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问题探究文献综述3500字】_第1页
【土地利用变化问题探究文献综述3500字】_第2页
【土地利用变化问题探究文献综述3500字】_第3页
【土地利用变化问题探究文献综述3500字】_第4页
【土地利用变化问题探究文献综述3500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利用变化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很早就开展有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最早通过野外现场核查来划分土地类别,并记录相关划分结果。20世纪20年代以来,已有学者开始进行相关研究,Lee(1922)基于自撰《从空中看地表形态》一书,提出利用RS技术探究人地关系的内在机理。Thomas(1956)详细描述了引起地表改变的一些相关人类活动,同时提出人类应遵循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各国在20世纪70年代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初步开展了一些与土地利用变化有关的研究活动,在此阶段,研究的热点是关于自然因素驱动下的土地利用演化模式,早期的研究都较为零散,受关注程度不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日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GCC(1990)首次公布一项世界性研究课题,课题内容主要聚焦全球土地利用变化(Burtonetal,1993)。BlairRB(1996)通过研究美国加州多个鸟类栖息地的结构变化,揭示土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HoughtonRAetal.(1999)研究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与土壤导水率之间的内在关系。“21世纪议程”上,联合国宣布本世纪工作重心将逐渐开始向LUCC研究转移。进入21世纪,在持续十余年的LUCC研究计划结束后,2003年,IGBP(“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汇总土地科学前沿问题,并将土地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MoranEF,2003)。Kalnayetal.(2003)在美国城市和乡村地区分别设立气温监测点,通过对比区域间的地表温差,探究土地利用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ChomitzKMetal.(2003)以亚马逊流域为例,对比分析区域不同雨水期各地类的面积,结果表明区域耕地与草地的面积随区域降水量的增加而出现逐渐减少的趋势。DwivediRSetal.(2005)以埃塞俄比亚多个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对区域各地类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为活动与自然条件直接影响区域气候与生物圈的变化。2005年9月IGBP和IHD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共同推出全球土地计划(GLP),同时,GLP(2005)提出3个相互衔接的研究目标。10年代以来,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LambinEFetal.(2010)通过研究越南森林过渡区不同时间节点各地类现状,揭示驱动土地发生转变的来源类型。HalinaLAMPARSKI(2011)以延河流域为例,借助景观生态指标研究区域13年间土地利用情况,并分析相关驱动因子,发现一些人为政策的干预,将对区域土地景观格局产生较大影响。SamerehFALAHATKARetal.(2014)基于不同时期伊朗北部地区的遥感影像,完成区域土地利用图的绘制,以此为基础定量分析区域不同地类土壤有机碳的密度,结果表明草地与林地面积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SamiULLAHetal.(2016)借助RS和GIS技术,定量评估2004-2013年巴基斯坦北部山区植被覆盖率与各地类面积变化,为区域生态保护规划提供参考。GOMESEetal.(2019)在多情景下分析外部驱动力对农村地区土地转化的影响,并将相关研究结果用于地区土地规划。(2)国内研究进展在建国以前,我国有关学者就已展开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相关问题的研究,胡焕庸先生便是其中代表之一,20世纪50至60年代,研究重点方向主要聚焦土地建设与土地规划,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重心开始转移到有关土地整理的相关研究,并衍生出以“优化人地矛盾”为导向的土地开发观念。自90年代初,我国LUCC研究进入新阶段,常庆瑞等(1993)基于RS技术,动态监测乾县试区近20多年土地利用情况。陈百明(1997)选取大中型城市等多个类型作为重点研究区域,揭示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机制。潘剑君等(1997)根据动态分析扬州市不同时期的土地状况,结果表明运用RS技术相较过去实地测量在节省成本上的优势更为明显。梁长青等(1998)研究土地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提出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制度等相关对策。张惠远等(1999)通过研究贵州典型山区土地地类变化与人为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耕地面积与人均粮食产量成正比例关系。王良健等(1999)选取4类人文驱动因素,利用回归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不同因素对梧州市耕地变化的影响机制,得出耕地面积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以来,研究层面不断拓宽。张明(2000)通过分维数等多个指标,分析并模拟榆林地区景观格局,旨在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服务。徐梦洁等(2001)基于多种定性和定量指标,分析永嘉县1990-1996地类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结构转换度在定量表示土地动态变化上更具优势。黄方等(2002)基于图形库系统,研究松嫩平原典型区15年各地类动态变化,得到林地年变化率大于耕地。李学良等(2003)通过研究西部地区村域土地利用与生产模式的关系,表明单一化的土地开发方式不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刘贤赵等(2004)通过动态分析长武试区10年间各地类产水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强度与区域产水量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鲁礼新(2005)通过定量分析随州市50年间土地转换情况,得出面积变化最大的地类是草地,同时结果还表明土地转换率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郝仕龙等(2007)以上黄试区为研究区域,分析区域22年内土地变化,结果表明政府决策和先进技术有助于提升区域土地格局。