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是一种语法虚构对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的一种解读
维特根斯坦的个人信息是现代语言哲学的一个吸引人的问题。围绕这个议题所进行的讨论中,首先涉及的是如何理解这个论证;其次是有关这个论证的合理性问题;还有就是如果这个论证是合理的,那么该如何看待它的理论意义。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试图给出一种对维特根斯坦原意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再来看这个论证的合理性及其理论意义。对于何为私人语言,维特根斯坦明确地说:“这种语言的语词指涉只有讲话人能够知道的东西;指涉他的直接的、私人的感觉。因此另一个人无法理解这种语言”。135(《哲学研究》,第243节,下文《哲学研究》用PI代表)这里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这种语言指涉的对象是私人感觉,这种感觉只有讲话人自己知道;二是这种语言只有讲话人自己理解,故称之为私人语言;三是私人语言与私人对象间存在着指称关系。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主要是围绕这三层意思展开的。一私人感悟的我痛me疼痛的语法结构维特根斯坦的第一个分论证是针对私人感觉的,他认为不可能存在只有讲话人自己知道的感觉。对于私人语言的维护者来说,如果的确不存在这样一种“私人的”感觉,那么这种论证将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因为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对象,私人语言就没有建立的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私人感觉的质疑构成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的核心内容。为了使论证具体化,维特根斯坦以“疼”的感觉为例子展开论证。私人感觉的维护者主张“只有我知道我是否真的疼;别人只能推测”,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说法在一种意义上是错的,因为“我疼”的时候别人往往知道;在另一种意义上没有意义,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并不会说“我知道我疼”。136(PI,第246节)对以上论证的进一步展开涉及到维特根斯坦对经验句子和语法句子的两种区分。所谓经验句子是指描述经验事实的句子,例如“这张桌子与那张桌子的长度相同”;“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这类句子的特点是它们有真假之分,例如“这张桌子与那张桌子的长度可能不相同”,“太阳早上可能不从东方升起”。语法句子并不描述经验,例如“每根棒子都有长度”。对于这类句子,“我们想象不出反过来是什么样子的”137(PI,第251节),对他们做出真假判断没有意义。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别人知道我疼”是一个经验句子,别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我痛。但是如果说“我知道我疼”,就有可能造成误解,“把实际上是语法句子的东西因为其形式而误认作经验句子”137(PI,第251节)如果把“我知道我疼”当成一个经验句子,那么就有其否定形式“我不知道我疼”,但这个否定形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说别人怀疑我是否疼痛,这话有意义;但不能这样说我自己。”136(PI,第246节)相对“我”而言,“我痛”是一个语法句子,“我”对“我痛”做真假判断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句子并不是对经验事实的描述,“疼的语言表达代替了哭喊而不是描述哭喊”。135(PI,第243节)由于这两类句子的不同,就存在句子的表层语法和深层语法的差别。在表层语法的意义上,“我知道这张桌子与那张桌子的长度相同”与“我知道我疼”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但在深层语法的意义上,他们的语法结构根本不一样。在前一个句子中,要或者不要“我知道”三个字,句子的意义完全不一样;而在后面的句子中,“我知道”三个字是多余的,它表达的意思就是“我疼”,因为“我”并不能怀疑或不知道“我疼”,“个人一般不能用‘我知道我疼’这话来说他自己(除非在开玩笑之类)。——这话除了是说我有疼痛还会是说什么呢?”136(PI,第246节)正因为以上原因,私人感觉的维护者主张的“只有我知道我是否真的疼,别人只能猜测”就是一句没有意义的话。维特根斯坦认为,造成这种语法误用的更深层次原因是私人感觉的维护者认为确实存在着不为别人所知道的疼。