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_第1页
第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_第2页
第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_第3页
第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_第4页
第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三单元主旨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三国时,各国政治、经济各具特色。西晋统一局面昙花一现。西部和北部边疆民族大量迁居中原。至十六国北朝时,黄河流域出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局面。东晋南朝,江南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为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科技文化蓬勃发展,科学家贡献突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承上启下,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第三单元目标①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②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③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进步与艺术成就。第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7课学习目标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进步;②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子目科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文学和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许多科学家和能工巧匠。曹魏人马钧改进前代汲水工具,创制了提水工具翻车。翻车图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能够连续将低处的水提升至高处,便利灌溉;遇到涝灾,还可以用来排水。翻车设计精巧,便于操作,成为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高效灌溉工具。翻车图翻车模型

马钧还改进了织绫机,改制诸葛连弩,发明了轮转式发石机,复原出指南车等,被称为“天下之名巧”。翻车图指南车第一子目科

技1、数学南朝人祖冲之,用算筹做工具,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即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一、科技《隋书·律历志》关于祖冲之圆周率的记载2、历法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测算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一、科技我国古代对圆周率的推算朝代科学家圆周率数值西汉刘歆3.1547三国两晋刘徽3.14南朝宋何承天3.1428南朝宋、齐祖冲之31415926~31415927人物扫描祖冲之(429-500),范阳(今河北涞水)人。他从小就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刻苦钻研数学和天文学,搜集和阅读大量文献。人物扫描:祖冲之他不迷信古人的说法,潜心科学实验,观测行星运行情况,仔细推算数值。人物扫描:祖冲之祖冲之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为世界科学文化作出了伟大贡献。人物扫描:祖冲之为了纪念他,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祖冲之山”,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太阳系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人物扫描:祖冲之3、农学北朝人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贾思勰曾任郡太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一、科技《隋书·律历志》关于祖冲之圆周率的记载3、农学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一、科技《齐民要术》书影3、农学《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等宝贵思想。一、科技3、农学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科技贾思勰故里山东寿光有关《齐民要术》的现代浮雕4、地理学①西晋裴秀是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他绘制的《禹贡地域图》,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至明朝末年。一、科技西晋的裴秀《禹贡地域图》4、地理学②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水经》为纲,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地区的历史沿革、自然风物和经济物产等,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一、科技5、炼钢技术东晋南朝时期,工匠将生铁溶液混合到熟铁料中,加以锻打锤炼,从而获得质地优良的钢。这种新的炼钢技术叫作“灌钢法”。它费工少,成本低,最初专门用于制造兵器,推广后也用于制造镰刀等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一、科技历史纵横锦是彩色提花丝织品,是丝织品中最为精致、绚丽的珍品。战国时期,秦灭蜀后,在成都置锦官管理织锦、刺绣。丝绸之路开通后,蜀锦通过蜀道运往长安,再由长安中转至西域。历史纵横:蜀锦三国时期,诸葛亮十分注重农桑,设锦官管理织锦产业,蜀锦销售成为蜀汉重要的财政来源。历史纵横:蜀锦诸葛亮曾说:“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诸葛亮南征时,又把蜀锦织造技艺传授给当地民众,因此当地人又称蜀锦为“诸葛锦”。历史纵横:蜀锦第二子目佛教和道教的传播1、佛教①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们饱受战乱痛苦。在社会上层的影响下,平民百姓纷纷信奉佛教,各地广修寺庙,佛教空前盛行。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1、佛教②影响:佛教的传播,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影响深远,对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也产生过较大影响。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1、佛教③本土化:同时,佛教也吸收中国文化的养分,逐渐走向本土化。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1、佛教④石窟:这一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开凿的石窟寺遍布南北各地。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1、佛教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是闻名世界的三大艺术宝库。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云冈石窟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

这尊大佛高13.7米,造型雄伟,体态端庄,肩宽臂壮,鼻高目长,面颊丰满,神情肃穆,衣服褶纹棱角分明,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据史书记载,这些佛像实际上是按照北魏皇帝形体在云岗雕刻的。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佛像(北魏)

像高8.42米,为如来结跏趺坐在狮子座上的形象,背后有浅浮雕的火焰纹背光,背光中央有忍冬纹顶光。此像面部有关注的表情,形象和气、可亲可近,展示了人物聪慧的器性。此像面目清秀,身体魁伟,雕刻细致,佛像的髻发纹路细密,服装有柔软质感,上衣线条流畅,下裳褶纹稠密,叠错有序,增加了佛像下半部的体量,使形象更具有稳重感,身材也显得高大,背光、顶光纹饰繁复多样。龙门石窟大铜章敦煌石窟大铜章1、佛教石窟中的雕像和壁画以宣扬佛教为主,同时也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内容。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彩绘贴金释迦石造像(南朝)1995年四川成都出土2、道教东晋南朝时期,道教经过葛洪、陶弘景等人的改造,拥有众多信徒。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丰富了道教内涵。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陶弘景祖师历史纵横

