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婚姻家庭制度
第一節婚姻家庭關係第二節婚姻法概述第三節婚姻法與相鄰部門法的關係第一節婚姻家庭關係
一、婚姻所謂婚姻,是指為當時社會制度所確認的,以男女兩性結合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特定社會關係,即通常所說的夫妻關係,又稱配偶關係。它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1以男女兩性結合為基礎。2男女兩性的結合必須為當時社會制度所確認。3以共同生活為目的的兩性結合。第一節婚姻家庭關係
二、家庭在現代社會中,家庭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是指基於婚姻、血緣和法律擬制所形成的一定範圍內的親屬共同生活的單位,具有兩項基本特徵:1它是社會中的一個共同生活單位。就功能而言,現代家庭承載著下列基本職能:(1)性愛職能。(2)生育職能。(3)供養職能。(4)教育職能。(5)消費職能。2家庭是由一定範圍內的親屬組成的共同生活單位。
第一節婚姻家庭關係
三、婚姻家庭關係1婚姻家庭關係的概念。婚姻家庭關係,是指以兩性結合為基礎、以血緣聯繫為紐帶、以法律擬制為補充而組成的家庭成員間的社會關係。2婚姻家庭關係的特徵。婚姻家庭關係,作為存在於特定親屬關係之間的一種社會關係,其與其他社會關係不同,既具有婚姻家庭關係的自然屬性,又具有婚姻家庭關係的社會屬性,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有機融合。
第二節婚姻法概述一、婚姻法的概念我國《婚姻法》第1條明確規定:“本法是婚姻家庭關係的基本準則。”據此,所謂婚姻法,是指調整婚姻家庭關係法律規範的總和。要正確理解婚姻法的含義,必須注意以下三個方面問題:1它是一種法律規範。2它是一種以婚姻家庭關係為調整對象的法律規範。3它是所有調整婚姻家庭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和。
第二節婚姻法概述二、婚姻法的形式如上所述,廣義上的婚姻法即實質意義上的婚姻法,其表現形式並非單一,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內容:1《婚姻法》。2國家立法機關,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其他法律、法令、條例、決定中的有關調整婚姻家庭關係的規範。它又包括四個層次:(1)憲法(2)基本法律(3)非基本法律(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除法律以外的規範性條例、決議、決定。
第二節婚姻法概述二、婚姻法的形式3國務院及其部、委、局依法發佈的有關調整婚姻家庭關係的法律規範。它又包括三個層次:(1)行政法規。(2)國務院制定、頒佈的除行政法規以外的規範性決定、命令及行政措施,如果屬於調整婚姻家庭關係的規定,也屬於婚姻法律規範。(3)國務院的職能部門如部、委、局依照法律規定制定的命令、指示、規章,也可成為婚姻法律規範的表現形式即淵源。4最高人民法院就審判工作如何適用婚姻法律問題所作的解釋,以及有關的指示、批復、規定、通知等。5地方性法規及民族自治區域的權力機關依據法律、法規所制定、頒行的規範性檔中有關調整婚姻家庭關係的法律規範。6我國締結和參加的國際條約中有關調整婚姻家庭關係的法律規範。
第二節婚姻法概述三、婚姻法的特徵婚姻法,以婚姻家庭關係為調整對象,由此決定了其具有以下主要特徵:1普遍性。2倫理性。3強制性。
第三節婚姻法與相鄰部門法的關係一、婚姻法與憲法的關係憲法作為規定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國家機構的組織活動原則、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等帶有根本性、全面性問題的法律規範,是國家的總章程,有根本大法之稱。就法律體系中的效力和地位而言,憲法處於最高地位,是一切法律的制定基礎和依據,一切法律都不得與之相抵觸。因此,憲法享有“母法”之稱,其他法律則屬“子法”。婚姻法作為子法之一,其制定要以憲法為基礎,貫徹其基本精神,將其關於婚姻家庭的基本原則轉化為具體的規範。
第三節婚姻法與相鄰部門法的關係二、婚姻法與民法的關係民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係及人身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和。婚姻法,在其調整的婚姻家庭關係中雖然也要涉及人身關係及財產關係,但與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係及財產關係不同。婚姻法所調整的人身關係是具有特定的親屬身份主體之間的人身關係,如夫妻關係、父母子女關係等,其因結婚、收養、出生等形成;而民法調整的人身關係,與親屬身份沒有任何關係。婚姻法所調整的財產關係,則要依附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關係,它隨人身關係的產生而產生,並隨人身關係的消滅而消滅,而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係則反映了商品經濟的要求,參與者為所有公民及組織,一般都具有等價、有償之特點。
第三節婚姻法與相鄰部門法的關係三、婚姻法與行政法的關係行政法,作為調整國家管理機關的組織和活動,以及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政機關與公民之間的行政法律關係的法律規範,不可避免地會與婚姻法發生聯繫。因為婚姻家庭屬於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行政法必然要將之納入自己的調整、管理範圍。
第三節婚姻法與相鄰部門法的關係四、婚姻法與民事訴訟法的關係民事訴訟法,作為人民法院與訴訟參與人進行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範,即民事訴訟程式的法律規範的總和,包括民事訴訟的性質、任務、原則與制度以及起訴、調解、審判、監督、執行等程式。人民法院依照它的有關規定,及時審理民事案件,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確認民事權利與義務關係,制裁民事違法行為,從而有效保證民法、婚姻法、繼承法等民事實體法律得以貫徹執行。婚姻法與民事訴訟法的關係是實體法與程式法的關係。
第三節婚姻法與相鄰部門法的關係五、婚姻法與刑法的關係刑法,作為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其重要任務之一是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及其他合法權益。婚姻家庭作為社會組成部分,其主體的權益無疑可能受到這樣或那樣的侵害,如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會對婚姻自由造成侵害;重婚會對一夫一妻製造成破壞,並損害當事人的感情,危及家庭穩定;虐待、遺棄會損害受害人的人身健康權益,這些行為達到一定的危害,即可構成犯罪,從而要依照刑法對之嚴厲懲治,以預防類似行為再次發生,從而為婚姻法的貫徹執行提供有效的保證。
第二章婚姻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婚姻自由原則第二節一夫一妻原則第三節男女平等原則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第五節計劃生育原則第六節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係原則
第一節婚姻自由原則一、婚姻自由的概念婚姻自由,是指婚姻當事人依照法律的規定自主、自願決定和安排自己的婚姻問題,任何人不得強制或干涉。婚姻自由有兩個特點:1婚姻自由是法律賦予公民的一種權利2婚姻自由的行使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
第一節婚姻自由原則二、婚姻自由的內容婚姻自由,從內容而言,包括結婚自由與離婚自由兩個方面。結婚自由,是指締結婚姻關係的自由,即當事人有權依法決定是否結婚以及與誰結婚。因脅迫而結婚的屬於可撤銷婚姻,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者人民法院請求撤銷。離婚自由,是指解除婚姻關係的自由。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有權共同作出離婚決定,達成離婚協議;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夫妻任何一方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他人不得阻礙、干涉,人民法院經過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
第一節婚姻自由原則三、婚姻自由的歷史發展
一些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在提出“民主、自由、平等”口號的同時,將婚姻宣佈為“天賦人權”,認為只有擺脫了婚姻的束縛,才符合人類理性的要求。1791年的《法國憲法》明確規定:“法律視婚姻僅為民事契約。”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進一步規定:“未經合意不得成立婚姻”,“夫妻雙方或一方並非出於自由意志而結婚者,僅未經自由表示同意的一方或雙方有權提出攻擊”,從而肯定了婚姻應以共諾即雙方自願為前提,將婚姻從封建社會中的“神作之合”解脫出來。自此以後,這一原則逐漸為資本主義各國所確認,成為一項普遍的原則。
第一節婚姻自由原則三、婚姻自由的歷史發展1婚姻作為一種民事契約,反映了資本主義商品交換自由的本質特徵,從而不可避免地帶有有償、等價等財產交換的色彩,追求的乃是婚姻給雙方帶來的利益。2在資產階級婚姻立法中,亦未真正貫徹婚姻自由的原則,這在早期更為明顯。3資產階級在主張婚姻自由的同時,往往走向極端,從而導致兩性關係的輕率放蕩4在我國,隨著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雙重富足,婚姻中的個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張揚,絕大多數人都明白了“捆綁不成夫妻”的道理,已不再習慣對他人的婚姻指手畫腳,婚姻自由得到了充分實現。
