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中的悲情美学研究-原文对照报告_第1页
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中的悲情美学研究-原文对照报告_第2页
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中的悲情美学研究-原文对照报告_第3页
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中的悲情美学研究-原文对照报告_第4页
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中的悲情美学研究-原文对照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0·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报告编号:8b4e557b843u95c6 检测时间:2022-03-1414:04:28报告编号:8b4e557b843u95c6 检测时间:2022-03-1414:04:28题目: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中的“悲情美学”研究作者:魏有泽单位:

检测字符数:24066其他指标:

全文总相似比1.94%自写率:98.06%

复写率1.56%

他引率0.38%

自引率0.0%

专业术语0.0%高频词:夫斯,夫斯基,柴科夫,柴科夫斯基,科夫典型相似文章:无指标说明:

复写率:相似或疑似重复内容占全文的比重自引率:引用自己已发表部分占全文的比重典型相似性:相似或疑似重复内容占全文总相似比超过30%

他引率:引用他人的部分占全文的比重自写率:原创内容占全文的比重专业术语:公式定理、法律条文、行业用语等占全文的比重相似片段:

总相似片段12

期刊:4外文:0

博硕:5自建库:0

综合:0

中文科技期刊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文主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专利特色数据库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主要会议论文特色数据库

港澳台文献资源外文特色文献数据全库

维普优先出版论文全文数据库

互联网数据资源/互联网文档资源高校自建资源库

图书资源

古籍文献资源个人自建资源库

年鉴资源

IPUB原创作品时间范围: 1989-01-01至2022-03-14·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原文对照颜色标注说明:自写片段复写片段(相似或疑似重复)引用片段(引用)专业术语(公式定理、法律条文、行业用语等)学校代码:10728学号:18001142硕士学位论文MASTERDISSERTATION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中的“悲情美学”研究作者姓名魏有泽学科专业艺术(音乐)研究方向钢琴演奏指导教师时江月教授提交答辩时间2021年月日修改定稿时间2021年月日论文摘要柴科夫斯基,是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著名的音乐家。他一生的创作体裁涉及广泛,钢琴音乐的创作更是其诸多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独奏曲《杜姆卡》正是柴科夫斯基创作高峰期时的一首作品。通过这首作品,我们得以一窥这位俄罗斯作曲家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并透过这首作品,领略其独具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情的“悲情美学”创作风格。而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便由此而来。化内涵对其“悲情美学”创作风格形成的影响,并从《杜姆卡》的创作背景、作品分析、演奏分析等三个角度入手,剖析《杜姆卡》中的“悲情美学”音乐元素。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内容为本课题的选题缘由、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意义、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将从柴科夫斯基生平及其音乐创作历程出发,分析作曲家“悲情美学”音乐风格的由来与内涵,详细阐述为什么“悲情美学”音乐风格能够成为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标志性元素,并对《杜姆卡》中所蕴含的“悲情·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美学”意蕴进行赏析。第二章为《杜姆卡》作品分析,从曲式分析以及作品中节奏性元素的展现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作品全方面的分析,把握柴科夫斯基创作《杜姆卡》时所运用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第三章笔者将根据自身对于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以及经验,从演奏技法、悲剧性情感表达、踏板运用技巧三个角度对《杜姆卡》在演奏中需要运用到的技巧进行全方位剖析,力求在舞台表演中还原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内核与作品内涵。通过对于本课题相关内容的学习与研究,笔者希望本文能够为学界在《杜姆卡》作品的研究以及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并对演绎柴科夫斯基作品的钢琴学习者与演奏者带来经验与启示。关键词:柴科夫斯基;杜姆卡;悲情美学AbstractTchaikovskywasafamousRussianmusicianintheRomanticperiod.Hiswholelifeofcreationinvolvesawiderangeofgenres,pianomusicisanimportantpartofhismanycreation.Thepianosolo"Dumka"wasapieceofTchaikovsky'screativepeak.Throughthiswork,wecanhaveaglimpseoftheRussiancomposer'srichthoughtsandfeelingsandinnerworld,andthroughthiswork,appreciatehisuniqueRussianfolkmusicstyleof"tragicaesthetics"writingstyle.Theresearchideaofthistopiccomesfromthis.Inthisarticle,theauthorwillfromthefirst"dumky"worksasastartingpoint,discussestheTchaikovsky'slifeandcreationcourse,historicalbackgroundandculturalconnotationofthecreativestyleoftragedyaestheticform,andfrom"dumky"thecreationbackground,workanalysis,performanceanalysisandsoonthreeaspects,analyzes"dumky"of"sadaesthetics"musicelements.Thispaperisdividedintofourparts:Theintroductionpartisthemaincontentofthetopicselectionreason,relevantliteraturereview,researchsignificance,andtheresearchmethodused;ThefirstchapterwillstartfromTchaikovsky'slifeanditsmusiccreationcourse,analysisoftheoriginofthecomposer"tragedyesthetics"musicstyleandconnotation,elaboratedwhy"tragedyesthetics"musicstylecanbeTchaikovskysignatureelementsofmusicworks,andthe"dumky""tragedyaestheticimplicationofappreciation.Thesecondchapteristheanalysisof"Dumka"works,startingfromtheformanalysisandthedisplayofrhythmicelementsintheworkoftwoaspects,throughtheanalysisofallaspectsofthework,graspthemusiclanguageandexpressiontechniquesusedbyTchaikovskywhenhecreated"Dumka".ThethirdchaptertheauthorwillforTchaikovskymusicworksaccordingtotheirownunderstandingandtheunderstandingandexperience,fromtheplayingtechnique,thetragicemotionexpression,pedalskilltheAngleofthree"dumky"needtouseintheplaytocomprehensiveanalysistechnique,makeseveryefforttorestoreTchaikovskyinstageperformanceofkernelandconnotationoftheworks.Throughthestudyandresearchoftherelevantcontentofthistopic,theauthorhopesthatthispapercanprovidesomereferenceandhelpfortheacademiccircleinthestudyofDumkaandTchaikovsky'smusicworksrelatedfieldresearchers,andbringexperienceandenlightenmenttopianolearnersandplayerswhointerpretTchaikovsky'sworks.KeyWords:Tchaikovsky;Dumky;Tragedyaesthetic目录论文摘要iAbstractiii绪论 1一、选题背景与缘由 1二、文献综述 1三、研究意义 2·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四、研究方法 3第一章柴科夫斯基与“悲情美学” 5第一节柴科夫斯基生平简介与创作历程 5一、柴科夫斯基的生平与创作之路 5二、《杜姆卡》作品简介 5第二节柴科夫斯基音乐中的悲与美 6一、柴科夫斯基“悲情美学”的形成 6二、“悲情美学”如何能够打动人心? 8第三节《杜姆卡》美学意涵赏析 9第二章《杜姆卡》作品赏析 11第一节曲式结构分析 11第二节变奏性的表现要素 18一、旋律 18二、节奏、速度 19三、力度 22第三章《杜姆卡》演奏技法分析 25第一节演奏技巧与情感运用分析 25第二节踏板使用技巧 31结语 37参考文献 39致谢 41绪论一、选题背景与缘由作为十九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俄罗斯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的代表,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可谓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被誉为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其在创作中擅长将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使所创作的作品浸透出俄罗斯民族音乐所独有的听觉氛围与悲情色彩。研究与探讨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经久不衰的热点之一,探寻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美学、分析技法与作品背后的立意和灵感,对于创作、演奏等诸多方面都能够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参考价值,而本文的研究课题便由此而来。本研究课题以柴科夫斯基所作的钢琴曲《杜姆卡》为切入点,尝试以本作品为例,探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的悲情意蕴与美学意象。本研究将通过运用文献研究、音乐分析等方法对作品《杜姆卡》及其作品意蕴与内涵展开分析与研究,旨在通过本研究,对《杜姆卡》以及其他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在演奏时,提供更多美学体会,为后面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理论支撑。二、文献综述·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笔者通过知网对关键词“柴科夫斯基”、“杜姆卡”作为关键词的检索结果显示,当前学界相关文献约31篇。其中,期刊类16篇,硕博论文15篇,研究演奏技巧的期刊9篇,硕士论文10篇;音乐理论研究的期刊7篇,硕博论文5篇。在这其中,经过笔者的查阅学习与研究,共整理出针对《杜姆卡》音乐理论研究的硕博学位论文五篇,分别有:贾茸惠《柴科夫斯基〈杜姆卡〉作品分析研究》(2016);[1]徐婉雯《论柴科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59中的民族性》(2018);[2]任扬扬《柴科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Op.59〉中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研究》(2019);[3]伍炜洲《下行音调--〈杜姆卡〉悲伤的灵魂》(2015);[4]张博《柴科夫斯基〈杜姆卡〉旋律特征分析》(2016)[5]相关期刊研究论题共七篇,分别有:邹鸿运《柴科夫斯基音乐的民族主义情结--以钢琴曲〈杜姆卡〉为例》(2020);[6]吴欢《浅析柴科夫斯基〈杜姆卡〉的意境》(2013);[7]卡〉的结构形态与音乐意境》(2015);[8]林别嘉《孕育于痛苦的希望--浅析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小品〈杜姆卡〉(Op.59)》(2017);[9]崔笛《柴科夫斯基〈杜姆卡〉音乐分析》(2014);[10]夏云《柴科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OP.59之核心音调分析》(2013);[11]马里《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Dumka探析》(2013)[12]除此之外,还有关于《杜姆卡》演奏方面的相关研究内容,包括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十二篇,期刊论文十篇。这一部分与演奏技法相关的文献资料也给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有所帮助,为笔者在论文后半部分关于演奏的相关分析与研究提供了参考。