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一周时文素材_第1页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一周时文素材_第2页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一周时文素材_第3页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一周时文素材_第4页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一周时文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一周时文素材(2023.12.08——2023.12.15)关键词:国家公祭日01.为了缅怀逝去同胞,更是为了打造强大中国来源:钧正平工作室微信公号

2023-12-13一这是一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百人群像。每一张定格的黑白照片,代表着一位老人的离去。有一组数字,清晰记录了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人数的变化:2016年12月13日,幸存者仅剩104人;2019年12月13日,幸存者仅剩78人;2020年12月13日,幸存者仅剩73人;2021年12月13日,幸存者仅剩61人;2022年12月13日,幸存者仅剩54人;2023年12月13日,幸存者仅剩38人。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不经意间发现,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见证者们正在加速凋零。仅过去一年,就有16位老人相继离世。从104到38,才历时7年。家祭、城殇、国难,1937年的12月13日,南京进入至暗时刻。“祭”忆从那时至今,从不曾间断。在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一角,有一面“哭墙”。1995年刚设立时,该面墙长43米,高3.5米,刻有3000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姓名。如今,28年过去,“哭墙”也经历数次增刻,姓名增至10665个,长度也增加了约一倍。有人说,“哭墙”上的每个名字都是一部血的历史。直到现在,翻开这段历史,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都会隐隐作痛。透过文字记载,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南京城被殷红的血腥浸染,无数血肉模糊的同胞身影在秦淮河畔哭泣挣扎。二就在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日军侵华再添有力史料新证。一部记录日军在南京烧杀抢掠等法西斯暴行和百姓在“敌人铁蹄之下过非人生活”的回忆录——《南京难民区九十四日记》,在南京图书馆抢救性整理民国文献时被意外发现。“汉中路有几个老百姓见了敌兵,向难民区里逃,敌兵跟着追入难民区,在难民区里杀了三十几个人,都是老百姓。”“今日被杀的人很不少,敌人是将难民区划成若干小区,分若干小组,分头捕杀的。”“一个敌兵追着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一刺刀从背后戮进去直透过肚皮,那青年惨号了一声躺下了……”类似的记载比比皆是。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如果把这些抽象的数字变成具象化的描述,我们会更清楚这场暴行的残酷。张纯如在书中写道:“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这一队伍可以从南京绵延到杭州,总距离长达200英里左右。他们身上的血液总重量可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则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厢。”约翰·拉贝在日记中坦言:“这是一个无休无止的恐怖岁月,无论人们怎样想象都丝毫不会过分。”可以想见,再多的文字也难以控诉日军当年在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也无法道尽其给遇难同胞及其家属带来的巨大伤害。这是人类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是亿万中国人民无法抹去的创伤记忆。历史,早就把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钉在耻辱柱上。然而,当受害者在忍受伤痛的时候,加害者却在极力摆脱责任。至今,日本一些右翼分子和政客仍对南京大屠杀进行掩盖粉饰,甚至不承认大屠杀的存在。在日本的一些历史教科书和媒体报道中,他们将“南京大屠杀”表述为“南京事件”,将“大屠杀”弱化为“造成部分军民死亡”。在靖国神社,他们把十恶不赦的杀人魔鬼塑造成“英勇的烈士”,把发动的一次又一次侵略战争定义为“为心爱的祖国、家乡和家族献出宝贵生命”……这是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和幸存者的极大侮辱,也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挑衅。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否认。任何倒行逆施妄图篡改历史、否认暴行,为南京大屠杀惨案和侵略战争翻案的丑恶行径,不仅14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也将受到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人民的谴责和唾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每年的国家公祭向世人宣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篡改历史的立场坚定不移,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国人民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意志坚定不移。三也许有人会问,都过去86年了,为何要再提这血淋淋的历史?为何要反复揭开“伤疤”,是不是太过残忍?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哲学家马尔库塞说过:“忘却以往的苦难就是容忍而不是征服造成这种苦难的力量。在时间中治愈的创伤也是含毒的创伤。思想的一个最崇高的任务就是反对屈从时间,恢复记忆的权利,把它作为解放的手段。”我们铭记历史,从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毕竟,一个缺少痛感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凝聚力的,一个健忘的民族,也不会在精神上真正强大。对于你我而言,“南京大屠杀”从来不只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名词,“30万遇难者”也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那是我们的祖辈和同胞流过的血、亲历的痛。1937年12月13日,它从来也不是一个过去的时间点,而是86年的时光里,无数人的坚持、努力和勇气化为的沉甸甸的责任。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但也要看到,国际竞争的“丛林法则”并没有改变,铸剑为犁依然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如今,俄乌冲突仍在继续,巴以冲突再次让我们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历史和现实向我们深刻昭示:和平,从来都是强者才配享有的奢侈品。如果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人民就没有幸福安宁可言,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不忘国耻,知耻后勇。今天,我们可以挺直腰杆,有底气地说,再也没有谁敢在中国的土地上把屠刀架到我们同胞的脖颈之上,没有谁可以肆无忌惮、不付出任何代价地对中国施以冒犯。只因为,中国必须强大,这是我们对历史的承诺。中国必须强大,这也是我们赢取和平,以及对逝去同胞表达缅怀的最好方式。02.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来源:南京发布微信公号江钟秦2023-12-13第10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市民陈旻比以往更加忙碌,她正在为主笔的《寻找马吉影片》一书做出版前最后的校正工作,争取尽可能还原37分钟马吉影像“一寸盘”回归过程中各方作出的努力,而陈旻本人就是整个回归过程的重要发起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珍贵的黑色胶片,一帧一帧地复原和定格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30万同胞,连着数万个家庭;30万同胞被屠杀,数万个家庭至今泪迹未干、创伤未愈合。山河破碎的血泪,亲人惨死的悲剧,满目疮痍的痛楚,南京城悲壮地承载着这段历史,南京人无法忘记历史、忘却伤痛。铭记历史的痛,敲响今天的钟。在这个最为沉重的时刻,以国家的名义祭奠死难同胞、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民族记忆甚至世界记忆,给死难同胞以尊重、给国家民族以尊严、给人民群众以慰藉和希望。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面,有一处用灰白花岗石垒砌而成的墙,长43米,高3.5米,它有一个悲壮的别称——“哭墙”,墙面正中间镌刻着部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册。从2017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志愿者来到“哭墙”前,一笔一划给遇难者名册墙上一万多个名字描新。描新,唤不回被侵略者残忍杀戮同胞的生命;描新,为的是永恒的纪念、永远的警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观照历史就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在这一时刻,我们更加深知和平的可贵,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我们更加清晰,战争与和平不仅是一部世界名著的名字,更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世界各国人民的荣辱安危;我们更加懂得,“只有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才有可能”,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想延续仇恨,但如果有人想抹杀歪曲这段历史,搞选择性遗忘,我们必然一次次勇敢站出来,用更多历史铁证凝聚更多世界共识,暴击他们的险恶用心,捍卫历史真相。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幸存者照片墙上,又有3张“面孔”由彩色变为黑白,在册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目前只剩38人,时间证人加速凋零,但他们的子女加入了进来,陈旻们加入了进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志愿者加入了进来,成为历史记忆的传承者。这既是对遇难同胞深深的告慰,更是对历史的时代担当。和平,需要与战争这只邪恶残暴的野兽对垒硬扛,需要更多人自觉肩负更多的责任,挑起更重的担子。“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86年过去了,有些变化沧海桑田,而有些追求和梦想却始终如一。有国才有家,吾辈当自强。以国家的名义祭奠,把南京坚定地写在国家记忆中,每个人都要自觉宣传和平、维护和平、捍卫和平,把和平攥紧在自己手中,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关键词:院士鞋底掉渣03.院士鞋底老化掉渣,这不是“洋相”而是科学家本色来源:北京晚报孟雅檀

