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两国在中国的命运_第1页
近代中日两国在中国的命运_第2页
近代中日两国在中国的命运_第3页
近代中日两国在中国的命运_第4页
近代中日两国在中国的命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日两国在中国的命运

中日两国位于亚洲东部。他们穿着很酷。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自古以来,他们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进行了密切的交流。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略势力东渐,中日两国陆续发生的维新变法运动不但在时间上比较接近,而且中国的维新运动更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二者相似点很多。这种相似主要是受当时的外部环境影响。19世纪末期,中日两国所处的历史条件基本相同,都面临西方列强的全面侵入,社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已现雏形。而在被迫打开国门之前,中国和日本均为奉行独立自主的封建专制国家。二者均是在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之下,被迫开放港口,不情愿地卷入世界市场的竞争。而当时的世界市场已经是资本主义的天下。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之后,陆续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权渐渐丧失于列强之手,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之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国土已被入侵的西方列强瓜分为若干势力范围,同样地,日本在1853年被美国人柏利率领舰队打开国门。此后,外资不断流入日本国内,不但沉重打击了日本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些西方国家还准备在日本建立军事基地,日本亡国危在旦夕。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中国百日维新与日本明治维新,都是民族危机不断积累的产物,都肩负了拯救民族于危亡的历史重任。这点在改革内容中也得到体现。两国的维新均包涵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的改革,都企图在保存封建特权的前提下,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从参与运动的主体来看,两国的维新领导人物大多出身封建家庭,都在一定程度上受过西方文明的影响,都可算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虽然中国百日维新与日本明治维新在文化、背景、社会状况和变革目标上有着惊人的相近之处,历史对于两国的变革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日本在历经明治维新之后,逐渐摆脱殖民地化的枷锁,迅速走上近代化的历程,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而中国则在百日维新后,依旧未能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在变革失败的尴尬中完全滑入半殖民地化的深渊。为什么有着相似背景的两次维新运动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呢?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两者成败的原因。从历史上看,中国经历春秋战国时代之后,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变化,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并建起第一个封建王朝。此后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个王朝的不断发展,封建制度臻于成熟。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使得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保存下一套完整的封建体制。而在日本,1192年,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标志着日本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然而直到1604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日本才真正确立起封建制度,前后只有600多年的历史,其统治基础远没有中国牢固。下面,本文将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一从政治上讲首先,我们来比较一下中日两国封建制度的差异。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幕藩领主制的国家。当时日本共有200多个诸侯———大名,他们对外服从幕府,对内(本藩领土)则是拥有军政实权的领主。大名的服从程度视藩的强弱而定的。一旦时机成熟,强盛的大名就会取而代之。因此日本的封建社会并非铁板一块。德川幕府晚期,一些西南强藩,如长州、萨摩等,不顾禁令,偷偷进行走私贸易,发展军工,任用中下级武士改革藩政,直接对抗幕府,成为倒幕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大名虽未公开对抗,但袖手旁观,明哲保身,拒不派兵支援幕府。正是由于日本的封建体制———幕藩领主制,不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一致行动。它一方面削弱了幕府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得各个藩的藩主易于被各个击破,客观上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全国范围内的崩溃创造了条件。