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必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周宏谈作文)_第1页
高考作文必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周宏谈作文)_第2页
高考作文必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周宏谈作文)_第3页
高考作文必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周宏谈作文)_第4页
高考作文必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周宏谈作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汇报12.24B版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勿因审题而满盘皆输周宏曾经有人提出,高考作文的评分应该将审题、构思、语言三者分开打分。这样一来,即使审题错误的作文,也能因语言优美、构思新巧而获两项高分,从而及格甚至获得更高的分数。据说这样能够避免一些平时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因一时之错而抱憾终生。笔者为其惜才之心而感动不已,但考生万不可以为真有此等好事,因为此种做法会大大助长抄袭的恶习。试想,有人背熟他人佳作,文不对题却文采翩翩,该及格吗?从往年高考作文评分看,文不对题的作文均在四类以下,今后恐怕也不会改变。作文审题,永远是考场佳作产生的基础,舍此,犹如无本之木,决不可能长出奇葩异草。所以,要在高考中赢得作文高分,不过好审题关,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因审题错误而满盘皆输呢?首先有必要对时下材料作文的概念作重新界定。简要地说,命题形式就两种,一种是材料作文,一种是命题作文。给了材料,就是材料作文;不给材料,就是命题作文。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审题要求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立意要求遵从材料的倾向性,学生作文几乎只能阐释材料的含义,不能对材料隐含的观点作出补充,更谈不上提出不同意见了。而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话题作文,在降低审题难度尤其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得之见方面作出了贡献。高考作文由材料作文走向话题作文,是对材料作文在审题和立意方面限制过多的反思,是对“让学生乐写、敢写、善写”这一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践行。然而,话题作文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审题要求过宽。对话题作文而言,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学生作文只要围绕话题,引不引用材料,是否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几乎不影响其得分,其最为严重的结果是便于学生套题。于是,2009年开始,上海的高考作文题又回归到材料作文。但这种回归不是倒退,而是扭转话题作文弊端,摒弃材料作文死板的“新材料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其相同之处是立意要围绕材料的内容,要明确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行文要有对材料的引用或分析(但不要大段甚至全部照抄材料),不同之处则是对材料内涵可以肯定,可以否定,也可以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补充。命题者往往会在写作要求中明确“自选角度”以便给考生更多的自由。写作者引用分析材料,主要作用也是为了告诉读者:我读懂了这则材料,我是围绕材料立意的。显然,它吸取了话题作文的长处,避免了话题作文的缺陷。倘若广大师生都能确立上述概念,教师便不能在评价中先入为主地设立条条框框,更不会仅以学生作文是否符合阅卷老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为评价标尺,学生也就敢于大胆地抒发自得之见了。学生的自得之见要得到首肯,必须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确绝誊抄。后来,第一位默默无闻,第二位成了著名的戏剧家,第三位成了影响历史进程的伟人。主要内容:三位学生对待誊抄的不同态度。关键词:态度。倾向性:要学习第二、第三位。我的观点:做第二人或第三人。是否针对材料主要内容?是。三思结果:1、第三人的不足及其命运的风险;2、第一种人的意义和价值;3、教师对这三种人成长的意义——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上述题目,笔者曾经在一所学校高三班级作过讨论,除所列的三思结果外,审题正确而角度各异与众不同的答案,不下于十位数。最后谈谈阅卷者对材料作文的评判标准首先是对材料该写什么,阅卷老师不作预设。其意义在于教师不会先入为主,更不会轻易否决学生的独特见解,而是看学生是否能有说服力地论证观点。当然这对阅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阅卷难度,但这种难度的解决靠的绝不是设定写什么就是对的,写什么是不对的来完成,关键在于阅卷教师要有眼光和胸怀。其次,判断审题的对错不仅看考生“写什么”,更重要的还是看他“怎么写”。“写什么”写得对的文章,可能因为“怎么写”没写好而变得很一般。“写什么”比较大众化的作文,也会因考生“怎么写”做得与众不同而成为好作文。从这个角度说,规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今年高考作文有人问:写“宽”可不可以?他认为这个材料告诉我们,要有一种“宽”的态度,他说网、尺度均表现了一种宽,文中对宽的标准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可以宽的、什么是不可以宽的作了分析。文章里具体写宽的目的、宽的标准时和材料结合了起来,比如说分析“放小鱼抓大鱼”,提出“宽”的标准是可持续发展。这样一听,我就觉得文章写得不错。但是光听到写“宽”,我们就认为是跑题了。以一个去年模拟考的例子做结。有一个区考的是:上海的大街小巷和许多公共场所,除了中文标识外,还有各种外语标识,这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而在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公共场所除了本国的文字外,很少有其他国家的文字标识,欧洲人认为这是为了保持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性与独立性的需要,以此材料写篇文章。很多文章肯定这则材料,观点集中在要保护母语的独立性。但有学生认为,我们固然要保持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独立,然而为了方便外国人,达到开放、多元,在中文下面标注外文,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