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妨害安全驾驶罪的认定_第1页
论妨害安全驾驶罪的认定_第2页
论妨害安全驾驶罪的认定_第3页
论妨害安全驾驶罪的认定_第4页
论妨害安全驾驶罪的认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重庆公共汽车坠落事故再次警示我们,公路交通的安全并非只是司机个人的责任,而是全体行车人员的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妨害公共交通工具安全驾驶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下文称《指导意见》)颁布后,对乘坐公交车的旅客进行抢夺、殴打、拉拽等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处罚。但是实践中却有很多模糊的地方,难以对其进行正确、完整的界定。《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出台,引起了有关专家对妨害安全驾驶的探讨,而《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指导意见》依然有效。但因其概念上的模糊性,故对其构成要件的探讨仍未停止;对“行为人”的定义也需要深入探讨。明确上述问题对于我国的相关理论与司法实践均有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一、相关概念综述(一)妨害安全驾驶罪概念妨害安全驾驶罪是一项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对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构成了极大的危害。该罪名是指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暴力或者干扰驾驶操纵装置、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或者在驾驶公共交通工具过程中与他人互殴或者殴打他人,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驾驶员负责驾驶车辆、维护车辆以及保证乘客安全。一旦驾驶员因自身行为或受到他人干扰而无法履行职责,就会导致交通事故、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因此,任何妨害驾驶员正常驾驶行为的行为都会构成妨害安全驾驶罪。例如,当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遭遇强制性的暴力行为或者被采取其他手段攻击,例如攻击驾驶员所在的驾驶舱,以及尝试干扰车辆控制系统等,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导致车辆失去控制,从而对乘客与行人构成极大的威胁。此外,如果驾驶员擅离职守,在车辆运营过程中与他人互殴或者斗殴,或者是某些驾驶员使用自己的车辆进行违规竞赛等行为,都会导致车辆无法正常运营,严重影响乘客的安全。这些行为都是妨害安全驾驶罪的典型案例,属于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妨害安全驾驶罪的危害性,并加强对公共交通工具及其司机的保护和管理,增强公众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的安全意识,共同努力保障公共交通的安全和顺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张禹.对妨害安全驾驶罪犯罪主体“身份性”的考察[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22,35(04):123-132张禹.对妨害安全驾驶罪犯罪主体“身份性”的考察[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22,35(04):123-132(二)妨害安全驾驶犯罪特征第一,实施妨害安全驾驶行为应发生在机动车行进过程中。驾驶行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妨害行为也应当放生在驾驶行为的持续期间。妨害安全驾驶行为的危害性正是体现在对驾驶行为的负面影响上,如果没有“行进过程中”这一特征,妨害行为则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风险。第二,妨害安全行为应当是乘客在机动车内实施的行为。大量妨害安全驾驶行为引发的案件发生在城市公交这一典型公共交通工具上,驾驶员在驾驶机动车过程中受到的侵害也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内部的乘客。但是,在机动车之外也可能存在外妨害安全驾驶行为。典型的“碰瓷”行为,可能导致驾驶员急刹车或者猛打方向盘,引发危险。我国电动车保有量巨大,部分电动车具有相当的机动车属性,但并未得到有效管理,同样是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重大安全隐患。未将发生在机动车之外的妨害安全驾驶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当前刑法规范已经可以对上述类型的行为作出有效处置!本文将在后文妨害安全驾驶罪犯罪构成部分予以详述。第三,妨害安全驾驶行为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危险性不以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破坏力为唯一条件。妨害行为虽然本身强度较低,但通过行进中的机动车这一媒介,所产生危险的上限极高,因此,妨害安全驾驶行为不仅是侵犯机动车驾驶员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也是能够对公共安全造成现实危险的行为。