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海州老城区控规课件_第1页
连云港市海州老城区控规课件_第2页
连云港市海州老城区控规课件_第3页
连云港市海州老城区控规课件_第4页
连云港市海州老城区控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汇报人:韦慧琴班级:11城规1班学号:11202910128规划范围——区位与概况海州区——连云港“老城区”海州区是连云港市的三个城区之一,位于市区西南部。全区现辖两镇、四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开发区,总面积158.9平方公里,总人口13.4万人。规划范围位于海州区西北角。海州作为连云港先前人类聚居区已有4-5万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后海州目前具备以下特点: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山翠水绿交通便捷商贸发达海州

规划范围位置规划范围——区位与概况规划区是海州目前城市建设与优势资源最为集中的位置。紧靠新浦,北至玉带河,南至锦屏山脚下,东至孔望山新区,西至蔷薇河一线,规划总面积约6.31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主要拥有以下几个特点:1、新浦与海州两大城区结合部2、山、水、田、城是规划区的四大构成要素3、以功能与风貌为依据,老城区基本形成了古城外围区与古城核心区两个层次规划范围海州老城区海州古城核心区海州古城外围区任务解读——规划主要目的

2、明确老城区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老城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老城区?

1、寻求老城区改造动因与动力

为何改造老城、老城有无改造动力?3、制定兼顾远近又切实可行的古城改造策略怎样实现老城区的改造与复兴?

4、建构适宜老城发展的功能及空间布局老城区未来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与空间布局?

5、提出规划具体实施与管理的科学办法怎样将规划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与建设中?●城市文化之源——繁多古迹文化:古海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春秋末年,孔子登临古朐山,东望海州湾,“淮海东来第一城”由此得名,秦统中国,增设“朐县”,立石“秦东门”,海州得称“东海名郡”。孔望山、石棚山、白虎山上遗址、文物层出不穷,石刻、古墓、摩崖造像、古城址共同构成连云港城市文化的源头。●城市建设之根——建城史的起点:海州具有1500年的建城史,是连云港市的摇篮,秦汉时期称朐县,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12年)始称海州,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海、赣、沭、灌地区乃至周边更广阔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形象之牌——山水城的交辉:海州古城至今都是连云港重要的城市名片之一,周边景区枚不胜举,山、水、城交映生辉,在当今城市化、现代化日益加剧、而城市特色逐步消泯的今天,海州古城无疑是连云港最为重要的城市形象品牌之一。海州古城——连云港的城市符号城市东进——连云港城市历史变迁城市、岸线推演图在1500多年的岁月中,城市一直在向东迁徙,在“奔海”与“追山”之间,连云港经历了海州——新浦——东部的城市发展三步曲,对于海州而言,每个阶段分别有着不同的城市定位与时代符号。第一阶段(荣耀):以海州为中心的极核发展阶段海州古城自建城后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都是区域内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统领着海、赣、沭、灌地区乃至周边更广阔的区域。第二阶段(困惑):以海州、新浦、连云三点一线的分散发展阶段。海州古城在这一阶段则只是商贸与居住相对集中的主要城区之一,在人口、资金、政策导向等发展要素逐步外迁之时,海州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第三阶段(衰落?复兴?):城市东进、一体两翼城市整体跨越发展阶段。各种发展要素进一步向东部积聚,海州面临城市边缘化。在外部的压力和内部自身需要双重要求下,城区走向衰落还是复兴?海州古城必须作出明确的选择。城市东进——三大城区的发展方向作为代表城市老、中、新的三大城市片区发展方向:快速崛起的东部城区:以港口和大型产业园相互依托,构成城市跨越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成为城市品质提升和实现现代化的主战场。配套成熟的新浦城区:产业在城区外围发展,日臻成熟的配套设施使新浦成为居住、商业、休闲等城市活动开展的重要平台。亟待复兴的海州城区:城市文化高地?特色旅游、休闲社区?还是只是城郊结合区?海州需要明确的发展方向,而古城更需要在新的时期寻求新的坐标。新浦城区海州古城东部城区城市东进——三大城区综合比较0东部城区(发育期):功能发展主题词:港口、大型产业园、商务办公、居住城市形态主题词:大空间、大尺度、现代化城市印象主题词:繁华、快节奏、滨海城市新浦城区(成熟期):功能发展主题词:居住、工业、商业、娱乐、办公城市形态主题词:综合型、多种尺度、社区化城市印象主题词:繁荣、多样化、连云港主城海州老城区(老龄期):功能发展主题词:居住、工业、餐饮、旅游等多种服务业城市形态主题词:空间尺度不一,新旧混杂城市印象主题词:历史感、多样与特色并存、曾经的主城差异明显:——古城区与东部城区:功能、城市形态、城市印象上均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恰恰是古城区在城市东进中存在的最大理由和老城走向复兴的根据。特色突出:——古城区与新浦城区功能一致而业态有异、形态相近而特征有别、印象相似而特色不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与山水资源的海州注定要在新的时期彰显非常的城区特色。城市东进——背景下的思考在城市整体东进大趋势下的思考:城市之根的地位不可撼动——城市东进是城市生产力的东进,古城仍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源头所在,海州古城永远都是连云港人心目中的城市之根。城市东进是挑战,更是机遇——城市东进造成的古城边缘化的威胁,但从城市整体发展角度而言,也为古城一方面提出必须改造的要求,另一方面提供了复兴的可能性。边缘化是城市发展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而不应当是永远的城市之痛。利用差异与特色走向改造与复兴是海州的必然选择——城市东进是全市发展的既定趋势,海州古城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不同于其他城区的功能差异,作为城市之根的她不应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成为遗忘的角落,利用差异与特色需求改造与复兴的动力,是海州古城的必然选择。新浦一体化——海州老城与新浦的发展关系新的连云港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新浦、海州要共同形成新海城,成为城市三极中的重要一极,海州老城区作为新浦海州两城区结合部,应当是率先实现新海一体化的地区。新海一体化应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互补——功能业态上的互补

