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导读_第1页
《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导读_第2页
《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导读_第3页
《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导读_第4页
《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导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每日听书|《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英国国宝级历史学家,带你了解“铁血”以外的俾斯麦这本书能为你1、开阔眼界,回顾俾斯麦的一生功业及其时代背景。2、揭示俾斯麦独特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俾斯麦。3、客观评价“铁血宰相”的政治成就,破除俾斯麦亲自参与塑造的个人神话。适合谁听1、世界史和国际政治学爱好者。2、人物传记爱好者。3、对俾斯麦感兴趣,希望了解他的人生经历的各行业人士。书籍信息:书名:《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副标题:凡人与政治家原书名:Bismarck:TheManandStatesman作者:【英】A.J.P.泰勒译者:陈丹、陈露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8月页数:254定价:51.00元装帧:平装丛书:经略译丛ISBN:9787509328774内容简介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俾斯麦自己的回忆录多有不实之处。而在有关俾斯麦的诸多文献当中,《经略译丛-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之所以卓尔不群,就在于作者A.J.P泰勒在宏大的历史视野、详实的历史资料外,还具有独特的历史观。历史往往出自意外,每个人只能通过犯错误来形成历史,铁血宰相俾斯麦之统一德国,也不例外。还没有哪部严肃的历史著作,以如此反讽的方式来透视历史的真实、呈现伟人的动机和方法;或许也没有哪部严肃的政治著作,以如此生动的方式说明了什么才是“国家理由”。《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是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观恒丛书之经略译丛之一。作者简介20世纪最具争议的英国历史学家之一,因倡导历史是开放给所有人的而被称为“众人的历史学家”、“每个人的历史学家”。代表作:《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等。《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是其最畅销的作品。前言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刘怡。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是英国历史学家艾伦·泰勒的《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这是一本250多页,21万字的书,在历史著作里只能算“轻量级”。可作者泰勒却说,在他一生出版的50多本书里,就数这本小册子写得最过瘾。泰勒甚至觉得,在关于俾斯麦的一大堆传记里,他这本是水平最高的。这可不是作者在自卖自夸啊,俾斯麦的老乡、德国历史学家沃尔夫冈·蒙森也说,泰勒这本书一出,德国人自己写的各种大部头俾斯麦传记立马被比下去了。这就难怪,泰勒的这本书,英文版其实在1955年就问世了,但直到2010年还在重版。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有疑问了:“铁血宰相”俾斯麦,早就是盖棺论定的人物了,还能写出什么新意呢?他不就是历史照片上那个留着大胡子,穿着双排扣军装的小老头嘛。在我们一般人心目中,像俾斯麦这样的大政治家,就该是照片上那个样子,就该24小时都板着脸,永远头脑冷静,永远在为国家大事废寝忘食。毕竟,他可是堂堂的“德国统一之父”啊。可作者泰勒却说了,俾斯麦不光是一位政治家,他还是个凡人,甚至在凡人里都属于毛病特别多的那一类。比如,俾斯麦长期暴饮暴食,最胖的时候有230斤,曾经一天抽过14支雪茄,把牙都抽坏了。这可完全不符合他冷静睿智的人设啊。另外,俾斯麦身上那套军服,其实也暗藏玄机。因为生活奢侈,俾斯麦从年轻时起就负债累累。在他当上普鲁士宰相时,已经连找裁缝做燕尾服的钱都付不起了。为了保全体面,俾斯麦干脆穿着军装亮相,对外宣称这是在表达对军队的支持。其实,他虽然有少将军衔,但只是一个荣誉性称号。他本人连一天仗都没有打过。