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原种与原原种繁育技术标准_第1页
水稻原种与原原种繁育技术标准_第2页
水稻原种与原原种繁育技术标准_第3页
水稻原种与原原种繁育技术标准_第4页
水稻原种与原原种繁育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DB64T—2021水稻原原种、原种繁育技术规程本标准规定了常规水稻原原种和原种繁育技术的程序、品种选择、田地选择、田间水肥管理技术、病虫草害防治、田间检验、收获等生产操作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宁夏地区及类似生态区的常规水稻原原种和原种种子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543.1~3543.7-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4404.1—2008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T/PJDZ0022-2020水稻常规种子繁育技术操作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育种家种子(Breederseed)育种家种子是指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或亲本的最初一批种子。是纯度最高、种性最为标准的种子。3.2原原种(Theoriginalseedt)原原种是指育种家种子;或经过严格田间鉴定,除杂去劣的生产试验田种子;或通过穗行、穗系圃筛选出的穗系种子;或通过株系圃经田间和室内考评决选后混脱的种子,其纯度为100%,是繁殖原种的基础种子。3.3原种(Elite)原种是指用原原种繁殖1~3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其纯度在99.9%以上。4主要技术措施4.1原原种、原种繁育对象的筛选和确定4.1.1原原种的筛选与确定4.1.1.1品种筛选3DB64T—2021经过多年多点品种中试试验,有苗头的新品种(系);或通过当地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适合本地区生态环境,符合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多抗、特色品种;或引进同一生态区域相邻省区审定的,经过引种备案试验程序,被本地区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允许在本地区推广的品种;或经企业自主引进,通过引种试验、示范、推广的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种。4.1.1.2品种确定选择符合本地区生态气候特点、经多年多点试验,并通过本地区审定或认定的具有市场前景、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4.1.2原种的筛选与确立4.1.2.1品种筛选通过多点生产示范,适合本地区生态环境,符合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多抗,或有特色的品种。4.1.2.2品种确定选择符合本地区生态气候特点,经过品种筛选并繁育的原原种,或新审定的品种,有育种家提供的育种家种子。4.2繁种田选择4.2.1原原种繁种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的旱茬地。对高差较大的田块开展秋季平田作业,确保灌面高差在4cm以内。4.2.2原种繁种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集中连片、肥力中上的旱茬地,如无法倒茬的常年稻田,所繁品种必须与上年度种植品种相同且本田中无稗草、杂草稻。