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巫山巫峡郦道元《水经注》《水经》是我国古代一部专门记载河流的地理著作旧题汉代桑钦。晋郭璞。《水经注》介绍《水经注》共40卷,详细地记载了1252条河流,包括这些河流的名称、发源地、支流、流经地点等等,并介绍了每个流域内的水文、地形、土壤、植物、矿产、工程建设等。
中国古代最早最好的水文地理名著和区域自然地理名著
《水经注》在记载河流的同时还记载了该流域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并且用优美的文笔对某些流域的自然风光、山川形貌作了生动的描写。《水经注》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共引用437种著作。《水经注》对研究古代的地理、历史、文学、神话学、民俗学、文献学等都有重要的价值。
郦学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杜宇凿巫峡
→陈述(巫峡)杜宇所凿→指称今(公元五世纪)
《汉书·地理志》
▲巫山★巫山县治★巫山县治▲巫山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若此者甚衆,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巖所余,比之诸岭,尚爲竦桀。
年号是古代的一种纪年方式。帝王登基后颁布年号,从元年开始向后延续。依据国家发生的比较重大的事件规定新的年号,叫改元。如:永康、永和、鸿嘉、永始、万岁通天、太平兴国。公元前163年汉文帝刘恒定爲后元元年,他当初登基的年份公元前179年爲前元元年。汉景帝刘啓使用了前元、中元和后元三个年号。
汉武帝刘彻开始经常变动年号,共使用十一个年号。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泰山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封禅仪式之后,颁诏天下,下令将这一年定爲元封元年。致:《说文》:“送诣也。”引申爲使到来,招致至:到。致:使到。致仕:交出官职。致士:招徕贤士。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翼:本义是翅膀→象翅膀一样护卫、遮护。《诗经·大雅·生民》:“鸟覆翼之。”
《史记·鸿门宴》:(项伯)“常以
身翼蔽沛公。”
神孟涂所处。《山海经》曰:“夏后啓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其衣有血者执之。
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爲草,寔爲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爲行云,暮爲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爲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爲名也。
行:十字路口→道路→行走
→出门远行→女子出嫁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诗经·邶风·泉水》)封:给树木培土→堆土筑坟。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郑玄曰:寝,卧息也。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襄阳耆旧传曰:赤帝女曰姚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昼寝,梦见与神遇,自称是巫山之女,王因幸之,遂爲置观于巫山之南,号爲朝云。后至襄王时,复游高唐。爲高唐之客自言爲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荐,进也,欲亲近于枕席,求亲昵之意也。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山南曰阳,土高曰丘。汉书注曰:巫山在南郡巫县。阻,险也。旦爲朝云,暮爲行雨朝云行雨,神女之美也。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如言,故爲立庙,号曰朝云。(引自梁·萧统《文选》卷19,中华书局1977,上册p265)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巖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汉书·晁错传》)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孟子·许行》)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
或①有时(见中学语文第四册);②偶或,或者(见课本注);③连词,如果(见《文言虚词浅释》)虽:让步假设连词。即使。因爲A,所以B如果A,就B虽然A,但是B即使A,也BA和B是已经实现的或已经证实的A和B是尚未实现的或尚未证实的A和B的关系是相承的A和B的关系是转折的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礼记·月令》)肃:收缩,收敛。萧:冷清。葬,凶事也。启殡而祖,属引而行,即圹而窆。([清]汪琬《与友人论葬服书》
)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运用生动优美的笔墨,去描写刻划大自然;每一篇游记都仿佛一幅山水画,是融文与诗与画爲一体的典范。805年柳宗元参加王叔文变法,变法失败后被贬爲永州司马。在永州十年间共写了九篇山水游记,文学史上称爲“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
深水爲潭。覃、深、湛、浚、濬研精覃思。(《书》孔安国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覃,深也。”浚、濬:治水使深。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爲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爲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说文·见部》:,取也。从见,从寸,寸,度之,亦手也。《说文·
部》:,行有所得也。从,声。钴鉧潭西小丘鱼梁25步200步主语: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
争爲奇状者谓语:
殆不可数。牛马饮于溪。
主谓结构,陈述牛马饮于溪牛马之饮于溪之
主之谓结构,
指称一个事件总写: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爲奇状者,殆不可数。分写:1、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2、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不甘于埋在土中的气概争爲奇状:争比高低的进取精神骄傲不凡的精神风貌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卽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说文》:弃,捐也。抛弃
废弃。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国语·周语上》)韦昭注:弃,废也。谓启子太康废稷之官,不复务农也。货:出卖。
魏晋以后出现。卖[jiok]
:鬻(粥)[jiuk
]
出卖。贾:买卖。《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字亦作“雠”。《史记·高祖本纪》:“每酤留飮酒,雠数倍。”裴駰《集解》引如淳:“雠亦售。”《说文新附》:售,卖去手也。《广韵·宥韵》:“卖物出手爲售。”
怜:怜爱,怜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售之:使之售,使它卖出去。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152页:还有一些反训词是由使动用法而形成一个新的“反向”的词义,如:“内(纳)”,本爲收入,又爲交纳。“朝”,本爲臣朝拜君,又爲君朝见臣。“闻”,本爲听见,又爲报告。更:副词,交替
。《说文》:更,改也。改变
更换
交替烈:形容词,指火势猛烈;使动用法,指“使…猛烈”。《说文》:烈,火猛也。从火列声。。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之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回:回旋,运转。献:呈献,献出。巧、技:指山峦、流水、云彩的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鸟兽的各种动态。回巧献技:运转它们的技巧,献出它们的技艺。神:精神,是与人的“形”卽形体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心:思想,是与人的“行”卽行爲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扈、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说文》:胜,任也。从力朕声。Shēng,胜任,禁得起。不胜荣幸。
胜利
胜过,超过;
优美的,雅的;
胜地。优美的山水或古迹;
指某种优美的境界。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周礼·地官·保氏》)郑玄注:“贵游子弟,王公子弟。游,无官司者。”而贵游子弟,生乎深宫之中,长乎妇人之手。(《抱朴子外篇·崇敬》
)
贾〈1〉jiǎ,姓;〈2〉gǔ,商贾;〈3〉jià,价钱。价。价。
《说文》:遭,遇也。遇,逢也。逢,遇也。鲍叔不以我爲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史记·管晏列传》)吾闻古之士,遭乎治世,不避其任,遭乎乱世,不爲苟在。(《吕氏春秋·诚廉》)
什麽是汉字的结构?爲什麽要研究汉字的造字结构?
