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是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社会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社会生活:广义上包括整个社会物质(包含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和精神(文娱、社交、学习、信仰等)的活动。狭义的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又是有区别的。社会生活虽然离不开经济活动,但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除经济活动外,还有社会政治、文化、心理、环境等因素。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物种交流及近代美洲物种外传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征和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情境分析】

新版电视剧《寻秦记》中,老夫妇送给古天乐饰演的项少龙一包地瓜用以充饥,这份善良让人感动,但这地瓜却被观众看成笑话。为什么?地瓜并非中国本土物产,在新航路开辟后/明朝后期才传入中国一盘人类文明结晶的——大盘鸡早期农业传播示意图拓展: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及特点:精耕细作休闲轮作经营种植减少自耕农增加佃雇农发展养殖业减少农民增加工人农桑结合农牧分区主谷式农牧并举农牧结合谷草式豆类谷物鸡肉猪肉肉类牛乳奶酪黄油丝麻为主羊毛亚麻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差异缺乏大畜畜力丰富土地兼并纺织原料农牧关系饮食结构耕作技术畜力使用河西走廊长安今新疆地区西亚、中亚欧洲西域与中原之间的交流示意图1、内容:(1)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

(2)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从亚洲传到罗马。2、特点:(1)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2)交流物种较少,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3)以丝绸之路作为交流的主要路线。

阿拉伯疆域极盛时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南至阿拉伯海与撒哈拉沙漠;北达高加索山、里海及法国南部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阿拉伯帝国贸易范围广泛,欧亚非各洲商品汇集,成为东西方的桥梁。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伊斯兰帝国(7世纪开始)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市镇希贾兹开始了其军事宗教扩张运动,也将各种作物和牲畜带到非洲和亚洲,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农业进步。这个新兴帝国支持人员、商品流动和观念的传播,倡导人口增长政策,农产品市场扩大。阿拉伯农民需要满足居民对于多种作物的需求,有些是地中海地区的新作物,还有些刚刚引进的甘蔗、高粱、硬质小麦、亚洲稻米、柑橘、柠檬、香蕉、椰子、西瓜等作物,这些作物来自亚洲南部和东南部以及非洲。阿拉伯人是最为积极的中间人:他们认识这些植物,学习种植,并在整个区域内推广。——陶格《世界历史上的农业》

特点:交流物种较少;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新知索引】根据材料、教材,概括古代物种交流的特点和原因。原因:①生产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②交通条件:交通运输条件落后③政治局面:政局动荡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农史学家石声汉时空坐标

自1492年起,无数的物种离开故乡漂洋过海,全球生态系统开始了巨变。得益于那一年开始的,被克罗斯比称作“哥伦布大交换”的现象,美洲的甘蔗让欧洲人爱上甜食,皇室的下午茶甜点成为欧洲流行至今的时尚;美洲的番茄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番茄酱成为欧洲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点缀……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历史学者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在他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中,首先提出了这个观念。

哥伦布大交换是关于动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入、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等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交流。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等许多项目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哥伦布大交换”这一概念,全面阐释了哥伦布大航海之后引发的全球性交流。这种全球性交流,不同于以往洲际之间的交往,它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动物、植物、农作物、人种、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有哪些?影响如何?(一)美洲物种外传的原因:1、新航路开辟,美洲的发现。2、欧洲列强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3、商业革命的到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逐渐扩展,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一)美洲物种外传的原因:(4)多种物种自身的优势:玉米、马铃著、甘薯这三大粮食作物产量高,生长快,对土、肥、水要求低,对气候适应性强,播种期长,耗工少,受病虫害的影响小,便于储藏,可多种加工,等等。(5)农艺家的改良和培育。(二)时间和路线: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1、传入欧洲:(二)粮食作物的外传:玉米、马铃薯、甘薯(1)玉米:16世纪作为观赏植物传入——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17世纪传遍欧洲各国。(2)马铃薯:16世纪作为观赏植物由西班牙传入;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16世纪末作为食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材料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从南美传到欧洲有2条路线:一条是1551年西班牙人ValdeVii(瓦尔德)将块茎带到西班牙介绍给国王,1570年引进并在南部种植,后来传播到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另一条是1588—1593年,马铃薯被引种到英格兰,此后,从英格兰到苏格兰、从威尔士到北欧,再从英国到它的海外殖民地及北美洲;17世纪晚期,马铃薯传入菲律宾、日本、西印度群岛等亚洲国家和部分非洲沿海地区,18世纪末,马铃薯传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大洋洲地区,至此基本完成了它的世界旅行。