经过笔者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在所有参考文献中筛选出两篇与笔者论题研究方向相近的内容,分别是《下行音调--〈杜姆卡〉悲伤的灵魂》[俉炜洲,2015年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以及《孕育于痛苦的希望--浅析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小品〈杜姆卡〉(Op.59)》[林别嘉,发表于《艺苑》,2017-6-20。],这两篇文献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学界针对《杜姆卡》的研究内容多以演奏技法为主,以作品分析、民族性、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旋律特征、音乐意境等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则占少数。三、研究意义柴科夫斯基一生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而他的钢琴作品在其音乐创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题材涵盖交响曲、歌剧、舞剧、协奏曲、钢琴曲等等诸多题材,在这些作品中,钢琴曲《杜姆卡》表达了在沙俄统治下人民生活的疾苦以及作者对统治阶级痛恨与期望并存的矛盾心理,所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纵观国内研究《杜姆卡》的文献,研究其演奏技巧的占大多数,少数涉及音乐理论和美学鉴赏方面。因此,本文选择从美学角度出发,以作品分析作为手段,尝试探究柴科夫斯基作曲技法与其悲情美学和情感意蕴之间的关系,探寻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根据笔者资料收集与走访了解的结果来看,当前国内音乐专业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均对柴科夫斯基的钢琴作品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与学习,这其中主要集中体现在如何更好地演绎与演奏作品、技术要点如何解决等问题。但是,对于该作品的情感诠释却较鲜有人专门探究。通过对《杜姆卡》中蕴含的悲情美学意蕴的深入研究,做到如何精准把握一首钢琴作品感情色彩与情感基调,感受作品中的“魂”,能够深刻、完整地演绎出一首作品。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从而以小见大,提高对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的审美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笔者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够对钢琴表演专业的学习者理解此首作品与演奏等方面有所帮助,对柴科夫斯基作品乃至其它俄罗斯钢琴音乐作品的学习给予一些借鉴,为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经验与理论基础,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四、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果与经验,对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及风格做出宏观的把握,从而对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美学及其作品进行深入探究。分析研究法:分析研究法是本研究课题所应用的较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在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对于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历程、美学意象、《杜姆卡》作品中的调性、和声、曲式结构、演奏时的技法与情绪处理等诸多方面展开全方位分析,从艺术美、创作技法、演奏技巧等方面立体阐述柴科夫斯基《杜姆卡》中诠释出的悲情美学意蕴与内涵。跨学科研究法:·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所谓跨学科研究法,是指通过对多种学科的理论、方法、成果的运用,从整体上对于本研究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本课题中,笔者将从柴科夫斯基创作历程、《杜姆卡》美学赏析、作品分析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展开研究,这将涉及到包括美学、作曲、钢琴表演等方面的学科知识,更需要笔者将研究内容进行整合与分析,以便能更加全面的探究《杜姆卡》及其背后的柴科夫斯基悲情创作美学。第一章柴科夫斯基与“悲情美学”一、柴科夫斯基的生平与创作之路柴科夫斯基于1840年5月7望自己学习法律专业的父亲后,柴科夫斯基正式开始了对于音乐的专业学习,于1862出自己的创作天赋与卓越才华。在此之后,柴科夫斯基便专职于音乐创作与研究之中,1876了创作巅峰期。1893年底,在完成了名为“悲怆”的《第六交响曲》后,柴科夫斯基在霍乱带来的病痛中郁郁而终。毫无疑问,单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来看,柴科夫斯基虽然不属于特别“高产”的艺术家,但单就其作品题材的涵盖范围之广、涉猎领域之全面来说,也可以称得上是乐坛的代表人物之一。柴科夫斯基一生先后创作出包括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幻想序曲《黑桃皇后》、《1812序曲》、《第六交响曲》、钢琴组曲《四季》等诸多传世经典,以及多部歌剧、舞曲、室内乐作品,还有数量庞大的艺术歌曲、管弦乐作品和钢琴独奏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创作于1886年的钢琴独奏曲《杜姆卡》(OP.59),便是其在创作巅峰期的一首钢琴独奏曲。二、《杜姆卡》作品简介《杜姆卡》是柴科夫斯基所作的钢琴独奏作品,其副标题为“俄罗斯乡村风景”。作品曲名“думка”俄语直译意为“感悟”,也被翻译为“沉思”,[13]是斯拉夫民族所独有的一种以两段体或三段体为主要结构的民间叙事曲题材,乐曲内容大多为俄罗斯民间广为传颂的英雄故事,旋律带有忧郁悲伤的韵味,是民族风格极强的一种音乐题材。柴科夫斯基以“杜姆卡”为名写就的这样一首钢琴独奏作品,全曲还原了“杜姆卡”的三段式民间叙事曲风格,不同段落间的情感饱满且带有连贯性,在旋律上彰显出强烈的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仿佛为听众展现出一幅描绘沙皇俄国时期俄罗斯民间风情的画卷。这首作品诞生于柴科夫斯基创作的中期,是其极具俄罗斯民族风格的钢琴独奏作品中的代表曲目。柴科夫斯基在创作《杜姆卡》时,正是沙皇统治下俄国政治制度腐朽、人民生活困苦的艰难时期,全曲的基调与他的情绪特点相契合,忧郁、悲伤却不失坚强。在作品中,柴科夫斯基将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融入到创作当中,借着作品用音乐语言表达了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对比,并把矛盾的冲突性体现的淋漓尽致。第二节柴科夫斯基音乐中的悲与美一、柴科夫斯基“悲情美学”的形成从广义的“古典音乐”定义来看,柴科夫斯基无疑是最受听众青睐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通俗易懂、老少咸宜,没有过高的鉴赏门槛,其中大多数音乐旋律都极为经典。柴科夫斯基在其作品中用优美的旋律和精妙的音乐结构,在极短的时间内与听众产生共鸣,让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为之所吸引,进而被作品带入到他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中。相比于巴赫、贝多芬等闻之便让人不禁正襟危坐的乐坛显赫人物,柴科夫斯基则被互联网上的音乐发烧友亲切地称之为“老柴”,可见其作品广泛的可接受程度与亲和力。