汉字结构的类别-六书
怎样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
汉字的发展及其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主要内容
【要点】1、汉字的造字结构;分析汉字造字结构与古代汉语学习的关系—掌握本义,并由此进一步掌握引申义。2、六书是古人对汉字结构类型的归纳;六书的内容与理解;
3、关于利用楷书材料分析汉字造字结构的问题;4、汉字的发展分爲两大阶段,即:甲、古文字阶段(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乙、现代文字阶段(隶书、楷书到现行的简化字);汉字发展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表现在笔划形态和组装结构两个方面。汉字的结构就是汉字的形体构造。
对汉字的书写结构的分析:章、张1·1什麽是汉字的结构?对汉字进行字形编码时需要分解汉字的形体结构:把方块汉字看作由构字单元组合而成;解析时考虑:A、构字单元的数量控制;B、各种形态的构字单元归类时应该比较直观。汉字的造字结构:一个汉字被创造的角度和过程;其构形如何爲表意服务?章—从音从十。1·2爲什麽要研究汉字的造字结构?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字大致可以分爲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两大体系。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一般都是根据一定的意义来造字的,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古人刚开始创造汉字的时候,构造字形总要服务于一定的意义。汉字与语音没有直接的联系。形声字的声符,本身原来也是一个象形符号:从“文”得声的字,“纹汶蚊雯坟”等,“文”本身就是一个象形字。拟声词或象声字,也是作爲一个意义符号来创造的。例如“嘟”字本是借用同音的“都”的字形,后来爲了确定这个字是象声字,跟其他读dū的同音字区别开,因此又加上一个口字旁。通过对造字结构的科学分析,我们可以推求字、词的本义,从而帮助我们学习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章”的造字结构:《说文解字》:“乐竟爲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章”的本义就是音乐告一段落。诗歌的一段也叫一章;文章的一段也可以叫一章。“因”的造字结构:因:象人坐卧在席子上。1、承袭、重叠《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2、依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因能而受官。”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字的本义,并进一步掌握引申义,从而更科学更方便地学好古代汉语。
对汉字的造字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若干类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周礼·地官·保氏》:“保氏…而养国子,乃教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2·0汉字结构的类别-六书2·1六书释名甲、[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时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书·艺文志·叙》说,《艺文志》主要采用刘歆的《七略》。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乙、[东汉]郑玄《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注引郑衆,六书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结论】〈1〉六书这一说法由来已久;〈2〉六书与汉字教学有密切的关系。甲、指事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2·2六书的内容
用记号标示事物特点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标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第一类纯粹是符号,如上、下;第二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示性符号,如亦、本、末、刃等。指事一上下示三王丨小八尒千十工丂丶入冂厶丿乀丆乚匚二五六七九土朱骏声《说文六书爻列》以上三十四文乙、象形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玉气屮釆牛凵止彳牙册丩业臼要革鬲爪丮斗又叉……以上二百四十二文《说文》:釆,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读若辨。王筠《说文释例》:釆字当以兽爪爲正义,辨别爲引申义,以其象形知之。《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丙、形声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工:见东江:见东可:溪歌河:匣歌引自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丁、会意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在上古文字里,这种跟后来的“歪”一类字相似的、完全靠会合偏旁字义来表意的字,是非常少见的。《说文·叙》举出的这两个字都有问题。现代学者大多数认爲“信”本是从“言”“人”声的形声字。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戊、转注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说文》:“老,考也。”
“考,老也。”己、假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116776977115125364象形兼指事:中正屯才……69文会意兼指事:世葬喦真或乍……16字……[清]戴震“四体二用”说(《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2·3六书评述壹、许慎之前,六书仅有名目;许慎说明六书每一类的特点,并且举出例字。这种对汉字结构所作的说明,奠定了汉字形体学的基本理论基础。贰、造字: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象形和指事属独体字或基本上属独体字,如:日、月、鱼、鸟、羊、上、下、本、末。会意和形声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成,属合体字。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转注和假借构成一类,属用字的问题,跟造字没有直接的关系。叁、六书中最重要的三类是象形、形声和假借。A、象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象形字是组成千万个汉字的基本元素。人:从比北休臽……及:级急汲圾芨岌笈吸……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也。[宋]郑樵《通志》B、形声字的重要性反映在数量上,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法。横向扩展例:莫—模摸膜摹漠谟蓦寞瘼馍嫫貘镆暮慕墓幕募纵向扩展例C、假借字的重要性第一,假借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第二,假借虽然并不造成新字,但