仿佛有一双向内看的眼睛,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疼,别人是看不到的。对于这种观点,维特根斯坦进行了深入的反驳。维特根斯坦认为私人感觉的维护者的错误在于单一化地理解语词的意义。我们知道,对传统实指定义观的批判是《哲学研究》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一种主要观点。在反私人语言论证中,维特根斯坦继续贯彻了这种观点。他认为,人们心中并没有一种疼的独特图画或事实与疼这个词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说话者并不是因为看到了这种图画或事实才说出“我疼”的语言。“不要总以为你从事实里解读出了你的话语,以为你根据规则把事实临摹到了话语里!”152(PI,第292节)维特根斯坦不承认有所谓私人感觉的存在,而强调疼痛的行为表现与疼痛语词之间的联系。他所想象的对话者提出问题:“但确有疼痛的疼痛举止和没有疼痛的疼痛举止之间是有区别的,这你总会承认吧?”维特根斯坦说:“何止承认?还会有什么更大的区别?”对话者说:“你却再三得出结论说感觉本身子虚乌有。”维特根斯坦回答:“它不是某种东西,但也并非乌有!结论只是:凡关于某种东西无可陈述,在那里乌有就仿佛和这‘某种东西’作用相同。”也就是说,无可陈述的某种东西和虚无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这就产生了悖论。怎么解决这个悖论呢?维特根斯坦说:“别认为语言始终以单一的方式起作用,始终服务于同样的目的:传递思想——不管这些思想所关的是房屋、疼痛、善恶,或任何其他东西;唯当我们彻底和这种观念决裂,上述悖论才会消失。”156(PI,第304节)如果我们把疼痛的私人感觉看成是理解疼痛这个语词的前提,就会造成上述悖论。因为对私人感觉的维护者而言,这种私人感觉是没法表达出来的,以没法表达出来的东西作为理解疼痛语词的前提,私人感觉就是某种不会进入语言游戏的神秘之物,与虚无没有什么两样。维特根斯坦用一个著名的关于“甲虫”的例子形象化地解释了私人感觉在语言游戏中所起的作用。他说:“现在设想每个人都对我说,就他而言他只是从自己的情况知道疼是什么!——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我们称之为‘甲虫’的东西。谁都不许看别人的盒子;每个人都说,他只是通过看他的甲虫知道什么是甲虫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每个人的盒子里装着不一样的东西。甚至可以设想这样一个东西在不断变化。——但这些人的‘甲虫’一词这时还有用途吗?——真有用途,这个用途也不是用来指称某种东西。盒子里的东西根本不是语言游戏的一部分;甚至也不能作为随便什么东西成为语言游戏的一部分:因为盒子也可能是空的。——是的,我们可以用盒子里的这个东西来‘约分’,无论它是什么东西,它都会被消掉。”153(PI,第293节)也就是说,如果私人感觉是一种别人都不可能知道的不可言传的东西,它就不能作为任何东西成为语言游戏的一部分,有没有私人感觉都是无所谓的事情,私人感觉和虚无也就没什么区别。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以传统的实指定义观来看待感觉语词与感觉之间的关系,单一化地理解语言。“这是说:如果我们根据‘对象和名称’的模型来构造感觉表达式的语法,那么对象就因为不相干而不在考虑之列。”153(PI,第293节)那么私人感觉的维护者关于私人感觉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呢?维特根斯坦认为与他们对词的用法的二元化理解有关,他用关于颜色的词的使用来说明这一点。“‘红’这个词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是否应该说它指称这某种‘面对我们大家’的东西,每个人除了这个词其实还应该有一个词来指称他自己对红色的感觉?或者是这样:‘红’这个词指称着某种我们都认识的东西;此外还对每个人指称着某种只有他才认识的东西?”145(PI,第273节)我们在使用红色这个词的时候是不是都要瞥一眼自己的内心,看到那种红色的私人感觉之后才有信心说我理解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情况并非如此,当我们看到一个红苹果,我们并不是只有能从苹果上剥下一层叫做我们自己的私人感觉的红颜色下来的时候才说苹果是红色的。“我的意思是:你没有‘指向你自己’的感觉;而人们反思‘私人语言’的时候,这种感觉却经常伴随着‘为感觉命名’”146(PI,第275节)私人感觉实际是私人语言的维护者反思的产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必要这种反思。红色指的是我们都能知道的东西,是我们在生活中学会使用的词。如果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能够正确使用这个词,就算是正确理解了这个词。准备过马路的时候,看到红灯就停下来不走,就说明理解了这种情况下红的意义,至于到底红的所谓私人感觉是什么是无法证实的,也没有证实的必要,因为它与遵守这种交通规则的语言游戏无关。