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继承法实用教程课件_第1页
婚姻家庭继承法实用教程课件_第2页
婚姻家庭继承法实用教程课件_第3页
婚姻家庭继承法实用教程课件_第4页
婚姻家庭继承法实用教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婚姻家庭制度

第一节婚姻家庭关系第二节婚姻法概述第三节婚姻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第一节婚姻家庭关系

一、婚姻所谓婚姻,是指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以男女两性结合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社会关系,即通常所说的夫妻关系,又称配偶关系。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以男女两性结合为基础。2男女两性的结合必须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3以共同生活为目的的两性结合。第一节婚姻家庭关系

二、家庭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指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所形成的一定范围内的亲属共同生活的单位,具有两项基本特征:1它是社会中的一个共同生活单位。就功能而言,现代家庭承载着下列基本职能:(1)性爱职能。(2)生育职能。(3)供养职能。(4)教育职能。(5)消费职能。2家庭是由一定范围内的亲属组成的共同生活单位。

第一节婚姻家庭关系

三、婚姻家庭关系1婚姻家庭关系的概念。婚姻家庭关系,是指以两性结合为基础、以血缘联系为纽带、以法律拟制为补充而组成的家庭成员间的社会关系。2婚姻家庭关系的特征。婚姻家庭关系,作为存在于特定亲属关系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其与其他社会关系不同,既具有婚姻家庭关系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婚姻家庭关系的社会属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有机融合。

第二节婚姻法概述一、婚姻法的概念我国《婚姻法》第1条明确规定:“本法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据此,所谓婚姻法,是指调整婚姻家庭关系法律规范的总和。要正确理解婚姻法的含义,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问题:1它是一种法律规范。2它是一种以婚姻家庭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3它是所有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第二节婚姻法概述二、婚姻法的形式如上所述,广义上的婚姻法即实质意义上的婚姻法,其表现形式并非单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内容:1《婚姻法》。2国家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其他法律、法令、条例、决定中的有关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规范。它又包括四个层次:(1)宪法(2)基本法律(3)非基本法律(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除法律以外的规范性条例、决议、决定。

第二节婚姻法概述二、婚姻法的形式3国务院及其部、委、局依法发布的有关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它又包括三个层次:(1)行政法规。(2)国务院制定、颁布的除行政法规以外的规范性决定、命令及行政措施,如果属于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规定,也属于婚姻法律规范。(3)国务院的职能部门如部、委、局依照法律规定制定的命令、指示、规章,也可成为婚姻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即渊源。4最高人民法院就审判工作如何适用婚姻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以及有关的指示、批复、规定、通知等。5地方性法规及民族自治区域的权力机关依据法律、法规所制定、颁行的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6我国缔结和参加的国际条约中有关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

第二节婚姻法概述三、婚姻法的特征婚姻法,以婚姻家庭关系为调整对象,由此决定了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普遍性。2伦理性。3强制性。

第三节婚姻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一、婚姻法与宪法的关系宪法作为规定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带有根本性、全面性问题的法律规范,是国家的总章程,有根本大法之称。就法律体系中的效力和地位而言,宪法处于最高地位,是一切法律的制定基础和依据,一切法律都不得与之相抵触。因此,宪法享有“母法”之称,其他法律则属“子法”。婚姻法作为子法之一,其制定要以宪法为基础,贯彻其基本精神,将其关于婚姻家庭的基本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规范。

第三节婚姻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二、婚姻法与民法的关系民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及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婚姻法,在其调整的婚姻家庭关系中虽然也要涉及人身关系及财产关系,但与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及财产关系不同。婚姻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是具有特定的亲属身份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如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等,其因结婚、收养、出生等形成;而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与亲属身份没有任何关系。婚姻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则要依附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它随人身关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人身关系的消灭而消灭,而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要求,参与者为所有公民及组织,一般都具有等价、有偿之特点。

第三节婚姻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三、婚姻法与行政法的关系行政法,作为调整国家管理机关的组织和活动,以及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会与婚姻法发生联系。因为婚姻家庭属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法必然要将之纳入自己的调整、管理范围。

第三节婚姻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四、婚姻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民事诉讼法,作为人民法院与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即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民事诉讼的性质、任务、原则与制度以及起诉、调解、审判、监督、执行等程序。人民法院依照它的有关规定,及时审理民事案件,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确认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从而有效保证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民事实体法律得以贯彻执行。婚姻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

第三节婚姻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五、婚姻法与刑法的关系刑法,作为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其重要任务之一是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及其他合法权益。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组成部分,其主体的权益无疑可能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侵害,如暴力干涉婚姻自由会对婚姻自由造成侵害;重婚会对一夫一妻制造成破坏,并损害当事人的感情,危及家庭稳定;虐待、遗弃会损害受害人的人身健康权益,这些行为达到一定的危害,即可构成犯罪,从而要依照刑法对之严厉惩治,以预防类似行为再次发生,从而为婚姻法的贯彻执行提供有效的保证。

第二章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婚姻自由原则第二节一夫一妻原则第三节男女平等原则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第五节计划生育原则第六节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原则

第一节婚姻自由原则一、婚姻自由的概念婚姻自由,是指婚姻当事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自主、自愿决定和安排自己的婚姻问题,任何人不得强制或干涉。婚姻自由有两个特点:1婚姻自由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权利2婚姻自由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第一节婚姻自由原则二、婚姻自由的内容婚姻自由,从内容而言,包括结婚自由与离婚自由两个方面。结婚自由,是指缔结婚姻关系的自由,即当事人有权依法决定是否结婚以及与谁结婚。因胁迫而结婚的属于可撤销婚姻,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者人民法院请求撤销。离婚自由,是指解除婚姻关系的自由。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有权共同作出离婚决定,达成离婚协议;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夫妻任何一方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他人不得阻碍、干涉,人民法院经过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第一节婚姻自由原则三、婚姻自由的历史发展

一些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提出“民主、自由、平等”口号的同时,将婚姻宣布为“天赋人权”,认为只有摆脱了婚姻的束缚,才符合人类理性的要求。1791年的《法国宪法》明确规定:“法律视婚姻仅为民事契约。”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进一步规定:“未经合意不得成立婚姻”,“夫妻双方或一方并非出于自由意志而结婚者,仅未经自由表示同意的一方或双方有权提出攻击”,从而肯定了婚姻应以共诺即双方自愿为前提,将婚姻从封建社会中的“神作之合”解脱出来。自此以后,这一原则逐渐为资本主义各国所确认,成为一项普遍的原则。

