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边城》看沈从文的乡土情结_第1页
从小说《边城》看沈从文的乡土情结_第2页
从小说《边城》看沈从文的乡土情结_第3页
从小说《边城》看沈从文的乡土情结_第4页
从小说《边城》看沈从文的乡土情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乡土情结摘要《边城》以抒情的方式描写了湘西人们的自然生活状态,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乡村邻里和睦的生活状态为依托,勾勒出湘西人们原始般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寄托了沈从文的乡土情结。《边城》是沈从文小说集大成之一,他以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文字书写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充满诗意与神韵,表达出历史与传说、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边城”诗意,读懂《边城》也就读懂了沈从文的内心以及他构建的令人向往的湘西乡土世界。关键词:《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沈从文第第页共17页一、引言乡土文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借助哲学视野和人类意识觉醒背景下对特定环境的乡土表达。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这种文学形式是我国文学史璀璨的明珠。沈从文是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其成熟的乡土叙事模式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他的乡土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其乐融融、与世隔绝的湘西“边城”。湘西世界不仅是沈从文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他内心深处神往的心灵故乡,是乡土作家在创作文学时追求的理想栖息地。《边城》是沈从文创作乡土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公认的文学成就最高的,他用朴素、通俗易懂的文字展现了湘西边陲小镇人们的原始生活状态以及与翠翠相关的爱情及亲情。“边城”有多种含义,不仅是小说《边城》中一系列往事发生的地方,更是沈从文笔下湘西乡土世界的“缩略图”,是沈从文审美倾向的表达。因此“边城”作为意蕴丰富的文学意象,是我们读懂沈从文及其乡土文学作品的重要依据。二、乡土情结的相关概念通常情况下的乡土文学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了对故乡那块土地的怀旧、改变及反感情感。而在这些文学作品的中,作者好像什么都诉说了,又好像什么也没说,但是故事却真真切切的发生在那片故土上。(一)乡土文学的内涵对于乡土文学的解释,众说纷纭,到现在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国内对于乡土文学的解释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关于乡土文学所给出的阐释,而它是当时包括鲁迅在内的大部分作家的文学代表思想,而这些理论更为今后研究乡土文学奠定了文学基础;第二种,将乡土文学看作是关于地方的一种看法,而且把相关地方文学也包含在了乡土文学当中;第三种,自21世纪前后涌现的乡土文学也叫做"新乡土文学",这种新文学完美的遗传了1930-1950年前后乡土文学的情感特征及文体表现力。本文所指的乡土文学指的是依托湘西独特文化和名宿风情所书写的用于描绘人们生活状态,民俗风情和文化的文学作品。(二)乡土书写与乡土意识 具有“乡土作家”美誉的沈从文,他的成功无疑为乡土小说增添了浓厚的一笔。他对故乡中出现的各种田园景色描写可谓是精彩纷呈,作品中也常用写实手法来表达对乡土的热爱。其实他很矛盾,与鲁迅等人的批判主题是有所不同的。这是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乡下人”,而这种地位可以让其具有批判的优势条件,并以他个人角度去评价当时的文学趋势及特点;此外,这一身份不仅能表明他是农村的代言人,还可以对农村生活有更真实的共情。1、乡土中国与乡土作家沈从文在表现和乡村的关系时所采取的是离开回忆再回归再离开回忆这种过程,因此,沈从文在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有很多描写都是对乡下风景回忆的体现。大多数都是在他乡以及少年时期的乡下生存生活的再现;他从这种回忆中去感受乡村生活的安逸淳朴,而在他乡的沈从文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流动感又是活灵活现的。作为作品当中的故事与人物,他常常用乡土意识来书写,这种巧妙也是完美的避开了生硬的文字。这种回忆进程本身就体现了对乡下生活的一种美好憧憬。对他而言,这是对思念家乡的宣泄途径;而对于读者而言,这个作品中所描绘的乡下画面感也足以让他们感受到与自己世界的异同,从而更好的产生共情感。