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砖教学设计_第1页
地砖教学设计_第2页
地砖教学设计_第3页
地砖教学设计_第4页
地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各教具,准备实物及挂图;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运用现实物体引入新知。

谈话:我们已学过求长方形的周长,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出示地砖一块)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出示情境:同学们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铺上了许多鲜艳的泡沫地板,你们看,每块地板都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

②出示数学信息:“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③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的周长?

④讨论交流:60+60+60+60=240(厘米)

(60+60)×2=240(厘米)

60×4=240(厘米)

⑤回答问题:每块地板的周长是240厘米。

⑥小结: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有时间的话,可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先测量,再计算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条件,再准确测量,正确计算。)

2、淘气将两块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图),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60cm

60cm

60cm

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60×2+60)=360(cm)

60×3×2=360(cm)

60×4×2―60×2=360(cm)

60×6=360(cm)

3、用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写出它们的长和宽。(以小棒根数为单位)(四人一组,把各种形状的图形都摆出来)长有几根小棒

宽有几根小棒

提问:这些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一样长)

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摆成的)

4、游戏:找朋友(周长相等的图形是朋友)

老师依次出示(a)、(b)、(c)号图形,学生从(1)~(7)号图形中找到和老师出示的图形周长相等的图形,用手势表示图形的编号。

二、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教科书51页实践活动:先估计,再测量黑板面、数学书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围学习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长。

3、课后分组测量并计算学校一个篮球场的周长。(可以使用目测、步测、工具测量等各种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指名生回答)对,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那谁来说说计算长方形周长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呢?(长加宽的和乘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和周长有关的知识。(板书)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想一想:请同学们数学课本的48页,仔细观察情境中,想一想淘气和笑笑在说些什么?噢,原来是笑笑家要装修新房子,准备用图中的地砖来铺客厅的地面。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地砖一般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块地砖,你们看,是不是正方形呢?

2、画一画:在黑板上画正方形,同学们,你们知道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吗?(板书:四条边都相等),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什么呢?(板书:边长)淘气想知道这块地砖的周长是多少?同学们,那求地砖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板书:正方形)。于是,笑笑用尺子量出了“每条边的长是60厘米”。

想一想:“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从这个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地砖面是正方形,边长是60厘米……)

3、算一算:知道了正方形的边长后,你们能不能帮淘气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呢?先想一想,再地练习本上写出来。指名三名同学上黑板分别板演三种不同的计算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通常会出现三种算法:

(1)60+60+60+60=240(厘米)

(2)60×4=240(厘米)

(3)(60+60)×2=240(厘米)

4、议一议: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并配合学生的发言进行适当地板书。对每种方法都给予肯定。对探索出最简方法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

⑴这是用所有边的长度相加的方法。

⑵这是运用了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只有一步计算,很简便。

⑶这是模仿长方形的计算方法,比第一种简便。

三、拓展练习,巩固应用。

1、刚才我们一起总结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不知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请听好:(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求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32厘米)(2)、一块正方形手绢,它的边长是10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40厘米)

2、通过刚才的练习,老师发现你们都很聪明,不仅熟练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而且计算技能与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你们有信心顺利通关吗?

a.第48页做一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正方形的周长,然后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b、第48页讨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最简便的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边长×4。

c、实践应用:第48页练一练1、2、49页4题、50页7题。引导学生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异同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是计算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3、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了解了长方形特点,学会了测量,了解了一些测量单位并对周长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习计算其他图形周长、面积的基础。

教材通过让学生计算“花边有多长”,帮助学生探索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而通过“做一做”讨论并归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材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1)创设情境。结合“迎新年联欢会”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即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

(2)探索新知。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班级集中发言时,要展示不同的方法及相应的想法,以便学生体验各种不同方法的特点,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3)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长方形周长,然后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4)讨论、归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最后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可以不限一种方法,如可以用“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或“(长+宽)×2”或“长×2+宽×2”等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地砖的周长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地砖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计算“地砖的周长”,让学生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下教学步骤探索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独立解决问题。先让学生明确问题:地砖的周长是多少,再独立解决问题,除了教材中的方法外,学生还可能用(60+60)×2来计算地砖的周长。最后与同伴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2)做一做。在前面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正方形周长,然后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3)讨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边长×4。

(4)练一练。第1题计算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篮球场的形状是长方形,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也就是求长方形周长。教学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各自的算法。第2题计算篱笆长多少米。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认识到求篱笆长就是求正方形周长。

