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欧洲文化的形成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欧洲文化的源头与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2.难点宗教、地理因素与欧洲两大区域文化的关系。二、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1.本课立意通过学习,学生需了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西欧的基督教文化和拜占庭、俄罗斯的东正教文化是中古时期欧洲两个主要的区域文化。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中古西欧文化”“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三个子目有两层逻辑关系:一是源与流的递进关系,这既表现在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发展为中古西欧的基督教文化和拜占庭的东正教文化上,也表现在拜占庭文化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上;二是区域文化的平行关系,即西欧基督教文化与拜占庭、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关系。3.内容取舍的考虑第一子目介绍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本册教科书在初中教科书提供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时代特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进行阐述。第二、第三子目分别介绍中古西欧文化和拜占庭、俄罗斯文化。除《罗马民法大全》外,初中教科书基本没有涉及这两个子目的其他内容,因此这些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点。“中古西欧文化”主要介绍基督教文化的形成及特征,并补充了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等知识。“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主要介绍东正教文化的形成及中心转移,并概述了拜占庭文化的特征和拜占庭、俄罗斯文化的重要成就。4.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第一,从整体上把握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时代特征和主要贡献。本课第一子目“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主要介绍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而不是介绍该地区的所有古代文化。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一子目的内容时,需要着重把握两点:(1)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时代特征。“古典时代”原本指古希腊历史上城邦制度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此前的城邦制度形成阶段(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被称为“古风时代”。后来,人们将希腊城邦时代至罗马帝国时代创造的文明统称为西方世界的“古典文明”,以区别于中古时期的西欧文明。因此,在使用“古典文化”或“古典文明”的概念时,教师要注意狭义的用法和广义的用法,并且要将“古典文明”与这些地区的早期文明(如古代爱琴海地区和希腊半岛的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相区别。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古典文明”统称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宜用“古典时代”专指古希腊历史上城邦制度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2)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但欧洲文化不是单一区域文化的直接延续。这里所指的“欧洲文化”包括“中古西欧文化”和“拜占庭、俄罗斯文化”,它们都是在古典文明阶段结束(以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标志)后形成的,是中古时期的文化形态,具有各自的区域文化特征。通常所谓“西方文明”是在中古西欧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古典文明”不是同一个概念,因为两者属于不同的时代。那么,为什么说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这就需要从欧洲文化的底色中分析,看看哪些文化元素受到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影响,想想它们何以奠定了欧洲文化的基础。传承自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并对欧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文化元素有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系统、古代的自由观念和人本精神、维护私有财产的法律体系。这些文化元素来自古希腊的哲学、自然科学,古罗马的法律,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史学等领域。这些体现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主要贡献的文化遗产,为欧洲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尽管“古典文明”终结了,但文化传承并未中断。中古时期,一种在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犹太希伯来文化宗教因子(基督教)和日耳曼人部族传统的欧洲文化形成了。第二,中古西欧文化的形成、特征和影响。本课第二子目“中古西欧文化”主要介绍中古西欧文化的形成、特征和影响。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把握:(1)中古西欧文化是在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两种权力的竞争、妥协过程中形成的。《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对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作了具体介绍,也提到基督教会的地位,但没有涉及教权与王权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讲授本子目时可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王权与教权并立。这种政治格局是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通过竞争、妥协和互相利用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丕平献土”)、11世纪后期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围绕主教授职权的斗争等事件,对教权与王权并立格局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补充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古时期基督教会为什么能控制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使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2)基督教和封建制度对中古西欧文化的影响。由于教权的确立以及教会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中古西欧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宗教特征,西欧成为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区域。基督教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内容十分丰富,除有关早期宗教理论、律法和教会活动的记载外,还保存了许多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其他文学作品。《旧约全书》中的《诗篇》《箴言》《雅歌》等,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是西方文学的传世之作。《圣经》对西欧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西方文学艺术史上的优秀作品都有来自《圣经》的元素,西欧地区的教堂建筑中都有表现《圣经》故事的绘画作品和雕塑。