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腭种群生物学特性及饲养管理_第1页
棘胸蛙腭种群生物学特性及饲养管理_第2页
棘胸蛙腭种群生物学特性及饲养管理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棘胸蛙腭种群生物学特性及饲养管理

人工培育侧木青蛙历史悠久。一些科学家对侧木青蛙进行了繁殖、人工生产、卵数、卵孵化率、各种地理位置、温度、饲料、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但很难确定哪种植物会被人为繁殖后被营销失败。蝌蚪的饲养管理是棘胸蛙养殖中的关键部分。蝌蚪积累更多的能量,以较大的体型变态可进一步提高生存潜能。变态时的体型大小会影响幼蛙以后的生长及繁殖,如影响成体的运动能力、性成熟时间以及大小、繁殖成功率等。快速、准确、及时的判断棘胸蛙蝌蚪个体发育状况,对饲养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棘胸蛙从孵化到变态需要80~90d,蝌蚪的胚后发育为26~46期,了解每一期发育所需时间、发育规律对棘胸蛙蝌蚪的饲养管理有很大帮助。1大气候区分布特点天井山林场新桥区,位于广东北部乳源县,紧邻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南端,地理坐标为24°42′53″N、113°03′58″E,海拔600m。林场处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大区南岭气候区,为中山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7~20℃,月最高温度29.9℃,月最低温度9.4℃。一般年份降雨量2100mm~3500mm,雨量70%集中在每年的3~6月份。周围植被主要为低山常绿阔叶林、人工针叶林和部分针叶阔叶混交林等。山间溪流多有棘胸蛙栖息,是棘胸蛙的自然分布区域。使用混凝土人工修筑蝌蚪饲养池,规格为3m×4m,上方搭建遮阴棚,使用水管引山间溪水至池中,水深30cm,饲养池另一端设置一出水口,保持水体流动。2测试方法2.1蝌蚪发育分期的测定利用人工孵化的同一批棘胸蛙蝌蚪,在蛙场的蝌蚪池中饲养,每隔5d随意捞取池中蝌蚪20尾测量相关数据,用游标卡尺记录蝌蚪的头体长(自吻端至肛的长度)、全长(自吻端至尾末端的长度),精确至mm,观察记录蝌蚪发育的分期。到野外寻找野生的棘胸蛙蝌蚪,捕捞、测量记录蝌蚪的头体长、全长,精确至mm,并观察蝌蚪所处的发育分期。2.23阶段的评估参考戈斯纳(KennethL.Gosner)(1960)提出的分期标准,根据实际观察蝌蚪发育的主要特征,确定分期。2.3总体模型的建立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初步描述性及探索性统计分析,绘制箱式图;数据描述采用平均值±标准误;不同分期蝌蚪,人工饲养与自然环境下不同组间总体平均值差异的对比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蝌蚪发育折线图使用Office2003Excel绘制。3结果与分析3.1皮肤褶发育至发育的阶段选用蛙场2010年6月14日孵出的147尾棘胸蛙蝌蚪,均为同一批次所产受精卵孵出,饲养于独立的蝌蚪池中。刚孵出的蝌蚪极为脆弱,对其进行捕捞测量伤害很大,因此待蝌蚪发育一段时间后开始相关的研究工作。7月1日(18d后)进行首次观察测量,发现蝌蚪仍未进行后肢芽的发育,仍处于胚胎发育期。研究结果(表1)表明,蝌蚪从卵囊孵出到后肢芽出现(26期)需31~32d,期间蝌蚪头体长发育至(0.98±0.02)cm,全长发育至(2.90±0.06)cm。26~30期为后肢芽发育期,后肢芽一直包裹在皮肤褶内发育,先出现一个小芽,后逐渐发育变长,需12~17d。此阶段蝌蚪头体长发育至(1.63±0.04)cm,全长发育至(4.61±0.08)cm。31~37期为5趾分化过程。后肢芽仍包裹在皮肤膜内,掀开皮肤褶可见后肢芽呈桨状,逐渐开始分化出5趾的形状,后肢开始从皮肤膜伸出,需13~15d。