“如果表现或传达这些语词在前一种情况下用得对头,那我又有什么道理在第二种情形下也说表现或传达?”147-148(PI,第280节)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维特根斯坦虽然否认私人感觉存在,但他并不否认包括感觉、记忆等在内的心理过程。“维特根斯坦希望消解私人对象和内在过程的图画,并没有否认内在生活的真实性和重要性。”127维特根斯坦认为如果要以这类心理过程的图画作为与之相对应的语词的意义的基础,就会妨碍我们正确理解语词。“疼痛的意象不是一副图画,在语言游戏里,这个意象也不能由我们称之为图画的那类东西取代——疼痛的意象在某种意义上是进入了语言游戏;只不过不是作为图画”155(PI,第300节)为什么疼痛的意象可以进入语言游戏呢,因为参与语言游戏的人可以通过语言、外在行为等理解并知道疼痛的存在。疼痛并不是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私人意象,它与包括疼痛行为在内的一切周边状况相关,却不能从这些周边状况中剥离出来独立作为疼痛语词意义的基础,当然也不能说疼痛行为单独就能成为疼痛语词意义的基础,孤立地从心理过程或行为过程来理解疼痛语词都会误入歧途。与疼痛语词相关的意象进入语言游戏仅仅意味开始语言游戏,疼痛语词的全部意义必须在语言游戏中获得,对疼痛语词的理解取决于说话者如何去使用疼痛这个词。疼痛虽然总与一定的身体部位相关,但感到疼痛的却是正在遭受疼痛的人。当我们安慰别人同情别人时,我们总是知道别人感受着痛苦。疼痛者并不能够有效地向自己展示所谓私人感觉,相反,“我可以展示疼痛,其方式一如我展示红色,展示直和曲,展示树和石头。——我们恰恰把这称为‘展示’”。159(PI,第313节)恰恰是通过这种外在的展示我们才能把握感觉的同一性,才能够识别人与人之间可以有相同的疼痛。感觉并不隐藏在人们的内心而与生活世界隔绝起来,感觉体现的是生活的意义。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使用的语词已经为感觉的识别与表达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自己创造一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私人感觉,这种企图恰恰会造成我们对感觉的误解。“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人们之所以会把感觉当作与其所是不同的东西,其来源在于:如果我设想正常的语言游戏没有了感觉的表达。我就需要一种识别感觉的标准;于是我们就可能弄错。”151(PI,第288节)通过以上论证,维特根斯坦表明,由于私人感觉的的维护者不懂得经验句子和语法句子、表层语法和深层语法的关系,以传统的实指定义观单一化地理解感觉语词的意义,这就造成了私人感觉悖论。这种私人感觉不能进入语言游戏,不能为感觉语词的意义提供任何基础,乃语法虚构的产物。J.库克说,“……私人对象这个概念不是出现在我们的日常思想和实践中的东西;它仅仅出现在我们深受错误的语法类比之影响的古怪时刻。”920如果不存在所谓私人感觉,那就不可能有所谓私人语言。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在一定的生活形式或语言游戏中,任何感觉都可以被有意义地谈论,也可以被有意义地展示。个体感觉与感觉语词相关联,但不是感觉语词意义的基础;相反,我们正是在学会使用感觉语词的过程中理解了我们的感觉,在使用语词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丰富着我们的感觉,给感觉以新的意义。这样,感觉总是与一定的生活实践形式相关,与在这种生活形式中人们公共使用的语言相关。感觉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中得到理解,与社会文化相隔绝的私人感觉不可能被别人理解,也不可能被私人感觉的维护者自己理解。二记忆与“控制”的关系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看到,维特根斯坦认为私人感觉纯属语法虚构。现在的问题是,即使私人感觉没法在日常语言中得到表达,不能进入语言游戏,但可以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只有感觉者自己能理解的语言吗?维特根斯坦的回答是否定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即使有所谓私人感觉,也不能在这种感觉与所谓私人语言之间建立起确定性关联。他依然用思想实验的方法来说明这一点,在这个思想实验中,他用符号“E”表示私人语言的一个语词。“我们来想象下面的情况。我将为某种反复出现的特定感觉做一份日记。为此,我把它同符号E联系起来,凡是有这种感觉的日子我都在一本日历上写下这个符号。——我首先要注明,这个符号的定义是说不出来的。——但我总可以用指物定义的方式为自己给出个定义来啊!——怎么给法?我能指向这感觉吗?在通常意义上这不可能。但我说这个符号,或写这个符号,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感觉上——于是仿佛内在地指向它。