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五移除钱考_第1页
陕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五移除钱考_第2页
陕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五移除钱考_第3页
陕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五移除钱考_第4页
陕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五移除钱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五移除钱考

196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化遗产保护队联合挖掘了山西省满洲国刘胜及其妻子东扎墓。两墓均出土了大批五铢钱。1972年,考古研究所发表了《满城汉墓发掘纪要》,1980年,又发表了《满城汉墓发掘报告》,系统介绍了两墓的出土文物。但是其中发表的钱币资料有限,不能全面反映两墓出土的五铢钱的情况。最近,笔者对这批钱币重新进行了整理,发现了一批新资料。同时,我们将这批实物与史书及其它西汉墓葬出土的五铢钱及钱范相对照,对汉武帝五铢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现不揣冒昧、赘述于下,期望能够得到文物界、钱币界专家学者的指正。一、挖掘出的两枚银币(一)金抗风险钱刘胜墓出土铜钱2317枚,分别出于中室和后室,南耳室仅发现1枚。所出钱币除1枚为文帝时所铸的半两外,其余皆为五铢钱。该墓所出五铢从总体制作工艺看基本一致,钱面都铸有外郭,钱背内外郭均具,模铸后又都经过加工修整。一些钱的外缘上,可见明显的车削痕迹。但钱文五铢二字的写法不尽相同,钱面记号多种多样,铸造工艺更是有优有劣。《报告》依据钱文将这批五铢分为三型。然而这并不是郡国、赤仄、三官五铢分期的依据,仅仅是表示五字的三种不同写法而已。另有一种钱面记号为穿上横郭和穿下半星的五铢钱,钱币形制和制作精度与其他五铢有明显的区别,因五字交叉两笔缓曲,显然是作为Ⅱ型钱对待的。《报告》中虽提到后室的穿上横郭记号钱与众不同,但并没有发表其拓片,为便于参考比较,姑且定其为Ⅳ型钱。中室五铢钱计有2034枚,位于墓室中区西部,作成堆放置。其品类繁多,四型均备,钱币记号种类齐全。Ⅰ型365枚(图一:1~9)。多数比较精整,少数粗糙,个别有错范现象。篆文工整严谨,但部分也较了草,甚至有的钱文缺笔。五字交叉两笔斜直,或微有弧曲。铢字金字头有的呈三角形,有的是带翼箭镞形。朱字头方折,有的微圆折,下笔圆折。钱面记号多为穿上三角纹,另有穿上半星、穿下半星、穿上横郭、穿下横郭、四角决文,还有部分无记号。其中穿上半星的是两墓所出唯一的1枚(图一:3)。Ⅱ型1425枚(图一:10~46)。制作有精有粗。钱文有的秀美,有的粗劣。五字交叉两笔缓曲。铢字的写法与Ⅰ型钱基本相同,只是朱字下笔有的是方折。有传形钱和重文钱。钱面记号有穿上仰月、穿上粟文、穿上三角、穿下三角、穿上横郭、穿下横郭、四角决文,亦有部分无记号的。有的一枚有多种记号,如穿上下横郭四角决文(图一:43、44)、穿下横郭穿上长方文(图一:45)等等。其中穿上仰月、穿下横郭穿上长方文的各只有1枚,穿上下横郭四角决文和传形五铢各有两枚。Ⅱ型钱在该墓中数量最多,品类也最杂。不仅钱面记号种类多,而且在同一型同一种记号钱中,钱制也不相同。如穿上粟文钱,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的字体瘦长,有的字体宽胖。其它种类记号钱的情形也是如此。Ⅲ型249枚(图一:47~64)。造型较为精美。钱文疏朗、笔划流畅,五字交叉两笔弯曲,有的左右儿乎成平行状,如同两个“炮弹相对”(图一:62)。铢字的写法和前两型基本相同。钱面记号有穿上三角、穿下半星、穿上横郭、穿下横郭四角决文、穿上下三角文等。其中穿上下各有三角文的两墓仅出土1枚。另有1枚钱币,面穿略显周郭,似为内郭(图一:64)。部分钱币没有记号。Ⅳ型68枚。穿上横郭的63枚(图一:65~72)。铸造工艺极精。钱面、幕平整,外缘光洁。钱面外郭既宽又平,且高于钱文。