第一節婚姻自由原則四、婚姻自由原則的貫徹《婚姻法》第3條明確地規定:“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這就為婚姻自由原則的徹底貫徹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1禁止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從形式上而言,包括包辦、買賣婚姻及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所謂包辦婚姻,是指第三者包括父母違背婚姻自由原則,包辦強迫他人婚姻的行為。所謂買賣婚姻,是指第三者包括父母為索取大量財物,包辦強行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行為。所謂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是指包辦、買賣婚姻以外的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2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借婚姻索取財物,是指除買賣婚姻以外的其他借婚姻索要財物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男女雙方結婚基本上出於自願,但一方通常是女方或女方父母向另一方索要許多財物,以此作為結婚的條件。
第二節一夫一妻原則一、一夫一妻原則的概念一夫一妻,是指一男一女結為夫妻,互為配偶,任何人不得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配偶的婚姻制度。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任何人,不論其地位高低、財產多寡、官職大小以及其他情況有多不同,都不得同時有2個或者2個以上的配偶。2任何已婚者即有夫之婦、有婦之夫,在配偶死亡包括宣告死亡或者雙方離婚前,都不得再行結婚。3一切公開的、隱藏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都是非法的,要受到法律的禁止、取締及制裁。4凡是違反一夫一妻原則的行為如通姦、重婚、姘居、賣淫等行為,都要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應當受到刑事制裁。
第二節一夫一妻原則二、一夫一妻原則的貫徹為了保障一夫一妻原則的貫徹落實,《婚姻法》第3條第2款規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1禁止重婚。重婚,是指有配偶而又與他人結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仍與之結婚的行為。其嚴重地違反了一夫一妻原則,對之無疑需要加以禁止。2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有配偶者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屬於重婚,可能構成犯罪。所謂“包二奶”,通常是指有配偶男人以金錢等物質利益,如提供汽車、住房、高收入等供養婚外異性並與其保持較為長期的異性性關係的行為。此行為屬於嚴重破壞一夫一妻原則的行為。但這種現象與具有嚴格內涵的重婚仍然有著本質的區別,應當注意區分,不能混淆。3摒棄、禁止其他違反一夫一妻原則的行為。
第三節男女平等原則一、男女平等原則的概念及意義男女平等原則,是指男女兩性在婚姻家庭中處於平等的地位,即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平等的義務,不因性別而有所區別,不許任何性別歧視。作為我國婚姻法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原則,它既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1實行男女平等原則,是我國一切法律的重要內容。2實行男女平等原則,是婚姻法其他基本原則的核心與基礎,是建立平等、和睦、文明家庭的基本保障。3實行男女平等原則,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
第三節男女平等原則二、男女平等原則的基本內容男女平等原則,內容十分豐富。歸納起來,則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1在婚姻方面的權利平等。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在結婚、離婚的問題中,無論是男還是女,雙方權利都是完全平等的,沒有任何差異。2在家庭關係方面的地位平等。(1)在夫妻關係方面,其地位是平等的,主要表現在男女結婚後,人格仍然獨立,並享有同等的權利,負有同等的義務。(2)夫妻在家庭中的經濟地位平等。(3)在父母子女關係方面,無論是父子或母女,地位亦都平等,主要體現在權利與義務的相互性方面。(4)在其他家庭成員如祖父母和孫子女、外祖父母與外孫子女、兄姐與弟妹之間,男女地位也都平等,權利與義務相互存在,不因男女性別而有所差別。
第三節男女平等原則三、男女平等原則的貫徹男女平等原則真正實現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私有成分存在,階級、國家尚未消除之時,男女平等仍是我們始終努力實現。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首先要努力發展生產力,在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從而為徹底、真正實現男女平等創造前提條件。其次要發揮婦女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的作用,實現男女平等,不歧視婦女,為男女在家庭中平等奠定良好的基礎。再次要嚴格執行法律,充分維護婦女在家庭中的合法權益。最後要嚴厲懲治家庭中侵犯婦女合法權益如虐待、遺棄婦女、暴力干涉婦女婚姻自由等違法行為。
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一、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1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的必要性。首先,從歷史上看,婦女地位最低,所受的壓迫最深,所以需要特別的保護。其次,從現實情況看,男尊女卑、歧視婦女的現象還不時發生,嚴重地損害了婦女的合法權益,為此要對婦女的合法權益給予特別保護。最後,從生理情況看,婦女和男子不同,有其特殊性,也應該給予特別保護。2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的充分體現。保護婦女合法權益作為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原則的基本內容,在婚姻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二、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1保護兒童合法權益的必要性。首先,兒童無獨立生活能力、工作能力,需要他人的撫養,屬於最弱勢的群體,基於人倫道德、社會的發展,對兒童予以特別保護已經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其次,兒童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確保他們健康成長,不僅關係到家庭的幸福,而且關係到社會的繁榮,祖國的昌盛,我們事業的前途。2保護兒童合法權益的充分體現。保護兒童合法權益在《勞動法》、《刑法》、《義務教育法》等許多法律中都有體現。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三、保護老人的合法權益《婚姻法》對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作出了具體規定,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關於物質方面權益的保護規定。二是關於老人人身方面權益的保護規定。總之,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格權益作為我國婚姻法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是我國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質的反映。在現實條件下,要實現男女平等,要保證家庭幸福、穩定,就必須貫徹這一原則,以強化對弱者權益的保護。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五節計劃生育原則一、計劃生育的概念及意義計劃生育,是指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文明程度後,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和人類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自覺地在全社會採取的調節生育的行為。這一原則具有以下重要意義:1是物質資料生產和人口生產兩者內在聯繫的客觀要求。2是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全、穩定發展及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必然要求。3是減輕家庭負擔、提高人口素質、健康水準的需要。