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变化_第1页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变化_第2页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变化_第3页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变化_第4页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变化2003-2004.制作人及主讲人辅导老师:陈艳林制作人:李玉锋邓学军主讲人:邓学军.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回忆

2003年,中国经济克服了非典疫情爆发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态势。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主要有以下特征:1、经济较快增长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到达116694万亿元,同比增长9.1%,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达1090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

.2、对外贸易呈现大进大出格局

全年进出口总额8512亿美元,增长37.1%。其中,出口4384亿美元,增长34.6%;进口4128亿美元,增长39.9%。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我国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四位,其中出口为世界第四位,进口为世界第三位,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稳固。3、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达55118亿元,增长26.7%,增幅比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它固定资产投资42643亿元,增长28.4%,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22.9%。在国有及其它固定资产投资中,根本建设投资增长28.7%,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5.1%,房地产投资增长29.7%。工业投资是带动投资增速上升的主要动力,2003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3%,比上年提高17.1个百分点。.4、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5842亿元,同比增长9.1%,增幅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2%,增幅比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29777亿元,增长10.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16065亿元,增长6.8%。除2季度受非典疫情影响明显回落外,消费品市场根本呈平稳增长态势。住宅、通信、汽车及其相关商品仍然是消费热点,成为带动消费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5、物价水平温和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全年商品零售物价下降0.1%。受国内需求旺盛和国际市场价格上扬的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于生活资料,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房屋销售价格上涨4.8%。.2003年中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都到达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初步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高增长的情况下,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投资规模偏大、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结构性矛盾突出、煤、电、油、运供给紧张等,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调控。

.200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27106亿元,同比增长9.7%。投资、进出口均保持强劲增长,消费增长平稳,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物价上涨较快,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1、投资增速继续加快由于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看好,企业连续多年利润大幅增加、资金比较充裕,银行利率较低以及各地开展热情高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投资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99亿元,同比增长43%,比上年同期加快15.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工程完成投资7059亿元,同比增长47.8%,农村投资完成1740亿元,增长26.4%。在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工程中,按行业分,制造业投资增长75.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给业投资增长53.1%,房地产投资增长41.1%。.2、国内市场稳中趋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831亿元,同比增长10.7%,比上年同期加快1.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525亿元,增长12.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305亿元,增长7.6%。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分别增长10.2%和16.6%。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住房、汽车、通讯器材等“新三件〞消费增长加快。商品房销售额增长44.4%,汽车销售额增长56.5%,通讯器材销售额增长60%。3、进出口继续高速增长

全国进出口额为2398亿美元,同比增长38.2%,增幅较上年第4季度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进口增长42.3%,增幅较上年第4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出口增长34.1%,增幅回落4.3个百分点。由于进口特别是能源、原材料进口大幅上升出现了8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种情况与国内投资需求强劲增长密切相关。出口增幅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4、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

在投资需求旺盛、出口快速增长和消费稳中趋旺的带动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318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重工业增长20.1%,轻工业增长14.9%。能源、原材料和电子通信产品、交通运输设备等产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发电量、原煤、钢材和水泥分别增长15.7%、14.4%、29.5%和23.8%,移动、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分别增长42.1%、92.8%和64.7%,汽车增长24%,其中轿车增长36.9%。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89%,同比提高0.23个百分点。5、市场物价上涨较快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2.8%,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4.0%。主要类别中,食品价格上涨7.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4个百分点;效劳工程价格上涨2%,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48个百分点。其他消费品价格有涨有落,影响价格总水平略有下降。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4%,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7%,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4.8%。.6、货币供给量增长加快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9.2%,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8.59万亿元,同比增长20.3%,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为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3.4%,比上年同期加快3.3个百分点。3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2.0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25万亿元,同比多增112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19万亿元,增加8246亿元,同比多增664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7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342亿元,同比多增238亿元。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展的态势总体是好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为全年经济增长奠定了较好的根底。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投资过快增长,局部行业投资过热、国民经济运行环境趋紧。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开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2004年,中国经济开展的环境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国民经济处在一个开展的重要关口。只要把握好机遇,搞好宏观调控,既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根据经济形势的开展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把各方面加快开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国民经济就可以实现平稳开展。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2003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为2004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根底,经济增长速度在2003年3、4季度分别到达9.6%和9.9%的根底上,2004年1季度又增长了9.7%。各方面加快开展的积极性很高,经济运行的体制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经济较快增长的惯性仍将持续。

.二是微观主体活力较强。2003年企业效益的大幅改善增强了微观主体的信心。2003年4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创下近年新高。企业景气指数为136.0,分别比3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3.0和5.0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3.7,分别提高4.1和8.1点。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持续攀升,住房、汽车、通讯、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升温仍将持续。三是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将为2004年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提供稳定的政策支持,同时采取灵活微调措施,也将继续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助于经济运行的稳定。

.四是国际经济环境趋好的可能性较大。尽管世界经济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看是逐步好转的趋势。主要国际组织对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的预测均高于2003年。世界经济的这种在势有利于外需的增长,将为我国出口的继续增长创造相对有利的外部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煤、电、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