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如何认识易不言天的道和德_第1页
《周易》如何认识易不言天的道和德_第2页
《周易》如何认识易不言天的道和德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易》如何认识易不言天的道和德

简单地说,没有天泽干。——《外传》卷一乾论之一(原文略)想要弄明《周易》之道,首先应该弄明《周易》对于道和德两个概念的真正含义,泾渭分明地同老子《道德经》的观点划清界限,①摆脱他的影响,才可逐步深入,观其会通,神而明之,应乎万变。我在研究《周易》的同时,先完成了《老子衍》一书,把重点放在专门揭露老子思想的原形方面,与人共见,然后在我的这部《周易》中再阐述我自己的主张,与老子对立,目的就是为了这样可以使读者容易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而可以开物成务,创造出掀天动地的伟大事业来。②《周易》所讲的道是怎样的一种道呢?它是指体现于物体本身之中,因而生起天地间的一切作用而言。③万物生成发展以后,必然要表现出多种具体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又必然要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象数理似的,可以令人推寻.这种有数理性的规律凭借着物体的运动发展,生起了作用,从而表现为各种实际的行为.这些行为如果合乎体现于物体本身之道,于是称之为德。④由此可见,道是根据数理性的规律,推求具体的形象而抽绎出来的,所以它是自然的,⑤客观的,既自然而又客观,所以道决不凭藉于人,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至于德,则完全看它怎样利用道的程度而定,没有主观活动的余地.而且既然生成发展乃是必然的趋势,则利用道也就成为迫不容已的要求.⑥无法避免。以人来说,怎样发挥这一迫不容已的要求来利用道,其中就大有可为,而人可以助道,⑦使用自然客观之道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了。也可以这样来说,道如果不依赖于人的帮助,纯粹听其自流,则人的地位将降低,与无知的万物相等,这样,道的作用便将有废弃的危险。相反,如果人来助道,则必将迫不容已地深入研究,因而可以选择阴阳变化的精萃作用,作为确定天地所以生生不息、发展不停的基本原则,⑧这样,便可以进一步统制天道。乾卦《彖传》曾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其意义即在于此。明白了上述道理,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周易》不言天而言乾的真正含义了.所谓乾,是指道用的德能而言,不是指道体的形象而言。作《易》的圣人扶植人道,成其德能,所以特别选用了这个乾字.或者圣人是经过选择阴阳的作用,确定其可以生起人的伟大德能,而为了贯通天地人的三才之用吧!总之,天字仅仅代表形象,乾字则足以代表行为德能。《周易》重视行为德能,反对自然自流,所以不言天而言乾.况且阴阳并行,决非孤立。⑩以自然界而言,天不偏阳,地不偏阴。以人而言,男不偏阳,女不偏阴;君子不偏阳,小人不偏阴。所谓天地,是指由自然界天上地下的位置而言。所谓阴阳,是指物或人的材质性情而言。所谓乾坤,是指物或人的行为德能而言。材质性情固然没有定位可言,但是却能生起作用,见于行为,成其德能;而行为既见,德能既成之后,又可以反转过来影响材质性情,使之更加完善。11从而可以奠定天地之位,秩然而有序。《周易》乾卦《大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谈代表天的乾卦而特别提出“行健”二字,其重视行为德能之意,已经昭然若揭。那么,以天而言,周行乎天地之外,深入乎九地之中,随时随地,天都在行动着,怎么能有固定之位呢?……由此可见,《周易》言乾而不言天,不过是强调致用方面而已.12但是,有人会不免发生疑问。他们或者要这样地提出问题:如你所说,男不偏阳,女不偏阴,所以使其如此的,可以说是天地;至于天不偏阳,地不偏阴,又该是谁来使其如此呢?对于这一质问,我当然要这样来答复,使天地如此者是道.于是他们又将追问: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明确地提出道在天地之先的命题;你认为道使天地如此,也就无异于说,先有道而后生出天地;你又认为,天不偏阳,地不偏阴,又无异于说,阴阳混成,不可分割;既然如此,难道老子的思想可以成立吗?对于这一追问,我干脆回答说:非也。老子根本不认识什么是道。所谓道,是指天地所生起的精萃作用而言。这一作用体现于天地本身,与天地同时并行,要有同有,要无同无,不分先后。14如果道先天地以生,那就必有只有道而无天地之日,精萃作用又将寓于何处?既无所寓,不能生起作用,又有谁来能以称之为道呢?浅而言之,生男生女,完全是人们生理作用的一种自然变化。这一生理的本能,日日夜夜地在起变化,促进生育,于是,或成为男,或成为女,并不是由什么在上的碧霄之天与在下的黄土之地来赐予人的。所谓天地生人,不过如此而已,何况所谓道生天地,怎么能认为道在天地之先,而造天造地呢?至于“有物混成”之说,更为荒谬。只因老子单纯地看见阴阳二者相依不离,似在相抱相合的状态之中,因而轻率结论,便认为道在混成阴阳,实则他只见其相合而不明其相合的微妙作用,所以走入歧途。阴阳相合的妙用,可以利用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来加以说明。濂溪说:“无极而太极,”15真是片语扼要。太极二字,即指阴阳相合的妙用而言。太者,极其大而无上之辞。极者至也,谓道至此而尽,不能更为有所超越。既然至大无上,高不可越,所以也可以说是无极。无极者,至大无外,无所不极,无有一极之义,所以说“无极而太极”。正因其无极,才可以称之为太极。这样的太极,就是阴阳之道的实际情况。阴阳之道,一往一来,往来交感而动静以生.动则阳性特别表著,所以说太极动而生阳。静则阴性特别表著,所以说太极静而生阴.所谓动静,乃一阴一阳同时并行的动静,并不是初无阴阳,因动静而始有阴阳。16一动一静,必然各有其时;动静不息,又必然各有其纪。运动不停,而既有时间性,又有纪律性,所以名之为道.这个道,以人的生理作用,吸取水谷,营养血气来说,消化各有其时,营养各以其类。经过化合作用,可以说是合异为同而起了新的变化;经过分析作用,可以说是化同为异而微细到不爽毫厘。如有一点点的不合生理规律,人便可能发生疾病。以此推论,道的作用完全是随着物体的运动变化而自然地逐步体现出来的。如果在阴阳还不曾一动一静之前,道即先在,混成阴阳,则与生理大相违背,成为病态之道,又怎能生天生地呢?以实说来,所谓道生天地,不过是说天地体现出道的纪律而已。天体现了道而见诸运动,便是行健而称之为:地体现了道而成为形势,便是顺受而称之为坤;再没有更先的东西而言。而且运动与形势各有其德能,都是在体现道的全体大用,也不是开始是混合之道,随后才分而为二,或健或顺。谈到分为阴阳,性才各异,则太极之道本来就具有一动一静的作用,因动静而不得不特殊表现,不能说成是先合后分。谈到阴阳混成,相合不离,则成为形器之后,仍然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偏不倚,也是混成,不能说成是混成在先。这一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妙用,象老子那样的思想又怎能领会得到呢?总之,作《易》的圣人有见于纯乎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