2023-12-11院士上节目出了“洋相”?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时,主持人发现,她脚上穿的鞋因为老化,在舞台上掉下不少黑渣。王院士自嘲出了“洋相”,但现场的观众纷纷感动鼓掌,很多网友看了节目后流下眼泪。参与电视节目好好打扮一番,穿上好衣服、好鞋是人之常情,国家对院士和科学家的生活待遇有着很好的保障,他们也有实力去买一双好鞋、一件好衣服。上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相信王院士这双鞋子还是特地找出来的。有网友就感慨地表示:这哪里是穿了好久的鞋子,分明是买了很久舍不得穿。只是王院士没有想到,年久氧化的鞋子会掉渣。一双掉渣的鞋,反映出王志珍院士简朴节俭的生活习惯,展现了她最本真、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不仅表现出一位科学家的纯粹和简单,更折射出科学家潜心科研物我两忘的态度。是王志珍院士不在乎形象吗?当然不是,在节目的舞台上,虽然穿了掉渣的皮鞋,但王院士风度翩翩,形象光彩照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王院士在乎的,显然不是外在的形象,比如衣服和鞋子要多么新、多么贵。王院士自嘲,除了这次“洋相”,她还曾经穿着两只不同的袜子去了实验室,可见日常穿戴始终没有牵扯她的注意力。王院士说起自己的“洋相”,自信从容之间,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一位真实立体、专心研究的院士形象,更让人明白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在乎的到底是什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科学家还有很多,生活俭朴、潜心科研的院士大有人在。比如“布鞋院士”遥感泰斗李小文、“背心院士”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高伯龙、时代楷模“布衣院士”卢永根,还有一件夹克穿30年的“钢铁院士”崔崑、一条裤子穿30年却捐赠300万元的“大款”院士沈世钊……他们不讲求个人物质享受,而是用自己的科研工作撑起了国家脊梁,生动地展示了何为科学家精神。现场的热烈掌声和网上的刷屏留言,表达了对王志珍院士的敬佩,折射出公众对科学家的崇敬。近年来,很多科学家成了顶流明星。比如,“深潜院士”汪品先在网络平台有众多粉丝,颜宁院士、施一公院士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偶像……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受到年轻人的尊崇,从事枯燥乏味甚至一辈子坐冷板凳的科学事业才会成为更多年轻人的方向。科学研究离不开精神支撑。科研工作者应该“穿什么鞋走什么路”,王志珍院士们已经做出了最好的回答。这双掉渣的鞋,就是科学圈最前沿的时尚;这种不在意物质享受的淡泊,就是科学家应有的本色。科学家和院士最美的形象,无法用金钱包装,只能用自己的人品、对科学的追求、对国家的贡献去衡量。链接阅读:对王志珍、卢永根这样的科学家而言,物质可谓是真正的“身外之物”。他们能做到这一点,除了有赖于自身品德和修养外,还因为找到了更高级的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王志珍说“在实验室里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不少科学家在接受采访时,每每谈及自己在研究中实现的突破或说到领域内相关话题时,也时常流露出喜悦、满足的神情。不难看出,虽然科研过程免不了艰辛、曲折,但科学家们在其中体会到的愉悦,远非一般物质享受所能媲美,而那才是他们在乎的东西。当然,不看重物质,并不代表潜心研究科学的人就得艰苦度日、安于清贫。随着我国对人才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整体已经有了明显优化和提升。近年来,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借助社交媒体,既为大众科普了知识,还展示了自己堪称时尚的生活。事实证明,在自己的专业上专注、实干,不为物欲、虚名所惑,科研工作者可以得到外界充分的认可与尊重。近年来,不断有长期默默耕耘的专家、学者走进公众视野,为人们所熟知,这是一种好现象。身为普通人,恐怕很难像王志珍一样鞋子老化到掉渣了还毫无察觉。但无论是谁,只要做成点事情,都需要“掉渣鞋”背后那种对所做之事的专注与热爱、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选择的坚持。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一次次被王志珍们的故事打动。——工人日报《院士旧鞋掉渣“出洋相”,何以让众人泪目?》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等精神品质。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这种精神离我们很遥远。但正如同这个小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动一样,科学家精神并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此外,该事件能够被这么多的媒体和网友热议,其实也说明,科学家精神正在被全社会崇尚和追求。更值得欣喜的是,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科学家精神的追随者,科学家精神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诠释。比如,科学家的故事正在以多样化呈现的方式走进中小学的校园,点燃着青少年的梦想。再比如,近年来,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主旋律电影火爆“出圈”,受到众多年轻人的喜爱。山高路远,赤诚不改。科学家精神是全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无数科研工作者最美丽的心灵底色。这次,王志珍院士用一双掉渣的鞋子,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感动过后,我们也要讲好科学家的故事,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真正让科学家精神闪亮新时代。——红辣椒评论《院士鞋底掉落碎屑,中国科学家“脚下生辉”》关键词:董宇辉小作文04.董宇辉的逆袭与顶峰相见!来源:雷一鸣工作室

雷桂平

2023-12-19我总是在想,一个人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一个人的失败,亦是如此!但是我们的思维总是停留在羡慕他人成功时的那一霎那,而忽略了成功之前的人生所面临的困境和不堪。董宇辉,一个非常普通的名字,如果不是因为东方甄选,或许他并不会爆火,如果不是因为新东方,他的才华也并不会显得特别突出。毕竟,这个时代并不缺有才的人,我记得在十多年前的2005、2006年,那个时候让我佩服的只有《挑战主持人》里的尉迟琳嘉、李思思等,而2023年,能让我佩服的人才太多太多,比如董宇辉,一个新东方原英语教师,现为东方甄选直播间主播。以卖货为“副业”、以讲课为“主业”,斜杆青年。人生的许多机缘巧合,不是有了平台,才能施展,人生的许多梦想,不是因为有了贵人,才能实现,人生的许多成长,不是因为有了良师益友,才能成就。平台、梦想、贵人、良师益友。如此这些都没有,

会是怎样?如果都有了,又会是怎样呢?我想到了《站着上北大的》的作者甘相伟,来北大当保安之前,他只是个小人物,自称“草根”,“蚁族”,“青年农民”“普通保安”,但他不屈服命运安排,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奋斗,从苦境里逆生“精英意识”,凭借自己的奋斗精神,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拼命获得与北大学子并肩的机会。前段时间,他还赠送了《站着上北大》一书给我。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或许唯有自己的成长才是成长,只有自己的成才才是成才。上周他与我联系,想来我院做一个讲座,我也与领导沟通了,我想明年上半年,他会把他的人生经历与成长成才分享给我们的老师,分享给我们的学生。他也会打破我们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一个认知。我们人生的失败,只是在低谷里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懦弱,而他们的成功,总是在顶峰相见中可见一斑。说起董宇辉,我对他并不是很熟悉,或者可以说是完全陌生。能够激起我写的原因,便是展现在他身上的特质,比如写作的特质、教学的特质、他曾是新东方名师,8年教授了50万学生,如今突然转型直播“双语卖菜”,边带货边教英语,3天涨粉上百万,直播间超一个亿点赞,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白山傲日,犹如雄鸡昂首、抬头望,冰瀑挂川,在董宇辉的笔下,富有诗意与胸襟,一句:“远赴长白惊鸿宴,一睹瑶池盛世颜”写出了磅礴之气,写出了人生豪迈,更写出了思乡之情。很多时候

,我都在想:当下的社会,是极其浮躁的,是灯红酒绿的,是纸醉金迷的。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被世俗所折腰。没有人再去追求所谓的精神上的富足与否了,