海州老城区与新浦区城区功能基本一致,然而在类型与服务对象上却存在差异,只有通过两者的互补才能实现一个功能更为完善、舒适感更强的大城区。共赢——综合效益上的共赢海州老城区与新浦的虽然在空间上彼此相连,但仍属于两个行政区划范围,只有两城区在资源共享、政策与开发机制保持良好沟通、效益共赢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仍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融合——城市空间上的融合

海州老城区与新浦城区应在城市空间上进行融合,一方面通过加强交通联系模糊城市人心里边界感,另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上进行城市空间的延续与融合。

新浦一体化——海州老城与新浦的发展关系在新浦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对海州古城的思考:在互补、共赢、空间一体化的前提下,海州老城必须在发展中同中求异,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海州老城区:高端化、主题式居住(依山+畔水+海州文化深度挖掘形成新概念、新主题)专业、特色化商业(海州烧烤、特色工艺、专业批发市场)体验型旅游(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体验旅游)创意园区

(以创意为特色,积极引进文化艺术、摄影美术、时尚设计、影视传媒、广告策划、数字网络、动漫游戏等企业及个人工作室,构成开放集群内企业的联系,形成创意主体的多重交织产业链条网,显现综合融会的集群效应。)新浦区:普通居住(成熟居住社区、服务大众)传统商业(百货、购物、小商品、普通餐饮)