杨小垂等(2009)研究克山县5年间黑土地变化,揭示地类转换率与侵蚀强度的内在关系,得出草地与林地的退化会加速区域土壤侵蚀。卓静等(2013)利用GIS分析榆林市13年间地类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果园年变化率最大,耕地年变化率最小。张月等(2015)通过对吉林市12年间地类时空格局演变的研究,得出土地利用系统的稳定性与距离成正相关,与高程成负相关。陈竹安等(2019)以武汉市国省道周边为例,采用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15年间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开发强度与ESV成反比关系。李通等(2020)以海南岛为例,研究海岸线土地利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南部土地开发速度快于西北部。参考文献摆万奇,阎建忠,张镱锂.2004.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3(1):71-78.蔡运龙.200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地理研究,20(6):645-652.曾凌云,王钧,王红亚.2009.基于GIS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山区耕地变化分析与模拟[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5(1):165-170.常青,何欢乐,季宏伟.2010.基于DPSIR模型的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4(06):32-39.常庆瑞,吴哲夫,魏永胜.1993.乾县试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S2):113-118.陈百明.1997.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J].自然资源,(02):31-36.陈传美,郑垂勇,马彩霞.1999.郑州市土地承载力系统动力学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1):56-59.陈学,朱康文,雷波.2016.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J].环境影响评价,38(04):61-65.陈亚恒,刘会玲,薛宝民,张俊梅.2003.荷兰PS1模型在雄县地区土地利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以冬小麦种植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01):17-20.陈颐,林毅伟,林丽丽,等.2017.基于Markov和Logistic模型的莆田市土地利用变化及林地转出空间模拟[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2(2):87-97.陈竹安,冯祥瑞,危小建.2019.基于LUCC的武汉市高速公路周边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土壤通报,50(01):35-44.陈铸,傅伟聪,黄雅冰,阙晨曦,郑祈全,董建文.2018.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的福州市土地利用演变与模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45(06):1092-1101.崔敬涛.2014.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的临沂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邓祥征,刘纪远,战金艳,赵涛.2004.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的动态模拟[J].地理研究,(02):147-156+281.范月娇.2002.基于遥感和GIS一体化技术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05):599-603.韩冰倩.2017.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郝慧君.2010.CA-MARKOV模型与GIS、R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郝仕龙,陈南祥,李壁成.2007.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的竞争模式[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01):26-29.何丹,金凤君,周璟.2011.基于Logistic-CA-Markov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J].地理科学,31(08):903-910.黄超.2011.基于CA-Markov模型的福州市景观格局动态模拟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黄方,刘湘南,叶宝莹,张树文,张养贞.2002.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01):105-110.姜广辉,张凤荣,陈军伟,等.2007.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3(5):81-87.姜楠,贾宝全,宋宜昊.2017.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市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研究,34(6):1402-1409.李斌,刘越岩,张斌,黄锦丞,郭晓宇.2017.基于Tietenberg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预测——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J].资源科学,39(09):1739-1752.李传华,俞慧云,张巧英,姬良波.2012.基于Logistic的土地利用格局模拟案例研究[J].人民黄河,34(10):97-99.李峰,李青,曲增禄,俞冬兴,王春.1993.兴久生态村土地利用线性规划优化模型的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03):58-62.李鹏,李静婷,梁亚红,廖易.2019.近30年鹤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碳效应分析[J].生态经济,35(07):121-128.李爽.2018.Hadoop下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方法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李通,闫敏,陈博伟,张丽,宋茜茜.2020.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