第一节婚姻自由原则三、婚姻自由的历史发展1婚姻作为一种民事契约,反映了资本主义商品交换自由的本质特征,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有偿、等价等财产交换的色彩,追求的乃是婚姻给双方带来的利益。2在资产阶级婚姻立法中,亦未真正贯彻婚姻自由的原则,这在早期更为明显。3资产阶级在主张婚姻自由的同时,往往走向极端,从而导致两性关系的轻率放荡4在我国,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双重富足,婚姻中的个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绝大多数人都明白了“捆绑不成夫妻”的道理,已不再习惯对他人的婚姻指手画脚,婚姻自由得到了充分实现。

第一节婚姻自由原则四、婚姻自由原则的贯彻《婚姻法》第3条明确地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这就为婚姻自由原则的彻底贯彻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1禁止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从形式上而言,包括包办、买卖婚姻及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所谓包办婚姻,是指第三者包括父母违背婚姻自由原则,包办强迫他人婚姻的行为。所谓买卖婚姻,是指第三者包括父母为索取大量财物,包办强行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行为。所谓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是指包办、买卖婚姻以外的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2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借婚姻索取财物,是指除买卖婚姻以外的其他借婚姻索要财物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男女双方结婚基本上出于自愿,但一方通常是女方或女方父母向另一方索要许多财物,以此作为结婚的条件。

第二节一夫一妻原则一、一夫一妻原则的概念一夫一妻,是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互为配偶,任何人不得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偶的婚姻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任何人,不论其地位高低、财产多寡、官职大小以及其他情况有多不同,都不得同时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配偶。2任何已婚者即有夫之妇、有妇之夫,在配偶死亡包括宣告死亡或者双方离婚前,都不得再行结婚。3一切公开的、隐藏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都是非法的,要受到法律的禁止、取缔及制裁。4凡是违反一夫一妻原则的行为如通奸、重婚、姘居、卖淫等行为,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当受到刑事制裁。

第二节一夫一妻原则二、一夫一妻原则的贯彻为了保障一夫一妻原则的贯彻落实,《婚姻法》第3条第2款规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1禁止重婚。重婚,是指有配偶而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仍与之结婚的行为。其严重地违反了一夫一妻原则,对之无疑需要加以禁止。2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有配偶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属于重婚,可能构成犯罪。所谓“包二奶”,通常是指有配偶男人以金钱等物质利益,如提供汽车、住房、高收入等供养婚外异性并与其保持较为长期的异性性关系的行为。此行为属于严重破坏一夫一妻原则的行为。但这种现象与具有严格内涵的重婚仍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当注意区分,不能混淆。3摒弃、禁止其他违反一夫一妻原则的行为。

第三节男女平等原则一、男女平等原则的概念及意义男女平等原则,是指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即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的义务,不因性别而有所区别,不许任何性别歧视。作为我国婚姻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它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1实行男女平等原则,是我国一切法律的重要内容。2实行男女平等原则,是婚姻法其他基本原则的核心与基础,是建立平等、和睦、文明家庭的基本保障。3实行男女平等原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第三节男女平等原则二、男女平等原则的基本内容男女平等原则,内容十分丰富。归纳起来,则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在婚姻方面的权利平等。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在结婚、离婚的问题中,无论是男还是女,双方权利都是完全平等的,没有任何差异。2在家庭关系方面的地位平等。(1)在夫妻关系方面,其地位是平等的,主要表现在男女结婚后,人格仍然独立,并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有同等的义务。(2)夫妻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平等。(3)在父母子女关系方面,无论是父子或母女,地位亦都平等,主要体现在权利与义务的相互性方面。(4)在其他家庭成员如祖父母和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兄姐与弟妹之间,男女地位也都平等,权利与义务相互存在,不因男女性别而有所差别。

第三节男女平等原则三、男女平等原则的贯彻男女平等原则真正实现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私有成分存在,阶级、国家尚未消除之时,男女平等仍是我们始终努力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首先要努力发展生产力,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从而为彻底、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创造前提条件。其次要发挥妇女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作用,实现男女平等,不歧视妇女,为男女在家庭中平等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要严格执行法律,充分维护妇女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最后要严厉惩治家庭中侵犯妇女合法权益如虐待、遗弃妇女、暴力干涉妇女婚姻自由等违法行为。

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一、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1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必要性。首先,从历史上看,妇女地位最低,所受的压迫最深,所以需要特别的保护。其次,从现实情况看,男尊女卑、歧视妇女的现象还不时发生,严重地损害了妇女的合法权益,为此要对妇女的合法权益给予特别保护。最后,从生理情况看,妇女和男子不同,有其特殊性,也应该给予特别保护。2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充分体现。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作为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原则的基本内容,在婚姻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二、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1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必要性。首先,儿童无独立生活能力、工作能力,需要他人的抚养,属于最弱势的群体,基于人伦道德、社会的发展,对儿童予以特别保护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其次,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繁荣,祖国的昌盛,我们事业的前途。2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充分体现。保护儿童合法权益在《劳动法》、《刑法》、《义务教育法》等许多法律中都有体现。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三、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婚姻法》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物质方面权益的保护规定。二是关于老人人身方面权益的保护规定。总之,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格权益作为我国婚姻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的反映。在现实条件下,要实现男女平等,要保证家庭幸福、稳定,就必须贯彻这一原则,以强化对弱者权益的保护。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五节计划生育原则一、计划生育的概念及意义计划生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后,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自觉地在全社会采取的调节生育的行为。这一原则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两者内在联系的客观要求。2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全、稳定发展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3是减轻家庭负担、提高人口素质、健康水平的需要。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五节计划生育原则二、计划生育原则的基本要求《婚姻法》第16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依法实行计划生育,乃是我国家庭的一项重要的职能和义务。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宣布,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实施了36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将宣告终结。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正)第18条明确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并对奖励与保障等配套制度作了调整完善。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六节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原则《婚姻法》第4条明确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一、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1夫妻应当互相忠实。2夫妻应当互相尊重。二、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三、家庭成员间应当平等、民主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第三章亲属制度

第一节亲属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亲属的种类和范围第三节亲系和亲等第四节亲属关系的产生、效力及消灭

