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_第1页
刘明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_第2页
刘明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明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刘明教授是辽宁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他从事中医临床、教育和肾科技术30多年。他有严谨的学术和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3年,深得其教诲,获益殊多。现将吾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介绍如下。1慢性肾衰变质因素刘明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属于中医“癃闭”“关格”“水肿”“虚劳”等范畴,由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日久发展而来,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病证,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表明任何疾病的发生与素体正气不足密切相关。慢性肾衰的内因主要表现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而又以脾肾亏虚最为常见。如《诸病源候论》中说:“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遍四肢,所以遍身肿也。”脾虚则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肾虚则气化不利,浊不得泄,升清降浊之功能紊乱。湿浊内蕴,日久易成浊毒,浊毒入血,血络瘀阻,病情逐渐发展而加重,最后导致正气虚衰,湿浊、瘀血壅滞肾络,使肾脏失去气化的功能,湿浊尿毒储留于体内,而引发本病。而在慢性肾衰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于某些因素而使病程进展加快,病情恶化,常见的诱因如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如外邪侵袭肺卫肌表,致使肺失宣降,治节失职,湿浊内停,伤及脾肾;过度劳累,则伤及正气,使脾肾更损。总之,脾肾两虚、湿毒内蕴、瘀血阻络为慢性肾衰病情演变的基本病机,决定了慢性肾衰病势缠绵、难以速愈的临床特点。2辨证论治2.1调治慢性肾衰“化气”以养胃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不仅在结构上通过经络系统联系沟通成一体,在功能上亦具有相互协同、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就是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气机运动必须以通调为顺,通则气机畅达无阻,调则升降出入有序。凡六淫外伤,内生五邪,七情内郁,饮食劳倦均可导致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则能变生出多种疾病,故《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刘明教授认为,慢性肾衰以正虚邪恋为特点,正虚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主,若肺失通调水道,脾失运化转输,肾失蒸腾开阖,则水液代谢障碍,可导致气机失调;湿、热、毒、瘀四种实邪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常阻碍三焦气机,影响脏腑功能,进而使疾病缠绵难愈。因此,刘明教授把调整气机做为治疗慢性肾衰的指导原则之一,顺应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规律,使异常的气机状态恢复正常出入之特性,从而使阴阳平衡,恢复脏腑的生理功能。慢性肾衰患者肾气衰惫,气化无权,二便失司,遂致湿浊内停,上干脾胃,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的功能,所以患者常以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症状为突出表现。刘教授认为,本病虽以肾虚为本,但久病之人,脾胃多弱,欲补肾虚,益气之品容易壅塞气机,养阴之药则滋腻碍胃,多虚不受补,倘若强用补品则脾胃更为呆钝。因此,对于肾虚证的治疗,通过调理脾胃,使脾气健旺,运化如常,对肾气的恢复将有积极作用。导师在临证中常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若湿浊盛加白茅根、老头草、土茯苓利湿泄浊;若肾阳虚偏重加菟丝子、枸杞子、仙灵脾等药;肾阴虚偏重加桑椹、女贞子、旱莲草等。2.2益气养阴、通穴泄浊法刘明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慢性肾衰患者久病必脾肾气虚,脾肾气虚水湿内停更甚,湿浊内盛,湿浊化热,则可耗伤阴津,化寒则更伤阳气,阳损及阴亦可致其真阴耗损,而致气阴两虚。气阴两虚更使中阳不运,浊气上逆则呕恶更甚,亦可使湿热之邪停阻下焦,而小便闭,并可导致乏力腰酸、潮热、烦热、口干、舌红等症伴随出现,故使慢性肾衰病症更为复杂。如喻昌《医门法律》中云:“胃气不存,中枢不运,下关上格,岂待言哉”。从而说明阴虚、气虚是加重慢性肾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常发生于慢性肾衰之中晚期。