假借是创造新字的桥梁。
汉字应该有效地发挥记录和表现汉语的职能,前提是需要一定的数量。造字之初,汉字的使用限于一个汉字从字形构造上所能体现出来的意义。假借原则:按照语音来使用一个汉字形体。
一个汉字跟某个语音发生了固定的联系,于是按照语音来使用这个汉字—假借原则,即借用一个字形表示一个同音的词。假借的结果,就使一个汉字不再代表一个确定的词,而是可以表示若干个语音相同的词。爲区别容易造成混乱而影响交流的假借字,在原字的基础上创造新字。3.0
怎样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分析汉字结构的目的:了解字的本义。古文字可以更好地反映出造字的形态和字的本义。要求:在遇到古今词义有变化,在词义理解上有障碍的情况时,通过分析表示这个词的汉字的结构,帮助我们加深理解。方法:以楷书爲基本材料,结合已经学过的一些古文字的知识,利用字典和辞书,在学习中注意辨析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的词义系统。建议:重视利用汉字的部首来帮助掌握词义,学会分析汉字的部首跟字义之间的关系、善于利用部首去探求字的本义。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32》
)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周易·系辞上》)<一>
注意从类别上考察部首。斤—斧斩断斵斯页—颈项领颜顾水宀—宗官宇引领北望。(《左传·昭7》)<二>注意辨识在现代汉语里独立不成字的部首。—旗旄旂旌旆阝—阜:陵阴阳陟降,陆除阶;
邑:都郭郛郊郡邦,郑邓邯郸<三>注意辨别现代汉字中形体相近似而古代来源毫无关系的部首亻:彳—徂循徐
汉字部首提供给我们的汉字的字义、词义都是含混笼统的,因此单靠部首来分析字义有很大的局限。部首最终也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必须结合其在古书里的实际用法,互相印证,这样才能切实掌握这个字的本义及其引申义。4·0汉字的发展及其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4·1汉字的发展一般将汉字的发展分爲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爲古文字阶段,指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时间从殷商时代(公元前16世纪)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在可以识读的汉字中是最爲古老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系统完备的比较成熟的文字。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毛公鼎毛公鼎小篆又叫秦篆,是秦代通行的文字,秦始皇采用小篆统一六国文字。第二阶段是从隶书到楷书,直到现行的简化字。从时间上说,隶书自秦代楷书出现,通行于汉朝。魏晋以后,楷书通行至今。两大阶段的转折点是隶书。隶书是汉字由古文字向楷书发展的过渡阶段,古文字的象形线条到隶书变爲不象形的平直、方正的笔划,在形体上脱去了象形的意味,爲楷书兴起开辟了道路。汉字发展到楷书,就进入到最后成熟的阶段,从此汉字的形体结构基本上稳定下来。4·2
汉字发展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汉字的笔划形态,如弧线与直线等;汉字的组装结构4·2·1笔划形态隶书与篆书的区别何在呢?在字的结构上,初期隶书与篆书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在用笔上有所不同,如变圆形爲方形,变弧线爲直线…改弧线爲直线,一笔直下,速度加快是容易了解的。变圆形爲方形,表面上笔画加多了,事实上速度加快了。…”(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古代文字的辩证的发展〉270页)4·2·2组装结构
古文字主要从表意原则出发来安排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且在造字初期,汉字的结构不固定,不规范;楷书的结构主要服从于书写的方便和形体的统一规范。《说文解字》从字形出发,阐述字形、字义、字音三方面的关系。
破木也。从木,从斤。明也。从火,丙声。冀思也。从心,相声。妇与己齐者也.从女从屮从又。又,持事,妻职也。
屮声。服也。从女持帚洒埽也。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兵也。象形。长尾禽总名也。象形。鸟之足似匕,从匕。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虎行皃。从虍文声。读若矜。惧也。从心习声。读若曡。部首的建立,是许慎的重大创造。本来汉字就是凭形体表示意义的,因此,把意符加以分析并归类,这是文字学家所应当做的一项重要工作。王力《中国语言学史》《说文解字》的部首一共是五百四十部……许慎在五百四十个部首的次序安排上是煞费苦心的。他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这样就等于把五百四十个部首分成若干大类。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意符的作用,从而更确切地了解意义。部二十六。部二十八。蒙止
二文而次之。部二十九。亦蒙
止二文而次之。部三十。蒙止而次之。部三十一。蒙止而次之。部三十二。蒙正而次之。部三十三。蒙止而次之。部三十九。牙之形无所蒙,而其爲物齿属也,故次于此。部三十八。仍蒙止而次之。部三十六。蒙廴而次之。兼蒙止。部三十五。蒙彳而次之。部三十四。蒙辵而次之。
部三十七。蒙彳部“彳”、“亍”二文而次之。部四十。仍蒙止。部四十。仍蒙止而次之。《说文解字》每一个部首内部的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基本上做到以类相从的。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例如木部的次序,大致是先列木名,其次列树木的各个部分,其次再列木制品。木、橘、橙、柚、樝、棃、梬、柿、枏、梅、杏、柰、李、桃、……本木下曰本。柢木根也。根木株也。株木根也。末本上曰末。果木实也。杈枝也。枝木别生条也。朴木皮也。条小枝也。枚干也。标木杪也。柖
树摇皃。枉
衺曲也。桡
曲木。槮
木长皃。梴
长木也。格
木长皃。枯
槀也。槀
木枯也。桢
刚木也。柔
木曲直也。材
木梃也。柴
小木散材。构
盖也。模法也。栋
极也。极
栋也。柱
楹也。楹
柱也。椽榱也。杠
牀前横木也。枕
卧所荐首者。杼机之持纬者。梯
木阶也。榜所以辅弓弩。槽畜兽之食器。棺关也。所以掩尸。在字义的解释上,许慎抓住字的本义,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训诂的问题。《说文解字》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宝库。王力《中国语言学史》愤懑也。不愤不启。(《论语·述而》)发愤忘食。(《论语·述而》)捷猎也。军获得也。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左·成2》)沈玉成《左传译文》:“晋侯派遣巩朔到成周进献齐国俘虏。”在古代词义的保存上,它是卓越千古的。假如没有《说文解字》作爲桥梁,我们也就很难接近甲骨文和金文。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唐代李阳冰是《说文解字》有记载最早刊刻者,他在代宗大历年间刊定《说文》,但其中掺杂李氏臆说颇多。南唐徐铉、徐锴精研《说文》,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成书于南唐末年,世称小徐本,徐锴对李阳冰谬说多有匡正。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说文》,世称大徐本。清人研治《说文》,多以大徐本为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清代对《说文解字》的全面研究,最重要的是四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的《说文句读》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着力于爲许慎所说的本义搜寻例证。其最大优点是材料丰富。例证对于字义的说明非常重要;惟有例证丰富,然后字义的真正含义才能清楚;从例证还可以证明词义的时代性。《说文》:颖,禾末也。从禾,