观光型旅游(观光游览+休闲旅游)工业园区(以二类工业为主的产业园区)海州新战略——海州古城与新城发展关系

新一轮的海州区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助推东进、接轨陇海、融入大局、重振海州的发展理念。海州的定位是陇海线上重要节点,连云港的西、南大门和后花园,重点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与国际滨海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绿色工业区、休闲旅游区新城——古城:为人口的疏解、工业外迁营造机会为文物古迹、山水资源保护提供条件为古城复兴寻求经济、政策等动力古城——新城:延续城市文脉、弘扬海州文化塑造城市品牌、营造城市优良软环境推动新兴产业、展现城市活力海州新战略——海州古城与新城的空间关系水之轴:以玉带河为主线,联系蔷薇河、西盐河、龙尾河、东盐河,构成老城、新城之间的滨水景观通廊。山之轴:白虎山、石棚山、孔望山、凤凰山,四点一线,成为老城、新城的空间引导主线。城之轴:在新建路牵引下,古城中心、行政中心与多个规划片区中心一线展开,构成海州城市黄金带。初步判断——三个背景对海州古城的影响老城区改造的动因1、城市东进要求老城必须焕发新的活力,融入大局2、新海一体化要求老城必须率先实现新的发展模式3、海州新战略的提出要求老城必须塑造出城市形象之窗与文化品牌老城区改造的动力1、发展模式差异化2、城区功能特色化3、区域性互补发展4、整体策划与形象提升●海州老城区现状研究●古城核心区现状研究●核心优势与问题解析第一章海州老城区现状研究●现状用地●道路交通●景观资源●公共设施●整体风貌整体风貌:城市中部建筑以低层为主,南北两侧以新建多层为主,承“U”型分布老城区内低层建筑多以红色坡屋顶为主,整体风格统一整体风貌:整体风貌:城市背山(锦屏山)面水(玉带河、蔷薇河)除北侧新建多层小区外,多以低层居住为主碧霞寺翻修一新,但南侧为现状工厂,景观破败整体风貌:整体风貌:锦屏山山体植被覆盖率不高,但山体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山脚零星分布多个水库,山水相映生辉南园小区、海州实验小学为新建多层建筑,突显在低层建筑之中整体风貌:整体风貌:城市西南部主要为村庄构成,包括大量农田耕地工业区零散布置在锦屏路两侧,未形成规模农村住宅零散,缺少统一管理整体风貌:整体风貌:城市西侧以农田及村庄为主,明显呈城乡接合部特点,视野开阔电厂构筑物十分突出整体风貌:现状用地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功能外繁内简、用地内密外疏、布局相对于散乱,土地整体利用效率不高。工业用地:工业总用地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8.84%,近三分之一,其中:●大型工业占地大、占据显要位置,大型构筑物对整体风貌有一定负面影响●小型工业分布散、制约整体空间发展●工业类型多为二类工业,对环境质量有影响居住用地:●总量大——占总用地的41.66%●密度高——高密度住宅占主体●层数低——一、二层住宅是占地主体●类型多——商住楼、职工多层住宅、社区住宅、村民民居等道路交通:●使用率较低的锦屏铁路支线平添一道对土地的分割与影响。●城区主干道已形成环状系统,但缺乏交通管制,客、货、私等各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现象很多。●城区内部缺少明确的次干道,人车混行较为严重,支路繁多但大多路况欠佳且不成系统。●步行道多为居住区内部巷道,缺乏梳理,空间特征不强。●缺少交通标识,公共交通站点不足。景观资源:●山:锦屏山、石棚山、白虎山●水:蔷薇河、玉带河、内部水渠●城:海州古城风貌核心区●田:西南侧大面积苗圃、农田●现状景观体系两面:锦屏山景观界面、蔷薇河景观界面十字轴:幸福南路与中大街公共设施:●内密外稀,大型公共设施主要分布在古城核心区之外●类型较为齐全,基本涵盖所有C类用地●商业设施较为集中,北部商贸中心,古城内基本沿街布置公共设施:●医院、中、小学等设施占地规模较大、且服务范围远不止规范中所界定的范围