对高差较大的田块开展秋季平田作业,确保灌面高差在3~5cm以内。4.3原原种繁育技术4.3.1两圃法繁育原原种4.3.1.1单穗选择4.3.1.1.1种子来源在育种家种子田、生产试验田、穗系圃、原种圃、保存的低世代种子田,或在纯度较高的良种繁育田中选取单穗,可保证本品种特征特性的延续性。4.3.1.1.2选择标准选取的单穗必须生长健壮、无病害,符合备选种子多年多点品种中试试验后审定公告的、引种备案结果的典型特征特性:“一期”、“三性”、“四型”、“五色”。“一期”即生育期;“三性”即典型性、一致性、丰产性;“四型”即株型、叶型、穗型、粒型;“五色”即叶色、叶鞘色、颖色、稃尖色、芒色。选择结实性好,结实粒数多的主穗或第一分蘖穗。4.3.1.1.3选择时期与方法抽穗期进行初选,拔除杂株。成熟期逐株考评,当选单株符合选择标准的,选取主穗或第一分蘖穗,分别以110穗为1捆,不脱粒并挂标签,注明品种名称、选穗人、选穗时间、单穗数量,阴干。4DB64T—20214.3.1.1.4选择数量同一品种选择数量以满足连续2年穗行圃用单穗的1.5倍。4.3.1.1.5储存将阴干的同一品种5捆绑在一起悬挂储存。不同品种分区悬挂,不得混储。4.3.1.2建立穗行圃4.3.1.2.1育秧育秧前4d左右将上年选收的单穗进行浸种催芽。育秧时按照繁育计划规划秧床。按照规划分品种育秧,同一排或一棚只能育一个品种,防止混杂。育秧时将催好芽的稻穗成排单个摆放进秧池中,压平,每排稻穗保证行距10cm、穗间距10cm,摆穗时淘汰落粒严重的单穗,稻穗摆完后标明品种名称、数量后覆土、灭草。全部育秧完成后绘制秧棚布局图。4.3.1.2.2移栽按照所育品种、数量规划穗行圃种植图。依据不同品种平均单穗粒数多少确定行长:单穗粒数≦100粒的插3m行长1行区;单穗粒数≧100粒的插2m行长2行区。每排穗行之间留50cm的走道,穗间距30cm,用于观察各穗行生长情况。不同品种分区移栽,起苗时一穗一取,带土拔起并捏成一团,确保每穗的秧苗不散落,防止同其它单穗的秧苗混杂。秧苗装盆后,将秧苗连盆一起放在规划好的田中,人工插秧,行穴距9寸*4寸,每穴1~3苗。每穗剩余的秧苗集中成一撮插在该穗秧苗所插的行中,用于缺苗后补苗。穗行田的四周要用同品种的秧苗插设保护行作为对照,并采取隔离措施,空间隔离距离不少于20m,时间隔离扬花期不少于15d。4.3.1.2.3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氮、磷、钾肥;秧苗移栽后,田间保持水层护苗1天,待秧苗反青成活后,浅干湿交替;拔节期后撤水晾田;孕穗期保持水层;水稻齐穗后采取干湿交替水层管理方式。及时防治病、虫、草害。4.3.1.2.4鉴定穗行田在生长过程中派专人认真观察鉴定,重点做好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观察鉴定,对生长势弱,叶色、抽穗期、花药颜色、株高、株型、穗型、谷粒颜色、谷粒特征、成熟期等特征特性与所繁育品种特征特性不一致的穗行要及时做好淘汰标记。收获前根据观测记载资料,对当选穗行进行田间综合评定。当选穗行必须满足本品种典型特征特性,穗行内长势一致,综合性状好,整齐度高。5DB64T—20214.3.1.2.4收获与储存成熟后,先收割作了淘汰标记的穗行,剩下符合要求的穗行单行收割、单行捆绑,严防混杂。收割的穗行成捆后按品种分车拉到晒场上分区晾晒。晒干后用穗行脱粒机分行脱粒,脱粒后用小网袋将每个穗行脱下的种子分别盛装晾晒,晒干后用天平称重,进一步淘汰重量低于该品种平均重量的穗行。将当选的穗行用大编织袋盛装,袋口挂穗行种标签,袋子上注明品种名称、数量、年份、选种人后储存。4.3.1.3不同栽培模式的穗系圃4.3.1.3.1育插秧栽培的穗系圃该栽培模式适用于所有水稻品种的穗系圃建设。4.3.1.3.1.1育秧育秧前4d整理种子。严禁从沙袋中倒出种子,分品种浸种、消毒、催芽,防止混杂。插秧前1个月育秧,将每个穗行种子播种一个小区,小区间隔20cm,严防种子混杂。播量0.9~1kg/m2便于人工插秧,每亩用标准秧(0.28m*0.58cm2)45盘,撒完种子后,先标明品种名称,数量后再覆土、防除杂草。4.3.1.3.1.2移栽移栽前起苗时,要一系一取,人工分系插秧,每个穗行所产种子按照种子量插1系,8m行长,行数依据种子量确定,确保最大繁殖系数。