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的信息意义多元化特征_第1页
信息传播的信息意义多元化特征_第2页
信息传播的信息意义多元化特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传播的信息意义多元化特征

模糊传播,即传播者根据特定语境中的需要将信息的意义模糊化,并故意使用适当的手段,但信息的含义不明确。模糊传播大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传播活动中。打开电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广告:蒙牛酸酸乳的“我要我的滋味”,雀巢咖啡的“挡不住的感觉”;打开报纸,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新闻,“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25日在出席日本经济新闻社主办的国际会议时,对一些亚洲国家中存在的中国威胁论提出批评。”走在路上,熟人相遇会问:“去哪?”“去河西办点事”。在上述传播活动,酸酸乳的味道,咖啡的感觉本身都是无法进行精确描述,因而采用意义模糊化的方式,让人们凭自己的体验去意会理解。新闻中的“一些亚洲国家”这一模糊表述则是出于国际政治关系的考虑而不便明言,但其言外之意甚是明白。第三则的“去河西”的模糊词语来表明说话者不愿具体说明去向但又不至于使对话双方尴尬。这些由于不能,不愿精确陈述而采用模糊表达,都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相反,不能精确表述的硬要用精确化表述,则会造成困绕。如宝洁公司生产的化妆品SK-Ⅱ在广告中宣称“连续使用28天,细纹及皱纹明显减少47%,肌肤年转12年,”结果导致官司缠身。南京一位消费者使用产品后没有发现“肌肤年轻12年,细纹减少47%”而向法院提起诉论。宝洁公司因其不恰当的精确表述,被判定为“虚假宣传”违反了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被工商部门罚款20万,并公开致歉等等。模糊传播作为有效传播的一个层面是与精确传播相对而言的,它也是为了准确表现特定内容的表述,是一种讲求分寸、讲求量度的策略性表达。它在人际日常生活、影像图片、文学及大众传播中广泛存在,可以说,正因为模糊传播的存在才使得人类信息传播得以全部实现;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精确传播,模糊与否,标准是表意的需要。传播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在传播的两极:传者与受者,从信息的传递?接收到反馈都与心理活动息息相关,互为依存。“传播与心理乃是人精神生产流水线上两道深深相知不可分离的工序。”那么,模糊传播作为一种传播行为,其内在心理又是如何?让我们先看一则广为流传的有趣的交流活动。三书生赶考,因想知道三人中谁能金榜题名,便问一相士。相士闭目不言,只伸出一根手指。这里,相士的“一根手指”作为一种符号传达了如下意义:有一个中;有两个中(即一个不中)或有三个中(即全部中)。正因为这一符号的多元意义存在使得相士在这次交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心理学理论认为一切社会行为及活动方向都是由一定动机所驱使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型,行为又是动机的外显表现。“动机和行为这两个概念始终是相互联系的,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因而,这位相士举起“一根手指”的行为必然存在决定这一行为的内在动力。动力由何而来?很明显,动机的基础是需要,没有强烈的需要或欲望,个体动机也就无从产生。需要是个体在“感到缺乏什么”和“期望得到什么”这两种状态下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样,我们便很容易了解到相士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了。在三位书生“问讯”这一信息刺激之后,感到缺乏一种安全,即如果作一个精确判断说中一个或中两个或中三个,可能导致与后来事实不相符合而危及自己的职业和生计。同时,也期望通过这一次“算卦”而使自己的名望得以提升,即该行业所谓“算得准”,以得到更多的“业务”从而在名、利上同时得到满足。正是这些“避免羞愧”、“避免伤害”、“防守”以及对“成就”的需要,形成他的动机:不能作出精确表述,并指导行为的发生。作为个体,有各种各样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莫瑞<H·A·Marry>将需要进行分类,“并举出20种需要,它们是支配、依从、自治、侵犯、谦卑、成就、感知、表现、游玩、交往、拒绝、援助、培养、避免羞愧、防守、对抗、避免伤害、有秩序、理解性等。”个体不一定同时具有这些需要,但必然有其中一种或几种,而正是这些需要,尤其是成就、拒绝、避免羞愧、防守、避免伤害等这些需要,是个体在交流中策略性地使信息意义多元化或模糊化的内在动力。另外,关于模糊传播的心理学解释中要特别提出的便是模糊传播是指有意识地、策略性地对传播意义作模糊化处理,而不包括由于社会认知、知觉等方面的失误而造成的无意识的意义模糊化行为,当然也就不包括传播双方在交流中由于认知主体的原有经验、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偏见等因素造成的“误解”“误读”等引起的模糊传播。“符号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信息从传者到受者及其反馈过程,都离不开符号以及传受双方对符号及其语境的认知。模糊传播也不例外。如果说需要与动机是模糊传播这一行为的心理依据,符号则是使模糊传播得以实现的信息载体。对于符号意义的探讨,成绩卓著的是结构主义符号学派。该学派的基础理论贡献来自索绪尔,罗兰·巴特等人。索绪尔指出符号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并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因而,符号便是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的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进而指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换句话说,就是二者之间的联接是任意的,不自然的、可变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不确定的张力空间。正是这一不确定性使符号的意义存在多元性、模糊性成为可能。如上述故事中相士的手势符号“一”作为音响形象,联系多个不同的意义“1.数词,2.纯一,3.都,一概,4.全,5.相同,一样,6.统一,7.专一,8.一旦,一往,9.初次第一次,10.二者居其一,11.竞,乃”,虽然在具体语境中大量意义被排除,但最终还是有“作为数词的一”和“全,都”这些意义被留下来,而使相士成功地对其传播信息的意义作了模糊化处理。能指和所指的关系的任意性,保证了符号的多义性或外延意义的模糊化。但索绪尔符号观中能指与所指联系的任意忘性是先验地存在于一个既定的符号系统中。所以,还存在模糊传播产生的另一原因,即符号比如语言符号的有限性与描述的客观世界的无限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客观世界的物质具体性与语言符号的抽象性的矛盾。例如,卖酒的说:“我的酒没有掺水,质量是可靠的。”酒里面是肯定有水的,但含多少水才算是掺水?罗兰·巴特将索绪尔符号理论运用于更一般意义的符号研究中。他认为一切都能符号化,因而这个世界便是由各种符号组成的。在符号与意义的研究中他进一步提出了符号具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即符号的意义具有双重性。外延意义就是索绪尔的“所指+所指=符号”,即意义具有无限多样性;外延意义的“能指+所指”成为新的能指,从而产生新的所指。新的能指与所指相结合即产生内涵意义。社会性符号的意义正是在内涵意义的层面上发生的,即传播者通过种种策略使“内涵意义”限定或冻结“所指意义”的多样性,使之减弱或增强。反过来说,传播者可以通过内涵意义来控制“能指+所指”即第一符号的意义的个数,可以使之精确也可以使之多样性或模糊化。后期巴特的思想则更证明了这一点。他提倡“可写的”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