——据张箭《论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等整理流散(传播)国家传入时间大规模种植时间国家传入时间大规模种植时间西班牙1565年不详荷兰17世纪18世纪英国1597年18.19世纪俄国1697年(魔鬼的苹果)19世纪中期德国16世纪18世纪70年代爱尔兰16世纪末17世纪上半叶法国17世纪18世纪丹麦1642年(植物园)1720年欧洲主要国家土豆传入与大规模种植时间表从表中我们能得出的信息有哪些?这些信息能帮我们得出什么样的推论?新航路开辟后,土豆陆续传入欧洲各国从土豆传入到大规模种植经历了或长或短的时间

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绝大部分欧洲文化对它持一种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甚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欧洲人以前从未吃过块茎类食物,《圣经》中也没提到过马铃薯;马铃薯来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开化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在欧洲,甚至在马铃薯被称为“魔鬼的苹果”的苏联,农民在最初的犹豫不决之后开始大规模栽培马铃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对马铃薯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变化:误会排斥——庭院观赏——种植推广原因:战争需要+工业革命+思想观念+科技发展(3)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包谷粟米玉蜀黍番麦玉麦六谷玉米逐渐传入,为人所知的过程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时传入,先在边疆或丘陵地区种植后逐渐拓展到平原地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起初仅供观赏)2、传入中国:(1)玉米:16世纪中期在南欧广泛种植;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即玉米),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摘编自【清】《汉中府志》2、传入中国:(1)玉米:【学术争论】关于“玉米何时传入中国”材料对于玉米传入我国的具体时间国内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存在不同观点:1956年,罗尔纲在《玉蜀黍传入中国》中提出的观点是,玉米传入我国的时间是明隆庆(即1567年~1572年)前后,由东南海路传入福建。20世纪60年代,万国鼎先生撰文指出,国内有关玉米的最早文献记载是1511年安徽《颖州志》,由此推断玉米传入我国可能是在1500年前后,传入的途径为东南海路。另有一种观点认为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之前,玉米已经传入我国。1989年游修龄《玉米传入中国和亚洲的时间途径及其起源问题》根据1476年成书的《滇南本草》中一段“玉米须”的记载,论证了早在1476年之前玉米已经到达了我国。——曹玲《明清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研究综述》【思考】材料中关于“玉米何时传入中国”有哪些说法?哪些因素导致学者观点不一致?路线:明隆庆前后、1500年前后和1476年之前三种说法;①明隆庆年间由东南海路传入福建;②16世纪前后由东南海路传入;③在1476年之前玉米已经到达了我国。因素:从学者所处时代背景、学识水平、掌握材料多少(2)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闲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藻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闲中早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找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首奴,获之。……未几何问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据啖益美,念来自首,因名“番薯”云。

——《风冈陈氏族谱》甘薯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将其带回欧洲,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由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明朝万历年间,当时陈振龙常到吕宋经商,发现那里甘薯产量很高,耐心地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之法。后来经过陈氏家族的推广,甘薯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可见,甘薯的传入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甘薯易种植,产量高,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土地开发与人口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推广甘薯的意义。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万历十年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思考: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新粮食作物的引入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原因: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②耐旱耐瘠,气候环境适应性强;经济价值较高,有利于解决食品供给问题。③人民(商人)自发引进、种植。④政府的重视和推广。影响:①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利于缓解人地矛盾。②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物种急剧增多,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一、“走出去”——美洲物种的外传(三)蔬菜作物:

“狼桃变美味”的故事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特诺赫蒂兰(今新墨西哥城)残忍杀害了25万阿兹特克人,彻底灭亡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他们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据刘小方《可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1)欧洲:

①16世纪初: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只是作为观赏植物。②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③18世纪末:欧洲培育新品种回传美洲。1、番茄的传播:

(2)中国:

①明朝(1368-1644):万历年间,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长期作为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朝: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材料:1622年荷兰占据台湾后,很可能传入番茄。康熙、乾隆年间的《台湾府志》、《台湾县志》、《凤山县志》等地方志中有多处“柑仔蜜”的记载。如“形如柿,细如橘,可和糖煮茶品”、“形如弹子而差大,和糖可充茶品”。——摘编自刘玉霞《番茄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四川人不怕辣,江西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提起湖南、湖南人或湖南精神,一定会与辣椒挂上钩。“不辣不革命,无湘不成军”、“湖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辣椒烈性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毛泽东更有“不吃辣椒不革命”的话语。2、辣椒的传播材料:番姜(即辣椒),木本,种自荷兰,开花白瓣,绿实尖长,熟时朱红夺目,中有子,辛辣,番人带壳啖之,内地名番椒。