第一节亲属的概念和特征一、亲属的概念亲属,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现代意义上的亲属有生物学上的亲属与法律学上的亲属之分。前者是指因遗传而自然形成的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后者则是指由法律规定和承认的亲属,既包括自然形成的具有血缘关系的血亲,又包括没有血缘关系但为法律所规定、承认的亲属如姻亲、拟制血亲。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一节亲属的概念和特征一、亲属的概念要全面认识亲属的概念,不仅要理解其本身的内涵,而且要注意其与家属、家庭成员等概念的区别。所谓家属,是家长的对称。除家长以外的其他同居一家的人,统称为家属,又称家口、家人。所谓家庭成员,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在一个家庭内共同生活,彼此之间负有扶养义务的亲属,如同居一家的夫妻、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等。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一节亲属的概念和特征二、亲属的特征亲属,作为一种自然形成、必然存在的社会关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亲属相互之间具有固定的身份和称谓。2亲属关系只能基于血缘、婚姻或法律拟制而产生。3亲属之间因为法律的规定可以具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二节亲属的种类和范围一、亲属的种类1旧中国亲属的分类。在我国古代,亲属最初分为宗亲和外亲两种。唐宋以后,逐渐将妻族从外亲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宗亲、外亲和妻亲。(1)宗亲。宗亲,又称内亲、本亲或本族,是指同一男性祖先所传下来的男系血亲、未嫁女性以及嫁入本宗为妻的妇女。(2)外亲。外亲又称外姻、外族或女亲,是指与女系血统相联系的亲属,包括母族、女族、妻族。(3)妻亲。妻亲,是指丈夫因婚姻而与妻子的血亲之间发生的亲属关系,如妻的父母、妻的兄弟姐妹等。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二节亲属的种类和范围一、亲属的种类2新中国亲属的分类。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亲属关系不再有宗亲、外亲、妻亲之分,而是根据产生根据、原因的不同,将其分为配偶、血亲及姻亲。(1)配偶。配偶,即夫妻,是指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亲属关系,是血亲和姻亲赖以产生的基础,在亲属关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血亲。血亲,是指与己具有血缘联系即出于同一祖先的亲属。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按照血缘联系的不同,可以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所谓直系血亲,是指与己有着直接血缘联系,即存在着上下传递关系的亲属。所谓旁系血亲,是指与己没有直接血缘联系但存在间接血缘联系的亲属。第二,按照血亲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自然血亲和法律拟制血亲。所谓自然血亲,是指出于同一祖先而有着天然血缘关系的亲属。所谓法律拟制血亲,是指本来没有血缘关系,但法律确认其具有与自然血亲相同的地位,具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的亲属,故又有准血亲之称。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二节亲属的种类和范围一、亲属的种类2新中国亲属的分类。(3)姻亲。姻亲,是指以婚姻关系为中介产生的除配偶以外的亲属。姻亲又包括三种情况:第一,血亲的配偶第二,配偶的血亲第三,配偶血亲的配偶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二节亲属的种类和范围二、亲属关系的重叠在现实生活乃至司法实践中,确定亲属关系重叠时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一般根据下列原则择一处理:1从近原则。存在亲疏远近不同的两种以上的亲属关系,即以最近的一种亲属关系为依据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2从新原则。当重叠的几种亲属关系产生时间先后不同,则以后种亲属关系为依据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即后亲属关系先于先亲属关系。3从存原则。在存在的几种亲属关系中,因其他关系终止而仅形成一种亲属关系时,自然应以现存的亲属关系确定其间的权利与义务。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二节亲属的种类和范围三、亲属的范围各国都会根据自己的传统习惯及民情风俗,对亲属范围作出规定,并确定了亲疏远近的计算方法。通观各国的立法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总体概括性限定法。这是通过法律对亲属范围从总体上作一概括性的规定,然后再根据亲属的种类、远近确定其法律效力。2个别实用性限定法。这是法律不对亲属的范围作出总体规定,而是根据不同法律关系的需要对亲属的法律效力作出个别的具体规定。我国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亲系和亲等一、亲系亲系,是指亲属间的血源联系。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宗法制度下,就分为男系亲与女系亲、父系亲与母系亲,重男系、父系而轻女系、母系。在现代社会中,以男性为中心的亲属发展到了男女平等的亲属,区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及直系姻亲与旁系姻亲。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亲系和亲等一、亲系亲系,是指亲属间的血源联系。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宗法制度下,就分为男系亲与女系亲、父系亲与母系亲,重男系、父系而轻女系、母系。在现代社会中,以男性为中心的亲属发展到了男女平等的亲属,区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及直系姻亲与旁系姻亲。另外,根据辈分不同,还可以分为长辈亲、平辈亲及晚辈亲。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亲系和亲等一、亲系1男系亲和女系亲。男系亲,是指与男子血统相联系的亲属。女系亲,是指与女子血统相联系的亲属。这种划分是以亲属关系性别的不同为依据的。在封建社会,宗亲即男系亲,包括高祖以下、玄孙以上,旁及族兄弟姐妹等九代。外亲即女系亲,包括母系亲、女系亲和妻亲等。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亲系和亲等一、亲系2父系亲和母系亲。按亲属血缘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父系亲和母系亲。父系亲,是指以父亲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母系亲,是指以母亲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这种划分同男系亲和女系亲的划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自己与父亲兄弟之子女之间所以能成为亲属,中间必以父亲为中介,故为父系亲;连接双方的中介都为男子,故又为男系亲。而自己与父亲姐妹之子女之间是以父亲为中介的,故为父系亲;但与其子女之间构成亲属,还离不开父之姐妹这一中介,因此,又为女系亲,而非男系亲。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亲系和亲等一、亲系3直系亲和旁系亲。按亲属间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可以分为直系亲和旁系亲。直系亲又分为直系血亲与直系姻亲,旁系亲可以分为旁系血亲与旁系姻亲。(1)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所谓直系血亲,是指具有直接血缘联系的亲属,即生育自己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血亲,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外高祖父母及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曾孙子女、外曾孙子女、玄孙子女、外玄孙子女等。养父母与养子女、继父或继母与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之间,为拟制直系血亲关系。所谓旁系血亲,是指具有间接血缘联系的亲属,即直系血亲以外的在血缘上与自己同出一源,也就是出于同一祖先的亲属。如同源于父母的兄弟姐妹、同源于祖父的叔伯、姑、堂兄弟姐妹、同源于外祖父母的舅、姨、姨表兄弟姐妹等。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亲系和亲等一、亲系3直系亲和旁系亲。