此外,天皇制也是日本封建领主制的特殊产物。被认为是军权神授的天皇并没有实权,但却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具有文化上的传统权威。日本封建统治阶级政权结构中的这种实际权力与名义权力相分离的状况,使二者存在着潜在的矛盾。当幕府衰弱时,这种矛盾就暴露出来。1868年,维新志士打着“王朝复古”的口号,以天皇来争取民心,取得民众的支持。相反地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情况。中国早在秦汉就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后历经各个王朝的不断完善,到清代时,中国已是一个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封建地主制国家。中央集权制是一种成熟的封建制度。在中央,皇帝(特殊时期为外戚或权臣)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权威于一身,基本不存在权力之间或实权权力与名义权力的分离。这种制度非常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稳定。在地方,中央通过郡县制、科举制任免官吏,控制下属,不允许地方发展世袭的独立军政力量。因而不可能出现像日本那样地方对抗中央的现象。百日维新期间,唯一支持维新变法的地方大吏———陈宝箴在变法失败后被革职,永不录用。这种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使得封建统治宛如一块铁板,密不透风。另外,中国的帝王制与日本的天皇制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皇帝集权力于一身,但是皇帝并不是世世代代承袭下去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王朝的更换意味着最高权力的统治者———皇帝的更换。因此,在民众心理上,皇帝只是权力上的绝对权威,并不像日本的天皇那样,在民众心理上是文化上的权威。所以,中国的维新派不可能打着皇帝的旗号来争取民心。其次,我们来看看两国的维新力量与保守理想的比较。在日本,德川幕府时期,武士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1/15,武士的生存依赖于封建制度。但幕府逐渐减少其禄米供应,武士的生活比较贫困,其平均收入仅相当于普通农民。而且人数最多、地位最低下的下级武士的生活水平更在此之下。中下级武士与上级武士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有一种“恨主如仇“的不满情绪。为了生存,一些下级武士当上教师或经商,有的当上了资本家。这样,在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一股反对幕府统治的新政治力量。此外,日本开关后,大量的货品被倾销到日本。农民、市民、下级武士的生活苦不堪言。1866年由于农业歉收,米价暴涨,幕府又加征巨额临时税,许多城市发生饥民起义。暴动从兵库开始扩展到大阪,进而席卷附近和东海各地。连幕府所在地江户也燃起了反抗的怒火,斗争的矛头直指幕府。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幕府根据地武藏、上野一代,以贫农和手工业者为主,也发动了起义。他们要求选举地方官,平分土地和解除封建义务。幕府统治危机达到了极点。人们的自发骚动和起义大大地动摇和破坏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人民的作用不仅在此,还表现在他们直接参加革命队伍,直接消灭这种统治。此外,德川幕府晚期,随着幕府、大名、武士财政的入不敷出、普遍负债,城市高利贷商人迅速膨胀,他们掌握了全国绝大多数的财富。富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支持倒幕派,在倒幕派与幕府进行决定性战役———伏见、鸟羽之战时,富商们为倒幕派提供了军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封建统治阶级的核心是幕府。可是,在幕府晚期,下级武士、大明、富商等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离去,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伏见、鸟羽战役的胜利,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扫清了明治维新的障碍,为明治维新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然而,百日维新前的中国统治阶级的实权派是以西太后为首的后党。守旧势力远远大于维新势力。守旧势力以掌握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为首,包括控制中央和地方军政实权的大贵族、大官僚以及因新政策损害到切身利益而反对维新的大小衙门官员、绿营军官、旗人、八股士人等等,形成庞大的守旧阵营。他们手握政权、兵权、财权,富有政治经验,擅长权谋。而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光绪,联合少数帝党官吏、御史翰林。他们既没有基地,又没有兵权、财力。他们轻视并脱离广大群众,连资产阶级商人也很少支持他们。当时著名的实业家张骞在维新失败后立即发表声明与此次维新运动无关系。维新思想家严复指出当时维新派“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少。”因此,当守旧势力反扑时,维新势力顷刻瓦解,或流亡国外,或喋血京城,或解职永不录用。百日维新就如昙花一现。再次,两国维新运动的领袖的个人阅历和行政经验有着天壤之别。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但不可否认个人因素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领袖是否具有政治远见、行政经验、敢于和善于开展斗争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维新派领导人的能力、气质和采取方法、策略与维新成败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本明治维新领导骨干是倾向资产阶级改革的下级武士集团,其领导者大都很年轻,如吉田松荫、高衫晋作、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他们虽然年轻,却颇有政治、军事斗争经验。