在笔者看来,柴科夫斯基音乐能够广为大众所认可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从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这样的鸿篇巨制,还是从《如歌的行板》、《忧郁小夜曲》、钢琴组曲《四季》这样篇幅不大但却有着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中,我们都能发现柴科夫斯基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他用忧郁伤感并带有悲剧色彩的笔触,结合俄罗斯民间音乐灵感和时代风貌,以及自己情感丰富的内心活动,最终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悲情美学风格。所谓悲情美学,指的是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手法为受众在鉴赏作品时带来悲伤的情感基调,调动受众的情绪,从而打动人心。这种独特的悲情美学风格,正是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引人入胜的灵魂所在。在这里笔者将从柴科夫斯基个人因素、俄罗斯音乐风格民族因素以及当时时代背景所决定的社会因素三方面来详细阐述其悲情美学风格形成的原因。·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1.个人因素柴科夫斯基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和性格的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柴科夫斯基的童年时期,虽然受到家庭环境几经变迁及幼年丧母等一系列变故的影响,但柴科夫斯基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作品大多以宗教和爱国题材为主。对柴科夫斯基来说,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不仅是他的理想,更是作为音乐启蒙导师的母亲为其在人世间留下的唯一精神寄托。在这样的成长历程中,柴科夫斯基逐渐形成了敏感、阴郁,却又不失坚韧的性格特点。成年之后,柴科夫斯基毅然决然的放弃了法学专业和司法院的职位,全身心的投入了音乐的学习与创作。对柴科夫斯基来说,音乐世界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在那里他可以纵情放飞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天赋与才华。在这样一段自身创作事业的上升期,他遇到了灵魂挚友梅克夫人,并与其保持了一段接受资助、互不见面但却在书信中无话不谈的友谊。与梅克夫人的结识与交往对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柴科夫斯基完成了包括《天鹅湖》、钢琴曲集《四季》、交响幻想曲《黎米尼的富兰契斯卡》、《斯拉夫进行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序曲》、《罗可可主题变奏曲》、《睡美人》等一系列奠定了其乐坛地位和艺术成就的不朽佳作。可叹的是,命运却在这时又给情感丰富却生性坚韧的柴科夫斯基又开了一个玩笑:1890年,他收到梅克夫人的也令其本就多愁善感的心灵雪上加霜。从这一时期开始,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开始步入后期。直到《第六交响重要因素。2.民族因素众所周知,生性坚韧而又不失热情的俄罗斯民族,为人类艺术文化的宝库贡献了大量缤纷多彩的无价之宝。从普希金、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坛巨匠,再到强力集团、柴科夫斯基等等的乐坛大师,这些俄罗斯著名的艺术大师们,他们的作品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与灵魂。同样的,这些艺术大师的诞生也与俄罗斯这个国度的风雨变迁而息息相关。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封建时代的阶级压迫,让这些为俄罗斯人民而发声的艺术家与他们的艺术作品,蒙上了阴郁伤感的感情基调。从这个民族诞生开始,由于便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的内核,这种情感贯穿了所有文艺,无论是音乐、戏剧还是诗歌。这种精神内核甚至在苏联时期仍然得以保留,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这些红色艺术家们的作品处处表现着俄罗斯文化中悲剧艺术的精髓,时至今日,当代的俄罗斯艺术作品中,我们依然能够一窥其风采。这种标志性的艺术风格也几乎是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标配:从《天鹅湖》到《睡美人》、从《1812序曲》到活的还原。3.社会因素当我们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了解柴科夫斯基所生活的历史时期,我们也能够从中一窥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中悲情美学基调的社会性因素。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的巅峰期,正是其祖国俄罗斯帝国(即沙皇俄国)的中后期。当时的俄罗斯民族在十九世纪初以一场惨烈的胜利阻止了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入侵,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柴科夫斯基在其作品《1812序曲》中进行了展现。而在此之后,更大的危机正在俄国社会中悄然酝酿。十九世纪中叶,在与英法奥等列强争夺小亚细亚而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到惨败后,沙皇俄国体制内积蓄百年的农奴制弊端终于爆发。一方面是长期受到封建阶级剥削并因战争苦不堪言的底层民众,另一方面是收到欧洲革命思潮冲击揭竿而起,随时准备掀起内战的资产阶级政党,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沙皇统治的根基正逐渐被瓦解,整个帝国正在慢慢的处于没落之中。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怀爱国情怀和对底层民族深深同情的柴科夫斯基用他的音乐创作,为俄罗斯民族发声,也为劳苦大众而发声。我们可以从柴科夫斯基谱写的音符间体会到他对于祖国和人民所饱涵的深情,作为知识分子,他满怀着对祖国的爱意写出了《四季》来展现俄罗斯民间风情,也曾在《1812序曲》中抒发出祖国战胜侵略者的喜悦,他用自己的作品揭示出了那个时代俄国人民根本矛盾:现实世界所带来的艰难苦闷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而这也正是让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普希金的诗篇一道成为了能够代表俄罗斯艺术的关键所在。·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那么,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中这种基于个人经历、民族性、时代背景等等诸多因素而构成的“悲情美学”,又有着怎样的魅力,从而能被多年来全世界的听众奉为经典呢?二、“悲情美学”如何能够打动人心?论民族、年龄、性别,都对展现悲剧性内容的艺术作品情有独钟。悲剧艺术究竟为何有着如此的魔力?“悲情美学”又是如何给受众带来审美感受的?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悲情美学”能够对受众产生影响,在心理学领域早有定论。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受众沉醉于悲剧或是悲情化的艺术作品,主要是受到“悲乐效应”的影响,即令人伤感的旋律或故事往往能激发人的感性心理,令人更能体会到作品中的浪漫情怀,从而产生美的体验,达到情绪和精神上的一种愉悦状态。