钱文修长清晰、笔划流畅。五字交笔缓曲;铢字金字头呈三角形,少数为带翼箭镞形,四点长方,朱字上笔方折,下笔微圆折。钱背内外郭亦高挺平整,决无错范现象。这种钱币虽然风格一致,字形也有差别。有的稍高、有的稍矮。五字两横笔有的两面出头,有的左面出头,有的右面出头。有的笔划纤细,有的用笔粗放。除绝大部分精品之外,也有极个别稍显粗糙的。钱面记号为穿下半星的Ⅳ型钱计5枚(图一:73~76),铸造风格及钱文与穿上横郭记号钱基本相同。后室五铢钱共283枚。分别放于两处,一处以绳为贯和40枚金饼同装于漆盒之中,计278枚;一在东南角,仅5枚。置于漆盒中的五铢钱比较单纯,只有Ⅱ型和Ⅳ型钱。Ⅱ型162枚(图二:1~10)。其铸造风格及钱文与中室Ⅱ型钱相同。钱面记号有穿上三角、穿下半星、穿上横郭、穿下横郭、四角决文,还有无记号的。Ⅱ型钱多数为四角决文记号钱。其中106枚品相相同。这106枚五铢钱制作精细。钱面平滑。面郭较高,多为一边宽、一边窄,窄的一面上缘细如刀锋,向下渐宽。钱背内外郭宽窄不均、高低不平,不够规整。钱文宽窄适中,规矩秀美,篆体相同。五字交笔缓曲。铢字金字头呈三角形,四点长方;朱旁上笔方折、下笔圆折。最大的直径为2.54厘米,最小的2.42厘米。最重的4.9克,最轻的2.5克(图二:6~10)。Ⅳ型121枚(图二:11~20)。其中钱面记号为穿下半星的仅有1枚,其余皆为穿上横郭记号钱。钱币风格与中室Ⅳ钱相同。但有两种钱中室没有。一种字体较宽大(图二:11、12),一种字体较瘦长(图二:13、14),这两种钱穿稍大,外郭稍宽,郭高与钱文齐平,制作精良。(二)窦越界前42年前后五铢钱的分配窦绾墓由于没有准确纪年,其资料价值远在刘胜墓五铢钱之下。但我们与刘胜墓出土的钱币相对照,仍能看出武帝五铢的风貌。该墓共出土铜钱1891枚,也是有1枚文帝半两,其余为五铢钱。五铢钱出在中室南部东区,分两堆放置。窦绾墓所出五铢钱,仅有Ⅰ、Ⅱ、Ⅲ型,不见Ⅳ型。原《报告》作者认为窦绾墓的年代在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之前,较刘胜墓晚。但从五铢钱的出土情况看,窦绾墓的年代应早于刘胜墓。窦绾墓Ⅰ、Ⅱ、Ⅲ型五铢钱,与刘胜墓Ⅰ、Ⅱ、Ⅲ型钱特点相同(图三:1~10)。Ⅰ、Ⅲ型钱数量较少,分别为293枚和513枚。Ⅱ型钱占总数50%以上,有1084枚。无记号钱较多,达1355枚。记号钱较少,只有535枚。记号钱中,有2枚带有穿上三角和四角决文两种记号(图三:9),为刘胜墓所没有。另有一种郭边较宽的Ⅱ型钱,从拓片看极似刘胜墓Ⅳ型钱(图三:5)。但实物锈色发乌、郭边浑圆、钱面、背皆较Ⅳ型钱粗糙,与Ⅳ型钱截然不同。二、结论(一)车桥下型钱范的数量和规格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罢半两,行五铢钱”,令各郡国铸行面文“五铢”二字的钱币,为五铢铸行之始。元鼎二年(前115年),在郡国铸行五铢的同时,由钟官铸行一当五的赤仄五铢。元鼎四年(前113年),废赤仄,并“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刘胜卒于元鼎四年,恰是废赤仄、禁郡国、行三官五铢之时,这就使得其墓中具有了随葬三种五铢钱的可能性。满城汉墓出土的Ⅰ、Ⅱ、Ⅲ型钱,五字的写法有三种,铢字的写法也不相同。记号有十余种,而且不同的记号在三型钱中几乎同时存在。但从总体看,这些钱的钱文风格、钱币形制、铸造工艺、外郭、锈色等并不因面文书体和记号的不同而相异,而是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应该是同一时期的制品。1928年,吴金鼎在济南汉东平陵古城遗址中采集到两方残石范,五字便有不同写法。其中一方石范上,五字交笔既有直笔的,也有弯曲的。1976年洛阳王城公园出土两块五铢铜范,五字中间两笔由直而曲,铢字金字头有三角形,有带翼箭镞形,每块钱范上都有穿上横郭、穿下仰月或半星、穿上三角、无记号几种钱模。此外,近年莱阳古城、滁州市、潜山县等地均出土过五铢钱范,其质地、钱模数量、文字、记号也有差别。这些钱范,目前国内看法比较一致,即认为是郡国五铢钱范。满城汉墓Ⅰ、Ⅱ、Ⅲ型钱的杂乱情况,恰与郡国钱范的情况相符,反映出各郡国铸钱时由于政府在钱文、记号、郭边和铸工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各行其是的状况。