制作多件。铭文曾见于宋代著录,只是“返”字有所不同。前人已考证出钟上的纪年为楚惠王五十六年1,即公元前433年。因此,随县曾侯墓埋葬的时间当在这一年或稍晚。墓中出土的器物,有的与年代稍早的寿县蔡侯墓的同类器物,如鼎、盥缶等形制极为相像2,表明时代接近,可作为这座墓葬时代在公元前433年或稍晚的一个佐证。墓中出土的青铜器物上,几乎都有“曾侯乙乍用终”、“曾侯乙乍”的铭文。许多兵器上也有“曾侯乙之……”的铭文。据此,曾侯乙无疑就是这个墓的墓主。一些兵器上有“曾侯”“曾侯(或作)”的铭文,则当是“曾侯乙”的先君之器。此墓规模之大和随葬品中有显示身份等级的九鼎八簋之类的铜礼器以及编制龐大的编钟、编磬等,与当日礼崩乐坏情况下列国诸侯僭用天子之礼的葬仪,情况也是相符的。应根据其所藏社会历史情况,曾侯乙墓的发掘,对于曾国和楚随县曾侯乙墓的发掘为考古学和历史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墓主人身份清楚—是一个诸侯国的君主。墓室虽有盗洞,但绝大部分器物都未被扰乱破坏,随葬器物及其陈放方式基本上保持着当年的模样,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列国诸侯墓葬的典型。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和金器、玉器、漆木器等,在同期墓葬发掘中都是罕见的,特别是钟、磬、鼓、瑟、琴、笙、箫、笛等乐器,种类全,数量多,制作精,保存好,更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这些都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整套编钟,经过音乐工作者的研究和试验性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