由于道路交通情况复杂,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妨害行为可能造成的危险也会有巨大差别,在人流密集、道路险塞的环境中必然会有更大的风险江奥立,於智源.妨害安全驾驶罪的司法困惑及实践路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4(04):73-79.江奥立,於智源.妨害安全驾驶罪的司法困惑及实践路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4(04):73-79.3方涛,冯卫国.妨害安全驾驶罪司法适用探析——基于46份裁判文书的考察[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22,35(03):75-84.二、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立法价值(一)弥补公共交通安全类刑事立法的缺失首先,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立法填补了我国公共交通安全类刑事立法的缺失。早期我国交通类犯罪多集中在道路交通肇事罪方面,而缺乏对危险驾驶行为的惩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道路交通量的增大,各种不良驾驶行为造成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频繁,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立法弥补了公共交通安全类刑事立法的不足,有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次,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立法有助于加强对交通安全的管理。道路交通安全是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完善相关规定和制度有助于促进交通文明、提高安全水平。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立法引导民众养成文明、规范的交通习惯,提高公共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推动交通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最后,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立法还有助于打击各种交通违法犯罪行为。这类犯罪行为在我国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对道路交通秩序和司法正义产生了不良影响。通过对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立法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能够有效地打击各种交通违法行为,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司法公正。总之,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立法价值是多方面的,对于完善我国交通类刑事立法、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打击交通违法犯罪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二)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性纠偏在司法实践中,根据《指导意见》出台后的条文可以看出,刑法学界更认可第二种观点,其思维与论证所彰显的政策性特征较规范性特征更为明显。一方面,干扰公共交通工具驾驶人员的行为并没有对公共安全造成直接危害,本质上是一种间接危害行为;另一方面,对于具体犯罪行为的认定,应当遵循的并不是社会危害的等同性,而是犯罪行为构成要件的符合性。上述第二种观点强调当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较高时,就应当按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定罪,这种观点实际上具有明显的“以政策价值考量代替教义分析”的错误偏向。在宽严失当的刑事政策背景下,司法者追求最佳的威慑犯罪效果,往往通过重罪刑罚的方式达到有效治理各类犯罪并遏制犯罪发生的目的。但实际上很多妨害安全驾驶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并未达到必须施以重罪刑罚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对行为人施以重罪刑罚,难免存在重刑的倾向,只能施以轻罪的刑罚,由此也导致罪罚不相适应的问题出现。根据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相关规定,若行为人妨害安全驾驶的行为,只出现危及公共安全的抽象性危险,而非导致了实际性的损害后果,其刑罚仅为“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可以看出,妨害安全驾驶罪的刑罚严厉程度相比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言较轻,是对过严刑事政策的理性纠偏。这样的刑罚程度考虑到了司法实践中大部分案件行为人所实施行为具有的法益侵害性,相对宽缓的刑罚设置在惩治犯罪行为的同时,契合罪行均衡的要求”,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三、妨害安全驾驶罪的构成要件解析我国现行的妨害安全驾驶罪的司法认定问题,主要在于实践中对其的构成要件的认识上有许多困惑,难以真正理解把握妨害安全驾驶罪。