第二章古城核心区现状研究●现状用地●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开放空间●历史人文●现状建筑现状用地:老城中居住和沿街商业占较大比例,功能相对单一道路交通:整体交通量不高,交通比较顺畅,掩盖了目前道路系统中的问题●主干路结构完整,但次干路、支路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对未来交通适应力不够●道路网密度过低,且布局不合理,幸福路以东地区无车行路●区域内机动车停车场数量很少●中大街、西大街等道路断面对人车分流不利●巷道宽度有限,以非机动交通为主道路交通:道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缺失导致交通问题难以回避●人车混行严重,主要集中在中大街、南大街、马路口等处●缺少交通管制,关庙巷等步行尺度道路存在机动车交通●南门农贸市场,马路口等占道经商对交通影响较为严重●占道停车现象进一步增加交通隐患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比例较高,但真正服务于当地居民的文化、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公共设施占总用地的12.27%,但其中商业金融用地占公共设施用地的45%,多为餐饮、商业为主,吸引大量周边消费群●真正服务于当地居民的公共设施严重不足,文化娱乐用地只占公共设施用地的5%,而体育设施用地为零公共设施:沿街商业界面典型的沿街商业模式,营造老城特色餐饮文化●仿古商业街风貌比较统一,主要以餐饮、购物为主,氛围较好,中大街及幸福南路十分繁华●现代底层商业界面主要集中在新建路两侧,主要以餐饮、服务为主,规模较小沿街立面:幸福南路街景西立面幸福南路街景东立面中大街街景南立面中大街街景北立面沿街立面:开放空间:开放空间分布不均,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开放空间主要集中在外围,而老城内部建筑密度较高,开放空间严重不足●老城内部仅有的几处开放空间大多作为地摊商业场地●钟鼓楼周边用地局促,但人流密集,而百子庵、双龙井等却人气不足,体现居民对休闲空间区位及氛围的特殊需求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历史人文现状用地现状建筑历史人文:体现历史与文化的人文景观遗存不多,主要分布在幸福路两侧●古城记忆——九庵十八庙已所剩无几●目前人文景点主要集中在幸福路及老城南侧,老城内部破坏严重●仿古建筑与古迹混杂在一起,真假难辨历史人文:“九庵十八庙”实际由29座寺、庙、庵组成,曾经记载着老城的历史●现存的碧霞净寺、百子庵翻修一新,但观音庵仍待保护●老城范围内其他8座遗址现已毁坏或变为其他用途●老城区外18座遗址已所剩无几,破坏情况严重现状建筑:建筑高度分析●1-2层建筑占总建筑数量的96.5%,占总建筑面积的80.2%●建筑密度过高,缺少开放空间●现有多层建筑主要分布在老城外围平均容积率:0.65平均建筑密度:34.66%平均层数:1.88建筑数量比较建筑面积比较现状建筑:建筑高度分析现状建筑:建筑质量分析●建筑整体质量一般,沿街建筑质量较好,但外围局部地区建筑质量较差●1-2层住宅多以砖、石结构为主,多在20年以上,建筑质量一般●外围低层建筑质量较差,呈现城乡接合部的风貌第三章核心优势与问题解析●基于现状分析下的问题解析●基于现状分析下的优势判断基于现状分析下的优势判断:以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为主的特色资源优势●深厚的文化积淀使老城成为连云港追忆历史的“线索”●特色山水资源彰显老城独特韵味以餐饮、休闲为主的特色服务产业●幸福南路、中大街特色餐饮服务已成为海州一大品牌●承载山水与文化的休闲空间为老城增添独特的魅力以小尺度、院落空间为主的特色城市空间●低层为主的建筑空间、街巷为主的交通模式已成为现代城市的“稀缺资源”●独特的街坊院落模式创造舒适的生活氛围,成为老城区改造的主要“抓手”大量可供开发建设的土地资源优势●老城区可建设用地承“内紧外松”的分布模式,外围空间广阔●老城区整体地价不高,有利于土地开发与建设基于现状分析下的问题解析:发展缺少动力,城区缺乏活力●城市重心的不断东移导致老城区发展动力不足●城区特色资源未能充分挖掘与利用,缺乏亮点,导致城区活力不足引以为傲的古城特色正不断消解●靠山而不近山,滨水而不亲水●古城不古、仿古不精,特色还需进一步突显公共设施存在结构性缺失●市政基础设施不足,导致环境、交通等多方面问题●公共服务设施内部结构不合理,部分功能缺失功能相对单一,但仍存在冲突●老城区整体功能以居住、工业、餐饮为主,类型相对单一●工业与居住在空间和功能上存在一定冲突规划核心目标的由来:从三个层次、四个方面提出对海州古城的改造要求:规划核心目标:活力