(2)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所谓直系姻亲,是指自己晚辈直系血亲的配偶和自己配偶的长辈直系血亲,如儿媳妇、孙媳妇,因其夫与夫的父母、祖父母是直系血亲,所以,儿媳妇、孙媳妇与公婆、祖公婆为直系姻亲。同理,女婿与岳父母也是直系姻亲。所谓旁系姻亲,是指旁系血亲的配偶和配偶的旁系血亲以及配偶旁系血亲的配偶,如嫂子、侄媳、大舅子、小舅子、大伯子、小叔子、妯娌、连襟等。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亲系和亲等一、亲系长辈亲、平辈亲及晚辈亲。根据辈分的不同,可以分为长辈亲、平辈亲及晚辈亲。所谓辈分,是指家族、亲属之间的世系次第,标志着亲属关系的横向位置。所谓长辈亲,又称尊亲属,是指辈分比自己高的亲属。所谓同辈亲,又称平辈亲,是指辈分与自己相同的亲属所谓晚辈亲,又称卑亲属,是指辈分比自己低的亲属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亲系和亲等二、亲等亲等,是计算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基本单位。亲等数越少,亲属关系就越亲近、密切;亲等数越多,亲属关系就越疏远,即亲等数与亲属关系的亲密程度成反比。在我国古代,采用丧服制,根据男女尊卑、亲属关系远近计算亲等。在现代各国,有两种计算方法,即罗马法计算法与寺院计算法,它们均以世代的多少来计算亲等。我国则采用独特的代分计算法以确定禁婚亲的范围。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亲系和亲等二、亲等1丧服制计算法。在我国古代,依照生者祭奠死者所穿丧服的差别、等级来计算亲等,即反映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丧服分为五等,一等丧服最重,二等丧服次之,依次计算,五等丧服最轻。丧服重,亲属关系就越亲近,丧期也长;反之,丧服轻,亲属关系就越疏远,丧期也短。第一等:斩衰,为3年之服,用最粗的麻布做成,不缝下边。第二等:齐衰,用稍粗的麻布做成,缝下边。第三等:大功,用粗熟布做成,服期9个月。第四等:小功,用稍粗熟布做成,服期5个月。第五等:缌麻,用细熟布做成,服期3个月。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亲系和亲等二、亲等2罗马法计算法。罗马法计算法,是古罗马帝国使用的计算亲等的方法。由于其科学、合理,延续至今两千多年,仍为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具体又分为直系血亲亲等计算法和旁系血亲亲等计算法。(1)直系血亲亲等计算法。从己身往上或往下数,以一世代为一亲等,世代数之和,即为直系血亲的亲等数,但己身世代除外。(2)旁系血亲亲等计算法。先从己身上数至和该旁系血亲共同的直系血亲即共同的最近祖先,再从共同的直系血亲往下数至所指的旁系血亲,其世代之和即为己身与该旁系血亲的亲等数,但要排除己身的世代,加上所指旁系的血亲的世代,共同的直系血亲只计算一次,不能重复。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亲系和亲等二、亲等3寺院法计算法。寺院法计算法,是在中世纪教会中采用的计算亲等的方法,故又称教会法亲等计算法。寺院法旁系血亲亲等计算方法,从己身和所指旁系血亲分别往上数至共同的直系血亲,如果双方与共同直系血亲间的世代数相等,则按一方的代数确定双方间的亲等;如果双方与共同直系血亲间的世代数不相等,则按代数多的一方确定双方亲等。但在计算时,应当排除己身和所指旁系血亲的本身世代。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亲系和亲等二、亲等4代分计算法。代分计算法,是我国《婚姻法》计算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方法。在我国,《婚姻法》没有确立亲等制度,仅在第7条第1项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由此,我国的亲属计算法是以世代为标准的,即世代乃是表示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基本单位。世代少的,亲属关系越亲近;世代多的,亲属关系越疏远。具体计算,又分为直系血亲的计算法与旁系血亲的计算法。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亲系和亲等二、亲等4代分计算法。(1)直系血亲计算法。从己身往上数,己身为一代,父母为二代,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三代,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为四代,高祖父母、外高祖父母为五代。因此,自己与父母为二代直系血亲,与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三代直系血亲,依此类推。同理,从己身往下数,己身为一代,子女为二代,孙子女、外孙子女为三代,曾孙子女、外曾孙子女为四代,玄孙子女、外玄孙子女为五代,因此,己身与子女为二代直系血亲,与外曾孙子女为四代直系血亲。(2)旁系血亲计算法。从己身和所指的旁系血亲分别数至共同直系血亲,即出于同一祖先的人,各自计算包括己身在内的代数。代数相同即同辈的旁系血亲,以一方的代数计算;代数不同即不同辈的旁系血亲,以代数多的一方为准。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亲系和亲等二、亲等代分计算方法与寺院法亲等计算法相类似。所不同的是,前者包括己身与所指旁系血亲的代数在内,即己身与所指旁系血亲也算一代,而后者则不将己身和所指旁系血亲的世代包括在内。如果将两者换算,其方法为:寺院法的亲等数加一就为代分计算法的结果,而代分计算法的计算结果减一就是寺院法的亲等数。可以看出,我国采用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缺陷,就是不能准确反映亲属间的亲疏远近关系。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亲属关系的产生、效力及消灭一、亲属关系的产生亲属关系的产生,是指因一定法律事实的出现而使当事人之间发生一定的亲属关系。血亲、配偶、姻亲属于不同类型的亲属,其发生的原因、根据也不相同。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四种情况。1自然血亲关系的产生。2拟制血亲关系的产生。3配偶关系的产生。4姻亲关系的产生。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亲属关系的产生、效力及消灭二、亲属关系的效力亲属关系的效力,即亲属关系法律效力的简称,有的又称亲属的效力或亲属的法律效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所具有的法定权利与义务。亲属,不同于一般朋友,凡为法律所确认、规定的亲属,其间就存在特定的权利与义务,并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1亲属在婚姻法上的效力。亲属在婚姻法上的效力,是指由婚姻法规定的一定范围内亲属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六种情形:(1)互相扶养的义务。(2)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3)共同所有财产权利。(4)依法不予结婚的义务。(5)代为承担民事责任。(6)其他权利与义务。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亲属关系的产生、效力及消灭二、亲属关系的效力2亲属在民法、继承法上的效力。亲属在民法、继承法上的效力,是指民法、继承法规定一定范围内的亲属间的权利与义务。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1)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权、代理权。(2)宣告亲属失踪、死亡及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申请权。(3)财产代管权。(4)相互继承遗产权。(5)代为承担民事责任。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亲属关系的产生、效力及消灭二、亲属关系的效力3亲属在刑法上的效力。亲属在刑法上的效力,是指刑法为了亲属间的法定权利与义务的实现,对亲属间不尽义务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而予以惩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有些犯罪必须具有一定的亲属关系。(2)有些犯罪的规定及惩罚乃是对亲属制度的特殊保护。(3)告诉权。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亲属关系的产生、效力及消灭二、亲属关系的效力4亲属在国籍法上的效力。亲属在国籍法上的效力,是指国籍法对一定范围内的亲属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第一,取得国籍权。第二,加入国籍申请权。第三,退出国籍申请权。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亲属关系的产生、效力及消灭二、亲属关系的效力5亲属在诉讼法上的效力。亲属在诉讼法上的效力,是指《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对亲属间的权利与义务所作的规定。(1)回避。(2)辩护权和代理权。(3)提起诉讼权。(4)上诉权、申诉权。(5)其他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亲属关系的产生、效力及消灭二、亲属关系的效力6亲属在其他法律上的效力。许多法律,如《劳动法》、《义务教育法》等都因亲属关系规定了公民一定的权利与义务。《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此外,许多行政法律、法规,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等,都有亲属之间权利与义务的规定。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亲属关系的产生、效力及消灭三、亲属关系的消灭亲属关系的消灭,又称亲属关系的终止,是指由于一定法律事实的发生,当事人之间的亲属关系不再存在,即其现存的亲属身份和其间的权利与义务归于消灭。亲属关系的消灭,主要是指其间的权利与义务的消灭,即法律不再承认他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至于亲属本人是否死亡以及其间自然的身份则不一定因死亡而解除。亲属关系的消灭,根据其法律后果的彻底程度,可分为绝对消灭和相对消灭。所谓绝对消灭,是指亲属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和身份关系都同时完全消灭。所谓相对消灭,是指亲属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消灭,其身份关系并不消灭。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亲属关系的产生、效力及消灭三、亲属关系的消灭根据血亲、配偶、姻亲这些亲属类型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特点的区别,亲属关系的消灭原因也不相同,具体可以分为四种情况:1自然血亲关系的消灭。死亡,是一切亲属关系消灭的共同原因。除死亡和依法成立收养关系外,没有其他原因能使自然血亲关系消灭。父母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在现实生活中,声明脱离父母子女关系是错误的,也是法律所不能允许的,关系并不因为声明而消失。判决宣告死亡之后,从法律上讲被宣告人就已经死亡,其与其他血亲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即行终止。但是,宣告死亡仅是一种法律推定死亡,并非一定实际死亡。宣告死亡与自然死亡不一致时,被宣告死亡的人一出现或被发现,利害关系人可申请撤销死亡宣告。死亡宣告一经撤销,血亲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则自然恢复。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亲属关系的产生、效力及消灭三、亲属关系的消灭2拟制血亲关系的消灭。拟制血亲关系的消灭,包括两种情况:(1)因为一方死亡而使双方的拟制血亲关系予以终止。(2)因为解除收养的法律行为而终止其一切权利与义务关系,包括其间的身份关系也不再存在,故这种拟制血亲关系的消灭为绝对消灭。需要注意的是,继父母与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形成的拟制血亲关系的消灭,具体有三种情况需要考虑:(1)如果继父母或继子女一方死亡,其间的拟制血亲间的权利与义务不再存在,但是身份关系并不当然解除。(2)如果生父或生母死亡,形成拟制血亲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仍然存在拟制血亲关系。(3)生母与继父或生父与继母离婚,对由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继父或继母不同意继续抚养的,应由生父母抚养。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亲属关系的产生、效力及消灭三、亲属关系的消灭3配偶关系的消灭。死亡与离婚是配偶关系消灭的两种原因。配偶一方死亡包括宣告死亡,配偶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终止,但其身份并不当然消灭。但对方再婚,又与他人形成配偶关系,这样对方与其死亡的配偶身份关系也会消灭。应当指出,宣告死亡虽然产生终止被宣告死亡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消灭,但其毕竟是宣告死亡,实际可能并未死亡,当被宣告死亡人实际出现,死亡宣告被依法撤销时,若其配偶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若其配偶已经再婚,自然不能简单恢复其间的夫妻关系。配偶关系还可因离婚这一人的意志而解除。这种解除,不仅会消灭配偶双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会消灭其间的身份关系,为绝对消灭,比死亡造成的法律后果更为彻底。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亲属关系的产生、效力及消灭三、亲属关系的消灭4姻亲关系的消灭。姻亲关系的消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我国,法律对此未作具体规定。在传统习惯上,则采取下列原则处理:夫死后妻未再嫁,妻死后夫未再娶或者虽已再婚但仍与亡偶的父母等亲属共同生活的,为了提倡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应当视为姻亲关系仍存在。配偶死亡后再婚且与死亡配偶的父母根本不再来往的,其姻亲关系应认定为消灭。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第四章结婚制度第一节结婚制度概述第二节婚约第三节结婚条件第四节结婚程序