——但这番仪式为的是个什么?因为这看上去徒然是仪式!定义的作用却是确立符号的含义。——而这恰恰通过集中注意力发生了;因为我借此给自己印上了符号和感觉的联系。——‘我把它给自己印上了’却只能是说:这个过程使我将来能正确回忆起这种联系。但在这个例子里我全然没有是否正确的标准。有人在这里也许愿说:只要我觉得似乎正确,就是正确。而这只是说:这里谈不上‘正确’。”1140-141(PI,第258节)也就是说,要想通过注意力在某种私人感觉与“E”之间建立起确定性联系是不可能的。今天有一种感觉的时候我可以在日历上写下一个“E”,明天有一种感觉的时候我以为还是昨天的那种感觉,于是也在日历上写下一个“E”,但是谁能够保证明天写下的“E”指的还是与今天一样的感觉呢?这里没有评判的标准,依靠记忆自以为正确并不是一个标准,这完全有可能弄错。即使你今天和明天写下的都是一个“E”,但这个相同的“E”也不能保证今天和明天的两种感觉是同一种感觉。这样私人感觉与符号“E”之间的联系规则就建立不起来。“就仿佛我们转动一个把手,它看上去可以用来启动机器上的什么东西;其实它只是个装饰,同机器的机制毫无联系。”144-145(PI,第270节)通过记忆建立起来的印象中的联系并不可靠,不能成为私人语言与私人感觉之间联系的标准。“私人语言的规则就是关于规则的印象?——用来衡量印象的天平却不是关于天平的印象。”1141(PI,第259节)自己以为正确并不就是正确,仅仅局限在纯粹主观领域无所谓正确可言。也就是说,这种所谓的实指定义根本就不能建立起语言使用的基本规则。克里普克认为,反私人语言论证所讨论的实际上是遵从规则的问题,所以这个论证并不是从《哲学研究》的243节开始的。在202节中,维特根斯坦就已经把关于反私人语言论证所要表达的结论表达出来了,而得出这个结论的讨论才是有关私人语言论证的最关键的部分。923在202节中,维特根斯坦说,“因此‘遵守规则’是一种实践。以为[自己]在遵从规则并不是遵从规则。因此不可能‘私自’遵从规则:否则以为自己在遵从规则就同遵从规则成为一回事了。”123无疑这段话对理解反私人语言论证具有重要的帮助,提示着必须从人与人之间生活实践的视角去理解遵从语言规则。但这段话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语言,而主要是人类的行动方式,维特根斯坦这里是在不同的层面上谈论遵守规则的问题。应该说集中地讨论私人语言问题还是在243节到315节,当然前面的思想体现在反私人语言的论证中是不足为怪的,这恰恰体现了维特根斯坦思路的连续性。遵从规则论证当然是反私人语言论证的重要部分,但并不必然蕴含反私人语言的全部论证。三私人语言的命名活动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我们的感觉语言都是日常生活中所通用的语言,如果离开了这些语言,关于私人语言的讨论就没法展开,因为像“私人”、“语言”、“感觉”这些词都是生活中的通用语言。如果私人语言的维护者不使用这些词,他们甚至不能使用任何有意义的符号来指称他们的私人感觉,他们不能够传达出任何别人能够了解的信息——既然是私人感觉和私人语言,别人当然不能知道和了解。“——于是一个人从事哲学最后会弄到这个地步:他只还能够要发出一个含混的声音。——但这样一种声音只有在我们仍需加以描述的某个特定的语言游戏里才是一种表达。”142(PI,第261节)私人语言的维护者至少还应该知道这是一种命名活动,而“命名”这个词都是他们从日常语言中学会的。实际上,私人语言的维护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创造一种所谓私人语言。“他们忘了:语言中已经准备好了很多东西,以便使单纯命名具有一种意义。如果我们说得上某人给这种疼痛起了个名称,那么‘疼痛’这个词的语法在这里就是准备好了的东西;它指示出这个新词所驻的岗位。”1140(PI,第257节)即使私人语言的维护者能够创造出这种别人没法理解的语言,假设他们确实能够用符号“E”来特指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某种感觉,但写出这个符号到底有什么目的呢?不管这种对私人感觉的描述是多么真实和准确,私人语言的维护者到底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把这种真实的感觉告诉谁呢?如果是纯粹意义上的自说自话,那么这个“E”到现在还没有任何功能。当这种命名活动完成后,还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后果。就像我们把100元钱从左手交到右手,右手写一个借条交到左手,看起来这是一个完整的借贷过程,但实际上在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即使通过实指定义能够建立起语词与对象之间的联系,语词的意义并没有确立起来。诺曼﹒麦克尔说:“说一种语言就是参加一种由许多人参与的生活方式,我所说的语言从许多人行动和反应的共同方式中获得意义。使用一种语言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参与一种游戏。”