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课堂构建_第1页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课堂构建_第2页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课堂构建_第3页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课堂构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生物学课程以核心素养培养为课程目标。初中生物学课堂势必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在综合考虑初中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探索实现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大素养的强化途径。本文以“土壤里的小动物”一课为例,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剖析,探讨初中生物学课堂的构建策略。1课前调查和小实验,聚焦生命观念在课前,教师组织调查小组在校园中寻找、捕捉蚯蚓:①在松软、潮湿的泥土中挖;②找到蚯蚓粪便,在其附近掘取;③翻开砖块,在下方泥地中寻找;④从枯枝烂叶、腐烂植物堆里搜寻。同时,建议学生在捕捉前先对蚯蚓的栖息环境拍1—2张照片或一段短视频,将捕捉获得的蚯蚓妥善安置、饲养,如考虑容器遮光,放入潮湿的泥土和腐烂的碎叶等。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蚯蚓的“生活环境”:蚯蚓怕光吗?蚯蚓喜欢潮湿吗?进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蚯蚓对环境温度、光照的选择”实验。实验设置两个组,每组取三个容器:①一边放湿润土壤,一边放干燥土壤,中间放5条生长状态一致的蚯蚓,两边都遮光;②一边遮光,一边不遮光,中间放5条生长状态一致的蚯蚓,两边土壤湿度一致。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探索蚯蚓会向哪边移动。上课开始,教师鼓励各调查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蚯蚓“生活环境”的照片或视频和活蚯蚓实物,接着让学生现场展示“探究蚯蚓对环境温度、光照选择”的实验结果。“蚯蚓会向哪一边移动呢?”,在学生们的好奇中公布答案,促使学生聚焦对蚯蚓生命现象的思考;“蚯蚓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适应土壤中生活呢?”,引领学生探索蚯蚓的形态结构,运用结构与功能观对蚯蚓的特征形成合理性认知,并作科学性解释。2层层问题引导观察,培养科学思维课堂设置两个观察活动,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2.1观察蚯蚓外形问题1:看一看,蚯蚓的体形是怎样的?学生描述“圆柱形”等后,进一步设问:这样的体形对其在土壤中生活有何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拿笔插入泥土,模拟说明蚯蚓的体形有利于钻土。问题2:看一看,蚯蚓是什么颜色?有部分学生回答具体颜色,如粉红色、褐色等,而当有学生提及“蚯蚓的体色与土壤颜色相似”“随栖息的环境变化出现不同”等,进一步设问:蚯蚓的体色特征对其生存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联想到“保护色”。问题3:数一数,蚯蚓有多少体节?实践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蚯蚓体节计数存有畏难情绪,教师及时点拨“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如先用尺测量蚯蚓总长,再量蚯蚓10环体节,通过长度比较,推测蚯蚓全长应有多少环体节。在学生利用简便方法成功计数蚯蚓的体节后,教师进一步提问:蚯蚓体节有何特殊之处?学生很快发现蚯蚓有一体节无节间沟、状如指环,教师解释此为“环带”,是蚯蚓的生殖带并介绍蚯蚓繁殖。问题4:辨一辨,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中端和后端?学生动脑筋思考,回答:有环带的一端为前端,反之为后端。2.2触摸蚯蚓体表问题1:轻轻抚摸蚯蚓体表,有什么感觉?学生感受到蚯蚓体表很“黏滑”“湿润”后,教师进一步追问“黏滑、湿润这样的体表对其土壤生活有什么意义?”,多数学生想到“能减少钻土时阻力”,少数学生认为“不仅能减少钻土时阻力,还担任呼吸功能”。为说明蚯蚓靠“湿润的体表”呼吸,教师出示人体“呼吸道和肺”、鸟类“肺和气囊”、蝗虫“气管”三张图片作横向对比,并出示“蚯蚓内部结构图”分析:氧气先溶解在蚯蚓体表的黏液里,接着进入蚯蚓体壁内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表排出体外。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蚯蚓呼吸的方式”解释“在对蚯蚓的观察过程中,要不时地用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的原因。问题2:来回抚摸蚯蚓腹面,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抚摸发现蚯蚓的腹面触感有着不同于背部的“粗糙”,于是萌生进一步探究“粗糙腹面”具体形态的想法。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肉眼观察蚯蚓腹面,并提醒学生如果难以用肉眼看清,可以借助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发现在蚯蚓腹面上有许多突起的“细刺”。教师进一步提问“‘细刺’内部是什么?”并出示“蚯蚓横切面图”引导学生分析,待学生观察后,教师解释这些突起的“细刺”会伸入到腹内呈“针状”,形成“刚毛”。为了形象地介绍刚毛的作用,教师呈现短跑运动员的“钉鞋”和滑冰运动员的“溜冰鞋”两张图片作对比,说明蚯蚓腹面的刚毛相当于“钉鞋”,起增加身体与地面间摩擦力的作用,配合蚯蚓“一伸一缩”的运动。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观察的顺序和方法;设问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对蚯蚓的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培养观察与想象、比较与分析、概括与归纳等科学思维。3以小组合作实验为载体,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课堂的两个探究实验,都以小组为实验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3.1探究蚯蚓在不同表面运动实验主要内容:将蚯蚓放在不同表面,如木板的光滑面和粗糙面,比较蚯蚓在哪个表面爬行得更快?实验发现各小组的成功率较低,于是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学生认为“可能干木板会吸湿,影响蚯蚓的运动”,建议“对干木板进行适度打湿”处理,发现实验结果有了明显好转,最终大多数小组获得“蚯蚓在潮湿木板的粗糙面爬得快”的预期结果。教师对实验进行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应推广,实验不成功的原因要交流、分析。3.2探究蚯蚓刺激——反应实验主要内容:对不同的刺激,蚯蚓会有什么反应?蚯蚓身体的不同部位对刺激的反应有差异吗?教师在实验台上准备好镊子、解剖针、聚光小电筒、纸盒、棉球、酒精、醋等实验器材,指令学生分组设计“刺激”方案,如:①用镊子或解剖针轻轻地碰一碰蚯蚓的前、中、后端;②用浸过酒精或醋的棉球涂一涂蚯蚓的前、中、后端;③把蚯蚓放在阴暗的纸盒里,用聚光小电筒照一照蚯蚓的前、中、后端。各小组按设计的方案实施操作,观察蚯蚓分别有什么反应?实验结果均表明:蚯蚓对各种刺激反应都比较灵敏,且前端最为灵敏。为了探寻前端最灵敏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从“蚯蚓内部结构示意图”中找寻答案,有学生分析图中蚯蚓的神经结构后,作出合理性解释:蚯蚓前端有脑,而脑后的腹神经索上有许多神经节。采取“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有利于打开实验思路,发挥小组集体智慧。全组共同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不够完善的地方,视情况改进实验。学生在完善实验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4课堂交流、课后延伸,肩负社会责任课堂最后阶段,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就“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议一议、说一说蚯蚓的作用,同学们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如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处理生活垃圾;作饲料;作中药,如地龙;作保健食品,如药膳等……通过分享交流,学生对蚯蚓的认知由模糊、零碎变得清晰、多方位,爱护动物、保护生命的态度责任获得提升。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作业:将捕捉获得的活蚯蚓带回家,再做一个小实验。实验主要内容如下:将蚯蚓放置在装有潮湿泥土的透明玻璃缸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