在很多看来,物质上的富足足以弥补一切精神上所缺失的。是的,没有人再去写文章了,也没有人再去看文章了,更没有再去思考这些百无一用的东西了。价值观的扭曲使得我们再也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再也没有了80、90年代的睦邻友好了,也便再也没有了良师益友了。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又想了北大的另一位人物,北大”韦神“韦奕东,他是备受人们称颂的“数学奇才”。他在国际奥数大赛上以满分的成绩获得金牌,这一壮举发生在他17岁的时候。被保送至北大时年仅19岁,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衣衫破旧不堪,眼神飘忽不定,手中紧握着一瓶矿泉水和一个白馒头。这位备受传颂的“韦神”,真不愧是个生活中的“流浪汉”。他不仅被人嘲笑为“自闭症”,还成为了证明“读书无用论”的活生生例证。人们对此也是褒贬不一,但始终没有影响他的朴素,真正的人才是不在乎所谓的外在条件和困境,真正的人是不畏质疑与非议的。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个社会存在质疑和非议,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连自己都改变不了。也许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董宇辉,出生于陕西农村,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新东方原英语教师,现为东方甄选直播间主播。以卖货为“副业”、以讲课为“主业”,孜孜不倦地输出知识,2021年11月,国家突然“双减政策”,各大教培机构受到冲击,新东方也因此被迫裁员1.4万人次,股票一夜间急剧下跌到90%,企业几乎濒临破产。在艰难困境下,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逆流而上,转型做直播,助力农产品。在这时,董宇辉陷入了两难,他之所以来到新东方,是因为父亲曾说要做一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因此他选择了成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从教师到成为主播,两个毫不相关的职业,他真的能做好吗?事实上他的确做到了。他的直播间人气直直飙升,最高时有70万人次在线观看,单场直播获赞一亿,董宇辉彻底火了,新东方也成功转型。、其他人直播卖货都是疯狂吼叫,怼着镜头让人“买它”,各种气氛选手后台准备;而董宇辉直播卖货悠闲自得,靠一张白板、一支笔和一口流利的伦敦音,将直播间打造成“知识直播间”。别人买牛肉都是运用各种形容词来将产品吹得天花乱坠,有时还得亲自视作试吃;他不一样,他卖牛肉从来不试吃,反而拿着牛肉教起了英语,比如牛肉叫做

“beef”,牛排就叫做“beefsteak”,吃起来的口感就是juicy,多汁的等。或许这就是他成长的最大的原因吧。在”内卷“、”躺平“席卷全国的时候,当人们沉浸在”内卷“、”躺平“中无法自拔的时候

,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在我们的身边不胫而走,他的成功,值得我们每一个普通深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检讨。在人生漫长而又短暂的历程中,一个个耀眼的名字,在我们的人生里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看到他们的名字,我的心中五味杂成,原本他们的人生是暗淡的,是无趣的,是无味的,

凭着他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生座右铭,重新改写着他们的人生,也重新改变着人们对人才的看法和想法。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

是默默无闻的,这是一条”紧箍咒“,也是一条”安命符“。所以我们中的大多数都

选择了”躺平“。于是,”热闹“终究是别人的,而”静谧“终究是自己的。董宇辉之所以备受瞩目,不仅仅因为他扎实的文化底蕴,而且还在于他通过阅读塑造了自己成为一位智者。他内心深处根植着的价值观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他所传达的观点与中国学子追求理想境界息息相关,这种深入人心的东西必定有其价值所在。董宇辉走红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风格和理念,依然用文化点亮着自己的直播间,依然用真诚打动着自己的观众,依然用拼搏激励着自己的团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只是想做好我自己。”我想,这就是董宇辉最大的魅力所在。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成为直播顶流。链接阅读:05.董宇辉,不是张雪峰口中的“文科生”来源:九派评论2023.12.15这两天的各大热搜榜上,全都是董宇辉的名字。东方甄选陷“小作文”风波,俞敏洪孙东旭道歉,董宇辉停播……东方甄选直播行业面临的这场波动,为何得到如此高的关注?一切的源头,似乎仍要回到董宇辉身上。董宇辉不是孟羽童,他不是如流星划过的“千万顶流”之一,而是以颇具古典气质的才华为直播行业注入清流,几乎以一己之力成就了东方甄选。董宇辉也并不是“小作文”高手,他的文案与口才固然有话术有技巧,但他于字里行间传递给你的信息,是才华源自积累,人永远都要活给自己看。如果说董宇辉的文案出自团队之手,那么董宇辉离开东方甄选,这个团队是否依然能够成就东方甄选呢?很明显,决定性的因素还是董宇辉。

是啊,直播行业还可以这样玩。除了声嘶力竭的“家人们”“千山万水总是情,点个关注行不行”,你还可以把一根玉米说得荡气回肠,还可以让散文诗的气质洋溢在屏幕上。于万千苦心钻营流量密码的互联网从业者之中,董宇辉忽而嗨哟地就开辟出一条阳光大道,不仅让众多粉丝热情支持,也让手机跟前那每一个潜伏的文艺细胞都欢跃起来。但是很可惜,这条路无法复制,因为董宇辉的才华无法复制。即便是赚快钱的行业,日积月累的知识储备仍然是时间的功夫,也是最高级的“玩法”。

对于东方甄选而言,“小作文”风波触及的是企业管理漏洞,CEO和董宇辉要不要二选一?对于更多的粉丝甚至无关痛痒的“吃瓜群众”而言,更值得关心的是,在这个“千万顶流”如流星划过的时代,拿什么接住董宇辉的才华?教培行业也罢,文字行业也罢,太多张雪峰口中的“文科生”,在董宇辉身上移注了自己的情感吧?流量算法摧枯拉朽,行业洗牌击破人生预期,静心探索与厚积薄发不如“短平快”,时间锻造的技能都在一一让位于剑走偏锋,而董宇辉在流量为王的直播间里,竟然做到了让才情尽情挥洒。东方甄选转型成功,但董宇辉证明,更火的是自己。东方甄选与董宇辉都未曾料到,古典文艺青年的气息,在直播行业里原来是这么有市场。沉迷“互联网喂猪饲料”的人们也想不到,消费者的文化诉求远远跑在了他们的前面。但很可惜,无论是转型成功的东方甄选,还是这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直播市场,都好像接不住董宇辉的才华。技术趋势、商业逻辑、市场氛围,都在倾力打造网红迭代而出的梦工厂,而董宇辉只是在东方甄选的企业转型的因缘际会中,碰巧路过而已。在东方甄选“小作文”事件持续发酵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在直播带货行业里,像董宇辉这样的现象级主播,对平台公司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短短几天的时间,东方甄选的股价是一跌再跌,市值蒸发超过40亿港元。粉丝不满意,买单的可是股东,俞敏洪、孙东旭怎么可能还坐得住,一个接一个都出来“立正挨打”。这也引发了整个直播带货行业的思考。现象级主播和MCN机构,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现在,到底是“东方甄选”还是“董宇辉甄选”,从创造价值多少的角度来说,还真有点说不清了。“小作文”风波所及,董宇辉是去是留,令人关注。但无论去留,相信董宇辉的个人IP还会持续。他还是会让人继续相信,流量不只靠钻营,算法也有想象力,文案不只是话术,才华技能还是要靠时间去沉淀。到底怎么平息这场风波,如何平息外界的流言蜚语,如何平衡内部的情绪问题和利益分配,那就要靠俞敏洪的企业家智慧了。06.董宇辉回归:文科生的商业价值需被重新审视来源:

红辣椒评论

2023-12-1812月16日,东方甄选免去孙旭东CEO职务,董宇辉与俞敏洪合体直播,“小作文”风波似乎已经走向尾声。虽然董宇辉能否回归直播带货岗位还未可知,但在此次东方甄选的权衡抉择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具有足够人格魅力的文科生在当今社会亦有不容忽视的商业价值。董宇辉直播带货缘何爆火?网络直播带货的井喷时代,董以一种鲜明的清新脱俗的风格,将带货说辞文学化、将直播节奏慢下来,仿佛直播的主题不是带货,而是解说产品背后的诗意。他的粉丝群体以中年人居多,观者能从中感受到文化熏陶、岁月静好,于他们而言,不是区区“饭圈文化”可以概括和贬低的。也许称董为“文人”有些过头,但粉丝们在董宇辉身上寄寓的,其实是对与文人近距离对话的期待。中年人常常会向往对人生形成通透感,当他们偶然刷到董的直播间时,一些具有哲思的话语能起到启发作用,引得他们驻足观看。他们甚至还可以在评论区交流讨论,这是一般喧闹的直播间赋予不了的精神价值。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真正拿捏消费者的心理和欲望,才能长久地、牢牢地吸引消费者。董宇辉的爆火不是玄学,也无法由资本迅速重构。董宇辉罢播后,东方甄选官方账号掉粉百万,足以证明其为东方甄选制造的价值无法被轻易抹去。有网友犀利地指出,也许小编和小孙的发言是东方甄选向“去董宇辉化”的商业模式转型的探索尝试。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董的价值在于其文化的深广,那些是技术运用、商业模式转型所无法实现的,也不会有更合适的“王宇辉”“陈宇辉们”来取代他。与理科生不同,文科生(或者说文人)起到的社会价值具有独特性,不会轻易被他人替代,更不必说被AI替代。张雪峰此前曾公然称,“所有文科都叫服务业,总结起来就是‘舔’”。虽则其尖锐地道出了文科的就业困境,却也存在片面性。功利地说,他忽视了文人文化底蕴的商业价值。不仅是文学,哲学、美学甚至新闻学,只要有人在,就有人文的需求,有通过精神阅读、精神交流以达到精神愉悦的需要。人格魅力、学识内涵对当下人们的吸引力可谓巨大,无论是以“智性恋”现象为例的情感取向,还是以李子柒田园牧歌式生活为代表的精神内核,均体现了网民灵魂深处迫切想要达到共鸣的文化认同。在这些语境里,文人描绘的诗和远方是被尊重甚至崇拜的,与张雪峰所谓的“舔”有天壤之别。东方甄选的选择,其实是消费者的选择。在当今商业洪流中,人们内心都在追求一种人文的关怀、心灵的慰藉,希望在虚假中找到一些真实,在繁忙中找到一些闲适。网友声援董宇辉,不仅是对打工人的共情、为之鸣不平,更是对文人风骨的维护,以及对其被卷入宫斗一般的公司内部利益纷争的惋惜。“文科无用”的论调早该被抛弃,我们比任何人都深知语言、文字的力量。文科生值得被尊重,文科生的价值(包括商业价值)不容忽视。不光是直播带货界,其他产业亦是如此。俞敏洪最终选择倒向董宇辉,除了同为读书人对董的人文关怀,也有作为一个生意人的精明。在“小作文”事件持续发酵之时,与董宇辉合体直播澄清,向网友示好,不可谓不是在借助董拉拢、挽回愤慨的人心,努力止损。经此风波,东方甄选长久以来积攒的口碑必然已遭撼动,但如今董宇辉回归直播,当初岁月静好的氛围也许还将重现。被利益情绪冲昏了头脑的“孙旭东们”应当意识到,文科生的商业价值不容轻视,甚至足以“四两拨千斤”。

07.东湖评论:“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来源:荆楚网2023-12-20近日,董宇辉“小作文”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引起较大舆论反响。事件的起因源于东方甄选小编在评论区对董宇辉直播的“现象级文案”做出来源回应,本身是很小的一件事,却引发了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时间,东方甄选股价暴跌,高层管理人员面临“信任危机”,董宇辉个人情绪受到影响,粉丝也被贴上“饭圈文化”的标签。无论从哪一方看,这场风波都没有赢家。一切看似偶然的事,实则都有迹可循。东方甄选小编“背刺”董宇辉,一方面暴露出已久的积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内部管理缺陷,对台前人员与幕后人员的管理机制与利益分配存在问题。再加上管理层人员个人情绪管理失控,进一步激化了舆论矛盾。从根源上看,这场事件在于“明星主播”与直播企业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企业为主播提供平台,主播为企业带来流量。但在繁荣表象的背后,也潜藏着未知的风险。过于依赖少数“明星主播”,无疑是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此这次事件其实也是“去董宇辉化”的一次失败尝试。在众多带货主播中,其貌不扬的董宇辉就像是一股清流,以博学的知识、飞扬的文采、真诚的态度赢得大批网友喜欢。与其说粉丝们买的是董宇辉直播间的商品,不如说买的是情绪价值和认知体验,这在直播经济中本身就是稀缺品。面对本次风波,董宇辉直言,他的世界经历了一场狂风骤雨,言辞之间尽显无奈,个人的情绪状态受到很大影响。更为糟糕的是,个别狂热粉丝打着守护偶像的旗号,实则在“看热闹”“搅浑水”,在社交平台发表不当言论,放大了董宇辉与东方甄选的对立性。当粉丝群体的口碑开始崩塌,对偶像来说,就像是背了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炸药包。此次事件中,粉丝力量也引发关注,部分粉丝甚至被贴上“饭圈文化”的标签。当然,畸形的“饭圈文化”不仅影响企业正常运营,还在无形中“绑架”着直播事业。对这样的“饭圈文化”,应坚决抵制,不留情面。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正视互联网时代下的粉丝经济。粉丝群体是直播企业的“衣食父母”,也是刺激消费,促进社会经济良性运转的重要一环。如果一味指责粉丝,既伤了粉丝感情,也不利于直播带货。也许最终两败俱伤,既不利于主播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正确合理引导粉丝,共同促进粉丝与直播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双赢。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在很大程度上,此次事件要从东方甄选团队内部找问题。东方甄选团队内部出现的裂隙得不到弥合,长此以往造成了这场风波中的鸿沟。正所谓,得其时,当其位。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不论是“红花”还是“绿叶”都要安于自己的位置,做好属于自己分内的工作,应该互相成就,不是互相拆台,这样才能走得长远。争论与对抗之下,没有真正的赢家。这场事件演变至今,对任何一方都不算圆满。当然,危与机都是相伴而生的,矛盾暴露出来才有解决的动力。根据最新消息,董宇辉已担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文化助理,兼任新东方文旅集团副总裁,这是多方博弈和利益导向的最终结果,但也只是阶段性胜利。未来的路,仍需东方甄选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摆正董宇辉的位置,仍需粉丝群体保持理性思考,避免过激言论,如此才能托举董宇辉飞得更远,才能让直播经济展现健康活力。08.董宇辉直播带货走红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加持来源:中安时评“牛排‘原切’怎么说?originalcutting……”近日,自称8年教过50万学生的英语老师董宇辉,在带货之余不忘大秀英式英语,这已成为新东方旗下的“东方甄选”直播间里的新带货模式。3天时间,直播间粉丝增加157万,销售额增加1777万元。不少网友将新东方带货主播们的边教英语边卖货,视作直播带货的天花板。【开篇介绍了东方甄选直播间的盛况,这个直播间小编强烈推荐大家去看一看。老师们简直神仙打架,丰富的知识沉淀让他们脱口成章,令人沉醉。事例谨记!可以背诵~】“树上的樱桃望过去就像漫天星河。”“是风的味道,是盐的味道,是大自然的魔法和时光腌制而成。”“美好就如山泉、就如明月,就如穿过峡谷的风,就如仲夏夜的梦。”这是“东方甄选”直播间的主播董宇辉在直播卖货。他用上面三句话,分别推荐了樱桃、火腿和牛排,把食物和风景巧妙融为一体。用话语营造意境,不仅是董宇辉的特长,同时也刷新了人们对直播带货的认知。【第二段开始介绍直播带货的新方法:知识型带货。董宇辉的比喻太有画面感,语境优美,画面生动,他功力太强,仿佛大家买的不是货物,而是货物背后的价值。】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直播带货已经深入大众的生活,成为一个全新的产业,这其中也涌现出不少头部主播。这些头部主播,无论是带货量和影响力,已经达到一般带货主播难以企及的高度。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中的不少人在直播中的语言表达仍然停留在“三二一,上链接”“家人们,小心心点起来”“OMG,买它买它”这样的初级层次上,久而久之难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相比之下,董宇辉的直播带货风格清新脱俗且充满文艺范,迅速吸粉走红自然也不奇怪。【第三段则说明董宇辉直播带货走红的原因:在众多头部主播表达匮乏又僵硬时,良莠不齐时,董宇辉的表达风格清新脱俗又有文艺,虽然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但不代表大家没有审美能力。对美好的事物,优秀的事物,大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看过董宇辉直播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董宇辉在与网友交流时,不仅语速不徐不疾、恰到好处,而且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强,常常是妙语连珠,尤其是善于营造意境和氛围,这很容易打动网友的心。而能够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绝不仅仅是一次两次妙手偶得,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在新东方执教8年的结果,这是一种厚积薄发,也是一种浑然天成,是传统文化加持带来的必然。【第四段分析第二个原因:董宇辉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厚积薄发的实力让他轻松驾驭全场。】有人说,董宇辉走红,一夜之间成为头部主播,带货量也大得惊人,主要是他善于贩卖情怀。这话说得并非毫无道理,毕竟情怀最能打动人,也最能感染人。但是,在董宇辉的直播间,情怀的背后人们所看见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当人们听腻了直播带货叫喊式吆喝的标配话术,甚至耳朵快生出老茧来的时候,董宇辉的表达犹如原野上吹来的一阵清新的风,一下子拉近了与网友之间的距离,不知不觉地下单也就顺理成章。【对上一个原因分析的补充:贩卖情怀的背后,依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因为读了太多书,所以积累了太多表达和词汇,因为教了太多课,所以董宇辉才能将这些积累轻松变换运用,赢得掌声。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董宇辉直播带货走红,使新东方转型找到了密码。网友在看着董宇辉的直播下单,是在“为知识付费”。对于网友而言,董宇辉的出现也是原本俗气的直播带货变得高雅起来,这是“知识就是力量”最亮眼的注脚。然而,直播带货最核心的竞争力还是商品品质和售后服务。所以,对于新东方及董宇辉而言,要有长远眼光,别把中华传统文化当成一块直播带货的敲门砖,门开了砖就扔掉。【结尾不仅强调了情怀文化的重要性,更强调了直播带货的核心在于售后与品质,文化是敲门砖,文化与商业的完美结合才是东方甄选未来的最强道路。】