当然,这也只是心理学众多理论中对悲剧产生的美学效应的其中一种解释。后无法释怀,从而进一步的沉醉在悲剧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体会中。当然无论是那种观点,可以肯定的是,当“悲伤”这种生活中令人不愉快的情绪在艺术作品中展现时,会让受众获得相比于喜剧艺术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其次,“悲情美学”所为受众带来的艺术感受,也是人类所独享的精神享受。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作为情感的悲伤,是人的动物性感觉,这种观感并非人类所独有。有生物学研究表明,相当部分的动物(甚至植物)都能感知并反映情感,但艺术感与美感,却是非动物性的、专属于人的、具有社会性质的一种极为特殊的精神体验,而这种体验也需要艺术这一特殊精神生产来得以实现。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认为,艺术作为人类文明产物中的“上层建筑”,同政治、宗教、哲学等文化产物一样,都服务于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而艺术的生产过程,便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特殊精神需求(即艺术感、美感)而存在。这也就是说,对于艺术感美感的需求,只能依靠艺术品来进行满足。因此,从感官的层面来看,通过艺术作品而得到情绪上的反馈,从而产生审美的体验,也是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人类的一项“专利”。第三节《杜姆卡》美学意涵赏析笔者在弹奏与鉴赏《杜姆卡》这首作品的过程中,也有着诸多个人体会。《杜姆卡》在作品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每一段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与联系性,并统一构成了作品在整体性上的统一。乐曲第一部分主要通过旋律展现出俄罗斯乡村风景。俄罗斯夏短冬长的特殊地理条件造就了其常年寒冷的气领下,周围的景色也慢慢展现。在这之后主题旋律变成了8度进行并来到了中音区,旋律开始变得深沉,似乎陷入了一种沉思。在主题旋律之外声部的映衬下,此时的旋律刻画出了一幅独自行走在冰天雪地中,看到周围枯萎的草木的景象,进而触发了听众内心的孤独和悲凉,也有一种独自在寒风中低声吟唱的感觉。而接下来这一段的结尾,则有种经过反复沉思之后恍然大悟的感觉。乐曲的第二段中,听众伴随着柴科夫斯基的旋律仿佛在不知不觉间走到了午时俄罗斯乡间热闹的集市,这一段的第一部分是在描述集市上热闹的场景,接下来便运用旋律色彩由暗淡转入明快展现出集市上民众们载歌载舞的场景,展现出俄罗斯人民热情豪放的一面。这时伴随着乐曲的继续进行,太阳也慢慢升起,积雪也渐渐融化。一阵热情洋溢的舞蹈之后,旋律色彩逐渐转入相对平静,试图体现午日时光的消逝与人潮的逐渐散去。接下来,在一句华彩乐段之后,直到一段连续级进的8度旋律出现,打破了刚才所展现的一切美好与和谐,作曲家在这里运用突然和反差将听众们从载歌载舞的欢快气氛中拉回了现实。正如前文所提到的,1886年的当俄罗斯处于资产阶级运动风起云涌的内战边缘,也是从这一段旋律开始,直到第二段的尾声,音乐情绪愈发高涨,层层叠进。在这里柴科夫斯基也借着乐曲表达了一种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与此相伴随的情绪的宣泄。社会的种种矛盾、残酷的现实于作曲家心中爱国情怀的撕裂引发了他内心悲愤的情绪,甚至有点儿要失去理智。一阵发泄过后,在第二段的结尾处,旋律开始渐弱、渐慢,带给听众一种宣泄之后重归冷静的感觉,这是一种强忍着心中极度悲愤情绪的冷静,随后作品进入到全曲的最后一段。乐曲第三段的开头是第一段主题的第一个八度的再现。相比作品的第一部分,这一段出现了很多休止符,在听·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感上仿佛一种让人感受到无奈的叹息。而这一段的第一个和声,则给人一种揪心且凝重的感觉。随后,同一主题的两次出现,仿佛是劳苦大众一声又一声的哀叹,仿佛诉说着自己的苦难与心声。此时乐曲来到了尾声,旋律开始渐弱,仿佛作曲家的情绪陷入了低谷,开始变得消极。在几乎要让听众以为乐曲结束,万物陷入死一般的沉寂之后,结尾两个小节突然出现了强和弦,像是作曲家又重新振作起来,摒弃了一切消极情绪,在痛苦和无奈中做出了坚定的回应,至此全曲终了。通过对于全曲美学意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柴科夫斯基钢琴曲作品中的代表,《杜姆卡》完整的展现了沙皇俄国中晚期的中下层人民生活场景与斯拉夫民族的精神风貌,作曲家通过运用极具民族性标志的俄罗斯民族音乐技巧,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演奏者和听众的眼前展开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描绘俄罗斯乡村风貌的画卷。第二章《杜姆卡》作品赏析在前文中我们谈到了《杜姆卡》的创作背景与其所蕴含的审美意蕴。众所周知,艺术作品的美学意涵,在创作过程中终究需要艺术家运用合理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诠释,这一点对于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任何艺术作品来说皆是如此。在本章节中,笔者就将从音乐语言的角度出发,对《杜姆卡》进行分析。第一节曲式结构分析变奏性写法的复三部曲式结构A乐部(1-45小节):c小调,带连接写法的乐段及乐段重复,A、A’乐段。A乐段(1-16小节):四句体乐段(a,a’,b,a’’);a乐句(1-4小节):旋律上,以高音声部c小调主和弦的三度进行(素材1),小调通常能够表现出忧郁、悲伤的情感。第3小节以时值后的下行级进(素材2),用旋律的下行来描绘。[14]和声上,以t-s46-t的辅助进行,第4小节VII级降B音以及低音声部还原A调性具有多利亚调式的特性(升高VI级)进入a’乐句。a’乐句(5-8小节):是a乐句的变化重复,通过旋律加音(素材1)以及改变和声进行的手法;旋律上,第7小节以和弦分解的四度跳进+辅助音(素材3)进行,第8小节还原B音作为c和声小调的特性(升高VII级)出现。谱例2-1·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b乐句(9-12小节):结构上,以2+2重复的新结构进行对比,同音重复(素材4)作为素材2的变形运用,通过力度(高音加重音)与节奏的变化推动了悲剧性情绪的发展,第10小节以切分节奏(素材5)通过2情绪进行强调从而进入a’’乐句。a’’乐句(13-16小节):旋律上,通过外音的手法对素材1进行变化重复;和声上,第16小节以反功能的意外进行进入连接部分。谱例2-2Br.(17-23小节):由于和声上D-S的意外进行使c小调调性不稳定,通过素材3的音型重复以及节奏紧缩形成背景式的音型(素材6),将高音声部主题旋律转接至低音声部,A’乐段(24-39小节):是A乐段的变化重复(a’’’,a’’’’,b’,a’’’’’);低音声部是A乐段主题旋律的变化重复,高音声部以素材6通过音程扩大(以连接部分由四度跳进变成八度跳进)以及移位的手法进行发展;同样的主题,旋律音降低八度进行,左手旋律在右手快速十六分音符跑动的织体烘托下,使得悲情中更添加了一丝紧张与不安。第33小节以分解和弦式的交替进行将主题旋律隐藏在内声部,通过和声进行推进。谱例2-3谱例2-4·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Br.(40-45小节):第40小节通过3小节的音区变化及重复后,和声上,以t6-D的重复连接B乐部(由于c和声小调特性音级还原B音的缺失,使连接部分的调性已经不归属于c小调上)。B乐部(46-113小节):bE大调,该部分为变奏性的插部写法,分为四个乐段(B、C、D、E)。B乐段(46-77小节):以第46小节素材2作为核心因素进行变奏。谱例2-5I(46-49小节):以素材2+辅助音(素材7)的运用,通过重复进行强调,第48小节是素材7的时值扩大运用,49小节是素材5切分节奏的运用(I部分是素材的概括,为后变奏提供素材依据)。