22只有当语言的使用者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词的时候,语言的意义才能说被真正理解和表达了。当我们说“我疼”的时候,“我所做的当然不是通过标准来识别我有同一的感觉,我是在使用同样的表达,但这并不结束语言游戏;它开始语言游戏。”152(PI,第290节)即使私人语言的拥护者能够建立起私人感觉与私人语言之间的联系,但并不能开始任何一种语言游戏,私人语言也就没法获得任何确定性的意义。所以即使这种语言能够被建立起来,也只能是一种无意义的语言。四第三,这也是个能力级的工具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的论证过程实际上是由环环相扣的三个分论证构成的。总体上采取二难推理的方式,层层递进地反驳假想的对话者(实际上也就是私人语言的维护者)提出的各种问题。首先,维特根斯坦明确提出不为别人所知道的私人感觉是一种语法虚构;其次阐明即使有所谓私人感觉存在,在私人感觉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建立起私人语言;最后指出,即使有所谓私人语言,这种语言也毫无意义。在反驳假想的对话者的过程中,维特根斯坦也不断从正面摆明自己的观点。他承认个体感觉的存在,但这种感觉可以为别人知道,作为一种意象可以进入语言游戏,这种意象的意义是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获得的。语言规则的遵守也不是私人可以确定的,语言的正确使用有公共的标准。语言的使命在于交流,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语言总是与公共生活相关,任何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充当一定的角色,都有它们所应驻守的特定岗位,它并不呈现别人不理解的东西,相反,它所呈现的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活形式中的人们能够理解的东西。A.J.艾耶尔对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个论证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一个假定是,在这类情况中,如果一个人既不能观察到指号所表示的对象,又不能至少观察到与这个对象自然联系的东西,那么就不可能或者在逻辑上不可能理解一个指号。另一个假定是,一个人要能够把意义赋予一个指号,其他的人也应该能够理解它,这是必要的。”879但这两个假设都是虚假的,因为首先“假设某个未受到使用任何现存语言教育的人为他自己编造一种语言,确实不是自相矛盾的。不管怎么说,毕竟有一个人是最早使用符号的”879;其次“人们被认为有能力识别他们原先不具有的经验”883,所以“第一,对于一个有意义地使用描述性语言的人来说,有另外一个人理解他并不是必要的;第二,对任何一个理解描述性陈述的人来说,他自己应当能够观察到陈述所描述的东西也不是必要的。”885关于第一个假设,并不是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要求的前提条件,恰恰相反,私人语言的维护者的观点倒预设了这个前提。私人语言的维护者实际上也是传统实指定义的维护者。他们认为正因为自己的感觉不能被别人感觉到,所以才有所谓私人感觉和建立在私人感觉基础上的私人语言。维特根斯坦反对以传统的实指定义作为确定语言意义的基本方式,也反对以感觉作为语言意义的基础。虽然人们不能够直接感觉别人的感觉,却可以理解别人的感觉。感觉的差异性并不造成人与人之间理解的障碍,对这种差异性的理解恰恰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再说人与人之间的感觉并不隔着天堑鸿沟,人类生活方式的相似性决定着人类感觉的相通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感觉是认知的前提,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共同的生活形式才是感觉与理解的基础。“共同的人类行为方式是我们借以对自己解释一种未知语言的参考系”。124(PI,第206节)私人语言的维护者夸大了感觉的差异性,忽视了人类共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才虚构出所谓私人感觉与私人语言。这样,艾耶尔用来反驳维特根斯坦的论据恰恰都是后者所支持的观点。对于理解语词的意义而言,观察到所描述的东西(例如与语词相对应的感觉)并不是必要的,共同的人类行为方式可以使人们之间彼此识别即使是差异性很大的经验。关于第二个假设,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确实是维特根斯坦坚持的观点。语言的使命是沟通,语言也只能在交流中形成。如果一种语言没有被别人理解的可能性,就不配称为语言。即使有所谓最早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他的这种语言也一定不是以别人不能理解的私人感觉为基础的,而必须以他生活于其中的共同的生活行为方式为基础,也正因为如此,别人才可以理解这种语言。