例如号称“维新三杰”之一的大久保利通,17岁走上仕途,参与藩政改革,从中经历了改革风浪的考验,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他还组织了“精忠组”,后来这个组织成为倒幕维新的核心力量。这些领导人长于韬略,是一批出色的政治家、策略家和实干家。相反地,百日维新的领导人主要是倾向于资产阶级的在野大夫。他们当中多为年轻的知识分子,如梁启超、谭嗣同、杨深秀、康广仁等人。他们缺乏政治斗争经验,虽有热血并无远谋。例如康有为从1891年起设立万木草堂,招收学徒,开始维新思想的宣传。1895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工部知事,虽被授予官职,却并无实权,可以说政治斗争经验十分贫乏。这些中国的维新派都是读书人,虽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然而缺乏行政经验,疏于政务,不谙世事,缺乏韬略,不能像日本的维新派那样有丰富的阅历和社会改革经验,他们是缺乏实际经验的书生,以致在维新即将失败之时,求助于袁世凯,反被袁出卖。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运动宣告失败。在策略方面,日本的维新派显得较为有条理,有条不紊。倒幕派在倒幕成功后,建立起新政权。他们通过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通过地税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打着“文明开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旗号,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这些改革是循序渐进地进行,并十分地有策略。在改革中,面对强大的封建贵族采取赎买政策,用公债偿付形式迫使他们转为用公债投资于新式企业的资产阶级。这大大减少贵族反抗的程度,保证改革实施所需要的安定的政治局面。中国的维新派则显得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在新政的103天里,下谕达百件,改革的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这些措施不分轻重缓急,先后主次。在面对这些纷至沓来的新政上谕,哪一个是主要的,哪一个又是次要的,连改革派都分不清了。在改革中,采取废八股、革漕运、裁减冗员等措施,上则剥夺西太后、军机大臣、各部堂官员及地方督抚的大权,下则触及了八股士子、无业旗民等的利益,这就造成一个庞大的反对阶层。中国的维新派志士们缺乏深谋远虑和应变策略,使得维新终因反对者众,支持者寡而失败。二从经济上看在日本,明治维新前,经济中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但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日本实行的是封建领主制,因而为了巩固、扩展自己的势力以对抗幕府及其他大名的压迫,领主们还必须实行富藩强兵政策,鼓励生产,扶植商业,促进领地内的经济繁荣。政权力量保护使商品经济易于在藩内发展。另外贸易的发展,使得一些领主开始认识到贸易之利远胜于农作,于是转向重视贸易。在一些主张开国的改革派占优势的藩,如越前、佐贺、萨摩等不仅开展对外贸易,而且引进外国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厂。他们出口当地产品,引进所需的机械、船舶和武器。如佐贺藩出口陶瓷、白蜡、煤、小麦,购买汽船、枪炮、机械。越前藩积极收购生丝、棉布、蚊帐布、茶等产品出口。以致攘夷运动的策源地长州藩也改变态度,主张开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通过萨摩藩出口本藩产品,进口常用品和武器。由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在封建领主,商品经济易于发展。实际上,在维新前,日本的棉纺织业手工工场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农作物商品化并逐渐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结合起来。此外,由于日本国土小,资本主义萌芽密度大,形成几个大的经济中心。同时,在某些藩,富商拥有大量的财产,成为藩主、武士的债权人,从而控制了藩的财政和工商业。城乡资产阶级尤其是商人和豪农成为维新派的重要社会基础,他们积极支持倒幕与改革,在明治维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较早地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到清代臻于成熟。正因为封建社会体制的成熟,其经济结构就较为坚固,自给性比较完整,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容易被冲破和瓦解。虽说明清以来特别是清代,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门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生产上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自然经济以及国家采取重农抑商、锁国政策和国土面积辽阔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数量不多,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大的经济中心。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这种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很快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发展起来。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夹缝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既先天不足,缺乏原始积累;又后天失调,力量薄弱。可是由于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因此作为维新运动主体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很少有人直接参加或支持维新运动。