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妨害安全驾驶的犯罪要素进行了细致的阐释,以理清犯罪的性质。(一)妨害安全驾驶罪的主体驾驶人员大致可以分为具有驾驶资格的人员和实际驾驶的人员。对于无驾驶资格但却是实际操控驾驶工具的人员能否属于本罪的驾驶人员,存在争议。本文认为就妨害安全驾驶罪而言,是否具备驾驶资格不影响驾驶人员资格的认定,只要行为时是实际驾驶车辆的人员,就是本罪的适格主体。实践中存在的无证驾驶行为,尚未造成危害结果的般以道路交通管理法规给予行政处罚;若违反道路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了交通事故通常认定为交通肇事罪,此时的认定客观上承认了无证驾驶人属于驾驶人员,意味着具备驾驶资格并不是刑法中犯罪的构成要件王俊.妨害安全驾驶罪的法教义学解释——基于积极刑法观的立场[J].比较法研究,2022(03):139-151.王俊.妨害安全驾驶罪的法教义学解释——基于积极刑法观的立场[J].比较法研究,2022(03):139-151.(二)妨害安全驾驶罪的主观方面构成罪的前提是,行为人具有罪过,否则,即便是其所致的犯罪后果,也不能被视为是一种罪行。本文主要从过失形态和故意的确定两个角度来剖析妨害安全驾驶的主观因素。1.本罪的罪过形式从主观心态上看,罪犯在行为人的主观心态上可划分为故意行为和过失行为。本文从客观上分析了妨害安全驾驶的主要原因,包括:直接、间接的故意。直接故意是指对危险后果的产生抱着一种积极的期望,而间接故意则是一种不关心后果的放纵。主观故意包括认知和意愿两个方面,即主观意识到其自身的行动会妨害汽车的行车;在主观意愿方面,损害后果的产生并不违反行为主体的意愿。2.对“故意”的解析在构成妨害安全驾驶的行为和后果具有违法性质时,构成了妨害安全驾驶的主观要件。妨害安全驾驶犯罪的主观性责任是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构成的。在认知要素方面,在对危害公交车辆的安全行车的认知上,犯罪嫌疑人在明知其危害公交车辆的安全行驶时存在着干扰的适足性,并且在主观上对其行为的危害和后果风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意志方面,个人对抽象的公共风险存在着一种纵容或者期望它的存在,这是个人的主观意愿的体现。(三)妨害安全驾驶罪的客体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保护的,并且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体作为罪的基本构成要件,集中反映了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财产安全。主要围绕社会性、多数、不特定等方面展开,认为公共的“社会性”要求注重“多数”,多数是“公共”概念的核心,不特定意味着可能的多数。妨害安全驾驶罪的行为对象为公共交通工具,即犯罪行为必须以公共交通工具为行为载体,因此对公共交通工具的界定是妨害安全驾驶罪构成要件的重要内容。对于妨害对象是指公共交通工具是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出行工具,主要在各大城市及乡镇人流量、车流量大的地方运行,妨害对象的安全无法保障就代表车内乘客及车外道路安全都无法保障张智辉,杨崴.论妨害安全驾驶罪[J].河南社会科学,2022,30(06):73-81.张智辉,杨崴.论妨害安全驾驶罪[J].河南社会科学,2022,30(06):73-81.(四)妨害安全驾驶罪的客观方面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一)》中法条的表述,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犯罪客观方面主要包括三种行为:第一,对行驶中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使用暴力;第二,抢控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操纵装置;第三,驾驶人员在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擅离职守,与他人互殴或者殴打他人,危及公共安全。四、妨害安全驾驶罪的司法认定与适用本部分首先从妨害安全驾驶犯罪的犯罪要件入手,详细论述了妨害安全驾驶的法律认定和应用。重点从妨害安全驾驶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犯罪停止形态等方面进行区别,从三个角度,明确了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界限。(一)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罪与非罪1.是否有实行行为从刑法必要性的观点来考虑,并非一切妨害安全驾驶的都应当受到惩罚,应当对其进行适当的打击尺度和特定的限度。要区别妨害安全驾驶的犯罪和非犯罪,必须先确定其实施的事实。事实上,构成妨害安全驾驶犯罪的犯罪是在法律上已经实现了某种法律效果的犯罪。也就是说,实施的行动仅限于在社会等值水平上被认为是非法侵害权利的一种行动刘浩,刘艳红.妨害安全驾驶罪中“危及公共安全”的法教义学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5(03):88-95.刘浩,刘艳红.妨害安全驾驶罪中“危及公共安全”的法教义学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5(03):88-95.2.是否具有“危及公共安全”的抽象危险妨害安全驾驶的危害是构成危害社会治安的一种抽象的危害,它指的不是犯罪本身就具有危害法律利益的犯罪。但实际操作中,如果该犯罪没有危害到公众的生命,那么就不能将其定性为犯罪,而要视情节轻重,如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等。综上所述,在妨害安全驾驶中,对妨害安全驾驶的判定应结合车速、载客量、路况等因素来判定;从人流、车流密度、事故发生的地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妨害安全驾驶的危害是一种相对缓和、可控且风险真实的“普通公众风险”盛伟庆.