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五節計劃生育原則二、計劃生育原則的基本要求《婚姻法》第16條規定:“夫妻雙方都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依法實行計劃生育,乃是我國家庭的一項重要的職能和義務。2015年10月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宣佈,一對夫妻可以生育兩個孩子。實施了36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即將宣告終結。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修正)第18條明確規定:“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並對獎勵與保障等配套制度作了調整完善。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六節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係原則《婚姻法》第4條明確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係。”一、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1夫妻應當互相忠實。2夫妻應當互相尊重。二、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三、家庭成員間應當平等、民主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第三章親屬制度
第一節親屬的概念和特徵第二節親屬的種類和範圍第三節親系和親等第四節親屬關係的產生、效力及消滅
第一節親屬的概念和特徵一、親屬的概念親屬,是指基於婚姻、血緣或法律擬制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現代意義上的親屬有生物學上的親屬與法律學上的親屬之分。前者是指因遺傳而自然形成的具有血緣關係的親屬。後者則是指由法律規定和承認的親屬,既包括自然形成的具有血緣關係的血親,又包括沒有血緣關係但為法律所規定、承認的親屬如姻親、擬制血親。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一節親屬的概念和特徵一、親屬的概念要全面認識親屬的概念,不僅要理解其本身的內涵,而且要注意其與家屬、家庭成員等概念的區別。所謂家屬,是家長的對稱。除家長以外的其他同居一家的人,統稱為家屬,又稱家口、家人。所謂家庭成員,在一般情況下是指在一個家庭內共同生活,彼此之間負有扶養義務的親屬,如同居一家的夫妻、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兄弟姐妹等。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一節親屬的概念和特徵二、親屬的特徵親屬,作為一種自然形成、必然存在的社會關係,具有以下基本特徵:1親屬相互之間具有固定的身份和稱謂。2親屬關係只能基於血緣、婚姻或法律擬制而產生。3親屬之間因為法律的規定可以具有一定的權利與義務關係。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二節親屬的種類和範圍一、親屬的種類1舊中國親屬的分類。在我國古代,親屬最初分為宗親和外親兩種。唐宋以後,逐漸將妻族從外親中分離出來,形成了宗親、外親和妻親。(1)宗親。宗親,又稱內親、本親或本族,是指同一男性祖先所傳下來的男系血親、未嫁女性以及嫁入本宗為妻的婦女。(2)外親。外親又稱外姻、外族或女親,是指與女系血統相聯系的親屬,包括母族、女族、妻族。(3)妻親。妻親,是指丈夫因婚姻而與妻子的血親之間發生的親屬關係,如妻的父母、妻的兄弟姐妹等。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二節親屬的種類和範圍一、親屬的種類2新中國親屬的分類。新中國成立後,實現了男女平等的原則,親屬關係不再有宗親、外親、妻親之分,而是根據產生根據、原因的不同,將其分為配偶、血親及姻親。(1)配偶。配偶,即夫妻,是指男女雙方因結婚而產生的親屬關係,是血親和姻親賴以產生的基礎,在親屬關係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2)血親。血親,是指與己具有血緣聯繫即出於同一祖先的親屬。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又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按照血緣聯繫的不同,可以分為直系血親和旁系血親。所謂直系血親,是指與己有著直接血緣聯繫,即存在著上下傳遞關係的親屬。所謂旁系血親,是指與己沒有直接血緣聯繫但存在間接血緣聯繫的親屬。第二,按照血親來源不同,可以分為自然血親和法律擬制血親。所謂自然血親,是指出於同一祖先而有著天然血緣關係的親屬。所謂法律擬制血親,是指本來沒有血緣關係,但法律確認其具有與自然血親相同的地位,具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的親屬,故又有准血親之稱。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二節親屬的種類和範圍一、親屬的種類2新中國親屬的分類。(3)姻親。姻親,是指以婚姻關係為仲介產生的除配偶以外的親屬。姻親又包括三種情況:第一,血親的配偶第二,配偶的血親第三,配偶血親的配偶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二節親屬的種類和範圍二、親屬關係的重疊在現實生活乃至司法實踐中,確定親屬關係重疊時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一般根據下列原則擇一處理:1從近原則。存在親疏遠近不同的兩種以上的親屬關係,即以最近的一種親屬關係為依據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2從新原則。當重疊的幾種親屬關係產生時間先後不同,則以後種親屬關係為依據確定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即後親屬關係先於先親屬關係。3從存原則。在存在的幾種親屬關係中,因其他關係終止而僅形成一種親屬關係時,自然應以現存的親屬關係確定其間的權利與義務。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二節親屬的種類和範圍三、親屬的範圍各國都會根據自己的傳統習慣及民情風俗,對親屬範圍作出規定,並確定了親疏遠近的計算方法。通觀各國的立法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1總體概括性限定法。這是通過法律對親屬範圍從總體上作一概括性的規定,然後再根據親屬的種類、遠近確定其法律效力。2個別實用性限定法。這是法律不對親屬的範圍作出總體規定,而是根據不同法律關係的需要對親屬的法律效力作出個別的具體規定。我國採取的就是這種方法。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親系和親等一、親系親系,是指親屬間的血源聯繫。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宗法制度下,就分為男系親與女系親、父系親與母系親,重男系、父系而輕女系、母系。在現代社會中,以男性為中心的親屬發展到了男女平等的親屬,區分為直系血親和旁系血親及直系姻親與旁系姻親。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親系和親等一、親系親系,是指親屬間的血源聯繫。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宗法制度下,就分為男系親與女系親、父系親與母系親,重男系、父系而輕女系、母系。在現代社會中,以男性為中心的親屬發展到了男女平等的親屬,區分為直系血親和旁系血親及直系姻親與旁系姻親。另外,根據輩分不同,還可以分為長輩親、平輩親及晚輩親。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親系和親等一、親系1男系親和女系親。男系親,是指與男子血統相聯系的親屬。女系親,是指與女子血統相聯系的親屬。這種劃分是以親屬關係性別的不同為依據的。在封建社會,宗親即男系親,包括高祖以下、玄孫以上,旁及族兄弟姐妹等九代。外親即女系親,包括母系親、女系親和妻親等。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親系和親等一、親系2父系親和母系親。按親屬血緣的來源不同,可以分為父系親和母系親。父系親,是指以父親為仲介而產生的親屬。母系親,是指以母親為仲介而產生的親屬。這種劃分同男系親和女系親的劃分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例如,自己與父親兄弟之子女之間所以能成為親屬,中間必以父親為仲介,故為父系親;連接雙方的仲介都為男子,故又為男系親。而自己與父親姐妹之子女之間是以父親為仲介的,故為父系親;但與其子女之間構成親屬,還離不開父之姐妹這一仲介,因此,又為女系親,而非男系親。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親系和親等一、親系3直系親和旁系親。按親屬間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不同,可以分為直系親和旁系親。直系親又分為直系血親與直系姻親,旁系親可以分為旁系血親與旁系姻親。(1)直系血親和旁系血親。所謂直系血親,是指具有直接血緣聯繫的親屬,即生育自己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血親,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外高祖父母及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曾孫子女、外曾孫子女、玄孫子女、外玄孫子女等。養父母與養子女、繼父或繼母與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之間,為擬制直系血親關係。所謂旁系血親,是指具有間接血緣聯繫的親屬,即直系血親以外的在血緣上與自己同出一源,也就是出於同一祖先的親屬。如同源於父母的兄弟姐妹、同源於祖父的叔伯、姑、堂兄弟姐妹、同源於外祖父母的舅、姨、姨表兄弟姐妹等。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親系和親等一、親系3直系親和旁系親。