——《乾隆台湾府志》(1747)材料:辣椒在中国的传播有3条路径:一是华北路线:浙江-江苏-山东,山东往北、往西传播;二是长江路线:沿长江西上,经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再以湖南为中心,向贵州、四川、陕西、云南、广西、广东传播;三是福建路线:传播速度非常缓慢,与台湾路线在福建交汇。——整理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辣椒传入中国的途径与传播路径》(1)原产地: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2)传播历程①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②中国:明朝时传入,被称为“番椒”,流行于西南和中南地区。辣椒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地域差别,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深刻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美洲作物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影响:(1)生产活动:玉米、甘薯等作物大规模种植,拓展了土地利用的时间和空间(荒漠、滩涂等),提高了农业集约经营的水平,增加了中国粮食作物的种类和产量。(2)人口问题: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满足了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了人口增长和流动。(3)日常生活:促进了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增添了人们对食物营养的需求和饮食兴趣。(4)商业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5)带来的问题①烟草的泛滥导致吸烟人数逐年增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②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拓展:可可和巧克力

香甜的巧克力是由味道苦涩的可可豆经过发酵,再掺入糖或者牛奶等配料制成的。

可可豆的原产地在美洲。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出海航行,他将可可豆与众多货物一起从美洲大陆带回欧洲。不过,可可豆在当时并未引起关注。1519年,西班牙航海家科尔特斯率探险队来到墨西哥,第一次享受到当地人用可可豆制成的奇妙饮品巧克力。人们把可可豆研成粉,加上玉米、辣椒等搅和在一起,做成一种苦涩辛辣的汁液,称为“Xocoati。科尔特斯第一次喝到这种原始的巧克力饮料便为之陶醉,于是将可可树种子带回西班牙,并花数年之久试种成功。后来,科尔特斯根据西班牙人的口味,在巧克力配料中用蜂蜜代替了辣椒和胡椒粉。当他把这种神奇的饮料献给西班牙国王时,国王喜爱不已,并封科尔特斯为爵士。

到16世纪上半期,英语中多了由墨西哥语演变而来的新单词——Chocolate。

1828年,荷兰人进一步将巧克力从饮料变为固体美食。——地图册第7页物种传入欧洲传入中国传入途径推广传入途径推广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一、“走出去”——美洲物种的外传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起初仅供观赏)①16世纪中期在南欧广泛种植;②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①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②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③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①明朝时传入,先在边疆或丘陵地区种植后逐渐拓展到平原地区。②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后遍及全国。传入途径与玉米相似传入途径与玉米相似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传入后推广较为缓慢。明朝时传入中国,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由西班牙人带入欧洲(起初仅供观赏)①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经过改良培育,②18世纪末新品种又传回美洲。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①明朝万历年间传入,长期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①15世纪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称为“番椒”西南、中南地区气候潮湿,辣椒较为流行。\\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材料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其他物种推广美洲物种影响粮食类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作物

畜禽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鸡、牛、驴、马、猪、羊等成为美洲主要粮食作物丰富了美洲人的饮食结构影响美洲社会经济结构极大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1、欧亚作物在美洲推广的概况:英国禁止向西垦殖界线(一)欧亚物种的传入2.小麦和水稻的推广:小麦水稻(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品种繁多,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2)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改变了美洲的粮食结构,小麦、水稻成为美洲前两大农作物3.禽畜类传入美洲材料一

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畜产品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大,是畜牧业生产的超级大国,各种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居前列。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禽肉和鸡蛋生产国……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国是全世界最大奶酪单一生产国,全世界30%以上的奶酪是由美国生产的。

——朱增勇、刘现朝《美国畜牧业历史及其现状》

驴象之争西部牛仔感恩节(2)影响:改变动物群落,推动农业发展,形成独特的美洲文化。(1)传入: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思考:1.指出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2.从这一传播过程来看,你如何认识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3.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2)认识:物种交流既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3)影响:①丰富了欧美人民的物质生活;②改变了欧美的社会生活习惯;③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④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1)传播路线图:非洲阿拉伯欧洲