海州特色海州和谐

海州注入新兴功能,激发海州人气凸显自然山水优势,打造海州新居地尊崇生态自然,寻求经济与环境的和谐释放古城人文优势,构筑苏北文化高地提升传统功能,重焕老城活力整合本地综合优势,塑造海州旅游胜地尊重传统文脉,寻求现代与历史的和谐尊爱老城居民,寻求社会利益的公平功能持续发展,延续老城生机功能发展策略:功能是海州古城寻求动力的关键,也是带动活力的支撑。现状散乱的工业、平淡的居住、低端的零售与批发商业、零散旅游服务业是海州老城必须突破的功能瓶颈。因此,未来海州古城的功能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突破的点——强劲有力的带动性:

海州老城长期以来的衰落除了外在的因素,也是因为老城区内没有真正的吸引点,对本地产业缺乏拉动,不仅能带来相关产业开发,引入资金与项目,还能聚拢人气,形成热点。比如市级大型公共设施项目、创意产业园、主题式社区及相关地产项目等。●连续的线——功能体系的完整性:

从类型、服务对象、空间位置等方面整合旅游、娱乐、餐饮、商业等第三产业,关联互动发展,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功能主线,构成完整的功能体系。●拓展的面——基于现实和适应未来的针对性:

基于现实:目前老城功能仍以居住为主导,对数量多而形式却很单一的居住功能进行成片改造,通过外加内减,改造、置换、新建并举的方式,提升古城土地价值,刺激古城活力;

适应未来:古城的核心价值一旦真正获得社会的认可,必然引发多种功能的膨胀、多元发展,人气的聚集要求老城区在整个范围进行多种居住类型的发展。功能发展模式:以大型项目激活老城、以特色游线引导老城、以典型区块带动老城

居住、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将成为海州老城区未来三大主体功能功能发展策略: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居住功能发展策略——居住:内部改造:为改善古城内部居住条件,在保持原有风貌、挖掘特色的基础上对古城部分住房进行修缮、改造,力争改善内部结构与空间,使之符合现代生活需要。拆迁安置:对古城内部居住功能进行疏解,在古城外部新建经济适用房,或根据居民需要,在保持与古城风貌协调的条件下;兴建传统街坊式的住宅。外部拓展:发展具有山地风貌的高尚居住区、具有滨水景观特征的高尚居住区、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高尚居住区,形成海州独特居住品牌,吸引人群回归,以“创业在东部,生活在海州“、“城市上游生活”等概念,塑造宜居海州。连云港市区四条旅游廊道:绿林滨河滨河湿地北固山中云台花果山凤凰山锦屏山后云台山:结合外围山体生态屏障,依托新港城大道,打造以观光品胜为主题的山岳旅游廊道。水:结合蔷薇河、临洪河及周边农田、湿地现状生态优势,依托新东方大道,打造以休闲体验为主题的水绿旅游廊道。城:结合城市向海推进的轨迹,依托花果山大道,打造以人文游弋为主题的城市旅游廊道。海:结合海州湾滨海城市带的建设,依托滨海大道,打造运动度假主题的海岸旅游廊道。海州老城的旅游发展应与全市大旅游系统结合起来,建构大旅游环线,并将老城作为这一环线中的起点和最富吸引力的旅游热点。港口赣榆滨海核心国际园区科教园区行政中心海州古城建构大旅游环重新解读全市旅游系统,海州古城正好是全市山、水、城三条旅游主线的联结点。功能发展策略——第三产业:以线串点以旅游为线,以餐饮、娱乐、购物为主的服务业为点,以线串点,形成第三产业体系。●旅游业以山水、古城为两大主题,整合资源,旅游策划,制定特色旅游线路;●以餐饮、娱乐、购物为主的服务业;