谱例2-6II(50-55小节):旋律上,是I部分的变化重复;低音声部以分解和弦式音型进行填充,第53小节通过移位的手法进行扩充。谱例2-7·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III(56-59小节):该部分为连接用法的变奏性写法。旋律上,以音区变化对素材7进行重复;和声上,以bE大调的T-SII56重复,通过节奏紧缩的形式衔接IV部分,起连接作用。谱例2-8IV(60-63小节):是素材7的紧缩运用,61小节素材5切分节奏通过下行二度的级进(素材2)运用进行发展,通过重复进行巩固。谱例2-9V(64-69小节):高音声部是素材2的变形运用,以素材4同音重复作为核心因素进行变奏,通过三次变化重复(音区变化)将主题旋律转接至低音声部;和声上,低音声部通过D2-T6的和弦分解式音型以明确bE大调调性;节奏上,第68小节高音声部以弱拍的素材4同音重复(素材8)通过音区变化与低音声部对位。谱例2-10VI(70-71小节):通过音区变化的同音重复对素材4进行强调,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形成反向进行。VII(72-73小节):以素材8的弱拍同音重复对素材4进行强调。谱例2-11·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VIII(74-75小节):节奏上,是素材5切分节奏与素材2的结合运用,低音声部通过DVII34-T6的柱式和弦以明确调性。谱例2-12IX(76-77谱例2-13C乐段(78-88小节):g小调,旋律上,以素材5切分节奏与素材2的结合运用,通过辅助音以及素材3的逆行倒影进行发展,第82小节通过不断的模进、重复进入华彩部分。Cadenza(88小节):华彩部分,起连接作用。谱例2-14D乐段(89-101小节):以素材1三度进行作为核心因素,通过和弦分解式音型进行发展。第98小节以纵向六度(三度的转位)横向二度上行游离调性,通过不断上行及部分重复的手法进入E乐段。谱例2-15·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E乐段(102-113小节):该乐段为调性回归做铺垫。和声上,通过和弦分解式音型及移位下行的手法分别在bA大调、E大调、#c小调上游离,第110小节通过等音的形式将#c小调的I级升C音作为c小调的bII级降D音,以外音的形式解决至c小调的tsVI上,预示着调性回归进入再现部。谱例2-16bA谱例2-17A’乐部(114-138小节):c小调,第114-129小节是主题的低八度再现,与A乐部区别在于:和声上,削弱了纵向上和弦的厚度,时值以八分音符较前更为短促,从而在听觉上给人以悲伤中透露着坚毅与坚定感。第130-136小节通过c小调D-t的交替反复以明确调性,通过ff的力度以主和弦收拢终止。谱例2-18一、旋律1.同和弦转换及和弦分解的音高写作手法:主题旋律以素材1(三度进行)作为和弦分解的音高写作手法进行运用;素材2(时值后的下行级进)通过外侧音程为纯五度的和弦分解,和声上,以同和弦转换采用经过式的级进下行作为该手法的运用;素材3(四度跳进+辅助音)以和弦分解形成的四度跳进,将和弦外音作为强调该手法的变化运用;素材4(同音重复)是素材2的变形运用,通过重复对和弦音进行强调。谱例2-19·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2.音阶式级进的写作手法:以次要因素(经过式的级进下行)作为主要因素进行发展,通过对素材3进行节奏紧缩形成素材6(跳进+级进)作为背景式音型运用,以不断的重复运用使该写作手法具有旋律特征进行发展。谱例2-203.旋律重复的写作手法:通过变化重复/谱例2-214.多声部层次中内声部的隐藏旋律线条:通过对旧素材的变化重复,加宽了主题旋律的音区,扩大了音程(八度),将主题旋律隐藏在内声部进行发展,从而使得悲剧化情绪进一步加深。谱例2-22·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二、节奏、速度1.切分节奏的运用:以素材5作为依据进行发展,由于切分节奏的强拍后移打破了正常的强拍规律,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更具动力性和紧张性。谱例2-232.速度的频繁变化运用,使音乐情绪富有表现力:由于各小节的最小音符单位不同,因此在推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使用节奏紧缩、音符增多、织体变化、改变乐句结构大小、变化重复的手法与音乐的推动力进行结合,从而达到速度的变化。第1-21谱例2-24第22-32谱例2-25第33-45谱例2-26·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第46-63谱例2-27第64-75谱例2-28第76-77谱例2-29第78-87谱例2-30第88谱例2-31·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第89-97谱例2-32第98-101谱例2-33第102-106小节:速度稍转慢:谱例2-34第107-113谱例2-35第114-138小节:小行板,与A谱例2-36三、力度在演奏本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杜姆卡》全曲的表情术语数量较多,力度术语的强弱变化范围较大,·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表2-1小节数力度变化演奏要求1~16p-piuf-p突出右手声部高音的旋律线条18~23mp-pp右手声部以小节为单位自然做渐弱处理直至pp24~32右手pp、左手p在p的力度范围突出左手的旋律线条33~38mf-f突出带重音标记的旋律音线条39~45mp-pp-mp连贯弹奏的同时准确控制力度,一气呵成自B表2-2小节数力度变化演奏要求46~49mf-f右手和弦突出高音旋律,重音弹奏结实而不砸50~51mp-f每小节的起止力度都要控制在mp-f的范围52~55f-ff弹奏时左手和弦的力度不要盖过右手和弦的力度56~59mf-p56、57小节每小节起止力度为mf-p-mf60~63p-f从同音连线节奏型处做渐强64~67mp-mf右手和弦旋律音的高音时值多保持一些68~71mf-f68、69小节突出左手高音声部旋律,70、71小节右手按分句断奏突出重音72~77p-fff74、75小节高音同音连线节奏型的时值要弹足,76、77小节突出左手旋律来到C表2-3小节数力度变化演奏要求78~87mp-p弹奏双手十六分音符需要控制音量,突出右手高音旋律88p-f-pp-f弹奏连贯的同时要准确弹出六连音音型的感觉89~93p-fff89小节起,弱起八度连续上行要渐强至92小节的fff94~103f-ff-fff弹奏三句不同织体的乐句时需分清旋律声部所在位置104~113mf-f-p标有保持音记号的和弦,时值要弹足A²乐段是A乐段的变化再现,双手的旋律整体比A所示:表2-4小节数力度变化演奏要求114~126pp右手旋律音弹奏连贯,下方八分音符和弦时值不要弹长127~138p-pp-ffpp-ff的力度对比要足够明显,营造出强烈的对比与冲突总的来说,在一首乐曲的演奏中,力度强弱的转换与情感色彩的变化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元素,而这两大元素也充分的展现了作曲家在创作时的音乐想象力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在弹奏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思想专注和听觉敏锐,并运用不同的触键及发力方式,呈现出力度强弱的变化,通过演奏为听众展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准确表现作品的情感与内涵。·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第三章《杜姆卡》演奏技法分析在笔者多年的钢琴表演研习与演奏生涯中,《杜姆卡》一直以来都是笔者较为喜爱、同时也极为熟悉的作品,因此在不同的比赛与演出中,笔者也都有过尝试演绎这首柴科夫斯基标志性作品的历程。在本章节中,笔者就将结合自身学习的钢琴表演知识,以及舞台表演所积累的经验,对于《杜姆卡》这首作品的演奏技法进行分析,并以演奏者的角度,谈一谈对这首作品中,诠释作曲家情感与内涵的一些心得与体会。