此阶段蝌蚪头体长发育至(2.15±0.02)cm,全长发育至(6.45±0.09)cm。38~41期,蝌蚪后肢出现蹠突,5趾表面形成浅色圆点,泄殖肛孔以一皮肤褶相连,后逐渐消失,此过程需9~13d。此阶段蝌蚪头体长发育至(2.13±0.03)cm,全长发育至(6.83±0.10)cm。42~46期为口裂发育期。蝌蚪口裂出现,之后进一步加深,从侧面看,口裂最后可达眼后;前肢开始出现,2前肢出现并不同步,右前肢先出现;尾开始萎缩,45期时只余1个尾突,最后消失,完全变态成小蛙,此过程需11~12d。此阶段蝌蚪头体长发育至(2.52±0.04)cm,全长开始下降。此次观察棘胸蛙蝌蚪从孵出到变态完成需约91~92d,26~41期蝌蚪的头体长均值及全长均值均随发育时间增加至最大值,然后全长开始减小(图1)。3.2蝌蚪发育时期人工饲养状态下棘胸蛙所产的受精卵一般粘连在预先放置的石棉瓦下,呈葡萄串状。将有受精卵石棉瓦快速搬至蝌蚪池中孵化,以受精卵被水淹过且不着地为宜,水温为24~26℃左右。蝌蚪从卵膜孵化出后,饲喂蛙场配制的蝌蚪饲料(麦麸、豆粕、玉米粉、鱼粉,比例为1∶1∶3∶2),每日早晚各1次,饲喂量以次日略有剩余为宜。蝌蚪自孵化出膜经91~92d即可变态成幼蛙。将蝌蚪的发育期划分为3期:Ⅰ期为后肢芽发育期(26~30期),Ⅱ期为5趾分化期(31~40期),Ⅲ期为变态期(41~46期)。与野外自然环境下相同分期的蝌蚪,进行头体长及全长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由于野外自然环境下变态期的蝌蚪数量稀少,数据量不足,故仅对Ⅰ期及Ⅱ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2,数据分布如图2、图3。对Ⅰ期和Ⅱ期的蝌蚪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Ⅰ期人工饲养的蝌蚪(53尾)与自然环境下的蝌蚪(46尾),头体长总体平均值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长总体平均值间差异亦不显著(P>0.05);Ⅱ期人工饲养的蝌蚪(125尾)与自然环境下的蝌蚪(70尾)头体长总体平均值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长总体平均值之间差异亦不显著(P>0.05)。4结论和讨论4.1隆肋蛙蝌蚪胚发育发育特点26~30期,棘胸蛙蝌蚪后肢芽一直包裹在皮肤褶里发育。皮肤褶与底部尾鳍相连,形成左右2片荚膜,膜有一定厚度呈半透明、乳白色。31~37期,随着后肢5趾的分化,皮肤褶逐渐消失,后肢从皮肤褶中伸出。隆肛蛙蝌蚪胚后发育过程中亦存在类似结构,在26~35期间可起到保护层和保暖层的作用,是隆肛蛙蝌蚪对寒冷水环境的一种适应。皮肤褶除对后肢的发育起到保护作用外,也是对溪流型生活的一种适应,后肢芽在皮肤褶内发育,可使蝌蚪在后肢发育过程中,身体体型仍保持为流线型,对蝌蚪在溪水中游动、觅食、躲避危害均起到积极作用。4.2人工饲养的蝌蚪发育状况棘胸蛙蝌蚪属山间溪流型蝌蚪,对水中含氧量、水质、遮阴等要求极高。该试验采用的人工饲养方法为模拟自然环境法。使用遮阴网,模拟山间溪流荫蔽的环境;引溪水至饲养池,保持水体呈流动状态,保证水中含氧量、水质等条件与自然环境一致。棘胸蛙蝌蚪无吸盘,不能吸附在石头上,极易被溪水冲走,一般在水速缓慢的汇水坑内活动,人工修筑蝌蚪池可模拟水流缓慢的栖息空间。相同分期的人工饲养蝌蚪与自然环境下的蝌蚪,在个体大小上差异不显著,表明人工饲养的蝌蚪发育正常,该模拟生境的饲养方法切实可行。棘胸蛙蝌蚪的胚后发育,头体长及全长随时间均呈整体增长,在(77.58±1.70)d(41期)后开始下降,表明蝌蚪已开始进入变态期,尾开始收缩。期间,蝌蚪停止从外界摄食,依靠吸收尾部作为发育中的营养,头体长也会因停止摄食略微下降。从孵化出膜到41期,是蝌蚪主要积累能量的阶段,此阶段的科学合理饲养尤为重要。主要工作为经常检查蝌蚪的发育是否正常,及时调整蝌蚪饲料中的营养结构,保证蝌蚪有充足的能量积累,以较大体型进入变态期。将蝌蚪发育过程进行分期的方法也可用于蝌蚪饲养管理。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