顷声。诗曰:“禾颖穟穟。”义证:《汉书·礼乐志》:“含秀垂颖。”《文选·应贞诗》:“嘉禾重颖。”《思玄赋》:“发昔梦于木禾,既垂颖而顾本。”蔡邕《篆势》:“颓若黍稷之垂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陈涉世家》)会:恰好。雨:动词,下雨。度:估计。失:耽误,错过。谋:商量。亡:逃亡。举:发动,做。等:等同。《说文》:期,会也。从月,其声。段注:会者,合也。期者,要约之意,所以爲会合也。叚借爲期年、期月字。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尝:曾经。闲:闲暇时。从容:随意。步游:散步。圯:桥。老父:老年男子。衣:穿。褐:粗布短衣。至:到。所:地方。直:特,故意。堕:坠落。使动。履:鞋子。顾:回头。谓:告诉……说。曰:说。孺子:小子。词汇的更替旧词消亡:圯,褐,履,会,新词产生:鞋,正好,曾经【从容】古:随意。今:镇静,沉着;(时间)宽裕。词义的变化〈一〉旧词消亡。〈二〉新词产生。〈三〉词义变化。词汇的变化与词义的变化《现代汉语词典》会1:①聚合;合在一起:~合|~齐|~诊|~审。②见面;会见:~面|~客|昨天没有~着他。③有一定目的的集会:晚~|舞~|开~|报告~|晚上有一个~。④某些团体:工~|妇女联合~。⑤庙会:赶~。⑥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求年成时所组织的集体迷信活动,如香会、迎神赛会等。⑦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组织,入会成员按期平均交款,分期轮流使用。⑧主要的都市:都~|省~。⑨时机:机~|适逢其~。⑩〈书〉恰巧;正好:~有客来。会2:①理解;懂得。②熟悉;通晓。③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④表示擅长。⑤表示有可能实现。①会合,聚会。《尚书·禹贡》:“灉沮会同。”
盟会,宴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与秦王~渑池。”会见,会面。《史记·留侯世家》:“与上会留。”
②时机,机会。③副词。正好,恰巧。④必然,一定。李白《行路难》诗:“长风破浪会有时。”
⑤kuài。算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①聚合;
②见面;
③集会;
④团体;
⑤庙会;
⑦民间组织;
⑧主要都市;
⑨时机①会合;
盟会
;
会见
;
②时机;
③正好;
④必然;今古《现代汉语词典》失:①失掉,丢掉(跟‘得’相对):遗~|丧~|~血|~物|坐~良机。②没有把握住:~手|~足|~于检点|百无一~。③找不着:迷~方向|~群之雁。④没有达到目的:~望|~意。⑤改变(常态):~声|~色|~神。⑥违背;背弃:~信|~约。⑦错误;过失:~误|惟恐有~。失:①丧失,失掉。曹操《败军扺罪令》:“失利者免官爵。”又耽误,错过。②过错,过失。柳宗元《封建论》:“失在于政,不在于制。”③失控,禁不住。宋之问《牛女》诗:“失喜先临境,含羞未解罗。”④yì。通“佚”,逃走。《荀子·哀公》:“其马将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段注:人及鸟生子曰字,兽曰。引申之爲抚字,亦引申之爲文字。《叙》云:“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词义㈠理性意义,即词的概念义、指称义。㈡隐含义。君子之交淡如水——清淡无味;碧天如水夜云轻——清凉;旧恩如水满身流——流动。女墻,《释名·释宫室》:“言其卑小比之于城。”㈢感情意义,包括褒贬轻重尊敬轻蔑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八佾》)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爲义也。(《孟子·尽心下》)㈣组合意义。《说文》:腯,牛羊曰肥,豕曰腯。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尚书·洪范》)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豆觞酒豆肉箪食。(《国语·吴语》)绸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诗经·幽风·鸱鴞》)《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法]房德里邪斯《语言》(商务印书馆1992-224页)词的意义变化有时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类型:缩小、扩大、转移。意义由一般变特殊就是缩小;反之,意义由特殊变一般就是扩大。两个意义如果在范围上彼此相等或虽有差别而无关紧要,它们由于接近而从一个意义变成另一个意义,这就是转移。不消说,扩大和转移往往是由转移引起的。词义范围的变化《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段注:剥,裂也。谓使革与肉分裂也。云革者,析言则去毛曰革,统言则不别也。云者者,谓其人也。取兽革者谓之皮。皮、柀;柀,析也,见木部。因之所取谓之皮矣。引伸凡物之表皆曰皮。凡去物之表亦皆曰皮。《战国策》言“皮面抉眼”,王襃《僮约》言“落桑皮椶”,《释名》言“皮瓠以爲蓄”,皆是。掌秋敛皮,冬敛革。(《周礼·天官·掌皮》)《说文》:兽皮治去其毛曰革。《说文》:胪,皮也。肤,籀文胪。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说文》:银,白金也。铅,青金也。铜,赤金也。铁,黑金也。金,五色金也。黄爲之长。段注:凡有五色,皆谓之金也。亲戚既殁,虽欲孝,谁孝?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突然→短时间→暂时。暂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暂劳永逸,无爲而治。
(《文选》汉张衡《西京赋》)《说文》:暂,不久也。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薛霸去烧一锅百沸滚汤,提将来,倾在脚盆内,叫道:“林教头,你也洗了脚好睡。”(《水浒传》)扬汤止沸;赴汤蹈火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现代汉语词典》)《说文》:脚,胫也。段注:股与脚以膝爲中。《说文》:胫,胻也。段注:膝下踝上曰胫。胫之言茎也,如茎之载物。理:治玉→治理官:官府→官员替:废弃、衰微→代替玺:印章→皇帝的印章登大坟以远望兮。(《楚辞·九章·哀郢》)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诗经·周南·汝坟》)毛传:坟,大防也。坟莫大于河坟。(《尔雅·释地》)晋郭璞注:坟,大防。古者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不治坟,欲爲省。(《史记·文帝纪》)义位:是语言中最小的语义单位,由义素构成。池:[1]池塘。[2]护城河。义素:构成义位的语义特征。[面积小]+[-流动]+[水面]=池父:[男性]+[成年]+[人][直系]+[紧邻上一代]+[人]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礼记·曲礼下》)词义的变化:(一)义位的增减。
(二)义位的变化。义位的变化之一限定性义素减少:词义扩大唱:[带头]+[唱]→[唱]义位的变化之二限定性义素增加:词义缩小肥:[人][畜]+[含脂肪多]→[畜]+[含脂肪多]肥:[人]+[畜]+[肥]*[人畜]+[肥]——定义式[会走]+[二足]+[无毛]+[动物]=人禽:《尔雅·释鸟》[宋]邢昺疏:禽