(2)直系姻親和旁系姻親。所謂直系姻親,是指自己晚輩直系血親的配偶和自己配偶的長輩直系血親,如兒媳婦、孫媳婦,因其夫與夫的父母、祖父母是直系血親,所以,兒媳婦、孫媳婦與公婆、祖公婆為直系姻親。同理,女婿與岳父母也是直系姻親。所謂旁系姻親,是指旁系血親的配偶和配偶的旁系血親以及配偶旁系血親的配偶,如嫂子、侄媳、大舅子、小舅子、大伯子、小叔子、妯娌、連襟等。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親系和親等一、親系長輩親、平輩親及晚輩親。根據輩分的不同,可以分為長輩親、平輩親及晚輩親。所謂輩分,是指家族、親屬之間的世系次第,標誌著親屬關係的橫向位置。所謂長輩親,又稱尊親屬,是指輩分比自己高的親屬。所謂同輩親,又稱平輩親,是指輩分與自己相同的親屬所謂晚輩親,又稱卑親屬,是指輩分比自己低的親屬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親系和親等二、親等親等,是計算親屬關係親疏遠近的基本單位。親等數越少,親屬關係就越親近、密切;親等數越多,親屬關係就越疏遠,即親等數與親屬關係的親密程度成反比。在我國古代,採用喪服制,根據男女尊卑、親屬關係遠近計算親等。在現代各國,有兩種計算方法,即羅馬法計算法與寺院計算法,它們均以世代的多少來計算親等。我國則採用獨特的代分計算法以確定禁婚親的範圍。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親系和親等二、親等1喪服制計算法。在我國古代,依照生者祭奠死者所穿喪服的差別、等級來計算親等,即反映親屬關係的親疏遠近。喪服分為五等,一等喪服最重,二等喪服次之,依次計算,五等喪服最輕。喪服重,親屬關係就越親近,喪期也長;反之,喪服輕,親屬關係就越疏遠,喪期也短。第一等:斬衰,為3年之服,用最粗的麻布做成,不縫下邊。第二等:齊衰,用稍粗的麻布做成,縫下邊。第三等:大功,用粗熟布做成,服期9個月。第四等:小功,用稍粗熟布做成,服期5個月。第五等:緦麻,用細熟布做成,服期3個月。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親系和親等二、親等2羅馬法計算法。羅馬法計算法,是古羅馬帝國使用的計算親等的方法。由於其科學、合理,延續至今兩千多年,仍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採用。具體又分為直系血親親等計算法和旁系血親親等計算法。(1)直系血親親等計算法。從己身往上或往下數,以一世代為一親等,世代數之和,即為直系血親的親等數,但己身世代除外。(2)旁系血親親等計算法。先從己身上數至和該旁系血親共同的直系血親即共同的最近祖先,再從共同的直系血親往下數至所指的旁系血親,其世代之和即為己身與該旁系血親的親等數,但要排除己身的世代,加上所指旁系的血親的世代,共同的直系血親只計算一次,不能重複。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親系和親等二、親等3寺院法計算法。寺院法計算法,是在中世紀教會中採用的計算親等的方法,故又稱教會法親等計算法。寺院法旁系血親親等計算方法,從己身和所指旁系血親分別往上數至共同的直系血親,如果雙方與共同直系血親間的世代數相等,則按一方的代數確定雙方間的親等;如果雙方與共同直系血親間的世代數不相等,則按代數多的一方確定雙方親等。但在計算時,應當排除己身和所指旁系血親的本身世代。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親系和親等二、親等4代分計算法。代分計算法,是我國《婚姻法》計算親屬關係親疏遠近的方法。在我國,《婚姻法》沒有確立親等制度,僅在第7條第1項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由此,我國的親屬計算法是以世代為標準的,即世代乃是表示親屬關係親疏遠近的基本單位。世代少的,親屬關係越親近;世代多的,親屬關係越疏遠。具體計算,又分為直系血親的計算法與旁系血親的計算法。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親系和親等二、親等4代分計算法。(1)直系血親計算法。從己身往上數,己身為一代,父母為二代,祖父母、外祖父母為三代,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為四代,高祖父母、外高祖父母為五代。因此,自己與父母為二代直系血親,與祖父母、外祖父母為三代直系血親,依此類推。同理,從己身往下數,己身為一代,子女為二代,孫子女、外孫子女為三代,曾孫子女、外曾孫子女為四代,玄孫子女、外玄孫子女為五代,因此,己身與子女為二代直系血親,與外曾孫子女為四代直系血親。(2)旁系血親計算法。從己身和所指的旁系血親分別數至共同直系血親,即出於同一祖先的人,各自計算包括己身在內的代數。代數相同即同輩的旁系血親,以一方的代數計算;代數不同即不同輩的旁系血親,以代數多的一方為准。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親系和親等二、親等代分計算方法與寺院法親等計算法相類似。所不同的是,前者包括己身與所指旁系血親的代數在內,即己身與所指旁系血親也算一代,而後者則不將己身和所指旁系血親的世代包括在內。如果將兩者換算,其方法為:寺院法的親等數加一就為代分計算法的結果,而代分計算法的計算結果減一就是寺院法的親等數。可以看出,我國採用的計算方法有一定的缺陷,就是不能準確反映親屬間的親疏遠近關係。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親屬關係的產生、效力及消滅一、親屬關係的產生親屬關係的產生,是指因一定法律事實的出現而使當事人之間發生一定的親屬關係。血親、配偶、姻親屬於不同類型的親屬,其發生的原因、根據也不相同。具體說來,可以分為四種情況。1自然血親關係的產生。2擬制血親關係的產生。3配偶關係的產生。4姻親關係的產生。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親屬關係的產生、效力及消滅二、親屬關係的效力親屬關係的效力,即親屬關係法律效力的簡稱,有的又稱親屬的效力或親屬的法律效力,是指一定範圍內的親屬之間所具有的法定權利與義務。親屬,不同於一般朋友,凡為法律所確認、規定的親屬,其間就存在特定的權利與義務,並產生相應的法律效力。1親屬在婚姻法上的效力。親屬在婚姻法上的效力,是指由婚姻法規定的一定範圍內親屬之間的權利與義務。主要包括以下六種情形:(1)互相扶養的義務。(2)互相繼承遺產的權利。(3)共同所有財產權利。(4)依法不予結婚的義務。(5)代為承擔民事責任。(6)其他權利與義務。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親屬關係的產生、效力及消滅二、親屬關係的效力2親屬在民法、繼承法上的效力。親屬在民法、繼承法上的效力,是指民法、繼承法規定一定範圍內的親屬間的權利與義務。主要有以下五種情況:(1)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權、代理權。(2)宣告親屬失蹤、死亡及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申請權。(3)財產代管權。(4)相互繼承遺產權。(5)代為承擔民事責任。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親屬關係的產生、效力及消滅二、親屬關係的效力3親屬在刑法上的效力。親屬在刑法上的效力,是指刑法為了親屬間的法定權利與義務的實現,對親屬間不盡義務的具有嚴重社會危害的行為規定為犯罪而予以懲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有些犯罪必須具有一定的親屬關係。(2)有些犯罪的規定及懲罰乃是對親屬制度的特殊保護。(3)告訴權。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親屬關係的產生、效力及消滅二、親屬關係的效力4親屬在國籍法上的效力。親屬在國籍法上的效力,是指國籍法對一定範圍內的親屬規定的權利與義務。第一,取得國籍權。第二,加入國籍申請權。第三,退出國籍申請權。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親屬關係的產生、效力及消滅二、親屬關係的效力5親屬在訴訟法上的效力。親屬在訴訟法上的效力,是指《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對親屬間的權利與義務所作的規定。(1)回避。(2)辯護權和代理權。(3)提起訴訟權。(4)上訴權、申訴權。(5)其他方面的權利與義務。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親屬關係的產生、效力及消滅二、親屬關係的效力6親屬在其他法律上的效力。許多法律,如《勞動法》、《義務教育法》等都因親屬關係規定了公民一定的權利與義務。《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使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按時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此外,許多行政法律、法規,例如,《治安管理處罰法》、《革命烈士家屬、革命軍人家屬優待暫行條例》、《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等,都有親屬之間權利與義務的規定。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親屬關係的產生、效力及消滅三、親屬關係的消滅親屬關係的消滅,又稱親屬關係的終止,是指由於一定法律事實的發生,當事人之間的親屬關係不再存在,即其現存的親屬身份和其間的權利與義務歸於消滅。