2、乡村风景、风俗和风情的回忆与发现 沈从文在表达与乡村的关系上是离开回忆再到回归再离开回忆这样一种反复发展进程。所以他在叙述故事情节及人物描写时的笔墨都用乡下风景回忆等表现出来。其中的回忆主要是他在他乡和少年时的乡下生存的再现;他从这种回忆中去感受乡村生活的安逸淳朴,而在他乡的沈从文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流动感又是活灵活现的。作为作品当中的故事与人物,他常常用乡土意识来书写,这种巧妙也是完美的避开了生硬的文字。这种回忆进程本身就体现了对乡下生活的一种美好憧憬。对他而言,这是对思念家乡的宣泄途径;而对于读者而言,这个作品中所描绘的乡下画面感也足以让他们感受到与自己世界的异同,从而更好的产生共情感。3、乡土社会与乡下人事的变迁 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取得"城市人"这一"光鲜"身份以后,在描写乡土中的故事和人物的过程中常常会用自己乡下人的身份去进行叙述创作,而类似沈从文这些作家在面临乡土变迁及乡土风情时往往会让其形成较为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样的一种乡土意识下的沈从文对于乡土人事变迁认识上也有独特的看法。所以,他在书中描写乡土风情时会将现实中的乡土结合交融起来,有虚有实的展现出乡土回忆中最想体现的情感内容。而理想与现实的交汇慢慢的同担忧与批判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浪漫写实主义色彩。这种乡土书写的纪实特征还反应了他对于部分乡土文化的批判与反讽,可是这样批判反讽意识并没有针对乡土社会,更多的是对现实历史下引起乡土文化变迁和改变的一种担忧。在这种腐败堕落下的社会背景下,沈从文反复的惆怅与担忧,不断的崩溃与复苏,最终都埋伏在作品的乡土社会与人事的变迁当中。二、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沈从文小时候在湘西沅水流域生活,因此,对于当地的一些民风民俗是比较熟悉的,在其作品中,可以展现出一副浓汁浓味的原生态湘西乡村生活画景,具备比较独特的乡西边雨风味特点。沈从文在作品中自称为"乡下人",所创建的乡土风情以及世外桃源般的风俗人情是其对于乡村生活情节的一种自白。(一)乡土文学作为沈从文小说创作起点的必然性1、“乡下人”定位与边缘心态的认知 沈从文不是出身于"乡下人",当然也不会甘心去做"乡下人",而且,沈从文在个人自传的开篇,提到自己所生长的地方为"小城里",他从十五岁离开这座小城,在两年之后回去过一次,从此再也没有进入那故乡的小城;可是这个"小城"他是了解的。此外,到现在为止,小城里仍然有很多的居民,但对于他而言,这个乡土却永远留在了他的回忆当中,他只能在日复一日的思念当中不断的细化那故乡小城的生活场景。此外,他在文中出现"小城"这一词的频率很高,由此说明沈从文一开始就不认同他是一个"乡下人"。那个时候,沈崇文的家境并不富裕,但是仍然也不是"乡下人"。沈从文学习过英语,学了一个月,连26个英文字母都难以识记,这也为以后他是新月派的特例埋下了隐患,自然也就被孤立了起来。当然,也是由于这种不纯粹的身份,使得沈从文在面对城市人的时,总会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来自于自称"乡下人"的自卑。此外,在《习作选集代序》也暗示他对城里人不明的、极端的敌意,而文中体现的批判讽刺氛围更是浓味十足,甚至可以说这是乡下人对城里人发起的挑战。此外,在开篇沈从文就用极其讽刺的言语发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这段关系是不可缓和的,紧接着下句,他又反复的强调了这种关系的矛盾性,而且他还对两种人之间进行了比较,文中在写到"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老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虽然乡下人已经来到了城里,然而,仍然会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越来越被放大。从字面意思上可能会觉得是在表达城里人排挤乡下人,其实是在讽刺城里人,并将自己摆在乡下人的地位去和城里人叫板。他这种认同感并不意味着他想做乡下人,而是他有一种逆反城里人的思想。2、沈从文:游走于城乡之间的边城人 现代文学在解读"边城"的过程中,很多人将目光放在了"城乡"对立这个方面,从而去阐述传统和现实之间冲突所带来的影响。这种解读尝试走进沈从文的内心,从其内心方面来真正了解"边城"。沈从文借《边城》表达了对乡下人真挚的感情,文中到处都能看到他对农民那种无法言说的关心,这种温暖几乎贯穿了全文。反之对城里人的描写,字字珠玑,甚至放话说这是给极个别关心国家生死存亡、认识写中国字、想了解文学理论以及批评的人看的,简而言之也就是说城里人是看不懂《边城》的,可沈从文自己也不会改变。因此可以看出,沈从文虽然是从乡下人的角度去展开故事情节的,可他从不认同这个乡下人的身份,而是一直想要一个城里人的身份。这是因为,当初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时候,城里人就不接受乡下回来的人们,一方面他不能很好的让城市接纳他,另一方面又不想回到从前的农村,所以这种矛盾且复杂的心里让沈从文由不得怀念乡下无忧无虑、朴素简单的生活,这种对于城市奢华糜烂的抗拒心理愈发严重,由此才产生了这么多讽刺批判的文字,最终彻底成为一个不属于任何一边的"边城人"。