孤立地考察一个在孤岛上生活的鲁滨逊能不能创造出一种他自己的语言没有任何意义。首先,如果鲁滨逊不是在一定的文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就不可能具有创造语言的能力,其次,即使他能够使用一些记号,但如果别人没法理解这些记号,这些记号也不配称为语言。可沟通性是语言成为语言的一个标准。所以艾耶尔对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并没有提出有力的反驳。维特根斯坦既反对在感觉的基础上寻求语词的意义,也不同意对外在对象的实指就可以找到语词的意义根源,但艾耶尔还是在传统的实指定义的思维框架内反驳维特根斯坦。实际上,《哲学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反对建立在实指定义基础上的真理符合论,从而提出以生活形式为语词意义源泉的真理观。反私人语言论证在《哲学研究》中所占篇幅不多,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这个论证像一个窗口,能够体现出全书的主旨,能够体现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精髓。我们知道,《哲学研究》开篇就是从对奥古斯丁图画的分析开始的。奥古斯丁的语言理论认为,语词的含义来自于它所指称的对象,实指定义是语言产生的基本途径,指物识字法是人们学习语言的基本方式。维特根斯坦认为,这样理解语言不仅狭隘,甚至是头脚倒置。实指定义虽然在语言产生的过程中有其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语言的产生都必须通过这样的环节。即使通过实指定义我们可以在语词和对象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这种关联也必须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实现,没有超出语言游戏的语词与对象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正因为如此,语词的意义必须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建立起来。学会一个词就意味着能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正确地使用它,“应用始终是理解的一个标准”89(PI,第146节)。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这是《哲学研究》的主旨。我们看到,在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的过程中,集中体现了上述思想。感觉语词的意义并不是在私人感觉的基础上通过实指定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私人感觉是语法虚构的产物,不能成为语词意义的来源。如果不进入一定的语言游戏,所谓私人语言最多不过是一种含混的声音或毫无意义的符号,没有任何功能,也不会产生任何效果。任何语言总是以一定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加筋格栅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整体墙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威肯泵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沈阳酱肉香料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操纵座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中国镜片配件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CD组合架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坐椅金属托盘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中国小糖机零件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 语文试卷
- 2025版痛风性关节炎症状分析及护理方案
- 高压系统应急预案
- 魅力赣州课件
- GB/T 18590-2025金属和合金的腐蚀点蚀评价指南
- 叉车理论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上海选调考试真题
-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解读
- 智能电网建设2025年技术创新前景分析可行性
- 拜金主义课件
- 重冶浸出工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