者,擒也,言鸟力小可擒捉也。兽:狩。《周礼·天官·庖人》:六
兽:麋、鹿、熊、麇、野豕、兔也。
畜:《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
六兽六禽。”郑玄注:“始养曰
畜,将用曰牲。”
《周礼·天官·庖
人》:“掌畜。”郑玄注:“畜,
谓敛而养之。”
古者,六畜不相爲用。(《左传·僖19》)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禽爲羽虫,兽爲毛虫,龟爲甲虫,鱼爲鳞虫,人爲倮虫。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野生]+[会走]+[有毛羽]+[动物]畜:[-野生]+[动物]+[含脂肪多]=肥
[-野生]+[有毛羽]+[动物]+[含脂肪多]
宫[房舍][帝王居住]+[房舍]金[金属][黄色]+[金属]义位的变化之三一个义位某一限定性义素保留,中心义素变化:词义转移唱:[带头]+[唱]→带头
(后来写作倡)所指由全体变爲部分例:趾;所指由部分变爲全体例:脸;词义转移的特例:《说文》:军,圜围也。四千人爲军。从包省,从车。车,兵车也。[军队]+[环绕]+[驻扎][军队]+[驻扎]——词义扩大[军队]+[围攻]——词义转移[军队]——词义转移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孙子·九地》)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一、词的褒贬意义的变化【复辟】〈古〉恢复君位。〈今〉泛指被推翻的反动统治者恢复原来的制度或地位。【爪牙】
〈古〉得力帮手。
〈今〉走狗,帮凶。【锻炼】〈古〉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今〉使身体强壮,使思想提高。【谤】〈古〉背后批评议论。〈今〉诽谤,毁谤。背后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词义使用范围的变化〈1〉渡河。《左传·文3》:“秦伯伐晋,济河焚舟。”〈2〉成功。《左传·僖22》:“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夫济大事必以人爲本。”〈3〉帮助。李白《陪族叔当涂宰游化成寺升公清风亭》:“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词义变化的历史性与地区性
古与今是相对而言的。古今词义的变化在不同的方言里表现不一致。
辨析古今词义异同
应该注意的四个问题一、古今词义异同对我们构成困难的,不在于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而是那些差别不太大或不太明显的情况。
《史记·项羽本纪》:“则幸分我一桮羹。”二、考察古今词义的不同,要注意词义异同的系列性。今:穷
富古:贫
富穷
达先秦:低
昂高
下(孔丘)色如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庄子·盗跖》)高下相倾。(《老子》2章)三、词与概念的对应问题①分割动物肢体。②把系着的东西解开。③分解;融化。④和解,排解,调解。⑤消除。⑥解释。⑦理解,懂得。⑧xiè
。松弛,懈怠。《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词义具有系统性:一个词的各个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角,从牛,从刀,会意,用刀分解牛角。甲骨文小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左传·宣4》)本义是由汉字的造字结构表现出来的意义。字的本义还是词的本义?字词关系的复杂性假借字:一个汉字记录两个词。
《说文》:何:儋也。联绵字:两个字记录一个词仿佛、参差、崔嵬、玄黄、苍茫、逍遥造字的本义未必是词的本义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本义:词义引申的出发点。
词的本义需要有文献资料作爲证据,而不能仅仅根据字形作出判断。单义词引申义:由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必要性古代汉语词的多义现象特别突出。学习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爲分析研究词义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具体帮助1、对每一个词的词义知其所以
然,从而加深对词的理解。堂高数仞,榱题数尺。
(《孟子·尽心下》)
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汉书·霍光传》)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说文》:题,頟也。从页,是声。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汉书·霍光传》)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鯷冠秫缝,大吴之国也。
(《战国策·赵二》)2、以简驭繁地掌握词义。粉箨春苞解,红榴夏实初。
[宋]欧阳修《钱相中伏日池亭宴会分韵》3、了解词义的发展变化,
分辨古今词义的不同。时:季节
时候,时间
时辰
时代
时机、机会4、了解近义词之间的异同。《说文》冠,絭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冖元,元亦声。冠有法制,故从寸。冕,大夫以上冠也。弁,冕也。周曰弁。中国古代服饰史周锡保中国戏剧出版社点皮弁[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P16理,治玉也。《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即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此引伸之义也。戴先生《孟子字义疏证》曰:“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或《春秋左氏传》。《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统称。鲁《春秋》记载的历史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截止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
《左传》简介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字。春秋三传:补充说明《春秋经》的三部书。《左传》(左丘明)、《公羊传》(公羊高)和《谷梁传》(谷梁赤)。别本单行[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左传》的特点和价值1、《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明
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实际记事止于
鲁悼公14年(公元前453年)。
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2、《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
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文笔简练,善于叙事和刻划人物;
善于描写战争,把纷繁复杂的战争写得井井有条。
出色的外交辞令《春秋经》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春秋笔法:通过特定的词汇来隐含作者的意见和评价的表达方式。后人通过辨析经文的字句阐明其中隐含的意义,即所谓《春秋经》的微言大义。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第一段。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姜氏对两个儿子的爱恶之偏。公元前761年,郑武公十年,娶姜氏。武公十四年生庄公,武公十七年生段。