(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独特贡献 1、乡村与城市的并存 沈从文长期在城市生活,但是却一直自称为"乡下人",其小说也有一个亮点,那就是经常会出现乡村与城市并存的景象。而且沈从文的作品很多的都是追求人性,会采取一些浪漫、写实的艺术手法,将湘西的乡村生活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1)乡土小说及乡村乌托邦的建立沈从文笔下所写的乡村生活基本都是在湘西一带发生的,比如《边城》《萧萧》、《虎雏》、《夫妇》等等。而在这些作品当中,他毫不吝啬对湘西风土人情的赞美,让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风光宜人的乡村风景,和谐简单的乡村民风,同时,在享受自然风光带给人愉悦感后,还让读者领会到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需求,处于乡下生活的人民,他们质朴、温暖,轻薄利、重情义,诚实守信,真切待人,这也符合湘西一带的乡土风俗特色。这些乡土小说的中心思想主题是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体现的是乡下人可贵的精神品格,此外,沈从文还表示了对乡下人命运的同情和关心。最后,沈从文创作乡土小说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有尊严的生命得以体现和延续,同时也给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树立一个新的价值观、生命观。如果可以建立乡村乌托邦,那么书写乡村生活,就会为人们带来极致的享受。这也就是乡土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所在。沈从文关于乡村乌托邦建立的遐想,也很好地缓解了其在创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那种忧虑感,而且,从心理治疗角度讲,乡村乌托邦更是治疗"城市病"的一种绝佳药方;它让乡土文学在手段和目的之间得以谋杀,从而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其实,这也解释了沈从文为什么要通过回忆的视觉来探讨人文思想,把乡村乌托邦堪称是心灵的避难所和精神港湾。(2)都市书写与都市批判意识沈从文在描写都市社会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将城市称为是一个病态的高级圈,他不认同这个高级圈中所提倡的"上流文明",从《八骏图》、《都市一妇人》以及《来客》等代表作品看,这些无一不彰显了城里人的"变态"文明以及苦苦挣扎命运,感叹上天不公的现象,而世人口中所说的"文明世界"也处处充满诡计多端,在这样的"文明"下,人民的生活质量下降。此时的都市文学以及批判意识也更为强烈,这种价值取向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都有迹可循,而与此相关的逆反心理的缘由也逐渐清晰明了起来。其实,无论身处何方何地,那些不堪的回忆都牢牢的在沈从文脑子持久不能消退,所以,他把城市当作乡村的反例,把城市变迁看成是城市文明的堕落,并没有从客观角度去看待城乡之间最根本的问题,由此产生的城市批判讽刺也就慢慢累积爆发。他只身来到城市看城市文明,其实是一种类似讨好性的试探,并不像他描写乡土文化那样,有一个以前和现在的对比,这对于他来说,缺失的是一种身份,虽然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能够让他更深入了解城市中的一花一草,但是在叙述回忆城市生活的时候总是比不上描写乡土作品那样轻松自然。长期以往,也就将对城市生活的好奇、新鲜转变为了逃离、陌生,这种心里上的转变是很难一时间适应的,所以我们在看他对城市生活的描写时会感受到一种压迫、紧张感。2、小说中充满温情及对人性的关注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一直在追求真善美,再认真生活,探索人生的美好。他想通过自己强劲有力的笔锋书写出一个理想中的乌托邦世界,在寄托心灵的整个过程中,对乡土的思念日益增加,而对城市世俗文化愈发讨厌,他通过这种发泄的方式传递给读者一个美好的人性及世界,更为读者指出一条敞亮的人生道路。后来,沈从文也公开发表过对《边城》这一作品的解释,他提到,他希望展示的是一种健康和谐、自由、符合人性的生活。从这里也可以了解到,散崇文在作品中描写湘西边城小镇的过程中,一直都穿插着"人性",向读者展现了人性的美。《边城》这部作品是沈从文以"乡下人"这一角度对于川乡交界处的乡村生活进行一定的体现,自然风貌及居民日常习惯;它同时具有抒情与小品文的文体特征,这也是这部小说的独到之处,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写作手法去给世人展示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乡土风俗;此外,在小镇中生活的各种底层小人物之间的心理变化、邻里故事等都在字里行间中描写的一清二楚。在这样一种常态和睦的生活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也就凸显的极为纯洁干净。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更多展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变化,它生动形象的体现出边城人民简朴、美丽、老实的地域特色,更表达出沈从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整篇《边城》的篇幅不是很多,它通过仅仅7万字就将那个回忆当中小乡镇的模样展示的栩栩如生,这更能说明它对于美学的极度追求。