美洲

4、非洲物种的传播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时间具有长期性。根据上述表格和地图,概括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6、世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传播的特点:(1)品种丰富,种类齐全:欧亚物种在美洲传播,包括小麦等粮食作物、甘燕等经济作物、苹果等水果类作物、黄瓜等蔬菜头作物,以及鸡、马、牛、羊等禽畜,品种繁多,种共齐全。(2)伴随殖民扩张:世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传播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是西方殖民者在殖民侵略与扩张过程中,将欧、亚、非三洲的物种传入美洲的。(3)其他地区的物种传入美洲与美洲作物外传同步进行。(4)在传播优良品种的同时,殖民者将旧大陆的病毒等危害物也传入了美洲。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这是新旧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了各种全球性、生态上的巨大转变。不同于以往洲际之间的交往,它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动物、植物、农作物、人种、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查尔斯·曼恩认为全球化“根本”就是“哥伦布大交换”的结果,归根结底,是一个生态问题。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三、“命运与共”——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人口增长。(一)积极影响:年份165017501800185019001950非洲100959095120198亚洲3274755977419151320拉丁美洲1211193363162北美洲1162681168欧洲103144192274423593大洋洲2222613总计545728906117116082454世界人口统计(单位:百万)材料一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对照表时间人口明洪武26年0.7亿明万历28年1.97亿清康熙39年1.50亿清乾隆59年3.1亿清道光20年4.1亿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休耕,众人就饥饿不足。任何乡间居民若有此作物可以仰赖,可以为小麦季做准备,同时还可以让他们的牲口肥壮,就等于拥有一大宝物。——《哥伦布大交换》材料: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18世纪的中国与西欧,在食物骚乱(由食物问题所引起的群众抗争)方面有相似之处。西欧的食物骚乱,发生在对食物供给的新要求取代旧要求之时;新的市场结构和新的经济意识形态,受到正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国家的支持,而生产组织和技术方面的变化,带来了食物供给与流通的新渠道。明清时期的中国,小地区内的和长途的商业性粮食流通的扩大,是各地区经济内部多样化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专业化的一个方面;收成的波动加深了对市场上的粮食依赖,同时又加强了对市场以外粮食的要求;当商人、富户和国家不能使仰赖他们所控制的粮食为生的人们以其熟悉和能够接受的条件获得粮食时,食物骚乱就出现了。——摘编自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三、“命运与共”——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饮食生活发生变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摘编自朱基福《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哥伦布大交换》

美洲高产粮食作物传入我国后……特别是民众的主食结构产生了影响。在土地贫瘠的山区,传统作物无法生长,它们以其强大适应性迅速成为山区人民的主粮,马铃薯在高寒山区意义更为重大,成为山农的重要食料。在平原地带,稻麦处于主粮地位,玉米、番薯作为辅助杂粮,马铃薯主要用作蔬菜。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丰富了当地人的饮食种类。(2)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北美和俄国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场;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包谷: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宣统元年湖南《永绥直隶厅志》(1)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产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三、“命运与共”——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二)消极影响:(1)美洲: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③玉米、甘薯等耐旱高产的美洲作物被大量种植,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1、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材料: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何炳棣、陈树平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期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漠化现象凸显。

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沟洫之制,水陆失宜”。(2)中国:人口激增;农业开发超过土地承载能力;乱砍滥伐,植被破坏;过度垦荒造田,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严重。三、“命运与共”——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材料: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等的发展不断加剧。——王瑞等《重大外来入侵杂草在我国的分布危害格局与可持续治理》2、外来物种入侵:(1)危害外来物种的交流传播给丰富了人类生活的同时,但也出现了生物入侵现象,应如何对待外来物种的传播?①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②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③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④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物种多样性减少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的重要原因。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防治一样,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加拿大一枝黄花”(2)应对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美洲物种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改变饮食习惯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提高粮食产量,世界人口激增推动经贸发展影响生态环境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小结新航路开辟前的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传入欧洲传入亚洲传入欧洲传入亚洲1.(2023·海南高考·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2.(2023·浙江高考·19)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3.(2018.4·浙江高考·18)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23·浙江嘉兴高三9月测试·15)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5.(2023·天津和平区一模·13)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有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B.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D.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得以确立6.(2023·浙江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高三11月检测·16)“咖啡树原产埃塞俄比亚,咖啡饮料大概在1400年左右在也门的摩卡市发展出来。1500年时,这种饮料在阿拉伯半岛已到处可见。咖啡馆诞生于中东。……巴黎的普寇咖啡馆是文艺界人士的交流中心,伏尔泰之类人士就在这里讥刺贵族的可笑可恶。”这体现了()①咖啡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传到世界②伏尔泰推动了法国民族意识觉醒③欧洲已成为世界政治文化的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