不仅如此,泰勒还通过他侦探式的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个让人跌破眼镜的结论:公众心目中那个聪明绝顶、无所不能的“铁血宰相”,其实是俾斯麦在退出政坛之后,亲手创造出来的神话。为了报复把自己赶出宰相府的德皇威廉二世,俾斯麦口述了一套厚厚的回忆录。他在书里重新阐释了自己一生亲历的重大事件,对许多事实做了篡改和扭曲。在俾斯麦笔下,他自己是孤独的先知,威廉二世则是不知感恩的小丑。巧合的是,德国在威廉二世统治下,真的走上了盲目扩张的道路,最终引发了灾难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就让许多德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越来越怀念已经在1898年去世的俾斯麦。他们开始想象:如果俾斯麦继续担任宰相,德国是不是就不会犯下大错,是不是就不会卷进“一战”了?这样一来,俾斯麦的形象就变得越来越正面,根本没有人会质疑了。那么,真实的俾斯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泰勒通过他这本薄薄的小书,有理有据地告诉我们:俾斯麦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但他绝不是全知全能的天才,更没有超越自己的时代。俾斯麦最杰出的能力,不是提前规划好德国外交的蓝图,而是顺应时势,从千头万绪中找到合适的机会。这就破除了俾斯麦为自己创造的“先知”神话。另外,泰勒还通过细致的心理学分析,发现了俾斯麦作为凡人的弱点:他爱说大话,报复心强,缺少知心朋友。这些弱点给他的政治生涯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学习完这本书,你不仅可以全面地了解俾斯麦的一生,增加谈资,还能学到一整套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了这套方法,以后阅读其他历史书籍时,你的心里就有一杆秤了。听到这里,你可能又要问了:作者泰勒敢于这么直白地褒贬一位大政治家,他自己又是何方神圣呢?我可以告诉你,泰勒是英国历史学界的一位奇才。他既当过牛津大学教授,又是著名新闻评论员,一辈子都在研究欧洲外交史。《大国的兴衰》一书的作者保罗·肯尼迪,就是泰勒的学生。作为一名高产的写作者,泰勒尤其擅长用嬉笑怒骂的笔法来描写历史人物,这让他在英国收获了大量“粉丝”。2011年,英国《今日历史》杂志评选“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泰勒名列第四。由他撰写的这本俾斯麦传记,既翔实可靠,又有许多“毒舌”金句,绝对会让你大有收获。接下来,我就分两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它提出的独到观点。首先,我来为你介绍一下,在作者泰勒眼中,俾斯麦作为凡人的一面是什么样的。他的个性气质和思维方式,反映了19世纪德国社会的哪些特点。在第二部分里,我会为你分析,身为政治家的俾斯麦,取得过哪些重大成就。他真实的从政经历,和他后来制造的个人神话又有哪些差别。第一部分开始讲述本书的内容以前,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俾斯麦是公认的大外交家,那要成为一名外交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放在今天,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办外交嘛,首先得懂几门外语。再学一点和历史啊,国际法啊,有关的专业知识,最好还能有几年驻外经历,这样就面面俱到了。我们熟悉的一些当代外交家,比如基辛格,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但注意了,俾斯麦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的人,而且是出生在普鲁士这个君主制王国。在当时的欧洲君主国,是没有“外交专业化”一说的。要想成为外交官,特别是大使一级的高级外交官,首先得出生在贵族家庭。长到十八九岁时,这些年轻贵族会通过家族关系,在驻外使馆谋到一个听差的职位,跟随那些同样拥有贵族头衔的老外交官,年复一年地学习宫廷礼仪和外交谈判技巧。等到资历熬得差不多了,就该升官了,运气好的话还能当上外交大臣。那本书主人公俾斯麦,有没有这样的先天条件呢?很遗憾,他虽然也是贵族子弟,但“贵”得还不够。1815年,俾斯麦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容克家庭。所谓“容克”,就是德语“少爷”的意思。容克呢,是普鲁士特有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属于世袭贵族,但没有公爵、伯爵那样的正式头衔,属于贵族里的底层。和平时期,容克是住在农村的,经济来源就是自家的农场和庄园。战争时期,容克家的男性成员要加入普鲁士国王的军队,作为基层军官去打仗。俾斯麦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容克。