比如,文中的老船夫、天保、翠翠等人物都变身成为了美丽善良的精灵,这些人物在他的笔下入木三分,恍若真实存在的人,所以,这样美学价值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来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边城的茶峒小镇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使人感觉非常惬意,远离世俗繁杂,而沈从文将这种幻想世界当成是人们逃避现实的暂避所,好让人们那疲惫的心有所缓解。(1)翠翠:"爱"与"美"的理想化身翠翠是《边城》小说所塑造出来的一个人物,作品中的所有故事都围绕着这个人物展开,因此,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对于读者来说应该是非常深刻的,翠翠本性纯良、美丽大方中又不失少女的俏皮感,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女性形象便是爱与美结合体的小精灵,外祖父将她抚养长大,二人相依为命,边城特有的地域特色风俗又让她的人性美得以升华,她不仅是爱情的结晶,更是自然的女儿;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是作者千挑万选才敲定的,更是体现沈从文对这种美好人性的追求,作者希望他的理想生活通过翠翠得以实现完成,期待翠翠能够代替他走向那个乌托邦理想世界,脱离世俗的纠缠与烦恼。(2)老船夫:"忠厚"与"善"的理想化身老船夫是翠翠的外祖父,同时也是翠翠的养育者,是《边城》里"五十年如一日"的摆渡人,即使这项工作非常简单,但是老船夫将其看作是自己生来便被赋予的天职,河边来来往往的过客数不胜数,他也不曾有所厌烦与埋怨。从老船夫身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我国的传统美德,首先,作为一个慈爱的外祖父,老船夫是善良且慈祥的,将翠翠抚养长大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他依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翠翠幸福快乐,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城市人不可比拟的;虽说偶尔倔强,但为人憨厚,从不借此敛收钱财,当然,老船夫也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翠翠能够嫁给一个好人家,过上好日子;他在小镇也是非常受村民的敬重,更是"忠厚"与"善"的理想化身。3、大量运用民间歌谣、民间故事为素材沈从文乡土文学创作的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湘西文化和湘西民歌为素材,这与他对自己"乡下人"定位的原因有关。沈从文小时候曾经在湘西沅江流域的农村生活过,他从小就渴望上大学,但是却只上到了小学,自称为"乡下人"的他一直都很难去融入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因此,在城市和生活的边缘地带所游走,使得他能够更加真切的去体会湘西文化与民间歌谣所带来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使得他对湘西文化的热爱和留恋。他从小的经历使得他对这种素材很敏感,从小在湘西民歌的熏陶下成长,使得他对于民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也正是这种情感支持他在作品中描写了很多的民谣与民间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独特的湘西文化风情。三、《边城》中的乡土情结(一)《边城》的文化意蕴及诗化的乡土风情 不管是地理意义还是文化角度来进行考量,湘西的茶峒小镇都好像是城乡边缘地区一个不起眼的"边城"。而在沈从文的笔下,却将其描绘成一副具有诗意的画卷。沈从文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深刻了解"诗意"的力量,能够将平凡的事物幻化为神奇,将原本庸俗的事物变化为优雅,因此,在描写湘西世界的过程中,沈从文把"诗意"作为主要的思想风格。在创作《边城》的过程中,他用诗意与韵味来勾勒出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呈现出独特的湘西风土人情,在湘西世界里,现实与虚幻结合,共同完成了对"边城"的诗意构建。1、"边城"的文化意蕴"边城"指的是处于城乡交接处的区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郊区。沈从文的《边城》,描写的是湖南与四川交界处的边陲小镇茶峒。但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是一个蕴涵文化底蕴的"边城"。(1)"边城"的地理意义地理意义上的"边城"只能是湘西古城的地理位置所在,其处于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由这个角度来看,湘西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地区,云贵高原东北部武夷山腹地,地形是非常凶险的。