基督教文化还通过神学进行传播。中古西欧的神学家通常在大学的神学院讲授基督教教义,他们在论证教义时使用的形式逻辑源自古希腊哲学。在此基础上,经院哲学形成了。经院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服务于神学,目的在于使基督教教义系统化、理论化,以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神学大全》被奉为基督教神学的百科全书。中古西欧的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的道德理念和世俗生活。骑士文学歌颂爱情主题是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挑战,市民文学对贵族和教士的抨击则表达了市民阶层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愿望。因此,中古西欧文化不是单一的宗教文化,它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又传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哲学思维方式,融合了西欧地区日耳曼等民族的文化传统。正是多元因素的组合,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第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的地理因素和宗教因素。本课第三子目“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主要介绍欧洲文化中与西欧文化并列的另一区域文化。拜占庭、俄罗斯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拜占庭、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同样作为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传承者,拜占庭帝国的文化类型与中古西欧的基督教文化有所区别。两者的区别首先表现在教会组织的不同和教义、教规等方面的分歧上。1054年,拜占庭帝国的教会与罗马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东正教除有自己特殊的教义和教规外,还作为拜占庭帝国的国教,与王权合而为一,发挥了与西欧基督教不同的作用。其次,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拜占庭文化不仅有传承自古罗马的基督教文化,还融汇了来自西亚、北非地区的东方文化,表现出与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统治区域相吻合的多元文化交汇的特征。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拜占庭帝国,基辅罗斯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东正教信仰,并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制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因此,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同时,由于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边缘,疆域延伸到亚洲内陆,而且在13-16世纪受蒙古统治,因此,在俄罗斯文化的构成中,来自本民族的欧洲东部文化和来自蒙古的亚洲文化因素占有更大的比例,俄罗斯文化具有典型的欧亚接合部文明的特征。(2)拜占庭、俄罗斯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拜占庭文化和俄罗斯文化有密切联系。拜占庭帝国是开创者,俄罗斯是继承者和发展者,它们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但拜占庭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不仅在宗教信仰上,还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后来,由于拜占庭帝国灭亡,帝国统治的中心进入阿拉伯文化圈,东正教的中心也因此转移到俄罗斯。俄罗斯的东正教文化一方面继承了拜占庭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在自主发展中表现出自己的地域和民族特色。16世纪,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后,东正教就成为俄罗斯的国教。俄罗斯君主(沙皇)专制统治的集权程度更甚于拜占庭帝国,东正教会作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与沙皇政权的结合也更为紧密。同时,俄罗斯东正教会与罗马教会的关系较为疏远,甚至对立。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后,莫斯科主教区不再听命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区,东正教的中心实际转移到莫斯科。从此,基督教的东正教派事实上成为俄罗斯国家的信仰体系,它脱离了原来与拜占庭帝国联系在一起的西方文化圈,成为俄罗斯本土文化的精神支柱。俄罗斯文化与拜占庭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法律体系。拜占庭帝国编纂《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以私有财产权为核心的罗马法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俄罗斯自统一国家建立起,就走上了与西方不同的法制道路。为了强化沙皇专制统治,颁布于1649年的《法律大全》最终确立了专制国家、贵族地主、农村公社三位一体控制农民的国家农奴制度。此外,在宗教建筑上,俄罗斯也发展出与拜占庭罗马式穹顶风格不同的、圆顶多塔的东正教教堂建筑风格,从而与古典的罗马式神殿和中古西欧的哥特式教堂形成对比,彰显了俄罗斯宗教建筑的特色。5.栏目内容设置的考虑本课导入本课以一幅从意大利古城庞贝出土的、表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的马赛克镶嵌画导入,旨在说明古希腊文化在古罗马的传承,并由此导入第一子目的内容。历史纵横本课第二子目有一则《历史纵横》,介绍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这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使学生对中古时期的西欧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史料阅读结合第一子目正文的内容,教科书提供一则史料。这则史料引自恩格斯的著作《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旨在说明古罗马时期形成的法律体系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古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学思之窗本课在第一子目设置一则《学思之窗》,提供一段材料,要求学生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中了解古希腊戏剧的表演形式和教育功能。戏剧是古希腊文学的重要成就,充分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本栏目的设问有助于学生在教科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古希腊文化的成就和特征。思考点本课在第三子目结合正文设置一则《思考点》,旨在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拜占庭文化特点的成因,培养时空观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6.对本课相关内容的补充说明“中世纪”的概念在西方文史著作中,西欧的中古时期一般被称为“中世纪”,指古典文化期(古希腊、古罗马)与古典文化“复兴”期(文艺复兴)之间的时代,约相当于5-15世纪。“中世纪”-词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后被广泛使用。关于基督教的发展演变基督教起源于古代犹太民族。犹太人原来信奉多神教,后发展为信仰一神,公元前6世纪中叶,犹太教形成。犹太教经典称“圣经”,后成为基督教经典的一部分,即《圣经·旧约全书》。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受压迫的犹太下层民众期盼神佑和救世主,犹太教中产生了秘密教派。秘密教派逐渐与犹太教分离,演变为新的宗教-基督教。早期基督教曾受到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敌视。3世纪时,罗马帝国统治者为了稳定政局,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态度,试图控制和利用基督教。313年,罗马帝国颁布《米兰敕令》,赋予基督教合法地位。