他也准备按照容克阶层的标准流程,去培养自己的儿子:让他读个军校,在军队里待上十几年,娶一个其他容克家的小姐,然后回老家当地主。这样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还是有余的。但俾斯麦的母亲威赫米娜,想法却很不一样。威赫米娜来自一个城市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普鲁士内政部的高级官员,亲戚里还有好几位大学教授。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位都市女性。在威赫米娜看来,容克是一个正在衰落的社会阶层,让儿子继续留在村里当地主,是没有前途的。真正的出路是到大城市去,读大学、长见识,将来凭真才实学,当个教授或者高级文官。所以,俾斯麦刚满6岁,就被母亲带到了首都柏林,变成了城市人。可别以为这样的决定,做起来很容易啊。在19世纪的普鲁士,“博学”对贵族子弟来说可不是个好词儿。一个典型的普鲁士贵族,从小学的是骑马、击剑。长大以后,他靠着姓氏里代表贵族身份的“冯”字,自然就能在军队或者宫廷里谋到一个职位。读大学、考公务员,那是资产阶级子弟才会干的事,而资产阶级在贵族面前是低人一等的。所以,俾斯麦的母亲送儿子去读大学,在当时是要冒很大的舆论压力的。俾斯麦本人对这种社会观念也是心知肚明。虽然他很早就过上了城市资产阶级的生活,但直到晚年,都会刻意强调自己的容克身份,免得被其他贵族瞧不起。19世纪30年代,俾斯麦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读了三年书。据他本人说,他一直都不是个好学生,曾经在三个学期里参加过25次决斗,还一口气喝干过6瓶烈酒。至于当时最流行的黑格尔哲学,他是一页都没读进去过。不过,大学还是为俾斯麦提供了一个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他学了5门外语,读了一堆闲书,还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阶层的同学。这些独特的经历,让俾斯麦对当时的普鲁士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他意识到,资产阶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正在急剧上升,民族主义思潮也已经在整个欧洲蔓延。保守的普鲁士王室,以及依附在国王身边的一小批封建贵族,迟早会被这些新趋势所颠覆。而他本人要做的,就是追随时代趋势,从中寻找扬名立万的机会。然而,俾斯麦的从政之路开始得一点都不顺利。离开大学后,他当了三年小公务员,又服了一年兵役。但除去交了一大堆女朋友外,没有任何收获。更糟糕的是,1839年,俾斯麦的母亲去世了。为了照顾持家无方的父亲,他只能回到乡下的庄园,真的当了7年多容克地主。在那7年里,俾斯麦每天酗酒、赌博、打猎,还娶了一位比他小9岁的太太。在他看来,自己可是有一肚子的才华,根本就不该当什么小公务员,要做就做大官。而在1847年,俾斯麦还真的等到了一个阴错阳差的机会。那一年,普鲁士国王准备制定一部宪法。为此,他破天荒地召开了国会,把各个阶层的代表召集到首都柏林,商讨大事。在俾斯麦的家乡,有一位容克代表碰巧生了病,没法去开会,就把这个名额让给了俾斯麦。32岁的俾斯麦,就这样登上了普鲁士的政治舞台。把俾斯麦召到柏林去的这位国王,叫作腓特烈·威廉四世。他是俾斯麦在服兵役时就认识的老朋友,两个人关系很好,经常彻夜长谈。但腓特烈·威廉四世有个致命的性格缺陷,就是优柔寡断。明明是他自己要召开制宪会议,想调和王权跟资产阶级的矛盾。等到国会真的开起来了,他又拒绝放权,玩起了拖延战术。这一拖,就拖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1848年革命。这次革命的起因,就是前面提到的资产阶级的崛起。从法国、丹麦到奥地利,资产阶级代表纷纷走上街头,要求颁布新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在普鲁士,1848年革命还涉及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德意志的统一。你可能已经知道,在19世纪初,欧洲地图上并不存在单独的“德国”,只有39个讲德语的封建诸侯国,统称“德意志”。领土不统一,市场就四分五裂,经济也发展不起来。因此,德意志资产阶级,对统一事业是非常热心的。但在德意志各邦里,最强大的奥地利早就建立了自己专属的多民族帝国,并不关心统一问题。于是,资产阶级代表换了个思路,开始游说第二强大的邦国普鲁士。他们告诉腓特烈·威廉四世:假如这位国王同意立宪,那么普鲁士资产阶级,可以把其他德意志邦国串联起来,建立一个把奥地利排除在外的、统一的新德国,并让腓特烈·威廉四世当这个新国家的皇帝。国王马上就动心了。但是,国王的好朋友俾斯麦,想法却很不一样。他把王室成员召集起来,声色俱厉地指出:在1848年的欧洲,势力最大的两个国家是俄国和奥地利。这两个国家都是专制君主国,不仅反对一切形式的宪法,还热衷干涉其他国家的革命。如果普鲁士国王和资产阶级结盟,用宪法来交换统一事业,俄奥两国一定会出兵入侵。到时不仅德意志无法统一,普鲁士的独立也会受到威胁。