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_第1页
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_第2页
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_第3页
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_第4页
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建筑理论有没有民族(和地域)特色?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空前规模的建设和建造活动。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我们深切地感觉我们的理论建设严重地落后于实践,以至在设计和建造中出现了较大的盲目性。有的同志认为,当前我国建筑实践最大的危险是“跟风”;也有的认为“千城一面”是当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我认为:“跟风“也好,”千城一面“也好,都反映了我们建筑理论的贫乏和落后。

在中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建设中,我们可以察觉一种强烈的“赶超”意识。沿海城市要“赶超”世界先进,正在期望建造“世界第一”或至少是“亚洲第一”。地域城市要“赶超”国内先进,正在期望建造“本省第一”或至少是“本地第一”。这种“赶超”心理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但是它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否则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毫无疑问,建筑有全球的共性,但是它又是产生在某时某地,为此时此地的人服务的,因而必然具有个性。这种个性可以是民族的、也可以是地域的、甚至是个别工程或个别设计师的。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点,就只能是跟了别个民族、地域或个人跑,也就必然会产生“跟风”的现象。当大家都“跟”了一个“风”时,就必然会出现“千城一面”的结果。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在吸取国际上各种建筑理论成就的同时,从中国的条件出发,建立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现代建筑理论体系。

二、中国有没有自己特殊的建筑理论?

西方的建筑理论,最早可能是公元前一世纪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这本书被埋没了好久,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才重新被人发现,这以后到十九世纪,西方相继出现过阿尔倍蒂(意大利)、布隆代尔(法国)、拉斯金(英国)等许多人的重要理论著作。到二十世纪,西方的建筑理论学家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工程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成就结合,建立了系统的现代建筑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一些基本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性的。然而,它又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及其文明和文化特征为背景的,当推行到发展中国家时,就出现了许多脱节现象。明显的例子是柯布西耶规划设计的印度昌迪加尔。他的弟子多西和其他印度建筑师如柯里亚、里瓦尔等根据印度的条件,发展了有印度特色的建筑理论,使印度的现代建筑跻身于世界先进建筑之林。日本也是如此,矶崎新、安藤忠雄等的建筑,都既是国际的,又是日本的,这与他们对日本民族和建筑的理性分析和认识是分不开的。

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最优美的建筑,但是我们几乎看不到有像《建筑十书》那样的理论著作。宋朝的《营造法式》是一部罕见的科学文献,但从表面来看,它好像只是个操作规程,它的理论是隐性的,有待后人去发掘和阐述。同样,虽然没有文献,但是中国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民居,都“隐性”内涵着丰富的理性。在这方面,中国和印度、日本相仿,我们的建筑工作者有责任去把我们祖宗“隐性”的理论观念“显化”,像多西、柯里亚、矶崎新、安藤那样地去发掘和阐述我们的民族和建筑的特征,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跟风”,改变“千城一面”的现状。

有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美籍教授,写了本题为《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中译本)。她用现代的观念,系统地、历史地分析了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并且与西方的文论比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她的成就,值得我们深思。文学能够如此,建筑就不行吗?

三、建筑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从何而来?

过去,我们往往从表面上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如中轴对称、高台、大屋顶、琉璃瓦、马头墙、格子窗、小天井等,这些探索是有价值的,但时代变化了,它们的应用根据也变化了。我认为,与其去探讨什么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不如首先探讨一下,特色(民族的、或地域的)从何而来?

我的认识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建筑特色,来源于对本国、本地建设资源的最佳利用。这里所说的建设资源,是广义的,它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矿产、景观、水文、山水、材料和气象。有的同志认为气象不能算资源,然而:阳光、风雨、冰霜却恰恰是我们生存的依据。

阳光和风、雨可以产生再生能源,这已经是人所尽知。今年一度流行的“非典”,又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日照和自然通风的重要性。

人文资源包括人口和民族组成、哲学观念、历史传统、道德准则、家庭关系、风俗习惯、审美标准、文物遗产、人才等因素。

每个国家和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建造中如能把这些资源(那怕只是其中之一部分)利用起来,特色就在其中了。现在我们的“跟风”和“千城一面”,往往是舍近就远,舍本就末的做法,其结果是既浪费了资源,又丢掉了特色。

随便举两个例子:

意大利威尼斯是在公元五世纪日耳曼人南侵时开始建设的。当时是一片沼泽地,威尼斯人利用水资源建设了世界上最美、最有特色的水上城市。

再如,荷兰是个低地国家,自然资源贫乏,但他们利用风能,使风车建筑成为本国特征性的象征符号。

四、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基本核心是什么?

以上几点,只是从几个角度来说明我们祖先以贫资源建造高文明的一些经验以及探讨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当前,在建筑市场的剧烈竞争中,在我们民族的强烈“赶超”意识的驱动下,很多外国建筑师来到了中国,这是个好现象。但是他们带来的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