第一节结婚制度概述一、结婚的概念及特征结婚,又称婚姻的成立或婚姻的缔结,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结婚,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主体必须为异性男女2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并由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3法律后果是确立夫妻关系。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一节结婚制度概述二、结婚制度的历史沿革以下仅对第三种分类方法所得出的几种结婚制度进行介绍。1掠夺婚(抢婚)。男子以暴力劫夺的方式对外宣告占有了女子,与女子形成了婚姻,是一种野蛮的、极不文明的求妻方式。在这种婚姻里,女子未被当做婚姻的一方主体来对待,而是被当做没有人格的客体来对待的。像物一样,可以被他人抢去占为己有,因此,这样形成的婚姻也很不稳定。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掠夺制婚姻后来演变为男方迎娶女方的一种仪式。也就是说,男女双方达成婚约后,即以“抢”的形式亲迎女子,已不再具有暴力的内容。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一节结婚制度概述二、结婚制度的历史沿革2有偿婚。有偿婚,是指以男方支付女方家庭一定的代价如金钱、物品等为条件而缔结的婚姻。其特点是把女子当作物品进行交易。根据男方给付女方代价的不同,有偿婚又可以分为买卖婚、交换婚及劳役婚。(1)买卖婚。是指以支付金钱或其他财物为成婚条件的婚姻。(2)交换婚,又称互易婚。是指以交换妇女为特征的婚姻。(3)劳役婚。是指男方以给女方家庭服一定期限的劳役为代价而成立的婚姻。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一节结婚制度概述二、结婚制度的历史沿革3聘娶婚。聘娶婚,是指以男方向女方交付一定数量的聘金、聘礼为条件的婚姻。在我国,早在西周,就已成为主要的婚配形式,并通行于整个古代社会。这种婚姻不仅要求男方交付一定数量的钱财,而且要求完成礼制规定的程序,故称为聘娶婚。其实质乃是礼仪掩饰下的变相买卖婚姻。交付女方财物即所谓聘金、聘礼才是这种婚姻的实质,也是这种婚姻成立的前提与基础,完备的礼仪不过使得买卖婚姻更文明些。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二节婚约一、婚约的概念及历史渊源婚约,是指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而作的事先约定。订立婚约的行为,称为订婚。婚约的当事人俗称未婚夫、未婚妻。在古代,订立婚约通常是结婚必须经过的程序。没有订立婚约的婚姻属无效婚姻,不为国家、社会所承认。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娶妻而未订契约,则此妇非其妻。”《罗马法》也规定,无婚约的结合只属姘合而不能成为婚姻。在我国,自西周开始“六礼”历经两千多年,订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至于订婚成立的条件,或以订婚书为标志,或以收受聘礼为根据,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订婚年龄除有禁止“指腹、割衫襟为亲”的规定外,一般不作限制。因此,订婚往往由父母包办,而非按当事人的意思所为。婚约一旦成立,即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无故不得违反,否则就要受到法律制裁。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二节婚约一、婚约的概念及历史渊源在近现代,对于婚约的规定,已较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订立婚约不再是结婚的必经程序。(2)订立婚约不再由父母根据自己的意思加以包办,而是必须经男女双方当事人同意。但是未成年人订婚则应经过其监护人同意。(3)订立婚约不再以一定形式为成立必要条件,书面协议、交换订婚戒指、举行订婚仪式、在报上刊登订婚启示甚至口头发出订婚要约与承诺,都可以使婚约成立。(4)婚约不再对当事人产生人身约束力,即订立婚约并不产生必须结婚的义务,双方或一方可以凭自己之愿随时予以解除。(5)关于解除婚约的法律后果分为不同情况进行处理。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二节婚约二、我国法律对婚约的态度从理论上讲,我国1950年、1980年、2001年《婚姻法》对婚约都未作规定,而是通过一些司法解释及政策,阐明了对婚约的态度,并一直作为处理婚约问题的依据。根据《婚姻法解释(二)》的规定,具体而言,我国立法对婚约问题的态度如下:1订婚并非结婚的必经程序。2订婚的决定权在当事人本人,他人不得强迫与干涉。3订婚并不发生法律效力,对当事人不产生约束力,只有在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的条件下才能履行。解除婚约,只要双方或一方当事人同意即行,无须征得对方的同意,也不必履行任何法律手续,只要通知对方就行。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二节婚约二、我国法律对婚约的态度根据1984年8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婚姻法解释(二)》等有关规定的精神,从既有利于贯彻婚姻自由原则,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出发,区分不同情况加以处理。(1)对于以订婚为名行买卖婚姻之实的,由于收受方所得财物为非法所得,对方送的财物在于实现买卖婚姻不法意图,原则上应当予以追缴没收,上缴国库。(2)对以订婚为名行诈骗之实的,应当还给受害人。实施诈骗行为,构成犯罪的,还应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3)对以订婚为名而行玩弄之实的,其送给对方的财物,按赠与物对待,不予退还。(4)对于因订婚所造成的物质损失,如举行订婚仪式大操大办,恋爱中供双方吃喝玩乐共同耗用的财产损失等,一般自负其责,不能要求对方赔偿。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二节婚约二、我国法律对婚约的态度(5)对以结婚为目的而订婚的,相互赠送的财物,价值较高的如金银首饰、贵重纪念物品,酌情全部返还;赠与物毁坏或者不存在的,可折价返还,无力偿还的,可酌情减免偿还;归属不清的,视为共有物作适当分割。至于价值不大的赠与物品,当事人没有明确约定的,根据《民法通则》第72条的规定:“……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以所有权已经转移给对方论处而不得请求返还。(6)一方赠给对方的钱物是复员费、转业费、医疗费、伤残费、抚恤费等,收受财物的一方提出解除婚约或中止恋爱关系的,一般应予返还。(7)在恋爱、订婚期间,一方送给对方亲友的财物,无权要求返还;一方亲友送给双方或另一方的财物,一般也不能要求返还。(8)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1)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2)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3)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2、3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结婚条件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包括结婚的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两个方面一、结婚的必备条件结婚的必备条件,即积极条件,是指法律规定的男女双方结婚时所应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符合了必备条件的男女双方才能结婚,不然就会使婚姻产生瑕疵,影响其效力,甚至产生无效的或者可撤销的法律后果。(一)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婚姻法》第5条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这是婚姻自由原则在结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必须是结婚当事人本人自愿,而非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包括其父母的同意。2必须是男女双方自愿,而非一厢情愿。结婚乃是男女双方的事情,要以相互爱慕为前提,因此,必须要求男女二人都出于自愿。3必须是男女双方完全自愿。首先,男女双方都应有正确表达结婚意愿的能力,即必须具有结婚能力。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结婚条件一、结婚的必备条件(一)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认定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这一条件,还应注意区分以下问题:第一,注意划分亲朋好友的善意帮助与非法干涉的界限。第二,注意一般干涉与暴力干涉的界限。此外,男女在寻找爱侣时不可能不对对方的地位、学识、才能、财物、家庭状况等进行考虑,但这种考虑的目的是促使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将其作为结婚的条件。