与其招惹这样的麻烦,不如直接废掉腓特烈·威廉四世,改立他的弟弟、性格谨慎的威廉一世为王,并用武力解散国会。虽然这个计划最终没能实施,但整个普鲁士王室都被俾斯麦的口才说动了。他们逼迫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绝了国会的要求,给统一事业按下了“暂停”键。为什么政坛新人俾斯麦,一亮相就能发挥这样重大的作用呢?作者泰勒有一番分析。他指出,对当时普鲁士最重要的两股政治势力,也就是传统贵族和资产阶级来说,俾斯麦都是“自己人”。站在贵族集团的角度,俾斯麦出身容克阶层,和王室私交很好,还是当时少见的读过大学的聪明人。王室需要借助他的头脑和口才,去和资产阶级周旋。而对普鲁士资产阶级来说,俾斯麦虽然忠于王室,但政治观念并不保守。1848年革命偃旗息鼓之后,他立即敦促国王颁布了一部宪法,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对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也是很上心的,他只是反对在条件不成熟时过早冒险。就这样,普鲁士的两大政治集团,以俾斯麦为枢纽,结成了同盟。俾斯麦的地位,也开始扶摇直上。经过1848年这场大风波的冲击,腓特烈·威廉四世陷入了精神失常,后来还得了中风。他的弟弟威廉一世,也就顺理成章当上了普鲁士摄政,1861年又继承了王位。一年后,俾斯麦被新国王任命为宰相兼外交大臣,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坛领袖。这是普鲁士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不是靠资历晋升的外交大臣。它跟俾斯麦善于辨识和利用时代风向,敢于进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从1861年到1888年,威廉一世和俾斯麦这对君臣共事了整整27年,德国也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统一。但在私底下,两个人的关系其实十分微妙。威廉一世是一位传统的普鲁士贵族,生活朴素。而俾斯麦从青年时代起,就过着暴饮暴食、频繁酗酒的生活。他不仅爱用威胁的口吻逼迫国王做政治表态,还总把“辞职回老家”挂在嘴上,要求国王批准一些麻烦的提案。对此,威廉一世有一个金句:“有俾斯麦这样的宰相在,国王也不好当啊。”但威廉一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君主,他很清楚:自己是老派军人出身,应付不了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只能把这个重担交给俾斯麦。换作是任何一位个性稍强一些的国王,俾斯麦恐怕早就被赶出柏林了。但是,威廉一世毕竟只有一个。在当时的普鲁士,许多人对俾斯麦的颐指气使、咄咄逼人是很厌恶的。1866年,一位大学生朝上班路上的俾斯麦连开两枪,但没有打中要害。听到这个消息,俾斯麦的母校柏林大学的一位教授居然说:“这么大的国家,就买不到一把准一点的枪吗?”在国会讨论问题时,议员们也经常对独断专行的俾斯麦报以嘘声。面对这种敌意,俾斯麦表面上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姿态,私下里却经常失眠、抑郁。他严重缺乏安全感,还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周围的人身上。俾斯麦的大儿子赫伯特,就给尖刻的父亲当了大半辈子出气筒,54岁就去世了。当威廉一世和他的儿子腓特烈三世在1888年相继去世之后,德国迎来了一位新皇帝威廉二世。这位威廉二世,是威廉一世的孙子,继位时只有29岁。习惯了只手遮天的俾斯麦,根本不把这位新皇帝放在眼里。他继续大权独揽,还暗示只有自己能把德国治理好。但威廉二世的个性,可不像他的爷爷那么隐忍。1890年,新皇帝直接免去了俾斯麦的所有职务。而俾斯麦的回应,就是退回到老家的庄园里,口述了四卷厚厚的回忆录,用自我神化的方式来回应威廉二世的冷落。本书作者泰勒开玩笑说,俾斯麦的回忆录,不光报复了活人,还嘲讽了死人。已经去世的腓特烈·威廉四世和威廉一世,在俾斯麦笔下都变成了无能的配角,只有他自己才是唯一的主角。这样自恋的政治家,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第二部分好了,以上介绍的就是俾斯麦作为凡人的性格特征和处世之道。不过,从本书标题可以看出,俾斯麦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政治家。我们之所以会对俾斯麦这个人格外熟悉,主要也是由于他促成德国统一的政治成就。不过,作者泰勒又说了:俾斯麦作为政治家的功绩,虽然足够伟大,但并不都是个人才智的体现,其中也有“时势造英雄”的成分。甚至他最大的两项成就本身,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下面,我就为你详细分析俾斯麦的两大政治成就,它们是:完成德国统一,以及奠定新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基础。关于德国在1871年的统一,相信你已经有所了解。