葛洪通过长期炼制丹药,逐渐掌握了一些药物的性质和治病的方法,也了解了一些矿物的性质。历史纵横:《肘后备急方》与《抱朴子》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又名《肘后救卒方》其中记载的方药大都易得而价廉,是一部有实用价值的医书。历史纵横:《肘后备急方》与《抱朴子》他的另一部著作《抱朴子》,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外篇分析时政得失、人事臧否(zāngpǐ)。这两部书涉及许多化学知识,在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纵横:《肘后备急方》与《抱朴子》第三子目文学和艺术1、文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承上启下,涌现了一批杰出诗人,小说和文学评论也有一定成就。这一时期的五言诗和民歌,反映了社会动荡、民族交融及边疆开发等历史演变和民众的精神面貌,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代表。三、文学和艺术①、建安文学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人,以所见所闻及其经历,写出了不少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的诗词歌赋,史称“建安文学”。三、文学和艺术曹植作赋曹操横槊赋诗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琰的《悲愤诗》等。三、文学和艺术②田园诗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了大量描写乡村风光和质朴劳动生活的作品,人称田园诗。三、文学和艺术②田园诗他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用恬淡的笔法,表达了对自然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陶渊明的名篇还有散文《桃花源记》等。三、文学和艺术竹林七贤砖画魏晋动荡之际,为逃避现实,士人间兴起了一股崇尚老庄、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玄学思潮。经常在山阳县竹林游宴的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七人,崇尚玄谈,标榜隐逸,被人称为“竹林七贤”。③文集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召集文士选编先秦以来的诗歌、辞赋和杂文代表作,辑成30卷的《文选》。三、文学和艺术③文集

《文选》详近略远,初步注意了文学作品与其他著作的区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唐宋时期,诗赋列入科举考试内容,《文选》是应考士子的必读书,研究《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三、文学和艺术④小说

这一时期,小说开始兴起。南朝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笔记形式记录社会上的逸闻趣事,内容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其中有关德行、政事的一些篇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书中保留了当时流行的一些口语,简明而有风致,刻画人物惟妙惟肖。三、文学和艺术④小说

在宗教流行的背景下,志怪小说产生。东晋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情况。这一时期的小说,对后世和邻国都有重要的影响。三、文学和艺术⑤文学评论

随着文学创作繁荣,文学评论逐渐发展。曹丕的《典论·论文》首开其端。南朝齐梁时又出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锺嵘的《诗品》等优秀文学评论专著。三、文学和艺术2、书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众多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曹魏的锺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三、文学和艺术王献之书《杨大眼造像记》2、书法

东晋的王羲之是古代杰出的书法大家,代表作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他吸取前人书法的精华,独创一家,楷书、行书和草书无不擅长。三、文学和艺术《兰亭集序》(摹本·局部)王羲之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人尊称他为“书圣”。《兰亭集序》(摹本·局部)2、书法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文化,书法艺术得到提倡。用于书写碑文的书体,尤为盛行,通称为“魏碑”,对后世很有影响。三、文学和艺术魏碑《张猛龙碑》(拓片)3、绘画

东晋的顾恺之擅长创作人物画,他的作品线条优美活泼。他一生创作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三、文学和艺术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北宋摹本)之洛神像3、绘画

顾恺之多才多艺,不仅精于绘画,也擅长诗文,加之做事非常认真,有时达到发痴的程度,人们因此说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三、文学和艺术拓展阅读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早在商代后期,人们已开始使用墨。西汉出现手工制成的圆形墨锭,松烟是制墨的主要原料。魏晋时期,人们改进制墨工艺,在松烟中掺和胶料,制出的墨黝黑精致。拓展阅读:文房四宝石砚及研石(西汉)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松塔形墨(东汉)1974年宁夏固原西郊出土

毛笔的问世也很早。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出自战国时代。它的笔杆是细竹棍,笔尖是上好的兔毛。后世人们采用不同硬度的毛制作笔尖。这样的笔刚柔相济,便于书写。拓展阅读:文房四宝毛笔(战国-楚)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

制砚的材料,有陶、石、漆、铜、瓷等。汉朝发明造纸术后,笔、墨、砚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拓展阅读:文房四宝右:扶风纸(西汉)1978年陕西扶风出土马圈湾纸(西汉)197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