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_第1页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_第2页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_第3页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_第4页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和理性工具。关于传统的价值,英国经济学家冯·哈耶克说:“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事实确实如此。当代人时刻都处于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并感受到它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流与对话,就必须紧密结合现代生活实践,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换,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现代生活的指导功能。一、北方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人类学家认为,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形态。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现代人决不会比类人猿更高明。这是因为,生物学最多只能使现代人在生理构造方面比类人猿更精细一些,只有传统文化的世代承袭才使现代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传统文化是我们成为文明人的主要依据,每个人都凭借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里成长。所以,要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必须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域中,将关注的目光投射于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被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在那个时代,中国产生了儒家精神、道学风骨和法家气象。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迄今为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发展始终没有超出轴心时代的基本结构和主要观念,人类不同文化的历史发展不过是“轴心时代”文化范式的逻辑演绎。美国学者罗伯特·普特南通过20多年的实证考察,对意大利南方和北方公民意识的强弱进行比较,在其《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认为,意大利历史上北方长期实行城市共和制,南方长期实行君主专制,北方的公民意识明显强于南方,而且北方民主制度的绩效也明显高于南方。这说明长期的历史积淀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影响至深至远。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585然而,传统能够为我们提供现成的文化建构方案吗?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得好:“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这就是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如果失去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的生命也就终止了。所以,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只能在不断地改造、创新之中焕发出来。这里关涉两个问题:一是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生活样式,它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二是传统文化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后者就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必要性问题。我们以儒学为例来分析这种必要性。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真理的颗粒,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如人们相互交往中的诚信、子女对父母的孝道,夫妻关系中的互敬、互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义、大节等,对当代人处理类似社会关系都有可供借鉴的一面;儒家倡导仁爱精神、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培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提倡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提倡以义制利、反对见利忘义等,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也不无裨益。然而,由中国现代化的“外源型”性质所决定,以儒家为主干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比如,作为儒学基本价值观念的“内圣外王”将社会的发展与完善置于个体人格完善的基础之上,这就导致人们过分注重内在的心性修养而忽略外在的经邦济世,无法生成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知识。也就是说,在德性至上的观念框架内,既难以发展出改造自然的现代科学知识和生产力体系,也难以科学面对由于人们日益普遍化的交往所形成的社会公共领域,更难以正确处理现代社会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社会要发展,就要实现“内圣外王”的价值体系的转换。这种转换既有“内圣”和“外王”内涵的转换,也有它们之间关系的转换,而后者就是要以传统道德与现代性的关系为视阈,将内圣为本、外王为末的观念框架倒置过来,从而在“内圣”的基础上,使“外王”的一面彰显出来。只有这样,现代性的外在层面,即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知识,才有可能在现实中被真正建构出来。再比如,儒家文化是以人伦为核心的伦理文化,它着重调整人们的各种关系。由儒家学说的政治伦理特色所决定,儒家文化在整体倾向上比较保守,其文化宗旨是为维护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制服务,为宗法制度服务。因此,它强调正名,即各种等级各色人等各安其位,承担与自己的等级身份相符合的权利与义务,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这一“礼”的社会格局中,人们各有地位,各有职责,不能僭越,不能颠倒。这就导致了社会实践上的循规蹈矩、因循守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儒家思想虽然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不利于改革创新;儒家思想可能让社会保持秩序,但未必使社会充满活力。而在我们这个变革的时代讨论儒家文化,就必须克服儒家因循守旧的价值观念,并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从而创造出其既适应于现代化建设又能积极推动精神文明进步的新文化。二、“仁”与“礼”儒学传统的现代转化是可能的。从思想逻辑上来说,强调外王,就有可能将外王置于首要地位,而从历史实际来看,在内忧外患的历史情景中,一些仁人志士确实走出了一条变革之路。这至少说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具有现实可能性。以内圣外王的路径转换为例。在儒学发展史上,内圣和外王是同一思想体系中的两条主线。在孔子那里,这两条主线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源于血缘氏族的远古传统还能够发挥它的余威,统治者尚能够运用自己的仁德来实行政治统治。这一时期,内圣———外王的路径不仅是一种学理上的逻辑推演,而且也是一种政治现实。正因为如此,孔子对作为内圣标尺的“仁”和具有外王指向的“圣”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热情和重视。