俾斯麦最著名的绰号“铁血宰相”,就和统一事业有关。1862年,他在一次演讲中表示:“当下的重大问题,是由铁与血来决定的。”“铁”,指的是经济实力;“血”,则是军事实力。俾斯麦一口一个“铁与血”,似乎是一种强硬的表态,是把普鲁士的“硬实力”当成统一德国的基础。但是,德国的统一,恰恰不是由“铁与血”决定的。举个例子:在19世纪50年代初,普鲁士的钢铁年产量只有5万吨,远不及奥地利和法国。陆海军兵力方面,普鲁士只有20万人,法国则是60万,奥地利也有30万。无论是“铁”还是“血”,普鲁士都不如自己的战略对手。俾斯麦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并不迷信“铁与血”,而是大做外交文章,通过巧劲来实现国家目标。前面已经提到,19世纪初,德意志之所以无法完成统一,和奥地利的消极态度有关。在德意志内部,奥地利并不想要一个真正的新国家,只想组建一个松散的邦联,让自己当盟主。1863年,奥地利皇帝就组织了一次德意志君主大会,正式抛出了这个邦联方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奥地利的压力下准备松口了。这个时候,俾斯麦不顾君臣礼节,冲到国王的房里大吵大闹。他一把掰断门把手,把墨水瓶丢到墙上,放声大哭。威廉一世被宰相的样子吓坏了,当即表示自己会拒绝奥地利的方案。俾斯麦随后又对其他几个小国进行了恐吓,大会还没开完就无疾而终了。但是,奥地利强,普鲁士弱,公开翻脸是有风险的。为了麻痹奥地利人,俾斯麦跑到维也纳,故作谦卑地告诉奥地利皇帝:即使不建立正式的邦联,普鲁士也愿意尊重奥地利的“老大哥”地位,绝不会随意行事。这样一来,奥地利人就被“忽悠”住了。其实,私下里,普鲁士正在和沙皇俄国缔结反奥同盟,负责人就是俾斯麦。要知道,俾斯麦在出任普鲁士宰相之前,当过一阵驻俄国大使。俄国沙皇非常喜欢他,甚至想过要让俾斯麦加入俄国籍,当俄国的大臣。由俾斯麦出面去谈判,沙皇马上就松口了。就这样,普鲁士和俄国结成了同盟,奥地利一下有了两个假想敌,没法集中兵力应对普鲁士的威胁了。1866年,普鲁士经过充分准备,一仗打垮了奥地利,史称普奥战争。奥地利战败后,普鲁士就变成了德国统一的唯一主导者。但俾斯麦还需要迈过最后一个障碍,那就是法国。从15世纪开始,法国就频繁插手德意志事务,他们是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德国出现的。不过,在19世纪60年代,统治法国的是一位气质独特的皇帝,他就是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三世一心要建立超过伯父的功业,最喜欢对外交问题指手划脚。俾斯麦利用拿破仑三世的虚荣心,怂恿他插手俄国和奥地利的民族问题,得罪了俄奥这两个大国。与此同时,普鲁士自己却在积极整军备战。1870年,普鲁士如愿在普法战争中取胜,扫除了统一的所有外部障碍。第二年,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各邦一致同意合并为一个国家。现代德国就这样诞生了。能在不到十年时间里,通过高超的外交手段,为德国的统一扫清障碍,这证明俾斯麦的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是,作者泰勒又说了:俾斯麦能取得这些成就,主要是因为他能够因势利导,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政策,而不是因为他在事先就有神机妙算。但俾斯麦在回忆录里,却宣称一切都是他提前计划好的,这就把自己拔得太高了。正因为德国的统一是在这么短时间里,通过外交谋略和一些偶然因素才达成的,所以它在制度设计上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对这些缺陷,俾斯麦是要负直接责任的。比如,为了在1871年趁热打铁敲定新国家的宪法,俾斯麦对一些德意志小邦的诉求,做出了许多妥协。在德意志帝国的框架里,普鲁士虽然掌握了最大的话语权,但有24个邦保留了原来的君主。这些邦可以单独征税,有的甚至还有独立的军队。这就导致到“一战”前夕,德国明明已经在经济体量上超过了英国,财政收入却始终上不来,因为征税权都在各邦自己手里。为了巩固个人地位,俾斯麦还在宪法里赋予了帝国宰相近乎不受限制的权力。宰相由皇帝提名,无须对国会负责,任何一件小事都要报宰相本人批准。俾斯麦尤其讨厌驻外使节,因为他们大部分出身贵族,可以直接写信给皇帝,这对宰相的权力是一种威胁。为了杀鸡儆猴,俾斯麦故意小题大做,逼迫威廉一世把越级写信的德国驻法大使关进监狱。这样一来,德国的外交事务就变成了俾斯麦的一言堂。平时,他总是一个人躲在办公室里研究政策。有时,俾斯麦犯了拖延症,所有政府机关都得停下来等他。讨厌俾斯麦的下属干脆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德国的拿破仑”。作者泰勒指出,俾斯麦的这些操作,属于传统的宫廷斗争手法。在19世纪90年代初,它们已经过时了。资产阶级过去看重俾斯麦的长袖善舞,如今则厌恶他完全以个人为中心。已经习得新的政治游戏规则的德国贵族,也不再需要这个自命不凡的老人继续存在。可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