这就与日本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三从文化上说首先,两国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农业经济和宗法政治相结合的田园式文明。这种文明可以上溯到原始氏族制度,起源极为遥远,因而根深蒂固。表现在思想途径上,主要借助于经验基础上的直觉去洞察对象的本质,以求把握人生的根本法则;在价值观念上遵奉传统,以“先王之道”和“圣人古训”作为价值判断尺度,重义轻利,追求人格的完美超过追求功利。由于中国文化趋于与自然过于亲和的方向,征服自然的意识不强,以致使以自然为对象的社会科学知识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社会人事领域,过分提倡容忍、安分、知足,鼓吹社会价值毫无争辩地先于、大于个人价值,严重压抑了个性的发展,这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也正因为中国是个文明古国,知识分子往往背上中华文化优越的包袱,使得提倡学习外国遇到很大的阻力,不少人还崇古好古,相信祖宗之法不可变,喜欢不切实际的空谈,而且夜郎自大,完全不知道世界的事情。日本的文明发展较晚,但是日本是吸收和继承世界先进文化的最优秀者。日本的全部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卓有成效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历史。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现实、重实用的心理。日本人的特长不在于创造丰富的思想理论,而在于日常行动方式的丰富性与有效性。日本人的忍从与勤勉,渗透性与压缩性,规定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诘屈而强韧的思维力。正是由于日本人的这种思维力,从而使得日本人能够有效地消化吸收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能从中自由取其所需。日本有一个稳定而“开放”的文化系统,他们并不夜郎自大。在江户时代,日本虽然实行锁国政策,却通过兰学的传播,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兰学的传播,使得一些资产阶级武士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政治思想,发出改革的呼声。兰学的传播成为倒幕运动的思想舆论准备。其次,两国对待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在中国,鸦片战争中,力主抵抗侵略者和力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爱国者林则徐被罢官流放至新疆,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成书后,被统治者视为禁书,不准提倡。所以家有此书的也多是“束之高阁”,很快此书在中国绝版。书中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梦想也化为空。1862年以来(此时距鸦片战争已有二十多年),以洋务派为主,中国才再次开始对西学的输入。洋务派在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的同时,设立同文馆等机构,大量翻译西学书籍,但仅在应用技术和少数自然科学门类,不触及社会科学和哲学。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形成推动社会变革的新知识分子群体(虽有少数的有识之士如桂芬、郑观应、王韬)和造就成批的政治、经济、军事理论人才。这种不良后果使后来百日维新成功的可能性极小。思想文化的闭关自守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原由之一。日本在被迫开国之前,与西学已有一百多年的接触。日本亲眼看到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天朝大国竟败于夷狄小国,使得日本幕府大为震惊。知识界也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学者纷纷著文,呼吁日本严重注意“支那倾覆”的前车之鉴。在中国国内受到冷落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却引起极大的反响,翻刻此书成风,维新志士竞相阅读。与此同时,日本又加强了对西学的翻译、研究,以所有西方先进国家为学习对象,“兰学”因而扩大为“洋学”。此时日本洋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从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冲破了“东洋道德,西洋技术”的樊篱,积极转向西方的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哲学,为明治维新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同时,积极学习洋学的人由知识分子扩展到政治活动家,塑造出一批有志于维新改革的政治、军事、经济人才,他们成为了倒幕的领导骨干和明治维新政府的决策人物,组织上保证了明治维新的成功。再次,两国不同的文化教育传统。中国自唐代以来,科举制度成为基本的选官制度和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在客观上选拔了一些符合统治阶级利益需要的官员。但是到明清时代,科举的内容以八股文为主,使得读书人为功名利禄所困,缺少实际学问。此外重视科举,必然忽视学校教育,无论是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作为科举人才的储备之所,连书院和私学也沦为科举的附庸。学校一旦受制于科举,就失去了生命力,学术思想受到严重障碍,文化发展缓慢。在日本,有着严格的阶级划分,社会变动受到很大限制,人的社会地位在一出生就已经确定下来,因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按世袭地位来行动和起作用的人,在教育上有武士教育和平民教育的区别,因此教育的内容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