09.从孟羽童到董宇辉,“打工人困境”这道题真的无解吗?来源:红辣椒评论

2023-12-1712月16日,东方甄选在其官方抖音号发布通知称,经东方甄选董事会决定,董事长俞敏洪兼任东方甄选CEO职务,免去孙东旭的东方甄选执行董事、CEO职务,即日生效。(12月16日新京报贝壳财经)东方甄选内部的这场风波以免去孙东旭CEO的职位暂告一段落。最近这几天,东方甄选和格力这两家企业掀起舆论的滔天巨浪,让一众吃瓜群众目瞪口呆。董宇辉和孟羽童更是轮番登上热搜,让粉丝群体和打工人的情绪被反复挑动。对于这些新闻,有网友表示“CPU都看烧了”,还有网友称“这是一段功高震主、鸟尽弓藏的老套故事”……抛却所有的流量滤镜,从饭圈文化的侵入、险恶的商战环境、传统直播模式的困境等混杂讨论中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个年轻人在职场中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鲜活案例。传统观念中,企业和个人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员工忠于企业,企业也会为员工发展提供平台。故事开始也是十分美好的,在新东方未转型时,董宇辉只是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站上讲台,就按照公司的业务安排,兢兢业业地进行直播带货,在个人的努力和才华、公司的倾力打造以及命运的眷顾下,他成为一名现象级王牌主播。而对孟羽童来说,其能力获得董明珠的认可,大学毕业就成为格力董事长的秘书,想必她一开始也非常感恩董明珠的这份“恩情”,渴望在这里做出一番成绩。但很快,这种美好就被打破了。在新媒体的语境中,他们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知名网红和明星主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粉丝群体,也获得了个人的“新身份”。这时候,他们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员工,开始拥有自己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他们不需要其他组织或者社会角色的帮助,就可以实现个人新价值的创造。在这一背景下,明星员工似乎就成了企业不安定的因素,也由此产生了老板与员工、员工与员工间的冲突。可见,这两起事件其实也暴露出直播经济和网红经济对传统职场秩序的冲击。对企业来说,员工和企业的上下同心、目标一致,才能让管理者放心,如果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集体目标产生裂隙,管理者就会有一种想要“整顿”的冲动。可对个人来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他们在职场之外有了自己的世界和更多元的发展机遇,公司对他们不再有绝对的掌控力,一边是旁人眼中令人羡慕的岗位,一边是可能实现个人新发展的机遇,相信很多人都会犹豫不决。正因此,事件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这绝不只是关系到一个人和一家公司,而是直面“打工人困境”:一个努力、有点才华的年轻人,该如何处理和传统职场秩序与复杂利益间的关系?今天这些刻薄的管理者们,年轻时又何尝不是另一个“董宇辉”和“孟羽童”,如果面临和他们同样的情况,这些CEO们又会做何选择呢?对企业来说,不妨大度看待明星员工的发展和选择,不要纠结于这种冲突中,别因为对员工的掌控力下降就感到“失落”,发泄情绪。就像董明珠对孟羽童的怒斥,让不少冷眼旁观的路人站向孟羽童一边,而东方甄选相关人员对董宇辉的“阴阳怪气”,也彻底唤起公众对董宇辉的同情和声援。对个人来说,面对纷杂的利益,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只要问心无愧,无论作何选择,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各方观点:潮新闻:矛头不能全都指向“饭圈文化”董宇辉和东方甄选的这波舆情,把责任都推给粉丝也不够客观。可奇怪的是,董宇辉也好,账号小编也好,公司CEO也好,不解决自身分歧,反而都将矛头指向“饭圈文化”。抵制“饭圈文化”不是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功高盖主”也好,“卸磨杀驴”也罢,商战的这些“剧情”,不应该把粉丝当枪使。东方甄选直播出圈,与粉丝对董宇辉的喜爱直接相关,很多观众是冲着董宇辉满腹经纶、出口成章的个人形象而来的。和粉丝浓情蜜意的时候,口口声声叫“家人”;内部有了矛盾分歧了,就把这种喜爱定义为“饭圈文化”——这种贴标签的行为显然无益于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也会将抵制“饭圈文化”这一严肃议题导向工具化、随意化。齐鲁壹点:各方分歧击中直播电商的软肋这戏剧性的一幕,将东方甄选商业模式固有的结构性缺陷,放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时至今日,董宇辉及其背后庞大的“丈母娘”群体,俨然手握着决定东方甄选生死的巨大能量。一方面,令公司内部横生事端,引发极大反弹。另一方面,向外溢出、蔓延全网,同样让围观吃瓜的群众大受震撼。此番东方甄选的巨震,早就有迹可循。类似的矛盾或隐患,并非东方甄选所独有,在整个行业都有普遍性。直播电商作为一个新事物,在爆发式发展的当下,其包括人力分工、价值界定、利益分配规则等底层设计,都是存在严重滞后的。此次事件,根本上所指向的,其实还是关于“主播”角色定位的认知分歧——对于如何理解这一新工种,各方分歧巨大。封面新闻:“去董宇辉化”不该两败俱伤如果迅速地“去董宇辉化”,很难保证东方甄选稳住当下的股价和市场;如果继续强化“董宇辉”这个IP,那么这个独立的大IP给东方甄选带来的危险则愈来愈大,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一天几个小时乃至十几个小时的直播会让一个人保持一个状态不出错,一旦出错,对于东方甄选来说,可谓万劫不复。对于一家成熟的企业或者平台来说,此时需要的是——稳定、有序地发展,而不是创业初期的“如野草般生长”。怎么保留、用好强大的个人IP,又不能让这个IP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这是一道“世纪难题”,没有标准答案。对于企业和个人,如果做不到护彼此周全,那也不要两败俱伤,毕竟,大家还要“江湖再见”。澎湃新闻:“安静做自己”是最好的爱护这场风波中,最受伤的不是别人,正是董宇辉自己。他之前曾说过,“除了个人待遇,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值得关注。”哪些事情呢?肯定有继续在直播间传播知识和快乐,更有他曾经提过很多次的教育事业。所以,不必把董宇辉的理想简单地定义为更高的待遇、职位。人们爱护董宇辉,不是在爱护某个个体,而是在爱护普通人对生活的珍视与热爱、对知识与眼界的无限追求,对理想主义的坚守。让董宇辉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就是对他最好的爱护。他的走红,曾经唤起人们对远方、对生命本真价值的渴求,这是一种值得珍惜的体验。如果这种体验最终还是逃不过流量、数据的冲击,沦为网络舆论漩涡里的牺牲品,无疑是令人遗憾的。