行穴距9寸*3寸,每穴1~3苗,每系剩余秧苗寄插在该穗系行间。每排穗系之间留50cm走道,每系之间留40cm间距用于观察各穗系生长情况。穗系田四周要用同品种的秧苗插设保护行,保护行宽度≧2m,用于隔离和对照比较。4.3.1.3.1.3水肥管理根据地力和不同品种的需肥量推荐使用优质腐熟的农家肥或有机肥,水稻控释肥。移栽后浅水勤灌,待秧苗返青后采取干湿交替管理;齐穗后采取干湿交替水层管理方式,提高土壤透气性,增强根系活力,促进灌浆成熟,防止倒伏。4.3.1.3.1.4病虫草害防治育秧棚在覆土后用90%的高效杀草丹乳剂0.22ml/㎡,兑水100倍喷雾,防除杂草。秧苗移栽成活后选用稻杰1200~1500ml/hm2兑水225㎏均匀喷雾;稻瘟病防治在水稻抽穗前7d和齐穗后,选用40%稻瘟灵乳油1200mL~1550mL/hm2或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0g~400g/hm2兑水450L~600L,6DB64T—2021均匀喷雾。4.3.1.3.1.5鉴定鉴定时期、方法同穗行圃。收获前根据观测记载资料,对当选穗系逐一进行田间综合评定。当选穗系必须满足本品种典型特征特性,穗系内长势一致,综合性状好,整齐度高。4.3.1.3.1.6收获与储存穗系圃田间鉴定同穗行圃。收获前先人工收割淘汰的穗系并拉运出种子田。剩下符合要求的穗系机械混收,注意收割机在更换收割品种时,必须把收割机割台、传送带、储粮仓等全部清理干净后先收割保护区,收完后清仓做淘汰种,再收割穗系圃田。所收种子确保一车只拉运一个品种,拉到晒场上单独晾晒至种子水份达到14.5%时,过筛、精选加工、储存,来年用于繁育原种。4.3.1.3.2保墒旱直播栽培的穗系圃该栽培模式适用于除萌动期对低温敏感、或顶土能力差的所有水稻品种穗系圃建设。4.3.1.3.2.1平地与冬灌前一年秋季平地。越冬前灌足冬水,确保本年度地墒满足种子萌动时的土壤湿度。4.3.1.3.2.2播种当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以上时适期早播。播种前6d左右将上年选收的穗行种子首先置于干燥的地面上晒种1~2d,播种前4d浸种、消毒,播种前1d捞出种子晾晒、包衣。每个穗系种子播种一个小区,播种时采用水稻小区播种机机播,播深3cm左右,确保种子播在湿土层中,小区行长7.5m,行距0.2m,播量225kg/hm2,行数依据种子量决定,所剩种子集中收回。每排穗系之间留50cm走道,每系之间留40cm间距用于观察各穗系生长情况。穗系田四周要播同品种做保护区,保护行宽度≧2m,用于隔离和对照比较。4.3.1.3.2.3田间管理播种后镇压保墒,促进植株早生快发。3叶1心后始上水,此后水肥管理同育插秧田,施肥水平略高于育插秧田。病虫草害防治同育插秧栽培。4.3.1.3.2.4鉴定、收获与储存7DB64T—2021同育插秧栽培模式。4.3.2生产试验法繁育原原种对经过多年多点品种中试试验,有苗头的新品种(系),为加快繁育步伐,提高繁育系数,可在生产试验过程中,通过严格的田间鉴定,分别在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做好田间除杂去劣,机械收获后精选加工的种子。4.3.3株系圃法繁育原原种对审定多年,缺乏育种家种子,可在纯度较高的原种繁育田中,按照该品种审定公告所述的特征特性,选择较大数量的单株,经田间鉴定和室内考评决选后混合脱粒的种子。4.4原种繁育技术4.4.1机育机插法繁育原种机育机插法适用于所有品种的原种繁育,尤其是种子萌动期对低温敏感的品种,或原原种种子量较少品种。采用该法建立原种圃能有效提高原种繁育系数。育秧时不同品种分棚或分区采用工厂化育秧,播量40-45kg/hm2,机械化插秧。4.4.2保墒旱直播法繁育原种保墒旱直播法繁育原种适用于除种子萌动期对低温敏感、顶土能力差的所有品种。采用该法繁育原种可极大地减少劳动力投入。播种时采用小麦播种机,行距调整为20cm的均行距,或调整为10cm窄行距、30cm宽行距的宽窄行播种,原种圃面积按照原原种千粒重大小和原种繁育田地力不同,按照225~300kg/h㎡的播量确定。