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史记·郑世家》)亟:qì,副词,屡次。
jí,急。
弗许=不之许《庆祝蔡元培先生65岁论文集》1933—352、黄景欣《秦汉以前古汉语中的否字词“弗”“不”研究》《语文研究》1958/3第二段。矛盾主线显示出来,由家庭内部矛盾变成外部的政治对立。及庄公即位,爲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说文》,,卽食也。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僖22》)巖:险峻,险要。从山,严声。
瑞信也。守邦者用玉卪,守都鄙者用角卪,使山邦者用虎卪,土邦者用人卪,泽邦者用龙卪,门关者用符卪,货贿用玺卪,道路用旌卪。象相合之形。卪“邑”字段注: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
(《国语·郑语》)
[吴]韦昭注:“势,地势。”《春秋谷梁传·僖16》:民所居曰都。《说文》:国,邦也。或,邦也。从口,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诗经·商颂·殷武》:商邑翼翼。王力《同源字典》国:域(或)《周礼·天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郑注:营国方九里。国中九经九纬,左
祖右社,面朝后市。祭仲曰:“京大于国,非所以封庶也。”庄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史记·郑世家》)《说文》:“獘,顿仆也。从犬,敝声。或从死。”《尔雅·释言》:“獘,踣也。”第三段。写共叔段不断扩张实力的情况。
《说文》:贰,从贝,弍声,
弍,古文二。《周礼·小宰》郑玄注:贰,副也。《国语·鲁语下》:谁爲之贰。《左传·桓18》:周公弗从,故及。
杜预注:“及于难也。”
大叔又收贰以爲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衆。”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第四段,庄公与共叔段的正面交战,以共叔段的失败而告终。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啓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说文》:聚,会也。一曰邑落曰聚。[晋]杜预注:完城郭,聚人民。[唐]孔颖达疏:服虔以聚爲聚禾黍也段欲轻行袭郑不作固守之资故知聚爲聚人非聚粮也完城者谓聚人而完之非欲守城也。
《左传·庄29》: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左传·昭19》:啓西门而出。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甲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癸亥《楚辞·哀郢》:甲之鼂吾以行。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写庄公与姜氏的矛盾最终解决。颍考叔爲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爲母子如初。鼓人、庖人、牛人、舍人、缝人、仓人、染人、酒人晋申共蔡制本文讲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其他诸侯国,向南进攻楚国。题解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第一段。齐国进攻楚国的经过以及楚国使者同齐国的初次交锋。以最高统治者在位的年数来纪年的方法叫做王公纪年法或帝王纪年法。
《左·文13》:“民逃其上曰溃。”
杜预注:楚界犹未至南海,因齐处北海,遂称。
渤海主语谓语孔颖达疏:服虔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尚书称马牛其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主语谓语《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作肸誓,曰:“陈尔甲冑,无敢不善。无敢伤牿。马牛其风,臣妾逋逃,
(《史记·鲁周公世家》)【宋·裴駰·集解】郑玄曰:“风,走逸。臣妾,厮役之属也。”《古文观止》: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喻齐楚不相干也。[宋]陆佃《埤雅》楚子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按牛走顺风马走逆风牛马风逸徃徃相及楚是以云尔[清]何琇《樵香小记》马牛其风与臣妾逋逃相属,自以风逸为正义。或曰牛走顺风马走逆风,核诸物理,无此事。或曰牝牡相诱曰风。马牛岂窃妻以逃者耶?核诸物理亦无此事。涉《说文》:徒行濿水也。《尔雅·释水》:繇膝以上爲涉。涉:趟水过河→进入、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晋]杜预注:五等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讨其罪,齐桓因此命以夸楚。《左传·僖26》: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仪礼·既夕礼》:圉人夹牵之。
郑玄注:在左右曰夹。杜注:穆陵、无棣,皆齐竟也。履所践履之界,齐桓又因以自言其盛。穆陵:㈠齐国地名,即山东
临驹县的穆陵关。㈡今湖北麻城穆陵关。《左·文2》:“祀,国之大事也。”《左·成1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无棣:㈠齐国北部边邑,在今
山东无棣县北部。㈡今河北卢龙县。杜预注: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以酒爲缩酒。
《郊特牲》云:“缩酌用茅。”郑玄云:“泲之以茅,缩去滓也。”《周礼·甸师》:“祭祀共萧茅。”郑兴云:萧字或爲莤,莤读爲缩。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缩,渗也。
王力《同源字典》内,入也。入,内也。《说文》:使入曰纳。《说文》:共,同也。段注:《周礼》、《尚书》“供给”、“供奉”字皆供“共”字爲之。《说文》—莤:
礼,祭束茅加于祼圭,而灌鬯酒,是爲莤,像神歆之也。无以缩酒:无包茅以缩酒
《左·文2》:“祀,国之大事也。”《左·成13》:“国之大事,在祀
与戎。”
征:证症《王力古汉语字典》征:①召。②求。③问,询。④迹象。⑤证验,证明。《王力古汉语字典》《说文通训定声》征……当以明信应验爲本义,征兆、征求爲转注。《史记·周本纪》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唐]张守节《正义》:《帝王世纪》云:“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孟子·尽心下》)征之爲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孟子·尽心下》)《尔雅·释诂》:征,行也。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左传·庄3》:凡师,一宿爲舍,再宿爲信,过信爲次。第二段。楚国对抗以齐国爲首的诸侯联军的经过。
《史记·楚世家》:“楚成王使将军屈完以兵御之。”《史记·齐世家》:“楚王使屈完将兵扞齐。”《左·昭29》:“后土爲社。”《史记·文帝本纪》:“计社稷之安。”齐侯曰:“以此衆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爲城,汉水以爲池,虽衆,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御,禁也。(《尔雅·释言》)御,祀也。(《说文》)雹可御乎?(《左传·昭公四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庄子·马蹄》)桐柏山大别山汉水汉水蔡楚国方城以爲城→楚国以方城爲城汉水以爲池→以汉水爲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蔡女爲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无以此爲稽也。”桓公不听。