关键词:借课打雪仗10.借课打雪仗,这样的雪中教育为何引人点赞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号朱晓帆2023-12-15近日,北方多个城市迎来降雪。一条北京某学校一体育老师向班主任“借课”,带学生打雪仗的视频上了热搜。这位体育老师表示,上一次带孩子们打雪仗还是二年级,他们现在已经六年级了,可能是毕业前最后一次打雪仗了。从视频中也可以看到,班主任爽快地答应了,并不忘嘱咐“别弄病了”,学生们的喜悦更是溢出屏幕。无独有偶,河南郑州一所幼儿园也借着大雪为小朋友们送上了一份惊喜。幼师们在操场上绘制了一个大大的“雪地迷宫阵”,让孩子们在玩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寓教于乐。不论是体育老师借课,还是幼儿园的“迷宫阵”,都引来了不少网友的点赞,不少网友评论道“这样的体育老师给我来一打!”“不是小朋友能去玩吗?”也有网友表示“童年本就应该是这样”。一段寻常的学生生活记录、一节带着孩子们打雪仗疯玩的体育课,之所以会赢得如此广泛的关注,获得极大的好评,主要在于老师们如此别出心裁的做法,让人们看到了有别于传统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而这正迎合了孩子与家长内心对教育本身的期待。看看孩子们兴奋的表情,就知道这节课借得太值了、这个雪迷宫堆的也太值了。学生们喜欢打雪仗、走雪迷宫,可见没有孩子不喜欢有趣的课程,这些应时应景的创新活动,都释放着同样的信号——教育不再是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上的教学,灵活地因地制宜,同样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在学生学习的阶段,很多家长或者老师,一直强调以学习为主,这本没有错。但教育的目的从来不只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而是要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强大的创造力,如果我们都能够抱着这样的教育理念,那么,像体育老师借课带学生打雪仗、老师让学生停下晚自习欣赏夕阳的新闻,或许不再会是新闻,而“消失的课间10分钟”也会回到孩子们的正常学习生活之中。楼外的雪仗、操场的迷宫,或是傍晚的晚霞,是一种快乐,更是一份与孩子平等对话的理解。在当下紧张的社会中,这种本应常态化的接纳与松弛感反而成为珍稀品,像这样温柔、有共情力的老师,似乎也成为了“超人”般的存在。教育不应该只是试卷里的圈叉和ABCD,还应教会孩子去欣赏、接纳、拥抱每个美好的瞬间。教育本应与美好并行。就像一位网友所说的那样“很多年后,六年级学了什么他们不一定还记得,但这次打雪仗他们一定会记得”。链接阅读:平日里,孩子们学习压力不小,打雪仗不仅能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充分释放天性、放松身心,在跑跳中也锻炼了身体。体育老师的借课,是对学生适当开展体育活动的用心;班主任的嘱咐,则是对孩子健康安全的重视。无论哪种考量,都体现了老师对孩子成长的满满关爱。一直以来,为保障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各级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出台了相应举措。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2022年新修订的体育法则规定,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2023年,上海出台的《上海市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方案》中强调,进一步保障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时间,保障每天校内外运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一堂“打雪仗课”,也给了教育部门更多的选项和思考空间。从体育课的形式看,可以是跑步、跳远、各种球类,当然也可以是这样特别的“玩雪课”。而无论形式如何,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学生能够“动”起来。从体育课的承载内容来看,类似“玩雪课”的出现也让我们对体育课有了更高期待,那就是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收获一份快乐精彩的童年记忆。当然,安全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忽视的。体育老师主动要求带学生打雪仗,让我们看到,为了学生成长,老师主动承担起更多责任。作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妨多动动脑筋,在开展这类体育课过程中,如何避免着凉、摔伤等意外的发生,帮助孩子们在快乐运动和安全防护之间找到平衡。皑皑白雪,和孩子们欢乐热闹的雪中嬉戏最为相配。在铺满雪的操场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你追我赶的身影,将成为冬季校园里的最美画面。一节短短几十分钟的体育课,留给孩子们的,是值得终生回忆的美好。这样的教育,真的很贴心!——央广网《体育老师借课带学生打雪仗,这样的教育很贴心》体育老师的“硬气”固然值得点赞,现实中的学校为何对学生打雪仗“严防死守”,或许更值得好好反思。孩子的“打雪仗自由”,不能仅仅依赖个别体育老师的“硬气”和班主任的“通融”。具体而言,学校之所以在打雪仗上如此不近人情,主要可以归结为两大原因:一是怕出现安全问题;二则是担心学生“放飞”之后会影响学习。平心而论,学校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如果放开让学生打雪仗,难免会传出教室玻璃的破碎声音,个别学生也可能滑倒受伤,如果只是擦破点皮的小伤或许没啥关系,万一摔得有点重,那就会带来不小的麻烦。而且,学生如果在课间“放飞”之后,一时之间确实会有点心浮气躁,上课后可能很难马上把心收回来。不过,上述顾虑都不能成为阻止学生打雪仗的理由。碎几块玻璃,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且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安装了钢化玻璃,雪球已经不太可能造成威胁。学生因为课间“放飞”而影响上课,偶尔一两次又有啥关系?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孩子们通过打雪仗,心情可以得到放松宣泄,还有助于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学习,担心啥呢?反之,孩子们如果被禁锢在教室里,会有心情好好学习吗?至于学生可能滑倒摔伤,这样的意外确实防不胜防,但绝不能因噎废食。按照这样逻辑,学生在下雪天走到食堂里吃饭,路上也可能出现“状况”,又该咋办?堵不如疏,只要学校能给予合理的引导,尽了教育之力,基本上可以有效防范未然。即便还是出现了意外,相关各方也会理解,学校也不用过于顾虑要担负什么责任。体育老师借课打雪仗走红,警示学校管理者们要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主动改变僵化的管理思维,学会适当放手并进行合理的引导规范,让孩子们充分享受“打雪仗自由”。——东方网《体育老师借课带学生打雪仗走红,谁该反思》视频中的这位体育老师,不仅敢于向班主任借课,还借来给孩子们打雪仗,看上去“不务正业”,但班主任却爽快地同意了,只是善意地提醒“别给我学生弄病了”。难怪有网友表示,体育老师不光“健康”起来,甚至还“霸气”起来了。这种“地位”的变化,又何尝不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呢?比起在课堂上学习或按课程设计上体育课,打雪仗就真的不重要吗?看看学生们兴奋的表情,就知道这节课借得太值了。这不仅是一位“大胆”的体育老师,还是一位懂得吸引学生兴趣的体育老师。上好体育课,不是光上足时间就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在科学的指导下,快乐地养成运动的习惯。这才是让他们受益一生的素质。还有什么比学生爱上一门课更重要的呢?这位体育老师还说,上次带孩子们打雪仗已经是二年级了,现在都六年级了。小学六年,打雪仗的机会屈指可数。雪还会再下,可是下一次跟学生们打雪仗,要到什么时候呢?若干年后,这些孩子们长大了,一定会记得这场难忘的雪吧?一位体育老师的硬气和机智,令人欣慰,但还远远不够。期待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体育老师,让孩子们在挥汗如雨中锻炼出健康的体魄。——澎湃新闻《借课打雪仗,体育老师就该这样“硬气”》关键词:600多个工作群11.女子离职后退600多个群,如何摆脱“群”的紧箍咒来源:人民网评微信公号赵志疆2023-12-12离职后,退出工作群是常规操作。不过,四川南充一位女士的操作,却显得不比寻常——这名女子在离职后,花了3个多小时,一口气退了600多个工作群,她表示“感觉退完后轻松了很多”。“这哪里是离职,分明是‘赎身’”。看到这名女子的遭遇,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惊叹于“我的好友都没有那么多”,不过,更多人还是感叹于“看着都好窒息”。据这位女士介绍,她从事商场地产设计工作,每个商场有数百个店铺,需逐个审核店铺设计图纸,因此累积了600多个群。因为“每天要随时回复信息”,所以“神经一直紧绷着”。这虽然只是极端个案,但却激起了无数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太多终日奔波的职场人,都有不少退不掉、避不开的工作群。人在职场,免不了会有各种各样的工作群。众所周知,工作群最初是为了便于工作,有什么事在群里吆喝一声,不仅简单直接,而且快捷高效。但是,工作群近年来却日益呈现出缩小化、细分化的趋势。单位有大群,部门有小群,项目有临时群,客户有对接群……面对“群”起而攻之,总让人感觉深陷其中、无力自拔。实际上,工作群之所以引起群嘲,不仅仅在于名目繁多,更在于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借助移动通信技术,用人单位堂而皇之地将管理触手伸入了私人社交媒体。有时候,明明已经下班回家,但随时随地都可能被@的工作群,依然是无法挣脱的“紧箍咒”。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因特殊原因需要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近年来,多地都针对超时加班加大了整治力度,理直气壮的“显形加班”虽然少了,但遮遮掩掩的“隐形加班”却仍然存在。形形色色的工作群,无疑是“隐形加班”的重灾区。今年6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劳动争议案,以案例判决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数字时代的“隐形加班”:劳动者长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工作,属于“隐形加班”,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科技在飞速发展,劳动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但无论如何,劳动权益都不能受到践踏和伤害。对于劳动监察部门来说,如何避免“隐形加班”触碰法律红线、伤害劳动者权益,需要深入研究。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维护法治底线、承担社会责任是基本要求。链接阅读:日常工作中,多则几百个,少则几十个的工作群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耗费了人们的精力。尤其是当“99+”条群消息里偶尔掺杂几条60秒语音,当与你无关的“@所有人”“收到请回复”一遍遍出现时,显然会更加浪费精力。信息轰炸给很多人增加了工作负担,而这种应付群消息带来的倦怠感也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诚如唐女士说的那样,“每天要随时回复信息,神经一直紧绷着。”即便不是每个群都要回复,但为了工作需要,还是得接收完这些消息。员工每天被“指尖上的消息”支配、被精神层面的倦怠感包裹,进而开展具体工作。试想这样的场景:当你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各种群消息,有时和亲友聊天也会因为手误将私密消息发到突然跳出来的工作群时,就能理解唐女士为何会有“无群一身轻”的感受了。这也是这条新闻在社交平台上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所在。而微信群的即时性又在逐渐消磨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当那条原本无比清晰的分界线——下班——被逐渐分解后,工作和生活便慢慢混淆在了一起。随着时间的延长,它逐渐侵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工作内容从“8小时之内”蔓延到了“24小时之内”,填充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人虽然与工具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沟通效率也在持续提升,但身为个体的自主性却变得越来越低。这也是唐女士花了3个半小时退完所有群后,为何会感到“轻松了很多”的缘由之一,因为她暂时摆脱了某种被规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值得高度警惕。因为随着这类现象的持续,会有越来越多的个体被绑定和束缚在某种固有的倦怠感和情绪焦虑之中,久而久之,反而不利于正常工作的开展。回到此事去看,“女子退600多个工作群”的新闻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显然是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倦怠感对自身所带来的危害,并有了一定的警惕性。某种程度上而言,唐女士的这次“逃离”可能是短暂的,在她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后,或许会再次陷入类似的循环。但对其个人而言,仍不失为一件好事。——光明日报客户端《“女子离职后退600多个工作群”,为何引发共鸣?》离职后退600多个微信工作群的经历,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身工作方式的契机。它提醒人们在享受现代通讯工具便利性的同时,也要对其保持足够警惕。如何避免被过多信息和噪音干扰,如何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学会筛选和过滤信息,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学会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享受生活等,这些都有必要进一步讨论。在个体之外,当下的职场文化和管理模式同样引人思考。比如,如何实现更高效的职场沟通和管理,如何更好地尊重员工的个人空间和时间,等等。“600多个微信工作群”的故事背后,不该只有唏嘘和吐槽。反思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寻找更优解去面对职场、生活的挑战,才能不被通讯工具捆绑,在信息时代更游刃有余。——工人日报《“600多个工作群”提供了一个反思契机》