故导师在治疗慢性肾衰的辨治中善用益气养阴之法,常选一贯煎加减。若气虚重者,加太子参15g或党参15g;中焦湿热者,加藿香15g、佩兰15g、法半夏10g、陈皮12g;肾虚腰痛者,加桑寄生15g、牛膝10g、木瓜15g;肝郁气滞者,加柴胡10g、制香附10g、郁金10g。刘明教授指出,慢性肾衰病人,脾肾已亏,脾虚运化无权,肾虚气化无力,致水湿浊邪蕴积体内;邪实内蕴,更损脾肾,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祛湿泄浊法旨在通畅腑气,使水湿浊毒从大便排出,是减缓疾病进展的关键。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通腑泄浊法可通过刺激肠黏膜,使肠道充血,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体内氮质代谢产物随肠道分泌液排出体外。刘教授临证喜用温胆汤化裁加制大黄补泻兼施。药用制大黄、陈皮、法半夏、茯苓、滑石、草果仁、泽泻、生地、山药。方中制大黄苦寒沉降,力猛善行,走而不守,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中含有大黄蒽酮葡萄糖苷,能通过抑制肾小球和膜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而引起系膜细胞中生长抑制,减缓残存肾小球硬化。大黄制用可防泄浊太过而伤正气。陈皮、法半夏和胃降浊;茯苓、滑石、草果祛湿;生地、山药补肾固精;泽泻利湿泄浊,且可防生地滋腻恋邪。应当注意的是,通腑泄浊法是为邪实内蕴而设,当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以免耗损正气,引起水、电解质平衡失调。2.3治本助证,助虚而实刘明教授认为,慢性肾衰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应按照不同的阶段分清标本虚实进行治疗。本虚以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为主;标实为外感证、湿热证、浊毒证、血瘀证。从慢性肾衰的正邪双方来看,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从病位来看,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从疾病的先后来分,原有肾病为本,复感外邪为标实。刘教授临证一般遵守缓则治本、扶助正气的原则,当病情稳定而有虚弱之象时,则运用补益之法,根据辨证采用益肺补肾法、温补脾肾法、滋补肝肾法、益气养阴法等,即治病求本。当慢性肾衰急性发作,病情加重或恶化时,治疗应以“实者泻之”为原则,以祛邪为要务。刘教授认为这虽然是在应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但通过治标缓解了病情,解除了新病,为治本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本,因而它是从属于“治病求本”这一根本法则,并且与之相辅相成,这与西医注重纠正可逆加重因素的原则很相似。刘教授根据《素问·调经论》“瘀血不去,其水乃成”,《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的立论,认为血瘀证贯穿于慢性肾衰全过程,但病因不同,病情有别,导致血瘀形成的原因不外虚实两端,因虚致瘀者,而常见的证候有气虚血瘀、阳虚血瘀、阴虚血瘀及气阴两虚瘀阻等;因实致瘀者,以湿热血瘀、湿浊血瘀、热毒血瘀、气滞血瘀、湿瘀互阻最常见。3血胱两虚,慢性肾功能衰患者,男,70岁,于2007年4月5日初诊。患者6年前患有急性肾小球肾炎,经治疗后病情缓解。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恶心、呕吐,经当地医院实验室检查:血肌酐468mmol/L,尿素氮19.5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6.2mmol/L。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0g/L。尿常规:尿蛋白(++)。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现症见:面色晦暗,腰痛,周身乏力,胃纳不佳,恶心,呕吐,双下肢浮肿,小便量少,色黄,大便干、2~3天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沉滑。实验室检查:血肌酐440mmol/L,尿素氮18.2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7.6mmol/L。尿常规:尿蛋白(++)。BP:150/90mmHg。中医诊断:虚劳(脾肾两虚,湿浊内蕴);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治法:健脾益肾,利湿泄浊。方药:黄芪30g,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生地20g,当归15g,丹参2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藿香12g,佩兰12g,半夏12g,陈皮9g,老头草30g,泽兰20g,杜仲20g,寄生20g,生大黄6g。14剂,水煎服。同时口服碳酸氢钠片(重曹片)1.0g,每日3次,并嘱患者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二诊:患者腰痛、周身乏力稍有缓解,恶心、呕吐减轻,唯双下肢仍浮肿,原方加白茅根30g、车前子20g,14剂。三诊:患者腰痛、周身乏力缓解,恶心、呕吐减轻,小便量增多,大便正常。复查血肌酐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