公元前539年,齐景公派晏婴到晋国去联亲。订婚之后,晋国举行宴会招待晏婴。在宴会上,晏婴与晋国大夫叔向彼此交谈本国局势。说明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陈恒杀掉齐简公,夺取了齐国政权;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这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它提出了春秋时期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公室衰微,政权下移。
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晏婴对齐国形势的分析和判断,预言陈氏将要夺取齐国政权。
曰:“寡君使婴曰:‘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不腆先君之适以备内官,焜燿寡人之望,则又无禄,早世陨命,寡人失望。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辱收寡人,徼福于大公、丁公,照临敝邑,镇抚其社稷,则犹有先君之适及遗姑姊妹若而人。君若不弃敝邑,而辱使董振择之,以备嫔嫱,寡人之望也。”既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爲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陈:定真田:定真[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牀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咥、耋皆从至声,可证至本舌音,后人转爲齿音耳。古读专如耑。
齐旧四量,豆、区、釜、锺。四升爲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锺。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锺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于是田常复修厘子(田乞)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田常)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韩非子·二柄》)田恒相齐,阚止重于简公,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田恒因行私惠以取其国,遂杀简公而夺之政。(《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说五〉)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
马端临《文献通考》郭沫若《奴隶制时代》这是责备齐国的旧制,是说老百姓斫了木材拿上市去,市场上的价格却还同山里的一样;老百姓把海产运到市场上去,市场上的价格也同海里的一样。老百姓这样受着榨取,谁还肯干这样的苦差事呢?……奴隶制时代商贾是官家经营的,何须乎自己爲自己涨价呢?夫田成氏甚得齐民:其于民也,上之请爵禄行诸大臣,下之私大斗斛区釜以出贷,小斗斛区釜以收之。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故市木之价不加贵于山,泽之鱼盐鳖嬴蚌不加贵于海,君重敛而田成氏厚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齐侯与晏子坐于路寝。公叹曰:“美哉室!其谁有此乎!”晏子曰:“敢问何谓也?”公曰:“吾以爲在德。”对曰:“如君之言,其陈氏乎!陈氏虽无大德,而有施于民。豆、区、釜、锺之数,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民也厚。公厚敛焉,陈氏厚施焉,民归之矣。”《左传·昭公26年》民叁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
太子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左传·闵2》)[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衣,于旣反。衣,身章也,于希切。平声。以衣施诸身曰衣,于既切。去声。案《论语·子罕》:“衣弊緼袍。”皇侃疏:“衣犹着也。”《释文》云:“衣,于既反。”周祖谟《四声别义释例》(《问学集》[上],中华书局1986)A、因词性不同而变调者(一)区分名词用爲动词妻,与夫齐者也,七奚切。平声。以女适夫曰妻,七计切。去声。案《诗·有女同车》序:“齐侯请妻之。”《释文》云:“妻,七计反,以女适人曰妻。”王、子、女、宾、冠、枕、膏、文、阴、蹄、被、丧(二)区分动词用爲名词缝,紩也,符容切。平声。既紩曰缝,符用切。去声。案《说文》:“缝,以针紩衣也。”《礼记·檀弓上》:“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处、将、贯、过、行、操、宿、种、乘、卷、含、敛(三)区分自动词变爲他动
词或他动词变爲自动词饮、离、毁、去、禁情不自禁(四)区分形容词与名词(五)区分形容词与动词……假,借也,取于人曰假,古雅切。上声。与之曰假,古讶切。去声。案《礼记·王制》:“大夫祭器不假。”《释文》:“假,古讶切。”借、乞、货、风、告、养(二)意义别有引伸变转,
而异其读闻,聆听也,亡分切。平声。声着于外曰闻,亡运切。去声。案声闻字爲名词,《诗·卷阿》:“令闻令望。”《书·尧典》僞孔传:“名闻充溢。”《释文》闻并音问,本亦作问。首、听、应、当、劳、兴、重齐、彊、调、雨、称、胜、比王筠《说文释例·读若本义》字音随义而分,故有一字而数音数义者。第言读若某,尚未定爲何义之音,故本其义以别之。周祖谟《四声别义释例》考四声别义之所始,清人多谓肇自六朝经师。盖北齐颜之推《家训·音辞篇》尝谓好有呼号一音,恶有乌故一音,见于葛洪《要用字苑》、徐邈《毛诗左传音》。二人皆晋人也。而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录晋宋以下经师以四声别义之例尤多。故顾炎武、钱大昕、卢文弨、段玉裁皆谓此乃始自六朝经师,不合于古。接以太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公与文姜、宗妇命之。(《左传·桓6》)《经典释文》:食,音嗣。三老:1、上寿、中寿和下寿;
2、工老、商老和农老;
3、年老退休的官吏;《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郑注:三老五更各一人,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
屦贱踊贵杜预注:踊,刖足者屦。言刖多。无几何而使梱之于燕,盗得之于道。全而鬻之则难,不若刖之则易。于是乎刖而鬻于于齐。(《庄子·徐无鬼》)而或燠休之杜预注:燠休,痛念之声,谓陈氏也。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其爱之=民人之爱之其爱之=陈氏之爱之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左·文18》)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左·襄14》)知我者如夫子则可;不然,请止。
(《左·襄22》)
出绛,柩有声如牛。(《左·僖32》)范叔见,劳之如郄伯。(《左·成2》)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左·成17》)孟献子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左·襄10》)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