Ⅳ型钱的风格与陕西澄城坡头村出土的铜五铢钱范风格相同。钱范上五铢二字字体修长,刻工极精。五字交叉两笔缓曲。钱模外径2.6,穿孔1.03厘米,穿孔上边都刻一深槽。据陈尊祥先生考证,穿上横郭是武帝三官钱的钱制。满城一号墓后室和中室出土的189枚Ⅳ型钱,钱径2.55厘米左右,穿径1厘米或稍强,钱文修长秀丽,铸工精细平整,郭边宽而高,各方面的特征都类似坡头村钱范,而与郡国五铢不同。此外,从西安附近历年出土的昭宣以后的三官钱范及各地出土的三官五铢实物看,都是文字规矩,郭边宽厚整齐,刻工铸工精细,在穿上加一横郭或穿下加一半星,与坡头村出土钱范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刘胜墓出土的189枚精致秀美的Ⅳ型钱,应是武帝元鼎四年上林三官的初铸钱。(二)郡国五铢的制作满城一、二号墓共出土郡国五铢4000余枚,几乎包括了目前所见郡国五铢的所有品种,有的还是过去未曾发现过的,为我们了解郡国五铢的特点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尤其是一号墓,葬于元鼎四年,所藏应包括郡国五铢自始至终各个年份的钱币。总的来说,郡国五铢制作得不大规矩,但其中也不乏精品。由于铸造产地、技术的不同,钱币的形制、大小、轻重、记号及铸造方法也不相同,千奇百异。1.字分布,为小t字,有的字大小、省均为篆书,但书写的随意性很强。五铢二字有的工整秀美,有的了草粗糙,有的字体宽放,有的字体狭长,还有的铢字宽大、五字瘦小,字体宽窄可相差2毫米,长短可相差4毫米。还有的钱文缺笔。五字交叉有直笔,有缓曲的,也有很弯曲的。铢字的金字头有三角形、有带翼箭镞形,四点有长有圆,朱字上下折笔有方折、有圆折、也有上方下圆的。2.从大、小转变的角度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钱径多数在2.5~2.6厘米之间,但相当一部分钱不合此制,最大的达2.77厘米,最小的仅2.39厘米。穿径多在0.9~1厘米之间,也有稍大或稍小的。郭厚一般在0.2厘米左右,肉厚则差距较大,从0.061厘米到0.18厘米不等,厚度相差近3倍。3.铢的重量分布法定五铢为3.25克,但由于铸造技术不同造成轻重不均。两墓所出郡国五铢最重的7.5克,最轻的仅2.5克,重量相差3倍。但普遍重量超过3.25克。我们将两墓郡国五铢称重,平均重量为3.956克。说明郡国五铢虽铸工较粗,但份量足够。4.角、穿上半星、穿上半星、穿上仰月、穿上各大长度两墓所出记号钱颇多,计有穿上横郭、穿下横郭、穿上三角、穿下三角、穿上半星、穿下半星、穿上粟文、穿上仰月、四角决文、四角决文与穿上三角、四角决文与穿上下横郭、穿上下横郭、穿上下三角、穿下横郭穿上长方文等10余种。并有传形钱,还有大批无记号钱。5.郡国五铢外郭五铢发行之初,汉王朝为了防止盗铜者磨取铜钱边缘,指令“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铬焉”⑨。满城汉墓所出郡国五铢,均有外郭。过去有一种意见认为,郡国五铢不修整外郭。事实上,郡国五铢不仅修整外郭,而且修整得比较整齐,只有少数郭边粗糙。绝大多数郡国五铢外郭较窄,在0.1厘米左右。极少数郭边较宽(图一:13、14,图三:6、20)。但宽郭一般修整为圆边或斜边,而不象后来的三官钱为平直的边。6.小基面形二十五卷钱由于各郡国铸造技术水平不一,铸工有精有粗。精者钱文清晰规整,布局疏密得当,笔划纤细而流畅,钱面、背平整,内外郭匀称光洁,数十枚钱如同出一模。这种钱徐州小龟山1号墓也有出土。又如刘胜墓后室的Ⅱ型四角决文钱也很精美。但有的钱币铸造极粗,钱文了草模糊,钱面、背粗糙,郭边残缺不平,一钱一样,难以入目。7.武帝初铸三官钱一般认为郡国钱较钟官铸钱含铜量少,含杂质多。我们化验了6枚各种记号的郡国钱,含铜量分别为80.99%、80.71%、88.04%、82.55%、84.67%、78.89%,除1枚接近80%外,其余均超过80%。另据《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所公布的五铢钱化学成份,除Ⅱ型穿上横郭以外的38枚郡国五铢钱,32枚含铜量在80%。由此看来,郡国钱并不完全等同于“奸铸”。