一周其它精选时评12.家长献血或捐款给孩子入学加分,到底谁说了算来源:光明网朱昌俊2023-12-13家长无偿献血100毫升,或向慈善机构捐款1000元可以加2分,在孩子小学入学时能起到正面作用……据极目新闻报道,日前,有网友称浙江金华武义县对新市民孩子采取积分入学政策,各公办小学根据积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家长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或捐款可以增加积分。12月11日,记者采访获悉,该情况属实。为了鼓励无偿献血,这些年很多地方都想了一些办法。类似将献血量与居民子女入学挂钩的做法,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有的地方甚至将无偿献血与中考加分关联起来。这次事件中,虽然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表示,献血与否只影响到择校的优先级,在当地的赋分项目中公益活动也占比不大。但是,不论占比多少,这类做法总是显得不伦不类,也存在公平之疑。一方面,献血可以让家长在孩子择校上有更多优先权,这实际上有变相强制乃至绑架的嫌疑。不仅违背了爱心献血的自愿原则,也可能催生过量献血,给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另一方面,置于当前“鼓励就近入学,淡化择校热”的大背景下,这种通过献血和捐款给择校行为推波助澜的行为,也恐怕与教育公平的要求形成冲突。更重要的是,这项政策是专门针对新市民的要求,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变相提高新市民融入城市、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门槛,不无歧视之嫌。去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很显然,这般针对新市民子女入学的献血积分政策,与“同等公共服务”的要求形成冲突。此外,当地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武义县的新市民积分管理办法,包括无偿献血给入学加分政策,不是由教育部门制定的,而是由当地公安部门制定的。由此也延伸出一个疑问:入学政策完全由公安部门制定,这真的合适吗?将入学权利与种种不相关的“积分”项目挂钩,到底该由谁说了算?如果为了突出某一件事的重要性,就将其与其他事务随便挂钩,这样的权力运行合乎规范吗?这类政策是否有必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其实,这方面已有地方作出了积极的示范。2021年,江西丰城市教育体育局在《对政协丰城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132号提案的答复》中明确表示:大凡与孩子升学有关的,无论是加分政策还是教育资源的分配,都会牵动每一名家长的神经。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这是一件于大家都有益的事。但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分政策的制定和具体实施要能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性。因此,当地对于此建议所采取的态度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探索可行的办法,征求广大家长的意见”,也即不会贸然实施。这种回应其实说到了点子上,即任何有违教育公平的政策都该慎重,不应该添加任何不相关的要求。要知道,追求教育公平,保障好新市民子女平等的入学权利,这本身就是目的,不该以任何其他被自认为的“更重要的事”为前提,更不该人为制造更大的区隔。在很大程度上说,一些明显存在争议的政策能够出台,一方面还是反映出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对民意的征询,对政策的合规性、合理性没有足够的审视;另一方面,习惯把种种不相干的社会事务乱挂钩,希望在“绑架”中实现某项治理目标,也显示出一些地方社会治理思维的懒惰和治理能力的欠缺。13.尊重明星隐私,也是保护自己来源:长安观察微信公号2023-12-14香港演员周海媚离世的消息引发不少人的感怀与悲痛,同时,疑似其送医抢救的电子病历在网上流传,就诊时间、病情症状等诸多细节赫然在目。12月14日,顺义公安分局发布通报,经查,符某某利用在医院工作的便利,出于炫耀目的,将病患个人病历拍照发至微信群,导致信息扩散,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符某某已被依法行政拘留。明星就医时遭遇隐私曝光已不是第一次。电子病例、急救单、抢救过程,甚至包括就医照片、医疗废材等,都曾被人当成某种炫耀的资本。或许是明星艺人等公众人物常常活跃在聚光灯下,其影视作品乃至言谈举止、穿衣打扮等天然地比普通人多获得几分关注。相当一部分人,潜意识觉得明星的“周边”无非都是些“八卦”素材,一旦有机会了解到他们的健康状况、情感婚姻或者兴趣癖好等等,就忙不迭地大肆“分享”传播,严重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每个人都有隐私权,公众人物也不例外。其个人行为、个人信息,只要不涉及违法违规失德,都受到法律保护。特别是健康状况、就医信息等相当敏感的信息,《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除了偶尔为之的个人行为,如今收集泄露明星隐私背后更有一条灰色产业链。此前有媒体调查显示,仅花上三百元,就可以拿到600多位明星的行程表。再加点钱,就可以获得手机号、微信号、身份证号,甚至连明星平时听什么歌都一清二楚。多重因素交织,明星隐私泄露成为重灾区。乱象频发仍该下重拳。此番这位符某某已被依法行政拘留,此前也有人因贩卖明星航班信息和行踪轨迹而获刑。随着个人信息保护各项法规的日渐完善,以及执法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触犯红线者势必撞到“铁板”。当然,夯实全链条保护,还需在源头管理、过程维护上多下功夫。比如对于那些拥有职务之便的工作人员,平时当加强内部管理制度,那些活跃在网上兜售隐私牟利的黄牛贩子,平台亦有监管之责。多管齐下,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教育,整个社会才能涵养出对个人信息的尊重。每个人都不能绝缘于公众生活之外,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空间。增强法制意识,理性约束行为,摒弃过度的窥私欲,这是尊重别人,也是在保护自己。14.凡人善举,最为动人(暖闻热评)来源:人民日报杨丹2023-12-12【关键词】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事件】“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评选道德模范,现在我们参加道德评议活动,不仅能发现身边的榜样,还让大家都开始争做道德模范,社区氛围是越来越好了,这样正能量的活动就应该多开展。”在山东省莱西市水集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居民代表王鑫在参加道德评议会时说。不久前,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部门印发《关于评选表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的通知》及实施办法,部署启动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各地纷纷开展了评选推荐活动。【点评】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道德模范评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通过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发掘和褒奖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中事迹突出的先进典型,有利于以榜样力量感召越来越多的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对形成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凡人善举,最为动人。捐款千万资助贫困学子的“钢铁院士”崔崑,生活节俭却将毕生积蓄捐献公益事业的女空降兵马旭,诠释着克己奉公的人生价值;三闯火海的李道洲,踏入冰湖救人的拉齐尼·巴依卡,展现着舍己为人的人间大义……细数历届全国道德模范,他们奋斗在各行各业,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诠释道德真谛,以凡人善举筑起精神高地。这些“平凡英雄”,把嘉言懿行融入日常生活,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道德模范来自人民群众,也感动着人民群众。道德模范由大众推荐评选而来,是可歌可泣的时代楷模,也是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先后获得“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的肖玉玲在采访中说,自己一直将“老阿姨”龚全珍(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视为指路明灯和学习榜样,18岁时和她一起去北京领奖,再次被她的精神力量深深感染。一颗颗小石子投入湖面,必将激起一片片涟漪。道德模范的事迹充满感召力,具有滋润人心的力量,能够激励更多人起而行之,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公民道德建设是长期而持久的工程,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是其重要抓手之一。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和道德实践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覆盖面不断扩大,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弘扬时代新风行动、诚信建设、学雷锋志愿服务、移风易俗行动等持续发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见贤思齐、挺膺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让美德的“种子”在每一个普通人心中抽穗拔节,以善意善举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必将带动更多人向上向善,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激荡起更加奋进昂扬的精神力量。