親屬關係的消滅,主要是指其間的權利與義務的消滅,即法律不再承認他們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至於親屬本人是否死亡以及其間自然的身份則不一定因死亡而解除。親屬關係的消滅,根據其法律後果的徹底程度,可分為絕對消滅和相對消滅。所謂絕對消滅,是指親屬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和身份關係都同時完全消滅。所謂相對消滅,是指親屬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消滅,其身份關係並不消滅。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親屬關係的產生、效力及消滅三、親屬關係的消滅根據血親、配偶、姻親這些親屬類型發生的原因及其性質、特點的區別,親屬關係的消滅原因也不相同,具體可以分為四種情況:1自然血親關係的消滅。死亡,是一切親屬關係消滅的共同原因。除死亡和依法成立收養關係外,沒有其他原因能使自然血親關係消滅。父母子女間的關係,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在現實生活中,聲明脫離父母子女關係是錯誤的,也是法律所不能允許的,關係並不因為聲明而消失。判決宣告死亡之後,從法律上講被宣告人就已經死亡,其與其他血親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即行終止。但是,宣告死亡僅是一種法律推定死亡,並非一定實際死亡。宣告死亡與自然死亡不一致時,被宣告死亡的人一出現或被發現,利害關係人可申請撤銷死亡宣告。死亡宣告一經撤銷,血親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則自然恢復。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親屬關係的產生、效力及消滅三、親屬關係的消滅2擬制血親關係的消滅。擬制血親關係的消滅,包括兩種情況:(1)因為一方死亡而使雙方的擬制血親關係予以終止。(2)因為解除收養的法律行為而終止其一切權利與義務關係,包括其間的身份關係也不再存在,故這種擬制血親關係的消滅為絕對消滅。需要注意的是,繼父母與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形成的擬制血親關係的消滅,具體有三種情況需要考慮:(1)如果繼父母或繼子女一方死亡,其間的擬制血親間的權利與義務不再存在,但是身份關係並不當然解除。(2)如果生父或生母死亡,形成擬制血親關係的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仍然存在擬制血親關係。(3)生母與繼父或生父與繼母離婚,對由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繼父或繼母不同意繼續撫養的,應由生父母撫養。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親屬關係的產生、效力及消滅三、親屬關係的消滅3配偶關係的消滅。死亡與離婚是配偶關係消滅的兩種原因。配偶一方死亡包括宣告死亡,配偶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終止,但其身份並不當然消滅。但對方再婚,又與他人形成配偶關係,這樣對方與其死亡的配偶身份關係也會消滅。應當指出,宣告死亡雖然產生終止被宣告死亡人與配偶的婚姻關係消滅,但其畢竟是宣告死亡,實際可能並未死亡,當被宣告死亡人實際出現,死亡宣告被依法撤銷時,若其配偶未再婚的,夫妻關係從撤銷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復。若其配偶已經再婚,自然不能簡單恢復其間的夫妻關係。配偶關係還可因離婚這一人的意志而解除。這種解除,不僅會消滅配偶雙方之間的權利與義務,而且會消滅其間的身份關係,為絕對消滅,比死亡造成的法律後果更為徹底。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親屬關係的產生、效力及消滅三、親屬關係的消滅4姻親關係的消滅。姻親關係的消滅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在我國,法律對此未作具體規定。在傳統習慣上,則採取下列原則處理:夫死後妻未再嫁,妻死後夫未再娶或者雖已再婚但仍與亡偶的父母等親屬共同生活的,為了提倡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應當視為姻親關係仍存在。配偶死亡後再婚且與死亡配偶的父母根本不再來往的,其姻親關係應認定為消滅。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第四章結婚制度第一節結婚制度概述第二節婚約第三節結婚條件第四節結婚程式
第一節結婚制度概述一、結婚的概念及特徵結婚,又稱婚姻的成立或婚姻的締結,是指男女雙方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式確立夫妻關係的一種民事法律行為。結婚,作為一種重要的民事法律行為,具有下列基本特徵:1主體必須為異性男女2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並由男女雙方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式進行。3法律後果是確立夫妻關係。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一節結婚制度概述二、結婚制度的歷史沿革以下僅對第三種分類方法所得出的幾種結婚制度進行介紹。1掠奪婚(搶婚)。男子以暴力劫奪的方式對外宣告佔有了女子,與女子形成了婚姻,是一種野蠻的、極不文明的求妻方式。在這種婚姻裏,女子未被當做婚姻的一方主體來對待,而是被當做沒有人格的客體來對待的。像物一樣,可以被他人搶去占為己有,因此,這樣形成的婚姻也很不穩定。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掠奪制婚姻後來演變為男方迎娶女方的一種儀式。也就是說,男女雙方達成婚約後,即以“搶”的形式親迎女子,已不再具有暴力的內容。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一節結婚制度概述二、結婚制度的歷史沿革2有償婚。有償婚,是指以男方支付女方家庭一定的代價如金錢、物品等為條件而締結的婚姻。其特點是把女子當作物品進行交易。根據男方給付女方代價的不同,有償婚又可以分為買賣婚、交換婚及勞役婚。(1)買賣婚。是指以支付金錢或其他財物為成婚條件的婚姻。(2)交換婚,又稱互易婚。是指以交換婦女為特徵的婚姻。(3)勞役婚。是指男方以給女方家庭服一定期限的勞役為代價而成立的婚姻。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一節結婚制度概述二、結婚制度的歷史沿革3聘娶婚。聘娶婚,是指以男方向女方交付一定數量的聘金、聘禮為條件的婚姻。在我國,早在西周,就已成為主要的婚配形式,並通行於整個古代社會。這種婚姻不僅要求男方交付一定數量的錢財,而且要求完成禮制規定的程式,故稱為聘娶婚。其實質乃是禮儀掩飾下的變相買賣婚姻。交付女方財物即所謂聘金、聘禮才是這種婚姻的實質,也是這種婚姻成立的前提與基礎,完備的禮儀不過使得買賣婚姻更文明些。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二節婚約一、婚約的概念及歷史淵源婚約,是指男女雙方以結婚為目的而作的事先約定。訂立婚約的行為,稱為訂婚。婚約的當事人俗稱未婚夫、未婚妻。在古代,訂立婚約通常是結婚必須經過的程式。沒有訂立婚約的婚姻屬無效婚姻,不為國家、社會所承認。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倘自由民娶妻而未訂契約,則此婦非其妻。”《羅馬法》也規定,無婚約的結合只屬姘合而不能成為婚姻。在我國,自西周開始“六禮”歷經兩千多年,訂婚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至於訂婚成立的條件,或以訂婚書為標誌,或以收受聘禮為根據,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訂婚年齡除有禁止“指腹、割衫襟為親”的規定外,一般不作限制。因此,訂婚往往由父母包辦,而非按當事人的意思所為。婚約一旦成立,即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無故不得違反,否則就要受到法律制裁。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二節婚約一、婚約的概念及歷史淵源在近現代,對於婚約的規定,已較過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呈現以下特點:(1)訂立婚約不再是結婚的必經程式。(2)訂立婚約不再由父母根據自己的意思加以包辦,而是必須經男女雙方當事人同意。但是未成年人訂婚則應經過其監護人同意。(3)訂立婚約不再以一定形式為成立必要條件,書面協議、交換訂婚戒指、舉行訂婚儀式、在報上刊登訂婚啟示甚至口頭發出訂婚要約與承諾,都可以使婚約成立。(4)婚約不再對當事人產生人身約束力,即訂立婚約並不產生必須結婚的義務,雙方或一方可以憑自己之願隨時予以解除。(5)關於解除婚約的法律後果分為不同情況進行處理。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二節婚約二、我國法律對婚約的態度從理論上講,我國1950年、1980年、2001年《婚姻法》對婚約都未作規定,而是通過一些司法解釋及政策,闡明了對婚約的態度,並一直作為處理婚約問題的依據。根據《婚姻法解釋(二)》的規定,具體而言,我國立法對婚約問題的態度如下:1訂婚並非結婚的必經程式。2訂婚的決定權在當事人本人,他人不得強迫與干涉。3訂婚並不發生法律效力,對當事人不產生約束力,只有在雙方當事人完全自願的條件下才能履行。解除婚約,只要雙方或一方當事人同意即行,無須征得對方的同意,也不必履行任何法律手續,只要通知對方就行。