第一节演奏技巧与情感运用分析首先,《杜姆卡》每段以不同的主题以及变奏、连接构成。这首作品中的织体形式非常丰富,每乐句、乐段的技术难点及触键、音色都有不同的要求。因而,笔者在本节中将会按照乐句的划分与织体的不同形式来对作品的触键与音色进行分析,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哪些表现技巧与手法,来为听众在作品中构建出极具悲情美学审美感受。众所周知,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多样化的触键方式能够满足作曲家创作时所要达到的力度要求与音色效果。在连奏(Legato)的歌唱性乐句中,需要手指和手臂之间配合的演奏法。[15]演奏过程中伴随演奏者的旋律呼吸,手臂手腕要保持放松的状态,触键时集中力度,适当放松身体。使琴锤与琴弦之间的接触更加柔和自然,这样所奏的旋律音色将更具有律动性,不生硬、死板。谱例4-1乐曲A段Andantinocantabile是较慢如歌的,高音声部为单音主旋律,内声部作为陪衬与点缀,做一些和声的填充来凸显单音旋律,在旋律慢速下行中体现出一丝悲凉。主题共16小节,前八小节在“p”的力度范围内,在弹奏时要注意力量的控制,右手旋律要做到弱而不虚,注意气息的控制,慢吸气慢呼气,呼吸要平稳。左手波音模仿了俄罗斯民间音乐“古斯里”拨弦弹奏的效果,由胳膊带动手指依次弹奏出各个音符,给人一种美好的回忆的感觉。后八个小节是前面八个小节旋律的发展,整体的弹奏力度由“p”变为“f”,右手的旋律中也加入了八度弹奏方式,因而要将手臂的力量放到底,手指触键后将重量推送入琴键深处,第15处缓缓走来的朦胧感。(如上图谱例所示)在这之后为七个小节的连接句,力度也由“f”→“mp”→“p”→“dim”→“pp”音和弦,在弹奏时左手和弦重量要自然的放松下去,右手旋律也要做到有控制地将每个音弹连贯,并使整体呈现出由强到弱的音响效果。(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2·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24~32小节,右手乐句还是控制在“pp”的力度范围内,弹奏方法跟上一句一样,不过旋律这次变成了左手声部,谱例上写着marcatolamelodia(突出旋律)。是A主题的变化再现,弹奏时要注意左手的旋律线条,突出连贯性。营造出老者在娓娓诉说心中悲凉的感觉。(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3旋律33~45小节还是A主题的变化再现,只是在力度上由“p”变为“mf”,手八度的旋律进行,弹奏时要注意在双臂松弛的同时躯干前倾,让指尖的力度得到加强,从而使旋律的音色更加饱满,从而给人以忧伤中透出些许无奈,步履维艰的感觉,推动音乐情绪得到发展。(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4中部B段Conanima是有表情的意思,全曲最庞大的一个段落,速度较快,节奏感鲜明,织体形式多样,技术难点最多。这一段力度变化较多,一定要注意演奏力度的细微变化对乐曲情绪的影响。从46~63小节均为B段的主题,其中48、52小节中pesante为速度慢一点的意思。60小节处L’istessotempo意思是此处开始速度和B段开始时的速度一致。这一段基本为双手八度的织体段落,且出现了重音与跳音相结合,要求手指触键要灵敏、快速、集中、轻盈、尖锐,弹奏时手指一定要贴键,要减少手指抬指的动作,手臂松弛。[16]双手八度的弹奏,要突出右手八度高音的旋律,手指尽量贴键并保持好双手八度的手形,左右手掌平行弹奏,使旋律线条更连贯。(如下图谱例所示)46谱例4-560·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64~77小节,giocoso是快乐的意思,音乐情绪在上一段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变得更加活泼跳动,节奏感更加明显,织体形式变换频繁。64~67小节注意左手二音连线、三音连线的小断句,与右手旋律相呼应。68、69小节处brillante为光辉的,每小节夹杂着六个十六分音符和弦,弹奏时突出旋律,和弦弹奏应注意短促而轻盈。右手连续三个八度的大跳音程应针对性的练习,强调与左手旋律结合的精准性。[17](如下图谱例所示)64谱例4-66870、71两小节技术难点在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在快速弹奏的过程中抬指要求快、精、准,手臂松弛,用指尖贴键快速弹奏。另外,注意每四个音一组音头要表现得更清晰,营造出轻盈明快的音响效果,左手跳音的弹奏要贴键,指尖保持在拨动的状态下,并减少不必要的多余动作。(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776、77小节在力度上达到了B段的高潮,力度记号“fff”,曲家更加情绪化和自由化的表达需求,钢琴演奏也不再仅仅只是运用手进行弹奏的简单过程,而是进一步加入了的肘部配合,三和弦、七和弦需要借助大臂把全身的力量贯穿其中。[18]行音阶跑动,这需要演奏者随着旋律的递进逐渐调节身体重心,从而呈现出渐强的旋律效果。(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8·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从78小节开始,来到了乐曲的C段,Pocomenomosso为稍慢些,情绪也有了明显的回落。88小节是整个一句华彩句,Cadenza为即兴演奏之意,这一句由开头的三连音和许多六连音及长句的下行、上行乐句构成,弹奏时应注意把每组三连音和六连音,速度由慢而快逐渐达到顶峰,一气呵成的进行弹奏。本乐句需要演奏者减少抬指的幅度,从而使演奏速度快速且均匀。(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9D段为全曲的第二个高潮,Moderatoconfuoco是中速且火热的意思,90小节处semprestaccato意思是像前一小节一样断奏。89~91小节的连续跳跃八度上行需要在弹奏过程中注意音符的精准度和向上的乐句走向,弹奏时要求以腕为轴心并保持放松,营造不安紧张的情感氛围,最终将情绪推向高点,引出下一小节的“fff”。这样奏出的八度,可以轻、尖、快。[19](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1097~101小节也是全曲情绪的最高点,Andant是较快之意。这一句也将作品整体的悲剧情感基调推向高潮,弹奏时要突出左手的旋律,注意句子层层递进与走向,第一句的“ff”→第二句的“fff”的力度的转变,旋律也从单音旋律发展为八度旋律,因此,这一乐句不仅是力度上的渐强,更是情绪上的渐强。(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11102~113小节中Menomosso是稍慢之意,pesanteemarcatissimo是有力地却非常清晰的意思,108小节Adagio是从容之意。本乐句是乐曲中部舞蹈节奏段落的结尾,此处的演奏速度再一次回落,也为再现A²的部分做出铺垫,是上一乐句悲悲剧性情感的延伸。结尾同音连线的保持音和弦仿佛一声悠长的叹息,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理想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割裂。(如下图谱例所示)·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谱例4-12108102114小节开始为A²乐段,cantabile为如歌的。A²段与A只手的位置整体移低了八度,在每小节首拍短促的八分音符和声织体的衬托下,为右手旋律声部带来更加阴郁的悲情色彩。最后两小节在弹奏时要注意运用身体对力度的控制带动演奏情绪,通过两个“ff”的强有力的和弦将作曲家悲剧性情绪的释然以及不向命运低头,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如下图谱例所示)114谱例4-13131最后,从乐曲整体的速度与节奏来看,《杜姆卡》全曲为4/4拍,由三段构成,前后两段的速度一致,速度较慢、如歌的。中间段落为欢快的舞蹈节奏,整体速度较快。