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结婚条件一、结婚的必备条件(二)必须达到法定婚龄1法定婚龄的确定依据。法定婚龄,又称适婚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男女能够结婚的最低年龄。2我国的法定婚龄。《婚姻法》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第一,法定婚龄是法律要求男女结婚时达到的最低年龄,是男女结婚年龄的起点。第二,法定婚龄并不等于实际婚龄。第三,法定婚龄既不是必须结婚的年龄,也不是最佳的结婚年龄。第四,法定婚龄对我国公民都应适用。第五,正确理解法定婚龄与晚婚晚育的关系。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结婚条件一、结婚的必备条件(三)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原则《婚姻法》第2条、第3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禁止重婚。《婚姻登记条例》第5条规定,申请结婚登记的当事人必须没有配偶。如有配偶,婚姻登记机关就不予登记。这就说明申请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处于非婚姻状态,即为未婚者或者丧偶、离婚者。不然,有配偶而结婚,则属重婚,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还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离婚后即使要复婚,也必须要求他们没有再婚,或者再婚的配偶死亡,或者婚后再行离异。应当指出,男女双方自愿、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及符合一夫一妻原则,作为结婚双方必须具备的积极条件,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结婚条件体系,缺一不可。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结婚条件二、结婚的禁止条件结婚的禁止条件,又称消极条件,或称排除条件、婚姻障碍,是指法律不允许结婚的情况。根据《婚姻法》第7条的规定,结婚禁止条件为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及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要正确理解这一禁止条件,还应注意以下六个问题:1关于法律拟制血亲结婚的问题。由于《婚姻法》未作明确规定,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法律拟制血亲之间不存在真正的血缘关系,不同于自然血亲,不会影响优生,只要他们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其他结婚条件就应允许结婚。有的人认为,拟制直系血亲应当禁止结婚,拟制旁系血亲之间只要没有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如养兄弟姐妹之间、继兄弟姐妹之间,则可以结婚。我们同意后一种看法,主要理由如下: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结婚条件首先,《婚姻法》明确规定,养父母和养子女、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的权利与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因此,养父母与养子女、继父或继母与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之间通婚无疑要受到禁止直系血亲间结婚的制约。另外,直系血亲之间,不论相隔几代,都绝对禁止结婚。养子女、继子女通过养父母、继父母与养父母、继父母的父母、祖父母等发生拟制直系血亲关系,从法理上讲,其间也不应当允许结婚。其次,从伦理习惯上讲,在结婚问题上,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反对不同辈的亲属通婚。再次,从养子女、受继父或继母抚养教育的继子女所处的地位看,如果允许法律拟制直系血亲之间通婚,他们的婚姻自由就难以保障。最后,从世界各国的法律规定看,不少都明文禁止拟制直系血亲结婚,总之,法律拟制直系血亲应当禁止结婚。至于拟制旁系血亲之间,如果不存在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则可以结婚。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结婚条件二、结婚的禁止条件(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2关于姻亲结婚的问题。我国《婚姻法》对姻亲是否禁止结婚的问题未作明文规定,但从伦理传统上看,岳母与女婿、公公与媳妇、继父或继母和未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或继女等直系姻亲间也应当禁止结婚。至于旁系姻亲如侄儿与婶婶、叔叔与侄媳、女方与配偶的兄弟、男方与女方的姐妹等之间,在其间都不存在婚姻关系时,由于其间没有法律所禁止的血缘关系,可以结婚。这在习惯上一般也不禁止。3三代以外的不同辈分旁系血亲结婚的问题。我国《婚姻法》只禁止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三代以外的旁系血亲,不论辈分是否相同,均可以结婚。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结婚条件二、结婚的禁止条件(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4关于表兄弟姐妹结婚的问题。1980年的《婚姻法》作出了禁止包括表兄弟姐妹在内的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的规定。5关于同姓共宗者的结婚问题。《婚姻法》对其没有禁止,同姓共宗者,只要不属直系血亲及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都可以结婚。6关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结婚的问题。我国《婚姻法》对此未作规定。因此,有的人认为,从监护关系的性质看,应当禁止他们结婚。我们认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由于被监护人未成年根本不符合法定婚龄,自不存在允许他们结婚的问题。对于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者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一般认为属于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从而属于被禁止结婚的人,也不能允许他们结婚。因此,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依法本来就不能结婚,故不存在禁止结婚的问题。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结婚条件二、结婚的禁止条件(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严重遗传性疾病。严重遗传性疾病,由于生物体的构造及生理机能等原因会先天性地由上代传给下一代,且后代再现风险高,一旦患病即令全部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自主生活能力,不仅无法承担婚后夫妻间的义务及对子女、家庭的责任,影响夫妻和睦、家庭稳定,而且危及后代健康及民族的发展。2重型精神病,患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器质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重度智力低下的先天痴呆症等重度精神病的人,缺乏必要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婚姻、家庭和社会无法承担责任,而且可能遗传给后代,因此,世界各国法律都明文规定,精神病患者未经治愈,不得结婚。3严重性病及其他严重传染性疾病。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三节结婚条件二、结婚的禁止条件(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此外应当指出,第一,患有医学上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禁止结婚,是指在发病期间不能结婚。虽然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但已治愈,就不再受到这种限制。另外,一些疾病在过去难以治愈甚至无法治愈,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非难治或不治之症,这点尤其应注意。第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必须经过医学检查后作出结论,不能凭猜测、传说而简单地认定。第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不能随意作扩大解释,以免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结婚程序