餐饮:发展特色饮食街,举办饮食文化节。集合各地特色小吃,形成以本地特色餐饮(海州烧烤)为主,外来植入餐饮为辅的餐饮产业;

休闲娱乐:丰富文体娱乐项目类型。发展如水上运动、极限运动、山林度假等娱乐项目;组织文体节庆及赛事活动宣传,吸引更多开发投资。

购物:争取知名品牌的进驻,弥补现状商品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的局面,走高端化、特色化商业路线是海州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服务业为旅游业提高了服务品质;旅游业的兴起又为服务业提供了契机。最终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以服务业为基础,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产业链。功能发展策略——第三产业:建构精品游线规划旅游路主线示意:在老城区内部构成3.5公里长环状旅游路线,串联各个特色分区及主要景点,其中在核心区以四通八达的步行街道、巷道形成旅游活动密集区。从整个古城复兴的角度,这条3.5公里廊道不仅仅是旅游观光线路,更是推进、带动周边各个片区、节点改造的主线功能发展策略——第三产业:整体引入、分散培育“筑巢引凤”,积极引入、培育创意产业——打造连云港首个创意园区!●创意园区内涵:创意产业根生于文化,综合国内外创意园产业门类来看,主要可以划分为8大类:文化艺术创意、媒体宣传创意、时尚消费创意、建筑设计创意、研发设计创意、咨询策划创意、休闲娱乐创意、IT软件创意等。●创意园区要求条件:建设环境——具有较高环境品质,能够激发创作灵感,相对独特的城市空间城市服务——对外联系便捷(交通、信息、宣传)、配套设施完善、消费群体政策导向——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海州老城区有能力具备所有条件:老城区是连云港文化根基,优越的山水自然环境与深厚的人文环境优势显著,是创意产业激发灵感,艺术创作的最佳地点,老城的改造与复兴中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与建立导向性政策。●海州老城区发展创意产业园的意义:新兴产业替代传统工业,减少环境影响;为老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创造真正“绿色GDP”;与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产生互动,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效应;引导年轻人回巢,实现精神与文化的回归的同时,舒缓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功能发展策略——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老城土地利用规划●海州古城改造方案老城土地利用规划6.7KM2空间发展思路古城外围区:依山靠水,土地空间相对充裕、功能虽然混杂,但整改建设难度较小。

古城核心区:综合优势明显,但土地空间紧张、建设密度高,功能相对单纯,整改建设难度较大。资金人气古城外围区古城核心区新功能培育居住腾挪空间基础设施投入大型项目带动特色品牌打造优势资源挖掘

拆改保障整体价值提升提供持续动力1.整体发展模式:——内外差异发展土地居住餐饮+购物+酒店+娱乐+文艺创作以引导为主,逐步拆迁、改造,控制新增建设尺度与整体关系,注重传统风貌延续,提高品质适宜中远期实施工业+空地居住+旅游+康体+休闲+新兴产业以新建为主、局部改造与整治。为老城整体发展寻求初始动力,注重与核心区的风貌协调,改善外围环境建议近期实施发展功能建设要点规划实施空间发展思路海州古城核心区海州古城外围区1.整体发展模式:——内外差异发展空间发展思路2.功能布局模式:——众星捧月,整体互动新增组团,创造老城活力在古城区外围增加多种功能组团,为古城创造真正复兴的机会。外围新增组团,由创意园区、主题式休闲度假区、绿色娱乐休闲区、高尚居住社区等组成,是未来老城聚集人气,提高活力的关键。置换居住,打造古城极核将古城大部分居住功能置换到外围区域,将老城区打造为商业、服务业基地,同时为周边功能开发提供展示平台与土地价值提升可能。古城将是未来的旅游服务中心、游览中心、购物中心、休闲中心、展示中心。空间发展思路2.功能布局模式:——众星捧月,整体互动功能布局图3.空间组织模式:——绿水穿城过,四轴环城行。十字游古城,多点兴海州。空间发展思路水绿轴:甲子河+排洪沟+滨水绿化轴:幸福南路:商业主轴新建路:城市主轴锦屏路:产业主轴东风路:山水主轴十字路:中大街+孔巷——古城主骨架多点:多种类型公共空间商业:特色购物、专业市场居住:传统居住、现代居住、主题式居住娱乐:体育、展示、酒吧、茶社景观:人文景点、自然景点服务:餐饮、酒店、旅游服务