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二節婚約二、我國法律對婚約的態度根據1984年8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的《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和《婚姻法解釋(二)》等有關規定的精神,從既有利於貫徹婚姻自由原則,又有利於促進社會安定團結出發,區分不同情況加以處理。(1)對於以訂婚為名行買賣婚姻之實的,由於收受方所得財物為非法所得,對方送的財物在於實現買賣婚姻不法意圖,原則上應當予以追繳沒收,上繳國庫。(2)對以訂婚為名行詐騙之實的,應當還給受害人。實施詐騙行為,構成犯罪的,還應依法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3)對以訂婚為名而行玩弄之實的,其送給對方的財物,按贈與物對待,不予退還。(4)對於因訂婚所造成的物質損失,如舉行訂婚儀式大操大辦,戀愛中供雙方吃喝玩樂共同耗用的財產損失等,一般自負其責,不能要求對方賠償。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二節婚約二、我國法律對婚約的態度(5)對以結婚為目的而訂婚的,相互贈送的財物,價值較高的如金銀首飾、貴重紀念物品,酌情全部返還;贈與物毀壞或者不存在的,可折價返還,無力償還的,可酌情減免償還;歸屬不清的,視為共有物作適當分割。至於價值不大的贈與物品,當事人沒有明確約定的,根據《民法通則》第72條的規定:“……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以所有權已經轉移給對方論處而不得請求返還。(6)一方贈給對方的錢物是復員費、轉業費、醫療費、傷殘費、撫恤費等,收受財物的一方提出解除婚約或中止戀愛關係的,一般應予返還。(7)在戀愛、訂婚期間,一方送給對方親友的財物,無權要求返還;一方親友送給雙方或另一方的財物,一般也不能要求返還。(8)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於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1)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2)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3)婚前給付並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適用前款第2、3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結婚條件我國《婚姻法》規定的結婚條件包括結婚的必備條件和禁止條件兩個方面一、結婚的必備條件結婚的必備條件,即積極條件,是指法律規定的男女雙方結婚時所應具備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只有符合了必備條件的男女雙方才能結婚,不然就會使婚姻產生瑕疵,影響其效力,甚至產生無效的或者可撤銷的法律後果。(一)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婚姻法》第5條規定:“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這是婚姻自由原則在結婚問題上的具體體現,具體說來,包括以下三層含義:1必須是結婚當事人本人自願,而非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包括其父母的同意。2必須是男女雙方自願,而非一廂情願。結婚乃是男女雙方的事情,要以相互愛慕為前提,因此,必須要求男女二人都出於自願。3必須是男女雙方完全自願。首先,男女雙方都應有正確表達結婚意願的能力,即必須具有結婚能力。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結婚條件一、結婚的必備條件(一)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認定男女雙方必須完全自願這一條件,還應注意區分以下問題:第一,注意劃分親朋好友的善意幫助與非法干涉的界限。第二,注意一般干涉與暴力干涉的界限。此外,男女在尋找愛侶時不可能不對對方的地位、學識、才能、財物、家庭狀況等進行考慮,但這種考慮的目的是促使自己作出正確的選擇,而不是將其作為結婚的條件。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結婚條件一、結婚的必備條件(二)必須達到法定婚齡1法定婚齡的確定依據。法定婚齡,又稱適婚年齡,是指法律規定的男女能夠結婚的最低年齡。2我國的法定婚齡。《婚姻法》第6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第一,法定婚齡是法律要求男女結婚時達到的最低年齡,是男女結婚年齡的起點。第二,法定婚齡並不等於實際婚齡。第三,法定婚齡既不是必須結婚的年齡,也不是最佳的結婚年齡。第四,法定婚齡對我國公民都應適用。第五,正確理解法定婚齡與晚婚晚育的關係。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結婚條件一、結婚的必備條件(三)必須符合一夫一妻原則《婚姻法》第2條、第3條規定,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禁止重婚。《婚姻登記條例》第5條規定,申請結婚登記的當事人必須沒有配偶。如有配偶,婚姻登記機關就不予登記。這就說明申請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處於非婚姻狀態,即為未婚者或者喪偶、離婚者。不然,有配偶而結婚,則屬重婚,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構成犯罪的,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離婚後即使要重婚,也必須要求他們沒有再婚,或者再婚的配偶死亡,或者婚後再行離異。應當指出,男女雙方自願、達到法定結婚年齡及符合一夫一妻原則,作為結婚雙方必須具備的積極條件,相互聯繫,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結婚條件體系,缺一不可。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結婚條件二、結婚的禁止條件結婚的禁止條件,又稱消極條件,或稱排除條件、婚姻障礙,是指法律不允許結婚的情況。根據《婚姻法》第7條的規定,結婚禁止條件為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及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一)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要正確理解這一禁止條件,還應注意以下六個問題:1關於法律擬制血親結婚的問題。由於《婚姻法》未作明確規定,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法律擬制血親之間不存在真正的血緣關係,不同於自然血親,不會影響優生,只要他們符合《婚姻法》規定的其他結婚條件就應允許結婚。有的人認為,擬制直系血親應當禁止結婚,擬制旁系血親之間只要沒有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係,如養兄弟姐妹之間、繼兄弟姐妹之間,則可以結婚。我們同意後一種看法,主要理由如下: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結婚條件首先,《婚姻法》明確規定,養父母和養子女、繼父或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的權利與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係的有關規定,因此,養父母與養子女、繼父或繼母與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之間通婚無疑要受到禁止直系血親間結婚的制約。另外,直系血親之間,不論相隔幾代,都絕對禁止結婚。養子女、繼子女通過養父母、繼父母與養父母、繼父母的父母、祖父母等發生擬制直系血親關係,從法理上講,其間也不應當允許結婚。其次,從倫理習慣上講,在結婚問題上,歷來講究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反對不同輩的親屬通婚。再次,從養子女、受繼父或繼母撫養教育的繼子女所處的地位看,如果允許法律擬制直系血親之間通婚,他們的婚姻自由就難以保障。最後,從世界各國的法律規定看,不少都明文禁止擬制直系血親結婚,總之,法律擬制直系血親應當禁止結婚。至於擬制旁系血親之間,如果不存在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關係,則可以結婚。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結婚條件二、結婚的禁止條件(一)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2關於姻親結婚的問題。我國《婚姻法》對姻親是否禁止結婚的問題未作明文規定,但從倫理傳統上看,岳母與女婿、公公與媳婦、繼父或繼母和未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或繼女等直系姻親間也應當禁止結婚。至於旁系姻親如侄兒與嬸嬸、叔叔與侄媳、女方與配偶的兄弟、男方與女方的姐妹等之間,在其間都不存在婚姻關係時,由於其間沒有法律所禁止的血緣關係,可以結婚。這在習慣上一般也不禁止。3三代以外的不同輩分旁系血親結婚的問題。我國《婚姻法》只禁止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結婚,三代以外的旁系血親,不論輩分是否相同,均可以結婚。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結婚條件二、結婚的禁止條件(一)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4關於表兄弟姐妹結婚的問題。