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册)第十七单元晏子使楚共2课时时教学课件_第1页
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册)第十七单元晏子使楚共2课时时教学课件_第2页
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册)第十七单元晏子使楚共2课时时教学课件_第3页
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册)第十七单元晏子使楚共2课时时教学课件_第4页
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册)第十七单元晏子使楚共2课时时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试一试1、魏晋时期文学家孔融小时候很聪明。有个傲慢的大官很瞧不起他,说:“小时候聪明,大了就未必。”你知道孔融是怎么回答的吗?“看来你小时侯一定很聪明.”2、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时问:“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老低着头?”你能替周总理回答这个问题吗?“因为我们走的是上坡路。”

晏子(?~公元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候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子春秋本文节选自

《晏子春秋校注》。《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大约成熟于战国末期。《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晏子使楚》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语言明快、简洁、幽默而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机锋。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晏子或犯颜直谏,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劝,发人自省,表现了一位国家重臣忠心耿耿地辅弼君主的思想。此类篇章大多以记言为主,而略于记事。书中较富于文学意味的,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如《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景公夜从晏子饮》、《晏子乞北郭骚米》、《晏子使楚》、《楚王欲辱晏子》、《晏子布衣栈车而朝》等,都具有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和个性化的语言,突出地表明晏子是一位临危不惧、忧国恤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大臣。章末多有“君子曰”,或者标举“仲尼”“墨翟”的言论,以表明编者对晏子言行的评赞。语言质朴谨严,有不少警句格言。旧本以明代乌程闵氏刻本为佳。近人吴则虞编著的《晏子春秋集释》较为详备。

时代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的诸侯国众多,且纷争不止,楚自从庄王一鸣惊人之后,迅速崛起,国力日强,骄横日甚。楚王更是野心勃勃,想要称霸诸侯,经常派兵攻打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国家,以显示自己的强大。一时间,迫于楚国的压力,诸侯国纷纷到楚国称臣朝贡。时代背景:

此时齐桓公去世已经近百年,齐国在诸侯中称霸的盛世已过,虽国力远不及楚国,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为了摆脱楚国的威胁,加强两国间的关系,齐王派遣晏子到楚国做友好访问。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代表齐国使楚,受到楚王的冷落、戏弄,是不足怪的。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出使代这个消息身边的侍臣

善于辞令的人

将要

想要

以何,用什么办法wéi如果绑

从大王面前走过

宾语前置句:为何为wéi:做做什么的人犯什么罪犯罪犯了盗窃罪

听说对……说代晏婴回答楚人设“辱”。

第一段: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赏赐

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绑

往,到宾语前置句通假字:“曷”通“何”:什么干什么的人本来善于,擅长

离开座位代这样的事就变为只是它们的果实……的原因代词,这样不同到二个公差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莫非……吗?难道……吗?不是“熙”通“嬉”:开玩笑羞辱写晏子在楚王与群臣的围攻中从容镇定,应付自如

。第二段:自取其辱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本来会离开座位就是只它的果实莫非通“嬉”:开玩笑自取其辱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正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让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盗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当酒喝到尽兴的时候,两个差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差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都爱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橘子树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甘橘,长在淮河以北结出的果实就是酸枳,(橘和枳)仅仅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楚王听了苦笑着说:“不可跟圣人开玩笑啊,我反而自讨没趣了。”总结:1、古今异义字:坐、其实。2、通假字:王曰:“缚者曷为者也?”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曷”通“何”:什么“熙”通“嬉”:开玩笑3、词类活用: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善于、擅长。4、常见文言句式:①固定格式:得无……耶?(莫非……吗?难道……吗?)②判断句③宾语前置句判断句: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是……)

2、圣人非所与熙也。(……不是……)宾语前置句:

何以也?(以何:用什么)

何为者也?(为何:干什么)

王曰,何坐?(坐何:犯了什么罪)

《晏子使楚》的故事颇具戏剧性,双方不太友善的对话中暗藏诸多机巧: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之人,想借机刁难他,楚国君臣商议,决定通过诬蔑齐人为盗,进而诬蔑“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表面上是刁难晏子,实则矛头直指齐国。面对楚王君臣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巧施辩辞,应付裕如。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却盗,正是楚地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造成,让楚王“反取病焉”。

故事贯穿了一条思想主线: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用辞令战胜楚国君臣蓄谋的记叙,表现晏子忠于齐国的品格与机巧善辩的才能。晏子作为一名使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出使楚国反遭戏弄。面对楚国君臣的蓄意刁难、侮辱,若晏子翻脸,既显出使者笨拙无能,缺少风度,又会使两国关系形势紧张。因此,晏子不愠不火,机警设喻,使楚王自讨没趣,处于尴尬境地。晏子的对答措词委婉,柔中有刚,充满智慧大度,十分精妙,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过人的胆识及出众的辩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晏子这种应变的机智,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历经再长的岁月,依然闪烁着熠熠光彩。

此篇以叙事为主,情境构造简而有法,勾画人物能传神写态。大抵于发人深省的喜剧氛围中凸显人物的智愚美丑,而在栩栩如生的音容笑貌中隐含深刻的褒贬。

全文虽只一个“笑”字,而其实处处皆含“笑”趣:群臣自以为“智”的亵笑,“王视晏子”的黠笑,晏子看破伎俩的窃笑,楚王黔驴技穷的讪笑……读者阅之,也忍不住要掩口胡卢而笑。文章虽短,而写得一波三折,抑扬有致,这也是本文叙事的成功之处。