妨害安全驾驶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2.盛伟庆.妨害安全驾驶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2.(二)妨害安全驾驶罪犯罪停止形态的认定1.是否存在未遂从一般的观点来看,危险犯的存在是以一定的危险状况存在为行为的既遂,而危险的产生则是一种既遂。如果不是由于意志力之外的因素造成了“危害社会治安”的,则属于“故意行为”。但是,在理论上,就妨害安全驾驶而言,有许多危害交通安全的事故,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由于犯罪人的意愿之外的其他因素而没有造成危害公众的危害。如果肇事者在拉扯驾驶员、抢夺方向盘时,其他人就会阻止,从而防止汽车发生颠簸、失去控制等情况。在这种情形下,尽管妨害行动得到了及时的阻止,但这是纯粹由其意愿之外的理由造成的,而且,公共运输车辆的安全行驶关系到公众的安全,这时应当将其作为未完成的行为予以惩罚。2.是否能成立犯罪中止对于危险犯,还存在一个争议问题:对于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且造成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但行为人在实际危害结果出现之前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能否成立犯罪中止?对此,刑法理论上存在“危险犯既遂说”“危险犯中止说”及“实害犯中止说”三种观点。危险犯既遂说认为,法定危险状态的出现即为危险犯既遂,既遂后便不存在成立中止的可能,否则便有违犯罪中止的理论。危险犯中止说认为,危险状态产生后,行为人在产生实害结果前主动解除了危险状态,实质上等同于“放弃重复侵害行为”,不构成犯罪既遂,认定为犯罪中止有利于犯罪分子悔悟。实害犯中止说认为,成立中止犯并不需要对犯罪类型做具体区分,危险状态发生后至实害结果发生前都属于犯罪过程中,所以将危险犯的危险出现后至实害结果发生前自动有效避免结果发生的行为认定为实害犯的犯罪中止是理所当然的。(三)妨害安全驾驶罪共同犯罪的认定1.乘客共同针对驾驶人员实施妨害安全驾驶行为的认定第一种情况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因突发司乘冲突,几名乘客同时对驾驶员实施妨害行为,但在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出现前部分乘客主动退出了。危险状态的出现是抽象危险犯成立的前提,但并非所有的妨害行为都能导致危险状态的发生,此时若有乘客退出妨害行为,则不构成犯罪,更不存在共犯的问题,同时该乘客的退出并不影响其他乘客的定罪。第二种情况是,当危害发生后,一些人放弃了妨害安全驾驶,因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表示了罪行的发生,因此,无论是否离开,都将成为妨害安全驾驶的共同犯。第三种是行凶者事先串谋,在危险驾车时,因其主观心理是故意,在半路退出时很难摆脱共同犯罪,应当与继续实施行为者构成妨害安全驾驶罪的共同犯罪刘慷.妨害安全驾驶罪的司法适用研究[D].甘肃政法大学,2022.。刘慷.妨害安全驾驶罪的司法适用研究[D].甘肃政法大学,2022.2.乘客间斗殴共同妨害安全驾驶行为的认定旅客之间的打架形式分为两个人或两个人多个人同时攻击对方。由于旅客在公交车上打架,妨害了司机的行车,若当事人都知道妨害安全驾驶,而对这种危险的后果采取纵容的态度,则所有人都应当承担妨害安全驾驶的后果,即构成共犯。在其它情况下,参加打架但中途退出的旅客不属于妨害安全驾驶,属于寻衅滋事罪,属于寻衅滋事罪。3.驾驶人员和乘客互殴共同妨害安全驾驶行为的认定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情况下,司机和旅客发生冲突,是由于与其发生了争执,并对其使用了武力或者控制了该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司机的行为是否可以被认为是正当防卫而不是与旅客一起犯?正当防卫是为了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利益而进行的;阻止非法侵犯的财产和其它权益的行动。因其自身的特殊地位,其在实施危害时,其在犯罪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定,也就是说,在遇到紧急状况时,司机应当优先考虑安全行车;在保证基本的人身安全方面,要有必要的注意事项,比如在路边停车,不要为了一时冲动而发生斗殴。与此同时,司机使用武力反击的正当性也只局限在维持公交车辆的安全运行的限度。在这种情况下,司机既要保护公众的生命,又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一种自卫行为,并不能与其他旅客一起犯。如司机因一时的愤慨,不顾行车安全,擅自离开岗位与旅客打架,根据情节轻重,分別构成妨害安全驾驶罪的共犯或以危险方法妨害安全驾驶罪的共犯闫熙和.论妨害安全驾驶罪中驾驶人员的作为义务[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2,24(02):178-183.。闫熙和.论妨害安全驾驶罪中驾驶人员的作为义务[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2,24(02):178-183.结语公共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发展,给民众带来出行便捷的同时,也悄无声息的增加了道路上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妨害安全驾驶犯罪人对正在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驾驶人进行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