392年,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这是基督教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此后基督教得到广泛传播,信徒激增,成分也随之复杂化,教会领导者进入统治阶层,与世俗政权合流。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会也随之分为东、西两派。两派就教会的首席地位和最高权力发生争执,并在教义和教规等方面分歧日深。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派教会得到法兰克王国君主支持,在罗马建立“教皇国”,并与封建王权形成互相利用、竞争共存的关系。东派教会虽被尊为拜占庭帝国的国教,但帝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彻底决裂。东派教会自称“正教”,亦称“希腊正教”或“东正教”;西派教会自称“公教”或“罗马公教”,亦称“天主教”。15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欧洲地缘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演变,东正教和天主教内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俄罗斯东正教会脱离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区管辖,成为势力最大的东正教会,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莫斯科。16世纪,西欧发生了天主教会的改革运动,史称“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后,西欧一些国家建立了独立的新教组织。为区别于原来的天主教会,一般称新教为“基督教”。新教的主要教派有德国的路德宗(路德派)、瑞士的加尔文宗(加尔文派)和英国的安立甘宗(英国国教)。三、问题解答1.学思之窗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中了解古希腊戏剧的表演形式和教育功能。解题关键读懂史料,并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思路引领古希腊的戏剧分为悲剧和喜剧两种类型,两种类型主要是题材的差异,在表演形式上是类似的。学生可以从悲剧中了解戏剧表演的基本形式,也能从悲剧的题材中了解悲剧特有的教育功能。答案提示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提供了两方面的信息:(1)戏剧表演的基本形式是通过表演者对“行动”和“动作”的摹仿、“语言”(人物之间的对话)、“悦耳之音”(音乐),来表达一定的内容和主题。(2)悲剧的内容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表达严肃、崇高的主题。剧作家和表演者通过塑造悲剧性的人物,展现其命运,让观众产生“怜悯与恐惧”等情感,以达到抑恶扬善、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喜剧的题材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剧作家和表演者以诙谐、开玩笑的态度反映社会现象,讽刺、抨击社会的阴暗面,通过另一种方式发挥教育功能。2.思考点拜占庭帝国的地理位置对拜占庭文化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解题关键快速梳理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思路引领可从正文信息中分析地理位置与文化发展的相关性。答案提示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并融汇了西欧的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3.问题探究结合所学,想一想:古典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中古时期的欧洲文化有哪些联系和区别?解题关键本题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学生不能只按课文内容简单回答,还要阅读更多的史料,运用历史解释能力,深人理解古典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中古时期欧洲文化的联系和区别。思路引领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思考古典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中古时期欧洲文化的联系,梳理它们共有的文化元素;从时间、空间和类型特征的角度,思考古典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中古时期欧洲文化的区别,特别关注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的文化元素。答案提示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看: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奠定了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基础;古罗马的法律体系是欧洲法律制度演进的起点;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史学对欧洲的人文精神传统和文化载体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从时间、空间和类型特征的角度看:民族迁徙和融合及欧洲地缘政治的变化、基督教会地位的上升及王权和教权的并立、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城市的复兴等因素,使中古时期的欧洲文化呈现出基督教文化和封建文化并存的特征。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复兴,中古时期的西欧也产生了与古希腊、古罗马城邦文化不同的城市文化。4.学习拓展比较希罗多德《历史》和司马迁《史记》的撰写宗旨,思考东西方史学传统之异同。解题关键读懂材料,理解这两段材料表达的撰史宗旨。思路引领可从史著的体裁、撰史方法、作者的身份和经历、史著的历史地位、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提示本题是开放型思考题,不设统一答案,教师可给予思路引导,并组织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提升历史思辨和历史解释能力,进一步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四、图片说明1.柏拉图(左边站立者)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这是一幅出土于意大利古城庞贝的马赛克镶嵌画,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早期,描绘了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的情景。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8或前347),古希腊哲学家,原名阿里斯托克利。“柏拉图”(Plato)为其绰号,据说是因为他有个阔额头(或宽肩膀)。柏拉图出身雅典贵族家庭,早年师从苏格拉底,受老师影响,毕生致力于哲学研究。他以“理念论”为核心,创建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理想国”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早年在柏拉图创立的“学园”受教育,但不拘泥于师说,在诸多知识领域有独特建树。他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奠定了逻辑学和政治学的基础,并开创了伦理学体系。亚里士多德一生著述宏富,各类著作多达数百种,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工具论》《形而上学》《政治学》《诗学》《物理学》等。后人将其著作汇编为《亚里士多德全集》。3.万神殿这是罗马万神殿的照片。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年,用以供奉罗马诸神。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有16根12.5米高的花岗岩石柱,柱廊后来被作为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万神殿主体建筑是43.4米高的穹顶圆形堂,于120-124年建造。重建后的万神殿是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物。4.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托马斯·阿奎那,中古西欧的著名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出身贵族家庭,幼年入修道院,先后就读于那不勒斯大学和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在巴黎大学任神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