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面对楚王的挑衅,如何选择一个两全之策,既坚持原则,不受人辱,又策略灵活,实现两国交好,这对晏子不能不是坚持气节和完成使命的双重考验。

晏子临阵不乱,谈笑自如,巧施辩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对方自取其辱。使读者不难领略晏子这位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及论辩、反击技巧。

晏子舌战荆楚地,也如后来的诸葛亮舌战东吴,力克群儒一样,令人惊心动魄。晏子以其极为犀利的语言和纵横捭阖的舌锋,显示了春秋时期我国雄辩家的雄辩方略和技艺。难怪同一时代的孔子称赞他:“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智矣。”而汉代司马迁则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类比推理的方法。楚王侮辱晏子早有预谋,当晏子到来时,就开门见山地提出“齐人固善盗乎”的疑问来迎接他,对于这一“礼遇”,晏子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的生长环境不同,所结的果实也不同。这一比方同时也是类比推理:人和橘一样,齐人在齐国不盗,而到了楚国为什么会偷盗呢?原因是在楚国就有这样的风气。这一回击,极其有力,使楚王尴尬不已。

纵观全文,晏子在遭到不礼貌的侵犯后,并没有表现出常人的激愤,而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因他忠于齐国又机灵善辩,所以他与楚王的斗争是针锋相对,但又很注意分寸,有理有节,他回驳的出发点及选材均是站在国家利益这个至高点上。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巧辩就会成为诡辩而使人物黯然失色。

本文的语言特色

《晏子春秋》是记述晏子言行的散文作品。书中较富于文学意味的,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和个性化的语言,突出表明晏子是一位临危不惧、忧国恤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大臣。

本文值得称道的是语言简洁质朴,通俗易懂。语言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个性突出,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例如“齐人固善盗乎”短短一句问话,就把楚王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刻画得活灵活现。“寡人反取病焉”又把他奚落人反被人奚落的尴尬面孔呈现于纸上。而晏子的反诘,句句千金,充分表现出他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正气,以及善于与论敌周旋的外交才干。话不在多,传神则灵。此则短文再次说明了这一道理。

春秋争霸,外交成为胜败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重视辞令,成为当时的风气。晏子出使强大的楚国,受到楚王的侮辱时,是如何运用巧妙的言辞来反击楚王,并使楚王屈服的?

晏子在论辩中战胜楚王,取决于晏子的勇气和机智。当楚王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时,晏子随机应变,以橘枳为喻进行类比推理,

把自然界植物生长规律应用于社会生活,把善盗的原因归结为楚国的社会环境使然,使傲气十足的楚王自取其辱,陷入尴尬境地。

第一段写楚人设“辱”。通过简短的对话活画出楚王及群臣的形象。楚王的刁蛮好胜,群臣的阿谀迎合,通过一问一答的近于滑稽的描摹而呼之欲出,跃跃欲动。特别是“王日”、“对日”的神态语调的重叠摹状,以及五个“也”字语气强弱的不同运用。更是韵味十足,余音缭绕,将设“辱”者自以为得计的得意嘴脸和盘托出,为下文写晏子的机智起了很好的衬笔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没有写晏子,而实在是笔笔写晏子。楚王宫庭上下的惊动,以及群臣煞有介事的商筹,都在为晏子的出场作紧锣密鼓的蓄势。写法如游龙戏珠,虽腾挪盘展,而笔笔不离其珠。

第二段写晏子在楚王与群臣的围攻中从容镇定,应付自如;楚人“辱”人反被“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作者总是让愚人们在自以为聪明的表演中自呈其愚,而字里行间波荡着笑齿嗤嗤的无声嘲讽。其妙处更在于情境营造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人物的智愚也在喜剧的对比中显出幽默。“王日”与“对日”不惮反复的搬演恰似令人啼笑皆非的“傀儡戏”,而一个“视”字则将楚王的“愚人心理”披露无遗。“晏子避席”无疑是给楚王一伙的热闹搬演泼了一盆冷水,而晏子也于故故作态的冷峻庄重中包寓有幽默的光芒。特别是有关“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一番宏论,更是譬喻精妙,顺势成理,并在逻辑上翻腾出奇,变宾为主,将颇有得色的楚王驳得哑口无言。这充分表现出晏子机警过人,习辞善辩的聪明才智。故事以楚王的自白认输结尾,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晏子“智”的一面。

按照现代观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并不科学。因为橘和枳本是不同品种,淮河以北的自然条件不适于橘树生长。但晏子面对楚王的刁难说出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晏子的目的是回击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是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盗,是楚的社会环境使然。从而论证了外界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楚人“辱”人反被“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作者总是让愚人们在自以为聪明的表演中自呈其愚,而字里行间波荡着笑齿嗤嗤的无声嘲讽。其妙处更在于情境营造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人物的智愚也在喜剧的对比中显出幽默。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bīn

)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zi)三百闾(lǘ

),张袂(mèi

)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zhǒng)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霸业因时而兴

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

晏婴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本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怎么却也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留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呢?”

又有人不满地说道:

“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这则寓言故事深刻的讽刺了楚王的自作聪明,说明了侮辱别人的人到头来必然受辱与人,自讨没趣。小结:总结:

纵观全文,晏子在遭到不礼貌的侵犯后,并没有表现出常人的激愤,而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因他忠于齐国又机灵善辩,所以他与楚王的斗争是针锋相对,但又很注意分寸,有理有节,他回驳的出发点及选材均是站在国家利益这个至高点上。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转换角度分析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