偏僻的地方交通往往会比较落后,因此也是一处与世隔绝的区域。这里的生活就像是桃花源一样,远离世俗纷扰,人们可以过着"隐居"生活。所以,地理意义上是一座真正的"边城"。(2)"边城"的文学意义湘西作为"边城"的代名词,不只是包含地理方面的意义,同时也具有较为独特的文化底蕴。湘西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是武陵文化发源地,所聚集少数民族也是比较多的,例如,苗族和土家族等,这些民族的特有风俗习惯在这里交汇,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文化。与汉文化比较而言,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所交融而形成的湘西文化也可以看作是"边城"文化,甚至有一些文化比较保守和迷信。沈从文在描写的过程中,对于湘西的民俗文化也进行了很多的表达,所以,从文学角度来看,湘西也是一座真正的"边城"。2、《边城》中的乡土风情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当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要素便是对乡土风情的刻画。笔者在研究沈从文文学作品之后,发现在其大多数文学作品当中都使用了很多笔墨来详细描绘湘西独特的风土民情。并且沈从文作品的高超之处便是并未在描绘过程当中加入过多修饰,他能够用独特的笔墨来向读者们呈现出湘西特有的风俗,使读者们为湘西独具韵味的乡土文化和风情而陶醉。例如:《边城》的主人公翠翠就是土生土长的茶峒人,这里美好的景色和淳朴的乡情也深深融入到了翠翠的性格之中,使其朴实、温柔而又不失一些灵巧。正如文章当中所写,如果渡船上的陌生人注意到翠翠,这时候她就会一直瞅着陌生人,同时会具有"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由此可见,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朴实无华,却又满含灵气的乡土世界,这里的景美、人美、情更美,令人心生向往。《边城》当中,翠翠是和爷爷生活在一起的,两人守着一条渡船在绿水青山中相依为命,翠翠和爷爷生活的地方流露出一种宁静悠然的气息,完全掩盖住了外界世俗的繁华。爷爷是非常疼爱翠翠的,爷孙之间的感情是纯粹的,傩送与天保两兄弟之间的感情也是纯粹的,翠翠对傩送的感情当然也是非常纯粹的。这些不被世俗所沾染的真挚之情与湘西淳朴、诗意的风情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用充满韵律的文字传递给了读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便会油然而生出一种美好的体验,被沈从文那美好、纯净的文字所打动。语言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种主要构成方式,通过语言可以引领读者深切感悟到文学作品当中所营造出来的那种特殊情境、风格与氛围,同时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使读者从中大体领略到作家的人格。而反观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可以使读者从中领略到一种极为质朴、纯净的意境,沈从文正是用这种极为质朴和纯净的文字描写,从而创作出了一个自然质朴、远离尘世喧嚣的"边城",这里纯净的风土人情令人极为神往。可以说,正是沈从文诗意的语言描写,才能够使其乡土文学作品产生了一种极富诗意的音律美,进而为读者们营造出了一个融想象、写实和象征一体的美丽区域。(二)牧歌作为乡土抒情形式牧歌也属于文学形式的一种,对于自然淳朴的乡村生活进行一定的体现。通常情况下,很多牧歌情调都会被用来突显朴实的乡村情调。《边城》这部作品对于牧歌式的乡土抒情进行了一定的应用,可见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极为注重乡土风情的刻画与描写,并且沈从文作品当中特有的湘西文化和民歌也自然而然地构成了这种田园牧歌式的书写主调。沈从文在写作《边城》的过程当中便通过一些美好的意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湘西地区淳朴而又独具神秘感的民歌和民间故事,向读者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文化。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当中,他通过田园牧歌式的书写方式,向读者们呈现出了湘西农村所特有的风土民情和自然风光,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也构成了沈从文乡土文学作品当中悠然宁静的田园牧歌情怀。端午、中秋和过年是茶峒为数不多比较热闹的几个时节,《边城》这部作品中,对于端午赛龙舟的场面进行了一定的描写,而且描写的热闹非凡,在端午节那天,小镇里几乎所有的居民都会踊跃的去参与到赛龙舟的热闹之中,展现出了茶峒小镇居民们特有的传统习俗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沈从文不只是对于乡土刻画的比较深刻,同时,对于自然风光的描写也是非常全面的。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