《史记·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爲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爲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爲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爲胡公。第二段,叔向的谈话。论述晋国也已经处于末世。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馑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栾、郄、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
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大致包括:五人一伍,五伍一两,四两一卒,五卒一旅,五旅一师(2500人),五师一军(12500人)。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诗经·周南·兔罝》)郑笺:怨耦曰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毛传:逑,匹也。圣王明君则不然,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雠。((《韩非子·说疑》)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史记·秦始皇本纪》)在殷周时代,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同姓表示同一远祖,氏表示子孙分化成不同的分支。姓与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战国以后姓和氏逐渐地合而爲一。
《左·隐5》:“臧僖伯谏曰。”孔颖达疏:“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爲氏。计僖伯之孙始得以臧爲氏,今于僖伯之上已加臧者,盖以僖伯是臧氏之祖,传家追言之也。”
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况日不悛,其能久乎?”
慆:通“韬”,掩盖。唐孔颖达疏:言以音乐乐身,埋藏忧愁于乐中,犹古诗云“埋忧地下”也。帮助
战国时代是一个旧的秩序、传统被破坏的时代,各诸侯国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非常激烈。这些矛盾斗争,形成战国时期异常错综复杂的形势格局。
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王夫之《读通鉴论》)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势格局和社会环境,使得一批批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动用自己的谋略和三寸之舌,爲不同的诸侯国和政治集团的利益服务,合纵连横,翻手成云,覆手爲雨,在当时的国际政治舞台上风云一时。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文心雕龙·论说》)
抓住要害,鞭辟入里;辩丽横肆,气势磅礴。或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或巧设圈套,迂回曲折;或危言耸听,故作惊人之语。东汉高诱爲《战国策》作注。到北宋,刘向校录和高诱注的《战国策》全都散失了。曾巩经努力搜求而恢复三十三篇之数。南宋姚宏访求善本加以校定,重刻《战国策》,这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刊本。南宋鲍彪所刊《战国策》十卷,调整策文次序,并改定本文,或改字,或增或删。元吴师道刊《战国策校注》十卷,重校此书,补正鲍彪注本。清嘉庆八年(1803年)黄丕烈根据姚宏本重刻,并写了《战国策札记》三卷,详列鲍彪本、吴师道补正本之异同,并参考《史记》等书,以校订姚本本文。清王念孙(1744-1832)参考与《战国策》有关的资料,运用古文字音韵训诂知识进行校勘,作《战国策杂志》三卷,订正今本《战国策》文字讹误之处。刘向《校战国策书录》: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北宋曾巩《战国策目录序》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不泯]其可乎?元吴师道《战国策校注》或曰:战国策者,六经之弃也。是书善恶无所是非,而作者又时出所见,不但记载之,为谈季子之金多位高,则沾沾动色;语安陵嬖人之固宠,则以江乙为善谋,此其最陋者。
南宋鲍彪《战国策注·序》国策,史家流也。其文辩博,有焕而明,有婉而微,有约而深,太史公之所考本也。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种类似于今本《战国策》的书。全书二十七篇,一万七千多字。其中十一篇的内容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文字也大体相同,另外十六篇则为佚书。《战国纵横家书》赵大后规用事。秦急攻之,求救于齐,齐曰:必[以]大后少子长安君来质,兵乃出。大后不肯,大臣强之。大后明胃左右曰:“有复言令长安君质者,老妇必唾亓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大后盛气而胥之。
本篇选自《赵策四》,以长安君入齐作人质一事爲中心,写触龙用委婉曲折、逐步深入的方式,说服了赵太后爲儿子作深远久长之计。
帮助
第一段,用精炼的文字提出了矛盾。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爲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爲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说文》:质,以物相赘。从贝斦声。故周郑交质,王子狐爲质于郑,郑公子忽爲质于周。(《左传·隐公三年》)第二段,触龙拜见赵太后。触龙让太后放松了神经,打破了僵局。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郗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体能训练师初级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国烟花爆竹协会运输安全专题认证试题集
- 牙科诊所院感控制年度工作计划
- 2025年兵器装备行业基础知识手册及常见问题解答
- 四年级语文下册培优辅差教师协调计划
- 2025年交通运输行业招聘笔试模拟题及答案集
- 2025年乡村统计员考试热点分析与模拟题详解
- 2025年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考试热点解析与预测题集
- 2025年IT行业校招面试模拟题与答案解析
- 2025年上海市选调生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矿山机械跨境电商新模式拓展及品牌出海战略报告
- 养老金融科普知识培训课件
- 慢性咳嗽大讲堂课件
- 暂住人员管理办法
- 护理查对不良事件案例分析
- 化验室精细化管理
- 洗衣服劳动与技术课件
- 2024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安防报警信息系统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课时练习卷(含答案)
- 湖南美术出版社二年级美术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