1980年的《婚姻法》作出了禁止包括表兄弟姐妹在內的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結婚的規定。5關於同姓共宗者的結婚問題。《婚姻法》對其沒有禁止,同姓共宗者,只要不屬直系血親及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都可以結婚。6關於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結婚的問題。我國《婚姻法》對此未作規定。因此,有的人認為,從監護關係的性質看,應當禁止他們結婚。我們認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由於被監護人未成年根本不符合法訂婚齡,自不存在允許他們結婚的問題。對於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一般認為屬於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從而屬於被禁止結婚的人,也不能允許他們結婚。因此,監護人與被監護人依法本來就不能結婚,故不存在禁止結婚的問題。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結婚條件二、結婚的禁止條件(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主要包括以下三種類型:1嚴重遺傳性疾病。嚴重遺傳性疾病,由於生物體的構造及生理機能等原因會先天性地由上代傳給下一代,且後代再現風險高,一旦患病即令全部喪失或者部分喪失自主生活能力,不僅無法承擔婚後夫妻間的義務及對子女、家庭的責任,影響夫妻和睦、家庭穩定,而且危及後代健康及民族的發展。2重型精神病,患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型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器質性精神病、反應性精神病、重度智力低下的先天癡呆症等重度精神病的人,缺乏必要的識別能力和自控能力,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無法承擔責任,而且可能遺傳給後代,因此,世界各國法律都明文規定,精神病患者未經治癒,不得結婚。3嚴重性病及其他嚴重傳染性疾病。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三節結婚條件二、結婚的禁止條件(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此外應當指出,第一,患有醫學上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禁止結婚,是指在發病期間不能結婚。雖然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但已治癒,就不再受到這種限制。另外,一些疾病在過去難以治癒甚至無法治癒,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並非難治或不治之症,這點尤其應注意。第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必須經過醫學檢查後作出結論,不能憑猜測、傳說而簡單地認定。第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不能隨意作擴大解釋,以免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結婚程式
一、結婚程式概述結婚程式,又稱結婚的形式要件,是指法律規定的男女雙方締結婚姻所必須經過的程式及應履行的法定手續。《婚姻法》第8條規定:“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係。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據此,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當事人,只有在履行法定的結婚程式後,才能成立為國家、社會所承認的婚姻關係,發生相應的效力,進而對雙方產生約束力。不經法定程式,不履行法定手續,其婚姻則難以甚至根本不能成立,要依法受到否定,法律不予保護。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結婚程式
一、結婚程式概述不同的國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可能作出不同的規定。通觀歷史及現代各國有關規定,結婚程式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即儀式制、登記制和登記與儀式結合制。1儀式制。儀式制,是指當事人舉行國家、社會所承認的儀式後即成立婚姻的一種結婚形式。現在,北美、西歐的一些國家仍然採取儀式制,具體說來又可以分為三種形式,即宗教儀式、世俗儀式與法律儀式。2登記制。登記制,是指男女雙方依法進行登記才成立婚姻的一種結婚形式。它要求婚姻當事人接受法定機關的審查,登記機關審查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即進行登記,確立其間的婚姻關係。3登記與儀式結合制。登記與儀式結合制既要求男女雙方結婚時依法進行登記,又要求舉行必要的儀式,婚姻才告成立,兩者缺一不可。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結婚程式
二、我國的結婚登記制度1實行結婚登記的意義。根據《婚姻法》第8條的規定,我國所採用的結婚程式為登記制。之所以實行結婚登記制度,主要是因為這種制度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1)有利於保障國家的婚姻制度的徹底貫徹推行。(2)有利於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3)有利於及時防範、懲治婚姻違法行為。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結婚程式
二、我國的結婚登記制度2結婚登記機關及職責。根據國務院於2003年7月30日通過,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婚姻登記條例》第2條的規定:“內地居民辦理婚姻登記的機關是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便民原則確定農村居民辦理婚姻登記的具體機關。中國公民同外國人,內地居民同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以下簡稱香港居民)、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以下簡稱澳門居民)、臺灣地區居民(以下簡稱臺灣居民)、華僑辦理婚姻登記的機關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確定的機關。”此外,根據《婚姻登記條例》第19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可以依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為男女雙方均居住於駐在國的中國公民辦理婚姻登記。”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結婚程式
二、我國的結婚登記制度3結婚登記程式。登記程式大致可以分為申請、審查和登記三個環節。(1)申請。當事人結婚的,必須雙方攜帶有關材料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結婚登記。
(2)審查。對於男女雙方當事人的結婚申請,登記機關應當及時、全面進行審核、查證。(3)登記。婚姻登記機關對當事人的結婚申請進行審查,符合結婚條件的,應當當場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當事人從取得結婚證時起,確立夫妻關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記機關不予登記:第一,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的;第二,非雙方自願的;第三,一方或者雙方已有配偶的;第四,屬於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的;第五,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結婚程式
二、我國的結婚登記制度4結婚證書。結婚證書,是由婚姻登記機關依法簽發的證明男女雙方婚姻關係成立的法律文書。“結婚證”正本一式兩份,由國務院民政部門規定式樣並監製。結婚證書須貼男女雙方照片,並加蓋婚姻登記專用鋼印。雙方離婚時,結婚證書應當收回。當事人的“結婚證”遺失或損毀的,可以持戶口名簿、身份證向原辦理婚姻登記的機關或者一方當事人常住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機關申請補領。婚姻登記機關對當事人的婚姻登記檔案進行查證,確認屬實的,應當為當事人補發結婚證。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結婚程式
二、我國的結婚登記制度5結婚登記的效力。男女雙方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結婚登記,婚姻登記機關依法審查後,認為符合結婚條件的,即進行登記,併發給結婚證,至此,男女雙方的婚姻關係成立,產生了法律效力,並受法律的承認和保護。應當指出,進行結婚登記是婚姻成立的唯一程式,不需要舉行儀式。在我國民間,由於傳統習慣,男女雙方結婚通常都舉行結婚儀式,親朋好友前去祝賀。這種儀式國家雖不干涉,但不能以其作為男女雙方婚姻成立的標誌。換句話說,結婚儀式不能代替結婚登記,儀式舉行與否並不影響婚姻的成立。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第四節結婚程式