一、结婚程序概述结婚程序,又称结婚的形式要件,是指法律规定的男女双方缔结婚姻所必须经过的程序及应履行的法定手续。《婚姻法》第8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据此,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当事人,只有在履行法定的结婚程序后,才能成立为国家、社会所承认的婚姻关系,发生相应的效力,进而对双方产生约束力。不经法定程序,不履行法定手续,其婚姻则难以甚至根本不能成立,要依法受到否定,法律不予保护。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结婚程序

一、结婚程序概述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可能作出不同的规定。通观历史及现代各国有关规定,结婚程序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仪式制、登记制和登记与仪式结合制。1仪式制。仪式制,是指当事人举行国家、社会所承认的仪式后即成立婚姻的一种结婚形式。现在,北美、西欧的一些国家仍然采取仪式制,具体说来又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即宗教仪式、世俗仪式与法律仪式。2登记制。登记制,是指男女双方依法进行登记才成立婚姻的一种结婚形式。它要求婚姻当事人接受法定机关的审查,登记机关审查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即进行登记,确立其间的婚姻关系。3登记与仪式结合制。登记与仪式结合制既要求男女双方结婚时依法进行登记,又要求举行必要的仪式,婚姻才告成立,两者缺一不可。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结婚程序

二、我国的结婚登记制度1实行结婚登记的意义。根据《婚姻法》第8条的规定,我国所采用的结婚程序为登记制。之所以实行结婚登记制度,主要是因为这种制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1)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婚姻制度的彻底贯彻推行。(2)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3)有利于及时防范、惩治婚姻违法行为。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结婚程序

二、我国的结婚登记制度2结婚登记机关及职责。根据国务院于2003年7月30日通过,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婚姻登记条例》第2条的规定:“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便民原则确定农村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具体机关。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内地居民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以下简称香港居民)、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以下简称澳门居民)、台湾地区居民(以下简称台湾居民)、华侨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确定的机关。”此外,根据《婚姻登记条例》第19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可以依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为男女双方均居住于驻在国的中国公民办理婚姻登记。”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结婚程序

二、我国的结婚登记制度3结婚登记程序。登记程序大致可以分为申请、审查和登记三个环节。(1)申请。当事人结婚的,必须双方携带有关材料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

(2)审查。对于男女双方当事人的结婚申请,登记机关应当及时、全面进行审核、查证。(3)登记。婚姻登记机关对当事人的结婚申请进行审查,符合结婚条件的,应当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当事人从取得结婚证时起,确立夫妻关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登记:第一,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第二,非双方自愿的;第三,一方或者双方已有配偶的;第四,属于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第五,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结婚程序

二、我国的结婚登记制度4结婚证书。结婚证书,是由婚姻登记机关依法签发的证明男女双方婚姻关系成立的法律文书。“结婚证”正本一式两份,由国务院民政部门规定式样并监制。结婚证书须贴男女双方照片,并加盖婚姻登记专用钢印。双方离婚时,结婚证书应当收回。当事人的“结婚证”遗失或损毁的,可以持户口簿、身份证向原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或者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补领。婚姻登记机关对当事人的婚姻登记档案进行查证,确认属实的,应当为当事人补发结婚证。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结婚程序

二、我国的结婚登记制度5结婚登记的效力。男女双方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婚姻登记机关依法审查后,认为符合结婚条件的,即进行登记,并发给结婚证,至此,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成立,产生了法律效力,并受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应当指出,进行结婚登记是婚姻成立的唯一程序,不需要举行仪式。在我国民间,由于传统习惯,男女双方结婚通常都举行结婚仪式,亲朋好友前去祝贺。这种仪式国家虽不干涉,但不能以其作为男女双方婚姻成立的标志。换句话说,结婚仪式不能代替结婚登记,仪式举行与否并不影响婚姻的成立。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四节结婚程序