但郡国及豪强铸钱,由于原材料产地不同,技术水平和铸造方法不一,其中铅、锡及微量元素有些差别。货币的颜色也多种多样,表面有红褐色、黑褐色、褐绿色、黄色、黄褐色,里面是深浅不同的红黄二色。从满城一号墓出土的189枚三官钱中,可看出武帝初铸三官钱有如下特点。1.钱文。篆书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钱文字体有的稍长,有的稍短,有的笔划纤细,有的稍显粗壮,但差别很小,风格一致。五字交叉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笔交接处略向内收。两横笔有的较长,外连轮、内接郭;有的一面连轮或接郭;有的较短,与竖笔恰恰相接。铢字金头有三角形,有带翼箭镞形,四点为长方形。朱字头方折,折笔与竖笔上端齐平,下折笔有方有圆。2.钱型大小整齐。钱径在2.55厘米左右。最大的2.57厘米,最小的2.48厘米,相差不到0.1厘米。穿径1厘米左右。郭厚0.2厘米或稍强。肉厚在0.064~0.122厘米之间,相差不到一倍。3.重量。4~4.5克的最多。最重的5.2克,最轻的3.4克,平均重量4.196克。4.记号。仅有穿上横郭和穿下半星两种。目前所发现的西汉三官五铢钱范,均为穿上加一横郭,因此王献唐先生和陈尊祥先生都认为穿上横郭为西汉三官钱制。但从出土实物看,穿下半星记号钱亦为数不少,有些还是与穿上横郭记号钱同出。如江苏丹徒东晋窖藏11、上海福泉山西汉墓群12、临沂银雀山5、6号汉墓13、江苏邗江胡场5号汉墓14,都有穿下半星三官钱出土。由此分析,武帝时定穿上横郭与穿下半星为三官钱的特殊记号,这种规定昭、宣至西汉后期一直沿用下来。5.郭边。郡国五铢是窄郭,三官五铢则是宽郭,这是区分两者的重要标志。武帝三官钱面郭宽0.13~0.14厘米,较郡国五铢宽0.03~0.04厘米,且高深平整,连接钱肉一面垂直。背有内外郭,亦高而挺,规矩整齐,少数钱背内郭四角处有不明显决文。边缘整齐光洁。6.铸工及成份颜色。铸工精细,面、背平整,内外郭宽窄匀称。从化验结果看,三官钱含铜量在70%以上,含铅量20%左右。这种铜、铅比例铸造时便于铜液流动,铸出的钱币硬度适中。钱币表面颜色一般为红褐色。个别是黑褐色,类似黑漆古,光亮可鉴。异常精美。里面也是红、黄色。(三)刘胜墓后室郡国五铢与三官五铢混合实行混收期刘胜卒年,恰逢废赤仄之年。这个年代本有出赤仄五铢的可能,蒋若是先生也曾撰文,认为刘胜墓后室所出Ⅱ型四角决文钱和Ⅳ型钱是赤仄钱15。但我们却认为两墓所出为郡国和三官钱,没有赤仄钱。纵观秦汉货币史。秦使用的半两为计重货币,初时文如其重。汉初因经济凋敝,半两数次减重,高祖时铸榆荚半两,吕后时行八铢半两、五分半两,文帝时铸四铢半两,武帝时行三分半两,对这种钱文不符钱重的状况,汉王朝始终心中有数。文帝时铸四铢钱,武帝初铸三铢钱,可能都是为了使钱文符合钱重而做的尝试。元狩五年改铸五铢后,钱币重如其文,轻重适宜,利于流通,是汉王朝经过数十年摸索后取得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前有郡国五铢,后有三官五铢,均为一当一使用,唯有赤仄一当五,其外形或重量或成色与一当一者应有明显区别。一是含铜量可能较郡国和三官钱高,以符赤仄之赤字。二是郭边与郡国、三官钱不同,以应仄字之意。三是个头应大或份量应明显加重,便于一当五使用。但观历来所谓赤仄,没有三条均备的。所示标本或近似于郡国五铢,或近似于三官五铢,不能使人诚服。蒋若是先生认为刘胜墓后室出土的Ⅱ型四角决文钱和Ⅳ型穿上横郭、穿下半星钱为赤仄五铢,但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测定和《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发表的化验结果,四角决文钱含铜量在67%~87%之间,极不平衡,且风格属郡国五铢。而且窦绾墓也有同样风格的四角决文钱,没有Ⅳ型钱,说明两种五铢年代不同,不可相提并论。Ⅳ型穿上横郭含铜量为70%多,也并不高。Ⅳ型穿上横郭和穿下半星钱的尺寸重量,虽与郡国五铢稍有差别,但大小轻重差别不大,何况这种钱本身重量尺寸也不完全相同。从出土情况分析,刘胜墓后室121枚Ⅳ型钱与156枚郡国钱混放在一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