二、我國的結婚登記制度6補辦結婚登記及其效力。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才確立夫妻關係。男女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因此,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但尚未辦理結婚登記的事實婚姻,在當事人補辦結婚登記後,則該事實婚姻便轉化為了合法的婚姻。第四節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第五章婚姻效力第一節無效婚姻第二節可撤銷婚姻第三節事實婚姻第一節無效婚姻一、無效婚姻的設立意義無效婚姻,是指男女雙方登記的因為法律規定的原因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它是因為違反結婚的某些實質要件而產生的,形式要件則已符合,即由登記機關進行了結婚登記。法性是婚姻法的本質屬性之一。嚴格說來,任何男女的兩性結合,只有符合法定結婚實質條件和形式條件的,才屬於合法婚姻,具有法律效力。對於一些缺乏婚姻成立的實質要件的男女結合,修正後的婚姻法明確規定了不產生婚姻的效力。我們知道,因為缺乏婚姻成立實質條件的無效婚姻,不僅嚴重地損害了國家法律的嚴肅性,破壞婚姻制度的完整性、系統性,而且會帶來諸多社會問題。設立無效婚姻制度,將之作為婚姻制度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婚姻成立條件的各項實質條件相輔相成,對於堅持結婚的法定條件,保證婚姻的合法性,消除違法婚姻帶來的消極影響,以及制裁、減少、預防違法婚姻,規範公民結婚行為,保護當事人家庭及其子女的合法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節無效婚姻二、無效婚姻的原因根據《婚姻法》第10條的規定,婚姻無效包括四種原因,即重婚的,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係的,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以及未達到法定婚齡。1重婚。重婚是一種敗壞的陋習,完全違背一夫一妻原則,必須加以禁止。重婚,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是指有配偶而又與他人結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上述中的“有配偶”,是指經過了婚姻登記機關登記而為國家承認的配偶。沒有進行婚姻登記,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所形成的事實婚姻中的“配偶”,由於事實婚姻現在不受法律保護,屬非法同居,因而,在形成“事實婚姻”後又與他人進行結婚登記,或者明知他人有“事實婚姻”關係而與他人登記結婚的,都不能以重婚論。判斷重婚的標準在於本人或他人的第一次婚姻是否進行了登記。重婚,只要有一方構成就可,並不要求雙方都成立重婚。第一節無效婚姻二、無效婚姻的原因2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係。一定範圍的親屬結婚,易將雙方的缺點遺傳給後代,造成後代的癡呆、畸形、病殘、智力退化等後果,影響人口素質,不利於民族發展。因此,無論是從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出發,還是為個人、家庭利益著想,都須禁止其結婚。違背法律禁止結婚條件而結婚的,應屬無效婚姻,不予承認。第一節無效婚姻二、無效婚姻的原因3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在結婚時沒有治癒的,屬於禁止結婚的對象,不應結婚。但是,由於不知情或者故意隱瞞其病因進行了婚姻登記,婚後才發現的,本質上屬違法婚姻,應當否定。但婚姻並非兒戲,加上有的疾病並不是不可能治癒,因此,對於這種違法婚姻應當具體情況具體處理。如果婚後尚未治癒的,應作為無效婚姻原因之一宣告婚姻無效。如果婚後已經治癒的,則不能視為無效婚姻原因之一而認定為無效婚姻。這時,應當做好雙方的工作。無病的一方堅持宣告婚姻無效的,則可告知其按離婚糾紛提出請求,不能直接認定無效。另外,提出宣告婚姻無效時,該病尚未治癒,但在有關機關的審查過程中,該病已經治癒,原則上也不應以婚後尚未治癒加以認定。當然,已經治癒,應當指完全把病治好。病情有所好轉,尚未治癒的,醫院也有充分把握在不長的時間內治癒的,在做好雙方工作的前提下,也可以不作無效婚姻處理;一方堅持宣告婚姻無效的,還是應當宣告無效。第一節無效婚姻二、無效婚姻的原因4未達到法定婚齡。未達到法定婚齡,是指男女雙方或一方沒有達到婚姻法規定的准予結婚的最低年齡,即男未滿22周歲,女未滿20周歲。男女雙方均達到法定婚齡,是男女雙方結婚必須符合的條件之一。未達到法定婚齡結婚,容易引發早婚。而早婚不僅不利於青少年的正常學習與生活,易造成嚴重的心理發育障礙,而且可能造成早育,從而縮短人口的再生產週期,加快人口再生產的速度,不利於計劃生育國策的貫徹實施。另外,早婚者由於心理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不足、經濟基礎不實,從而容易引發家庭危機,不利於家庭的穩定。如果早育,還易造成孕婦、胎兒的死亡,或者難以承擔撫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會產生不良的社會後果。因此,對於法定婚齡,應當嚴格遵守。凡不符合法訂婚齡而結婚的,即應依法宣告婚姻無效,使其承擔法律責任,以有效抑止、減少這種違法婚姻的產生。第一節無效婚姻二、無效婚姻的原因《婚姻法解釋(三)》)第1條規定:“當事人以婚姻法第十條規定以外的情形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當事人的申請。當事人以結婚登記程式存在瑕疵為由提起民事訴訟,主張撤銷結婚登記的,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婚姻法》第10條關於無效婚姻的列舉是封閉式的。除此之外,均不是無效婚姻。第一節無效婚姻三、無效婚姻的補正《婚姻法解釋(一)》第8條規定:“當事人依據婚姻法第十條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申請時,法定的無效婚姻情形已經消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例如:(1)重婚的,有配偶一方已與原配偶解除婚姻關係(或者原配偶死亡)的;(2)患有醫學上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已經治癒的;(3)未到法定婚齡者已達到法定婚齡的。故唯一不能補正的無效原因僅有當事人有禁止結婚的自然血親關係。第一節無效婚姻四、無效婚姻的宣告從各國有關立法規定看,無效婚姻有當然無效和宣告無效之別。前者是指婚姻只要具備法定的無效原因,無須經過國家某一機關確認宣告,就自然不發生婚姻法律效力,任何一方與他人結婚都不視為重婚。後者是指婚姻具有法定無效的原因,並且必須經過國家有關機關予以確認、宣告後才發生無效婚姻的法律後果。未經宣告,則不產生無效的法律後果。第一節無效婚姻四、無效婚姻的宣告在我國,對於無效婚姻的宣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宣告婚姻無效程式的申請人、被申請人及時間。2宣告婚姻無效的機關只能是人民法院,其他機關都無權宣告婚姻無效。3宣告婚姻無效的程式。4法院不予支持的無效婚姻的申請。第一節無效婚姻五、無效婚姻的法律後果根據《婚姻法》12條的規定,無效婚姻的法律後果包括三個方面。1對當事人的身份後果。對於無效婚姻,婚姻法採取溯及既往的立法原則規定自始無效,即被確定為無效婚姻的,自結婚之時就不產生合法婚姻的效力。2對當事人的財產後果。根據《婚姻法》第12條的規定,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對重婚導致的婚姻無效的財產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具體處理時,則應注意以下幾點。(1)當事人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才由雙方協商處理。
(2)對於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雙方協商處理不成時,由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包括婚姻登記機關都無權作出處理。當事人協商一致,人民法院不主動干預。人民法院作出判決,應當根據照顧無過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门窗保洁服务标准操作培训
- 职工入场安全培训课件
- 安徽省宿州市墉桥区2025-2026学年三上数学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玩滑梯有秩序
- 口腔颌面部肿瘤护理
- 水电工程空间位置关系分析试题及答案
- 设计公司案例分析
- 经济法专科课程试题及答案分析
- 多元化工程经济复习试题及答案
- 超市店长管理营销
- 2025年护士考试心理健康试题及答案
- 旅游法规教程试题及答案
- 工程测量学概述
-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实践应用
- 2025-2030中国学生校服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DB11 T 411.8-2007 体育场馆等级划分及评定 第8部分:篮球馆
- 滴滴管理制度
- 货车挂靠协议合同
- 规模化养猪场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策略研究
- 2025届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三下学期毕业联考(一)英语试题(含答案)
- DB44-T 2623-2025 道路工程高韧超薄磨耗层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