二、我国的结婚登记制度6补办结婚登记及其效力。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才确立夫妻关系。男女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因此,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但尚未办理结婚登记的事实婚姻,在当事人补办结婚登记后,则该事实婚姻便转化为了合法的婚姻。第四节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第五章婚姻效力第一节无效婚姻第二节可撤销婚姻第三节事实婚姻第一节无效婚姻一、无效婚姻的设立意义无效婚姻,是指男女双方登记的因为法律规定的原因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它是因为违反结婚的某些实质要件而产生的,形式要件则已符合,即由登记机关进行了结婚登记。法性是婚姻法的本质属性之一。严格说来,任何男女的两性结合,只有符合法定结婚实质条件和形式条件的,才属于合法婚姻,具有法律效力。对于一些缺乏婚姻成立的实质要件的男女结合,修正后的婚姻法明确规定了不产生婚姻的效力。我们知道,因为缺乏婚姻成立实质条件的无效婚姻,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国家法律的严肃性,破坏婚姻制度的完整性、系统性,而且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设立无效婚姻制度,将之作为婚姻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婚姻成立条件的各项实质条件相辅相成,对于坚持结婚的法定条件,保证婚姻的合法性,消除违法婚姻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制裁、减少、预防违法婚姻,规范公民结婚行为,保护当事人家庭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节无效婚姻二、无效婚姻的原因根据《婚姻法》第10条的规定,婚姻无效包括四种原因,即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以及未达到法定婚龄。1重婚。重婚是一种败坏的陋习,完全违背一夫一妻原则,必须加以禁止。重婚,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是指有配偶而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上述中的“有配偶”,是指经过了婚姻登记机关登记而为国家承认的配偶。没有进行婚姻登记,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所形成的事实婚姻中的“配偶”,由于事实婚姻现在不受法律保护,属非法同居,因而,在形成“事实婚姻”后又与他人进行结婚登记,或者明知他人有“事实婚姻”关系而与他人登记结婚的,都不能以重婚论。判断重婚的标准在于本人或他人的第一次婚姻是否进行了登记。重婚,只要有一方构成就可,并不要求双方都成立重婚。第一节无效婚姻二、无效婚姻的原因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一定范围的亲属结婚,易将双方的缺点遗传给后代,造成后代的痴呆、畸形、病残、智力退化等后果,影响人口素质,不利于民族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出发,还是为个人、家庭利益着想,都须禁止其结婚。违背法律禁止结婚条件而结婚的,应属无效婚姻,不予承认。第一节无效婚姻二、无效婚姻的原因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在结婚时没有治愈的,属于禁止结婚的对象,不应结婚。但是,由于不知情或者故意隐瞒其病因进行了婚姻登记,婚后才发现的,本质上属违法婚姻,应当否定。但婚姻并非儿戏,加上有的疾病并不是不可能治愈,因此,对于这种违法婚姻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如果婚后尚未治愈的,应作为无效婚姻原因之一宣告婚姻无效。如果婚后已经治愈的,则不能视为无效婚姻原因之一而认定为无效婚姻。这时,应当做好双方的工作。无病的一方坚持宣告婚姻无效的,则可告知其按离婚纠纷提出请求,不能直接认定无效。另外,提出宣告婚姻无效时,该病尚未治愈,但在有关机关的审查过程中,该病已经治愈,原则上也不应以婚后尚未治愈加以认定。当然,已经治愈,应当指完全把病治好。病情有所好转,尚未治愈的,医院也有充分把握在不长的时间内治愈的,在做好双方工作的前提下,也可以不作无效婚姻处理;一方坚持宣告婚姻无效的,还是应当宣告无效。第一节无效婚姻二、无效婚姻的原因4未达到法定婚龄。未达到法定婚龄,是指男女双方或一方没有达到婚姻法规定的准予结婚的最低年龄,即男未满22周岁,女未满20周岁。男女双方均达到法定婚龄,是男女双方结婚必须符合的条件之一。未达到法定婚龄结婚,容易引发早婚。而早婚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正常学习与生活,易造成严重的心理发育障碍,而且可能造成早育,从而缩短人口的再生产周期,加快人口再生产的速度,不利于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实施。另外,早婚者由于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经济基础不实,从而容易引发家庭危机,不利于家庭的稳定。如果早育,还易造成孕妇、胎儿的死亡,或者难以承担抚养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因此,对于法定婚龄,应当严格遵守。凡不符合法定婚龄而结婚的,即应依法宣告婚姻无效,使其承担法律责任,以有效抑止、减少这种违法婚姻的产生。第一节无效婚姻二、无效婚姻的原因《婚姻法解释(三)》)第1条规定:“当事人以婚姻法第十条规定以外的情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当事人的申请。当事人以结婚登记程序存在瑕疵为由提起民事诉讼,主张撤销结婚登记的,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婚姻法》第10条关于无效婚姻的列举是封闭式的。除此之外,均不是无效婚姻。第一节无效婚姻三、无效婚姻的补正《婚姻法解释(一)》第8条规定:“当事人依据婚姻法第十条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申请时,法定的无效婚姻情形已经消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例如:(1)重婚的,有配偶一方已与原配偶解除婚姻关系(或者原配偶死亡)的;(2)患有医学上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已经治愈的;(3)未到法定婚龄者已达到法定婚龄的。故唯一不能补正的无效原因仅有当事人有禁止结婚的自然血亲关系。第一节无效婚姻四、无效婚姻的宣告从各国有关立法规定看,无效婚姻有当然无效和宣告无效之别。前者是指婚姻只要具备法定的无效原因,无须经过国家某一机关确认宣告,就自然不发生婚姻法律效力,任何一方与他人结婚都不视为重婚。后者是指婚姻具有法定无效的原因,并且必须经过国家有关机关予以确认、宣告后才发生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未经宣告,则不产生无效的法律后果。第一节无效婚姻四、无效婚姻的宣告在我国,对于无效婚姻的宣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宣告婚姻无效程序的申请人、被申请人及时间。2宣告婚姻无效的机关只能是人民法院,其他机关都无权宣告婚姻无效。3宣告婚姻无效的程序。4法院不予支持的无效婚姻的申请。第一节无效婚姻五、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根据《婚姻法》12条的规定,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包括三个方面。1对当事人的身份后果。对于无效婚姻,婚姻法采取溯及既往的立法原则规定自始无效,即被确定为无效婚姻的,自结婚之时就不产生合法婚姻的效力。2对当事人的财产后果。根据《婚姻法》第12条的规定,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具体处理时,则应注意以下几点。(1)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才由双方协商处理。

(2)对于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双方协商处理不成时,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包括婚姻登记机关都无权作出处理。当事人协商一致,人民法院不主动干预。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应当根据照顾无过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