这首作品中还含有一些特殊节奏及节奏型组合,如一些复杂节奏型,同音连线切分节奏等,另外,还有一些不规律出现的重拍,例如前十六后八节奏中的重拍在后面的八分音符上,这些特殊的节奏变化改变了乐曲的律动感以及强弱规律,从而使得演奏效果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大家在弹奏过程中一定要仔细研究乐谱,从而更为精准的表现出作品特有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如下图谱例所示)同音连线切分节奏复杂节奏型谱例4-14前十六后八节奏第二节踏板使用技巧在演奏过程中,踏板的运用也尤为重要。干巴巴的、不持续的缺点,后者非常不利地使钢琴不同于所有其他的乐器。”[20]当我们弹奏旋律性很强的乐句·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离开琴弦,键盘上弹出的音都会引起泛音,它们使乐音得到了丰富。如果没有踏板,这当然是不会发生的。[21]踏板在钢琴演奏中对于增添钢琴音乐色彩,美化旋律,丰富和声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若使用不当,则会使乐曲的音响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乐曲的演奏效果。运用踏板时,除了手脚配合的协调,听觉的灵敏也同等重要,这对一首作品的演奏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运用踏板时,要求脚后跟落地,脚掌三分之一处踩在踏板上,保持轻巧又精准的进行踩踏,切莫使踏板与琴体之间的机械碰撞声影响作品的整体听觉感受。钢琴的三个踏板中使用最多的是右踏板(延音踏板),除过增强音量的同时,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等等都有烘托。唱,恢宏华丽的乐段更加气势恢宏、一气呵成,活跃、节奏感十足的快速乐段更具节奏感,活力十足。例如A段的1~16小节,每一小节左手的第一个音基本上都是模仿“古斯里”[22]法叫做音后踏板。第15感受踏板运用是否过于浑浊或干涩,并以和声为基准使用变换踏板,因此音后踏板的使用较多。(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15使用踏板力度的深浅不同,声音效果也会不同。概括来说,踏板的运用主要分为全踏板、半踏板、四分之一踏板,除此之外根据作品不同也有其他层次的划分。[23]33~36小节主题A的变奏,左手开始是八度的和声进行,为了让和声色彩变得饱满可以在弹出和声的同时踩下踏板,即音上踏板,与音符的时值等长,踩下踏板厚度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即可,从而使和声进行饱满连贯而不浑浊。37~39小节左手均为八度和声旋律进行,为了让旋律线条厚重且不失连贯,这里需要乐曲行进和踏板同时进行,一个音一换踏板,并同样踩下踏板一半或三分之一的厚度。40~42小节每小节开头左手的一组二音连线弹奏,为了使每组二音连线轻巧连贯且不生硬,需在每组二音连线的音头轻点一下踏板。(如下图谱例所示)34谱例4-16·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44、45小节是A段的结尾,此处为了塑造出悠远绵长的听觉感受,我们可以在每小节的第一拍踩下右踏板,并在结尾切换,要注意踏板厚度为一半或三分之一厚度即可,否则太多会造成音色浑浊。(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17中部B乐段整体音乐欢快活泼,富于节奏感,舞曲元素浓厚,46、47小节每小节踩踏板要与波音的弹奏同步,音弹完手指立刻抬起,踏板保持同步,从而烘托出一种戏剧张力十足的场面。(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18B²乐段中64、65小节每小节开头左手都有两组组二音连线弹奏,相比之前40~42小节,此处每小节少了一组二音连线。这里的踏板使用依然是每组二音连线的音头轻点一下踏板,为了使每组二音连线轻巧连贯且不生硬,每小节多一组二音连线在听觉效果上会使得音乐形象更为生动活泼。(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19B³乐段74、75小节每小节左手的第一和第三拍的第一个八分音符处都有音上踏板的使用,这样使用踏板使得这一乐句的节奏、动力感十足。(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2076、77小节,在每一小节左手声部的“sf”突强处都有一个音上踏板,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保持左手声部的支撑·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感。(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21C乐段中,乐曲整体的速度有所放缓,在“mp”的力度范围内,78~84小节右手旋律线条在每小节四组十六分音符衬托下显得梦幻感十足,为了不让这些十六分音符听起来显得死板生硬,符合本段的情感基调,我们需要在十六分音符的音头处踩下踏板,轻踩踏板的三分之一厚度即可。(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2285~87小节,每小节左手声部都有两组上行的三连音,每两组三连音的音头设置了音上踏板,踏板要与六连音同时起同时结束,塑造出仙女在拨动竖琴琴弦一般的美感。(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23D乐段音乐情绪变得激动热烈,92、93小节双手同音连线八分音符和弦出为重音奏法加音上踏板,在“fff”的力度下表现出一种坚定果敢和激烈抗争的音乐形象。(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24得当会增添音乐旋律的节奏感,反之则会使音型、节奏、旋律模糊。98~101小节进入全曲情绪最饱满的部分,在“ff”和“fff”的力度下,每一拍上音符十分密集,左手声部为主旋律,右手每组32分音符的音头为旋律音,要求右踏板以左手的八分音符旋律音为基准,每个八分音符弹下后点踏律线条连贯而清晰。[24](如下图谱例所示)谱例4-25·原文对照报告· ·研究生版·总而言之,《杜姆卡》在演奏过程中的踏板运用方式较为多样,总体上我们要把握好踏板的律动感和连贯性,这样才能使乐句的衔接自然优美,从而在舞台上更好地展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结语经过历时近三年多的学习与研究,笔者从柴科夫斯基及其音乐创作的了解与学习入手,由浅入深,逐步探明了《杜姆卡》这首作品中所蕴含的“悲情美学”音乐风格,以及柴科夫斯基如何在作品中通过音乐语言对“悲情美研究,笔者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知识与研究经验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参考文献一、期刊类[1]浅析柴科夫斯基《杜姆卡》的意境——吴欢黄河之声期刊2013年6月8日:52.[2]论柴科夫斯基器乐作品创作的民族性与悲剧性——李蕾(长春大学音乐学院)期刊2007年3月:90.[3]柴科夫斯基《杜姆卡》的民族性特征及演奏分析——刘晓雨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黄河之声期刊2017年第三期:67-68.[4]论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耿炜娜(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期刊:27.[5]肖邦和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的悲情色彩分析——徐桂敏(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期刊二、学位论文[1]柴科夫斯基《杜姆卡》作品分析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