《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就是说,能够为百姓做贡献的人不仅是仁人,而且也是圣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有所建树也要帮助别人有所建树,自己想成功也要想办法使别人成功,这便是仁的真谛。在孔子看来,“仁”是达到“圣”的必要前提,客观功业的“圣”有相对于“仁”的价值优先性。这是在内圣和外王相统一的情况下孔子对二者的价值评判。那么,在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孔子也没有为了秉承自己的思想立场而一概排斥或者否定功业,而是同时运用了内圣和外王两条价值评价标准。他这样做,其主要原因是无奈于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其主要后果则为后来内圣与外王的儒学发展路向埋下了伏笔。事实上,孔子之后,内圣和外王一直呈现着两极性的歧异关系。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的孟子是使内圣和外王发生歧异的始作俑者。他继承孔子也超越孔子,在内圣和外王的关系上,他更加注重内圣,把着力点放在了以心性修养为主要内容的内圣一端。比如,同样是评价管仲,孟子却远离了孔子的务实态度,以内圣为唯一价值评价标准,将管仲的霸业看得微不足道:“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如是”(《孟子·公孙丑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荀子依旧秉承着孔子学说的基本立场,突出礼的基础地位,但是他的礼却用“传统旧瓶装上了时代新酒”。这时代新酒是指荀子那种强烈的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价值诉求。和孔孟一样,荀子也从个体修养的角度论礼,但是,他更注重礼对重建社会秩序的现实功用。而且,在工具理性意义上,他有时认为礼的个体涵养价值是服从于礼的社会政治价值的。在宋、元、明、清四代,理学既是学术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政治上的官方意识形态。明朝时期,由于理学家的鼓吹和政治家的倡导,清谈之风不仅弥漫着整个社会,而且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就在明末清初之际,一股反理学之道而行之的经世致用的时代潮流在思想界涌动。它氤氲于荀子的礼学思想、承接于宋代的事功学派、开启了近代启蒙主义思潮,是中国文化精神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时代风潮和现实需要是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的重要催化剂。三、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当代转换,是以时代为坐标的时代是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首要环境因素,时代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换的过程中,是以“过去”为坐标还是以“现在”为坐标?答案无疑是后者。这是因为,如果以“过去”为坐标,那么,继承什么、如何继承,把什么视为精华、什么视为糟粕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如同水火,这无益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以“过去”为标本来说明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恰恰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诠释传统。例如,从孔子“法先王”、“克己复礼”和“信而好古”起,我们就有这样一种思维习惯:每当重要的历史关头,总喜欢走“托古喻今”、“借古证今”的文化迂回路线。即使那些激进的改革者,也往往习惯于从归咎和责备前人入手。对于这种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重在探究“过去”的逆时序思维传统,它的现实基础、文化含义、价值导向和实践意义究竟如何,需要引起我们深思。对此,马克思说:“当人们好像刚好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例如,路德换上了使徒保罗的服装,1789—1814年的革命依次穿上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服装,而1848年的革命就只知道拙劣地时而模仿1789年,时而又模仿1793—1795年的革命传统。”585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即使当代人借用古代的服装、语言和口号,也只是让古代人充当自己的手段和道具,来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剧目。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要想指导现实生活,必须永远与活着的当代人为伴。从传统的概念形成和发展路径来看,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必须以时代为坐标。从概念上看,传统就是在当代仍起作用的过去的思想,离开了当代就无所谓传统。作为在生活中世世代代起作用的那些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传统既古老又年轻,既是过往又是当下,既是历史又是未来。从形成和发展路径来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老的、过时的东西不断减速、减弱,而时代因素不断增加,从而凝聚为新的传统。传统就是这样在保存和变迁中演进的。总之,只有以时代为坐标,才可能把真正符合时代需要、有利于时代进步的传统道德真正地继承、改造并发扬光大。从“生活之源”和“文化之流”的关系看,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也必须以时代为坐标。尽管我们的现实生活常常被各种文化观念所包裹,但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内,现实生活永远是原初性和基础性的东西,文化观念则是派生的、被奠基的东西。目前,有的人文社会科学论著在研究某种理论的来源时,常常只分析以前有哪些学者的观念、哪些文本影响了这种理论,很少去探索这种理论与当时的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导致在遗忘火热的现实生活的同时,陷入苍白的观念主义的巢臼。正如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时所指出的:“所有的德国哲学批判家们都断言:观念、想法、概念迄今一直统治和决定着人们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今日,但今后不应继续存在。”所以,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就必须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时代为现代转换的文化环境,以时代主题为现代转换的着眼点,克服传统文化中乐天安命、因循守旧的因素,培养和锻造出主动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文化精神。以时代为坐标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必须时刻关注并解答时代问题。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03“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203马克思倡导这样的文化价值观:我们绝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马克思格斯两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他们已经在知识分子中间,特别在德国西部的知识分子中间获得一些人的拥护,并且同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建立了广泛联系。其实,任何真正有生命力的学术思想都来自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研究现实并不是无度的注解给定的东西,而是对现实要具有“问题意识”;研究现实并不是专注于现存,而是去深刻把握现实的本质与规律;研究现实就是要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而不是将现实意识形态化。马克思就是通过准确捕捉时代的现实的根本问题来把握现实的。他通过对现实的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