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所教内容进行删减、补充或作适当调整,如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两部分内容放到一起来学习等;还可以挖掘身边的资源创设其他的情境,给学生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认识几分之一海南小学三年级数学备课组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4—P65教材简析: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整体方面:在学生原有的一个物体的基础上突破到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2、部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一个突破到由几个组成一份。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课件创设情境)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四只小猴在草地上做游戏,玩得可开心了!咦?前面草丛里什么东西?(一个西瓜,还有一个口袋)好渴!我们把西瓜分一分吃了吧?(好)怎样分才公平?数学上有个词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平均分”你想到了哪些数学方面的知识?(除法、分数)我们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平均分成四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一份)(课件展示分法)这一份西瓜是整个西瓜的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个小猴子分得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四分之一。二、教学新知1、教学例题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呢?是小猴最爱吃的水果,猜猜是什么?(桃子)把这袋桃也来分一分,应该怎么分?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这袋桃的几分之一呢?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为什么是二分之一。请同名学生再说说。板书:4个一袋桃8个平均分给4只猴,每只猴得这袋桃的1/412个如果口袋里有4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袋桃的几分之一?如果口袋里有8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袋桃的几分之一?如果口袋里有12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袋桃的几分之一?桃的数量不断地变化,可为什么结果都是四分之一?学生又陷入了沉思。我趁机让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经过交流,学生明确了:不管具体有几个,只要把这些东西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看来,要知道一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关键要看什么?(平均分成几份)2、认识其它分数(课件出示)如果这袋桃(12个),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袋桃的几分之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如果这袋桃(12个),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袋桃的几分之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如果这袋桃(12个),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袋桃的几分之几?看来大家对认识几分之一都已找到了自己的窃门,那么看看下面的图形又是平均分成了几份?三、组织练习1、想想做做1:球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个球一份又是几分之一?磨茹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个磨茹一份又是几分之一?为什么都取了其中的一个,但得到的分数却是不一样的?说明了什么?苹果图:都是6个苹果,为什么得到的分数还是不一样?说明了什么?(可能会在苹果图中出现问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图,结合图来说说分数的意义)2、想想做做2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3、想想做做3:读懂题目要求并涂色。师引导。1/3表示把三朵花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是几朵?所以涂几朵颜色?注意:用虚线表示出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不一定只有一个。4、想想做做4:12根小棒,请你拿出这些小棒的1/2,怎么拿的?1/3吗?你还可以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一吗?小结: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又重新认识几分之一,你有新的收获吗?四、说说生活中的分数。反思:《儿童心理学》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皮阿杰认为7——12岁儿童的思维是属于所谓具体运算阶段,实质上也是同样的意思。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分数强调的是“份”的概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抽象性很强。而学生已有的经验却是“数”的概念,思维形式也属于具体形象思维。经过几年的“整数”学习,他们对整数的认识根深蒂固,他们习惯从整数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其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形式为具体运算。他们看到这盘桃子,马上在脑海中建立这样的联系:这里有4个桃子。而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时,他们又建立了“每份是两个”的信息,所以他们认为应占这4个桃的四分之二。直观的教具与学生的经验、思维的特点相互联系,已严重的干扰了学生思维形式的转化。本节课要想扭转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首先应割断他们对“数”的惯性思考,情景设计应从直观(数)趋于抽象(份),使学生尽快运用抽象思维形式来思考问题,建立“份”的概念。如果能找一份直观教具(照顾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使学生看不到里面具体有多少东西(割断学生的具体运算),那么学生就只能把它看作一个整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在经过反复思考后,我们摈弃了新颖有趣、直观性强的多媒体课件,对例题做了修改,如教案设计中所说的那样,用一个袋子装桃子,再假设如袋里有4个桃、8个桃、12个桃的时候,每只小猴分别分得这袋桃的几分之几。至此,从“数”入手计分数的思维方法从学生的经验中悄然退出,以“份”为出发点判断分数的观念在学生心目中已建立起来,本节课的难点就被突破了。经过进一步强化练习,一堂课下来,学生们都对平均分成了几份就是几分之一达成了共识。本节课我们巧妙的利用一个袋子,有效阻隔了学生获取“数字”的信息,帮助学生很快建立了“份”的概念,然后,教师及时把“份”与“数”再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看到数的变化并不影响“份”的多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的真正内涵,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由这个实例,我对直观教具的认识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来,直观教具还可以这样用。直观教具的不“直观”效果,有时会发挥它更大的作用!2007-4-3014:42:00qxsnj等级:社区游民权限:普通用户积分:211金钱:1003声望:0经验:211发帖数:1注册:2007年4月16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第183楼认识分数麒麟中心小学三年级数学组顾玲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P64—P65。教学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教学难点:1、整体方面:是在学生原有的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基础上突破到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2、部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一个突破到由几个组成一份。教学过程一、引入1、情境导入,教师:有一天,猴妈妈买了4个桃子,放在一个盘子里,4只小猴子看到了,高兴的叫了起来:“有桃子吃了!”说着就要动手抢。但是猴妈妈却说:“孩子们,不要抢,你们分着吃。”提问:同学们,如果你是猴宝宝,你怎么分?揭示平均分。二、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教师: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动手分一分,并在图上画一画。同桌交流。集体交流。2、出示8个桃。教师:现在猴妈妈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动手分一分,并在图上画一画。同桌交流。集体交流。比较:为什么两次都是分得1/4?为什么都是1/4,第一次分得1个,而第二次分得2个?3、出示8个桃。平均分给两个猴。教师:现在猴妈妈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动手分一分,并在图上画一画。同桌交流。集体交流。比较:同样是8个桃子分,为什么这次分得4个,而第二次分得2个?三、闯关游戏1、第一关:(想想做做1、2)教师:你看懂题目的意思了吗?谁能说说?学生:根据图,填出分数教师:要填写分数,我们必须看清什么?学生:这些物体被平均分成了几份。学生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2、第二关:(想想做做3)教师:第二关就是书上想想做做第3题,请大家读一读题目的要求。教师:谁能说说怎么做才能让其他小朋友们一看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