空间结构图4.交通组织模式:井环相扣、步行专区

沿河路

依山路

幸福南路

新建路

东风路

锦屏路“一井”+“一环”在古城“井”字形交通环路基础上,外部增加沿河路与环山路,引导山水资源优势的发挥。在“井”字围合的区域形成步行专区,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传统街区步行方式在古城内部连通巷道,局部放大空间,植入绿斑系统,打造步行专区,构成海州古城特有的空间形态与城区肌理,激活老城内部空间活力。空间发展思路环城绿廊以“护城河”的概念连通排洪沟、甲子河,串联老城多个公共开放空间,形成环城绿廊。空间发展思路5.景观绿化组织模式:——碧水伴城、绿廊联珠体育公园白虎山公园朐阳门公园生态湿地公园甲子河公共绿地内湖公园规划总用地图:居住用地比现状增加14公顷,增加近10%规划用地指标:用地指标统计表公共设施用地比现状增加74公顷,是原来的3倍工业用地缩至1/2,比现状减少53公顷绿地增加12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增加52公顷。居住用地分布:RC:5.07haR2:13.89ha人口容量:9400居住类型:滨水商住配套型居住小区R1:4.85haR2:47.13ha人口容量:30500居住类型:滨水居住小区中、高档居住社区RC:21.35haR2:12.70ha人口容量:9100居住类型:商住混合住宅传统民居RC:6.04haR1:7.99haR2:8.93ha人口容量:6400居住类型:商住混合住宅传统民居主题式高尚住宅RC:4.29haR2:18.72ha人口容量:13000居住类型:中档居住社区沿街商住老城共可提供一类居住用地12.8公顷,二类居住用地101.4公顷商住混合用地36.8公顷共计151公顷,可容纳6.8万人居住公共设施分布:中、小学设施分布:交通系统分析●主干道:幸福南路、新建路、锦屏路、东风路——承担大部分车行交通,尤其是公共交通组织以环状车行线路展开。●次干道:分为两类控制,与规划支路共同完善内部交通系统●局部交通管制:对幸福南路、北大街进行局部路段交通管制,晚上7点后禁止车行,以形成古城内部完整的步行专区。铁路交叉口改造后,形成半环路疏解交通,同时通过限制左转,形成畅通的交通流线。主要道路断面主要道路断面绿化景观系统分析滨河绿化景观带:对蔷薇河、玉带河两条水系进行滨河景观整治,建议采用滨河土地开发的形式,发挥水景资源优势,同时提升滨水环境品质。内部景观带:连通甲子河与排洪沟,辅以滨水绿化,串联体育公园、白虎山、朐阳门、古城东入口四个重要景观节点。绿斑系统:在老城区拆除病放大部分空间节点,使之成为公共绿地,尤其在古城内部,通过步行巷道的组织,创造分布均衡的绿色板块,形成良好的城区环境。开发强度分析海州古城改造方案1.3KM2拆迁原则1自下而上:●就高原则:过滤老城区内影响整体风貌及视线的多层建筑;●拆除重点保护建筑及重要建筑周边的破旧建筑;●拆除工厂等对旧城改造影响巨大的建筑。2自上而下:●集中拆除老城区外围质量较差的建筑,为老城区引入新功能提供空间;●拆除老城区街坊内部的部分住宅,降低建筑密度、增加开放空间,保证每个街坊内不少于5%的开放空间;●拆除部分影响街坊内部交通组织的住宅,保障街巷空间的连续性。老城改造思路:改造原则1统一院落空间:以老城区现有的四种基本院落空间模式组织老城内部院落空间。2拆改工业厂房:改造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