三叶一心前幼苗旱长,此后正常水肥管理。4.4.3主要栽培技术要点4..4.4.1适期播种,合理密植育插秧栽培的原种繁育,采用工厂化旱育稀植技术。秧苗管理期间注意通风,严防高温烧芽。移栽前激光平地或卫星平地,确保高差3-5cm。机械化插秧;采用保墒旱直播栽培方式繁育原种,当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以上时适时早播,播量依据所繁种子千粒重和地力情况做相应调整,当千粒重≦25g,地力条件较好时,建议播量225kg/h㎡;肥力水平较差、盐渍化浸害较重的地块播量270kg/h㎡。当千粒重≧25g,地力条件较好时,建议播量270kg/h㎡;肥力水平较差、盐渍化浸害较重的地块播量300kg/h㎡。4.3.4.2合理施肥科学用水8DB64T—2021根据地力和不同品种的需肥量推荐使用水稻缓释肥与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管理同原原种繁育。4.3.4.3病虫草害防治病虫草害防治同原原种管理技术。4.3.4.4隔离区设置与田间检验原种圃要集中连片,不同品种间采用空间隔离时距离须≧20m,采用抽穗期时间隔离时须15d。各生育期随时观测,及时拔除病、劣、杂株并携带出种子田。在抽穗期、齐穗期及成熟期进行田间检验,淘汰病、劣、杂株超标的种子田,确保原种纯度≧99.9%。9DB64T—2021(规范性)水稻田间记载项目和室内考种方法A.1物候期A1.1浸种期、播种期、移栽期指浸种、播种和移栽的日期,以月-日表示。A1.2始穗期:1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A1.3齐穗期:8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A1.4成熟期:粳稻95%以上,籼稻85%以上的实粒黄熟的日期,以月-日表示。A1.5秧龄:播种次日至移栽日的天数。A1.6全生育期:育插秧稻全生育期是自播种次日至成熟之日的天数;保墒旱直播稻是指出苗之日到成熟之日的天数A.2形态特征A2.1叶姿:分蘖盛期目测,分挺直、一般、披垂3级。A2.2叶色:分蘖盛期目测,分浓绿、绿、淡绿3级。A2.3叶鞘色:分蘖盛期时目测,分为绿、淡红、红、紫色等。A2.4株型:分蘖盛期目测,分紧束、适中、松散3级。A2.5穗型:指小穗和枝梗及枝梗之间的密集程度,分紧凑、中等、松散三级;A2.6粒型:分为卵圆型、短圆型、椭圆型、直背型四种。A2.7芒:分为无芒、顶芒、短芒、长芒四种(无芒:无芒或芒极短;顶芒:穗顶有短芒,芒长在10mm以下;短芒:部分或全部小穗有芒,芒长在10~15mm;长芒:部分或全部小穗有芒,芒长25mm以上)。A2.8颖、颖尖色:分为黄、红、紫色等。A2.9株高:在成熟期选有代表性的植株10穴(生产试验20穴),测量每穴之最高穗,从茎基部至穗顶(不连芒),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A.3生物学特性A3.1耐寒性:早稻苗期在遇寒后根据叶色、叶形变化记载苗期耐寒性,中、晚稻孕穗抽穗期及后期遇寒后根据叶色、叶形、谷色及结实情况记载中后期耐寒性,分强、中、弱3级。A3.2记载发生日期、面积(%)和程度。倒伏程度分直、斜、倒、伏4级。直:茎秆直立或基本直立;斜:茎秆倾斜角度小于45。;倒:茎秆倾斜角度大于45。;伏:茎穗完全伏贴于地。A3.3抗病虫性:按不同病虫害目测,分无、中抗、轻感、中感、重五级。A3.4分蘖性:分强、中、弱三级。A3.5群体整齐度:根据长势、长相、抽穗情况目测,分整齐、一般、不齐3级。A3.6植株和穗位(层)整齐度:成熟期目测,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级。A3.7倒伏性:记载发生日期、面积(%)和程度。倒伏程度分直、斜、倒、伏4级。直:茎秆直立或基本直立;斜:茎秆倾斜角度小于45。;倒:茎秆倾斜角度大于45。;伏:茎穗完全伏贴于地。A3.8落粒性:成熟期用手轻搓稻穗,视脱粒难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