15.AI代写年终总结惹争议,何为AI的正确打开方式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2023-12-14“代写各类年终总结汇报”“立等可取”“修改到满意为止”……岁末年终,AI把年终总结的活也揽了。据报道,在购物平台搜索关键词,显示AI代写的生意十分红火,有的店铺月销几万单,还收获大量好评。有网友认为,AI代写省时省力,是很好的辅助工具;但也有网友认为,AI代写属于投机取巧,让人变得“懒惰”。这样的讨论,再度引发“AI作为一种工具,其使用边界在哪里”的思考。近两年,随着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AI代XX”早已不是新鲜事。甚至相较于更复杂的“AI代画图”“AI代作曲”“AI代写小说”,“AI代写年终总结”几乎没什么难度。也难怪体验过的网友反映,AI写的年终总结“颇有水平”“比我自己写的好”“与以前那种简单机械拼凑出的文本已经完全不同”。在这个意义上,AI堪称完美工具。既然能帮我们解决更多问题、节省更多时间、创造更多可能,何乐而不“用”?正因如此,更多人认为,不必把AI的快速发展视作“洪水猛兽”,也不必一听到“AI代XX”就批评、痛斥。更何况,生成式AI发展已成趋势,与其“拒绝三连”,不如“坦然拥抱”。用是要用,但如何“用好”,又是另外一回事。如今,AI带来的风险挑战和各种法律问题,不时见诸报端。AI换脸过于逼真,被用来实施诈骗怎么办?AI创作的乐曲、文本等作品的著作权如何界定?生成式AI往往需要大量数据“投喂”,如何更好保护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这些问题诚然棘手,但放在更长的历史进程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工具的颠覆式创新,尽管一开始总是“领先一个身位”,但法律和制度终会“补位”。当汽车被发明出来,全新的交通规则旋即应运而生;当互联网蓬勃兴起,虚拟空间的法律规范亦如约而至。历史让我们不悲观:在防范和破解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方面,人类是始终保持警惕心的,也懂得“亡羊补牢”的,纵然“魔高一尺”,也必将“道高一丈”。但也要看到,生成式AI可能跟以往任何一次单纯技术上的跨越都有所不同。其带来的改变可能不仅是技术和规则层面的,也将深刻影响人类的意义世界、伦理世界。当年,AlphaGo击败人类最顶尖围棋选手,突破这项人类最引以为傲的智力游戏后,就让不少人感慨“人类棋手很难看到胜算,这样下棋还有何意义”。这次对“AI代写年终总结”的讨论中,也有很多人认为AI虽然好用,但代写抵消了独立思考,有违年终总结用来反思、总结的初衷。还有许多研究AI的前沿科学家,已经从最初的“热情推动”转向如今的“谨慎乐观”,乃至呼吁“慢下来”“停一停”,就是看到AI的长远影响超乎想象,甚至存在“失控”风险。特别是如果有一天AI获得独立意识,又该如何界定AI,如何确保其始终造福人类?这些问题可能不仅需要法律规范,更需要从人类伦理层面进行系统研究和检视,采取更积极行动。“AI技术是颠覆性的,我们从没遇到过,制造工具,却可能是造出了另一个‘自己’。”网友的评价,颇具科幻感,却也切中要害。当AI能代劳得更多、进化得更智慧,甚至代替人类思考、决策,我们又当如何与AI相处?人类究竟会面临同步进化,还是大幅退化?眺望更远的将来,这些思考不仅不是杞人忧天,反而尤为重要。

16.汉字“陌生人”,笔笔皆故事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2023-12-08龙年将至,最近,“龙行龘龘”一词登上热搜。“龘”意为龙行之貌,收入字书《玉篇》之中。“龘”字代表的生僻字,再次引起了网友们的注意。所谓生僻字,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熟悉、不常见、使用频率很低的字。生僻字的出现,本是语言文字发展中正常现象。从古至今,汉字不断孳乳分化,汉字数量总体上越来越多。东汉的《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清代的《康熙字典》收字4.7万个,上世纪80年代末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5万个左右。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统计结果显示,掌握了使用频率最高的950个汉字,就可以读懂一般文章的90%,掌握了《现代汉语常用字字表》中的3500个字,则可以覆盖99.48%的内容。除去3500个常用字,尚有数以万计的汉字存在,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生僻字。了解了这个比例,当我们在茫茫字海中与生僻字相遇,就不必感到惊异。生僻字并非生来生僻,有些也曾在历史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甗”(yǎn)“斝”(jiǎ)“匜”(yí)这些表示礼器的汉字,见证了先民的礼乐华章,而今天的人们几乎只能在博物馆的展签上读到。当马与古人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时,人们不厌其烦地按照马的毛色、优劣、年龄等特征,详细分出“骊”(lí)“骅”(huá)“驵”(zǎng)“骀”(tái)等字,如今我们改称“黑马”“赤马”“好马”“劣马”,不再花大力气辨别马的差异。生僻字收在今天的字典里,也存在于古人的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古人们拥有什么、珍视什么、厌恶什么,进而勾勒出他们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当文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土壤发生变化,不同年代的同一个汉字,可能拥有不同的际遇。40多年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